〔王曾瑜〕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4: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4: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课标目标】认识辽宋夏金元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新课导入】宋时的经济比唐朝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据推算,宋朝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为世界最高水平。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后世虽认为宋朝“积贫积弱”,但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盛唐。

可以说,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工商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表现①宋代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

材料1:水稻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五代及宋代初期,香巴王国(今越南北部)的占城稻被广泛引入长江流域,它一年可有两熟,甚至三熟,而且产量比一年一熟的小麦要高一倍,从而引发了一场“粮食革命”。

据《宋代经济史》作者漆侠的计算,宋代垦田面积达到了7.2亿亩,南方水稻亩产约353市斤,北方小麦亩产约178市斤,无论是面积还是亩产都远远超过前代。

自水稻被广泛引进之后,适合种植的江南地区终于确立了经济中心的地位,“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吴晓波著:《浩荡两千年》P136材料2:汉代每个劳动力年产粮食4320斤,唐代4806斤,宋代6231斤,比唐代提高30%。

——《中国大通史・宋卷》②宋代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③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④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

2、手工业发展的表现①制瓷业: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

宋元时期,瓷器大量出口海外,继丝绸之后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②矿冶业:煤的开采量很大,宋代首都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材料1:宋人庄绰《鸡肋编》里的一条记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然薪者。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名师教案 新人教版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共有六篇课文,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第13、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课文概述了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反映了民族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最后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但教材没有说明宋代的积贫积弱,没有把解决这一问题的改革活动呈现出来,也没有把宋代的积贫积弱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高度发展有机地融合。

如果直接从唐朝跳到宋朝,会惊觉这两个时代的气质是如此不同。

从唐到宋,中国转了个180度的大弯。

唐人粗豪,宋人细腻;唐人热烈,宋人内敛;唐诗热烈,宋诗沉思。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两代面貌迥然不同?这一切,源于宋代统治者对武器的深深恐惧。

也难怪,从开元盛世到宋朝建立的220年间,中国都是在打打杀杀中度过的:先是生灵涂炭的安史之乱,然后是动荡不安的藩镇割据,后来又是乱成一团的五代十国。

以兵变从孤儿寡母手中夺了江山的赵匡胤不想再继续这无望的恶性循环,结束它的办法只有一个:建立新的游戏规则,让人们不再凭枪杆子,而是凭笔杆子进行竞争。

因此,宋代政治设计的第一个特点是对武力的全方位防范。

开国不久,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戏剧性地解除了几位最有实力的将军的军权。

接着,他又在制度设计上费尽了脑筋,从方方面面限制武将的权力,降低武官的地位。

除了对武将大力防范,赵匡胤也没忘了给文臣套上笼头。

精明的宋太祖运用分权和制衡之术,消除了文臣在制度上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可能:他把宰相大权分割成几块,将军权交给枢密院,部分行政权交给新设立的“参知政事”,即副宰相。

又设“三司”专门管理财政,分掉了宰相的财权……虽然代价是形成难以根治的“冗官”格局,但是赵匡胤终于排除了一切使贵族阶层死灰复燃的可能,独揽军、政、财一切大权,达到“百年之忧,一朝之患,皆上所独当,而群臣不与”的乾纲独断境界。

2005年宋史研究综述

2005年宋史研究综述

2005年宋史研究综述李全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2)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10期本年度的宋史研究论著从数量上看,可谓丰富。

关于宋代历史、文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集近50种,论文800多篇。

本年度宋史研究最值得纪念的事情是十卷本《邓广铭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出版,全集共收录邓广铭先生学术著作六种,古籍整理笺注四种,讲义、教材、百科词条等五种,以及论文等224篇。

其他主要著作有: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周梦江《叶适与永嘉学派》(浙江古籍出版社),沈松勤《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柳立言《宋代法律与妇女》(广东人民出版社),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商务印书馆),张文《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巴蜀书社),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赵永春《金宋关系史》(人民出版社),贾志扬著,赵冬梅译《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江苏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再出两种:李景寿《宋代商税问题研究》和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出版社)。

论文集主要有:包伟民主编《宋代社会史论稿》(山西古籍出版社),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人民出版社),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葛金芳主编《中国传统社会探研》(人民出版社),姜锡东、李华瑞主编《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河北大学出版社)。

此外还有张其凡《宋代典籍研究》(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

文献校勘、整理等方面的著作有:金文明《金石录校证》(广西师大出版社),孙猛《郡斋读书记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燕永成《宋太宗实录》(甘肃人民出版社),彭向前补注《宋史夏国传集注》(宁夏人民出版社),《二十五史补编》委员会编《宋辽金元明六史补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李勇先、毛丽娅校点《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俞定启、乔卫平编《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文献集成(北宋南宋)》(第5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傅璇琮等编《全宋诗订补》(大象出版社)。

宋代历史地位的再认识(专题讨论)——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

宋代历史地位的再认识(专题讨论)——宋代文明的历史地位
方对宋朝历史的不同认识入手 , 重新探讨 了宋朝历 史, 阐述 了产生不 同认识 的原 因以及现在 我们所应 有 的态度 ; 并 张邦
炜将 宋朝放 到整个历 史的进程 中, 对其与前后朝代 予以对 比, 进行 了科 学定位 ; 昭曦从 宋朝 社会 经济发展 状况 以及 宋 胡
朝的社会变革入 手 , 宋朝的历史地位进行 了再定位 ; 忠礼 则从 社会 经济 、 对 何 文化 以及科技 成就等 三方 面专 门对 南宋的
看法。
育 、 学、 经 科技 、 学 、 词 和散 文 六 项 ①。当 然 , 史 宋 以
上的比较并不完全 , 人们还可 以在如传奇小说与话
本、 音乐 、 舞蹈 、 建筑 、 绘画、 雕塑 、 书法等较次要的方
面有所轩轾 , 只怕无碍于上述 的总体评论。宋代 但 文明在当时世界上 占据领先地位。宋代以后 , 文化 方面不是没有新 的进展 , 例如 , 人们 常常称道的元 曲、 明清小说 、 李贽 和明末清 初思想 、 乾嘉学 派等。 但总的说来 , 中华文明 已愈来愈趋于落伍 了。由此

之 见 , 统 之 说 , 认 为 只 有 自 己 的学 说 为 谠 言 正 道 总

勃兴起 。其 中, 书院对后世的影响尤大。宋神宗时,
在太学实行 三舍法 , 即外舍 、 内舍 和上舍 的升级制 度 , 是 中国 以至世 界 教育史 上 的首 创 , 这 实为 现代教
育分级制 的先河 。北宋对 前代 的教 育分科有所发 展, 在太学之外 , 先后建立武学 、 律学 、 医学、 算学 、 书 学、 画学等 , 尽管对其他学科重视不够 , 但无疑是高 等教育实行分科 的萌芽。
现刊发 出来以飨读者。同时, 希望通过宋史研 究, 瞻前顾后 , 带动整个中国古代 史研究的发展。

凝晚年心血炼宋学巨制_读漆侠先生遗作_宋学的发展和演变_王晓薇

凝晚年心血炼宋学巨制_读漆侠先生遗作_宋学的发展和演变_王晓薇

凝晚年心血 炼宋学巨制———读漆侠先生遗作《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王晓薇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宋代是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

不仅它的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而且它的文化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①宋学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个颇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然而对宋学的研究,也被认为是宋史研究最大的难题。

“其困难在于即使作一个案研究,也需要很广的知识面,从纵的方面需要有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佛经道藏等广博知识,从横的方面需要有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

”②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宋代政治、经济史等方面建树非凡。

其《王安石变法》一书被视作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丰富史料相结合,超载同类、影响深远的扛鼎之作;《宋代经济史》被史学界誉为中国经济史和宋史研究中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正是以如此深厚的学力为基础,先生于投老之年,全身心投入宋代学术思想史研究这一全新领域,研读了《大藏经》、《道藏》等佛道典籍,写出了近50万的煌煌巨制。

遗作《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突破了此前以理学为主体的思想史旧框架,建立包括荆公新学等在内、全面涵盖宋代学术的全新理论框架。

同时从思想与写作方法上对以往思想史研究的模式提出了批评,开辟了宋学研究的一条新路。

漆侠先生认为,以往的宋代学术思想史研究,从内容到方法上都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大体存在两个偏向:一是以理学代替宋学。

在宋学建立过程中起着奠基者作用的宋初三先生的学术思想,仅被看作为理学的一个来源,使得宋学的奠基者反倒成为理学的附庸,这显然有背于历史实际。

二是大多数研究者们贬低了荆公新学,否定了其在当时学术界的主导地位,甚至将其置于二程理学之下,亦违背了历史实际。

③先生在这部著作中,以宋学涵盖有宋一代学术,使此前被摈弃于宋代学术之外的如王安石及其代表的荆公新学派、苏蜀学派等也得到了充分的论述。

南方周末国庆特刊《资治通鉴》专题浅析

南方周末国庆特刊《资治通鉴》专题浅析

南方周末国庆特刊《资治通鉴》专题浅析禹跃昆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对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各大媒体使出浑身解数,竞相进行国庆报道,并纷纷推出了国庆特刊。

南方周末也不例外,于10月1日推出了《新中国六十周年特刊》,共计36个版面。

相比于其他媒体大多专注于威武雄壮的阅兵式和盛大辉煌的国庆联欢的报道,南方周末“出其不意”,背转过身来,把自己的视角转向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追溯了统治时间较长的5个王朝,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梳理了各王朝建立前60年的得失,既有文学色彩浓厚的史实呈现,又有理性严谨的历史反思,内容丰富全面,且细致深刻,给热衷于“热闹”国庆报道的媒体和读者,以不一样的国庆报道和冷思考,发人深省。

这充分体现了南方周末一贯的“理性、良知、冷静”的严肃的办报理念与方针。

本文选取南方周末国庆特刊为样本,以内容选取、叙述主体和叙事风格为切入点,分析南方周末国庆报道的内容、特点以及报道所体现的“理性、良知、冷静”的严肃大报的办报理念与方针。

内容选取:独辟蹊径,彰显理性新中国60周年报道,各大媒体都是提早策划、积极运作,派出自己最精锐的人员,全力参与国庆报道。

“国务院举行盛大国庆招待会”、“今天,我威武雄壮之师接受祖国检阅”、“这一刻,祖国万岁在心中响起”、“今夜,尽情为祖国歌唱”等标题充斥各大报纸的版面,阅兵式、群众游行、庆祝晚会的照片占据了较大篇幅;特刊、套红令人目不暇接,一片热闹景象。

在电视和互联网已经较为普及的今天,报纸的这些做法对已经收看过直播的读者而言,只不过是加深印象而已,并无激动的新鲜感,难以引起共鸣。

南方周末的国庆特刊,走自己的路,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惊人”地选择了历史反思,筛选出唐、宋、元、明、清5个王朝,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梳理了各王朝建立前60年的得失,并为之起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名字,形象生动地概括了该专题的全部价值诉求。

编者按则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希冀:“希望如古人所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宋代家族史研究的来龙与去脉

宋代家族史研究的来龙与去脉

宋代家族史研究的来龙与去脉——黄宽重新著《宋代的家族与社会》读后张邦炜家族史受到历史研究者的格外关注是理所当然的。

如所周知,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而家族则是家庭的复合体,有“微型社会”之称。

这一以血缘与婚姻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社会群体,在中国传统时代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历代当政者将它作为维护基层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柱。

台湾学者黄宽重先生的新著《宋代的家族与社会》(以下简称《家族》)分为三篇,共301页,凡20余万言。

①此书是作者多年潜心探索的结晶,既总结以往,又面向将来。

它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宽重先生以研治宋史而知名,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尤其有功于宋代家族史研究,他将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作为宋代家族史研究的参与者,此书让我思绪难平,先回顾过去,再面对现状,继而竟暇想如何走向未来。

一、80年代:以“义门”为研究重点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不愧为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时代,研究者们无所顾忌,拓展领域,意气风发,追求突破。

宋代家族史研究勃然兴起于此时,徐扬杰先生的论文《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②可谓开风气之先,此后有关论著接踵而出,达数十种之多。

③回顾当年的研究状况,特点十分鲜明,局限也相当明显。

在我个人看来,其特点及局限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在研究取向上以“义门”为重点。

所谓“义门”,以财产为家族公有,世代同灶共炊为特征。

如江州德安(今属江西)陈氏到宋仁宗天圣年间,已“聚①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第1-301页。

②徐扬杰:《宋明以来的封建家族制度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第99-122页。

③已有学者对宋代家族史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如王曾瑜:《中国大陆宋代家族与社会研究的回顾(写成于1995年)》,《锱铢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16-323页;邢铁:《宋代家庭史研究述评(代绪论)》,《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7页;朱瑞熙、陈郁:《宋史研究(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第五章第五节《家族研究的全面繁荣》,并认为宋代家族“真正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9-279页。

【doc】宋代地方与中央之关系问题研究

【doc】宋代地方与中央之关系问题研究

宋代地方与中央之关系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第38卷第5期,Sep.,2008,V o1.38,No.5 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SciencesEdition)【历史研究】宋代地方与中央之关系问题研究王曾瑜,贾芳芳(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摘要:有宋一代,各级地方官员的任命权始终被中央牢牢掌握.地方官员的升迁荣辱,甚至生杀大权都在中央的管理掌控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代大为加强."足上供",顺从中央,成为处理地方官府与中央关系最主要的宗旨.上好下甚,在这一关系的作用下,中央一些错误政令,在地方达到了变本加厉的程度.由于利益的左右,宋代地方对中央也有奉行不虔甚至欺瞒,这造成了中央政令在地方的不畅通.此外,少数有节气的地方官,为了正义和公理,也会违抗中央的错误指令,但往往会为此付出代价.地方与中央复杂多变的关系,成为地方政府行政的风向标.关键词:宋代;地方;中央;惟命是从;奉行不虔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8)05-0096-06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起来的赵宋王朝,是一个极为强调中央集权的王朝,中央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有宋一代,中央掌握地方大小官员的任命权,并通过各项监控制度和措施管理地方官员的升迁降黜.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代大为加强.虽然说在此体制下,地方对中央以顺从为主,但在自身利益的左右下,奉行不虔和欺瞒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另外,还有少数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地方官,为了正义与公理而敢于违抗中央的错误指令的情况.一,地方官员的任命权掌握在中央手中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等级授职体制,确立于秦汉,至宋代有了更为深入的强化和发展.司马光《涑水记闻》卷1有云:"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问日:'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日:'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和赵普君臣之间的对话,极其准确地表明了这一状况,即赵宋王朝为避免重蹈中唐五代藩镇割据战乱的历史覆辙,将强化中央集权,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置于关系"国家长久之计"的高度.中央对地方绝对控制的实现,首先体现在加强等级授职体制,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有宋一代,地方各级官员的任命权,始终被中央牢牢掌握,甚至很小的官都由中央任命.具体任命方式, 主要有以下三种:1.特旨除授皇帝直接任命,时称"特旨除授".重要地区的监司,知州,知府等地方高级官员,通常由皇帝本人亲自任命.皇帝依据个人的了解和身边人员的推荐,把认为可信的人派到重要地方,其目的在于使地方能更好地秉承皇帝的旨意,而这些由皇帝本人亲自任命的地方官员,视这种任命方式为无尚荣耀,自然更为尽心竭力地效忠于皇帝.收稿日期:2008-05-05作者简介:王曾瑜(1940一),男,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从事宋史研究.照通过皇帝直接任命地方官,对于增强地方对朝廷的向心力,加强中央集权显然有利.与"特旨除授"相配套的是"陛辞"制度.即宋代的地方要员在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本人辞行,时称"陛辞","见辞","辞见","朝辞"或"朝辞进对"."朝廷政事,以民为本.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祖宗以来,常重其选.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_1J(¨宋代的最高统治者认为"陛辞"是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皇帝借"陛辞"之机,不仅要显示皇帝的信任与恩宠,如宋神宗时吕希道除知澶州,陛辞日,上谕日:"以河徙,欲镇安百姓,执政进拟从官,朕选用卿.''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鸭.钙更要当面考查地方官员的品质,才能,史称:"祖宗旧制,诸道帅守,使者辞见之日,并召对便殿,非特可以周知利害,亦可观阅人才"[.]'脱脱《宋史》班∞';"非独以通下情,知外事,亦以考察群臣能否情伪,非苟而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嗍.¨.皇帝或向臣下直接发布治理地方的训令,宋孝宗时,"静江府李浩朝辞进对,上谕监事日:'相度以闻,官吏贪虐,庸懦,不任职,奏来.…[](佚名《宋史皱续资治遁鉴》P197o)"新知泰州李东朝辞进对,上日:'卿到任,须多买耕牛,劝课农桑.…[]'佚名《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m8o'有宋一代,对"陛辞'' 都很重视.2.宰相堂除面对庞大的官僚队伍,皇帝自然无法个个都了解,于是有了任命地方官的第二种方式——堂除,即"都堂奏差者也''[]'赵升《朝野类要》眦¨,由宰相府差除官员.北宋开国伊始,为适应京朝官出任重要地方知州,通判,知县的需要,"除授皆出中书,不复由吏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P5.以这种方式任命的地方官员,主要依凭宰执大臣的考察,了解,任命的权力集中在宰相府."堂除之说,天子托大臣以选择人才,无资格之拘,无关键之限''[6](黄履翁古今源流至论吲集".堂除地方官,可以打破官员升迁受资格年限限制的弊端,这对选择合适的地方官大有好处.来自宰执大臣的赏识任命,士大夫们也以此为荣.宰相堂除选任地方官制度,同样是中央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制度虽好,却终究要人来执行.官吏的奸赃卖官,令这项强化中央集权的制度出现了弊端.宋徽宗时,宰相蔡京"窃弄威柄,鬻卖官爵,货赂公行,盗用库金,奸赃狼藉"[]徐梦萃《三朝嗵会编》甲玛390).取代蔡京的王黼"当国时,公然受贿赂,卖官鬻爵,至有定价.故当时为之语,日:'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朱弁《曲洧1日闻》不仅是宰相,连堂吏都在卖官.至995年(道元年),宋太宗说:"近代诚为乱世,岂有中书布政之地,天下除授,皆出堂后官之手?卖官鬻爵,习以为常,中外官吏,贤愚善恶,无所分别,时政如此,安得不乱也.''[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徽宗建中靖国初年,蔡京知开封府,"惟曲奉权幸.堂吏段处约等,私卖恩泽(即卖官)",蔡京"不敢推治"[](徐梦萃《三盟会编》甲).在此弊端下,地方官出现鱼龙混杂也就不足为怪了.3.吏部注授宋廷任命地方官的第三种方式是吏部注授,除了皇帝特旨除授,宰相堂除以外,大部分基层地方官员由吏部任命,简称"部注"脱被㈣,所注授的官阙称部阙."自朝议大夫而下,受常调差遣者,皆归吏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砖,甚至连级别很低的地方小官,如监廉州石康县都盐仓兼回环库,监太平州黄池镇户部赡军酒库兼烟火公事,监婺州都税院这样小小的监当官,都由吏部差注](H呖,".J'.面对如此庞大的官僚队伍,吏部如何能了解得非常清楚,其中自然也有很多弊端.如吏部官吏卖官,宋钦宗时,欧阳徼上书说:"比年吏部注差,无非贿赂,其原既不清,则其流必浊矣",他建议"痛惩铨选受赂之弊"』(n乃.二,各项制度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紧紧抓住地方官任命权的同时,宋代中央还确立了各项制度,进一步加强集权,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其重要制度主要有:1.任期制官员长期在一地任职,难免会形成自己的政治圈子和关系网络.北宋开国之初,就对地方官实行定期的任期制,在任满之后,官员必须离开任职地,回京师重新参加新职的选任.宋初地方官通常是一年一考,三年一任.后来各个时期随形势而变化,有两年一任的,有两年半一任的.任期制可以防止地方官在当地结党营私,尾大不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由于冗官问题突出,任期制在实际执行中,出现了地方官任期太短,更易过于频繁的弊端,对地方政治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1051年(宋仁宗皇祷三年),御史中丞王举正指出:"在许州,应天府,六年更转运使十六人,转运使所使,察官吏能否与民疾苦,而数易如此,岂能究宣朝廷德泽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不少大臣对任期制提出97了反对意见,但宋廷却没有做根本性的变革.2.回避制回避制度是宋代加强对地方管理控制的另一项重要制度,包括地区回避和亲属回避.为防止官员结党营私,宋代继承隋唐制度,地方官选任实行地区回避,地方县丞,尉等"尽用他郡之人"[1o]'李林甫《唐六典》∞.南宋时又补充规定:官员在非乡贯"州县寄居已及七年,虽未及七年,而有田产物力及三等户以上,并不许注授本处差遣";"不系本贯而寄居及三年,或未及三年而有田产物力,虽非居住处亦不注"[11](徐松《宋会要辑稿》P25.,.宋代地方州县官,不但回避在本贯任官,也不许在本人祖产和妻家田产所在地任官.3.监察制宋代在地方官员中广泛实施监察制度,通过地方官员互相监察,以确保中央的控制.特别是在每一路设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等官员,这些官员既各有职属,又互相监察,还共同对所属州县具有按察的职责."祖宗之规模在于州县,州委之生杀,县委之赋役.虑其或失于中也,为之转运使,提点刑狱以按察而纠举之,其委任谨重之道至矣."'钾在对地方官员的考课监察中,中央采取了"以御史台总帅阃,监司,监司总守悴,守停总州县属官"[.]脱脱《采史》脚的办法,监司察郡守,郡守察县令,层层牵制,最终集权中央.宋代监司责任重大,也拥有很大的权力,在防范部属极严的宋代,有这么多权力的监司,不可避免地成为朝廷重点防范的对象.除监司的监督外,为了对知州进行牵制,宋廷设置通判作为州的副长官.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互相监察,同时又对属下及县级的基层官员负监察之责.为强化监察职能,宋廷还规定,凡是州县官有重大过失,而所属的按察官没有发现并及时上书弹劾的,按察官员要负失察的责任.监察制度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综上所述,正如宋人所言:"以文臣知州,以朝官知县,以京,朝官监临财赋,又置运使,置通判,置县尉,皆所以渐收其权.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叱咤变化,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fl2]'吕中宋大事记讲义H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A,在宋/,u,'lIJ—J_.^I/\7Kl'U一/I,代得到空前强化.三,地方政府对中央惟命是从地方官是亲民官,然而在高度中央集权等级授职的体制之下,官员的权力来自于中央的授予,所以地方官府的官员必然向上级负责,以"足上供"为主98要为政目标.(一)迎合中央政府的需求宋代由于冗官,冗兵,冗费的重压,中央财政经常出现赤字.为了解决财政困境,中央不断搜刮地方.在中央的督促之下,地方政府变本加厉.宋太宗至道年间:"国家征夏虏,调发陕西刍粟随军至灵武,陕西骚动,民皆逃匿,赋役不肯供给.有诏:'督运者皆得便宜从事,不牵常法."'在中央的这一号令下,地方"吏治率皆峻急,而京兆府通判水部员外郎杨谭,大理寺丞林特尤甚"I13]'司马光《涑水记闻》.两税的征收,朝廷"自有省限,州县官吏多不遵奉条法,受纳之初,便行催督.蚕方成丝,即催夏税,禾未登场,即催冬苗''㈨'徐松《宋会要辑穰》."二税之入,朝廷尽取以供军,而州县无复赢余","则不免创于二税之外别作名色,巧取于民'''朱熹《朱子全书》..上好下甚,地方官吏也借上供之机中饱私囊."天下收买御前上供等物,有司多以御前为名,广行计置,或虚抬价直,侵渔人己,或过数收买,不尽供贡,或分为苞苴,公行献馈,奉上弗虔,人皆切齿"[1](徐松《宋A要辑稿蹦.'和籴中"只如官籴其百,则私以千言.官科其千,则私以万言''[15]阳枋《字溪集》擞.为了"足上供",地方政府对因此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县有残民害物之政,而州不敢问.县以并缘科敛为急,吏有残民害物之状,而县不敢问.吏以取乞货赂为急,豪民大姓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El~(P4131l32)地方政府一味迎合中央造成的弊端,中央也很清楚.1131年(宋高宗在绍兴元年)就曾说:"朕遭时艰难,盗贼蜂起,比分遣将帅,招来平荡,而民力久困,不可枝梧.访闻县令夤缘为奸,廉者取羡余,悦权贵,为进身之术,贪者充家,民无所聊.……虽累降指挥,州县不得非理科率,缘其间实因军期急切,有不得已合须索之物.窃虑州县假此声势过数率敛,为害不细."[11]'德松《宋会要辑稿》549)1215年(宋宁宗嘉定八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周勉言:"今日生民之苦,其最甚者,税敛之日急.郡守以丰裕为能,县令以峻急祈免.……然文移之出,如雷如霆,县吏逃逸,故为令丞者,日坐汤火涂炭,而每不聊生,奈之何?长吏不恤也!''[11](徐松宋会要辑稿》虽然中央清楚地方的这些情况,但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利益,在实际中又在鼓励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郡常赋自有定额","监司,守臣竞事刻剥,乃取无名之资,谓之羡余"l1](桧松《宋A要辑稿》.对于地方政府刻剥而来的羡余,中央采取了奖赏鼓召的政策,"昨见诸路财计之臣,有以羡余为献而被赏者"'徐松宋会要辑稿》.于是,地方官员竞相争献"羡余"."上好之,则下有宠荣之望,非所望而望者,乱之所由生;上恶之,则下有死亡之畏,非所畏而畏者,祸之所自起"'陈俞舜都官集,宋人汪应辰的论析一语中的.(二)迎合皇帝个人的喜好地方政府不仅要迎合中央政府的需求,更要迎合最高统治者个人的喜好."天子之于天下,所欲必得,所求必至.上之所好者玩异,则下之人以玩异而献矣,上之所好者财利,则下之人以财利而献矣.盖未有上好之,而下违之也."["]'汪《汪文定公集》P2.宋徽宗崇尚道教,"诏天下:天宁观改为神霄玉清万寿宫,无观者,以寺充.乃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像",并"自称教主道君皇帝"_l8]'赵与时宾退录》N..为迎合最高统治者,各地劳民伤财大建道教官观,"州郡奉神霄宫务侈靡"[]脱脱《宋史》,''竞为侈费'''张械《张拭馈.甫轩集》06,"修饰华丽,所费不赀"[1¨(m)."神霄官事起,土木之工尤盛.群道士无赖,官吏无敢少忤其意.月给币帛,石朱砂,纸笔,沉香,乳香之类,不可数计,随欲随给."[20](陆游《老学庵笔记》在各地建神霄宫的大潮中, 建宁知府蔡薤因"先一路奏办",而被徽宗下诏褒奖,"召为学士承旨,礼部尚书"[]脱脱宋史》'P¨.迎合皇帝的好处显而易见.宋高宗甚至鼓励地方官直接向他行贿.1142年(绍兴十二年),奖谕汤鹏举进助诏敕说:"三省进呈,皇太后还宫,进钱三万贯事.瑰驭言旋,舆情溢喜.兹国家之盛事,慰臣子之倾心.而尔治郡可观,裕财有素,归其余积,用相礼仪.人悉如斯,事安不济.备观诚意,良切叹嘉,故兹奖谕,想宜知悉.夏热,汝比好否,遣书,指不多及."[.]'《永乐大~$}P269地方官用民脂民膏讨得皇帝的欢心后,高高在上的皇帝对臣下也是关怀备至,地方官员自然想尽办法搜刮百姓.故陆九渊说:"今时郡县能以民为心者绝少,民之困穷日甚一日.抚字之道弃而不讲,掊敛之策日以益滋."[223'陆九渊《陆九渊集》司马光也上奏议:"夫府库金帛,皆生民之膏血.州县之吏,鞭挞其丁壮,冻馁其老弱,铢铢寸寸而聚之.今以富大之州,终岁之积,输之京师,适足以供陛下一朝恩泽之赐,贵臣一日饮宴之费.''[233司马光《司马光奏议》P9.四,地方官府对中央奉行不虔i.因为公利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级授职的体制下,地方官员的生杀荣辱系于中央.为了公理和正义而拒绝执行中央的错误指令,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胆识.一些深受儒家节义观念熏陶的地方官,在"忠孝从义''徐梦梓《三朝北盟会编》丙P63思想的指导下,为了公利而违抗中央的指令.太宗朝,谢绛权知益州华阳县,"蜀民流散之后,田庐荒废",曾有诏书"凡人租占田,有能倍人者,断以新籍".于是,豪右"广射上田,贯民归者多亡其素产".谢绛说:"此权时之制,欲就业耳.芳利其倍租,而使下民失业,岂经制哉?""乃命尽还旧主,所施行与诏书异."[24](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南宋初,宗泽出任东京留守, 兼开封尹,将前来探听消息的金朝使者关押,一心屈辱求和的宋高宗惶恐万状,"屡命释之"J,并诏令宗泽将对金使"迁置别馆,优加待遇",但宗泽仍然抗命,上奏说:"臣愚不敢奉诏,以彰国弱.''[3=l(脱脱《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即使是为了公利,冒犯皇权也是不可饶恕的.981年(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派人潜察地方政事,有至汀州者,知州王嗣宗"执而杖之,缚送阙下",并奏日:"陛下不委任天下贤俊,而猥信此辈为耳目,窃为陛下不取."宋太宗大怒,"遣使械嗣宗下吏,削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徽宗耽溺于道教,全国大修道观.一些正义的地方官从国家利益角度反对,却遭到了惩处."知建昌陈并等改建神霄宫不虔及科决道士,诏并勒停."[.](脱脱《宋史》99"知登州宗泽坐建神霄宫不虔,除名编管."[3](脱脱《宋史》2.因为私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等级授职制,虽有严格的法律和制度,但在一个人治的社会中,地方官吏人为的因素却令中央各项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自身的私利等原因,地方官员对中央指令阳奉阴违,奉行不虔,甚至拖延不办,欺瞒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造成了中央政令在地方执行不畅通,有些政令甚至根本得不到贯彻.循私情,对中央禁令阳奉阴违.为避免官员形成私人势力,中央任命地方官实行回避制,"官守乡邦,着令有禁".因优待一些勋贤的后裔,准许他们的子孙除授本贯差遣,"而过来非勋贤之后,多任本贯."地方官府徇私舞弊,对冒名者"匿而不言''㈨徐松宋会耍辑稿嘲o考课制Ill,是中央管理地方口々'^匕I'日垲官员的重要制度.为防治地方官员贪污,中央规定"诸路州县公人犯赃私罪,依格虽会恩永不收叙,或虽许叙,皆有期限,若有所规避,改易名姓,应召募官司,明有法禁",但地方"州县近来多以不应叙,或合叙而岁月未满,或曾断罪而改易姓名之人,辄敢违法收补,容庇奸猾,肆为欺扰''[1¨'徐松《宋会要辑稿》P5.540'.谋私利,对中央禁令奉行不虔.宋初于地方普遍设立公使库,筹集公使钱保障地方官员迎来送往的费用,但到了宋仁宗朝以后,地方官员则明目张胆地用公使钱挥霍和拉关系.对此,中央修立法规明令禁止,诏令:"虽已行下,而访闻其问,或不顾廉耻之吏,尚敢巧作名目,或将香药变为饮食之类折等价钱,贪冒无厌,不知正极."Cl1](徐松《宋A耍辑稿》一∞'地方官府为了自身的私利,甚至有意欺瞒中央.为了应对中央的盘剥,州军官员创建私库,私历,隐藏财富.北宋末年以后,地方政府的财政实际收入支出,中央并不非常清楚,"诸路财用岁人多寡,与其登耗,官司无以周知''[11]'徐宋A要辑稿》聊.中央虽然屡次下诏, 要求地方出具收入支出的实数.但地方官员只是拖延时日,并不及时申报.南宋时期,中央关于州军仓库场务管理的不少制度,地方官员也常不落实.朱熹论常平仓时提到:"某自点二州,知常平之弊如此,更不敢理会.看南康自有五六万石,漳州亦六七万石,尽是浮埃空壳,如何敢挑动!""某在浙东常奏云,常平仓与省仓不可相连,须是东西置立,令两仓相去远方可.每常官吏检点省仓,则挂省仓某号牌子;检点常平仓,则挂常平仓牌子.只是—个仓,互相遮瞒!""经,总制钱,牙契钱,倍契钱之类,尽被知州瞒朝廷夺土"[26](黎靖德《朱子语类》P2641—2642)为了自身的政绩,虚报丰收,隐瞒灾荒.丰歉未定的时候,就向中央上报丰收,"诸州长吏,才境内雨足苗长,即奏丰稔",其后"霖潦霜旱,蝗螟灾诊,皆隐而不言,上罔朝廷,下抑民俗"徐糍要辑稿.庆历年间,江淮,两浙,荆湖南北路遭遇旱涝灾害,粮价暴涨.再加上政府科配,使民间存蓄的粮食悉数充官,百姓揭竿而起:"大者近百人,小亦不下数十人,所在剽掳,官司不能禁.自光,寿以南距江,亦皆如是."面对如此严重的局面,地方"州县上下,递相蒙蔽,不以上闻,使朝廷无由知之''[刀](包拯《包{丞集校注》呻).对于自身有利的事,即使中央政令明令禁止,地方政府也充耳不闻.对于自身没利的事,即使中央三令五申,地方政府也照样拖延不办.1052年(宋仁宗皇褚四年),京东,淮,浙,江,湖等地发生灾伤,朝廷令转运,提点刑狱分路巡察,提点江南东路刑狱,都官员外郎张肃等"稽违不行''[2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P4132).l112年(宋徽宗政和二年),臣僚奏言:"诸路监司岁奉诏旨,分部决狱,而承例差官吏或不虔,徒为文具.''-lI](徐松《宋厶要辑稿》嘲'100中央规定监司要巡历所部州县,宋宁宗开禧年间,臣僚奏言:"监司虽于五月巡历所部,平遣囚徒.殆与一时经过无异,足迹未尝一登狱门,囚徒未尝引问,案牍未尝阅视,非法收禁者未尝根究,赴诉责保者未尝受理.''El1]'徐松宋会要辑稿6923.中央的宽纵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并非只在地方官府身上,更在于"上下视法令为闲事",即如朱熹所说:"今非独下之人不畏法,把法做文具事,上自朝廷,也只把做文具行了,皆不期于必行.''f26]黎靖德《朱子语类》'在人治的社会中,对法律法规的玩忽职守与奉行不虔,地方如此,中央亦如此.国家三年一郊祀,之后大赦天下.赦书宣布的恩泽,三司,转运司,州县不切遵禀,"一两月问,钱谷司存督责如旧,桎梏老幼,籍没家产.至于宽赋敛,减徭役,存恤孤贫,振举滞淹之事,未尝施行",而中央也不派官吏前往按察监督,"使天子及民之意尽成空言''_28]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劝课农桑乃政府责任所在,国家"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27](范仲淹《范仲淹全集》Ⅲ.巾I央的这种I态度,更助—nu/,H…,~长了地方官府的奉行不虔.当然,中央的宽纵,也是由其自身的利益决定的.关系到专制统治时,中央对地方要绝对集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王曾瑜一!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近代中国经历了一个饱受凌辱的时代o形势迫使中国吸收先进文明∀直到本世纪o 中国人才开始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o重新研究自己的古史o但最初尚无断代史的概念∀中国古史绵长o史料丰富o非任何个人所能贯通o因而很快形成了各断代史的分支∀大约直到二三十年代o方才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宋史研究∀本世纪的上半期o大致可作为近代宋史研究的开创期∀张荫麟是中国近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o他的学问渊博o在us)ws年代o先后发表论文二三十篇o涉及宋代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宋史研究的不少课题是由他发轫的∀例如5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6!5宋太宗继统考实6!5北宋的土地分配和社会骚动6!5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6!5沈括编年事辑6!5燕肃著作事迹考6!5顺昌战胜破贼录疏证6等文o至今仍有相当参考价值∀可惜他逝世过早o未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作品∀邓广铭!蒙文通!陈乐素!张家驹等在本世纪上半期都已发表了论著o学术大师钱穆也从事宋代经学史等研究∀由于他们的研究工作持续到本世纪下半期o为便于叙述o留待后面再作介绍∀陶希圣实际上是用马克思主义重新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倡导者o他在主办的5食货6杂志中也撰写了若干涉及宋代经济的论文∀全汉吸收西方经济理论o包括马克思5资本论6的论述o在研究宋代经济史方面o取得了突出成就∀他的论文先后编成5中国经济史论丛6和5中国经济史研究6两部论文集o涉及了宋代农业!商业!行会!市场!货币!物价!漕运!经济重心南移!城市!海外贸易!寺院经济等诸多问题o是近代的宋代经济史研究的开创者∀到本世纪下半期o他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明清经济史∀##y w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聂崇岐学问广博o他的宋史论文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o后来编成5宋史丛考6一书∀其中如5宋役法述6!5论宋太祖收兵权6!5宋词科考6!5宋史地理志考异6!5宋代府州军监之分析6等都是其代表作∀聂崇岐逝世较早o他后来转入中国古代官制的研究∀朱希祖著有5杨么事迹考证6!5伪齐录校补6!5伪楚录辑补6等o张须著有5通鉴学6o李埏著有5北宋楮币起源考6!5宋代四川交子兑界考6!5宋代交子发展史6等o 吴天墀著有5烛影斧声传疑6o都有相当学术价值∀对王安石变法的讨论o成为近代宋史研究的一大热门o梁启超和柯昌颐都著有5王安石评传6o对此次变法持肯定意见o 柯昌颐一书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从事辽史研究的傅乐焕对宋辽关系等作了深入研究o 他的论著已收入5辽史丛考6一书∀有些著名学者虽非专治宋史o但也有若干重要论著传世∀王国维是近代学术大师o 他对宋代文化有独到研究o如5五代两宋监本考6!5两浙古刊本考6!5人间词话6! 5宋元戏曲考6!5唐宋大曲考6!5摩尼教流行中国考6!5宋代的金石学6等o都是他的代表作∀以5古史辨6创导史学思想解放运动的顾颉刚著有5郑樵著述考6!5郑樵传6!5郑樵年谱6等∀陈垣著有5通鉴胡注表微6o对5资治通鉴6的胡三省注作了透彻的论析o也表现了作者本人的爱国精神∀其他如5书全谢山3通鉴分修诸子考4后6!5火教入中国考6!5摩尼教入中国考6等o也都是重要论文∀余嘉锡撰有5宋江三十六人考实6和5杨家将故事考信录6o对民间流传很广的5水浒6和杨业的历史作了考证∀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的张政在ws年代著有5宋四川安抚制置副使知重庆府彭大雅事辑6!xs年代著有5宋江考6o都是很见功力的佳作∀方志专家朱士嘉著有5宋元方志考6!5临安三志考6!5宋临安三志版本考6等∀治魏晋南北朝史的缪越对宋代诗词造诣颇深o撰有5论词6!5论宋诗6等∀中外关系史专家张星著有5中世纪泉州情况6!5宋初华僧往印求经的经过6等∀古代科技史专家李俨著有5宋杨辉算数考6o王振铎著有5指南车记里鼓车之考证及模制6∀张须候的5通鉴学6o是近人第一部系统研究5资治通鉴6的专著∀总的说来o在最初的二三十年间o不少前辈学者在艰难的国运中o筚路蓝缕o开创了独立的近代宋史研究o我们不能忘却他们的功绩∀从另一个角度看o作为开创期的研究o还处于分散!零星的阶段o缺乏系统性o无论就深度和广度而言o都留有很大余地o而有待于后人继踵∀断代史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o不能不与史料的丰富程度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史料绝大部分集中在宋!明!清三代o宋史研究的扩大和深入余地虽然大不如清史o却远胜于前朝史∀现实生活的发展o也会使史学家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o开拓新的研究领域∀#z w t#历史研究t||z年第w期二!本世纪下半期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本世纪下半期o中国大陆和港台学者是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中从事宋史研究∀为便于介绍o本文采取分节叙述的办法∀中国大陆从xs年代至ys年代中期的大约十五六年间o宋史研究有一定成绩o但总的说来o不算景气o为宋史研究支撑门面的o还是邓广铭!陈乐素!张家驹等少数知名学者o新人不多o与其他断代史研究相比o处于落后状态∀十年浩劫期间o始而取消对祖国历史的研究o继而影射史学之类泛滥成灾o成为中国史学史上可耻的一页∀因此o在t|{s年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会上o会长邓广铭强调说}/从我国史学界对各个断代史的研究情况看来o宋史的研究是较为落后的∀这表现在}不但在各种报刊上发表出来的有关宋代史事的论文o比之其他各代显得少些o甚至连一部篇幅较大的宋史专著也迄今无人撰写出来o而其他断代却多已有了∀在国外o例如在日本的中国历史研究者中o其每年发表的有关宋史的论文和专著o也比我们的多∀没有一定的数量o 当然就很难谈到质量∀因此o关于宋代史事的研究o还亟需我们继续尽最大的努力o去生产成品o去培育人材o去追赶国内各断代史的研究水平o并夺取国际上宋史研究的最高水平∀0在所谓文革后的us年间o应当说o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有了相当大的进步o与其他断代史研究相比o虽非成就最大o却已跃居前列o新人辈出o发表了众多的专著和论文o无论就研究的深度或广度而言o都有很大的进展∀当然o宋史研究也存在不少缺陷∀以下就近xs年间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分别作一些简单介绍∀邓广铭是目前年龄最大!从事宋史研究最久的著名学者∀早在vs年代o他就开始发表论文o他的研究并不以宋史为限o涉及了广泛的方面o对不少重大课题o都作了开拓性的!精深的研究∀其重要论文已编为5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6o专著和校点古籍有5陈龙川传6!5韩世忠年谱6!5岳飞传6k增订本l!5辛稼轩年谱6!5辛弃疾k稼轩l传6!5稼轩词编年笺注6!5稼轩诗文抄存6!5王安石))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6!校点增订5陈亮集6!校点5涑水记闻6k与张希清合作l等o目前正在编著全集∀他强调治史者的基本训练o提出年代!地理!职官和版本目录是治中国古史的四把钥匙∀邓广铭治史勇于创新o敢于以精微的论证o推翻前人的定论o无论是他对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的研究o还是对5宋史6的5职官志6和5刑法志6的考证o都反映了这种特点∀他对辛弃疾的研究o更是实现了传记!年谱!词与诗文的完整组合∀蒙文通是一位著名前辈学者o他学识渊博o自vs年代开始o就先后发表了5论北宋变法与南宋和战6!5从3采石瓜洲毙亮记4认识到宋代野史中的新闻报道6!5从宋朝的商税和城市看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6等文o编入5蒙文通文集6之中∀陈乐素是另一位著名前辈学者∀早在us年代末至vs年代初o他因痛恨日本军国#{w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主义侵略中国o而开始了历史研究o发表了5宋徽宗谋复燕云之失败6!5三朝北盟会编考6!5徐梦莘考6等文章o网罗弘富o考订详实o也寄托了他忧愤国难的爱国精神∀他的5主客户对称与北宋户部的户口统计6一文o是中国第一篇论述宋代主户和客户的重要论文o而5宋史艺文志考证6所下功夫尤深∀其论著已编入他的5求是集6∀张家驹早在vs年代o就发表了5宋代分路考6等论文o他在五六十年代著有5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6!5赵匡胤传6!5沈括6等专著∀何竹淇编著了5岳飞抗金史略6和5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6∀戴裔煊5宋代钞盐制度研究6一书o对宋代盐的生产!运销和钞盐制的沿革作了相当深入的论述∀华山对宋代客户等问题有专门研究o他的论文已编为5宋史论集6∀程应早年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o后著有5司马光新传6o其论文编为5流金集6∀徐规在ws年代已发表了5陈傅良之宽民力说6o ys年代又发表了5李焘年表6o但他的大量作品主要还是发表在zs年代以后∀李埏著有53水浒传4中所反映的庄园和矛盾6等文o重点研究货币等经济史∀王云海长期从事5宋会要辑稿6的研究o但因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o他的成果直到zs年代以后o方有发表的机会∀姚瀛艇也有同样情况∀李涵著有5范仲淹传6和一系列论文∀关履权著有5两宋史论6!5宋代广州的对外贸易6k增订本l和其他论文∀朱家源对宋代土地制度等多下功夫o撰有5谈谈宋代的乡村中户6等文∀陈光崇对宋代史学多有研究o撰有5欧阳修的史学6!5资治通鉴述论6等文∀郦家驹著有5两宋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6!5试论关于韩胄评价的若干问题6等∀王瑞明编有5文献通考研究6和著有5宋代政治史概述6等∀沈起炜著有5宋金战争史略6!5文天祥6等∀他们都是五六十年代有成就的前辈学者∀漆侠是继邓广铭之后的又一著名前辈学者o他的学识渊博o其研究领域不以宋史为限o而以宋史为重点∀在xs年代o他就发表了专著5王安石变法6∀长期以来o他的研究重点是经济史o{s年代o他发表了5宋代经济史6的长篇巨制o无论就中国经济史或宋史而论o这部书都是里程碑式的作品o它首次对宋代经济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位o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漆侠的大部分论文编入了5求实集6和5知困集6∀目前o他的研究又转向了宋代思想史o5宋学的发展和演变6一文是其代表作o 此文的一大特色o是摆脱以往思想史研究的模式o这在后面思想史部分另叙∀过去往往将宋代视为中国古史中一个贫弱而无所作为的时代o但随着研究的深入o 人们对宋代的评价愈来愈高o其经济文化成就大大超过唐代o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邓广铭甚至认为o/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0o其物质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o在古代是空前绝后的∀以下对主要是{s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分别予以介绍∀k一l社会经济除了前述漆侠的5宋代经济史6以外o程民生的5宋代地域经济6一书o继张家#|w t#历史研究驹之后o对宋代地域经济的不平衡问题作了相当深入的论述∀尽管此书的某些论点可以商榷o但对两宋区域经济首次作了全方位的研讨o无疑超迈了前人的研究水平o也反映了在史识上别具慧眼∀韩茂莉5宋代农业地理6一书的特点o是运用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o全面地研讨宋代的农业地理o在许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此书重视对宋代的人口!耕地等作定量分析o但似须注意古代统计数字往往不准确的问题∀贾大泉的5宋代四川经济述论6是在某些重要史料不足的客观困难下o对宋代四川经济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论述~他与周原孙合撰的5四川通史6第四册o又在此基础上o对宋代四川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o以及宋代四川在四川通史中的重要地位o作了全面论述∀粟冠昌!许怀林!周宝珠!朱瑞熙!彭友良!王曾瑜等也发表了若干有关区域经济的专文∀葛金芳5宋辽夏金经济研析6的优点o是试图从整体上建立自己的中国经济史宋辽夏金阶段的理论体系∀但理论架构固然需要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o却也同样需要对自己论述的各个细节o都在史料上作细致的爬梳∀吴晓亮和林文勋主编的5宋代经济研究6是云南大学历史系宋代经济史研究的论文集∀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阶段o不仅有一批人口超过ts万的大城市o还有成千上万小市镇的勃兴∀周宝珠的5宋代东京研究6一书o汇集的史料十分丰富o是系统!深入地研究北宋首都开封的力作o此书也致力于探讨中国城市发展史的某些规律∀林正秋的5南宋都城临安6则可说是前一书的姐妹篇o也是一部力作∀傅宗文的5宋代草市镇研究6研讨了两宋市镇的演变!分布格局!主要特征!市容风光!市政管理!市民类型!市场结构等问题o并编著了宋代草市镇名录∀李春棠的5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6一书o从某种意义上说o已不局限于描述城市生活o其优长是对所论述的方面深入浅出o文笔流丽o别具一格∀杨德泉!戴静华等有专文研讨宋代工商业组织/行0!/作0等问题∀在手工业方面o柯昌基在xs年代发表5宋代雇佣关系的初步探索6一文o提出了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郭正中的5宋代盐业经济史6和李华瑞的5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6是两部重要著作o盐业和酒业不仅是宋代手工业的两个重要部门o也是国家重要财政收入来源o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o两书史料丰富o论述详备∀王菱菱专注于研究宋代矿业o发表了5宋代矿冶经营方式的变革和演进6等一系列论文∀度量衡的研究o对于古代经济史!科技史等的重要性o是不言而喻的∀郭正中5三至十四世纪中国的权衡度量6一书o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o有了新的进展∀但是o由于古代度量衡制的混乱和不精确性o似宜采用模糊数学的思维o刻意求精o有时也可能走向反面∀在商业方面o姜锡东的5宋代商业信用研究6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o此书从赊买o贷款o牙人和担保o交引和交引铺o榷货务等诸方面o论证了宋代商业信用从消费领域扩展到了生产和流通领域∀林文勋的5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6和龙登高的#s x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5宋代东南市场研究6两书o着重论析了宋时两个重要的地区性市场∀刘秋根在5两宋私营高利贷资本6等文的基础上o撰成5中国典当制度史6的专著o对古代一种特殊的金融业o作了系统论述∀宋代无疑是中国货币史的重要阶段o已故前辈学者彭信威的5中国货币史6是少见的质量较高的专史o其中对宋代的货币和货币思想作了较系统介绍∀有关论文有李埏5从钱帛兼行到钱楮并用6!5北宋楮币史述论6等∀高聪明就宋代货币发表了一系列论文o其他如汪圣铎!刘森!赵葆寓!王曾瑜等也有专文∀车迎新和胡国瑞!刘森主编的5宋代货币研究6是一部专门的论文集∀乔幼梅治史不以宋史为限o其5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6涉及了宋代的货币!高利贷等课题o她的一大优点是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o提出若干立论高远o甚至是出人意表的精辟见解∀朱瑞熙5宋代社会研究6撮要性地论述了从社会经济!家族到理学!哲学等ts个问题o提出了自己对宋代社会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地位的见解∀朱瑞熙是位研究领域广泛的学者o涉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等许多方面o对不少人们不经意的课题o他都有独到成果或知识积累o这是他的一大特长∀在社会风俗方面o他就宋代的牙刷!押字!挂面!米面!南北食差别等o都发表了专文∀王曾瑜的5宋朝阶级结构6试图超脱前人主!客户和户等制的研究o从乡村户与坊郭户!官户与民户等对称户名中o提出户口分类制度的概念o并通过户口分类o论述宋代的社会阶级∀此书不采用他认为不科学的/封建社会0一词o对/资本主义萌芽0这个命题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关土地制度方面o梁太济!曾琼碧等发表了如5两宋的土地买卖6!5宋代租佃官田的/二地主06等一系列论文∀梁太济和包伟民合撰的5宋史食货志补正6o不仅补正详密o而且其绪论可说是迄今对5宋史#食货志6研究最深入!最具有权威性的论述o而5宋史#食货志6对研究宋代经济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张邦炜5婚姻与社会k宋代l6一书不是全面论述宋代的婚烟o而是从若干问题着手o试图从古代婚姻的共性中o发掘和描述宋代婚姻制度的个性o是一部成功之作∀袁俐的5宋代女性财产权述论6是一篇有深度的论文∀家族研究迄今仍是薄弱环节o但许怀林!王善军等已发表了若干通论性或个案性的论文∀吴松弟的5北方移民和南宋社会变迁6是一部研究宋代北方人口南迁的专著o论述精详∀宋朝的财政!赋役与其他社会经济问题比较o传世史料最为丰富o相形之下o梳理的难度也就更大∀汪圣铎5两宋财政史6作为一部开创性的专著o从宋朝各代财政史的发展沿革!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体制三个方面o进行了相当系统和深入的论述o并且罗列了许多表格o无疑是极费功夫的∀但是o宋朝财政和赋役的范围太广o这部近zs万字的巨著o仍不可能巨细无遗∀例如宋神宗时的司农寺一度成为与三司相平行的中央财政机构o至于各种赋役o有的仅是一项o就完全可以写成专著∀因此o如朱家源!漆侠!梁太济!戴静华!魏天安!王棣!石莹!包伟民!李伟国!张星久!王曾瑜等有关宋朝夫役!职役!匠役!两税!丁税!役钱!和买!和籴!科配!商税!司#t x t#历史研究农寺!内库!总领所!提举诸司库务司等论文o尚非汪圣铎一书所能取代和包容∀k二l法制朱瑞熙和张其凡所撰5中国政治制度通史6的第六卷o对宋朝政治制度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官制是宋史研究的一大难题o却又是研究任何课题都无法回避的∀就我个人的教训而言o论著中的一些错误o大多出在官制方面∀在邓广铭先生的倡导下o官制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龚延明无疑是成就最大的一位o他撰有5宋史职官志补正6一书o另有长达txs万字的5宋代官制辞典6o乃是迄今篇幅最大的一部个人宋史专著和工具书o此书在辞条上大体可说是巨细无遗o并且有释文o有史料的引证∀这是继邓广铭先生ws年代的5宋史职官志考正6之后o又一里程碑式的作品∀陈振和朱瑞熙也是两位很有造诣的专家o发表了5北宋前期的/中书06!5关于宋代的知制诰和翰林学士6等一系列论文∀邓小南的5宋代文官制度选任诸层面6!杨果的5中国翰林制度研究6!贾玉英的5宋代监察制度6!苗书梅的5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6和刁忠民的5两宋御史中丞考6无疑都是研究宋代官制的力作∀若将宋朝官制分成官吏人事制度和机构两部分o苗书梅一书则对官员的人事制度作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述o涵盖面甚广o难度之大o显而易见o她广征博引o做了不少开拓性的研究o很见功力∀邓小南一书选择了官制研究中的一个难点o作了独创性的论述o钩沉索隐o梳理十分细致∀并且不拘泥于就事论事o提出不少发人深思的见解∀杨果一书o在对宋代翰林学士作了精细研究的基础上o扩充到了整个中国古代o并通过翰林制度论析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若干重要特征∀她还撰写了5中国俸禄制度史6的宋辽金元部分∀贾玉英一书除台谏制度外o还包括了封驳制度!地方监察制度等o并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沿革演变o梳理了清晰的脉络o准确地论述了宋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宋代政治中的作用与影响∀两书对宋代监察和翰林制度都可以说是进行了立体透视和全息摄影∀刁忠民一书对宋代御史中丞的史料的收集和考订o下了很大功夫∀此外o如李涵!金圆!高美玲!许怀林!郑世刚!魏天安!刘坤太!俞宗宪!李宝柱!丁凌华!李昌宪!曾小华!程民生!戴建国!张希清!穆朝庆!吴以宁!史继刚!王曾瑜等都发表了有关论文∀在军制方面o王曾瑜的5宋朝兵制初探6试图按现代军制学的规范o重新研讨宋朝军制o但在内容!体系和个别史实上o有一些缺陷和失误∀李昌宪的5宋朝将兵驻地考述6o游彪的5论宋代军队的剩员6!5宋代士兵逃亡法考述6等文及程民生的5略论宋代西北乡兵6o都可补此书之不足∀在科举制方面o以张希清和何忠礼的成绩最为显著∀两人除发表一系列论文外o张希清著有5中国科举考试制度6o此书是一部浓缩型的作品o体例和论述有其特色o实际上仍以宋代为主o因为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何忠礼另著有5宋史选举志补正6o此书广征博引o特别是其附录o已超出了为5宋史#选举志6补正的范#u x t#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围∀宋时使用/进士0一词o含义较广o包括非及第进士o龚延明5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6对此作了深入论述o甚见功力∀在法制方面o由王云海!季怀银!杨师群!安国楼!苗书梅!陈广胜!胡建华!钟剑麟和朱瑞熙撰写!审改的5宋代司法制度6o是第一部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有关宋代司法的专著o但作为一部开创性的著作o有补充和更正的余地∀郭东旭对宋代法律有深入研究o著有5宋代法制研究6和一系列论文o其专著不仅对宋代法律作了系统论述o 而且对法律的变化背景作了深入考察o在若干问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戴建国也发表了5宋代的狱政制度6等一系列论文∀朱绍侯主编的5中国古代治安制度史6一书o宋代部分由程民生执笔o初步较系统地介绍了治安思想!制度!管理等情况∀k三l政治张其凡对北宋初o即从太祖到真宗时的政治有若干独到的见解o其成果主要集中在5宋初政治探研6一书中∀李裕民也有若干论析较深的论文∀关于宋仁宗时的政治o 除庆历新政有众多文章外o李涵与张邦炜的两篇有关刘后的论文值得重视∀王安石变法是政治史研究的一大热门o除了前述邓广铭和漆侠的专著!程应5司马光新传6外o还有李华瑞!姜锡东!赵喜英!郭东旭!高聪明!王善军!苗书梅!王菱菱!李晓等合撰的5中国改革通史#两宋卷6o其论述的范围自然不以此次变法为限∀其他如季平的5司马光新论6!罗家祥的5北宋党争研究6!叶坦的5大变法6等专著及王曾瑜等人的很多论文o都涉及对这次变法的讨论∀依个人之见o对这个重大历史事件o目前似应多做细节性的个案研究o然后才可能达到更上一层楼的水平∀叶坦一书有其独特的风格o将似乎枯燥乏味的变法情节o写得文笔流丽o情趣盎然o深入浅出o但书中将变法对各阶层利益的影响用图表示意o似乎将复杂的情况简单化了∀罗家祥一书纵论北宋后期的党争o无疑下了相当的功夫o王曾瑜5洛!蜀!朔党争辨6一文提出了一点不同见解∀北宋后期政治至今仍是宋代政治研究较薄弱的环节o王曾瑜有关北宋末到南宋初的若干文章o试图通过个案分析o探讨专制腐败政治的某些规律∀关于南宋初的政治o 周宝珠!朱瑞熙!曾琼碧!张星久等人也著有专文∀南宋中!后期的政治o胡昭曦和蔡东洲的5宋理宗!宋度宗6一书作了深入论述∀张邦炜5宋代皇亲与政治6一书o纵论了宗室!后妃!外戚与宦官在宋朝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o提出不少有分量的新论o其缺点是在制度史方面论述较为薄弱∀汪圣铎有关宋代宗室的文章可补其不足∀另外o此书对南宋前期的宦官势力也估计不足∀农民战争一度是最热门的研究课题o有关著作和论文很多o但近年来渐趋减少∀前述何竹淇一书问世o应当说是编录了大部分史料o在史料上不可能再有大的开拓余地∀以往的研究成果在农民战争的具体细节上o也已下了很深的功夫o但在以阶级斗争为#v x 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