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复习题第1章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复习题第1章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复习题第1章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1、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源自于希腊语,含义是“人的学问”。然而,人类学的具体内涵,必须要放到它所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学科进程中来理解。早期的人类学关注人论哲学的讨论和人的生物特性的研究,而到了19、20世纪,“文化”的研究成为了人类学的核心主题。基于今日现有的知识上考察人类学的内涵,可以说:人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这包括所有时代和所有地方的人,包括人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人类学通常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中的“他者”进行全面的考察,基于考察撰写“民族志”,用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最终展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或者试图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理论。

2、试解释文化和culture的含义。

英文中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本意是“耕耘/种植”。这不仅指“种植庄稼,饲养家畜”,也含有“照料家庭,培育道德”之意。后来,culture一词逐渐指心灵道德或艺术修养的成就和状态。这里强调culture是与nature(自然)区别开的人的创造。

在现代语境中,中文“文化”一词首先可以作为culture翻译成中文时的对等词来理解。中国传统上,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看出,作为“人的创造”的culture,中文里含义相同的应该是“人文”。“文化”一词,在传统上具有“用…人文?来教化”之意,这与culture本来的动词性含义是相通的。中文里“文化”更强调“人文”的教化方式。

3、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 comparison)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方法。

跨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而且,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尽管各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存在差异,然而他们总会有共同的可供分析的单元与要素。还需相信,“通过习得当地人的语言,民族志工作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同时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

根据黄树民的归类,人类学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大致有三:隐含式的比较法、两元文化比较法和多元文化比较法。

4、简单概括一下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

人类学的四大分支学科包括:体质/生物人类学(Physical or Biological Anthropology)、考古人类学(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或民族学(Ethnology)。

体质/生物人类学研究古今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特别是人类体质特征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类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它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时空的文化连续性的考察,来理解人类本身。

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实践。它主要研究人类世界各地语言的使用,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文化人类学旨在强调人类学中研究人类文化的部分,指代研究与人类生物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类文化现象,侧重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社会和文化的异同。

5、如何认识整体性的人类学研究?

人类学家不断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关注对其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观察,做生物性与文化性上的综合分析,以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区域社会与更大的人类社会的总体。

6、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ty)主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这种“平等”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而赞成或接受某一人群的所思所为,而是将文化行为放入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对待。

7、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几个认识论主题。

普同性(universalism),是指地球上全人类的一致性与共同性。根据这一原则,人类学在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考察全人类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基本行为特征和一些普遍意义的生活方式。

适应(adaptation)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群通过变化自身与周围环境达成协调并繁衍下去的过程。人类的适应则包括生物性适应和文化适应。人的生物性适应(biological adaptation)主要指人体同周围环境保持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体质协调。人的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则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的策略达成和自然与社会环境之和谐。

自考社会学概论1-4往年真题练习答案

第一章往年考题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孔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 )1-37 1304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B )1-44 1304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D )1-45 1304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C )1-47 1304 A.《实践与反思》 B.《国家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1.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的创建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B ) 1-41 1307 A.卢卡奇 B.涂尔干 C.托马斯 D.孔德 2.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 ) 1-44-1307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1-45 1307 A.布劳 B.霍曼斯 C.阿多诺 D.戈夫曼 4.安东尼·吉登斯的代表著作是( C ) 1-46/47 1307 A.《实践理论大纲》 B.《合法行危机》 C.《第三条道路》 D.《词与物》 5.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D ) 1-48 1307 A.梁启超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1.孔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A)1-36 A.《实证哲学教程》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D.《实证社会科学教程》 2.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A ) 1-37 A.孔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A ) 1-39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孔德 4.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D ) 1-42 A.马克思 B.孔德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2008年中山大学人类学概论考研真题笔记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c5921740.html, 1考研高分学姐总结出的考研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考研政治的试题分为两大部分,在答题的时候也有不同的方法。在历年的研究生考试中,各位考研高人得出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在经历考研并且成功之后,针对这类问题结合我的经历,我总结出两类题型的解答技巧,与大家分享。 题型1评价分析型 题型特点:评价分析型选择题一般以引文作为材料,引文的内容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该类题目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这类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出现最多,所考查的知识点本身并不难,但对考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扎实掌握政治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要注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解题诀窍:对这种类型选择题,考生要能够理解引文中蕴涵着哪些观点,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引文中的错误是什么,错误原因又是什么。要特别注意:(1)如果题目是考查考生对引文的理解,那么判断备选项是否正确并不是以这个备选项所显露的“事实”正确与否为依据,而是以该备选项的观点是否蕴涵在材料中为依据。即使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可能选。(2)如果题目是考查分析引文中作者的观点是否错误及其原因,要注意分析的角度,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还是站在材料的作者或漫画中的人物的角度。 题型2因果关系型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7c5921740.html, 2题型特点:因果关系型选择题主要是分析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原因、目的、影响。一般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知道结果考原因,题干为果,选项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是一因多果。常用引导语是“因为”、“其原因是”、“之所以”。另一种是知道原因考结果,其引导语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因此”、“所以”等。其中在考查原因时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解题诀窍 1.要分清是考查原因还是考查结果。解答因果关系选择题,应把题干和备选项结合起来分析,找好切入点。如果题干为因,备选项应该是此原因的结果;反之亦然。问结果的选择题的选项都比较发散,往往是“一因多果”。 2.要正确理解题目常用各种原因的含意,把握和理解各种原因的区别与联系。 (1)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一般来说,政治、经济、社会现象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诸多因素中事物发展的客观因素是客观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主观原因。 (2)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诸多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但这种主导因素有时不止一个,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称之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如果题目要求分析主要原因,那就要对选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找出主要原因。 (3)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是从本质上说的,即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因素。这种因素是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反映着客观规律的要求。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011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011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2011年(下)版本 平时作业题、期末考试型及分值 一、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合计10分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合计20分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合计30分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合计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交往 2、符号相互作用论 3、社会角色 4、初级社会群体 5、核心家庭 6、社会组织 7、越轨行为 8、集体行为 9、社区 10、城市化 11、人的社会化 12、社会控制 13、社会问题 14、社会保障 15、全面调查 16、家庭功能 17、主干家庭 18、历史循环论

19、趋同理论 二、填空题 1、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到“社会学”这一名词。他被尊称为“西方社会学之父”。 2、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也称杜尔克姆)著有《自杀论》一书,他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利己的、利他的和(),用来说明社会潮流的不同变化对自杀率的影响程度。 3、霍斯曼是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这种理论将()视为商品,人们的相互活动是为了获得最高奖励。因此,人们在进行相互交往中,不会出现永远的赢家和输家。 4、现代主要社会流派有:结构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交换理论等。 5、马克思将人类需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生存、()、发展。 6、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7、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即是所谓的()。 8、一个人被迫中止某种角色,而将要承担的新角色与原角色截然不同的现象称之为()。 9、初级社会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最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是()。 10、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家庭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家庭规模()、家庭关系简单化,而它们斗鱼家庭成员数目的减少有关。 11、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有:()、目标、章程、领导体系、必要的物质基础。 12、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关于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分别是:财富、()与权力。 13、科层制(也叫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

中山大学人类学历年真题(1)

中山大学1998年试题: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民族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系谱分类法 2 民族共同语 3 游群(band) 4 参与观察 5 交表婚 6 双系继嗣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谈谈语言发展的原因? 2.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3.请评述你读过的一本人类学论著 三.问答题(每题20分,共40分) 1.你为什么报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入学后的学习计划怎样? 2.试论宗教的社会功能? 1999年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人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 民族共同语 2 语义 3 文化区 4 毕摩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克罗式亲属称谓制。 2.简述文化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 3.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4.怎么样理解劳动创造了语言?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际,论述你对涵化的理解。 2.试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2000年科目:人类学概论专业:人类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萨皮尔—沃尔夫假说2单系继嗣 3 主干家庭 4 《萨摩亚人的成年》5 聚落考古学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怀特的新进化论。 2.简论文化相对论 3.简述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 三.论述(共45分) 1.评述你所读过的一本人类学名著(20分) 2.试举例说明文化变迁与文化适应(25分) 中山大学2001年人类学试题科目:人类学概论 二.简答题(6*10) 2.1什么是体质人类学? 2.2试述文化相对论? 2.3什么是亲属称谓? 2.4试述现代人类的体制特征。 2.5简论新进化论代表人物怀特的能量进化理论。 2.6简论刘易斯的“匮乏文化”。 三.问答题 3.1试论文化涵化理论并举事例说明。(20)

自考社会学概论1-4往年真题练习答案

第一章往年考题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1.德认为,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的是( A )1-37 1304 A.社会学 B.哲学 C.生物学 D.数学 2.罗伯特·默顿的代表著作是( B )1-44 1304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的作者是社会学家( D )1-45 1304 A.米德 B.霍曼斯 C.弗洛伊德 D.布劳 4.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主要著作是( C )1-47 1304 A.《实践与反思》 B.《精英》 C.《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D.《社会的构成》 1.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法的创建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B ) 1-41 1307 A.卢卡奇 B.涂尔干 C.托马斯 D.德 2.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A ) 1-44-1307 A.《社会行动的结构》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3.符号互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D ) 1-45 1307 A.布劳 B.霍曼斯 C.阿多诺 D.戈夫曼 4.安东尼·吉登斯的代表著作是( C ) 1-46/47 1307 A.《实践理论大纲》 B.《合法行危机》 C.《第三条道路》 D.《词与物》 5.翻译出版了日本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的学者是( D ) 1-48 1307 A.梁启超 B.康有为 C.复 D.章太炎 1.德编写的社会学著作是( A )1-36 A.《实证哲学教程》B.《实证社会学教程》 C.《实证科学教程》D.《实证社会科学教程》 2.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 A ) 1-37 A.德 B.斯宾塞 C.涂尔干 D.韦伯 3.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持这种观点的社会学者是( A ) 1-39 A.斯宾塞 B.涂尔干 C.韦伯 D.德 4.明确指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者是 ( D ) 1-42 A.马克思 B.德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的英文单词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这说明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最经典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早期人类学(16~20世纪)的特征: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广义)。文化人类学(广义)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重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虽然人类学这个词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文化人类学”一词却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曾任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和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人类学部主任的霍姆斯创用,当时指的是人类的文化史研究,1920年后,又将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纳入文化人类学范畴,也就基本奠定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工作,又常被称为参与观察,即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被视为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不仅是人类学史上第一本现代民族志著作,而且还对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开创了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西方世界兴起的产物:人类学主要是为帝国主义收集殖民地中关于土著人的情报。最典型的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所写的《菊与刀》。该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该书最初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由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这时的人类学更相当于外交学。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自首版以来,该书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他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1897年,涂尔干的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

20184月社会学概论真题有答案解析

2017年4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马克思的代表着作是()。 A.《社会分工论》 B.《资本论》 C.《社会学研究》 D.《社会静力学》 【答案】B 【解析】马克思的代表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社会分工论》是涂尔干三论之一;《社会学研究》和《社会静力学》是斯宾塞的代表作。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社会学的创立 2.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五脏六腑”被费孝通用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这一术语借用于()。 A.哲学 B.中医学 C.生物学 D.物理学 【答案】B 【解析】“五脏六腑”是费孝通借用中医学的术语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 五脏:学会组织、专业研究机构、各大学的社会学系、图书资料和出版物六腑:是说一个社会学专业至少要有六门基础课程,即社会学概论、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城乡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国外社会学说。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中国社会学百年 3.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问卷调查 B.文件法 C.非介入性研究法 D.统计报表 【答案】D 【解析】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是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资料。 【考点】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与方法 4.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流,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是()。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答案】A 【解析】访谈法: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流,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知觉过程。

2020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含答案】

2020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题干】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时间是()。【选项】 A.1918年 B.1928年 C.1938年 D.1948年 【答案】C 2.【题干】涂尔干认为,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是()。【选项】 A.有机团结 B.集体团结 C.个体团结 D.机械团结 【答案】A 3.【题干】属于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 【选项】 A.《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B.《社会行动的结构》

C.《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 D.《团伙》 【答案】B 4.【题干】我国最早译介西方社会学论著的是()。 【选项】 A.章太炎 B.谭嗣同 C.康有为 D.严复 【答案】D 5.【题干】抗日战争期间,费孝通撰写的实地调查成果是()。【选项】 A.《禄村农田》 B.《化成镇的基层行政》 C.《金翼》 D.《芒市边民的摆》 【答案】A 6.【题干】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回答“为什么”的是()。【选项】 A.描述性功能 B.预测性功能

D.解释性功能 【答案】D 7.【题干】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 【选项】 A.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 B.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 C.社会学研究应立足于宏观层面 D.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 【答案】B 8.【题干】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选项】 A.个案研究 B.典型调查 C.实地研究 D.访谈观察 【答案】C 9.【题干】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推进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在()。 【选项】 A.1935年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三、周学时:2-0 学分:2.0 四、预修课程:世界古代史 五、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简史和主要理论学派三部分。介绍人类学学科体系,人类起源、人类和猿类的异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为人类规范文化创造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以及作为精神文化的宗教艺术等形态进行考察。讲述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六、推荐教材:《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编著,重庆出版社,1990 《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周学时:2-0 学分:2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人类学课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也是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听课、阅读讨论、实地调查、写读书报告,了解并掌握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一)人类学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人类学产生简史3学时 (二)灵长目、人猿异同3学时 (三)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人类起源理论3学时 (四)人类进化谱系、化石证据、人种3学时 (五)文化的基本特征3学时 (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实地调查3学时 (七)婚姻的性质、功能,婚姻形态,其演变3学时

(八)家庭的性质、功能3学时 (九)亲属制度、亲属称谓3学时 (十)讨论课3学时 (十一)宗教的起源、性质3学时 (十二)艺术3学时 (十三)参观3学时 (十四)人类学理论、学派6学时 (十五)应用人类学3学时 (十六)课堂讨论、报告实地调查有关内容3学时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周大鸣、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 3)《人类学词典》,吴泽霖总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4)(英)A. C..哈登,谬泗友译,《人类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5)(美)F.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6)(英)B.K.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美)R.本尼迪克特,张燕译,《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解析

第三章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 第一节自然、结构与符号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 一、新进化论 ( 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 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 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 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 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 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 (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

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C=E ·T 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 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 (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 (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 (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考研真题(01_12年)

2001年人类学理论 一、简答: 1、简述莫斯的交换理论 2、简述结构主义人类学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 二、论述: 1、试述功能学派的理论要点、并分析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学术观点的异同。 2、试述米德萨摩亚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及有关问题的争论。 3、试总结前人有关人类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主要观点,并提出你的看法。 2001年人类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和简单填空 1、整体论 2、文化相对主义 3、意义( meanings ) 4、儒化 5、人类学包括分支 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 6、写出家庭术语的下分类别( 3 种为限) A.________B._______C._________ 二、简答 1、解说人类学如何研究文化的变迁(原因、过程、结果) 2、人类学宗教研究涉及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仪式及其功能的象征理论等,试说明之。 3、举出 1940 年代几位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出版的田野工作代表作( 3 本为限),并说明每本书主要依据的理论和作品大意。

2004年人类学概论 一、填空 1、弗思(Raymond Firth)是_______国人类学家,他六十多年前发表的________,1944年由中国学者________先生翻译成中文. 2、______是美国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他的________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实生活中意义. 3、在英国,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是_____和______.,这一学派通常被称为_____ 4、____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其代表作_____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了人类学的目的是在于理解他人文化. 二、名词解释 1、<西太平洋航海者> 2、亲属称谓 3、核心家庭 4、成丁礼 5、“船货运动” 6、摩尔根 7、语言的谱系分类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一、人类学 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 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最新文化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题型: 1、填空(10分) 2、名词解释(4*5分) 3、简答(4*8分) 4、论述(2*15分) 二、名词解释(因为分值比较高,所以最好对名词作一些解释。) 1、继嗣:是指两代以上的亲属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为社会所认可。有:“世系”“血统”的含义,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术语它常常是与亲属关系联系在一起。在许多社会中,继嗣制度是一个群体 赖以延续的基础,通过继嗣,一个人的亲属关系由父母兄弟的狭小范围扩展开来。P93 2、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这个概念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的认同,二是要对他“自觉为我”,三是一个社会实体。族群并不是单独 存在的,它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中。P98 3、仪式:是指手段与目的并非直接相关的一套标准化的行为,它表达的是象征的而非实用的意义。仪式不仅是强化群体纽带和缓解紧张的一种方式,而且也是庆祝许多重要事件的方式,此 外,仪式还可以减少许多危机对社会的分裂作业,使这对个人来说更易于接受。P113 4、濡化:表示在特定文化中个体或群体继承、适应和延续传统的过程。也有学者强调其中的个体了解、内化和呈现适合其身份与角色的行为过程。濡化是把人类和其他生物加以区别的学习 经验,能使一个人在生命的开始和延续中,借此种经验以获得在该文化中生存的能力。P125 5、涵化:又称文化潜移或文化移入,它是指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持续的接触一段时间后,因相互传播、采借、适应和影响,而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体系发生大规模的 变异。P130 6、范式理论:是指一个重大理论,有时也称为一个理论框架或者看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围绕人 类学诸多问题或一个问题形成的不同理论或理论观点。P140 三、简答题 1、简述对文化人类学认识的观点。P9 答:(1)、普同论或普同性。是指人类文化拥有的共同性特征。它包含两个基本的构想,一是指世界上现存的人类都属于同一种属,任何一个人群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先进。二是指人类文化在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拥有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 (2)、整体论。是指从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和生物的、生物的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既关注现实问题,也关照历史的因素。对整体论的把握与运用,应当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第二,历时性研究与共时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第三,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相对论。是指这样一种文化观:坚信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而且,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对各该群体所起作用都是相对的,为此文化谈不上进步或落后。 2、简述文化生成的认识。P36 答:文化的生成,是指某一类型的文化特征的形成过程。人类拥有多样性的文化类型,如农耕文化、畜牧文化、狩猎采集文化。又由于人是文化的载体,我们惯常将人与某一类型的文化相联系,并赋予了不同的民族许多带有文化类型特征的称谓,如:马背上的民族、稻作民族、赶山吃饭的民族。文化人类学致力于了解人类社会不同的文化形态是如何形成的。依据文化与环境关系的诸多理论解释,我们可以简要地将文化特征的形成放在特定的生境中加以理解并概括如下:文化与自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境内在规定了文化的基本走向,文化通过主动的适应过程和选择形成相互区别的文化特征。例如,中国的青藏高原特殊的环境内在地规定了生活在青藏高原的以藏族为代表的高山草场畜牧文化的类型特征。 3、简述语言的功能。P64 答:语言最基本的功能有一下三个方面 ?(1)、当语言作用于人与人夫人关系时,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社会黏合剂。每一个社会都必须有自己的语言,它是组成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因素。一个社会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得靠语言来维持。语言的交际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 (2)、当语言作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时,语言是认知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这里有三个层次的意思:一,人类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才能够进行,也就是说,语言是实现思维的工具。二,思维还必须通过语言来表

复旦考研文化人类学真题2008-2016

文化人类学(2008年) 科目:文化人类学总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任选四题,每题5分): 濡化(enculturation) 涵化(acculturation) 结构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 <<努尔人>> (The Nuer) 萨皮尔 - 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 hypothesis) 泰勒(E. B. Tyler) 二、简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0分): 1) 举例说明互惠(reciprocity) 关系的三种形式。 2) 简述人类学视野中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 3) 以本尼迪克特 (Benedict) 的 <<菊与刀>>为例,谈谈你对人类学田野研究中伦理问题的看法。 4) 简述亲族(kinship)研究对于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性。 5) 什么是特定语境中的“代码转换”(code-switching)? 田野工作者为何要关注这一现象? 6) 简述文化相对主义对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意义。 三、论述题(共二题,每题20分): A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以你对人类学学科的理解,阐述文化人类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意义。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2) 在人类学家眼中,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是否比大学教授的“文化程度”要低?为什么?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B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有无独特之处?如有,请说明有那些独特之处?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复习题第1章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1、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Anthropology)源自于希腊语,含义是“人的学问”。然而,人类学的具体内涵,必须要放到它所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学科进程中来理解。早期的人类学关注人论哲学的讨论和人的生物特性的研究,而到了19、20世纪,“文化”的研究成为了人类学的核心主题。基于今日现有的知识上考察人类学的内涵,可以说:人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这包括所有时代和所有地方的人,包括人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人类学通常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文化中的“他者”进行全面的考察,基于考察撰写“民族志”,用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最终展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种可能性,或者试图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理论。 2、试解释文化和culture的含义。 英文中culture一词源自拉丁语,本意是“耕耘/种植”。这不仅指“种植庄稼,饲养家畜”,也含有“照料家庭,培育道德”之意。后来,culture一词逐渐指心灵道德或艺术修养的成就和状态。这里强调culture是与nature(自然)区别开的人的创造。 在现代语境中,中文“文化”一词首先可以作为culture翻译成中文时的对等词来理解。中国传统上,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看出,作为“人的创造”的culture,中文里含义相同的应该是“人文”。“文化”一词,在传统上具有“用…人文?来教化”之意,这与culture本来的动词性含义是相通的。中文里“文化”更强调“人文”的教化方式。 3、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跨文化比较(cross-cultural comparison)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方法。 跨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而且,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尽管各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存在差异,然而他们总会有共同的可供分析的单元与要素。还需相信,“通过习得当地人的语言,民族志工作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同时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 根据黄树民的归类,人类学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大致有三:隐含式的比较法、两元文化比较法和多元文化比较法。 4、简单概括一下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 人类学的四大分支学科包括:体质/生物人类学(Physical or Biological Anthropology)、考古人类学(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和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或民族学(Ethnology)。 体质/生物人类学研究古今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特别是人类体质特征进化和变异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人类生物性与文化的关系。 考古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它是对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通过跨时空的文化连续性的考察,来理解人类本身。 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既是一种社会工具,也是一种文化实践。它主要研究人类世界各地语言的使用,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题目 人类学

2002年考试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5*7) 1.经济文化类型 2.家支制度 3.氏族外婚 4.主妇平均分食制 5.民族识别 6.东巴文 7.火把节 8.干栏 二. 问答题 1.简述民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3) 2.简述中国民族宗教的现状(13) 3.以中国民族志材料说明婚姻家庭演变的各个阶段的特点(17) 4.试述文化与民族的关系(17) 中山大学2003人类学试题科目:人类学概论 一.复选题(4*2.5,多选,选对才得分) 1.人类的进化过程中_____。 a.颌部越来越前突 b.脑容量越来越大 c.眉嵴逐渐变弱 d.颏部逐渐出现 2.进化的机制包括_____。 a.隔离、随机婚配 b.突变、自然选择 c.适应、调节 d.遗传漂变,基因流动 3.调节是群体通过行为反应和生理反应对付环境压力的过程,包括_____。 a.气候调节 b.温度调节 c.行为调节 d.发育调节 4.上颌骨可分为五部分,即_____。 a.上颌体,额突 b.牙槽突,枕突 c.腭突,颧突,牙槽突 d.上颌突,颞突 二.名词解释(8*5) 1.涵化 2.库拉圈 3.家庭 4.人种 5.显性性状 6.伯格曼法则 7.渐变群分布 8.《中镇》 三.解答题(3*10) 1.简述美国历史学派人类学的基本观点 2.简述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3.简述格尔兹的文化解释学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1.现在许多人喜欢选择吉祥数字,试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分析这一现象。(25) 2.评述你所读过的一本费孝通先生的人类学著作。(25) 3.试述高原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以及人类对高原气候的生理调节机制。(20) 2003年考试科目:中国民族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10*6)

11年人类学概论真题

2011年民族学/人类学概论 一、概念题(4*9分) 1、南方古猿阿法种: 南方古猿是目前为止能够确认的最早的人科成员,南方古猿阿法种是最早的南方古猿。南方古猿阿法种形态纤细优美,躯干男女差别很大。南方古猿经常使用天然木石,从事采集和狩猎,处于原始群时期。标志从猿到人的过渡状态,在前一步就达到真人地位了。 2、观察与参与观察 观察:是搜集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方法。 参与观察:人类学研究中搜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被视为传统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征之一,由英国人类学家马凌诺夫斯基创立。它要求观察者在较长时间内置身于被观察者的社区中,通过参加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的成为其中一员。通过参与观察,调查者可以了解到被调查社会的结构以及社会文化中各因素间的功能联系。 3、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人类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一般意义上,人们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4、文化变异 文化变异即文化的变迁,指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不同民族间接触而引起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 二、简答题(4*16分) 1、关于人类起源的科学探索有哪几种说法? 1)劳动创造说:恩格斯说,猿到人的转变决定性因素是劳动。类人猿的直立行走和前肢解放起决定性作用。 2)劳动“推动力”说:劳动是猿到人的主要推动力,但并不反映事物内部矛盾,不能说是人类起源的内因。 a.突变选择说: 突变: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生物基因及性状变化); 选择:保留有利的、淘汰有害性状的过程(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隔离:地理(空间)隔绝→生殖隔离→物种(生殖隔离的种群)。 2、什么是社区? 社区研究方法是从人类学对近现代部落社会调查研究中产生的,是田野工作的一个基本单位,社区包括三要素:人群、人群所居住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或文化,社区调查是为了揭示民族社会某一层面文化的全貌;个案

全国2020年10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全国202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六卷本的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时间是P36( C ) A.1918年B.1928年 C.1938年D.1948年 2.涂尔干认为,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是P41( A ) A.有机团结B.集体团结 C.个体团结D.机械团结 3.属于塔尔科特·帕森斯的代表著作是P44( B ) A.《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B.《社会行动的结构》 C.《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D.《团伙》 4.我国最早译介西方社会学论著的是P48( D ) A.章太炎B.谭嗣同 C.康有为D.严复 5.抗日战争期间,费孝通撰写的实地调查成果是P50( A ) A.《禄村农田》B.《化成镇的基层行政》 C.《金翼》D.《芒市边民的摆》 6.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回答“为什么”的是P62( D ) A.描述性功能B.预测性功能 C.规范性功能D.解释性功能 7.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P64 ( B ) A.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 B.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 C.社会学研究应立足于宏观层面D.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 8.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是P68 ( C ) A.个案研究B.典型调查 C.实地研究D.访谈观察 9.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推进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在P86( B ) A.1935年B.1936年 C.1937年D.1938年 10.文化杂交又称为P91( C ) A.文化冲突B.文化融合 C.文化采借D.文化传播 11.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称为P95( A ) A.继续社会化B.再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D.反向社会化 12.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好孩子阶段是P97( B ) A.第二阶段B.第三阶段 C.第四阶段D.第五阶段 13.根据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P104( D ) A.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B.个人决策与群体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