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完整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完整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1、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用盘秤称物品的方法;2、增强学生估计物品质量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

克;2、了解常用秤的称法。

难点:在建立克和千克的表象基础上,能够估测常见物品的质量。

教法: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情境,同时还采用启发性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

学法: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教具和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盘秤、健康秤、2袋500克的糖。

学具:每组准备一台盘秤(或弹簧称)、一张实验记录卡、一个2分硬币、一个乒乓球、学生自带喜爱的食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座的各位老师都知道,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教学伊始,我拿着两袋着不同质量的糖果问:“你们愿意让老师发哪一袋作为今天的奖品呢?”“发大袋的。”“为什么?”“大袋的重些。”“那谁能猜猜它有多重?”“2斤。”“500克。”“1千克。”

“咦,你们是怎么知道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我看到饼干的包装盒上写着110克。”“妈妈买水果的秤上显示有1千克。”“是的,表示物品有多重,我们国家生活中习惯用斤、两做单位,而国际上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克和千克。”就这样,克和千克的引入在情境教学中水到渠成。

二、操作体验,新知探究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仅是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所以我着重帮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因此本环节我分四个层次教学。

1、认识秤

我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可怎么办?再让学生说说见过哪些秤?我出示各种秤的图片。如:台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盘秤、磅秤等,最后引导学生重点认识本节课要用的盘秤和天平,为紧接着称物体的重量打下基础。

2、认识克

我认为,千克作为比较高级的质量单位,它应该建立在克的质量观念之上,所以我先进行1克的教学更符合知识的迁移。

首先我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然后师生合作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并告

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其次让学生从准备的学具中找出几种大约1克的物品(课件展示乒乓球),并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约重一克(图钉、纽扣、螺丝钉、蜗牛、吸管、花生米等等)。接着用手掂一掂10个两分硬币,感知10克的质量,然后再掂一掂50克、100克等物品的实际质量。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感知,使学生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

3、认识千克

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首先,请学生用盘秤或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砂糖的质量,知道两袋砂糖正好重1千克(课件)。再掂一掂两袋砂糖,感受1千克的重量。然后,要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念。接着对“三件视觉上具有一定反差”的物品进行感受,拿出同是1千克的铁块、积木和饼干,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这些活动不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念,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念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4、认识克和千克的关系

请学生用秤称一称1袋砂糖重500克,2袋同样重的砂糖重1000

克,在此基础上推算出千克和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再次体验:将1枚2分硬币和1千克砂糖放在两只手上对比体验克和千克的区别。即1千克是1000克。

进一步说明:世界各地统一用字母“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请学生说说在哪儿见过这种符号(物品包装盒上)。通过交流使学生感受到只要你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认知,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知识启动:让学生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开心乐园:利用健康秤,让学生来称一称自己的体重。

3、能力加速:进行有奖竟猜活动(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秤一秤,并填写实验记录卡)。

4、思维飞跃:

①、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通过比较,帮助学生理解质量的大小与体积的大小没有关系。)

②、一头大象的重量用克作单位合适吗?用千克呢?(帮助学生准确使用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

四、质疑总结,课外实践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好,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要求课后完成“生活实践”题。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通用3篇) 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通用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

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完整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 和 千 克 说 课 稿 姓名:杨丽丽 学号:140804116 班级:14级初等教育班

《克和千克》说课稿 单位:保山学院姓名杨丽丽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保山学院2014级初等教育班,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准备、教法运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反思几方面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有了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通过活动正确认识克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教师准备天平、盘秤、500克食盐两袋、1千克洗衣粉一袋)、课件 学具(每人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两分硬币若干) [教法运用]: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我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

(完整版)克与千克说课稿

Microsoft 河南教育学院 《克与千克》说课稿 人教课标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85-86 页内容 Administrator:say`nice 2013.8.20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克与千克》。本课设计理念以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在小组合作中去探究,在探究发现中去总结经验,体会数学的乐趣。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动力。从而体现新课程标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学具、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来说本节课。 首先,说教学背景:《克与千克》是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即教材85-86页一个课时的内容。这是小学数学质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本课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本课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以及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说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和儿童的天性,好奇心特别强。对此可以抓住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再结合以上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理解1千克=1000克。2、能力目标:①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②通过动手、体会、观察克与千克的关系,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能够形成知识与能力,德育与智育的双向结合。 3、说重点难点。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①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理解1千克=1000克。并将理解1千克=1000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4、说教法学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法为主。教学通过师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

《克、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青岛版

克、千克的认识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具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能力。本课以自主探索为主,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的灵活,学得快乐。 (3)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4)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5)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6)说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 出示一本数学课本和一支笔,猜一猜,哪个轻,哪个 重? (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克与千克说课稿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XX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克与千克》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堂设计关注的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小组中合作,在探索中成长,这是我本节说课内容的设计理念。接下来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这四个方面来开始我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分析:《克与千克》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根据新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再结合以上分析,因而,我特从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维度设定以下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首先是知识与技能1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初步形成质量的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 2 初步建立1千克与1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 使学生了解用秤称物品的方法。其次是过程与方法;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选择合适的秤称物品,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品质量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根据我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节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概念,教学难点确定为: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学法指导方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两种学习方式,并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获取知识。为了提高我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我将借助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 由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教学是让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部分:1、复习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操作体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3、全课总结,加深理解,拓展练习。首先来看第一部分:复习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了让学生有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体会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乐趣,因此,我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我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操作体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首先先让同学们,认识我们生活中所常见的称,然后通过一些生活常识来让他们知道千克与克的关系。如: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然后,让学生用弹簧秤称从家带来的物品(大米和石子)。感受到虽然它们的体积不同,但质量是相同的。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

[VIP专享]《克、千克、吨的认识》说课稿

《克、千克、吨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即教材P1-4。 1、说教材 (1)教材分析:“克、千克、吨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克和千克,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尤其重视对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本单元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认识吨、综合与实践小调查。 (2)学生分析:本单元进行的常用质量单位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对三个质量单位具有简单了解和自身具有初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涉及的知识点都来源于学生生活,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那就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初步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使学生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把学习内容与丰富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4)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从学生的年龄、知识掌握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把本课教学重点定为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质量观念;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的估算物体质量的能力;关键在于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和比较克、千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 (5)教具、学具准备: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铅球一个,天平若干,6袋需要测量的物品。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新版一角硬币、一袋盐,约重10克、100克的物品。 2、说教法、学法 本课是质量单位的教学,质量单位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的紧密,加之《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本课就创设了“买水果”的一个情境,使学生感受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启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1、说教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用启发式引导法来唤起学生在生活感受到的质量观念、用讲解法介绍各种不同的称、用演示法展示天平和台秤的用法、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2、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等学法来完成教学。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3、说教学过程: (一)说整体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校教育中要确定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1、情景激趣,谈话导入,2、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二年级下册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二年级下册说课稿《克和千克的认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1、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说教具学具 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教师需要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铅球一个,天平若干,6袋需要测量的物品。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新版一角硬币、一袋盐,约重10克、100克的物品。 六、说教学过程

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喀什市第十小学高莉 说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是后面认识“吨”的前提,同时也是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基础。克和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说学情分析: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本节课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自主体验和交流合作感悟“克”和“千克”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说教具与学具: 果冻、苹果、秤、盐有质量标识的物品,如薯片、饼干等,1角硬币等若干份,课件。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具体分四个层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用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说课稿.doc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说课稿 宝源小学郑倚云 一、教学目标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题3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通过猜想并验证1千克苹果个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标准,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些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运用从猜测→验证→推理等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生活情景,激发兴趣。以我校的特色代表人物“宝宝源源”邀请小伙伴到家做客,妈妈买水果招待客人为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问:“要知道20个苹果有多重?还要知道什么信息?”引出轻重把握精准,即估计到位,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复习旧知,猜测验证。接着我又带领学生回顾课前的调查活动:大约几个苹果重1千克,再让学生根据苹果的大小来估计1千克苹果的个数,再通过用秤称的方法让学生来验证猜测结果,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估量物品轻重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在估计物品轻重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只研究了4个、5个苹果重1千克的情况,如特大苹果有可能3个重1千克,还有可能苹果大小各不相同等,课堂上就没有研究,有兴趣的孩子可以自己下去探索,因此在板书时,我也用了省略号表示。 (二)深入推理,解决问题。 1.紧接着我出示例题,让孩子先思考,然后抽一个孩子说答案,再让其他答案相同的孩子举手,再从中抽学生来说这样做的原因,从而培养孩子认真听课的习惯,让孩子先自己解决问题,然后我再回过头来问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是不是这样想的,让他再说一遍解题思路。这样一来,这道题实际上就已经讲了两遍了,最后再问全班学生,为什么他们都这样想呢?再让全班都一起来做这道题,做题之前出示苹果图,让学生说为什么圈“()个”,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明白此时研究的苹果个头的大小,并让学生在苹果图左边写上“大”或“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自己来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后老师再找学生列式(20÷4=5,1×5=5千克,由于孩子较小,且教材也没作要求,所以直接让孩子列20÷4=5千克)并板书,板书相当于是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然后学生再自己完成第2小题时,就知道解题的方法和格式要求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个苹果1千克”的这种做法,巩固本课新学知识,从说→看→做,让学生逐步寻找解题方法。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4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4篇)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数与 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 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 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 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 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 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 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 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 法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 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 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优秀说课稿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

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点明课题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的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答:用秤称 3、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设计理念

《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说课稿 数学课程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我设计的时候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较准确地估量物品的质量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石感知。所以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我提供了多个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估计的意识。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的内容。 . 2、说教学目标。 7——8岁的学生在生活中对“克”与“千克”的直接感受是比较少的,考虑到学生对重量单位缺乏理解,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与1千克的重量观点,知道1千克=1000克。2.在建立重量观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品重量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说一说、称一称的活动,自主体验和交流合作感悟克和千克的重量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本节课要突破的重点及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点,理解1千克=1000克。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个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激发探究欲;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分组调查收集重量单位,使学生初步感知,上课时,要学生汇报调查的结果,导入新课。从生活入手,即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也灌输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观点,让学生倍感亲切,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说一说、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自主体验和交流合作感悟克和千克的重量观点。(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创设了二个思维拓展题:第一题是对秤的理解。然后,我设计了一个用错单位的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笑话,让学生在笑声中改错、学习。

克和千克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 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1台、天平一架、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2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2分硬币若干枚。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用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说课稿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克与千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例题3的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通过猜想并验证1千克苹果个数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计标准,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测策略。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些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兴趣,我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运用从猜测→验证→推理等解决问题的办法。 2.学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生活情景,激发兴趣。以我校的特色代表人物“宝宝源源”邀请小伙伴到家做客,妈妈买水果招待客人为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又问:“要知道20个苹果有多重?还要知道什么信息?”引出轻重把握精准,即估计到位,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2.复习旧知,猜测验证。接着我又带领学生回顾课前的调查活动:大约几个苹果重1千克,再让学生根据苹果的大小来估计1千克苹果的个数,再通过用秤称的方法让学生来验证猜测结果,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感受估量物品轻重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在估计物品轻重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只研究了4个、5个苹果重1千克的情况,如特大苹果有可能3个重1千克,还有可能苹果大小各不相同等,课堂上就没有研究,有兴趣的孩子可以自己下去探索,因此在板书时,我也用了省略号表示。 (二)深入推理,解决问题。 1.紧接着我出示例题,让孩子先思考,然后抽一个孩子说答案,再让其他答案相同的孩子举手,再从中抽学生来说这样做的原因,从而培养孩子认真听课的习惯,让孩子先自己解决问题,然后我再回过头来问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孩子是不是这样想的,让他再说一遍解题思路。这样一来,这道题实际上就已经讲了两遍了,最后再问全班学生,为什么他们都这样想呢?再让全班都一起来做这道题,做题之前出示苹果图,让学生说为什么圈“()个”,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明白此时研究的苹果个头的大小,并让学生在苹果图左边写上“大”或“中”,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的方式自己来寻找答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后老师再找学生列式(20÷4=5,1×5=5千克,由于孩子较小,且教材也没作要求,所以直接让孩子列20÷4=5千克)并板书,板书相当于是给学生做了一个示范,然后学生再自己完成第2小题时,就知道解题的方法和格式要求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完成“()个苹果1千克”的这种做法,巩固本课新学知识,从说→看→做,让学生逐步寻找解题方法。 (3)“如果6个苹果1千克,20个苹果大约几千克?”其实是在拓展新知识了,因为我了解到孩子们现在还没学《有余数除法》这一章,除不尽这种情况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说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是后面认识“吨”的前提,同时也是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基础。克和千克这两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说学情分析: “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本节课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自主体验和交流合作感悟“克”和“千克”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说教具与学具: 果冻、苹果、秤、盐有质量标识的物品,如薯片、饼干等,1角硬币等若干份,课件。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具体分四个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