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合集下载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病原体侵害的作用。

然而,当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感染或疾病的影响时,白细胞数量或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

因此,准确检测白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对于诊断疾病和监测治疗进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白细胞检测方法。

一、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是最常用的白细胞检测方法之一。

通过此方法,可以获得关于白细胞数量和相对比例的信息。

血常规检测通常包括测量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PH),单核细胞计数(MONO)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

二、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级的白细胞检测方法,它能够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它利用流式细胞仪分离和分析各种细胞类型,并能够检测白细胞的表面标记物。

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进一步了解白细胞的亚群分布,评估其活性和功能。

三、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和评估骨髓中各种细胞的方法。

它可以提供关于骨髓产生的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重要信息。

骨髓穿刺检查对于诊断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等疾病非常有帮助。

四、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检测是使用特定抗体标记来检测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蛋白质表达。

通过使用特定于白细胞亚群的抗体,可以确定这些亚群的存在和百分比。

五、核酸检测核酸检测是一种检测白细胞相关基因或突变的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PCR技术检测B淋巴细胞表面标记物的基因表达情况,以了解细胞的状态和功能。

综上所述,白细胞的检测方法有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临床需求进行判断。

通过准确的白细胞检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状态,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基因检测方法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基因检测方法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基因检测方法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基因检测是一种用于确定一个
人是否携带HLA-B27基因的检测方法。

HLA-B27基因与脊柱关节炎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以下是关于HLA-B27基因
检测方法的详细解释:
1. PCR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常用的HLA-B27基
因检测方法。

通过PCR,可以扩增DNA样本中的HLA-B27基因片段,然后利用特定的试剂进行检测。

2.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另一种常见的HLA-B27基因检测
方法。

该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的HLA-B27抗体来判断是否患有相关
疾病。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Southern blotting、序列特异性引物扩增(SSP)和序列特异性杂交(SSO)等技术,这
些方法可以对HLA-B27基因进行精确的检测和分析。

4. 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结合特定的HLA-B27抗体,可以用
于检测HLA-B27基因的表达水平。

5. 高通量测序,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这些技术对HLA-B27基因进行全面的测序和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HLA-B27基因检测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水平,以及医生的建议。

在进行HLA-B27基因检测前,应该咨询医生,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以便选择最适合的方法。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HLA-B27基因检测结果需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解读和分析,以确定相关疾病的风险。

血细胞检测:三、五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细胞检测:三、五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

血细胞检测:三、五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在血细胞检测中,三分类和五分类是两种常见的检测方法。

三分类指的是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分类,而五分类则是在三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分类。

这两种分类方法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分类在临床中的应用。

红细胞的检测可以反映出一个患者的贫血状况,包括贫血的类型、程度和原因。

例如,通过红细胞的体积、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容等参数,可以判断出一个患者是哪种类型的贫血,是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还是溶血性贫血等。

这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的检测可以用来判断一个患者是否患有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

白细胞数量的增多或减少,以及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变化,都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例如,中性粒细胞的增多通常表明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的增多则可能提示病毒感染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的检测对于判断一个患者是否患有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数量的减少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倾向,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血小板的功能状态还可以用来评估一个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五分类还可以用来评估一个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

例如,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使患者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通过对免疫细胞的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一个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实际操作中,血细胞检测通常采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进行。

这种仪器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对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分类和计数,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然而,自动化血液分析仪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检测某些特殊类型的细胞时,可能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者的病情。

血细胞检测中的三分类和五分类方法在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血液中各种细胞的分类和计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以及监测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也被称为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它们是我们身体抵抗疾病和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概念、方法以及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它通常用于评估机体的免疫状况和检测某些疾病。

白细胞计数的常用单位是每升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计数每升)。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计数范围通常在4,000-11,000每升之间。

白细胞计数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包括手工计数、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术。

手工计数是指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和计数白细胞。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可以自动进行计数和分类。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级技术,可以对某些特定的白细胞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类。

2. 白细胞分类计数除了总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也很重要。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在给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各种类型的白细胞的数量。

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染色的血液样本来进行。

专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将血液样本涂片染色,并使用显微镜分析和计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一些先进的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也可以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

3. 临床意义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意义。

它们可以提供重要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可能表明感染、炎症或其他免疫反应的存在。

相反,白细胞计数的降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系统缺陷或药物的副作用。

因此,白细胞计数是许多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更细致地评估免疫系统的状态。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不同的疾病和炎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通过分析白细胞分类计数,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类型和进展,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评估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一、引言白细胞分类计数是临床诊断中重要的指标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提供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依据。

白细胞主要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传统的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一般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血液样本,但这种方法操作繁琐、时间长,并且存在主观性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医学领域中出现了多种自动化的白细胞分类计数方法,例如计算机视觉技术、流式细胞仪和机器学习算法等。

本文将对这些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进行综述,以期提供医生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

二、计算机视觉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一种利用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对白细胞进行自动分割和分类的方法。

其基本步骤包括图像采集、图像预处理、细胞分割和特征提取等。

2.1 图像采集图像采集是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第一步,可以使用显微镜和血细胞计数仪等设备对样本进行拍摄。

合适的图像采集能够保证后续的图像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图像预处理图像预处理是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去噪、增强和调整等操作的过程。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图像滤波、直方图均衡化和颜色空间转换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减少图像中的噪声和干扰,使后续的分割和分类更加准确。

2.3 细胞分割细胞分割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关键步骤,其目的是将图像中的细胞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常用的细胞分割方法有基于阈值的分割、边缘检测和区域生长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将细胞从图像中提取出来,为后续的分类提供基础。

2.4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计算机视觉中的核心任务,它能够从细胞图像中提取出与细胞分类相关的特征。

常见的特征包括形状、纹理和颜色等。

提取到的特征能够用于后续的分类器训练和建模。

三、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是一种使用激光散射和荧光染色等技术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的设备。

它通过将细胞逐个通过激光束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实现对大量样本的高通量分析。

3.1 激光散射激光散射是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分类计数的核心技术,它能够通过测量细胞对激光束的散射情况来获取细胞的大小和形状等信息。

尿干化学项目白细胞的原理

尿干化学项目白细胞的原理

尿干化学项目白细胞的原理
尿液是人体通过肾脏排泄废物时产生的液体,其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

白细胞是尿液中的一种细胞,它们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识别和消灭病原体。

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可以用于评估人体是否存在感染和炎症等情况。

尿干化学项目通过化学试剂与尿液中的特定成分反应,从而观察和测量这些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变化,以确定尿液中白细胞的存在和数量。

常用的方法是利用染色试剂与白细胞中的酶反应产生颜色变化,通过比色法或光度法测量颜色的强度,从而得出白细胞的浓度。

具体原理如下:
1. 尿液样本与染色试剂(如硝酸重铋酸钠)混合。

2. 白细胞中的酶(如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与染色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染色产物。

3. 反应产生的染色产物具有特定的颜色,其颜色的强度与白细胞的浓度成正比。

4. 使用比色法或光度法测量反应液的颜色强度,得出白细胞的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尿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免疫系统状态、病原体种类、尿液保存时间等。

因此,尿液白细胞检测结果通常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综合评估。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C.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 管栓塞(如心肌梗死、肺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 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h内常见白细胞增高, 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有无术后感染,与 心绞痛鉴别。
D、急性溶血:缺氧及分解产物刺激
E、急性失血:
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
3)观察其他血细胞或成分:红细胞、血小板
[质量保证]
2.质量考核与评价
由于手工制备的血涂片细胞分布不均匀,分类
计数结果变化大,很难对每张血涂片进行严格的质
量控制。目前亦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法,关键在 于熟练操作技术,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尽量减 少误差。
[质量保证]
形态识别:
杆状核和分叶核标准的不同,
2)病理性:数量变化
核象变化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 ( 和 ) 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shih to the right):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 5 叶以上者超过 3 %则称为核右 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
2)病理性增多:外周血白细胞>10X109/L
血液学一般检查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LE细胞检查
白细胞概述
白细胞概述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分叶核 杆状核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概述
根据细胞动力学的原理,
将粒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划分为

WBC检查幻灯片

WBC检查幻灯片
第二节:白细胞检查
主讲人:王欣
1
一、白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方法及评价] 1、显微镜计数法, 2、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2
[质量控制] 1、经验控制 (1)、与红细胞数相对比较 (2)、判断白细胞计数与显微镜白细胞分布 密度一致性
3
血涂片上WBC密度与WBC数量的关系
血涂片上WBC数/HP
2~4 4~6 6~10 10~12
WBC(x 109 )
4~7 7~9 10~12 13~18
4
2、常规考核标准RCS
RCS
四大格所见白细胞最大 - 最小值 值 四大格所见白细胞数平 均值
100%
5
3、变异百分率评价法
V
xi xm xm
100
6
计分:质量得分=100-(vx2) 4、两差比值评价法 5、双份计数标准差评价法 [参考值] 成人:4-10X10/L 新生儿:15-20X10/L 6越-2岁:11-12X10/L [临床意义]
2、异常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
1)中性粒细胞的毒 性变化 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
33
空泡(vacuolation)
Dö hle小体 (Dö hle boby)
34
退行性变 (degeneration)
35
毒性指数: 毒性指数=有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 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数。 1为极度 0.75为重度 0.5为中度 小于0.25为轻度
26
四、白细胞形态学检查 [检验原理] [方法学评价] 1.显微镜分析法 2.血液分析仪法 3.血细胞染色图象分析法 [临床意义] 1、正常白细胞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第一节白细胞功能的检验一、墨汁吞噬试验【目的】掌握墨汁吞噬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墨汁吞噬试验(ink phagocytosis test)是依据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细菌、异物等具有吞噬作用,在一定量的肝素抗凝血中,加入一定量的墨汁,经37℃温育4h,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吞噬细胞对墨汁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从而协助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

【材料】1.器材试管、移液管、微量移液器、载玻片、37℃水浴箱、显微镜等。

2.试剂(1)肝素:配成6U/ml水溶液。

(2)制备墨汁:于普通砚台上加生理盐水5ml,以优质中国块墨或印度墨,以100r/min 研磨3min。

所得墨汁经普通滤纸过滤3次备用。

(3)瑞氏染液等。

【方法步骤】1.取小试管1支,加肝素20μl,加外周血100μl,混匀。

2.加入过滤墨汁10μl,混匀,加塞。

3.置37℃温育4h。

4.取温育后样本,推制成血涂片,干燥后,瑞氏染色。

5.油镜下观察计数幼稚细胞或中性成熟粒细胞100个;计数单核细胞20个。

6.判断结果根据细胞吞噬墨粒多少及大小,可定为下列程度:阴性:细胞内未见吞噬墨粒。

阳性:(+) 细胞内吞噬有小墨粒1~5个。

(++) 细胞内吞噬有大小不等墨粒10个左右。

(+++) 细胞内吞噬有大墨粒10个左右,小墨粒较多。

(++++) 细胞内吞噬有多数大颗墨粒,并有块状、球状,小墨粒很多,但细胞核清楚。

7.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吞噬率(%)= ×100%吞噬指数=【注意事项】肝素剂量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影响,肝素用量过大,细胞形态异常,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肝素用量过小,影响抗凝。

以每100μl血用0.3U肝素为最适宜。

【参考范围】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率59~89%,吞噬指数66~186;成熟单核细胞吞噬率90~100%,吞噬指数227~399。

【临床意义】临床上可利用该试验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

粒细胞仅成熟阶段才具有吞噬功能,单核细胞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均具有吞噬能力。

AML-M5a为弱阳性,M5b吞噬指数明显增高。

AML-M2、ALL和AML-M3吞噬试验均为阴性,AML-M4呈阳性反应。

CML的成熟粒细胞吞噬能力明显降低。

二、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目的】掌握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leukophagocytic function test),是将待测的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混合,37℃温育一定时间后,细菌可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情况,计数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数以及被吞噬的细菌总数,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据此反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材料】1.器材接种环、小试管、微量细胞培养板、水浴箱、载玻片、显微镜等。

2.试剂(1)制备菌液:取在琼脂斜面上或平板上培养24h的白色葡萄球菌菌苔,用PBS(0.015mol/L pH6.4)洗2次,沸水浴15~20min灭菌。

将灭活菌液混悬于20% FCS-RPMI1640培养液中,用比浊法调整细胞浓度至5×1010/L,置4℃备用。

(2)100U/ml肝素、甲醇、吉姆萨染液等。

【方法步骤】1.于微量细胞培养板孔内(或小试管内)加100U/ml肝素1滴,无菌采集末梢血3滴,与孔内抗凝剂立即混匀。

2.向孔内(或小试管内)加白色葡萄球菌悬液3滴,混匀。

3.置有盖湿盒内,37℃温育30min,每10min轻摇一次。

4.用滴管取1滴培养液,推成薄片,甲醇固定,吉姆萨染色、干燥。

5.镜检计数油镜下观察计数200个中性粒细胞,记录吞噬细菌的细胞数,以及各个细胞吞噬的细菌总数,按下式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

吞噬率(%)= ×100%吞噬指数=【注意事项】1.所用器材要清洁。

2.抗凝剂用量应适当,过高会抑制吞噬功能,过低则易出现血液凝固。

3.要严格掌握吞噬的时间和条件。

细菌与细胞比例以1∶1~10为宜。

4.涂片要薄,以便尽量减少因细菌重叠在细胞上而误以为吞噬的错误。

5.计数时应取载玻片前、中、后三段计数,以提高准确性。

6.本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检查,分辨率不够高,有时难以准确计数吞入的细菌颗粒,应认真识别。

7.应根据各室的具体方法建立本室参考范围,以便客观地判定被测标本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

【参考范围】吞噬率:健康人为61.4~64.2%。

吞噬指数:健康人为1.01~1.11。

【临床意义】白细胞吞噬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生物功能之一,本试验可作为判断机体白细胞功能状态,诊断白细胞本身所致疾病的参考。

1.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增高,反映中性粒细胞吞噬异物功能的增强,常见于细菌性感染。

2.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见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代谢、肿瘤等因素致白细胞分化不良或不成熟,如粒细胞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机体存在明显抑制白细胞的因素,如免疫抑制剂、抗白细胞抗体等。

三、血清溶菌酶活性试验【目的】掌握血清溶菌酶活性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血清溶菌酶活性试验(serum lysozyme activity test),是利用溶菌酶能水解革兰氏阳性球菌细胞壁的乙酰氨基多糖成分,使细胞壁裂解,用对溶菌酶较敏感的微球菌悬液为作用底物,根据微球菌的溶解程度来检测血清或尿中溶菌酶的活性。

(一)平板打孔法【材料】1.器材接种环、毛细滴管、无菌打孔器(孔径5mm左右)、水浴箱、测量尺等。

2.试剂(1)等渗缓冲液(pH 6.4):A液:磷酸二氢钾9.07g,氯化钠5.0g,溶于1 000ml蒸馏水中。

B液: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23.87g,氯化钠5.0g,蒸馏水加至1000ml。

A液、B 液以10∶3比例混合,调至pH6.4。

(2)制备溶壁微球菌:①制备营养琼脂斜面培养基:取琼脂4.3g,加牛肉浸膏1.0g,蒸馏水100ml,浸10min后煮沸,使其完全溶解,倒入若干大试管,加塞,高压消毒15min,取倾向位室温冷却,置4℃冰箱保存,备用;②接种:溶壁微球菌在使用前于琼脂斜面培养基上传代一次,试验前按常规接种微球菌于斜面,置37℃培养24~48h,即可长出黄色菌落;③制备细菌悬液:用无菌蒸馏水洗下菌苔,2000r/min离心30min,弃上清。

再加蒸馏水轻轻混匀,2000r/min离心30min,弃上清,称沉淀物湿重,用无菌蒸馏水配成100g/L的浓菌液(菌液应在临用前配制,不宜存放过久),70~80℃加热灭菌,备用。

(3)1%琼脂:称琼脂粉1g,加入1/15mol/L pH 6.4 PBS 100ml。

(4)溶菌酶标准液:取溶菌酶标准品,用1/15mol/L pH 6.4 PBS制成5、25、100mg/L稀释液。

(5)被检血清。

【方法步骤】1.制备溶壁微球菌琼脂平板取已配制好的菌液1ml,加到50~60℃已溶化的1%琼脂中,摇匀,倾注平板(直径7~9cm平板加1%琼脂15ml),待冷凝。

2.打孔用打孔器在溶壁微球菌琼脂平板上打孔,孔间距18~20mm,用牙签挑去孔内琼脂。

3.加样用毛细滴管吸取血清,加入琼脂孔内。

同时在另一孔内加满溶菌酶标准液作为阳性对照。

4.温育置25~30℃温育18~24h,观察结果。

5.制备标准曲线在每批测定同时,将各种浓度的溶菌酶标准液加入小孔中,同上法测定溶菌环的直径。

在半对数纸上,以溶菌酶浓度为纵坐标(对数坐标),溶菌环直径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从曲线上查出每毫升待检品所含溶菌酶的微克数。

6.判断结果加血清孔和溶菌酶标准液孔周围的溶壁微球菌被溶解,可见圆形透亮区,即溶菌环。

溶菌环的直径大小与溶菌酶的含量成正比。

【注意事项】测量标准品与待检样品溶菌现象的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最好能在同一块板上备有标准品的对照,以便比较。

(二)比浊法【材料】1.器材接种环、试管、721型分光光度计、水浴箱、微量移液器等。

2.试剂(1)等渗缓冲液(pH 6.4):同平板打孔法(2)制备溶壁微球菌:同平板打孔法。

将制备的菌液过滤,取上清液于分光光度计600nm波长处,以缓冲液调零,调节菌液浓度使其光密度为0.4,冰箱保存。

(3)制备溶菌酶标准液:称取干燥溶菌酶2mg,用pH6.4的等渗缓冲液溶解,其酶浓度为lmg/ml(1000μg/ml),储存液置冰箱保存,备用。

溶菌酶应用液则取0.1ml溶菌酶储存液加4.9ml缓冲液,稀释50倍,其酶含量为20μg/ml。

【方法步骤】1.将菌液置37℃水浴中预温2min。

2.抽取患者血液,分离血清,按表4-1进行操作。

表4-1 溶菌酶测定步骤加入物标准管菌液对照管测定管1 2 3 4 5 6微球菌液(m1) 3.0 3.0 3.0 3.0 3.0 3.0缓冲液(μ1)20 40 60 80 100 一溶菌酶应用液(μ1) 80 60 40 20 一一(每隔1min加入)血清(μ1) 100混匀,每管于37℃水浴中准确温育10min,取出即加反应终止液5mol/L NaOH(ml) 0.05 0.05 0.05 0.05 0.05 0.053.以缓冲液调零,600nm波长处比浊,检测各管的光密度。

4.计算-5.制备标准曲线以测得各标准管的光密度为纵坐标,各标准管所含标准酶浓度为横坐标(第1管含酶16μg/ml,依次为12μg/ml,8μg/ml,4μg/ml),菌液对照管的光密度为零点,在坐标纸上画一曲线。

6.根据标准曲线查出被测血清样品所含溶菌酶的量。

【注意事项】1.菌液4℃保存比较稳定。

溶菌酶标准液以高浓度4℃保存为佳。

2.每批溶菌酶样品的测定须同时作标准管与菌液对照管的测定。

3.血清标本4℃保存10d,酶活性基本不变。

4.该法可同时用于测定尿中的溶菌酶活性,但要收集24h尿量,并加防腐剂,所得结果乘以尿量。

5.该法只适用于测定较窄浓度范围的溶菌酶,因此,测定前应先将待检样品的浓度作适当调整,使之适用于限定的测定范围。

6.细胞溶菌酶测定血和离心后的菌液各1滴,混合后制成涂片,置含湿纱布玻皿内,于37℃温育30min,干燥后瑞氏染色、镜检。

细胞周围菌少,变细、变淡,并可见透明环为阳性。

【参考范围】血清5~15mg/L;尿0~2mg/L。

【临床意义】人体血清中的溶菌酶,主要来自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其中以单核细胞含量最多。

在中性粒细胞中,从中幼粒到成熟粒细胞,其溶菌酶的含量可随细胞的成熟程度而增高。

在嗜酸性粒细胞,除中幼阶段外,其余均无此酶。

淋巴细胞中含量极低。

血清和血浆中的溶菌酶大部分是由破碎的白细胞所释放。

白血病患者血清溶菌酶含量的变化很大,与其细胞类型有密切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