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定价理论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2024年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综述》范文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重点在于探讨投资者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因素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作为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市场非理性、投资者心理偏差以及信息处理方式等因素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机制。

本文将对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进行综述,分析其发展历程、研究方法、主要观点以及应用前景。

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历程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和投资者行为的多样化,学者们开始关注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投资者心理偏差和过度反应等现象,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这些心理和行为因素会导致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进而影响资产定价。

三、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研究方法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

实验研究通过设计实验情境,观察投资者在特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以揭示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实证研究则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检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假设和预测。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运用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综合分析投资者行为和资产价格的关系。

四、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主要观点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 投资者心理偏差: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存在心理偏差,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这些心理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估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资产价格。

2. 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市场中的投资者往往对信息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导致市场出现短期波动和长期偏离基本面价值的情况。

这种市场非理性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异常波动。

3. 长期投资者和短期投机者的相互作用:长期投资者和短期投机者的行为相互影响,短期投机者的非理性行为可能影响长期投资者的决策,进而影响资产价格。

4. 信息传播和接收的不对称性:信息在市场中的传播和接收往往存在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可能导致部分投资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获取不公平的优势或劣势,进而影响资产价格的公正性。

资产定价

资产定价

资产定价理论发展综述摘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近几十年来西方金融理论中用来解决资产定价问题的一种经济模型。

该模型在资本市场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

本文通过对其发展进行回顾和总结,并对各理论及相应模型的内涵进行了描述, 最后对传统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进行了比较, 以期对我国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传统资本定价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引言资产定价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 也是研究最系统、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从1900年Bachelier开始研究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中, 有关资产定价的研究汗牛充栋, 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种局面催生出了诸如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可以划分为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阶段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阶段两个阶段。

无论是传统资产定价理论还是行为资产定价理论都对金融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阶段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阶段的特征是资产定价理论大都基于传统金融学的若干假设提出,这一阶段出现了很多卓有影响的理论,如最优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无套利定价理论(APT) 和消费基础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CAPM)等。

这一阶段是资产定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开创了资产定价理论专门研究的先河,为后续的行为资产定价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1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arkowiz于1952年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以减少投资者总量风险。

其风险分散原理是:多种证券组合的总收益等于个别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而组合的总风险可以比个别证券风险的加权平均小。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金融学这一学科正式确立。

Markowiz的模型以资产回报率的均值和方差作为选择的对象,而不去考虑个体的效用函数。

一般来说, 资产回报率的均值和方差并不能完全包含个体作选择时所需要的信息。

资产定价理论文献综述

资产定价理论文献综述

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李忠071014030本文对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其方法论、主要成果和前沿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综述了有关资产定价理论的内在发展思路及理论的局限性及其现实性的一些文献,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整理了不同时期的金融资产定价理论的主流学说。

下面将有关的资产定价理论进行一个比较详尽的总结。

1. 现金流贴现模型20 世纪50 年代之前的金融学,被Haugen (1999) 称为金融理论的发展的“旧时代金融”(old Finance) ,是经济学中非常不起眼的一个领域,典范著作是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的《证券分析》以及亚瑟. 斯通. 丢寅的《公司金融政策》,其基本的析范式就是用会计和法律工具来分析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金融要求权的性质。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1934 年《证券分析》一书中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建立在股票“内在价值”基础上的,股票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盈利能力。

很多学者如希尔法登、格莱姆、沃尔特、戈登与威廉姆斯等都对股票“内在价值”的确定有过深入的研究, 威廉姆斯1938 年给出的股票“内在价值”公式为:P =D1(1 + r1) +D2(1 + r2) 2 + ⋯+Dn(1 + r n) n +pn(1 + rt) n其中, P = 普通股的公平价值或理论价值。

D. 表示第t 年的预期股利,Pt = n 年时的预期售价(或最终价格) ,n = 水平年数,rt 表示第t 年的适当贴现率或资本化比率。

通过内在价值法的计算似乎可以得出股票的精确值,但根据国外长期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它存在以下几个致命的弱点: 首先,要确定股票的“内在价值”,最关键的就是要确定其未来的现金流,在大多数情况下,未来现金流的确定涉及到整个市场的预期,通常很难确定。

为此,关于金融资产定价的早期研究集中在确定公司未来收益的现金流。

另外,第t 年的适当贴现率或资本化比率r ,也是难以确定的,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贴现率应该等于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或投资者要求的回报率,贴现率构成要素如下: (1) 无风险回报率; (2) 风险补偿率。

《2024年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综述》范文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综述》篇一一、引言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是近年来金融学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

该理论旨在通过引入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释和预测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如有效市场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主要基于理性预期和完全市场等假设,然而这些假设在现实世界中往往难以完全成立。

因此,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出现为金融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始于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挑战和反思。

早期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随后,该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化的学科,将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与金融市场实践相结合。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通过研究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情绪波动等因素,解释了市场异常现象和资产价格的异常变动。

三、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核心观点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心理偏差和情绪波动的影响,导致他们的决策偏离理性预期。

这些心理偏差包括过度自信、损失厌恶、锚定效应等。

2. 市场异常现象的解释:通过研究投资者心理和行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能够解释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股票溢价之谜、封闭式基金之谜等。

这些异常现象在传统金融学理论中难以得到解释。

3. 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动: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认为,资产价格的形成和变动不仅受到经济基本面和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因此,投资者情绪的波动和投资者的行为偏差等因素都会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四、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应用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投资策略:通过研究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可以制定出基于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投资策略。

这些策略主要依据市场情绪和投资者行为偏差等因素,以及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等来做出投资决策。

2. 风险管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风险。

资产定价文献综述

资产定价文献综述

传统资产定价理论
资产定价的核心问题, 资产定价的核心问题,是金融资产的价值或价格等于其预期收益 的现值。 的现值。 所有的资产定价理论都是针对上述论点沿着两种思路拓展。 所有的资产定价理论都是针对上述论点沿着两种思路拓展。 寻求资产的绝对价格或市场均衡定价法, ① 寻求资产的绝对价格或市场均衡定价法,即通过衡量某一资 产对风险暴露( 产对风险暴露(exposure)而确定其价格。 )而确定其价格。 这是一种以消费为基础的资产定价理论( 这是一种以消费为基础的资产定价理论(consumptionbased asset pricing theory),如CAPM 。 ),如 ), 是相对定价法或套利定价法, ② 是相对定价法或套利定价法,即通过其他资产价格来推断某 一资产的价格。 一资产的价格。 典型例子是布莱克-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模型 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模型。 典型例子是布莱克 斯科尔斯的期权定价模型。
1、理想经济状态下的资产定价模型——CAPM 理想经济状态下的资产定价模型——CAPM ——
•Sharpe首先提出了风险条件下单个投资者行为理论。投资者的效用函数可以表 Sharpe首先提出了风险条件下单个投资者行为理论。 Sharpe首先提出了风险条件下单个投资者行为理论 示为, 示为, •其中 其中 表示未来财富的期望值; 表示未来实际财富偏离E 的标准差。 表示未来财富的期望值; 表示未来实际财富偏离EW的标准差。 X I II B F A III
随机贴现因子(SDF) 随机贴现因子(SDF)
• 随机贴现因子理论的基本定价公式是: 随机贴现因子理论的基本定价公式是:
• Dt+1为随机贴现因子; 为随机贴现因子 贴现因子; • 随机贴现因子既包括真实的贴现因素(货币时间价值),还包括对 随机贴现因子既包括真实的贴现因素(货币时间价值),还包括对 ), 于不确定性的调整。 于不确定性的调整。 • 随机贴现因子提出的基本原则是基于消费的效用最大化。 随机贴现因子提出的基本原则是基于消费的效用最大化。 • • • 随机贴现因子既可给风险资产定价,也能给无风险资产定价, 随机贴现因子既可给风险资产定价,也能给无风险资产定价, 因此,随机贴现因子理论是资产定价领域的一般定价框架。 因此,随机贴现因子理论是资产定价领域的一般定价框架。 资产定价的各种理论主要在随机贴现因子上做文章。 贴现因子上做文章 资产定价的各种理论主要在随机贴现因子上做文章。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金融学研究中最系统、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

资产定价与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及机构一道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三大核心研究领域,其理论价值和实证魅力对众多的研究者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使得无数的研究人员前仆后继,不断推动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

从1900年巴舍利耶(Bachelier)开始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中,有关资产定价的文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据说最早规范研究资产定价的论文可以追溯到伯努利(Bernoulli)于1738年发表的论文,距今已经接近300年了。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资产价格定价理论没有受到经济学家的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凯恩斯(Keynes)的“选美论”;另一种至今依然存在的理论就是股票价格的“内在价值”决定方式,其基本的分析范式是利用会计和法律工具来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从而获得不同证券的“内在价值”,这个时代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资产定价理论关于资产定价理论的起源已经难以考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包括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发表的拉丁论文《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和1900年法国数学博士路易丝·巴彻利尔(Louis Bachelier)完成的博士论文。

其中,巴彻利尔以当时看来全新的方法对法国股票市场进行了研究,奠定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基础。

《投机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将股票价格变化视为随机过程,并且提出了价格变化服从鞅过程。

他试图运用这些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性,因此巴彻利尔的理论不仅在数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B-S期权定价公式有直接的影响。

在巴彻利尔之后,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威廉姆斯证明了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股利决定的,提出了重要的股利折现模型。

威廉姆斯于1938年出版了《投资价值理论》,详细介绍了股利折现模型,该书对投资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CAPM文献综述

CAPM文献综述

CAPM模型文献综述一、前言资产定价理论是关于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理论,价格决定理论在金融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CAPM模型)就是分析组合资产中各种金融资产的风险与报酬率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论模型。

CAPM作为金融理论中第一个金融资产均衡定价模型,被认为是金融市场现代价格理论的脊梁骨。

它被广泛用于实际研究,成为专业投资决策的一个重要基础,在资产组合业绩评价、资本成本估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运用。

二、CAPM的历史渊源1.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模型(M-V)。

尽管在1952年以前已有相关的投资理论,但它们所缺乏的是当诸多风险相关时,或投资组合有效或无效时,对分散化投资效应如何进行解释,对收益-风险如何进行权衡。

Markowitz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分散化投资可有效降低投资风险,但一般不能消除风险,而且在其论文中证券组合的风险用方差来度量。

另外,他第一个给出了分散化投资理念的数学形式,即“整体风险不低于各部分风险之和”的金融版本。

具体数学形式如下:上式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即由于不同证券在一定时期的收益率之间常常存在着相互关联,因此它们构成的组合的预期风险并不等于这些个别证券预期风险的加权平均,这使得投资者可利用组合投资来降低整体风险。

由此可知,分散化投资降低整体风险不只与组合中证券的个数有关,还与这些证券之间的相关性或协方差有关。

2.从均值-方差理论到CAPM。

是1959年Markowitz在吸收当时Van Newman和Morgenstern (1947)及Savage(1954)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寻求一种调和的方法,将他的均值-方差理论与财富的预期效用函数结合起来。

另外,Markowitz还在他1959年的著作中预见了几个未来研究方向,其中一个研究方向描述在其著作的脚注中,他给出了对角的或市场模型的轮廓。

基于Markowitz的建议,Sharpe于1963年对这个模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2024年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综述》范文

《2024年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综述》范文

《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综述》篇一一、引言在传统的金融学中,资产定价通常依赖于有效的市场假设和无摩擦的交易环境。

然而,实际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诸多异象使得学者们开始探索和提出新的理论以解释资产价格形成及其决定因素。

其中,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起源于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学者们开始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来研究资产定价问题。

最初的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ehavioral Asset Pricing Model, BAPM)是在90年代末由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提出的,他们尝试引入行为偏差和心理预期等要素来解释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

三、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核心观点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认为,资产价格不仅仅受到传统的供需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还会受到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偏差: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存在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心理账户等,这些偏差会导致投资者做出不合理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资产价格。

2. 行为模式:投资者的行为模式也是影响资产价格的重要因素。

例如,投资者在市场中的羊群效应和从众心理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

3. 预期与信念:投资者的预期和信念对资产价格具有重要影响。

当市场参与者对未来持有乐观或悲观预期时,会推动或抑制资产价格的上涨或下跌。

四、研究方法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和实证法。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环境来模拟真实的金融市场环境,观察投资者的行为和决策过程;实证法则利用历史数据来检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此外,还有许多学者通过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来深入探讨行为资产定价的内在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定价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不同时期资产定价模型的主要形式和理论思想,从最初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到后来三因子模型,假设条件不断的放松而得到更符合实际的资产定价模型。

关键词:资产定价理论文献综述模型
有效市场理论认为股票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的信息。

所有的超额收益都是由某种风险因素决定的,传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市场风险能够包含所有的风险,所以capm模型研究了市场风险对超额收益的影响。

在有效市场理论的基础上,传统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分别对投资者、投资市场、投资资产和投资期限做出了假设。

在投资者方面,假设了所有投资者以马科维茨偏好选择投资资产。

为了模型简单有效,还假设所有投资者对期望报酬率和风险看法相同。

在投资资产方面,模型假设市场上存在无风险资产和风险资产,并且投资者能根据自己的偏好投资任何资产,也可以任意借入和贷出无风险资产。

在投资市场方面,模型假设了投资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没有交易成本,投资者能自由进出并且及时获得有关市场信息,但投资者只能被动接受资产的价格,并没有能力去影响市场价格。

在投资期限方面,投资者只根据单期进行投资。

得出capm的传统形式:
该模型表示预期收益等于无风险收益加上一个风险溢价,是证券市场线的斜率,用以表示单位市场组合方差的超额收益率。

β表示的是证券系统风险,rf表示无风险收益。

从以上模型看出,传统
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资产的市场风险完全决定了资产预期收益,并且由于市场组合的收益是未知的,所以资产的收益也是未知的,这与有效市场假说的观点相辅相成。

由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关于资产定价模型研究与之前的传统capm模型得出的结果冲突不断。

很多实证研究结论得出市场风险并不能完全解释股票超额收益。

传统capm模型中假设所有投资者都是进行单期投资,但这并不符合真实情况,因为投资者可以在不同期内根据自己的需求构建投资组合。

并且传统的capm模型并不能解释很多资产价格变动现象。

所以后来的学者开始研究资产组合的跨期选择,他们摒弃了单一期间投资的假设,并且重新假设投资者在不同时期作出消费和投资的决策。

merton(1973)建立了连续时间框架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即icapm模型。

在传统capm模型假设的基础上,icapm模型增加了所有资产都是有限责任、投资者交易是持续发生的并在均衡中发生,状态变量持续变化并遵从马尔科夫过程,持续性修正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不能消除不确定性等假设条件。

所以投资者的目标是在其整个时期达到效用最大化,而非传统capm模型中给定单期效用最大化。

根据效用最大化条件,merton推导出投资者为保持其效用最大应该持有x+2个投资组合,包括市场组合、无风险投资组合和套期保值组合,前两个组合位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有些边界上以保证投资者持有的投资组合均值方差有效。

为避免投资机会集的不利变化,有了后边的x个投资组合。

当加总所有投资者的需求方程,得到跨期资本
资产定价模型icapm的形式:
根据上式可以看出资产超额收益不仅反映了市场风险还反映了状态变量导致的不利风险。

所以即使资产与市场风险不相关,超额收益也可能能大于无风险利率。

breeden(1979)认为在跨时间区间的情况下,消费决定投资者的偏好,因为在某个状态继续投资带来的效用很大时,则此时投资者的消费就会降低,反之,投资的增加并不能对投资者带来更大效用时,投资就会降低而消费会增加。

即未来消费的边际效用决定了资产的价格。

在此基础上,breeden推导出了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capm,表达形式如下:
式中,,为消费贝塔,与传统capm模型一样都是由单β值定价,但ccapm是由消费表示的。

消费风险因子是决定投资组合超额收益的唯一变量。

基于消费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极大推动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

首先,不确定性被加入到了投资者的消费决策中。

其次,ccapm模型为资产定价理论建立了各异统一的分析框架,并将各种资产定价理论纳入到了框架之中。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学者对一些投资异象进行研究,不断对之前的一些资本市场理论形成挑战,因此fama(1991)重新对有效市场检验研究进行分析,他认为当市场上存在异象时,并不说明代表市场定价的超额收益为错误的,也有可能是缺乏风险因素,即企业的市场风险并未完全被传统资产定价模型所衡量和表示出来,所
以,由于存在未知的一些系统风险补偿,导致超额收益并不超额。

1992年fama-french在研究美国股票市场中,发现样本数据的部分风险可以被账面市值比和上市公司市值所解释,而市场风险因子不能完全包含这些因素。

因此,fama-french认为账面市值和公司规模也是影响收益的风险因素,而传统capm模型并没有考虑两个因素。

三因素模型的表达式为:
其中为预期超额收益率,为预期市场超额收益, smb为规模因素,hml为价值因素。

fama-french在统计意义说明了规模因子和价值因子对美国股票市场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并将这两种因子加入到capm模型中,补充解释了部分超额收益,但得出的统计结果显著只能说明可能有风险与这两种因子相关,但其经济含义并不能由某种理论所支持。

参考文献:
[1]fama,eugene f.,and kenneth r.french,1992,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
[2]陈小悦,孙爱军.capm在中国股市的有效性检验[j].北京大学学报.2000,4
[3]靳云汇和刘霖.中国股票市场capm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7
[4]范龙振和王海涛.上海股票市场股票收益率因素研究[j].管
理科学学报.20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