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动不安中医诊疗方案(2011)
胎动不安中医诊疗方案(2011)

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2011)一、诊断病名中医诊断:胎动不安西医诊断:先兆流产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超提示宫内妊娠。
(二)证侯诊断1、肾虚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症: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症: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症: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滑数或脉滑细数。
4、气血虚弱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症: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5、肾虚血瘀证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症: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主症“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症1项、次症1项,或兼有次症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1、肾虚证治法: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川断、苎麻根、杜仲、党参、白术。
中成药:保胎灵等。
中医胎漏胎动不安诊疗指南解读

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妇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试行)》(学苑出版社,2001年)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诊疗指南
4.2 证候分型 4.2.3血热证 妊娠期,阴道出血,色鲜红,量或多或少;或腰腹坠胀作痛,伴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细。 4.2.4跌扑伤胎证(血瘀证) 妊娠期外伤或宿有癥瘕史,腰酸,小腹胀坠,或阴道出血;舌质正常,脉滑无力 。
妇人受妊,本于肾气之旺。中医肾实质研究证实肾虚的病理生理基础含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减退[5],相关研究表明性激素的改变和肾虚本质有密切联系,血清性激素含量的不同水平可反映肾虚证的不同程度,并可作为“肾虚”证的现代科学指标[6]。研究显示肾虚证者E2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6]。本次研究所得先兆流产患者血清E2与文献资料[1]正常妊娠妇女血清E2相较明显下降,提示先兆流产患者存在肾虚的本质因素,从“肾藏精”的全新角度,印证了“肾主生殖”在胎漏、胎动不安中的本质地位。
预后与E2、P的关系
中医辨证肾虚为主 本研究中肾虚为主的证型血清E2比较情况与总体妊娠继续组与妊娠失败组血清E2比较情况基本符合。 妊娠第6-7周为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的E2水平低下预示着胚胎发育的不良结局,这与中医的“肾主藏精主生殖”的理论不谋而合,从一方面揭示了胎漏、胎动不安肾虚的物质基础之一是E2的存在及表达。
预后与E2 、P的关系
预后与E2、P的关系
治胎漏 胎动不安

治胎漏胎动不安妇人孕后出现阴道不时少量下血,伴腰酸痛、腹痛或坠胀不适者,为胎动不安。
若仅有阴道下血,无腰酸,腹痛为胎漏。
如不及时治疗,病情加重则有胎坠难留之势,故中医历来重视胎前病的防治。
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刘老根据其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胎动之证责之血与肾因肾为冲任之本,胞脉内系于肾,肾虚系胞无力,冲任失固而孕后阴道下血,腰酸腹痛不适。
而胎居母腹,赖血养之,血虚胎失所养,易致胎动不安,故临床以此型最为常见。
常见于妊娠早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或淡暗,腰酸痛或小腹隐痛或坠痛,舌质淡红,苔白,脉沉滑或沉细无力。
治宜养血补肾安胎,胶艾汤加减。
方药组成:当归9g 甘草6g 枸杞20g 桑寄生15g白芍9g 菟丝子20g 熟地15g 艾叶炭9g阿胶(兑)9g 川芎9g 续断15g方中四物汤养血补血,阿胶养血止血,艾叶炭温肾止血止痛,菟丝子、枸杞、桑寄生、续断补肾安胎治腰痛,甘草和中补脾,白芍养血柔痉、缓急止痛。
全方共奏养血补肾安胎之效。
阴道下血量多,阿胶加至12g,选加仙鹤草15g,地榆炭20g,棕榈炭9g,血余炭9g等;腹部疼痛较甚,白芍加至20~30g,以缓急止痛;腰腹下坠明显,或外阴下坠,酌加升麻9g,柴胡9g,黄芪20g,以升阳举陷;舌红苔黄加黄芩9g,以清热,兼有恶心呕吐加黄芩、竹茹以止呕。
二、阴虚血热胎漏下血古人云:胎前多热,产后多寒。
即说明妊娠期间以热象多见,因孕后阴血下聚以养胎,相对阴虚阳旺,极易产生阴虚火旺之证。
虚火内生,迫血妄行,不能养胎发为胎漏,扰动胎元则胎动不安。
临床见孕后阴道有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小腹隐痛不适,口干咽燥,或伴手心烦热,舌红少苔,或舌干少津,苔薄黄,脉细滑而数。
治宜养阴清热安胎,方用保阴煎加减。
方药组成:熟地9g 黄芩9g 地榆炭12g 女贞子15g山药9g 续断15g 菟丝子20g 阿胶珠9g生地15g 白芍15g 旱莲草15g 甘草6g三、跌扑伤胎保产无忧刘老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凡妊娠4个月以上,因闪挫偶伤胎气,气血不调而致胎动不安者,临床症见腰腹疼痛,甚或见红不止,势欲小产者,用保产无忧散调理气机,保胎安胎,常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胎动不安患者

中医治疗胎动不安患者胎动不安始见于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巢氏并说明“胎动不安者,多因劳役气力,或触冒冷热,或饮食不适,或居处失宜”所致。
同时认为本病“轻者转动不安,重者便致伤堕”,并且提出“若其母有疾以动胎,治母则胎安;若其胎有不牢固,致动以母病者,治胎则母瘥”的治疗原则。
宋代陈自明承巢氏之说,认为“或跌仆击触,或怒伤肝火,或脾气虚弱”,亦可致胎动不安。
治疗原则亦遵奉巢氏治母、治胎之法,“各推其因而治之”。
对于安胎方法,早在《脉经》中就提出逐月养胎法,朱丹溪亦有“产前宜清热”,以及“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的主张。
对于《脉经》和丹溪之论,明代张景岳则另有见地,他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说:“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亦不同。
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因,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皆能为胎气之病,去其所病,便是安胎之法。
故安胎之法不可执一,亦不可泥其月数,但当随证随经,因其病而药之,乃为至善。
若谓白术、黄芩乃安胎圣药,执而用之,鲜不误矣。
”张氏之论至为确当,也为后人治疗本病指明道路。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女,26岁,因停经47天,阴道少量流血6天,伴小腹坠痛,以胎动不安收入院。
以往月经正常,周期30天,经期5~6天,量适中。
末次月经,停经40天时出现少量阴道流血,伴下腹坠痛,恶心纳差,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滑,患者曾自然流产1次。
1.2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少量暗红色血,宫颈光滑,宫体49天多妊娠大小、质软。
附件双侧(-)。
尿妊娠试验(+)。
1.3 治法:补肾健脾,固冲安胎。
处方:菟丝子12g,桑寄生12g,炒川断30g,阿胶(烊化)12g,苎麻根12g,炒杜仲15g,陈皮12g,党参15g,香附18g,砂仁6g。
水煎服。
2 结果服药4剂血止,下腹坠痛消失。
但恶心较重,时呕吐,故加姜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
出院时孕3个月,诸症消失,查宫底位于耻骨联合上2指,多普勒听到胎心155次/分,痊愈出院。
3 讨论本病的基本病机是冲任气血失调,胎元不固,其发病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分为肾虚、气虚、血虚、血热、外伤和癥瘕伤胎等6种。
中医-胎动不安

1、指导患者做好孕期保健。 2、慎房事,早孕期及晚期妊娠禁房事。 3、慎起居,生活规律,避免过劳、负重、攀高、防止跌倒。 4、合理膳食,饮食宜富有营养,易消化。忌烟酒。 5、重胎教,睡眠充足,保持心情舒畅。 6、衣服宜宽大、轻松、柔软,勿紧束胸腰,以免影响胎儿成长及
乳房发育。 7、妊娠期忌穿高跟鞋,宜穿软质鞋。 8、孕期出现阴道流血时,应卧床静养,及时就诊。 9、定期产前检查。 10、凡安胎失败者,应劝慰患者不要急于再次妊娠,加强身体锻炼,
(3)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温水清洁外阴,畅情志、避风寒。
(4)观察腹痛腹胀、阴道流血情况。
(5)中药汤剂宜温服,药后静卧少动。
(6)饮食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忌辛辣、生冷寒凉之品。
1、主证:妊娠期少量阴道出血,色淡质稀,或小腹空坠而痛、腰 酸,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脉细弱略滑。
1、肾气不足滑胎者,应卧床休息,坚持药物治疗。
2、妊娠期外伤后,观察有无阴道流血、腹痛等情况,不 可随意服用治伤药,以免破血动胎。
3、阴道若有组织排出,应保留排出物,遵医嘱送病理检 查,并做好刮宫术的准备。
4、小产或行刮宫术后,应注意观察排出之胚胎组织物是 否完整及宫缩、阴道流血等情况。
1、饮食均衡,营养丰富,多食鱼、肉、动物内脏及蔬菜、 水果等,以补充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1、主证: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腰酸, 口苦咽干、心烦不安,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施护
(1)、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咳嗽,打喷嚏等增加腹压的活 动。
(2)观察腹痛、阴道流血及有无组织物排出。
(3)多食粗纤维蔬菜及新鲜水果,防止便秘,鼓励多饮水,必要 时给予大便软化剂,不宜过食肥甘辛辣之品。
胎动不安(先兆流产)患者的福音,中医诊疗方案大公开

胎动不安(先兆流产)患者的福音,中医诊疗方案大公开中医病名:胎动不安西医病名:先兆流产二、定义:(一)中医定义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二)西医定义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先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无妊娠物排出,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妇科检查时子宫口未开,胎膜未破裂,子宫大小与停经周数相符。
经休息及治疗后症状消失,可继续妊娠。
三、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病史:常有孕后不节房事史,人工流产、自然流产史或素有癥瘕史。
2.临床表现: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脉滑。
3.检查:(1)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孕月相符。
(2)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
B超提示宫内妊娠、活胎。
中医常辨证分型为:肾虚型、气血亏虚型、血热型、血瘀型。
辨证型详见下述“辨证施治”。
(二)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少量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妊娠试验:尿妊娠试验阳性。
4.妇科捡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体软,大小与孕周相符。
5.超声波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子宫大小、孕囊或胚胎(胎儿)发育与孕周相符。
6.基础体温测定:保持黄体期水平(维持高温曲线)。
7.血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水平与孕周和B超结果(孕囊或胚胎发育)基本相符。
激素测定(血β-HCG、孕酮、E2),了解黄体功能,可以协助判断先兆流产的预后。
TORCH检测,如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内有该病原体接触史,有子宫内胎儿感染的可能性。
有助于估计预后。
甲状腺功能测定,了解有无甲亢或甲减,若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及时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流产率。
8.自身/同种抗体检测主要有磷脂抗体、抗内膜抗体、抗精子抗体、血型抗体、DNA抗体等。
9.封闭抗体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克隆抗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检查封闭效应。
四、治疗方案:(一)一般治疗1.卧床休息,严禁性生活。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早期先兆流产的患者。
一、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西医治疗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TCD编码:BFR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先兆流产(ICD-10编码:O20.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院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2.疾病分期早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
晚期先兆流产:妊娠12周至28周。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临床常见证候:肾虚证脾肾两虚证肾虚血热证气血虚弱证肾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TCD编码:BFR040,先兆流产ICD-10编码:O20.001)。
2.疾病分期属于早期先兆流产。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4.由生殖系统畸形引起的先兆流产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乙肝、HIV、RPR、TPPA(4)血HCG,E2,、P测定(5)TORCH(6)甲状腺功能(7)B超检查胚胎情况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妇科检查、白带常规、BV检查、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培养、TCT、宫颈分泌物培养+药敏、封闭抗体检查、空腹血糖、血型抗体、腹部B超、心电图等。
胎动不安实用秘验方

胎动不安实用秘验方
怀孕以后,阴道不时少量下血,或时下时止,或淋漓不断,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等现象者,称为胎漏。
如先感胎动下坠,继而有轻微的腰酸腹胀,或阴道有少许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
【验方1】白术6克(为末),黄酒50毫升,同煎数沸,候温顿服,每日3次。
治疗脾虚胎动。
【验方2】紫苏子5克,当归3克,白芍6克,甘草1克,川芎3克,大腹皮5克,枳壳3克,白术3克,陈皮2.5克,川贝母6克,葱头2个,水煎服。
孕后3个月后常服。
【验方3】阿胶珠30克,入米酒60毫升煮化,再打入鸡蛋3个,稍煮片刻,入盐少许调匀,每日分3次服完,宜空腹服。
【验方4】荷叶15克,白矾6克,水煎去渣,红皮鸡蛋3个,打在药水内,药水和鸡蛋共服。
【验方5】鲈鱼1条去鳞和内脏,黄芪15~20克,加清水适量,隔水炖熟服食,每日或隔日1次,连用3次。
用于胎动、水肿。
【验方6】黑豆60克,黄酒30毫升,水煎服。
【验方7】大枣5枚、鸡蛋2个。
将大枣放入水中煮至将熟时,再把鸡蛋打入汤内,等鸡蛋熟后。
吃蛋饮汤,每日1次。
【验方8】菟丝子30克(鲜者加倍),大米100克,红糖适量。
将菟丝子洗净,捣碎,加水煎取浓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2剂,连续服用7~10日,可治妊娠先兆流产。
(陈青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胎动不安(早期先兆流产)中医诊疗方案(2011)
一、概述
胎漏、胎动不安多因冲任、气血不调,胎元不固所致,在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者,称“胎漏”;若妊娠期间仅有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者,称“胎动不安”。
相当于“先兆流产”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罗颂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妊娠期间出现腰酸、腹痛、下坠,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脉滑,可诊断为胎动不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病史:有停经史和早孕反应。
(2)症状:阴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胀痛。
(3)妇科检查:子宫颈口未开,子宫增大与妊娠周数相符合。
(4)辅助检查:尿妊娠试验阳性或血HCG值升高,或B超提示宫内妊娠。
(二)证侯诊断
1、肾虚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质薄;小腹坠痛,腰酸痛;两膝酸软。
次症:头晕耳鸣,夜尿频多,或曾屡有堕胎。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滑。
2、脾肾两虚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
次症:腹胀,头晕耳鸣,神疲肢倦。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略滑。
3、肾虚血热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深红;腰酸痛或小腹下坠;口干咽燥。
次症:两膝酸软,夜尿频多,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苔黄或苔薄,脉滑数或脉滑细数。
4、气血虚弱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淡红,质清稀;小腹坠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
次症:心悸气短,面色无华或萎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滑。
5、肾虚血瘀证
主症:阴道少量出血,色暗红;腰酸痛;或有妊娠外伤史。
次症: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鸣头晕。
舌脉:舌暗红,苔薄白,脉涩或细滑。
主症“阴道流血"必备,再兼主症1项、次症1项,或兼有次症2~3项,参考舌象、脉象即可作出临床拟诊。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论治
1、肾虚证
治法:补肾益气安胎。
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味。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川断、苎麻根、杜仲。
中成药:保胎灵等。
2、脾肾两虚证
治法:固肾健脾安胎。
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减。
菟丝子、桑寄生、阿胶、川断、党参、炒白术、淮山药、黄芪。
中成药:滋肾育胎丸等。
3、肾虚血热证
治法:滋肾凉血安胎。
,
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减。
生地、熟地、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旱莲草。
中成药:孕康口服液等。
4、气血虚弱证
治法:益气养血安胎。
方药:胎元饮《景岳全书》加减。
党参、白术、熟地、归身、白芍、杜仲、陈皮、炙甘草、桑寄生。
中成药:保胎丸等。
5、肾虚血瘀证
治法:益肾祛瘀安胎。
方药: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加味圣愈汤《兰室秘藏》加减。
黄芪、党参、当归、参三七、熟地、白芍、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杜仲、续断、砂仁。
四、注意事项及健康教育
1、注意孕期保健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
进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2、出现流产先兆,应绝对卧床休息,安定情绪。
对有阴道出血者应随时观察出血量及腹痛情况。
3、定期血查HCG,并注意其变化。
定期B超检查以确定胚胎大小及胎元已未殒。
4、先兆流产的治疗时间应超过以往流产发生的妊娠月份1个月。
5、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下腹阵痛,腰酸增剧,阴道出血量多,病情发展为难免性流产和不完全性流产须及时进行手术清理宫腔。
6 、先兆流产可治可防,放重于治。
应避免一切引起流产或诱发胎儿畸变的因素,如感冒发热,房事,咳嗽,腹泻,禁用妊娠禁忌药及过度劳累,避免情绪紧张等。
五、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通过对2010年我科治疗胎动不安中医疗效分析,发现如何预防流产的发生是治疗胎动不安难点之一,故针对上述难点下一年度优化治疗方案增加下列治疗措施:
流产的病因复杂,可以受母体及胎儿两方面的影响。
母体方面可
受外伤、其他病史、服药史等影响,所以要从去除病因着手。
1、消除病因:有一部分孕妇怀孕后不注意起居饮食而出现先兆流产症状,故孕后嘱孕妇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受到外伤,妊娠3个月内应禁止性生活,对于习惯性流产的妇女,整个孕期应禁止性生活,同时避免揉按下腹部,以免引起宫缩导致流产,饮食要富有营养,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及维生素,不要妄用大补之品,如参、茸或妄用峻下滑利之品,如意茁仁、大黄等。
对于习惯性流产的妇女应在怀孕前进行必要检查,包括卵巢功能检查、夫妇双方染色体检查与血型鉴定、丈夫的精液检查、夫妇双方地中海贫血检测,女方需进行生殖道的详细检查,包括有无持殊病原体如衣原体、支原体的感染,有无子宫肌瘤,宫腔粘连。
并作子宫输卵管造影以确定子宫有无畸形与病变,以及检查有无宫颈内口松弛等。
查出原因,若能治者,应于怀孕前治疗,女方黄体不佳,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存在抗精子抗体或自身免疫性HLA抗原相容性增大者,应预先加以调理,防止再次流产。
2、孕前调治:流产患者应在末次流产后避孕半年至一年,中药调治,使身体逐渐复原。
若既往未做相关检查或在此期间进行以上的相关检查,则注意BBT测定,了解卵巢功能情况。
并按中医辨证用药,多用补肾法,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用补肾阴或补肾阳治疗。
并按周期用药,排卵前期适当加用行气活血之郁金、丹参从而协助排卵,排卵后期可用淫羊藿、怀山药、鹿角霜等维持黄体功能。
中医认为维系胎元之机制,主要在于冲任二脉所固摄,冲为血海,任主胞脉。
而冲任之本在肾。
故维持肾气的壮旺,保障气血的充沛,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
和防治流产的要害。
而肾气的充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收效、故习惯性流产者,除外明显染色体异常,双方均患地中海贫血或女方子宫畸形等无法改善的因素。
则应在再次妊娠之前。
预先调治一段时间,方能保证顺利妊娠。
六、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有效:治疗后阴道出血、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有所减轻。
B超检查子宫大小、胚胎发育与孕周基本相符。
无效:治疗后阴道出血不能停止,小腹疼痛及腰酸胀痛等症无减轻或有加重,甚至流产。
B超检查胚胎发育不良或停止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