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及应用初探

合集下载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杏鲍菇是一种优质的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杏鲍菇的种植量逐渐增加,成为了食用菌产业中的一大亮点。

为了提高杏鲍菇的产量和质量,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一、液体菌种生产技术1. 菌种筛选液体菌种生产的第一步是菌种筛选,通过培养基筛选出优良的菌株。

优良的菌株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抗病能力,能够保证后期的高产和品质。

2. 液体培养基配方液体培养基的配方直接影响着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在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中,通常选用高品质的蔗糖、酵母提取物、蛋白酶水解物等作为主要原料,通过科学配比和适当控制PH值和温度,制备出适合杏鲍菇生长繁殖的液体培养基。

3. 发酵槽和发酵条件通过发酵槽进行液体培养,同时需要控制好发酵条件,包括温度、通气量、搅拌速度等,以保证菌种高效、快速的生长和繁殖。

还需要控制好发酵时间,及时停止发酵以保证菌种的活力。

4. 菌种提取和保存在液体培养达到一定浓度后,需要进行菌种的提取和保存。

通常采用离心机或纤维滤布等方法进行提取,然后进行冻干或低温冷冻保存。

这样可以保证菌种的长期保存和再次利用。

二、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1. 培养基配方和基质配置培养基配方和基质配置直接关系到杏鲍菇的产量和品质。

科学合理的配方和配置可以提供杏鲍菇生长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促进其生长和繁殖,达到高产的目的。

2. 控制温湿度杏鲍菇的生长和繁殖需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一般在15-25摄氏度的温度和80%-90%的相对湿度下,杏鲍菇可以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

3. 合理的通风和氧气供应通风和氧气供应是杏鲍菇生长的关键。

合理的通风可以保持基质的适宜湿度和供氧量,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促进杏鲍菇生长。

4. 病虫害的防治杏鲍菇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危害,如炭疽病、褐腐病、虫害等。

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如合理的施肥、喷洒生物农药、定期清洁等,以保证杏鲍菇的健康生长。

杏鲍菇菌株液体培养菌种比较试验

杏鲍菇菌株液体培养菌种比较试验

基装罐前, 将 发 酵 罐 在 压 力 0.13~0.15 MPa, 温度
121ħ条件下空消 2 h, 装入液体培养基后, 在相同条 以下, 打开培养室内紫外线等照射 40 min 进行空间 发酵罐接种口, 将培养后的摇瓶菌种 (300 mL) 扩接 到发酵罐内。关闭接种口, 同时打开空气阀门, 通
供试杏鲍菇菌株产量比较
从表 2 可以看出,
++++
34
17 (6)
育 种 驯 化
dible fungi
双孢蘑菇不同品种比较试验
奚惠民 1 贾明 1* 顾介明 1 朱龙弟 2
(1 上海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上海浦东新区 201201; 2 上海志磊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上海浦东新区 201322)
件下实消 40 min。待发酵罐液体内部温度冷却 28ħ 消毒, 消毒结束后, 在酒精火焰圈无菌条件下打开
杏鲍菇菌种一般采用固体发酵法生产, 存在生 产周期长、 菌龄不一致、 操作不方便等缺点。液体 菌种以其发酵均匀、 菌丝萌发早、 发菌速度快、 菌丝 老化慢、 菌龄一致、 出菇整齐等优势成为发展方 向。为了筛选出适宜液体菌种生产杏鲍菇菌株, 进 行了不同杏鲍菇菌株液体培养菌种及应用试验, 现 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育 种 驯 化
dible fungi
2017 (6)
杏鲍菇菌株液体培养菌种比较试验
金卫群 1 陈黛丽 1 蒋丽娜 1 邹丹蓉 2
(1 上海市奉贤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上海奉贤 201499; 2 上海市嘉定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上海嘉定 201800)


以杏鲍菇液体菌种进行栽培为出发点, 进行了
供试杏鲍菇菌株液体菌种接种后菌丝长势比较 满袋时间/d 24 24 23 污染率/% 0 0 0 菌丝长势 +++ ++

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制与工厂化栽培应用

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制与工厂化栽培应用

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制与工厂化栽培应用工厂化栽培食用菌是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和先进的菇房设施和设备。

人为控制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环境条件,采用工业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组织食用菌生产的过程。

杏鲍菇液体菌种在工厂化栽培中的应用是菌种液体深层发酵技术与工厂化高产栽培技术的有机结合,更适合规模化、标准化、周年化、现代化的工厂化生产。

笔者于2010年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参加了杏鲍菇液体菌种研发工作,并将液体菌种成功应用在工厂化栽培中。

实现了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的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技术要点如下。

1 主要生产设备液体培养基配制设备,包括电子称、量杯、不锈钢锅、塑料桶、电磁炉、计算机控制灭菌器及小型增压泵(输送培养基到培养罐内)等。

摇瓶菌种振荡培养设备,包括大摇瓶、小摇瓶(三角烧瓶)及摇床等。

液体菌种培养设备,包括发酵罐、空气过滤器、电控设备等。

空气净化设备。

包括空气除尘器、空气压缩机、输送管道、冷却器等。

接种培养设备,包括接种针、接种枪及接种箱、超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等。

2 液体培养基配方配方一:玉米粉2%,豆粕1%,麦麸0.5%,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蛋白胨0.1%,红糖0.6%,葡萄糖0.5%,CMC-Na(纤维素酶诱导剂)0.02%,水适量。

配方二:马铃薯8%,麦麸2%,红糖0.6%,葡萄糖0.5%,蛋白胨0.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维生素B10.05%,水适量。

3 生产工艺流程斜面试管菌种扩繁→小摇瓶菌种接种培养→大摇瓶菌种接种培养→培养罐菌种(液体菌种)接种培养→液体菌种接栽培袋。

3.1 摇瓶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培养基配制→培养基分装→灭菌冷却→小摇瓶接种→小摇瓶震荡培养→小摇瓶菌种接人大摇瓶→大摇瓶振荡培养。

3.2 培养罐菌种生产工艺流程培养罐清洗和检查→煮罐消毒→液体培养基配制→培养基装罐→培养基灭菌冷却→摇瓶菌种接人培养罐→液体菌种培养→栽培袋接种。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杏鲍菇是一种优质食用菇,其菇体细嫩鲜美、营养丰富,且有硫化葱蒜味道,深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人们对健康、营养、绿色食品的追求,杏鲍菇的种植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液体菌种技术是一种高效、方便、重复性好且能够促进放大培养的菌株生长速度的技术。

本文旨在介绍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一、液体菌种生产技术1、原料准备:在无菌条件下,将适量的玉米粉(或米粉、面粉)加入蒸馏水中搅拌均匀后,加入0.3%的琼脂。

煮沸使琼脂充分溶解,然后加入适量的蔗糖和牛肉膏粉,再次充分搅拌均匀。

2、液体培养基接种:将培养菌株在无菌条件下接种至液体培养基中,转移到恒温摇床进行培养,培养时间一般为5-7天。

3、菌体分离:使用高速离心将菌体和培养基分离,用0.45 μm的滤膜过滤,获得纯化后的液体菌种。

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1、基质选择:在基质上进行栽培是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的一个重要步骤。

杏鲍菇最适合生长的基质包括秸秆、木屑、锯末、玉米芯等,也可以使用优质蘑菇渣、菜籽饼等废弃物质或菌袋底废料作为基质。

2、驯化和预处理:在进行杏鲍菇栽培前,需要对基质进行驯化和预处理。

驯化是通过加热、蒸汽灭菌等方式消毒基质,预处理则是在驯化基质的基础上对基质进行水分调节、调整基质pH值等操作。

3、接种:在基质中均匀撒上杏鲍菇液体菌种,然后进行松压、覆盖保湿等操作,使其能够迅速生长。

4、环境控制:在杏鲍菇的生长过程中,需要控制环境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以提高其生长速度和产量。

一般来说,最适合杏鲍菇生长的环境温度在20-25°C之间,湿度控制在80-90%之间,光照不宜过强。

5、收获和加工:杏鲍菇一般生长周期在20-30天左右,当杏鲍菇黑色孢子盖完全展开时,即可进行收获。

杏鲍菇采摘后应及时清理残留的残渣和污垢,最好在当天进行加工和包装,以保证杏鲍菇的品质和口感。

总之,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是一种高效、科学化的种植模式,其关键技术包括液体菌种生产、驯化与预处理、基质选择和环境控制等。

杏鲍菇菌种液体培养研究初报

杏鲍菇菌种液体培养研究初报

杏鲍菇菌种液体培养研究初报马立芝1马浩2吴薇2高振江21 廊坊师范学院生物系 河北廊坊 065000;2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088zjgao@摘要:本文以菌球的干重、密度、直径为检验指标,对杏鲍菇菌种液体培养的适宜培养基、培养条件及培养期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对杏鲍姑菌种进行液体培养宜选用黄豆粉6%,葡萄糖3%, 蛋白胨0.2%, KH2PO40.05%, MgSO40.05%, VB110mg/L作为培养基,采用装液量100ml、转速210 r/min,培养温度25℃,接种量10%的培养条件,最佳培养期为4天。

关键词:杏鲍菇 液体菌种 培养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1]。

菌肉肥厚,质地脆嫩,有杏仁香味,口感极佳,是味道很好的一种平菇,有“平菇王”之称[2] 。

药用价值可提高免疫功能,具有抗癌、降血脂、润肠胃、美容的效,其氨基酸、矿质元素、寡糖含量都相当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3]。

因此,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是很有推广价值的一种珍稀食用菌。

然而,由于食用菌传统的固体生产模式存在周期长、产量低等局限性,因此利用液体菌种生产势在必行。

液体菌种生产工艺简单,材料易得,生产周期短,菌龄整齐,生产成本可大幅度下降[4]。

鉴于此,本文对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进行研究,为杏鲍菇液体菌种的生产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菌种杏鲍菇母种由廊坊市绿丰食用菌公司提供。

1.1.2 仪器设备电热鼓风干燥箱(500×500×500), 霉菌培养箱(MJ-160B型), 立式电热压力蒸汽灭菌器(LDZX-40Ⅱ), 双数显汽浴恒温振荡器(TH2-82A),80目筛网。

1.1.3 培养基及其制备○1 斜面培养基(PDA培养基): 马铃薯20% ,蔗糖2% ,琼脂2% 。

○2 一级摇瓶培养基:葡萄糖3%,蛋白胨0.2%, KH2PO40.05% ,MgSO40.05% ,VB110mg/L,酵母浸粉0.5%,琼脂0.4%。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杏鲍菇是一种美味可口且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广受消费者的喜爱。

而液体菌种生产和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升,对于杏鲍菇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为相关从业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技术1、选择合适的菌株:杏鲍菇的菌种是液体菌种生产的关键。

在选择菌株时,应该注重其菌丝生长速度、抗逆性强、产量高等特点。

常用的菌种有E、G两种,其中G菌株生长速度较快,产量也较高。

2、培养基的配方:杏鲍菇菌种的培养基应当具有营养丰富、适宜的pH值和水活性。

优质的碳源和氮源是培养基的关键。

通常的培养基配方包括葡萄糖、酵母提取物、玉米浆等物质。

3、发酵条件的控制:在液体培养过程中,温度、pH值、通气量和搅拌速度等条件的控制对于菌种的生长和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根据不同菌株的特点灵活调整发酵条件,以提高菌种的生产效率。

4、提取和保存菌种:液体菌种生产完毕后,需要进行菌种的提取和保存。

典型的提取方式包括真空浓缩、贴壁滤除等方法。

而保存方面,通常采用低温冷冻或冻干保存的方法。

二、杏鲍菇绿色高产栽培技术1、菌种接种和保存:在杏鲍菇的大棚栽培中,菌种接种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第一步。

常用的接种方式包括菌丝扩展、菌丝孢子接种等方法。

在接种完毕后,要注意对菌种进行良好保存以备后续的使用。

2、培养基的配比:培养基的配比对杏鲍菇的生长和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般来说,培养基的配比要侧重于提供充足的碳源和氮源,保持合适的水分和通气条件。

3、环境条件的控制:在杏鲍菇的大棚栽培过程中,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条件的控制至关重要。

通常来说,杏鲍菇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80%-90%。

4、病虫害的防治:杏鲍菇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一般可以采取合理的轮作栽培、清洁培养基和使用生物农药等方式来保护杏鲍菇的生长。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杏鲍菇是一种美味营养的食用菌,在市场上备受欢迎。

液体菌种生产和绿色高产栽培是杏鲍菇种植业的重要环节,对提高产量、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

1. 液体培养基的制备:液体培养基是液体菌种生产的基础,通常选用麦芽汁、玉米糖浆等为基础,加入氮源、磷酸盐、微量元素等成分,pH值控制在6.0-6.5之间。

2. 菌种接种:将杏鲍菇的子实体细胞分离出来,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在30℃下静置培养。

3. 摇床培养:将培养基置于摇床上,以120rpm的速度摇动,加大菌丝生长速度。

通常在20天左右,液体中就会出现白色菌丝。

4. 分离纯化:将杂质去除,分离出纯净的杏鲍菇液体菌种。

5. 储存:以冰箱冷冻或冰点冷冻的方式将菌种储存起来,保证菌株的保存和多次使用。

1. 基质选择:选择新鲜的秸秆、稻草等农作物秸余作为基质,将其蒸煮灭菌,作为杏鲍菇栽培的基质。

2. 棚室建设:搭建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合适的棚室,有利于杏鲍菇的快速生长和高效产量。

3. 原生菌种接种:选择优质的液体菌种,采用原生菌种接种法,均匀混合培养原料。

4. 控制温湿度:采用低温(15℃-20℃)高湿(85%-90%)的环境条件,使杏鲍菇菌丝生长。

5. 底面覆盖物:在基质表面覆盖透明塑料膜,保持适宜的湿度,增强透气性。

6. 喷雾浇水:喷雾浇水可保持适宜的湿度,也有利于芽菇的生长。

7. 日光照射:杏鲍菇需要一定的日光照射,有利于其发育和成长。

8. 控制菌体生长速度:控制杏鲍菇的生长速度,保证杏鲍菇的形态和口感。

总之,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和绿色高产栽培是杏鲍菇种植业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产量和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杏鲍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市场上有很大的需求。

传统的杏鲍菇菌种生产及栽培方法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生产周期长,产量低,菌袋易感染等。

研究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关键技术非常重要。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是指将菌丝体系培养于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液体发酵繁殖大量菌丝体,以获取足够的菌种。

液体菌种生产具有菌丝生长快、菌种洁净、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液体培养基的配方对杏鲍菇菌种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液体培养基主要包括枸杞液、木耳液和番茄液等,枸杞液具有菌丝生长快、生成菌种多、菌体完整等优点。

搅拌以及通气对菌种生产也具有重要影响。

搅拌可以提高培养液中氧气的溶解度,为菌丝生长提供足够的氧气。

通气可以有效地控制液体菌种生产过程中的发酵热量以及排除产生的二氧化碳,保证菌种的生长环境。

菌种选取也是关键。

一般来说,菌种的选取应具有快速生长、产量高、菌体完整等特点。

杏鲍菇绿色高产栽培是指通过优化培养环境和管理措施,提高杏鲍菇产量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环境的安全。

基质的选择对杏鲍菇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常用的基质包括木屑、稻草和玉米秸秆等,以木屑为基质栽培的杏鲍菇产量高、质量好,是绿色高产栽培的首选。

温湿度的控制也是关键。

杏鲍菇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2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75-85%。

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可以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光照也对子实体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光照条件可以提高杏鲍菇的品质和产量。

病虫害的防治是绿色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

定期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保证杏鲍菇的产量和品质。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产及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在杏鲍菇的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优化液体培养基配方、控制搅拌和通气条件以及选取优良的菌种,可以获得大量的高质量菌种。

通过选择适宜的基质、控制温湿度和光照条件以及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提高杏鲍菇的产量和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及应用初探
作者:郭团玉, 陈峰, 陈锡雄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宁德,352100
刊名:
食用菌
英文刊名:EDIBLE FUNGI
年,卷(期):2006,28(5)
被引用次数:5次
1.马立芝.袁建平.高振江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研究[期刊论文]-食用菌2005,27(3)
2.王庆武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及接种栽培试验[期刊论文]-食用菌2009,31(2)
3.马立芝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及贮藏工艺的研究[学位论文]2005
4.江龙用液体菌种栽培杏鲍菇[期刊论文]-技术与市场(上半月)2008(2)
5.张引芳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液体菌种的应用研究进展[会议论文]-2007
6.孟丽君.王芳.张玉萍.MENG Li-jun.WANG Fang.ZHANG Yu-ping杏鲍菇液体菌种的制备条件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2)
7.黄春燕.单洪涛.刘传富.皇传华.万鲁长.郭惠东.杨化恩.张福进糙皮侧耳液体菌种培养条件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食用菌学报2004,11(4)
8.谢凌慧杏鲍菇高效栽培技术及其液体菌种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09
9.杨叶.张晓磊.朱学军.YANG Ye.ZHANG Xiaolei.ZHU Xuejun宁夏南部山区杏鲍菇生产过程监控系统设计[期刊论文]-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8)
10.王同雨杏鲍菇袋料高产栽培技术[期刊论文]-农业科技通讯2009(8)
1.王庆武杏鲍菇液体菌种培养及接种栽培试验[期刊论文]-食用菌 2009(2)
2.郭静利.刘旭食用菌液体和固体制种技术比较经济效益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11(4)
3.孟丽君.王芳.张玉萍杏鲍菇液体菌种的制备条件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4.孟丽君.王芳.张玉萍.张福元平菇液体菌种的制备条件及应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食用菌 2007(5)
5.阮晓东.张晓黎.张惠文食用菌液体菌种的发展与应用[期刊论文]-辽宁农业科学 2008(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yj200605018.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