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实录

《敬业与乐业》教学实录
《敬业与乐业》教学实录

《敬业与乐业》教学实录

师:(黄山图片)黄山以其秀美迷人的风光名扬天下,然而黄山的环卫工人更因为一种精神赢得世人尊重。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游览黄山时曾这样评价:“了不起!了不起!正因为有他们辛勤的劳动,黄山才能这么干静,这么漂亮。”为什么安南能对环卫工人做出这么高的评价?我相信,当你们聆听近代学者梁启超在89年前的一次精彩演说,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师,去感受他的博学多识、平易近人。

(板书课题)

师:这篇课文很长,不好读。但老师相信大家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老师帮助大家检查一下。

(多媒体显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后分别讲述“”和“”的重要。末段总结全文,敬业就是“”,乐业就是“”。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生踊跃举手。)

师:你是今天第一个发言的同学,希望你有精彩的表现。

生: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相信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而后分别讲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段总结全文,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师:你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脉络,很好。

师:这篇文章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我相信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什么是“不二法门”?

生:就是唯一的办法。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文中理解到的。

师:你理解的非常准确。

师:谁还能再说说“不二法门”的意思?

生:独一无二的门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注释看到的。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读注释⑥。(生读)

师:书下注释是对文章重难点词句的标注,这篇课文有一些词不好读,有许多句子不好理解,只要借助课下注释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师:这篇文章对于同学们这个年龄阶段来说还是比较有难度的,通过对预习的检查,老师发现大家读书很认真。那么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你感觉最难理解的段落。能和老师交流一下读书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第四段很难理解。

生:我觉得第三段有些难。

生:我认为第六段难。

师:既然大家感受相同,我们就先来攻克这些难关。

请大家默读第三段,用心去聆听大师的演说。

(多媒体显示)①围绕敬业,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②勾画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提示:可以用加关键句的方法,拿起笔圈点勾画。)

(师巡视,对采用批注法的学生进行表扬。)

师:看完了吗?让我们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围绕敬业,作者提到哪些问题?

生: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

师:你抓住了一个问句,请你大声再读一遍。

师:文章还为我们写了什么?

生: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

生:“主一无适便是敬。”

师:这里没有问题,请你帮助作者完善一个。

生:什么是敬业?

师:问的很好。

师: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大家的答案。在第三段里,作者围绕敬业,先说了什么是敬业(生齐答),然后说了为什么要敬业。

师:围绕这两个问题,作者有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什么是敬业呢?

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生字,但这位同学读的非常正确。它也不好写,请同学们看老师写一遍。这个字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一个“矛”,右边是一个反“文”,下面是“马”,谁能告诉老师“骛”是什么意思?

生:它的意思是“追求”。

师:很好。谁知道“骛”原本是什么意思?

生摇头。

师:大家来看“骛”字是什么底?

生:马字底。

师:汉子是表意文字,因此这个字与马儿有关。“骛”本意是马儿纵横奔驰,现在泛指追求。那么,“旁骛”是什么意思?

生: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不专心。

师:这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生:贬义词。

师:能否加上几个字把它变成褒义词呢?

生:心无旁骛。

师:很好。“骛”字我们掌握了,有一个字与它像双胞胎一样,老师把它也写出来。有同学认识它吗?

生摇头。

师:老师告诉大家,这个字也读“wù”,它是“鸟”字底,自然与鸟有关,原意是野鸭,有一个成语叫“趋之若鹜”,同学们日后遇到这两个成语时一定不要把两个“wù”字写错了。

师:刚才我们讲到了什么是敬,文章里还有哪些地方写到什么是敬?

生:主一无适便是敬。

师:请看注释,“主一无适便是敬”是什么意思?

生:是专心于一件事,一点也不旁及其他的事情。

师:对于什么是敬,作者用了两句话来解释。请同学们连起来朗读。

生齐读。

师:朱子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说“心无旁骛就是敬”,那么,为什么要用两种说法说呢?能否把朱子的话删掉?

生:不行。

师:为什么?

生:这样子是为了说明作者所说的敬业是有来源的。

师:哦,是有来头的,有根据的,这样是为了说明“敬”字是有……

生:是有权威性的。

师:你的说法真棒。

(师板书:引圣哲名言)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作者围绕敬业还说了一个观点:为什么该敬?谁能来说说?

生: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师:请大家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作者认为,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神圣的。为了说明这一观点,他用了什么样的的方法呢?

生:举例子。

师:举了什么例子?

生:做总统和拉黄包车的。

师:你能不能举一个例子说明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生:老师。

师:和什么职业比较呢?

生:总理。

师:不管你是做总理还是我做老师,我们的职业都是神圣的。谢谢你对老师的尊重。

师:我们来看,作者讲到什么是敬业的时候采用引圣哲名言的方法,在为了说明为什么要敬的时候,为了让大家更为信服,作者采用的方法是……

生:举例子。

师:举的是身边的小事,生活实例。

(师板书:举身边小事)

师:通过引圣哲名言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敬,通过举身边小事我们明白为什么要敬。下面,请大家自学第四段,用刚才老师交给你的方法去读书,看看在第四自然段里,作者又提出来什么样的问题,他作了怎样的回答?他又是如何使自己的说理更为有力的?

(生默读自学。师巡视,提示学生拿起笔进行圈点勾画,抓住关键语句。)师: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自学。刚才有同学说第四段很难理解,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成果,你有没有读懂呢?作者围绕敬业还提出了什么问题呢?

生: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

师:如果把这个问题换一个词,你换一个“敬业”,你会怎么问呢?

生:怎样敬业呢?

师:很好。围绕这个问题,作者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生: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师:你能否把这一问一答还原成一句话,作者是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做到敬业就是要做到从心里面忠实。

师:非常好。如果有人对梁启超的话持质疑的态度,为了说服对方,他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生:他引用了《庄子》里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还举了一个身边小事,将木匠与政治家、挑粪的与军人打胜敌军相比较,大家都同是为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也不比羡慕你。

师:老师特别想表扬你,因为你刚才读“《庄子》里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这句话在文中是非常难读的,可是你读的很流畅,说明你预习的十分充分。

师:除了《庄子》的故事和这位同学所说的两个例子,文中还有其他的例子吗?谁能再来分享自己读书的成果?

生:还举了法国学者著的一本书中提到的英法两国国民的性质。

师:请看黑板,你找到的这句话应该属于哪种方法?

生:举身边小事。

师:很好。还有吗?

生:还引用了曾文正“坐这座山,望那座山,一事无成”这句话。

师:你添了两个量词,能重新读一读吗?

生准确再读。

师:这一遍就准确了。“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这句话与忠诚有关吗?

生:有。

师:有什么关系?

生:做了一种职业就不能再想着其他职业,否则什么事也做不好。

师:所以一定要做到……

生:忠诚,敬业。

师:如果你不忠诚,你就会……

生:一事无成。

师:这是从反面来强调忠诚的重要。

师:还有吗?

生:倒数第三段引用了庄子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以及孔子说的“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两句话。

师: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

(师读句子,生翻译)

师:引用这两句话的目的是……

生:说明忠实的重要性。

师:这么长的一段文字,大家掌握了方法,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通过学习,大家知道了什么是敬业,为什么该敬业,以及怎样去敬业。而且我们还懂得了要想让自己的说理更为有力,我们可以采用“引圣者名言”、“举身边小事”的方法。

师:敬业只是生活的基础,如果我们要想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还必须做到乐业。请大家将课本反过来。我现在就是梁启超,同学们是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学生,我现在要为同学们做一番演讲,请大家认真聆听。听完后,看看大家能否听出来老师想要告诉你们什么道理。

(师激情演讲。)

师:老师的演讲结束了。你听到了老师想要告诉你们什么?

生:劳苦是免不了的,但是要用乐观的精神去面对劳苦。

师:你一下子就听懂了梁先生的意思。请大家打开课本将这句话画下来,第

五段倒数第六行。我们要学会在劳苦中寻找快乐来。

师:老师想问大家,为什么这一段,大家不看书仅听老师演讲就读懂了?

生:因为本文体裁就是一篇演讲稿。

师:那为什么之前3、4段大家读不懂?现在怎么又是不读都懂啊?

生:因为梁启超是大学问家,说起话来文绉绉的,所以不好理解。

师:可是刚才老师演讲的也是梁先生的话啊。你怎么听得懂了?

生:因为前面两段要么是引圣哲名言,要么是举身边小事,而这一段表现的是梁启超个人的看法,就好像是朋友之间在一起交谈。

师:我们刚才说了要领略大师的平易近人,他是大学问家,但是给学生演讲时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子。也因为他是大学问家,所以在演讲时引经据典,随口而出。

师:下面还有一段文字,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师辅读。

师:在这一段中,梁先生告诉我们,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我们不仅要苦中寻乐,还要会享受这种乐趣。这里有四个句子用序号标注出来,层次感很强。梁先生说,你要学会在劳苦中寻找快乐,在竞争中体味快乐,在奋斗中感受快乐,在投入中享受快乐。如果大家感觉他这番话对你日后的学习生活有帮助,请你把它背诵下来。

师:课文读到这,我想大家应该能回答出老师上课伊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安南能给予黄山的环卫工人那么高的评价?请大家说一说。

生:因为我们黄山的环卫工人就是像文中所说的拥有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师:就是因为我们黄山的环卫工人拥有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师引导学生读板书的课题)

敬业就是责任心(板书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板书趣味)。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应该有一份业(将板书的所有内容连成一个“业”字)。

这大大地“业”字实在是分量太重太重了。老师也有一份业,我的业是一名教师。从我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我就深深地爱着自己的职业,虽然当教书匠很苦很累,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了无穷的快乐。在我临参赛前,我的学生给我发了这样一条短信。(多媒体展示)就冲着孩子们这片深深地情,我也会在我以后的从教生涯中敬教、乐教。(掌声)

同学们,对于你们来说,这个大大的业字就是学习,老师相信你们以后一定会敬学、乐学。

谢谢同学们精彩的表现,下课!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学习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走近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2、背景: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四日,(距今88年)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讲演,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官本位文化,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显亲扬名、出人头地为人生价值取向。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 这是一篇演说词,可看作议论文体 3、演讲的主要特点: ①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 ③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态势语言(演) 学习过程: 一.学案自学: 导入新课:俗话说:人各有志。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老师很想知道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现在你们正面临着对未来职业的抉择,你会选择哪种职业呢? 到时,你拥有了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职业,你是否会因为是做家政而自卑地抬不起头或者因为是个官员就趾高气扬?或者当你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就轻易地选择“跳槽”?我们究竟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这里有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或许会给我们极大的启示。 1.阅读课文,积累字词 旁骛(wù)惟其(wéi )拣择(jiǎn)衔着(xián )蜩(tiáo) 佝偻(ɡōu lóu )骈进(pián)亵渎(xiè dú)强聒不舍(ɡuō) 亵渎:xìe dú轻慢,不尊重。 骈进:pián 并进,一起前进。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内容,只是根据自己需要孤立地取其中一段或一句话。 安居乐业:使人民安定生活,快乐劳作。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属于议论文。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最后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精神旨意。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本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书信,将它们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全文观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议论文,弄懂它,有助于学生后面更好地学习其它议论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本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在实践中运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议论文这种文体还比较陌生,在上这节课之前,要先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议论文的知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议论文,以及议论的要素、议论文的一般结构等内容。这是分析本文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章所讲的道理针对性强,有助于解决学生学习实际中的问题,学生应该会比较感兴趣。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独立思考,准确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并找出为了证明这些观 点作者所用的主要材料、辨析论据类型。 2、通过思考、讨论,能准确辨析出作者在论证过程中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简要说出运用这些论证方法的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作者的论证思路。 4、能概括说出“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 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用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分析课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证。 2、能概括说出“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MP3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问题及个人见解。 【教学过程】

《敬业与乐业》导学案及答案1

5、敬业与乐业 一、预习提示: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学术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2、演讲常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3、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论、、三部分。 4、自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 ) 亵.()渎.()强聒.()不舍 佝.()偻.()承蜩.( ) 哭丧.()着脸层累.() 5、解释词语或根据提示写出词语,疏通文意。 (1)、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对很融洽。() (2)、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 (4)、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5)、道理极容易明白。() (6)、做事专心致志,一点儿也不分心。() (7)、强聒不舍:。 (8)、言不及义:。 (9)、亵渎:。 二、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合作学习,分析探究。 6、议论文一般分为三大部分:引论----本论----结论 第一部分是第()段,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是()段,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是第()段,归结全文。 本文紧扣中心“”展开论述。开始援引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之必要,再转入论述主体,分别从和两方面逐一论述,最后收束全文,得出结论。全文脉胳清晰,极富有层次感。 7、本文的论点是在文章的第部分提出来的。 8、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这几个问题。 9、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论证和论证。 10、作者按照→→的思路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运用了论证方法。 11、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 12、探讨语言特色----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作说明。

敬业与乐业优秀教案

6敬业与乐业爱迪生曾经说过:人生是短暂的。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工作。那么,亲爱的同学们,你思考过人生与事业的关系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应该“敬业”“乐业”,并深信这是人类生活最合理的方法。阅读此文,相信你的心中会对这个严肃的话题有新的认识。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 4.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者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听听他的宏论,可以激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厌恶.(wù) 禅.师(chán) 佝偻 ..(ɡōulóu) 咽.气(yàn)骈.进(pián)哭丧.着脸(sāng) 佛.门(fó)强聒.不舍(guō) 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3.经典词句积累。 (1)安其居,乐其业。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主一无适便是敬。 (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着名的“戊戌变法”。近代着名学者,其着作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着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 5.文体链接

《敬业与乐业》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是一篇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的演讲词。文章开宗明义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着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全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深入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与乐业精神。 2、教材的地位: 此单元的课文除了《敬业与乐业》外,还有法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两则》。本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书信,将它们放在一起,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将《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作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课文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有助于学生们在语境中理解、积累和掌握丰富的语句。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学习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风采,让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问题,丰富个性内涵。 3、学情分析: 九年级上册要重点学习的表达方式是议论,学生虽然对这种表达方式并不陌生,但对知识点的了解还不够系统,因此在该课的教学前,先要有一个知识的准备,简介议论文的一些相关知识,学习议论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同时,九年级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与理解还非常有限。因此,既要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应尽量和他们的自身实际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2、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实质。 【德育目标】 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教学方法】 诵读、品悟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开场音乐:儿歌《读书郎》。 阅读经典:(学生带读) 《神童诗》北宋汪洙[zhū]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师:北宋著名学者汪洙[zhū],自幼聪明好学,九岁便能写诗,有神童之称。他编纂的《神

5敬业与乐业 导学案配答案

第二单元 5敬业与乐业 爱迪生曾经说过:人生是短暂的。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工作。那么,亲爱的同学,你思考过人生与事业的关系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应该“敬业”、“乐业”,并深信这是人类合理的生活。阅读此文,相信你的心中会对这个严肃的话题有了新的认识。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 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者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听听他的宏论,可以激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厌恶.(wù) 禅.(chán)师佝偻 ..(ɡōulóu) 咽.(yàn)气 骈.(pián)进哭丧.(sāng)着脸佛.(fó)门强聒.(guō)不舍 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说不到正经事上。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叨,没完没了。 3.经典词句积累。 (1)安其居,乐其业。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主一无适便是敬。 (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作者简介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方法。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3.结合生活体验品味哲理,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建立快乐学习观。 教学重点: 1.通过范读、跟读、自由读、表演读等方式体会演讲词的特点。 2.学习恰当运用事例或道理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提出疑问: 1.你理解的“业”指的是什么?职业、工作。 2.“敬业”是什么意思?专心致力于工作。 3.“乐业”又是什么意思?快乐地工作。 4.标题是否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否。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 二、简介作者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全集》。 三、整体感知: 1.品题目: (1)从题目来看,文章谈的是一个关于什么的问题?(明确题目即论题) (2)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学生解释“敬业”与“乐业”的含义)(3)文中哪个句子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学生依据预习回答) 2.学生谈预习课文后的感受: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框架思路。 四、设疑品文明论据 导入:文章的标题为“敬业与乐业”,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证明“要敬业”这个观点的? 1.提问:如果是你,你打算如何证明“要敬业”这个观点?(思路及依据)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各抒己见。教师点评,并导入对课文的研读。 2.研读第6-7段: (1)请一位学生以演讲的口吻朗读第6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划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以及作者提供的依据。 (2)学生齐读第7段,然后划出相关句子。 (3)学生就勾画结果进行讨论,交流。并明确:

敬业与乐业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敬业与乐业(第一课时) 奈曼旗八仙筒镇中学梁长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常用的论证方法。说出作者及相关情况。 2﹑会读,能写文中的生字、生词并识记词语的含义。 3﹑知道作者的观点,理清本文的层次,能说出每部分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积累文学常识;组内检测生字词语的读音,含义;熟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重点熟读课文,知道作者的观点能理清本文的层次。 难点知道作者的观点,理清本文的层次,说出每部分的意思。 学习方法查阅资料自主合作探究法读书六字诀法 学习目标: 1、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常用的论证方法。说出作者及相关情况。 2、会读,能写文中的生字、生词并知道它的含义。 3、知道作者的观点,理清本文的层次,说出每部分的意思。 设置情景:课前调查:在座的同学我们现在在做着什么事?(学生,学习) 同学们,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是否把学习当做一件乐事呢?(要实话实说,请举手告诉大家)那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敬业与乐业》这是梁启超在上海华中职业学校的一篇演讲稿,虽然已经时隔百年,希望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所启迪。演讲稿也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这是我们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的议论文,希望大家认真学习,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1′ 明确目标:1自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2再整理,画出关键词1′ 预习评价:我们来回顾预习内容 1﹑找两个小组分别介绍议论文知识和作者梁启超,看哪个组介绍的准确具体

3′ 2﹑组内读准课后词语,写词语,做到会读会写3′ 3﹑词语含义比拼(两个小组互相提问)3′ 基础知识掌握不错,希望大家能坚持做到课前预习!下面我们通过读书学习“敬业与乐业”的原则,并用心体会,相信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启迪。读书感知: 1﹑组内两人对读课文,要求文通字顺。5′ 2思考问题(出示核心问题)课文中作者先后谈论了那几个问题?3′ 3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师生交流—板书2′ 有业 文章主体{敬业 乐业 4.展示预设问题: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3′ ①句子接龙游戏:请用文中的九句话来压缩这篇议论文(每组一句,句子接龙)师生在梳理这些句子。师小结:由此我们发现读议论文就是找到每段的中心句,就可以掌握大概内容了3′ ②游戏升级:只允许用四句话来概括全文,该说那四句呢?(小组回答)2′ ③小组抢答:只要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顺理成章完成第2题 2)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说中心论点是什么? 这篇课文篇幅虽然长,但是条理很清晰,请同学浏览课文,梳理课文层次3′3)理清课文思路,说出每部分所写内容 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把老师的的板书补充完整,做到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探究问题: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一谈。(学生各抒己见)3′ 归纳总结: 请同学针对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内容,归纳自己的学习收获。2′ 达标测试: 完成训练单5′

《敬业与乐业》获奖市级精品教案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15号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3、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掌握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树立敬业乐业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教学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论证和生动有力的论据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勾画圈点法 3、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的职业是什么吗?对,是老师,那你们呢?嗯,也对,是学生,非常好。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职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看看七十多年前的梁启超先生是如何说的。(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课前思考与新课准备 看了这个题目,《敬业与乐业》,我们先来个课前思考: 1、你所理解的“业”指什么? 2、你觉得“敬业”是什么意思? 3、你觉得“乐业”又是什么意思?(生思考后回答) 好,那就让我们来通过学习本课,看看题目中的“敬业与乐业”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不过,为了更好地学习本课,我们还要先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1、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2、背景介绍:《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官本位文化,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显亲扬名、出人头地为人生价值取向。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是一篇演说词,可看作议论文体。 3、文体介绍: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解决疑难生字词 2、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思考: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个部分提出的? (2)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生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1)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在文章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2)“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那我们现在结合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3、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学习过程(20分) 【自主建构】 1、走近梁启超(查阅资料,把你知道的相关作者的知识写在下面)。(2分) 2、朗读课文2遍,查资料,积累生字词。( 8分) (1)注音 佝偻()承蜩()心无旁骛()亵渎() 骈进()强聒()禅师()德行() (2)解释词语 心无旁骛: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强聒不舍: 【合作探究】(10分) 一、仔细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什么地方提出来的?第一自然段起什么作用?(2分)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2、作者在文章中先分别谈了哪几个问题?根据这几个问题,能够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3分) 问题: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结构: 二、阅读课文1—7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2分)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2、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分) 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使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拓展延伸】 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个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教师点拨):那些凡人做的琐事,很多都忠实圆满的完成,他们都能够称为“天地间第一等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中学生怎样做才算天地间第一等人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检测基础知识。 2、继续学习课文,深入领会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3、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习过程:(20分) 【自主建构】(9分) 1、注音 佝偻()承蜩()心无旁骛()亵渎()骈进() 强聒()禅师()德行()解剖()扯() 容赦()果实累累() 2、整理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8分) 课题敬业与乐业主备人 课型新授课课时 2 累积 课时 2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资料,课堂质疑与辩论。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二、检查预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亵渎强聒不舍佝偻承蜩 三、整体感知 [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7课《敬业与乐业》学案(新版)苏教版

5 敬业与乐业 精彩开篇词 爱迪生曾经说过:人生是短暂的。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工作。那么,亲爱的同学,你思考过人生与事业的关系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应该“敬业”、“乐业”,并深信这是人类合理的生活。阅读此文,相信你的心中会对这个严肃的话题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 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者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听听他的宏论,可以激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厌恶(wù) 禅(chán)师佝偻(ɡōu lóu) 咽(yàn)气 骈(pián)进哭丧(sāng)着脸佛(fó)门强聒(guō)不舍 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说不到正经事上。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叨,没完没了。 3.经典词句积累。 (1)安其居,乐其业。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主一无适便是敬。 (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梁启超一生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 5.文体链接 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6.背景链接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交流点拨】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了几个问题? 【交流点拨】①有业;②敬业;③乐业。 (3)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怎样? 【交流点拨】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2.划分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交流点拨】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主体部分分别论述了“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段总结全文,简而言之,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可见全文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敬业与乐业》教案(第2课时)

《敬业与乐业》教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 1.弄清楚演讲词的结构安排,体会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3.理解〝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导入: 1.让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有关敬业与乐业的经典格言。 2.激情导入:伴随着这一句句耐人寻味的名言警句,让我们继续跟随梁启超先生生动有力的笔触开始今天的语文学习吧! 【设计意图】巩固课外积累,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阅读课文,说说文中表现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有哪些。 (1)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3)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4)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5)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6)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7)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8)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9)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10)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11)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12)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得快乐,快乐的分量加增。 (13)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14)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对文中作者的观点,你体会最深的是哪一点?请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学生再读全文,并思考: (1)演讲开始,作者就开宗明义地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文中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 (2)演讲最后,作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趣味〞,并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那么,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1)梁启超引用?礼记?和?老子?中的格言,〝断章取义〞归结出〝敬业乐业〞的主旨后,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敬业乐业〞的前提是〝有业〞,并说〝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强调了〝有业〞是做人之本。〝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而〝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但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乐业〞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要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设计意图】筛选作者观点,巩固对中心论点的掌握。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一〕组织学生分组针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展开讨论 分组及提示: 一组:结构 1.下笔立论〔开门见山〕:首段即点出文题出处及题旨。

敬业与乐业教案优秀公开课教学设计

敬业与乐业教学案设计及教学观评 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班级层次长华班/实验班/ 励志班 教师 课题《敬业与乐业》 2课时第 1 课时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梁启超及写作背景; 2、积累“旁骛”“亵渎”“断章取义”等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1、学习筛选提炼议论文的论点;(重点) 2、辨析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重难点) 3、辨析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重难点) 学科素养认识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在求知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法 学习重点1、学习筛选提炼议论文的论点; 2、辨析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3、辨析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辨析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辨析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易错易混点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辨析 近五年中高考 命题特点趋势 对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 板书设计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课后练习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的第一、二题(励志班不做要求);练习册“巩固基础”1-5题。 教学环节设计 基本流程:导入(1分钟)—投放目标(2分钟)—预习检测(5分钟)—整体感知(9分钟)—合作探究(20分钟)—课堂小结(2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 具体环节具体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 预设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古今中外有许多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着无限热爱的人。白 求恩、诺贝尔等,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我们应该采取怎 样的态度呢?今天这篇文章《敬业与乐业》将会告诉我们答 引导学生 进入学习 情境 激发学生 学习兴 趣,启发

案。学生思考 投放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1、学习筛选提炼议论文的论点;(重点) 2、辨析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重难点) 3、辨析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重难点) 学科素养:认识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在求知中体会 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明 确本堂课 学习任 务,并朗 读学习目 标 培养学生 主动参与 课堂教 学,知能 并重 预习检 测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字词检测(音形义) 学交流预 习结果并 补充笔 记。 让学生养 成自己动 手的习 惯。 整体感知 1、本文围绕什么展开的论述?(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论题:敬业和乐业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中 心论点:敬业和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3、作者在文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是怎样的 关系? 分论点:有业之必要;敬业;乐业。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生速读课 文并在书 上圈点勾 画 培养学生 筛选信息 和提炼中 心论点的 能力 合作探究 一、研读探究一——阅读“有业之必要”部分,思考: 1、第二自然段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论据? 1、孔子的两段言论;(道理论据) 2、百丈禅师的故事;(事 实论据)3、作者自己讲的道理。(道理论据) 3、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道理论证(引用孔子言论) 2.举例论证(讲百丈禅师的故事) 二、研读探究二——阅读“敬业”部分,思考: 1、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 1.先解释什么叫做敬业; 2.再分析为什么要敬业; 3.最后提出怎样才是敬业。 3W原则: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2、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 析。 主要运用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生独立思 考然后小 组交流讨 论,回答 问题 指导学生 初步学习 如何判别 论据类型 和论证方 法

5_敬业与乐业_导学案_

《敬业与乐业》教学设计 班级:九年级姓名:李晖 教学目标 A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征引、旁骛、敬业乐群、断章取义、不二法门等词语。 2.积累记诵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3.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B 、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C、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梁启超对人生与事业关系的宣讲,培养科学的学习精神和生 活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2.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 教学难点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旨意。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篇演讲词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大量引用经典、格言教学

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课文主要观点和思路,体会口语和演讲特色。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深层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同时对文中的观点大胆质疑问难,辩证理解人生问题,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判质疑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________________ ,广东新会人。近代思想家,著名学者,与其师康有为一起领导了 “_____________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 《__________ 》计148卷,1000余万字,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学术 遗产,成为一代宗师。 2、演讲常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认清对象,确立主旨;②思维清 晰,节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证动人;④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3、议论文常识。

敬业与乐业优秀教案

敬业与乐业优秀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6敬业与乐业爱迪生曾经说过:人生是短暂的。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工作。那么,亲爱的同学们,你思考过人生与事业的关系吗?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看待自己的职业?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认为,应该“敬业”“乐业”,并深信这是人类生活最合理的方法。阅读此文,相信你的心中会对这个严肃的话题有新的认识。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积累经典语句、格言。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 4.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者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听听他的宏论,可以激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厌恶.(wù) 禅.师(chán) 佝偻 ..(ɡōulóu) 咽.气(yàn)骈.进(pián)哭丧.着脸(sāng) 佛.门(fó)强聒.不舍(guō) 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断章取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3.经典词句积累。 (1)安其居,乐其业。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主一无适便是敬。 (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6)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着名的“戊戌变法”。近代着名学者,其着作编为《饮冰室合集》。梁启超一生着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学案7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敬业与乐业 课型:新授时间: 执笔:审核:八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学习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二、自学自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旁骛.亵渎 ..承蜩. ..强聒 ..不舍佝偻 2.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三、互学互助: 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导学导练: 1.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3.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1. 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 2.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自学自测: 1.找出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结合书下注解,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 2.回顾本文论点及文章结构 二、自学自测: 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三、导学导练: 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 3.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4.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