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就是得溺爱

合集下载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

对孩子溺爱的危害危害一:冷漠无情。

父母过分溺爱,会让孩子觉得别人对她好是理所应当的,所有人都应该围着他转。

长久下去他们就不会体谅别人的难处,缺乏同情心,变得越发冷酷无情。

危害二:自卑胆小无担当。

长期在父母羽翼保护下的孩子,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父母,往往会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

他们很容易被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打倒,缺乏责任感,容易崩溃,很没有担当。

危害三:脾气暴躁易怒。

父母对孩子的需求给予无条件满足时,孩子内心是没有感恩的,认为是理所当然。

当父母停止供给时,孩子的脾气会随着内心的烦躁爆发出来。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但也要理性的爱,父母要懂得延迟满足他的需求,甚至会间歇性满足,让他知道有的东西是会被拒绝的。

危害四:遇事抗挫折能力差。

做父母的都会认为孩子做不好任何一件事,孩子的参与不是帮自己,而是给自己惹无尽的麻烦。

当父母这样想的时候,父母已经在宠溺孩子的道路上漫步前行了。

危害五:不懂规矩。

孩子从小就要让他释放自己的天性,如果对孩子溺爱会使他们的天性难以释放出来,怕会耽误了孩子。

其实这种担心多少是有些错误的,孩子是需要释放自己的天性,但是如果因此就彻底放手不管任意散养,那么他从小就没有一点约束,就会越来越不懂规矩。

怎样避免孩子在溺爱中长大一、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事情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他可以做到的事情,让孩子慢慢学会自理,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这样孩子在成长那个过程中更不容易被困难打倒,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心情的能力也更强,更容易在这个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二、避免隔代溺爱让老人帮忙照顾小孩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沟通好孩子的教育问题,约定好当孩子做错事时,让家长单独教育,老人不要干涉。

如果教育孩子时老人一直插手,家长也可以选择和老人分开住,一定要明确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则,不要让老人多次破坏这个界限。

家长溺爱孩子有哪些表现表现1:公然袒护孩子。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些妈妈会觉得爸爸太过严厉,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能这么凶地对待孩子,就会站出来替他说话,搞得爸爸里外不是人。

太溺爱孩子怎么办

太溺爱孩子怎么办

太溺爱孩子怎么办现在的家庭中,基本是八,四,二,一的模式。

家长的小孩子是长辈们的宠爱收割机。

孩子在家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深受长辈们的喜爱。

过于满足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溺爱了。

那么,太溺爱孩子怎么办?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太溺爱孩子怎么办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在于怎么去处理,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亲身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爷爷奶奶或是其他长辈只能是替代性的照顾者,主要的照顾者,父母是责无旁贷。

上班时请老人带,只要一下班,就立即将这照顾的责任接过来。

上班又要带孩子,当然是非常辛苦,但也唯有如此,你才有资格坚持自己的教养原则,如果上班没有办法自己带,下班又借帮回避带孩子的责任,那么又怎样有立场要求坐享教养的权利呢?2.和老人诚恳沟通如果你真的觉得老人宠爱孩子太过,或是有什么事情一定要说的,那就说吧。

说之前要先多想几次,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免得让爷爷奶奶觉得自己辛苦一场还落得个一无是处。

谈的时候,态度要诚恳而尊重,要让老人家觉得你是和他们一起商量解决方法的,而不是在指责他们。

也可以多举例子,让老人家明白事情的厉害性。

老人为什么会宠孩子?老人会溺爱孩子是正常的,因为母亲和老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所随的压力自然也不一样。

对老人来说,这时她应该做的是含饴弄孙,至于主要的养育、教养等责任,并不在她身上。

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年老之后的包容性本来就会变大,对于孩子种种捣蛋不听话的行为,当然也就较不以为意,因而自然就会处处顺着孩子。

家中的孩子是长辈们在带的,长辈会在孩子身上注入很多心血,有时候对孩子的宠爱也是无可厚非的。

宠爱对孩子来说也不一定会具有坏的影响,家长不用过于担心,但是需要注意长辈们的教养方式,不能过度宠爱孩子,以免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

家长溺爱感悟心得体会(3篇)

家长溺爱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我国,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溺爱,作为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现象,常常引发人们的争议。

作为一名家长,我深刻地认识到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我对家长溺爱的感悟心得体会。

一、溺爱的表现1. 过度满足物质需求:家长对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无节制,导致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2. 过分关心孩子:家长过分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

3. 过度溺爱:家长对孩子犯错时,不是教育引导,而是采取纵容、宽容的态度,让孩子形成“无理取闹”的坏习惯。

4. 过分宠溺: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导致孩子性格扭曲,无法适应社会竞争。

二、溺爱的危害1. 形成自私心理:孩子长期处于溺爱的环境中,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心理,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建立。

2. 缺乏独立能力:过度溺爱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3. 难以适应社会竞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溺爱的孩子往往无法适应,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4. 健康问题:过度溺爱的孩子,往往缺乏锻炼,容易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三、家长溺爱的原因1.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优秀的人才,因此对孩子百般呵护,导致溺爱现象的产生。

2. 父母自身成长环境的影响:一些家长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关爱,为了弥补自己的遗憾,对孩子过度溺爱。

3. 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导致溺爱现象加剧。

四、如何克服家长溺爱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溺爱对孩子的危害,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良好习惯。

2. 增强自身素质: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科学教育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家长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关于溺爱孩子的感悟

关于溺爱孩子的感悟

关于溺爱孩子的感悟
现在社会上很多家长都喜欢溺爱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过分依赖,
这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

首先,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他们会变得过于依赖父母,失去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其次,孩子会软
弱无力,缺少担当和责任感,不够独立和坚强。

最后,溺爱孩子其实
是在耽误孩子的健康成长,因为这样孩子不会知道辛苦付出的价值和
珍惜获得的收获。

作为家长,应该适度地给孩子呵护和关爱,但也要让孩子学会独
立和自我发展。

父母可以给孩子创造顺应其成长的环境,培养孩子的
自主意识,让孩子懂得生活的奋斗和成长的坚持,从而逐渐抛掉对父
母的依赖,走向独立自主的路上。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不仅
仅是支持和帮助,还需要在做错和跌倒的时候学会反思和自我调整,
这也是人生的重要经验。

总的来说,爱孩子是必须的,但过度溺爱则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父母需要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长,不断推进孩子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达到健康、快乐地成长。

过度溺爱孩子的原因

过度溺爱孩子的原因

过度溺爱孩子的原因
父母过度溺爱孩子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弥补自己的童年缺失:有些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时期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关注,他们可能会把这种缺失转移到孩子身上,过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以弥补自己的童年遗憾。

2. 缺乏安全感:有些父母可能缺乏安全感,他们担心孩子会离开自己或者受到伤害,因此会过度保护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以确保孩子始终依赖自己。

3. 竞争心理:有些父母可能存在竞争心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因此会过度地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给予孩子过多的帮助和支持。

4.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有些父母可能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他们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而不考虑这些需求是否合理和适当。

5. 隔代教育:有些家庭可能是由祖辈来照顾孩子,祖辈往往会对孙辈过度溺爱,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6. 独生子女政策:由于过去的独生子女政策,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可能会把所有的爱和关注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导致过度溺爱。

总之,父母过度溺爱孩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自身的心理需求、教育观念、家庭环境等。

然而,过度溺爱孩子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父母应该学会适当地关爱和教育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父母溺爱孩子的原因主要有十个原因实用一篇

父母溺爱孩子的原因主要有十个原因实用一篇

父母溺爱孩子的原因主要有十个原因实用一篇父母溺爱孩子的原因主要有十个原因 11、隔代抚养产生的责任感的缺位责任感的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做父母的就算想宠爱孩子,也懂得应有所收敛,否则会惯坏他,而且我们得为此负责。

但是,如果我们做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在宠爱孙辈时就少了这一层顾虑,“从这个角度讲,祖父辈溺爱孙子孙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2、隔代抚养溺爱孩子是因为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在隔代抚养中,做祖父辈的特别怕孙子辈的出安全问题,他们特别在意安全,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孩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顾中出现安全问题,他们会觉得对不住儿女。

第二、做老人的,开始越来越多地面对死亡问题,很多老人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惧,于是将这种恐惧投射到孙辈身上,也特别担心他们出问题。

虽然做父母的也会有这种担心,但老人们的担心经常会显得缺乏理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死亡恐惧。

实际上,如果做父母的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离别,他们也很容易特别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

3、隔代抚养溺爱孩子是因为老人为了争宠在以前的家庭中,因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竞争长辈的爱。

但现在,这种情况颠倒了过来,现在的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6个人的爱都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

并且,为了让孩子更在乎自己的爱,这6个人不免会出现竞争的格局,大家都争着向孩子表达爱,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压过。

父母要负责任,所以会控制自己的争宠心理,但老人们就容易失去控制。

这是一种‘争宠’ 并且,争宠的目的是让孩子高兴,而不是让孩子成长。

因为爸爸妈妈都是独子,所以结婚的时候是两家都置了新房,很多孩子的姓名中含有两头长辈的姓氏,外公外婆的称呼也改成了爷爷奶奶,老人们也最喜欢问孩子你是喜欢北边(东边)的爷爷奶奶还是喜欢南边(西边)的爷爷奶奶?就这样,使得孩子从中投机取巧。

4、隔代抚养溺爱孩子是因为老人的一种补偿心理在留守家庭中,孩子的爸爸妈妈外出挣钱,将孩子交给老人带,老人更会心疼孩子,他们觉得和正常的孩子相比他们已经少了爸爸妈妈的爱,所以老人会更全身心地带孩子,特别是在身体方面,不能饿着,不能冻着,更不能生病,这样起码在孩子的父母过春节回家时能让他们看到一个健康的孩子。

溺爱:给孩子设下的温柔陷阱

溺爱:给孩子设下的温柔陷阱

溺爱:给孩子设下的温柔陷阱一、什么是溺爱每个家长都知道不能溺爱,但他们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存在溺爱的现象。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而这个陷阱恰巧是那些过分保护孩子的家长挖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在大人的庇护下长大,逐渐丧失了自理能力。

如此百依百顺的爱,其实就是溺爱。

下面的案例是我遇到的,这些家长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孩子的溺爱。

案例一:灿灿是小班的幼儿,由于性格内向,开学时不适应经常哭,然而只要他一哭妈妈就会跟他说:“只要你不哭妈妈就帮你买玩具,你要什么我马上就去买。

”长此以往,只要他今天想要什么或者哪里不高兴了,来幼儿园就会哭,妈妈马上就答应他所有的要求。

“轻易满足、从小迁就”就是妈妈温柔的陷阱,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给什么。

这种孩子必然形成不珍惜物品、浪费金钱的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不上学要挟父母。

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

他们的性格中就播下了自私、无情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案例二:皓皓是家里的独生子,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

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嬉笑逗引没完,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

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特别严重。

“特殊待遇、过分注意”导致皓皓骄横无礼人来疯的性格越来越严重。

案例三:刚认识静静的时候,她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女孩,然而由于上幼儿园后,父母的大惊小怪使她变得越来越懒散,有流感的时候就请几个星期的假,让她待在家里以免被传染。

知道在幼儿园和别的小朋友有摩擦后,就会当面袒护,不分是非,和老师理论,生怕自己的小孩受委屈。

所以现在静静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

浅谈溺爱(精选4篇)

浅谈溺爱(精选4篇)

浅谈溺爱(精选4篇)浅谈溺爱孩子是家庭的未来,社会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所以会受到国家、社会、家庭的充分关注。

但具体说来,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他的未来。

所以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当前,一些孩子受家庭的溺爱而显得畸形。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疼爱已经发展到十分发指的地步。

孩子走路跌倒了,家长急忙跑过去把他扶起来,还要轻言细语不停地哐哄;孩子吃饭,家长给他把饭送到嘴里;孩子睡觉,家长给他被子铺下,一向陪在旁边,直至睡着,尽管这些孩子已八九岁有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家长对孩子的疼爱是人之常情,然而一旦这种疼爱转变成溺爱,就变了质了。

我们常说,溺爱就等于抹杀了一个孩子,适度的疼爱才是有分寸的。

仅有适度的疼爱,合理的引导才能成就一个健康,能干的好孩子。

但不少家长对于这个道理却孰视无睹。

如果家长代替了孩子所力所能及的事情,那么客观上家长便间接抹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本事,更谈不上自我创新与实践本事。

以往有这样一个故事。

讲一个博士生,他的成绩十分优秀,却因为从小受到父母溺爱导致长大后连自我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离不开父母的陪伴,终因父母的离世而自杀。

须知,人天生是有惰性的。

只可是这种惰性在某些人身上更会显得十分突出。

一个人如果从小习惯了父母的溺爱,那么他绝对不会是家庭的期望,社会的栋梁,祖国的未来。

就中国目前情景而言,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连名字都叫的异常亲昵,像什么宝贝、乖乖、细心肝等等。

因为溺爱,所以出现了各种娇纵,自私的温室花朵,他们经不起风吹雨淋,稍稍遇到困难,便直言放弃,更有甚者,因一时的念头而犯下弥天大错,成为了监狱里的囚犯。

毋庸讳言,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家长们吝啬一点你的溺爱吧!浅谈溺爱如果我是一只小鸟,那爱就是广阔的天空;如果我是一棵大树,那爱就是滋润我的土地;如果我是一朵小花,那爱就是辛勤的蜜蜂。

但爱,也要有度,一旦过了度就成了溺爱!今日,我看到了一幅漫画,题目是“溺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孩子,就是得溺爱可能看到标题,无数为人父母者,还未开始阅读,就要愤起而骂之:瞎JB说什么呢?溺爱会毁了孩子的好吗?你懂不懂,不懂给我闭嘴!来来来,先息怒。

息完怒,回答老师一个问题:你见过哪家孩子,是因为被父母溺爱而真正毁了的?李天一?药家鑫?因为不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我无从理性分析,但如果这两个家庭真实的育儿细节爆出,我相信,我们看到的,除了物质的满足(也不一定真正满足),应该还有父母对孩子的无尊重,无界限侵犯,控制和打压……这不是溺爱。

恰恰相反,这是不够爱。

溺爱是什么?在中国人的家庭里,这是一个闻之色变的词。

因为,在无数杜撰出的故事里,成功人生,都与穷养相关。

失败人生,都与溺爱有缘。

这种对比简单易懂,又因为政治正确,千百年下来,成为集体无意识,被我们所有人奉为真理。

于是,一旦提起,人人诛而杀之,人人喊而打之,人人避而行之。

但事实上,真正的“溺爱”,就是一个细雨润尘、春风拂面的自由之境。

它意味着:尊重孩子的欲望,不压制需求,不控制你的想法,不制约你的发展,理解和支持你的决定,认为你是一个理性而健全的人,而不是任我揉捏的物。

如果父母做到了,对孩子不仅无害,反而有福。

比如著名的巧克力事件。

一个孩子喜欢吃巧克力。

父母觉得会长蛀牙,对身体不好,于是不给,要孩子节制,不给予他满足。

但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得失权衡,也没有是非判断,他们能感受到的,只是大人的情绪——刚刚爸爸大声吼我,太可怕了,我去找妈妈,妈妈也不理我,谁都不要我,谁都不爱我。

他们会觉得恐慌。

越恐慌,就越想要。

因此,父母这种拒绝,不但不会减少孩子对巧克力的摄入,反而带来他对巧克力的病态向往。

他会在家里到处找巧克力。

他会省下所有零花钱(甚至会偷钱),去买巧克力。

也会因为一块巧克力,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

后来,妈妈听了心理医生的建议,买来了一箱巧克力,放在儿子的房间,敞开,任他自由地吃。

儿子惊喜不已:“妈妈,这是给我的吗?”“是的!”“全都是你的!”“我可以吃吗?”“当然,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但神奇的是,孩子反而不想吃了。

他从最初的每天吃十几块,到吃几块,到吃一两块,到最后,巧克力已经不具备特殊吸引力了。

而妈妈克制住了自己,只是在他吃得不舒服时,告诉他一个事实:“巧克力里面,有一种咖啡因,吃多了容易让人不舒服。

”没有评价,也没有打压,而孩子反而懂了。

以后的某一天,妈妈吃了三块巧克力,孩子说:“妈妈少吃,吃多了不舒服!”这种物质的满足,会让他们形成客观的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而不至于因为匮乏,将渴望本身,也当作了物质的价值。

中国父母都喜欢在孩子说“要”时说“不”,为什么呢?一来因为无知。

二来会带来爽感。

无知是因为,我们都以为,拒绝或延迟孩子的满足,会让他学会珍惜,也让他明白,不是任何东西他都能得到的。

但事实上,这种态度不明,会让他更疑惑,到底孰好,孰劣?到底孰可为,孰不可为?比如,孩子说:“妈妈,我想要去游泳!”妈妈看了看天气,说:“快要下雨了,不要去!”孩子不懂得判断。

他只知道,他合理的欲求被拒绝,感到委屈,以哭闹来发泄:“就要去,就要去……”妈妈被吵得不耐烦,说:“行行,你去你去,淹死了别怪我!”孩子达到目的,出门了。

但他不仅没有认识到下雨天游泳不好,反而对母亲有了一肚子怨毒。

并且,学会了以哭闹为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哪怕再不合理,他知道,只要他撒泼,他大叫,他砸东西,父母就会满足。

渐渐地,他就被父母定性为“坏孩子”。

但换一个方式呢?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去游泳!”妈妈看了看天气,说:“好的。

不过天快下雨了,妈妈陪你一起去,在游泳池边等你,你如果游得不舒服了,马上就和妈妈说好吗?”孩子和妈妈一起出门。

外面雨势渐大。

孩子一入水,就感觉不对劲,爬到岸边来,对妈妈说:“妈妈,我好冷,我不想游了!”妈妈用备好的大浴巾帮她擦干水,一句都没有责怪,只是说:“嗯,下雨天游泳太危险了,我们回家吧!”以后,孩子通过这一次试错,就懂得了下雨天不能游泳,同时相信母亲对她永不放弃,永远在她身边,永远爱。

因为被爱,她也会爱其他人,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长大之后,情商也会很高。

对孩子强硬地说“不”,会让父母很爽。

因为,拒绝本身,会带来“老子能做主”的快感。

只是,你不敢拒绝领导,不敢拒绝同事,不敢拒绝合作伙伴,不敢拒绝二奶情人小三……只敢拒绝你的孩子,因为他最弱小,也最不可能反抗,你一旦嘶吼一声,“不!”孩子马上就缩三缩,立竿见影,效果显着。

多么爽!多么有气势!你这么牛逼,怎么不去死呢你!比如,前几天看到一个案例。

一个母亲,有一种变态的控制欲。

她见不得女儿任何好。

如果女儿和哪个同学要好,她就以“她不是好孩子,你不要和他来往”为由,让女儿和对方断绝往来;如果女儿喜欢画画,她就以“这不是正经事,不要再画了”,要她终止。

如果女儿喜欢一个明星,她就以“跟个做鸭的似的,你什么眼光啊?不要再喜欢了”为由,要她不要再追。

这个母亲为什么这样?因为她的生活里,充满了无力感。

她失业,丈夫出轨,多年宅居于家,只有通过对孩子说“不不不”,来获得一点控制感。

但结果呢?这种“不”,根本带不来任何“好”,只会让女儿越来越暴躁,越来越怨毒。

如果换种方式:任由女儿去交朋友,任由女儿去画画,任由孩子去追星……父母自己减少很多焦虑,孩子获得探索生命的自由。

至于父母担心的孩子太小,不懂控制,不懂权衡。

其实,我们都做过孩子的,我们不懂控制吗?不,我们都懂得,我们都懂轻重缓急,是非对错。

但如果父母总是想控制我们,我们就会怒从心头起,对这种无界限、无尊重的行为,充满了刻骨仇恨。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

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

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我朋友可二,也是溺爱孩子的坚决拥护者。

他说,我唯一担心的,就是不能将溺爱进行到底。

他家小妞读幼儿园时,有一天,忽然不愿意去上学了。

当时可二在广州,小妞在老家,由奶奶抚养。

可二听闻以后,就对奶奶说:“那就不上了呗!”奶奶也是个聪明人,应允了小妞的请求,说:“好,不去上学了。

”只是,按可二的计划,每天有意无意地,带她到幼儿园附近玩。

当小妞看着里面的小朋友玩得很嗨,笑得很快乐,叫得很尽兴时,又心动了。

第三天,她牵着奶奶的手,对她说:“奶奶,带我去上学吧!”后来,小妞学舞蹈,练劈叉,下腰,痛得呲牙咧嘴,晚上回家抱着妈妈说,好累好痛,不想去。

怎么办呢?听她的。

可二对家人说:“你们不要责怪她,做好她不去的准备!多跟她讲,你知道很累很痛,抱抱她,让她自己讲讲累和痛的感觉,但说好第二天再去看看,去不去由她自己选择。

”当天晚上,妈妈昏昏欲睡时,小妞还在床上教布娃娃跳舞,下腰、劈叉,对布娃娃说:“小宝贝,练跳舞很辛苦,你要坚持哦……”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通情达理,只是你给予她足够的爱,足够的自由。

没有几个中国人是真正享受过溺爱的。

相反,更多人,都是爱匮乏患者。

从前的时候,我也是溺爱有害的支持者。

直到阅读心理学,才发现多数人的心理疾病,都是因之而生。

因为,童年时,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他一生的性格命运。

从父母那里,如果体验到丰盛自由,成年以后,必然智慧慈悲。

如果从父母那里,体验到的,是匮乏缺陷与沉重,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人与人的关系,就意味着制约和沉重感。

真正的爱,从不会带来假丑恶,只会让人真善美。

充沛的爱,从不会令人骄矜狂妄自以为是,只会令人生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最后,再讲一件令我非常动容的事。

一个女孩的父母非常爱她。

爱到什么程度?她有一本练习册掉了,很担心。

父母没有半句责备,在确定找不到后,穷尽所能,到处去买,又托了无数人,还是没买到。

他们决定:给女儿抄一本。

女儿很担心:“这么多字,还这么多图,你们行吗?”母亲说:“你爸也是专业画图纸的,他来抄图,我来抄字,可以的。

”他们借来了一本练习册,然后,一个描图,一个写字,一丝不苟地临摹。

可是工程太大了,几个小时之后,才抄了一半。

因为次日就要交,女儿又担心起来。

父母对女儿说:“你先去睡,我们保证帮你抄好。

”第二天清早,女儿起床,书桌上放了一本手抄版《练习册》。

因为太厚,书是用粗线穿起来的,但上面的插画和花纹,一个都不少。

母亲还说:“我已经模仿你的笔迹,把你这两天欠的作业补上了,今天就可以交上去!”自然,这本《练习册》成了全班焦点,她和父母,也被老师一起表扬。

女儿说:“那种差点撞车,最后刹住停下来还看见了彩虹的幸福感,直到现在都还记得。

”理所当然地,在这种家庭长大,女孩比之于常人,更温柔从容,也更能理解人,体谅人,与之相处,令人如沐春风。

每个生灵,都是一个对世界的祝福。

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的命运来到世界,在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成长。

如果我们的家长,能放下焦虑,放下评判,放下自以为可以教育孩子的狂妄,只是爱,只是谦卑地陪伴,人间多少悲剧,都会消失。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如果父母真的关心他们的孩子,社会在隔夜之间就会改变,我们会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家庭,会有一个没有冲突、没有战争的世界。

所以,正在阅读此文的你,如果现在是父母,或将来要做父母,请记得:去爱他!更笃定、更慈悲、更无所保留地去爱他!像溺爱一样地爱他!这是每一个大人,唯一不用怀疑,也不容怀疑的事。

在快乐中长大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乐观与自信,也许这种自信是盲目的,但也好过一直活在痛苦里好,不是有句话“爱笑的女该运气不会差”。

-E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