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案

第八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案
第八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案

第一单元

1

第八课时:倒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9页的例题,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2.把小数化成分数。

0.7 1.5 0.375 0.75

二、新授。

1.引入。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知识——倒数。

(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2.倒数的意义。

(1)口算下面各题。

180801

=? 1313=? 1715157=? 138

83=?

问: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几个数相乘?

计算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教师说明:具备以上特点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所以我们就说,上面每个算式中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总结出倒数的定义。教师板书: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2)教师指出倒数的两个条件:

①两个数。

②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 例如:38和83互为倒数,38就是83的倒数,83的倒数是38

3112144325

21

第一单元

2

(3)讨论:

① 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② 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③ 5是倒数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说明: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4)判断下列各组数是否互为倒数。

37和73 34和4

31 21和2 58 和85 指名说出“为什么”?

(5)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3.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板书出的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找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3)讨论:

① 2的倒数是多少?

② 所有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1的倒数是几?

③ 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④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得出: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4)教学例题。 写出53和2

7的倒数。 第一小题:让学生讨论怎样写,教师板书:

第一单元

3

第二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让学生再说一说求倒数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题目。

使学生明确:

(1) 求自然数的倒数要先把它化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再按调换分子、

分母的方法来求倒数。

(2) 求带分数的倒数要先把它化成假分数,再按调换分子、分母的方法

来求倒数。

2.完成练习五第3、5题

四.全课小结。

请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五.作业

练习五第1.2.4.9题。

课后反思:

53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527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化的电脑住宅,亲身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飞向的恐龙》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向我们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用处。这几篇课文既可以使学生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本组教材是这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单元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设计,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感兴趣的地方背下来。 3、边读边体会语言表达方面的体会。 4、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5、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七年级地理下册俄罗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俄罗斯》第一时教学 设计 标解读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重点、难点分析俄罗斯的气候特征,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薄弱的原因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分析法、对话法、引导法、归纳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设计理念教学设计以“俄罗斯是一个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大国,有许多令人感叹与意思不到的地方“贯穿全,并通过大量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俄罗斯的面积、地形、河流、气候都有令我们惊叹的地方。唤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效果显著。 教 学 流 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讲述导入 激发兴趣讲述导入《俄罗斯》,XX年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大选之年,很多国家都要进行选举,在XX年上半年哪个大

国的选举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同学回答:俄罗斯展示题《俄罗斯》讲述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站: 走进俄罗斯 读“俄罗斯在世界上的位置”图和“俄罗斯的地形”图,探索俄罗斯的位置: 1同学们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吗?你对这个国家有何了解? 2说说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展示“俄罗斯在世界上的位置”图和“俄罗斯的地形”图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堂上;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第二站: 俄罗斯的 地形特征 读“俄罗斯的地形”图,探究俄罗斯的地形特征。 1找出俄罗斯主要地形区与主要河流。 2俄罗斯地形以叶尼塞河为界,西部主要为什么地形区,东部为什么地形区? 3俄罗斯地势特征是什么?学生 第三站:

公开课《可能性》教学设计

《可能性》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44页的例1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能 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 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 1.猜礼物 2.猜猜糖果在哪只手里。 3.(1)教师将颗糖果握在手中,并在背后交换位置,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 4.(2)教师打开没有糖果的手,再让学生猜一猜糖果在哪只手里。说一说你能确定吗为什么? 5.3.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活中的随机现象。 1.师:下周星期三就是万圣节了,老师打算在我们班举办一次联欢会。为了增加联欢会的趣味性,老师决定现场抽签表演节目。 2.指名回答。 (1)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表演节目,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 (2)有哪些可能(此时由于不知道抽签的内容,因此有多种可能。) (二)活动探究,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例1情境)教师拿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唱歌”“跳舞”“朗诵”(告知学生),放在桌上,选三名学生依次上来抽签,并分三步分析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完成研究报告。

《俄罗斯》教案

《俄罗斯》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节《俄罗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描述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说出俄罗斯复杂的地形分布特点。 2、了解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3、利用地图说明俄罗斯的交通运输特点。 4、知道俄罗斯在自然环境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图描述俄罗斯地理位置的特点,读图掌握俄罗斯的地形。 2、通过阅读俄罗斯气温和降水分布图,让学生描述各地的气候特征。 3、通过阅读矿产资源分布图,培养学生学会利用资源条件分析、讨论工业特点的能力。 5、通过读图,说出俄罗斯交通、港口和城市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俄罗斯的民族风土人情,继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俄罗斯的位置和范围、河流、气候。 2、俄罗斯工业结构的特点及四大工业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成为传统上的欧洲国家的原因。 2、俄罗斯的核工业、航天航空工业对俄罗斯政治、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让同学们读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找出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从而 导出今天要学的内容。让学生描述俄罗斯在世界中的位置板书:横跨亚欧大 陆北部 展示资料学生阅读俄罗斯是欧洲国家。 教师:我们要分析某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学生回答: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师:下面我们来分析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学生回答:纬度位置:50°N~70°N。 海陆位置: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的波罗的海,东临太平洋,西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俄罗斯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纬度高,俄罗斯的冬季漫长寒冷,夏季温暖短暂。 教师:俄罗斯具体有哪些气候类型呢?展示图7.49:

可能性例1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可能性》例1教学设计 杨亚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P44-4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同学们,老师带了一个水果,猜猜看,它可能是什么? 学生1:可能是橘子。 学生2:可能是梨子。 学生3:可能是香蕉。 学生4:可能是橙子。 学生5:可能是黄瓜。 教师:老师带的是水果,黄瓜是蔬菜,它可能是水果吗? 学生:不可能。 教师:我来给大家提示一下,它是黄色的,像弯弯的月牙,是大猩猩喜欢的水果。 (学生异口同声回答:一定是香蕉。) 教师:老师没有提示前你们猜的可能是橘子、可能是梨子,当老师提示后你们一下就说

出了这个水果一定是香蕉。像这些“可能”、“一定”、“不可能”都属于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板书:可能性】 二、学一学 1.课本44页例1,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教师:十一快到了,我们班要筹备一次班会,会上每人要表演一个节目,有唱歌、跳舞、朗诵三种节目类型。 (1)小组讨论:如果让你抽一次,可能有什么结果?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 (2)小结:每位同学表演的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①唱歌;②跳舞;③朗诵。(板书) 2、教师:现在有三张卡片,分别写着唱歌、跳舞和朗诵。小明抽到了跳舞,小丽接下来可能抽到什么?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并得出一致的结果。 (2)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小结:小丽可能抽到唱歌和朗诵,不可能抽到跳舞。(3)教师:小丽抽到了朗诵,最后只剩下一张了,小雪会抽到什么?学生:一定是唱歌。3.交流反馈。 师小结: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不可能一定) 三、做一做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黄球,二号盒子放的有黄球、红球和白球。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白球?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红球?等问题。 2.找学生做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 四、议一议

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4第一课时教案

Unit 4 We love animals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动物。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主线人物询问近处或远处不认识的动物(或其他事物)来展开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听懂、会说核心句型“—What’s this/ that? —It’s a…”“Cool! I like it.”;能够听、说、认读单词“duck, pig, cat, bear, dog, elephant, monkey, bird, tiger, panda, zoo”。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句型 ·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this/ that? —It’s a…”“Cool! I like it.” 词汇 ·能听、说、认读单词“duck, pig, cat, bear, dog, elephant, monkey, bird, tiger, panda, zoo” 字母与语音 ·能正确听、说、读、写字母Jj, Kk, Ll, Mm, Nn并知道其在单词中的发音 能力目标: ·能够在图片、实物或情境的帮助下运用句型“—What’s this/that? —It’s a…”询问并回答动物的名称 ·能够在情境中运用句型“Cool! I like it.”表达赞美或欣赏 ·听到字母能说出它对应的发音 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了解英语中部分动物声音的拟声词 ·能够建立单词音、义、形之间的联系,整体学习单词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Part A Let’s talk & Let’s play 第二课时: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chant 第三课时: Part A Letters and sounds 第四课时: Part B Let’s talk & Let’s play 第五课时: Part B Let’s learn & Let’s do 第六课时: Part B Start to read & Let’s check & Let’s sing

四年级数学:第八单元 第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八单元第2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稍复杂的信息,并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稍复杂的信息,并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对策: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感受列表的独特价值,产生掌握这些策略的心理需求。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 谈话: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信息比较多) 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2)谈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要不要把上面提到的信息都整理进去?你能根据问题列表整理吗? 学生列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 展示学生列出的表格。 (3)提问:下面分析数量关系,你打算从哪里想起?怎样想?同桌讨论后指名回答。 (4)让学生列分步算式解答,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会有两种思路: 一是: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要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二是根据桃树有3行,每行有多少棵,可以求出桃树的棵数;根据梨树有4行,每行5棵,可以求出梨

《城市化》(人教版)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化》教学设计 顺义区学校:顺义一中、传媒附中、圣苑美语 作者姓名:陈勇平、单晓林、刘浩、田育敏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上述内容,课标还提出了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这反映出在新课程中,主张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结合,学习活的地理,地理基本原理和地理基本理论的学习应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建构主义思想。 课标有三个动词“运用”“概括”“解释”。要运用资料才能通过资料来概括和总结,最后还要通过资料来解释。所以本节课中对资料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在能够运用材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还要会解释城市化这种地理现象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使教学活动最终归结到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影像、实地调查与教材的学习,能准确地说出城市化的定义及表现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 3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基本的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分组对本地域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究,体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得出结论、拿出方案的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通过实地 调查,对家乡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的环境多一份责任感,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教学资源】 1、学情分析: 就本校学生而言,因为现在从化的农村人口正不断迁移到城市中去,对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原因他们一定很容易掌握。但因为他们的表述能力较差,所以要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是最大的难点。而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是他们难于理解的,因为从化的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明显的,他们难以感受得到。而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却是学生易于理解的。 2、教材分析: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为此集中探究了城市化的概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三个问题。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

(七年级地理教案)俄罗斯教学设计

俄罗斯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 ﹑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4﹑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方面的概况。 重点和难点: 1﹑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发展经济的实例。 2﹑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举例说出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准备: 1、东南亚地图; 2、自制CAI课件 教学方法: CAI教学(谈话﹑讨论﹑活动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放教学准备1的资料) [板书]一﹑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读图训练] 1﹑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3、找出俄罗斯的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4﹑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活动二:读图理解]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分析俄罗斯气温和降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的变化趋势。 3 ﹑描述北半球“寒极”——雅库茨克的气候特征。 [板书]二﹑俄罗斯的工业 [活动三:读图练习] 1﹑找出库尔斯克铁矿﹑第二巴库油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 2﹑找出俄罗斯主要工业区,说出各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或产品。 [活动四:讨论]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俄罗斯工业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材料一: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____年) 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 钢第四位发电量第四位 煤炭第四位化肥第五位 原油第三位天然气第一位 材料二: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爸爸要去俄罗斯出差了。爸爸说:“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它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爸爸刚从俄罗斯回来,给我带的衣服﹑食品和玩具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爸爸说:“俄罗斯这方面的工业部门比较薄弱,要想给你带俄罗斯本国生产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小结]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这与其资源状况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 [反馈练习]收集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活动一:读图讨论] 模拟俄罗斯旅行:暑假期间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乘国际列车经莫斯科抵达圣彼得堡,请讲述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及自然景观变化。 [小结] 1﹑俄罗斯交通发达。 2﹑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可能性教案 (2)

可能性 海师附小居童梅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8~99页。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初步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先和小朋友一起来玩个小游戏,好吗?老师希望小朋友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注意与小组内的小朋友合作,能做到吗? [说明:新课伊始,就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以游戏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二、玩一玩 1. 游戏一:抛硬币。 提问:这是什么?想知道用这枚硬币怎么玩游戏吗? 介绍抛硬币的方法:向上抛硬币,其他小朋友猜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教师在实物投影上说明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交流:刚才在抛硬币时,出现了哪些情况? 拿起一枚硬币,提问:如果老师把这枚硬币抛起,落下后结果会怎样?(学生猜结果)追问:一定是正面朝上或一定是背面朝上吗?(不一定)应该怎样说?(引导学生用“可能”“也可能”说说游戏的结果)(板书:可能) [说明: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并尝试用“可能”等词汇进行表达,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2. 游戏二:摸球。 出示3个红球3个黄球,谈话:(边说边演示)这里有3个红球和3个黄球,老师把它们放进袋子里,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从袋子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结果会怎样?(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结果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可以摸一摸,看看是不是既有红球又有黄球。谁愿意和老师一起玩?

示范:老师摸,一学生记录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摸3次)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游戏。 提问:你们摸出的球是既有红球,又有黄球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袋子里既有红球又有黄球,所以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说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小组内学生之间的摸球、猜球游戏,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游戏,再次使学生感受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设问:如果这个口袋里装3个黄球,3个绿球,任意摸一个球,摸出的可能是红球吗?(板书:不可能)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摸球,验证结论。 拿出装有6个红球的袋子,问: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一定是红球)可能是其他颜色的球吗?(不可能)(板书:一定)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这样的袋子,小组合作摸5次,看看结果怎样。 反馈:从这个袋子里摸出的一定是红球吗? 活动小结。(略) [说明:以“提出猜想—摸球活动—解释说明”的方式,组织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含义,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伴着思考活动,探究意识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数学思考得到充分的发展。] 3. 游戏三:转转盘。 出示转盘,谈话:这是一个转盘,分为红色、黄色、蓝色等三个区域,请小朋友想一想,转动指针,最后指针会停在哪里?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转动指针,看指针可能停在哪个区域。 学生交流后,小结:指针可能停在蓝色区域,也可能停在黄色区域或红色区域。 [说明:让每个学生动手试一试,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指针可能停留的区域,强化学生对“可能性”的感知,增强了合作意识。] 三、辨一辨 多媒体出示装有不同颜色球的三个口袋(①2个红球,3个黄球;②2个蓝球,3个红球; ③5个黄球),以及蓝猫、淘气、菲菲判断从口袋里摸球情况的画面: 蓝猫:从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球。 淘气:从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黄球。

四川省成都市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课时) 教案 课程标准描述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考试大纲描述考察内容: 1.城市功能分区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内容。本教材首先是以北京城市功能分区引入,进而对城市的各功能区特点加以简单分析,对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重点是 历史、经济、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加以分析。 学生分析高一学生本身就具备初步的城市知识,但仅是对一些表面现象的认知,平时对身边的 地理事象关注也比较少。高一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但是由于接 触的社会面狭窄,在探究思考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需要正确的情感教育引导。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应用实例,能够说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2、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联系当地实际,了解城市的土地利用及其集聚而形成的功能区,培 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分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当地实际工业区不断外移的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深刻领悟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参与教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重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 难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 导复习回顾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 征、位置 复习回顾旧知 对旧知查漏补缺 思巡视学生,观察学生速度停留问 题留心在评讲环节做好铺垫。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 题,阅读课本,按导 学提纲的要求思考知 识点。 通过独立阅读、思考,掌握 基础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议指导学生按导学提纲要求展开 小组讨论 围绕小组学习任务, 合作探究,研讨学习 内容。 小组互助合作完成任务,培 养团队合作意识。 展组织学生分组或个人展示探究 成果、个人观点。 起立,利用黑板等工 具,分组或个人展示 探究成果。 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并相互质疑。培养表达和思 辨能力。 评重点讲评: 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 根据老师讲评,整理 完善导学提纲。 厘清知识线索,升华重点, 突破难点。 检课堂检测积极思考强化所学检验、巩固、完善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 1

新人教版俄罗斯教案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四节俄罗斯 【课标要求】 1、根据资料和地图,联系俄罗斯自然条件特点,说说其因地制宜发展工业的实例。 2、举例说明重工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俄罗斯发达的交通状况。 【教材分析】 俄罗斯地跨亚欧两大洲,是通向世界的桥梁。本节的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特征,分析了自然资源、发达的工业及交通,这延续了区域地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区域的方法和步骤,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为今后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运用地图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濒临的海洋、邻国等,明确俄罗斯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 家。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由于纬度高导致的气候特点和复 杂地形,并找出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 3、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俄罗斯自然资源的特点以及工业、交通的发展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在图上量算俄罗斯东西两端直线距离,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对地图及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处理、归纳、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俄罗斯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俄罗斯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产物,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进而树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1、俄罗斯自然条件的基本特点,包括地形、河流及气候特征。 2、自然资源的特征,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3、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 【教具准备】 地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思路】在本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中,本节是这一张的最后一节,主要介绍了俄罗斯这个国家。在之前学习的几个国家,包括今天学习的俄罗斯,都是以自然环境作为切入点,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在自然环境中仍然是介绍了地形、河流、气候等,紧接着介绍了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工业,交通等,都是学生曾经接触过,学习其他地区时的知识方面。因此,本节课将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教学,有独立思考也有合作探讨。一直是为载体,一各种活动为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锻炼思维及各种能力,如分析信息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小学课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片段及图片,向学生提问:你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都匀四小吴光尧 【教学内容】:教材P44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师:课件、抽签卡纸、盒子、彩色球。生:做好学习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探究新知 通过趣味游戏,初步感知“可能性”。 教师:同学们,今天对我们都匀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是都匀毛尖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101周年的纪念日,也是2016年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开幕的日子。)今天很多单位都举行联欢会,如果我们班也举行联欢会,你们组想出什么节目?如果为了节约时间,只能出三个节目,每个节目只能一个组参加,你说怎么办? 出示节目签:唱歌、跳舞、朗诵。 抽签实践体验:(选三个同学上台模拟抽签) (1)你们猜一猜第一个同学会抽到什么节目?(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板书:可能——不确定)

(2)猜一猜第二同学会抽到什么节目?可以确定了什么?(板书:不可能——确定)(3)第三个同学会抽到什么节目?为什么?怎样表述?(板书:一定——确定)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顾刚才我们抽节目签的过程。节目的种类是固定的,开始时,我们不能确定会抽到哪个节目,随着节目一张一张被翻开,虽然我们还不能确定会抽到哪个节目,但猜测的范围在一步一步缩小,到只剩下一张时,我们就可以完全确定会抽到哪个节目了。而且我们还学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肯定”等词语来描述抽节目签的情况。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现象,这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实践证明,领悟新知 1.每组两袋乒乓球:1号袋放6个黄球,2号袋放白、蓝、绿各2个。 要求:先猜一猜在1号袋子中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在2号袋子中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再动手摸一摸,注意每次摸球前将袋子摇一摇后再摸,摸后将球放回袋子里。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1)哪个袋子里肯定能摸到黄球? (2)哪个袋子里可能摸到绿球? (3)哪个袋子里不可能摸到绿球? (4)哪个袋子里不可能摸到黄球? (5)如果让你再摸一次,在1号袋子里会摸到什么球?在2号袋子中呢? 2.汇报交流: (1)你们的猜测和试验结果一样吗? (2)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三、灵活运用,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3题。 先让学生自主连一连,教师发彩色球让学生验证摸一摸,再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连。 3.联系生活,深入体会。 教师:同学们,“可能性”与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请大家阅读课本第49页“生活中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教案第八单元第4课时

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4—8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角的分类,加深对锐角、直角、钝角的认识,认识平角和周角,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度数的角。 2、使学生通过画、折、量等操作活动,形成角和各类不同的角的表象,初步学会估计角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关系,会用量角器画出指定的度数的角。 教具准备: 直尺、量角器、钟面、一张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说一说量角的方法有哪几步?量角时要注意什么? 2、任意画一个角。 3、我们知道角是有大有小的,角也可以按照大小分类;到底可以分成哪几类?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画角,今天我们还要学习画指定度数的角。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角的分类。 1、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活动角。 2、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了角可分为:直角、锐角和钝角。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活动角做出我们认识的这些角。(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角的样画在本上。 4、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些角的大小范围。 (1)提问:大家觉得角的度数在什么范围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锐角?

(板书:锐角:小于90度) (2)提问:什么样的角称为直角?钝角呢?(板书:直角:90度) 5、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变成一条直线。 (板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指一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并写上角的符号。 指出: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像这样的角,它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叫做平角。(板书:平角) 启发思考:一个平角是多少度? 学生量出平角的度数。(板书:180度) 提问:想一想:一个平角等于几个直角呢?为什么? 让学生看一个平角,变换方向和位置。 6、继续转动活动角,使它的两条边重合。 提问:这还是角吗?为什么? 小结:周角的定义,周角是360°。(板书:周角:360度) 提问:周角和平角、直角比,它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7、我们刚刚认识了哪几类角?这些类别是根据角的什么来划分的?这些角分别是多少度? 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它们排列起来吗?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或者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 8、练习。 “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角的画法。 1、我们已经知道角的分类,如果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样画出这个角呢?请同学们尝试着去画一个50°的角。 (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 说明:像这样画指定度数的角,最好的方法就是用量角器。 (3)教师小结画角方法,并演示:

教学设计:2.2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高一学科地理 标 题 城市化过 程与特点 教师 课型第一课时问题导学,解决 第二课时自主建网,练习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 设计理念《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 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法,分析“发达国家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异同;2、阅读图示,材料,了解城市化的标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 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重 点、难点重点:1、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难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学方法1、引导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进自主探 究。 3、自主建网,形成体系。 教 学 准 备 问题导学地图册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要求)时 间 目标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景约2 分 钟 激发学习热情 展示地图册P15法国巴黎市区 的扩展图,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 问题:12纪到20世纪,巴黎市 区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充分调动课堂学习 热情

七年级地理下册7_4俄罗斯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俄罗斯》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特别是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俄罗斯拥有发达的交通运输。本课按照由自然到人文的顺序,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学习。“横跨亚欧大陆北部”是本节的认知基础,介绍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领国,地形特点,以及由于纬度高所导致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优越的资源条件为工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俄罗斯重工业发达、消费品制造业相对滞后。“发达的交通”,结合俄罗斯的交通运输,落实课程标准“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最后,课文从交通枢纽的角度介绍了首都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1.在地图上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说明俄罗斯是地跨亚欧的欧洲国家。 2. 根据地图,了解俄罗斯的地形、气候和河流分布特点。 3.简单分析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利用地图,归纳俄罗斯交通运输线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5.了解俄罗斯多彩的文化;举例说出俄罗斯特有的民俗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根据地图等资料,说出俄罗斯是地跨亚欧的欧洲国家。 2.分析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分布状况对主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归纳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俄罗斯气候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和民俗的影响。 2.俄罗斯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条件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由俄罗斯的国徽双头鹰导入新课。带着问题“为什么俄罗斯国土大部分位于亚洲,却属于传统的欧洲国家?”进入本课学习。 【讲授新课】 一、位置、范围、面积 由国徽双头鹰的大洲位置——跨亚欧两大洲,继续学习海陆位置。读图,东——太平洋,北——北冰洋,与北美洲隔白令海峡。西临波罗的海和黑海,可与大西洋相通。 纬度位置,主要位于50°N以北,被北极圈穿过,温带为主,有寒带,纬度较高。经度位置,30°E至180°。半球位置,全部位于北半球,跨东西两个半球(出示160°E经线,辅助得出)。 范围:找出周边主要邻国。 面积:世界第一。 二、人种、人口 俄罗斯总统普京→白种人,介绍俄罗斯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人口:总数超过1亿,分布:西多东少。 三、湖泊、地形、河流、气候 通过俄罗斯之旅,串联起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 1湖泊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比较,深度决定了贝加尔湖蓄水量的更大。

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最新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 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98-99页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根据等可能性事件与游戏规则公平性的关系,能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观察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会用分数进行表示。初步感知游戏规则公平性的数学含义。 教学难点:验证抛硬币正面、反面朝上的可能性为 1/2。 教学准备:硬币、写有数字1-6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那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守株待兔》,请同学们认真的观看,看完后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出示故事视频: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教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案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b5E2RGbCAP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p1EanqFDPw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案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案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案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DXDiTa9E3d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RTCrpUDGiT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