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
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

产生背景
建构主义的影响 系统观
– 从解决入手,努力增加白,白越来越多,黑 自然越来越少。
西方心理治疗费用的增长
基本理念
事出并非定有因
– 不寻找问题的原因,直指解决方法本身。
“问题症状”同样也具有正向功能
– 给某种行为贴上某个症状的标签是武断的,同 样的行为在其它情景中或赋予不同的意义,它 们可能变成适宜的和正常的。
对生命经验或问题的说法,转变为另一种有助于 问题解决的说法。因此,心理治疗可被定义为一 种语言性的、叙述性的工作,是一种会话管理过 程,而心理治疗师则应该是一位精通谈话艺术的 大师。
基本观点
叙事治疗认为不可能也无必要将问题归类,
强调每一个案的独特性;问题本身及形成 原因均存在于个人的语言中,案主的故事 或叙说就是问题的成因;而要解决这个问 题,就需要将原有故事加以重述。
(氢弹)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达到大规模杀伤人 员和破坏城市设施的一种现代武器。中子弹又称强辐 射武器,中子作用显著,人员设备损坏严重。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通常分为地面爆炸和空中爆炸。 空中爆炸又分为低空爆、中空爆、高空爆和超高空爆。 人防工程设计中一般按核武器的中空爆炸考虑。
2)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
产生背景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是指以寻找解 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 它是近二十年逐步发展成熟的心理治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米 华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的创办者Steve de Shazer 及其韩国裔夫人Inn Berg Kim共同发展起来 的。
基本理念
个案是自身问题的专家
– 个案是他自身问题的专家,治疗师的任务只是“引 发”个案运用自己的能力及经验产生改变,而不是 “制造”改变。
后现代旗帜下的心理治疗

造一个新的较为轻松积极的故事,并按照新 造一个新的较为轻松积极的故事, 的故事去生活。 的故事去生活。
谢 谢!
颇具特色的后现代心理治疗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 Focused Brief Therapy) 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景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是指以寻找解 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 它是近二十年逐步发展成熟的心理治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威斯康星州米 华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 Family Therapy Center)的创办者Steve de Shazer 及其韩国裔夫人Inn Berg Kim共同发展起来 的。
叙事治疗(Narrative 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 Therapy)
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是 由澳大利亚心理治疗师White M等人于 1980年代晚期创立的,是最具后现代特 色的心理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基本观点
故事本身就是问题,问题只存在于个案有问题的 叙说或语言中。心理治疗就是要引导个案将目前 对生命经验或问题的说法,转变为另一种有助于 问题解决的说法。因此,心理治疗可被定义为一 种语言性的、叙述性的工作,是一种会话管理过 程,而心理治疗师则应该是一位精通谈话艺术的 大师。
基本理念
合作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SFBT认为没有失败,只有回馈;没有抗拒的个案,
只有不知变通的治疗师。治疗师与个案合作的方式 应是正向与未来导向的,支持个案,通过正向的目 标引导方式,并对模糊的陈述予以具体化。
不当的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 不当的解决方法是造成问题的根本。
《叙事式心理治疗》PPT课件

医学PPT
13
3、语言的精致使用——重写故事
“用他们的字”,尊重,避免专业术语的 压迫,同时也真正才是贴近,是符合他们 的真实。
优点
音乐治疗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情景性”和“感染性”,即对人情绪的渲染作用。
缺点
然而,这同时也是音乐作为心理治疗手段的缺点。音乐治疗对人的作用是感性的 而不是理性的,且音乐不像语言那样能够完全被人理解。因此,它具有难理 解性和缺乏针对性的弱点。 同一曲音乐作用不同的人能引起完全不同的反应。 音乐疗法“不是通过人的理性而发挥作用的。音乐崇尚的是一种感性情绪作 用,而不是智力、推理和判断活动。 然而,许多心理治疗就是要通过理性的 语言来改变患者错误思维和认识,单纯音乐治疗就无法实现。美国纽约州立 大学医疗队中心的奥里斯博士说,“音乐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辅助手段’”。 此外,“被治疗者起码应该对音乐有一定的感受能力,至少喜欢听音乐”。 因此,“音乐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患者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病不是每个人都适 合进行用音乐治疗的。”在单纯音乐治疗过程中,如果患者听不懂音乐,治 疗的效果就差或没有效果。
医学PPT
28
解构
解构就是听到人们去谈事情的时候,要去多 了解这个事情对人的影响或是文化对人的影 响。……去解构,可以让问题定位,定位就 是希望把权力的控制降低到最小。……如果 我们陪伴人们去看说在我们的文化里面对胖 一点人的看法是什么,这样子的看法对于当 事人公不公平,因为有时候会有歧视……
医学PPT
叙事心理治疗: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叙事心理治疗: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作者:肖瑞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9期【摘要】随着心理学学科的发展,以科学主义、实在论等为基础的现代主义理论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其学科研究和发展的要求。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叙事心理治疗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疗法之一,以社会建构论为元理论,是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在咨询领域的有力体现。
不同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叙事疗法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建构论;叙事心理治疗现代主义理论以科学主义为中心,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体系,其典型特征是相信存在客观真理,认为只要有适当的方法就可以找到心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普遍规律和客观真理(叶浩生,2009)。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主义的观点在心理学领域受到了挑战。
作为研究“人”的一门科学,现代主义心理学倾向于将个体的心理分成几个模块,而不是把个体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研究,给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带来极大的局限。
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社会建构论的出现为心理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此基础上,叙事心理学与叙事心理治疗应运而生。
叙事心理治疗是以社会建构论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心理治疗方法,其追求一种积极的人生叙事方式,并提供了一种新的,更广阔的人生视角。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社会建构论1.后现代主义与心理学后现代主义思潮大体形成于上世纪六十代。
到了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成为兴盛于西方的一种泛文化思潮(2013,陈艳)。
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理论的批判出现,隐含着对理性主义、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批判思维,其更关注事实、微观或本土的叙述,批判全然的科学实证方法。
后现代主义在心理学的诸多领域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范式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与现代心理学在认识论、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其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本质主义,倡导主客互动,主张整体观和生态观;其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经验主义,后现代认为一切都是特定历史文化条件下通过话语获得的一种解释事实,事实是话语建构的;其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批判普遍主义,认为规律具有历史局限性和文化依赖性(杨莉萍,叶浩生,2003)。
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之叙事疗法:问题外化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源

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之叙事疗法:问题外化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源后现代心理咨询技术之叙事疗法:问题外化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源叙事疗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心理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很多年之前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大家一定印象深刻,里面的主题曲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仔细品味这句话,我们会发现——叙事疗法的精髓就在其中。
叙事疗法认为:积极正向的理念,以及强大的内心能量,其实一直都存在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
叙事疗法通过故事叙说,帮助来访者感受这些理念,找回这些能量,从此发现更好的自我。
来访者在选择和叙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心理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
在故事叙说的过程中,来访者从“问题故事”中发现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就会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心理咨询师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不过是适时的推动和引导而已。
作为度麦学苑心理关爱中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叙事疗法是经常使用的咨询技术之一。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说“你是个有故事的人”,而事实上,谁没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呢?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事里的人,都在经历着故事里的事,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叙说去诠释自己的人生故事。
通过叙事疗法的运用,帮助每一位来访者在故事叙说的过程中觉察自我,在觉察自我的过程中改变观念,在故事改写的过程中重新建构自己的人生。
叙事疗法的优点很多,其中常用的一种就是“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
如果把问题和人看成一体,要想改变比较困难;但是问题外化之后,人的内在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来访者就有能力与方向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叙事心理治疗:性别与欲望的后现代叙事(一)

叙事心理治疗:性别与欲望的后现代叙事(一)作者:刘慧姝来源:外国文学研究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扬—艾森卓的性别与欲望理论,揭示男女双性同生的人格新境界,勾画了实现更和谐的人与自己、人与他人关系的心理生活路线。
论文主要从四方面论述:理论渊源,性别、双性共生和个性,潘多拉神话和心理对话空间。
关键词:性别欲望双性共生潘多拉对话空间美国著名心理分析师波利·扬—艾森卓在《性别与欲望》一书中,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论述了一个男女双性共生心理的人格新境界。
她提出,性别问题要得到真正解答,有赖于人们真切体验自己心灵中的异性情结,对于男性,就要求他们重新认识和对待自己心灵深处的女性人格,从而使身处其中的两性关系发生根本改变。
对于女性,则要求她们认可心灵中的男性人格,从而成为完整的人,即变成欲望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欲望的对象。
沿着她勾画的心理生活路线,人们可以找到更和谐的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
一、理论渊源在性别与欲望关系的研究中,欲望的主体和客体究竟是谁? 艾森卓是精神分析师,她不但借鉴了荣格的双性别心理学,而且还有两种思想渊源。
一种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诠释学和建构论。
诠释学的基本立场是:无论人们如何努力想做到客观、科学或充满神圣的气息和直观的灵感,其行为、思想的基础都一定是人类的理解和解释。
生而为人的局限性不但使人对真理的认识不完全,而且决定人类自以为真的东西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建构论的观点则认为,时空——因果的经验世界,即现象世界,是人类与变动不居的环境主动交往而建构起来的。
人类能够分享一个共同的世界,是因为作为人类被赋予了一个特定形式的带有普遍性的身心机制(包括语言、思维、情感的机能) 。
人们所认定的“外在现实”,其实是人类知觉在与不可直接认识的世界打交道时的产物。
借助诠释学和建构论,艾森卓勾画出一个关于性别与欲望的后现代分析心理学图景。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将实在最终分析为人类经验的实在:人被迫承担起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主动参与创造自己的实在。
后现代短程心理治疗新模式_叙事疗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H
引言 短程治疗是当今临床心理康复的基本方略。"%(&
年, _=II 和 -A:BF69 确认了短程治疗文献中的 +! 个模 式‘"a。自研究结果出炉后, 新的模式也已出现。?7I:6C< 和 -9=S< 为了使这些模式的差异降至最小,把它们分 成 ! 类: 心理动力学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和复合折衷模 式‘/a。近 "$ 年在我国港台被许多心理治疗家和社会工 作者广泛应用的叙事疗法属于其中以问题解决为取向 的心理治疗新方法。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家庭治疗师 最先开始使用。自 《故事、 知识、 权利 !! 叙事治疗的 力量》 (^8998:CH6 368<I DF69876A:CB ?<@I ) 一 书 "%%$ 年出版后, 该方法迅速在北美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流行 起来 ‘!a。它浸润了后现代主义精神, 又符合中国人心理 特 点 。 为 此 , 本 文 应 用 计 算 机 检 索 NAU36@ 与 VBCQ
bFC:6 等认识到现代的心理治疗学派所持的科学决定
论、 因果论、 诊断与治疗方式都不能极有效地有助于来 访者问题的解决。 他们在长期的家庭治疗实践中发现, 来访者症状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往往是来访者主观 建构的, 且常是不同角度的人看问题的真相也不一致。 同一个来访者的问题,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是精神创伤
>:B
・ 综述 ・
后现代短程心理治疗新模式: 叙事疗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魏 源
资料综合:研究者分析了叙事疗法在产生背景上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 响, 基本理念中浸润了社会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 在操作技术上重视语 言作用, 并整合了多种疗法的沟通技巧。作为一种后现代短程心理治疗 技术, 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 适合在中国广泛应用。 结论: 叙事疗法是一种新颖独到的短程心理治疗模式。它浸润了后现代 主义精神, 又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 主题词: 心理治疗; 精神卫生; 综述文献
後现代主义-叙事治疗

• 首次晤談作業(formula first session task;FFST)
好棒!你如何做到的?「我就是太忙了,請他幫幫忙啊!」
請你回家觀察看看,有哪些事情,是你希望再次發生的。 第二次:「他幫我整理衣服。」
• 治療師的回饋 (therapist feedback to clients)
例如:「男友劈腿」 --》 「心情低」--》「憂鬱症」--》「吃百憂解」--》…
社會建構的特質(後現代理論的假設)
第一,社會建構論者挑戰傳統的知識,歡迎批判的態度。既 有知識是特定主流權力所建構出來的,不見得對我們有用 ,可能會造成我們的問題。 第二,我們平常所用來瞭解這個世界的語言和概念,具有歷 史文化特性,我們的知識,不一定能用到個案的身上。 第三,社會建構論者認為知識是不同社會所建構的,不同的 「真理」來自不同的社會文化,並不存在一個所謂「正確 」假設可以應用到所有單一的個體身上。 第四,知識不只是單純地擷取自社會生活中,同時是透過對 話與敘說故事的過程中不斷地製造出來。我們和個案共同 合作說出新的知識。
• 例外問句(exception of difference)
曾經有哪一次,你感到心動了呢?「我滿喜歡一個打工的男生」
• 奇了一個奇蹟,你達成了自己的願望,那會是什麼情形?
「那個男生來追我」
焦點治療的常用方法(2)
• 量尺問句(scaling questions)
治療師的工作Berg(2008)
• 後現代治療師並不是這種專家:用科學方 法評量案主,然後提出介入方法的專家。 • 而是另一種專家:幫助案主探索自己原有 的參考架構(知識建構的來源,例如憂鬱 症要吃百憂解),並幫助案主找到真正能 夠幫助他重構能夠解決問題的參考架構 , 除新建構有利於自己成長的參考架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叙事心理治疗摘要:叙事心理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从家庭治疗领域中派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取向,它摆脱了传统上将人看作问题的治疗观念,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例外事件等方法与技巧,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本文介绍了叙事心理治疗的内涵、方法与技巧,并对叙事心理治疗与传统的心理治疗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叙事心理治疗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启示。
关键词:叙事心理后现代主义外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几乎渗透进了社会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
在心理治疗领域,后现代思想同样向传统心理治疗的理论及实践提出了挑战。
在后现代语境下,与心理治疗有关的语言本质、叙事的功能、文本以及话语的反思性等问题,开始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
本文试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叙事心理治疗作一概述性说明,以便读者对叙事在心理治疗中实践应用有一大致的了解。
一叙事心理治疗的内涵叙事心理治疗是20世纪80年代从家庭治疗领域中派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心理治疗取向。
目前其影响主要在澳洲、北美、英国、南非等使用英语的国家。
代表人物有爱普逊(David Epston)、怀特(Chery White)等。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实践,叙事心理治疗极大地扩展了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范围,使得我们不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精神病学,而是将人类生活本身放在后现代的语境下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规划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
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感兴趣。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的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
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解释现在。
”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来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
例如,有学生在叙事治疗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咨询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
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二叙事心理治疗与传统心理疗法的比较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比,叙事心理治疗更加深入。
在积极倾听过程中,咨询师力图将当事人的故事不加改动的反照回去。
叙事心理治疗在倾听的同时要发现当事人讲述的故事中所蕴含的后设叙事。
比如:一个离了婚的四十岁女性,向咨询师描述生活的种种痛苦时,罗杰斯会运用共情理解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方式,将当事人的描述反照回去。
罗杰斯相信当事人改变的充要条件就是共情理解和无条件积极关注。
当然这种反照为当事人提供了反观自我的空间,有助于当事人的转变。
这种空间也是叙事心理治疗师关注的重要内容。
叙事心理治疗师认为提供自我与问题的距离---与问题分离,是当事人改变的前提。
“人不是问题,问题才是问题。
”这是叙事心理治疗的名言。
但是,叙事心理治疗不停留在与问题分离上。
叙事心理治疗咨询师会试图发现当事人如何理解其自我与问题的关系---这是当事人叙事背后的内容,即后设叙事,是当事人相信“自然而然”的大叙事。
上述例子中这位女士可能认为“离婚女人是被人抛弃的,是没有价值的。
”然后叙事心理治疗咨询师要帮助当事人发现问题对他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叙事心理治疗咨询是相信当事人与问题关系的改变,是治疗性进展的契机。
与传统心理治疗把治疗师看作某种权威相比,叙事心理治疗把来访者的叙事放在首要地位,认为治疗师的解释和干预都是次要的。
以往的治疗模式大都是某种权威理论(话语逻辑或故事模板)对于个人故事的定型模铸,大都是对个人精神世界的侵凌和暴虐,叙事心理治疗认为传统的心理测量需要得到重新评估。
真正的对话必须彼此尊重,承认对方立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愿意并且能够互相学习,共同探索未知的、无限多样的生活可能性,一同致力于生活的创新。
任何预定的知识体系都不是最终的答案,任何人也都不可能是绝对权威和生活导师,治疗师也不例外。
传统的心理治疗认为“问题”是来访者“拥有”的一种病症,甚至认为问题是人的组成部分。
比如人格特质咨询就把人看作各种特质的集合体。
因此,治疗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去掉”症状。
心理问题似乎是一种“看不见的实体”,可以被操作、被转移到个人身体之外。
叙事心理治疗认为心理问题不是一种实体的真正存在,而是经验事件的一种样式,是意识形态、宏大话语(grand discourse)或毒性叙事(toxic story)造成的一种征像,是个人对某种僵化的话语执着认同的结果。
三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与技巧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1 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叙事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作为主轴,再通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
对一般人来说,说故事是为了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给别人了解。
而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
因为,人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
简单地说,好的故事可以产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来只有模模糊糊的感觉与生命力得以彰显出来,为人们所强烈的意识到。
对日常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自己的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
这样或许可以改变盲目与抑郁的心境。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
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
并且以好像在不断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
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好的故事不仅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和精神扭曲,而且可以从中寻找自信和认同。
透过令人愉悦、感动的隐喻故事,人们可以重新找到面对烦恼的现实状况的方法,正视我们过去的历史,并且找到一个继续努力、正向发展未来的深层动机和强大的动力。
为了创造生活的意义,人们必须建立自己和周围世界前后一致的一份记录。
他必须把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预期会发生的事件经验连成线性顺序,才能够建立这一份记录。
这一份记录可以称之为故事或自我叙事。
这个叙事如果成功,人对生活就会有连续感,觉得生活有意义。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
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叙事治疗的一个主要技巧是“外化”,也就是就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
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
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的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问题外化的目的是解构,把当事人与问题分开,寻找一直困扰当事人的无力、痛苦与病态的个人经验或故事的突破口,为叙事重建奠定基础。
其特点之一是使当事人摆脱内疚和自责感,治疗师通过对话,寻找对问题的客观理解。
比如若当事人性格孤僻、人际交往不良,此时治疗师既不会采用心理分析那种刨根问底、追根溯源的方法,追寻当事人童年时代的创伤对当前人格的影响;也不会采用家庭治疗那种从家庭结构功能和家庭成员间关系考虑问题成因的互动分析方法,而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反思空间使当事人重新审视问题与自己之间的联系,例如提问“内向是怎样让你无法与别人建立朋友关系的”,并进一步让当事人对所描述的困扰或经验命名。
问题外化的特点之二是拟人化,它将问题视为有动机、有生命、有想法、有感受的东西,它会浸入当事人的生活领域产生影响。
拟人化的对话具有戏剧效果,可以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使当事人进一步反思和探索问题,例如“孤单是怎样侵入你的家庭,偷走你的快乐的”。
问题外化的对话还可以发现问题对人的影响,如问题对当事人影响的长久、问题统治的范围大小(影响到生活的哪些层面)、问题效应的严重程度,以及问题如何造成上述影响等。
通过问题外化的对话,可以使反思步步深入。
在学校,经常有老师反映,对于一些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有办法让他们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一,看不出进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该怎么办?在这里,老师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是把问题内化,怎样才是把问题外化?有的老师把问题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在优势上予以鼓励。
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起来,成绩也就有可能慢慢上升,这就是把问题外化的思维方式。
怀特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产生适应上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个人意义的实践与主流叙事间的矛盾,但在一般的状况下,个体并没有能力发现这些压制他们的“真理论述”,于是必须透过重新辨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想法,用“问题外化”的方式,产生自身意义和主流叙事的意义一体化的知识。
个体必须透过问题外化的过程,重新思索这些一体化的知识与自己的种种关联,找出当中不相容的地方,进而创造新的可能性,向原先界定与规范自己的真理挑战。
3 例外结果---寻找发现闪亮的事例例外结果是叙事治疗的另一个技巧与方法,它指当事人在问题的主要故事之外的一些情节和经验,目的在于引导当事人寻找过去及现在没有症状问题发生的例外情形,即发现闪亮的事例。
例外结果的探究可以通过开放空间式提问进行,如:“有没有在愤怒将要控制你,但没能得逞的例外?那时发生了什么情况”;也可以通过选择性的提问进行,如:“用这种方式处理事情是好些呢还是更糟”;并进一步通过故事发展式提问,如:“谁会最先注意到你的这些积极的变化”;最后还可以用意义性问题提问,如:“你过去曾经有过没让愤怒得逞的例外,它说明了什么”。
通过使故事一步步展开,启发当事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观点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叙事和经验是怎样建构的、有什么局限性,进一步思考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使当事人从自己成功对付问题、有效适应生活的例外情节中,了解并确信过去的叙事和经验的非必然性,从而使当事人找回能力感和自信,破除原有叙事的强势,进行叙事重建。
因此,叙事疗法是从认知入手,通过与当事人的对话,有针对性地剖析问题;通过对叙事重释,重塑生活与重建信心的治疗过程。
四叙事心理治疗对学校心理咨询的启示1 叙事方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叙事可作为心理学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