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深部构造

合集下载

影响重力异常因素

影响重力异常因素

1.影响重力异常因素?重力资料整理的步骤。

因素:1测量点在地球自然表面,而不是大地水准面上。

2地壳内部物质密度分布不均匀3 地球内部物质变化及重力日变化步骤: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高度校正正常场校正2.岩石密度一般规律?影响岩石密度的因素?一般规律: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密度)影响因素:岩浆岩:所含矿物成分生成环境变质岩:原岩密度变质程度沉积岩:空隙度生成年代和埋深湿度3.布格重力异常、自由空间异常?他们的地球物理意义?布格异常:经过地形校正、布格校正、正常场校正后的重力异常叫做布格异常。

反映的1.是地壳各种偏离正常密度分布的矿体、构造的影响2.地壳下界面起伏在横向上相对上地幔质量亏损的影响。

自由空间异常:只对观测值做正常场和高度校正,将重力值归算到同一纬度的大地水准面后的重力异常。

反映了地球的形状及内部质量分布于参考椭球体的偏差。

4.重磁异常延拓的和导数的作用?重力:向上延拓:将观测面上世纪异常值换算到观测面以上的某个高度上,作用是消弱浅部局部异常,突出深部区域异常。

向下延拓相反。

导数:压制地质体的区域异常,突出小而浅的局部异常。

划分多个地质体的横向叠加异常确定地质体边界和划分断裂磁:延拓于重力相同导数是识别薄板及其特征。

5重磁工作阶段?比例尺?应用?重力:阶段:预查、普查、详查、细查。

比例尺:预查1:100万——1:50万普查1:20万1:10万详查1:5万1:2.5万细查:1:1万1:5000 1:2000应用:1.了解上地幔密度变化 2.地壳深部构造和活动性3找金属矿和钾盐4天然地震预报5沉积岩内部构造6划分大地构造单元磁:阶段:普查、详查比例尺:区测填图<1:2.5万找矿:1:1万1:5000勘探:1:2000 1:1000 1:500应用:1划分大地构造单元2找金属矿石棉矿等3海底断裂水平错动5.重力异常于磁异常的意义并用图表示组成地球上的岩石,在密度、磁性上存在差异,利用专门仪器观测他们在地球物理场引起的局部差异,得到相关资料。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地质资料要点1.变质核杂岩目录概念:特征: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

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开放分类:2.剪切带剪切带shear zone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

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

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剪切带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

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

即断层。

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

②韧性剪切带。

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

③脆-韧性剪切带。

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

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

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

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3.剪切应变shear strain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

重力勘探—重力异常的数据处理

重力勘探—重力异常的数据处理

第四章重力异常的数据处理布格重力异常反映了地壳内部物质密度的不均匀性,即从地表到地下几十公里的地壳深部,只要物质密度横向发生变化,在地下不同的空间和范田内形成剩余质量,就可以引起地表的重力异常。

定性解释侧重于判断引起异常的地质原因,并粗略估计产生异常的地质体的形状、产状及埋深等。

定量解释则是通过理论计算.对地质体的规模、形状、产状及埋深等作出具体解答。

重力异常的推断解释的步骤:①阐明引起异常的地质因素具体地说,就是确定异常是浅部因素还是深部因素引起,是矿体还是构造或其它密度不均匀体(岩性变化、侵入体等)的反映。

——定性解释②划分和处理实测异常重力异常图往往是地表到地球深处所有密度不均匀体产生的异常的叠加图象。

为了获取探测对象产生的异常,需要将它们进行划分。

不同的研究目的提取的异常信息不同,例如,矿产调查要提取队是矿体或没部构造产生的局部异常;而深部重力研究的目标正好相反,需要划分出的是反映地壳深部及上地幔的区域异常。

③确定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赋存形态一是根据已知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形状、产状及埋深等.研究它们引起的异常的特征,包括异常的形状、幅度、梯度及变化规律等。

二是根据异常的形态及变化规律等,确定地质体或地质构造的形状、产状、埋深及规模等。

前者足由源求场,称为止(演)问题;后者是由场求源,称为反(演)问题。

正问题是反问题的基础,而求解反问题则是定量解择的最终目的。

§4.1 重力异常的主要地质原因一.地壳深部因素莫霍洛维奇面:地壳与上地馒之间存在着一个界西地壳厚度各地不同,大陆平原地区大约20~30km,高山区为40~60km,西藏高原达60km以上,海洋区为10~20km,最薄处仅数公里。

这一界面上下物质密度差达0.3g/cm3以上,界面以上的硅镁层密度为 2.8~3.0g/cm3,硅侣层为2.5~2.7g/cm3,界面以下物质密度为3.3~3.4g/cm3。

该界面的起伏引起地表重力变化的特点是导常分布植围广,幅度变化大。

河南省1:20万剩余重力异常与大地构造要素关系浅析

河南省1:20万剩余重力异常与大地构造要素关系浅析
即 北 西 向 和 北 东 向 。北 西 向重 力梯 级 带 由北 向 南 有 十五
近纪
向垩纪 侏 罗纪 J
= = = 替纪 二 替纪

9 1
2 2 2
2 . 4 8
2. 51
2 . 5 0 2 . 5 7 2 . 5 5 2. 4 3 0

以往 研究 大地 构造 问题 常 使用 的重 力资料 是 布格 重 力 重 力异常 反应 ,因此利 用重 力 圈定 基岩 起伏 ,构 造形 态具 异 常。通 过对 河南 省 1: 2 5万剩 余重 力异 常与河 南省 大地 备 良好 的物理 前提 。 构 造 图进 行 对 比研究 发现 ,剩 余异 常 与构造 单元 及其 构造 要素 有 良好 的对应 关 系 ,而且 比布格 异 常对 大地 构造 要素 的反映 更清 晰 、更 细致 。 ( 3 )地 壳 与上 地幔 之 间 ( 莫 霍 面 )存 在 明显 地密 度差 ( 0 . 6 0×1 0 ~0 . 6 3 X 1 0 k g / m ) ,如 果将 地壳 浅部 构造 影 响逐层 剥去 ,完 全可 以 了解 上地 幔顶 部起 伏和 地壳 厚度 变化 。根 据 国内外 大量 资料统 计 ,莫霍 深 度与 重力场 之 间 存在 着全球 性 相关 关系 , 因此 利用 区域 重 力资料 ,再 借助
的 重 力异 常为 小幅值 的高频 成分 ,与 深部 的和 区域性 的地 向在黄河 以北为 北北 东 向 ,黄 河以南 为北 东 向和 东西 向并 质因素 产生 的重 力场 叠加后 常 常被淹 没 ,所 以 1: 2 5万布 存 。秦 岭造 山带 ,以 重 力等值 线密集 ,重 力异常 窄小 、紧 格 重 力异 常 图显示 了河 南省 重力 异常 形态 和大 小 的总体趋 闭、连续 性 好 ,多以 扁平 带状 异常为 主 。异常 走 向在京 广 势 ,主要是 地 壳厚 度变 化 以及岩 石 圈中下 部或 较大 的 区域 线 以西为北 西西 向 ,京广 线以东 为近东 西向 。 性 地 质构 造特 征的 反映 。 剩 余异 常是 从布 格异 常 中去掉 一 定范 围 内的平 均值 后 的 剩余 部分 ,即布格 异 常 的相对 高频 成分 。它提 高 了异 常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物理意义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物理意义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物理意义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是地球上的三种不同类型的重力异常现象。

其物理意义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

自由空间重力异常是指在地球表面附近,由于地球引力场和太阳、月球等其他天体的引力干扰作用,形成的瞬时性重力畸变现象。

这种重力异常对于卫星定位、地质勘探等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布格重力异常是指在地表下深部,由于地壳中密度变化引起的重力扰动。

这种重力异常可以为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帮助科学家掌握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构造特征。

均衡异常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由于地球重力场的均衡状态被打破,而形成的重力扰动。

这种重力异常可以为地质灾害预测、资源勘探等领域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均衡异常都是由于地球内部密度变化引起的现象,它们的物理意义在于为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信息,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

- 1 -。

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主要介绍本篇长文的主题——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

布格重力异常是指在地球表面上的某个区域内,由于地下构造、地质体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引起地球重力场的异常变化。

它可以用来揭示地壳下的岩石结构、地壳变形以及岩石密度分布等信息。

本篇长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我们将对布格重力异常的概念进行解释,并阐述其产生的原因。

其次,我们将介绍布格重力异常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以及相关的技术工具和仪器。

最后,我们将重点讨论布格重力异常在地质地球物理领域的意义和应用。

通过对布格重力异常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过程,探究地球演化的规律。

同时,布格重力异常还可以为矿产资源勘探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重要的信息和指导。

此外,布格重力异常的研究还对于地震活动的监测和地质灾害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长文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对布格重力异常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能够了解布格重力异常在地质地球物理领域的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篇长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论述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

具体结构如下:引言引言部分将首先概述布格重力异常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包括对布格重力异常产生原因的简要介绍。

随后,文章将介绍本篇长文的结构和目的,以引导读者了解本篇文章的内容框架。

正文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子节:布格重力异常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布格重力异常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分析以及布格重力异常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

首先,在2.1节中,将详细介绍布格重力异常的概念和其产生原因,包括重力异常的基本定义和重力场的变化机制。

接下来,在2.2节中,将介绍布格重力异常的测量方法,包括重力测量仪器和数据处理技术,并说明如何从测量数据中分析和解释布格重力异常。

地球科学概论(东华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地球科学概论(东华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第一章测试1.地球的真实形状,略呈倒置的梨形A:错B:对答案:B2.地球的形状是指地球最外表所圈闭的形状。

A:错B:对答案:A3.上地壳物质的密度比下地壳的小。

A:对B:错答案:A4.地球重力在赤道最小。

A:错B:对答案:B5.金属矿床区常出现布格重力正异常。

A:对B:错答案:A6.布格重力异常与地壳厚度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

A:对B:错答案:B7.地球有磁场,所以地球内部没有真实的磁体。

A:错B:对答案:B8.磁赤道的磁场强度最大A:错B:对答案:A9.下面()属于地磁场三要素。

A:磁轴B:磁异常C:磁倾角D:磁夹角答案:C10.磁轴与地球旋转轴之间有大约()°的交角。

A:51B:11C:21D:15答案:B第二章测试1.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组成的球体A:对B:错答案:A2.地球深部上来的物质可以帮助科学家获得地球内部信息。

A:对B:错答案:A3.地震波波速不连续面是内圈层分层的重要依据。

A:对B:错答案:A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部分地幔。

A:错B:对答案:B5.大气圈包括暖层。

A:错B:对答案:B6.人属于生物圈A:错B:对答案:B7.下面()岩石是组成洋壳的岩石。

A:花岗岩B:闪长岩C:基性麻粒岩D:橄榄岩答案:D8.大陆地壳上部岩石成分相当于()。

A:闪长岩B:花岗岩C:基性麻粒岩D:橄榄岩答案:B9.()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A:拜尔勒面B:康拉德面C:古登堡面D:莫霍面答案:C10.地球的外圈层是以()为共同中心的。

A:太阳B:地球的地心C:地磁北极D:地北南极答案:B第三章测试1.地层层序律是指原始产出的地层所具有的下老上新的规律A:错B:对答案:B2.目前针对含K矿物常用的同位素测年方法为Ar-Ar法A:对B:错答案:A3.界是年代地层单位A:对B:错答案:B4.地质年代表反映的仅仅只是是地质年代信息A:错B:对答案:A5.埃迪卡拉生物群比蓝田生物群原始A:错B:对答案:A6.确定岩层与侵入体之间新老关系的方法是A:地层层序率B:生物层序率C:切割率D:沃尔索定律答案:C7.根据宏观地层的岩石特征及其在地层中的相对位置划分出来的一类地层单位A:磁性地层单位B:生物地层单位C:岩石地层单位D:年代地层单位答案:C8.古生代可以分为几个纪A:四B:八C:五D:六答案:D9.下面哪种测年方可以用来研究盆地、造山带和地貌的演化史A:Sm-Nd法B:(U-Th)/He法C:Rb-Sr法D:U-Pb法答案:B10.地球上早期生物的演化不包括A:脊椎动物的出现B: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C:真核细胞生物的登场D:多细胞生物的大发展答案:A第四章测试1.按力学性质将节理分为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A:对B:错答案:B2.根据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A:错B:对答案:B3.在地壳演化的地质历史中,全球构造运动并不是均匀的,而是表现为时而激烈、时而平静的周期性变化A:错B:对答案:B4.角度不整合可作为发生构造运动的标志A:对B:错答案:B5.整合接触是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彼此平行,时代不连续A:错B:对答案:B6.不属于岩层产状要素的是A:层面B:倾向C:走向D:倾角答案:C7.某地区有过显著的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说明该区存在什么现象A:平行不整合B:整合C:角度不整合答案:C8.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但倾角不等的褶皱称A:倒转褶皱B:直立褶皱C:平卧褶皱D:倾斜褶皱答案:B9.岩石所受应力超过其自身强度的极限而发生破裂,导致岩层丧失其连续性的现象,称为A:不整合B:褶皱C:整合D:断裂答案:A10.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水平构造的特征A:层面倾斜B:岩层界线与等高线重合C:新岩层在上部D:岩层厚度为顶底面高差答案:D第六章测试1.地下50km处发生的地震可称为浅源地震A:对B:错答案:A2.地震波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慢A:对B:错答案:B3.地震成因类型中占地震总数最多的是A:构造地质B:火山地震C:陷落地震D:人工地震答案:A4.地震发生时下列哪项不应采取A:将门打开,确保出口B:立即关火C:乘坐电梯D: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下答案:C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地震特点的是A:突发性B:连锁性C:破坏性D:延时性答案:D6.震源深度为100km的地震属于A:中源地震B:浅源地震C:深源地震答案:A7.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的连线A:震中距B:等震线C:震源D:震中答案:B8.一个地震只有一个地震烈度A:对B:错答案:B9.大地震是指震级大于7级的地震A:错B:对答案:B10.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A:对B:错答案:A第七章测试1.火山作用形成的岩石叫火山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类型。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名词解释:1、布格重力异常:是野外重力观测数据经过布格校正以后得到的重力异常,它是由地下矿体或构造等局部地质因素在测点处引起的引力的垂向分量。

2、磁异常:地下含有磁性的地质体在其周围空间引起的磁场变化。

3、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4、地震子波:当地震波传播一定距离后,其形状逐渐稳定,具有2-3个相位,有一定的延续时间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它是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5、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有时也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

6、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有时也称为切变波。

7、体波:当纵波和横波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时合称体波。

8、面波: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类特殊波。

最常见的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瑞利波。

其特点是低速(通常小于横波速度)、低频、强振,是一种干扰波。

9、多次波:在一个或几个界面中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重复反射或折射而到达地面的地震波。

多次波是一种干扰波。

10、波阻抗: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ρ·V)。

它是研究界面上地震波反射强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1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也叫几何地震学,主要用于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12、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t=f(x)=f(x,v,h)13、自激自收: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位置上的野外工作方式。

14、炮检距: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15、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

16、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关系的总和称为该振动的频谱,包括振幅谱和相位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对称性, ②最大值, ③在平面图中,球体的等值线是一系列的同心圆,圆 心即球心在地面的投影点。 ④等值线的分布是中心部分较稀,向外变密,然后又 变稀。
定义 反演问题的数学定义为:
任务 性质 难点
计算内部参数 不唯一性 物理解释
①由观测面上重力异常分布,在给定物体边界位 置函数的条件下,求解物体的密度分布函数;
②由观测面上重力异常分布,在给定物体密度 函数的条件下,求解物体的边界位置函数;
③由观测面上重力分布,在给定特殊约束(如设 物体密度均匀、形态规则)条件下,求解物体密 度参数和几何参数。
里建立这样的一个坐标系,取球心在地面的投影点为坐标原点。
等效原理 由于球体均匀,所以在球体
外部产生的重力与在球心处一相同质量的 产生的重力相同,因此球体的重力异常可 等效为一剩余质量为 M 4 R3、埋深
为H 的质点的重力异常。 3
讨论 由于球体产生的重力是完全对称的
且我们的观测又主要是在地面上进行,所
以只需计算球体沿剖面的重力异常的分布。
球体的理论重力曲线
(a)剖面图,(b)平面图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14
hshwhch
规则质体正反问题的解法
等效原理的说明 一个物体对某一点的引力只与物体的总质量与距离相关,
与物体的形状(大小)、密度(分布)无关。
Q
F GM
r2
M
M M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9
hshwhch
地球的分层结构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地 上地幔 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 外核 核 内核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 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 分薄,大陆部分厚
33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层,这里可能为 岩浆的主要源地
2900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武汉Βιβλιοθήκη 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假设 下面就几种规则质体的正反问题的计算作一讨论。在此为
了简化计算先做一些假设,认为要讨论的规则质体满足: 质体是孤立存在的, 密度是均匀的, 地面是水平的。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13
hshwhch
规则质体正反问题的解法
(一)球体 设均匀球体的剩余密度为 ,半径为R,顶部埋深为H,在这
3
V [( x)2 ( y)2 ( z)2 ]2
若地质体沿向无限延伸,称为二度体。其重力异常的表达式为
( z)d d
g G
S ( x)2 ( z)2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11
hshwhch
2.规则质体的正反演方法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5
地球的分层结构
地球模型 地球内部的
物质结构十分复杂。地球物 理学家根据需要给出了地球 内部随深度变化的的“地球 模型”,它涉及地球深度、 密度、压力、地震波速度、 形变模量等。常用的有“布 伦模型”、上世纪八十年代 的“初步地球参考模型”等。
hshwhch
武汉大学:《地球地重球力内学部》结课构程三组维示意图
6
hshwhch
地球的分层结构
莫霍 界面 地
外幔 核 内 核
地 壳
古登堡 界面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7
hshwhch
地球的分层结构
莫霍界







地 壳
古登堡界 面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8
hshwhch
地球的分层结构
軟流圈--在地幔上部,一部分的岩石熔融狀态。
武岩汉大石学:圈《地-球-重軟力学流》课圈程组以上的岩石,包括大陸地殼、海洋地殼和地幔的最上。
过理论计算,研究它们所引起的重力异常及其各阶导数场的数值大小、空间分布 和变化规律。已知的、具有剩余质量的地质体,均是地下客观存在的异常地质结 构、构造和地质体的近似的理论模拟。
只有掌握了这些及其导数场的数值大小、空间分布和变地质体的及其导数场 的大小,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才能反过来进行反演研究,即由实测重力异常及 其导数的数值大小、空间分布和变化规律,定性和定量推断地下客观存在的异常 地质结构、构造和地质体的形状、产状和剩余密度分布。
15
球体
hshwhch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16
hshwhch
规则质体正反问题的解法
球体 从右图的坐标系中可以看出所求重力异常点
位于X轴上坐标很容易写出来,又 M ddd 。则
位于X轴上任意一点的重力异常为
v
g GMD (x2 D2 )3/ 2
特征 由此可绘出球体沿X剖面上重力异常的理论曲线。
hshwhch
地球重力学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1
hshwhch
第四章 重力与地球构造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2
hshwhch
又名重力勘探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3
hshwhch
重力异常正反演问题
正演问题 由已知地质体的剩余密度分布计算它在地球表面产生的重力
异常。 它是根据已知的、具有剩余质量的地质体的形状、产状和剩余密度分布,通
如果没有对重力异常正演问题的研究,就无法对地下地质结构、构造和地质 体等作出推断。可见,重力异常正演问题的研究,是一切后续研究的基础,是非 常重要的。
武汉大学:《地球重力学》课程组
4
hshwhch
重力异常正反演问题
反演问题 重力反演问题,简单地说就是,
由实测重力异常及其导数的数值大小、空间分布 和变化规律,定性和定量地推断地下客观存在的 异常地质结构、构造和地质体的形状、产状及剩 余密度分布。
10
hshwhch
重力异常正反演
基本原理 根据牛顿定律可知质量为dm的质点
在其外部会产生一个引力位为: dm
dV G r
由此可得整个质体在P点引起的重力异常为
任意质体重力异常的推算
dm
( z)
( z)d dd
g G cos G
V r2
V
r3
dv G
12
hshwhch
规则质体正反问题的解法
规则几何形体 这是因为:第一,许多自然界的地质体可以近
似地看作规则几何体,例如矿巢或盐丘可以当作球体,某些背斜可 看作水平圆柱体,矿脉可看作是板状体,断层或接触带可视为台阶 等。其次,任何复杂形体都可以划分若干规则形体,求出每个规则 形体引起的重力异常再叠加求和,即可得到复杂形体的重力异常。 所以,规则形体正、反问题的解法往往是解决复杂形体问题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