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时空观念之养成

合集下载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答:一、聚焦时空观念,设计教学目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导向,也是教学开展的核心。

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时候,教师首先应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之前,对时空观念进行深入地解读和研究,并对时空观念的具体要求进行精准地把握,进而将其设计为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

例如,在进行“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了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时空意识,教师在对本节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就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设定为1840年到1900年期间的西方列强侵华战争,以及战争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影响等。

并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定为:绘制时间轴,对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描述;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空间内,探究列强侵华以及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性。

从这一教学目标设计中不难发现,其中明确了时空观念,将时间定于1840~1900年间,并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环境中。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也促使学生逐渐学会了用宏观的视野分析、理解历史事件。

二、优化教学手段,落实时空观念1. 创设情境,凸显历史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尤为常见。

在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创设一些可以凸显时空观念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并实现时空观念的培养。

例如,在“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就借助了一张粮票,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情境,进而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对计划经济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并将其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下进行分析和认识。

2. 结合历史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地图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在现行的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地图种类比较多,主要有政治地图、经济地图、军事地图和文化地图等,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料,不仅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也是引导学生对历史活动空间、地域差异进行了解的重要依据,是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材料。

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以时空观念为例进行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以时空观念为例进行分析

2019第4期下(总第298期)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开始注重培养学术的核心素养,时空观念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备受关注。

历史是一门以时间为线索的学科,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时空观念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知识点脉络,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历史学习有机结合。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性(一)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按照文化、经济、政治等开展专题论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历史记忆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历史时间的界限较为模糊,从而学生无法实现对历史知识的纵横迁移。

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学习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清晰的历史知识构架和时间脉络,从而全面性的系统性的了解历史,有效的弥补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的不足。

对于学生而言,空间理念的养成能够帮助他们横向把握历史,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二)引导学生多学科交叉性学习因为时间观念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学生在以时间为线索学习历史知识时要兼顾空间演变。

历史发展过程牵涉到文化、经济和政治层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帮助他们贯穿性的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领域,实现多学科交叉学习。

高中历史学科具有多领域性、系统性,历史发展的具体空间、特征、规律,历史的时空经纬网,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都是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

历史学科涉及到地理学科的空间概念、人口、气候等,也涉及到政治学科的辩证主义、唯物主义等,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促进学生的多学科交叉学习,丰富他们的知识层面。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措施(一)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含有较多的历史相关图片、地图以及地点等。

教师可以梳理教材中历史地名的演变过程,联系当今地名和历史地名,在专题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分类教材文本中的疆域图和战争图,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时空构架。

因为教材中涉及的中西方历史事件往往在时空上具有联系性,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中外历史关联进行整理归类,如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中国洋务运动、美国南北战争等,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的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时空观的培养摘要:初中历史的作用不仅仅是教书育人,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学生多方面地去了解认识历史,让学生养成历史核心素养。

时空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指的是一个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观点,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历史知识,理顺历史之间的联系,养成属于自己的历史学习体系。

本篇文章将会对如何使学生养成历史核心素养的时空观进行分析。

关键词:历史课程;时空观;培养方法引言:在平常的教学上,老师不光是需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足够的教学心得,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辅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从现在的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不会刻意地去花费时间讲述时空观的基本知识,因为历史时空观的知识在教学里是隐性需求,因为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进度缓慢。

而且,还有一些老师一直采用老旧的教育方式,疏于对学生的时空观如何培养的研究,最后致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提升,因此必须要加紧解决这个问题。

一、掌握时空观的意义时空观念在历史教学中指的是历史时序观和历史地理观。

历史的中心体是生存在时间和空间这个区域内的人,历史是由以前所有存在过的人和事物所组成的,时间与空间只是人类生存的存在形式,所以只有处在历史的空间架构中,才能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辨别出历史叙述中不相同的时间和空间的表达方式,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了解历史史实和现实的重要性。

1.培育学生具有时空观的重要性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特有的学术视觉角度,时空是历史本质的表现,是了解历史的开始点,历史的产生不可能摆脱时间和空间因素,在时间和空间的双方面影响下,事物载入到历史构架中,变成历史事物的一份子,精准的了解史实的真相。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来,时空观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一步。

由于初中学生的阅历和理解水平过浅,还未形成完好的历史架构体系,在分析一些历史事物时思维常常会被限制住,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对事件的态度融入到历史事物的评论里面,所以往往不能得出满意的结果。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

教育新探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策略■章欢摘要:掌握历史知识已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终极目标,高中历史教学也不能只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立足于学科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养的熏陶。

笔者在本文中将着眼于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对策“历史时间”范畴建构了与之相配称的“历史空间”理论,解读历史时,“空间”是与“时间”不可分割的研究领域,空间要素是历史研究的合理组成部分。

所以,历史时间常常是与历史空间交织在一起,形成时空因素。

一、地位与现状康德认为:“时间、空间和因果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先天形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空间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首,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前提性组成。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就是让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的变迁、延续、发展,并对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不再是停留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稿中,现在越来越体现在课堂教学和考试命题中。

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依托,以课程核心素养渗透为指向已成为新课改新高考命题素养的立意。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历史时空观念的落实并不尽如人意。

一个小小的地名、一个简单的时间经常成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难题。

从笔者的一线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经常出现“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在山西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邓世昌在黄河大战中壮烈殉国”的错误。

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时空错位,究其原因,客观上和新教材打乱通史体实行专题史教学有一定关联,但更多的还是主观因素的影响,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学生很难完整地在时空框架中精准把握每一个历史事件,这无疑成了学生学历史的一大硬伤。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培养探究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培养探究

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培养探究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理解,对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差异和联系的把握,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

对于高中历史学习者来说,培养时空观念尤为重要,因为他们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的学习,逐渐建构起对时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针对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的培养进行探究和分析,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二、时空观念培养的策略和方法针对高中历史学习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教师们需要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认知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培养时空观念的策略和方法:1. 利用地图和时间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和时间轴来展现历史事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和变化。

通过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和时间轴,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和发生时间,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事件在时空上的联系和演变过程。

2. 利用案例分析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背景进行思考和理解。

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该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事件的背景和影响,从而更好地建构起对历史时空的感知和认知能力。

3. 开展实地考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时空的背景和特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活动。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历史事件发生过的地点和历史文化留下的痕迹,从而更好地加深对历史时空的理解和认识。

4. 开展课外阅读为了拓展学生的时空视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通过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和资料,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从而更好地培养时空观念。

5.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来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地区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时空的背景和特点。

培养时空观念,提升核心素养

培养时空观念,提升核心素养

培养时空观念,提升核心素养培养时空观念,提升核心素养——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为例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

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度出发。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是使学生掌握史事发生、发展的具体时间和地理环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作,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和地理因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理解历史上的变迁、延续、发展、进步等的意义,并对史事作出合理的解释。

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加强时间和空间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加强时间、空间的教学呢?以下我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为例,试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一、定位(时空设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美国)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为此我们要把罗斯福新政放在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美国去考查,即理清专题线索,领会整个专题的课标要求。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罗斯福新政”这一专题的具体要求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突出罗斯福新政对于美国的重要作用。

(二)纵向考察(时空设在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突出罗斯福新政在世界史中的重要作用。

(三)横向考察,横切1930年代,对比罗斯福新政对于当时国际形势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把罗斯福新政放置在由点到线到面的时空中去考查,学生才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摘要】历史是在空间与时间的不断推动下向前发展的,它是由不同的历史事件、历史时间构成的,同时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环境中发生的。

所以只有将历史放在时空观念进程的角度下才能够真正地展现出它们所具有的意义。

在义务教育改革推动下,对于历史教学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新课标要求学生们能够了解和掌握时空秩序下的时空概念,从而对历史事件进行判断和理解。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将历史事件放在时空条件下进行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初中历史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6-152-02引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推行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对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提出。

要求教学除了基本知识和概念的传输之外,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到本学科中所具有的核心素养,从而通过学科学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养自身的品格和能力。

而历史教学中的“时空观念”的培养正是通过对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整合学习,来培养他们基于时空观念下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地获得历史知识,构建出基于自身理解的历史知识体系,进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合理利用历史中的地图信息历史事件中的地图信息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活动范围、人员分布、地域差异等信息。

它能够对教材所要展现的内容进行更加完善地诠释和说明,从而对历史教材内容起到补充和说明的作用,通过地图信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空间认知,进而帮助他们对历史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探求。

(一)创设活跃气氛历史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尤其是世界历史知识内容的学习,所发生的时间和空间与学生所认知的背景差距较大。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理解历史课本中所讲述的地名和区域范围,导致他们在学习时对地图的学习及了解情绪不高,限制了他们在时空意识方面的学习和培养[1]。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助相关历史视频和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图内容。

浅谈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的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的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历史核心素养之“时空观”的培养途径研究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应具备的核心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其培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中,“时空观”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学生应该具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的时空背景把握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时空观”的培养途径。

一、建构多重时空维度为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我们应该建构多重时空维度。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强调时间维度,还应该注重空间维度的表现。

应该帮助学生从地理位置、区域文化发展、不同国家差异等方面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影响。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时空维度的学习记忆和理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地图、时间轴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构建深厚的时空观念。

二、注重历史事件与历史背景的联系历史事件是历史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应该能够理解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最终影响。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教育学生去思考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事件的过程,并促进对历史文化的全面认识。

三、重视跨文化的历史学习在全球化的今天,历史教学也不应该将学生局限在自己国家、地区的历史中。

我们应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的历史进程,并通过双语教学、跨文化交流等形式促进历史跨文化的学习。

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历史观和时空观,培养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四、建立数位历史学习平台在数位化的今天,教育的趋势也逐渐向着数位教学转变。

历史学习也不能例外。

通过建立数位历史学习平台,如历史电子文档、网络全息影像等,可以有效地拓展历史教育的跨时空的范围,推动学生的时空观。

未来,将继续建立相应的数位学习服务及教育环境,培养学生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应用能力。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通过多维度、跨文化、数位化的教育手段,来扩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和思维深度,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这是历史教育永恒的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能力 依托
历史素养 目标
核心素养 新目标?
三、命题要求上的规律:以素养为要
素养1:时空观念 2015.10浙江选考卷第9题
1872年,广东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 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 该厂的创办反映出 A.洋务企业在困境中转型 B.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 C.民族工业短暂春天到来 D.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一种途径
结语
世上没有道路通向素养,因 为素养本身就是道路。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 析的观念。
2、内涵分解 a.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b.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 方式叙述过去。 c.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 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d.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 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e.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 件下进行考察。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 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 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 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 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 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 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 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 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 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 “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 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 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 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 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 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素养
水平
水平1
素养1:时空观念
能够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能够理解它们意义; 在叙述个别史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 能够将某项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能够利用历史年表、 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以及 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养成 Nhomakorabea-----从一个故事的情节说开去
从一个故事的情节说起 故事:房间里的尸体
a.在房间的地板上有一具尸体 b.有人尖叫 c.有人走近房间 d.有人离开房间 d- c- b- a 自杀
c- b- a- d 谋杀
c- a- b- d 自杀或他杀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 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 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 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稿.目录)
第四层次示例参考内容:按档次赋分,一类13-15分, 二类9-12分,三类8-11分,四类5-8分。 一类:题目体现了自己认识到了中西方发展的不同 史实运用恰当:至少运用各自2-3个史实 逻辑关系正确: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 业强国,率先举办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产品以先进科技成果、 工业品为主,19世纪中后期,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 农经济仍占主导,手工业技术精湛但工业发展程度低,现代 化发展滞后,产品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伴随 工业革命开展,世界市场形成,中西文化交流增强,中国开 始学习西方,展品开始具有西方色彩。 认识: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一方面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西学和近 代化历程,另一方面也保留浓厚的传统农耕社会特色。如何实 现近代化迎头赶上,是传统且落后民族面对的重大课题。
二、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初探 ——以工业革命为例 (26)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 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理解工业革 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并引起生产关 系和政治制度及思想领域的深刻变化;认识工 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以及 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二、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初探 ——以工业革命为例
水平二:以时间为依据,梳理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并说明各阶段特征;以 空间为基础,分析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水平三:时空结合,构建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中外历史发展体系框架,梳 理中外历史发展体系框架,梳理中外共时性大事,在大历史视野下探
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时间
19世纪中 期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 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 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 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初稿.目录)
一 、“时空观念”素养的基本解读
1、概念界定
二、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初探 ——以工业革命为例
水平一:知道工业革命起止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对照历史地图,准确说 出开展工业革命国家的地理位置。(最低等级)
水平二:以时间为依据,梳理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并说明各阶段特征;以 空间为基础,分析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1、以时间为依据,梳理工业革命发展的历程
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
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哈格里夫斯
开始:1765 珍妮纺纱机
动力的革新
大大推动机器的使用,蒸汽时代
崭新阶段:1785瓦特改良蒸汽机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1807 汽船 富尔顿(美国) 1814蒸汽机车 史蒂芬孙
结束: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法美相继
2、以空间为基础,分析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教育部正在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 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达成度,是评价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 指标。考察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今后历史教学评价 的根本导向。 ——2015年9月何成刚西安报告会
三、命题要求上的规律:以素养为要
知识
能力
素养
核心 素养
历史知识 基础
水平2
水平3
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
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
局部与整体及其意义。 水平4 在对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独立探究的过程中,能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 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 上作出合理的解释。
A.①
B.②
C.③
D.④
素养1:时空观念 2015.10浙江选考卷第22题 右图所示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该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库尔斯克会战 D.柏林战役
2016.4浙江选考卷第1题 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 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 子。观察右图,鲁国 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
水平三:时空结合,构建以工业革命为中心的中外历史发展体系框架,梳 理中外历史发展体系框架,梳理中外共时性大事,在大历史视野下探
究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水平四:独立探究中外共时性问题,用时间术语、分期方式等结合历史背
景历程和影响等内容论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最高等级)
阅读材料,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不 超过400字的小论文。
素养1:时空观念 2015.10浙江选考卷第29题(加试)
下图所示的信息,可以反映出 ①英国“世界工厂”地位被赶 超 ②工业革命的推动力日益增强 ③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2016.4浙江选考卷第28题 下列所示为1913-1939年英、德、美、苏经 济发展数据曲线图。其中指代德国的是
就某一方面条件来说,在欧洲有比英国更好 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 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这些有利条件合在一 起,却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星座。 ——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
二、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初探 ——以工业革命为例
水平一:知道工业革命起止时间的不同表达方式,对照历史地图,准确说 出开展工业革命国家的地理位置。(最低等级)
一 、“时空观念”素养的基本解读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 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 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历史学科的知识是建构在 历史时空基础上的,对历史的认识必须从时空观念的角 度出发。
——2015年叶小兵讲座:《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的思路》
二、核心素养之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初探
第一,了解世纪、年代、前期、中叶、后期等关于时间 表达方式。 第二,认识历史地图,掌握古今地名位置及区别; 第三,依时间顺序编制史事发展进程的图表(如大事 年表); 第四,划分历史阶段,总结阶段特征; 第五,梳理中外共时性大事年表,分析中外共时性问题; 第六,独立探究、用时间术语、分期方式结合历史背景 和历史进程影响,论述自己对历史发展的认识。
世界史重 大事件
工业革命 (17651840) 第二次工 业革命 (1870 年)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外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