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
浅谈对于《庄子》中“道法自然”思想的体会

浅谈对于《庄子》中“道法自然”思想的体会《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不仅在笔法上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内容上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探索,书中对世界、社会、个人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分析往往离不开“道法自然”,甚至可以层层推进,本文试分析道法自然的思想在其中的表现。
标签:道法自然;《庄子》;道家道家以“道”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张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但是这一思想仍然会体现在《庄子》的方方面面,对于世界万物、国家政治、人生的看法中,都离不开对于自然的效仿。
一、以“法自然”看待世界《庄子》中传达出对于道和自然的尊敬,这尤其体现在尊重自然规律上。
《庄子·至乐》中道出了万物都逃不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与机”的自然规律。
将自然规律延伸,就又可以发现庄子对万物本性的尊重。
《庄子·至乐》中,鲁侯养海鸟时“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将人的生活方式安排在鸟的身上,鸟当然难以适应,鲁侯显然没有意识到最正确的养鸟方式会给鸟带来多么大的伤害。
这种伤害既是客观事实,也是自然在庄子心中重要性的说明。
其次,庄子还主张“齐物”。
既然万物都是自然的组成,那便可以认为天下之物都应该齐一视之。
但是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仍然有差别呢?《庄子·齐物论》中有进行解释:“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万物的差别是在各种机缘巧合下形成的,但是如果究其本质就会发现“道通为一”,仍然没有区别。
《庄子·天地》中,黄帝丢失了他的玄珠,他分别派“知”、“离朱”和“吃诟”去寻找都找不到,但是“象罔”却找到了。
玄珠象征的就是“道”,前三人分别象征了思维、视觉和听觉,他们可以对万事万物产生区别和判断,不能得道,这是因为他们做不到齐物;不着形迹的象罔于无形之中反而可以平等地看待事物,所以能够得道。
二、以“法自然”看待人生人类是自然界的成员,庄子顺应自然规律这一点也会体现在对于人生的看待方式上。
首先,庄子的“齐物论”让他能够平淡地对待生死。
浅谈庄子的人物形象

毕业论文(设计)中文题目:浅谈《庄子》的人物形象英文题目:学生学号: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二零一五年五月摘要本文以《庄子》一书中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内容,将书中的人物分为先秦诸子、寓设人物和神话人物三大类,研究先秦诸子中的孔子、老子、惠子人物形象,寓设人物中怪异残存之人、隐士方外之人、巧技之人的人物形象,以及神话人物中古帝王与神话人物的形象;三类人物都是以其行迹、品性,直接、间接的阐述庄子之“道”。
关键字:《庄子》;人物形象;庄子AbstractBased on the imag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zhuang zi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the characters in the book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pre-qin scholars, main characters and mythical figure three categories, the research of the pre-qin scholars Confucius, Lao tzu, keiko the character image, the main characters of weird residual, hermit nowhere man, the statics of character image, and mythical figure medieval Kings and emperors and myth character image; Three types of character in its tracks, character of direct and indirect zhuangzi "tao".Key words: "zhuangzi", the character image, chuang tzu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I)绪论 (1)一、《庄子》其书 (2)二、《庄子》中的先秦诸子人物形象 (2)(一)孔子 (2)(二)老子 (3)(三)惠子 (4)三、《庄子》中的寓设人物形象 (4)(一)怪异残存之人 (4)(二)隐士、方外之人 (5)(三)巧技之人 (5)四、《庄子》中的神话人物形象 (6)(一)古帝王 (6)(二)神话人物 (7)参考文献 (8)绪论历朝历代都不乏研究《庄子》的成果,方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注解”、“音训”、“辑佚”等方式,成果有《庄子疏》、《庄子解》等,但还没有将研究人物形象作为一个重点。
浅谈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子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一)先秦诸子中,第一个凭着自然之“道”评说“儒墨之是非”的人物是庄子。
他的名篇《齐物论》写有这样一段话:“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那意思是说:大道被仁义一类小有所成的教化遮蔽了,真言被华美的词藻淹没了,于是就有了儒家与墨家那样的是非之争。
他们都以自己为是,以对方为非,肯定对方所否定的,否定对方所肯定的。
要想止息这种各执一偏的是非争论,最好的办法莫如让争论的人们明白那整全的、泯除是非彼此之分的大道。
这种以自然之“道”超然于儒墨以至百家之争的姿态,使道家在庄子这里接续上了老子的学脉。
尽管“重生”、“为我”、“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杨朱也属于道家人物,但后世的学人以老庄并称显然更能指示道家学说的主流。
庄子是诸子中的大家,在讲述他的学说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庄子是战国中叶宋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年,死于公元前年。
据《史记•老庄申韩传》记载:庄子名周,曾做过蒙地管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时代人。
他的学说无所不涉及,但其精要和根本的东西与老子的思想旨趣相通。
他有十余万言的著述,大都是以寓言方式写成的。
庄子很穷,有一次他顺路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他穿着补了补丁的粗布衣服,脚上的鞋子脱了帮,用一根带子系着,就感叹地问:“先生怎么困顿到了这种地步呢?”庄子回答说:“这是贫穷,不是困顿。
有德之士不能行其道于天下,那才是困顿;衣服破了,鞋子穿了帮,只能说是贫穷。
这就叫做不逢其时啊!”又有一次,庄子家里断了炊,他去监河侯那里借粮,监河侯以嘲讽的口吻说:“好吧,我就要收缴我的封邑的税金了,等税金一收上来,就借给您三百金,怎么样?”庄子听了很生气,他沉下脸来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见有呼救的声音,回头一看,发现车辙中有一条鲫鱼。
我问它:‘鲫鱼啊,您在这儿做什么呢?’那鱼说:‘我原是东海波涛中的一个小生灵,现在困在这里了,您可以用一升半斗的水让我活下来吗?’我说:‘好吧,我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他们引西江的水来迎接您,怎么样?’鲫鱼听后忿忿地说:‘我失去了我生活的常态,没有了可让我存身的水,现在只要能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可没想到您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adc3b5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b1.png)
浅谈庄子的“无为”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无为”思想是道家最基本的精神之一,是一种精神境界,“无为而治”是庄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庄子看来,无为的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为干涉,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社会和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小清新: 道家无为有为启示在当今社会中,“无为”这一道家思想的本质是最大限度的消除现实生活中的违背人性的纲常法度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对立和凭借有限的知识妄自尊大的人与自在无为的大自然的对立。
消除对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庄子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庄子·大宗师》),意思就是说不要以用心去违背自然之道,不要以人为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甚至是毁灭自然。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为了自身的发展,去满足日益膨胀的贪欲,就肆无忌惮地伤害、掠夺自然,活是异想天开的要征服自然,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严重污染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
这些做法都违背自然之道,这样的结果是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最终必然结果,这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是有冲突或是说恰恰相悖的。
下面本人主要结合庄子的“无为思想”谈谈这一思想对现实的启示、指导意义。
一、道家及主要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以老子、庄子等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是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核心是“道”,认为道才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它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无条件的自由。
“道”与万物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静态方面看,“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保证,道是最高的价值,道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
道家学派普遍认为,天地万物本源上相同的,虽然形态各异。
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道家认为“道”的重要特征就是“无为”。
浅谈《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

《庄子》的“逍遥”之道研究《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的“逍遥”之道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逍遥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哲学思想,涉及到人的自由、幸福、道德等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逍遥的概念、意义、特点及其实践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提高人们对逍遥思想的认识水平。
一、逍遥的概念及其意义逍遥,指的是心灵和身体都处于自由自在的状态,追求自身的愉悦和快乐。
在《庄子》中,逍遥被视为一种解脱,是指通过精神的超越和反思达到对世界的超脱。
具体而言,逍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常规的束缚,摆脱一切无谓的苦恼和烦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宽容。
而逍遥所表现出的特质,也主要是指人在内心有着自我满足的快乐感、自在的状态和愉悦的情感体验等。
那么,逍遥的意义在哪里呢?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人性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道家强调的“不出昼夜,长而自用”的真正境界。
逍遥之道不仅是一种解脱和超越,同时也是一种修行和自我发展,它有助于人们培养自己的人格和精神修养,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完善,以此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和价值。
逍遥之道也是一种宽容和智慧的表现,注重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警示人们切勿陷入一定的主观迷误,让自己深陷于愤怒、烦躁和愉悦等情绪中,而是要保持一种冷静、平和和客观的态度,处理一切事情。
二、逍遥的特点逍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的逍遥之道强调无为而治,讲求尽力而为,尽人事,听天命,反对过度干涉和控制。
逍遥之道认为,只有在“无为而治”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2.强调自由自在。
逍遥主张摒除一切无意义的束缚和限制,让人们心灵和身体都处于自由自在的状态中。
因此,逍遥之道崇尚“无所不至,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有为”的境界,认为只有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和完善。
3.注重内在的修炼。
逍遥的内涵并不在于追求物质和外在的优越,而是强调内心的修炼和自我完善。
逍遥人生——浅谈庄子的哲学思想

、
庄 子唯 物主义 思想 产生 的时代 背景 庄 子 生 活 的 时代 是 奴 隶社 会 解体 封 建社 会 形成 的时 代 。 这 时
期 ,一 部分 奴隶 主贵族 在社 会转 变 的过 程 中没 落下来 .走 向贫 困破 产 的道 路 ;另一部 分新 兴地 主阶 级 的经 济社 会地 位 开始上 升 。庄子 属 于前 者 ,他 一生 生活 贫 困 ,体验 到 当时 受压迫 受苦 难 的小百姓 生 活 ,他 能够说 出 劳动者 的一 些要 求。他 从 自 己本 阶级 的没 落看 到不 可 挽 回的阶级 命运 ,他 对 当时 的社 会不 存在 任何 幻想 ,因而能够 比 较 清醒地 认识 现 实 ,他 不信 上帝 ,不信 鬼神 ,有 反 宗教思 想 ,有 产 生 唯物 主义哲 学思 想的 可能 。庄子 怀疑 上 帝 ,向宗教提 出挑 战 。所 以他 的 哲学思 想蕴含 了很 多唯 物主义 成分 。 二 、庄子 的人 生观 :逍 遥 游 “ 逍遥 游 ” 是 “ 无所 待 ” 的 自 由 ,即 绝对 的 自 由。 “ 乘 天 地 之 正 。 而御 六气 之 辩 ,以游 无 穷 者 ” 。 “ 逍遥 ”一 词始 见 于 《 诗 经 》, “ 羔 裘逍 遥 。狐裘 以朝 。 岂不 尔思 。劳心 忉 忉 。 ”庄 子 的 “ 逍遥 游 ” ,是一种 人道 合一 后实现 了对 人生 各种 困境 的超越 的 忘 物忘我、无功无名无己、无待无累无息的绝对 自由的精神状态,在 这种状 态 下 ,人 超越 了一 切 ,无时 空之 限 ,无 是非 之辩 ,解决 了人 生一切 苦难 ,内心 充 溢 的是一 种妙 不可言 的喜 悦和 快感 。这是 人 生 最 佳 的境 界 ,在庄 子 看来 ,只 有 无 己的至人 ( 真 人) 、无功 的神 人 、 无名 的圣人 才能达 到这 种境界 。 “ 逍遥游”就是庄子精神 的翱翔 ,也就是我们过去说的 “ 神 游 ”。 我们 可 以看 到 ,只 有 庄 子 ,只 有 庄 子 的 “ 神 ” ,才 能 不需 要 任何 外在 的条件 而无 遮 无拦地 邀游 在这个 世界 上 ,也就 是说 ,在 《 逍遥游》中,真正逍遥的不是任何一个物质的实体 ,而是庄子的 “ 神 ”、庄 子的 “ 精神 ” 、庄子 的 “ 心 灵 ”。 时间和 空 间被 我们 超 越 了 ,一切 的界 限都被 我们 超越 了 ,我们 的心 灵成 了一个 无限 的宇 宙 ,我 们也在 自己心 灵 中 的这个 无限 的字 宙 中 自由地 翱翔 。 ……我 们体验到了 “ 逍遥”,体验到了无待的、绝对的自由——我们精神 的 自由、心灵 的 自由。 三 、庄子 的相 对主义 、不 可知 论 庄 子认 为有独 立于人 们意 识之 外 的客观 世界 ,这 个世界 是 无限 的 、永恒 的 、伟 大 的。 同时他 认 为人 的认识 能力 是有 限的 ,若 以有 限 的知 识 和生 命去认 识无 穷 的世界 ,是 十分 困难 的 ,最终结 果只 会 使得人们精神疲惫 ,劳而无功。庄子在 《 庄子 ・ 养生主》里面说 :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浅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20130211班沈炜煜在《逍遥游》中,庄子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魏王给了一些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了,结的葫芦极大,能容五石。
可是,它的质料不坚固,用来盛水,拿起来就破了,切成两个瓢,又太浅装不了多少东西!因此,这葫芦虽然大,却没有一点实际用处,我索性就把它砸破了。
”庄子听了,说:“你真不会利用大的东西啊!有这么大一个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做成腰舟,漂游江河湖海,作渡江用,而只考虑盛东西呢?你还是个心眼不开窍的人啊!”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
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有其自身的“大用”,只是利用的方式不同或摆放的位置不同罢了。
因此,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下面我将从变通创新、节俭环保、用人、教育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一、变通创新方面惠子固执地认为葫芦只能用来装水,而庄子大胆创新,打破了葫芦的常规用法,把以前只能用来盛水转变到可以作为腰舟来使用,合理地变“无用”为“有用”,化“有用”为“巧用”。
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
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
古往今来,那些美名远扬的科学家、艺术家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是与他们自身的努力有关,更是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创新精神。
只有所谓的“创新性人才”,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为社会、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样地,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也必定离不开创新。
浅谈《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

180浅谈《庄子》寓言的艺术特色陈娟虹 福建省福清第二中学摘要: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可谓独占一席,其寓言数目众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
这些寓言故事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意出尘外,想象奇特;寄理于寓,借寓言理;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而且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也正因为如此,《庄子》寓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文人的寓言创作和后世小说的产生;此外,还丰富和发展了祖国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庄子》寓言;艺术特色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可谓独占一席,其寓言数目众多,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可谓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司马迁记载: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底率寓言也。
”[1]庄子自己也说:“寓言十九,籍外论之。
”可见其书可以说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这些寓言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下试作分析。
一、《庄子》寓言的艺术价值(一)意出尘外,想象奇特《庄子》寓言表现了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可谓意出尘外,想象奇特。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6]《秋水》篇中“望洋兴叹”的故事,写在秋水上涨时节,大大小小的河流奔腾跳跃汇入黄河, 使黄河更加宽广,气势更加雄伟,它波涛汹涌,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作者从黄河写到大海, 写得混混茫茫,形成了开阔而壮观的境界, 这种高超的艺术境界, 正是得力于作者那丰富想象力表现出来的。
《庄子·应帝王》篇中,“混沌之死”的寓言故事,最能表现庄子那奇特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
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混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作者凭空撰出倏、忽、浑沌三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怪诞之人, 通过这三个怪诞之人的故事, 来阐发“无为”的深刻哲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很少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他们大都是作者通过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逍遥游》中“游”的审美意境摘要: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
《逍遥游》则最能体现庄子这一毕生追求,由于无法改变现实。
庄子只能通过“游”的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意味着到达“得道”的人生境界。
这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即为审美的意境。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审美一、何谓“逍遥游"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有大致两类,一类是记叙文,《史记》就是其典型代表;另外一类是直抒胸臆,庄子就代表了这一类。
既然庄子写的文章是抒发自我心得,那么为了了解庄子当时的心境就不得不提到其生活环境。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时各国争雄,战乱不断,生灵涂炭,面对纷乱的社会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而又忧国忧民的庄子.内心所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
一句“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充分显现出庄子俊逸清高的个性和深刻的孤独。
孤寂的庄子。
如何在沉浊的社会里生存且不会因抑郁而窒息?他心灵的归宿在哪里?为了探寻其奥妙,选择居于《庄子》内篇之首的《逍遥游》为主要研究对象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历来为研究庄子思想的学人所重,美学思想必然也不会甘居其后,但是也因此形成众说纷纭的情形。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有《庄子音义》,解篇名云:内篇,内者,对外立名。
“逍遥游者,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
”郭象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这是以自得其乐、适性而为来诠释庄子“逍遥”的意思。
郭象的注释当时以及后来流行最广。
成玄英《庄子序》云:“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
对于逍遥的解释现存三种类型: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
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
以斯而游,故日逍遥。
可见,逍遥的世界是庄子在随心所欲地开拓。
庄子以奇崛瑰丽的想像力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精神的绝对自由靠物象的极度自由空间得以伸展,鲲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青天,物理空间的限制被缩小甚至取消,庄子的想象力挣脱了任何空间的束缚。
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游,故日逍遥。
楚辞补注:「逍遥,犹翱翔也。
相羊,犹徘徊也。
」就字面意义来说,逍遥原为徘徊、翱翔之意。
徘徊为行的自由,翱翔为飞的自由,逍遥是行动的自由。
而憨山大师解释逍遥为广大自得、广大自在,将逍遥提升到了精神自由的层次。
第三,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
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日逍遥游。
这是指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
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
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这里提出了三种逍遥义。
其实,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用“鳍”在水中的游,也不是用“翼”在空中的游,而是用“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水中的游是鼋滞的,空中的游也还是有风云的挂碍,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
二:《逍遥游》之“游”逍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不能游。
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
命运无法改变,精神却可以寻找寄托。
庄子为自己找到的出路是“游心”。
庄子所讲的“心”与儒家的“心”不同:儒家的“心”侧重于道德之心、伦理之心:而庄子讲的“心”是虚寂空灵的,他称之为“灵府”(<庄子·德充符>)、“灵台”(<庄子·达生>)。
形体虽然受着束缚,但“心”却可以在广大无边的世界里邀游。
这就是“游心”。
《逍遥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
他在《逍遥游》中为了论证"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为线索",以"小大之辨"作为贯穿全文的枝干。
在《逍遥游》中,自然万物大至巨鹏,小到学鸠、斥鴳;寿命长及冥灵、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会生活中大德如宋荣子、列御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
不但大小没有差别,而且美丑、贵贱、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样,没有差别。
在《齐物论》中,他提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就是说小草杆和大木头,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没有差别的,用"道"这个本体去认识,都是等同的。
①首先,庄子的“游”要摆脱一切凭借(无待)而“游”。
鹏鸟必须乘风而游,才能高飞九万里,蜩与学鸠同样需要培风才能飞上不高的枝头,人们都艳羡的逍遥的列子也必须御风才能飞行,这些在庄子看来,都是有所凭借的,所以不是真正的逍遥。
那么真正的逍遥,是不①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是就应该是摆脱一切的凭借而“游”?我们知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凭借,如果不凭借氧气,就无法呼吸,不凭借食物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命的循环,甚至不凭借繁殖,人类何以在地球上生生不息?随后,庄子提出了想要“逍遥”,就要做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顺应自然的法则,随着变化而变化。
其次,摆功名而“游”。
许由是为人称道的大贤人,尧想把天下让给他,许由却以治理理念不同(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借口表示自己不愿越俎代庖而拒绝了尧;《秋水》中说,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人请庄子做大官,庄子却以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的乌龟自喻,而不愿做庙堂上的囚徒。
世人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的,庄子认为这是对“游”的限制。
所以提出“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功”、“无名”才能实现所谓逍遥游。
而我认为,没有一个人这一生都是没有追求过功名的,我们从出生到死去,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又归于简单的过程,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受环境的影响,孜孜以求,等到人生真的到了需要反思和总结的时候,那一颗心会再度归于平静。
也就是说,摆脱应该是从争取的境地升华而出的,「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
三、"游"的审美意境庄子的时代没有美学,因此我们后人的归纳对庄子那个时代没有意义。
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我们却能从庄子思想中探寻出一种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从今人视角出发,庄子的这种哲学把事物的规定性完全忽视,把"大小"、"美丑"、"善恶"等等完全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
这样他就容易给人造成庄子是纯粹主观主义者而非客观唯心主义者。
实际上,从庄子的思想出发,庄子不只否定了事物的规定性,甚至连事物本身都加以否定。
首先,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大小、美丑这些概念不仅是相对的、同一的,而且更是虚无的,只有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才是最高的、绝对的。
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宇宙间一气运化的充满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美。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现象的大小美丑只属于较低层次的美学范畴。
叶朗就曾经这么理解过"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 这种"气韵生动"的最高范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
即使是一花一草,一丘一石,也要能够看出事物背后的灵气和气韵来。
当然,就审美欣赏来说,对于物象,庄子似乎不看中审美对象的感性外在形态,他更注重观察外在形态下隐含的精神与气韵。
庄子在《逍遥游》以及其它文章中塑造了大量形态丑陋的兀者、支离者、瓮大瘿的形象,他的这种塑造从今天的美学角度看来,表明的是这样的审美意境:外在形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和力量。
美与丑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转化,同时美的极致也升华出来。
②这种美的极致显然发轫于庄子"小大之辨"、"道通为一"观点。
也给我们标示出一种"自然之美"的审美理想,在《逍遥游》中,那种"御气而行"的潇洒状态实际上就是自然状态,人处于自然中,自然是美的。
自然之美含藏着内在生命及活泼之生机,它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
无怪乎庄子在《知北游》中赞叹着:"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传达了道家美学的一个最基本思想,即关于真与美的统一观。
在道家看来,最美的即是最自然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合乎自然之道,体现素朴自然、恬淡无为。
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亦即"自然之美"的破坏。
那当我们看当今社会,《逍遥游》中的势利之徒,受到名利的束缚;大德如列御寇,亦"犹有所待",也失去了自然之美。
③其次,无已、无待的至人、真人是庄子的人格理想,他们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不受时空和外物的限制,到达真正的自由之境。
这正是庄子所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常人为物欲所累.难以领悟人生之真谛,这是人世的悲哀。
但是,心灵进入自由之境也并非完全不可能。
“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和践履工夫就是庄子所设计的一条通向精神自由境界的路径。
“心斋”,即心“虚”。
保持内心的绝对虚静,无情感、无思虑。
“坐忘”。
就是摒弃一切凡尘俗念,忘记万物,也忘记自己的存在;“同于大通”,就是一切因任大化之自然,内心空无一物,从而直达“道”我为一的境地,我与“道”同体,道即我,我即道。
这就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即“道”的境界。
“道”是道家哲学中的最高范畴,不过庄子所讲的“道”与老子所讲的“道”有所不同,用牟宗三先生的话说:“老子之道有客观性、实体性及实在性,至少也有此形态。
而庄子则对此三性一起消化而泯之纯成为主观的境界.故老子之道为‘实有形态’。
或至少具备实有形态之姿态,而庄子则纯为‘境界形态’。
’④聪指庄子的“道”不是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讲的,而是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此概括是比较准确的,这种审美境界是庄子人生哲学所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
庄子的自然无为包含有顺应事物自身规律.从而实现规律与自由的高度统一即进行艺术创造的美学原②叶郎.《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吏·先秦篇》[A].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3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