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

沙利度胺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12级化本张哲宾关键字: 沙利度胺谷氨酸衍生物药理作用用途正文中文名:沙利度胺外文名:Thalidomide (Distaval)性状: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熔点:269—274℃沙利度胺结构式:化学结构:谷氨酸衍生物,在生理ph条件下有二种旋光异构体——R(右旋)和S(左旋),R构型——有镇静作用,S构型——致畸有关。
药物别名:沙立度胺,反应停,酞胺哌啶酮沙利度胺英文名称:Thalidomide (Distaval)一、沙利度胺片1.剂量用法说明:口服,25mg~50mg/次,4次/日,视病情可渐增至50mg~100mg/次,症状控制后减量,维持量为25mg~50mg/日,可较长期服药。
(1)健康人口服200mg以后血浆峰浓度0.8~1.4ug/ml。
(2)平均达峰浓度为4.4小时(3)吸收半衰期为1.7小时左右。
(4)排除半衰期为4---28,平均8.7小时左右2.不良反应:在已公开的临床试验中,常见镇静作用,嗜睡、困倦、头晕、头痛,便秘、口干、皮疹、皮肤干燥、四肢水肿等;、恶心、深静脉血栓、低血压、心律过慢(<60次/分)等少见。
大部分均轻微并可以耐受,停药后可以消退。
严重的副反应有:致畸作用沙利度胺为强致畸药,故孕妇禁用,需采取有效避孕措施方可应用。
停药6个月以上方可怀孕。
此药不影响服药者的生殖器官,而是通过胎盘直接作用于敏感期的胚胎,小剂量即可致畸。
因此,育龄妇女要禁用。
二、研发历史及事件简介:1954年首先在前合成。
1956年在德国上市,被广泛使用为及预防妊娠性呕吐1960年欧洲的医生们开始发现,本地区畸形婴儿的出生率明显上升。
1961年全世界市场召回及禁止上市,当时全世界约有15000名左右婴儿已经受害。
1963年正式退市。
导致新药的试验的法规诞生。
1965年意外地发现反应停可以有效地减轻麻风性皮肤结节红斑的患者的皮肤症状。
1991年发现它有抑制(TNF-α)作用¡ª——抗炎作用。
沙利度胺在皮肤科的应用医学课件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4
沙利度胺的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
沙利度胺对孕妇的安全性尚未确 定,因此孕妇应避免使用。若孕 妇必须使用,应权衡利弊,并严 格控制剂量和疗程。
哺乳期妇女
沙利度胺可能通过乳汁分泌,哺 乳期妇女在服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以免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
沙利度胺在儿童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不推荐用于 儿童患者。
神经毒性反应
总结词
沙利度胺可能导致神经毒性反应,包括嗜睡、疲劳、 头晕等症状。
详细描述
沙利度胺的神经毒性反应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患者在使用沙利度胺后可能出现嗜睡、疲劳、头晕、 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服药后不久出 现,并在停药后逐渐消失。然而,对于一些个体,这 些症状可能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能导致抑郁症或自 杀倾向。因此,在使用沙利度胺期间,应密切关注患 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沙利度胺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 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 细胞的活性,从而缓解某些皮肤
病的症状。
沙利度胺的药理作用
沙利度胺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 DNA合成和修复,抑制肿瘤细 胞的增殖,从而达到抗肿瘤的 作用。
沙利度胺还具有抗炎和免疫调 节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 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缓解某 些皮肤病的症状。
详细描述
沙利度胺可以抑制某些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减轻红斑狼疮患者的症状。对于某 些类型的红斑狼疮,如盘状红斑狼疮和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沙利度胺被证实 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天疱疮的治疗
总结词
沙利度胺在治疗天疱疮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有助于控制病 情并促进皮肤愈合。
沙利度胺光学异构体转化过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沙利度胺光学异构体转化过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沙利度胺(Salbutamol)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治疗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药物。
它属于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通过扩张支气管,舒张平滑肌,增加通气量来缓解呼吸道症状。
然而,沙利度胺存在光学异构体的存在,即S-沙利度胺和R-沙利度胺。
这两种异构体的结构相似,但立体构型不同,因此会导致它们的药理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的差异。
在光学异构体转化过程中,S-沙利度胺可以经过化学反应或代谢作用转化为R-沙利度胺。
这个转化过程可以发生在人体内,也可以在药物制剂中发生。
本文的目的是对沙利度胺光学异构体转化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以增进对该药物的理解和应用。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文献综述,探讨光学异构体的产生原因、转化机制以及其对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沙利度胺的光学异构体特征,包括其化学结构和立体构型。
然后,我们将详细讨论光学异构体转化的途径和机制,包括物理光解反应和化学代谢反应。
最后,我们将总结研究结果,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沙利度胺光学异构体转化过程,我们期望能够提高对该药物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并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这个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光学异构体转化机制的理论探索和药物设计的优化。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它对于读者理解和阅读文章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旨在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下来是正文部分,主要围绕沙利度胺光学异构体转化过程展开分析和讨论。
最后是结论部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
文章结构如下:引言1.1 概述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介绍沙利度胺及其对光学异构体的研究现状,并概括光学异构体转化过程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沙利度胺

用量
03
不良反应
04
注意事项
06
药物相互作 用
05
用药禁忌
适应症
对于Ⅱ型麻风病效果好;也可用于多种皮肤病,如盘状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贝赫切特综合征 等。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25~50mg(1~2片),一日100~200mg(4~8片),或遵医嘱。
不良反应
分子结构数据
摩尔折射率:62.35 摩尔体积(cm3/mol):171.7 等张比容(90.2K):496.5 表面张力(dyne/cm):69.9 极化率(10-24cm3):24.71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氢键供体数量:1 氢键受体数量: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互变异构体数量:8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83.6 重原子数量:19 表面电荷:0 复杂度:449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类别
免疫调节药。
贮藏
密封保存。
制剂
沙利度胺片。
谢谢观看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品的图谱一致(通则0402)。
检查
有关物质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溶剂:乙腈-水-磷酸(50:50:0.1)。
供试品溶液:取本品约0.1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溶剂适量,超声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精密量取10mL,置100mL量瓶中,加磷酸溶液(1→100)10mL,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化合物简介
基本信息 理化性质
分子结构数据 计算化学数据
基本信息
化学式:C13H10N2O4 分子量:258.229 CAS号:50-35-1 EINECS号:200-031-1
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

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一、引言沙利度胺,全称为沙利度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一种常用的药物。
本文将详细介绍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在不同疾病中的使用方法以及疗效评估。
二、沙利度胺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1、适应症- 单纯性抑郁症- 双相障碍中的抑郁发作- 抑郁性躁狂发作2、使用方法- 初次治疗时,建议每天口服10mg,分为两次服用。
根据疗效和耐受性,剂量可逐渐增加至最高20mg/日。
- 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病情和药物反应,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3、疗效评估- 根据患者的症状改善程度,包括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等方面的评估。
- 沙利度胺的治疗效果一般需要2-4周才能显现出来,因此需要耐心等待。
三、沙利度胺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1、适应症- 广泛性焦虑症- 恐慌障碍- 社交焦虑症2、使用方法- 初次治疗时,建议每天口服10mg,分为两次服用。
根据疗效和耐受性,剂量可逐渐增加至最高20mg/日。
- 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病情和药物反应,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3、疗效评估- 根据患者的焦虑程度和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进行评估。
- 沙利度胺的治疗效果一般需要2-4周才能显现出来,因此需要耐心等待。
四、沙利度胺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应用1、适应症- 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的辅助治疗2、使用方法- 初次治疗时,建议每天口服10mg,分为两次服用。
根据疗效和耐受性,剂量可逐渐增加至最高20mg/日。
- 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病情和药物反应,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3、疗效评估- 根据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程度进行评估。
- 沙利度胺的治疗效果一般需要2-4周才能显现出来,因此需要耐心等待。
附件:1、沙利度胺的临床研究报告2、沙利度胺的临床试验数据法律名词及注释: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一类药物,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增加了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在神经突触中的浓度。
2、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ants):用于治疗抑郁障碍的药物。
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

抗恶性肿瘤血管生成 治疗癌性恶病质 增敏化疗、放疗 "多用途"辅助用药
抗恶性肿瘤血管生成
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佐证:治疗麻风节结状红斑效果良好 导致新生儿先天畸形机制之一 实验研究证实:抗肿瘤血管生成 机制: 降低人胃癌、食管鳞癌裸鼠模型组织VEGF、降低微血管密度 抑瘤效果与人恶性肿瘤模型组织bFGF表达呈正相关 抑制COX-2活性,下调COX-2催化前列腺索PEG2表达间接抗血管生成 通过合成整合素α 、 β 调控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由恶性肿瘤组织分泌,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参与新生血管形成过程多环节,明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Z. H. KHAN etal. ,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3; 17: 677–682.
短期治疗增加恶液质患者瘦体重
单药沙利度胺增加食管癌恶液质患者体重和瘦体重
治疗晚期胰腺癌恶液质单中心开放性研究
Gut 2005;54:540–545
N=50
治疗组:Thalidomide,200mg/d
“反应停”事件
《柳叶刀》澳大利亚产科医生William Michael reed报告: 反应停导致婴儿畸形。接生的产妇中,许多人产下婴儿患有罕见的 畸形症状:四肢发育不全,短得就像海豹的鳍足,命名为“海豹肢症”。 这些产妇有共同的妊娠期间服用“反应停”经历。(1961年,反应停因此禁用), 这时候欧洲和加拿大已发现8000多名海豹肢症婴儿。 William第一次把海豹肢畸形与反应停联系起来
IL-2↑ Γ-IFN↑
释放细胞 毒介质
NK细胞
3、抗肿瘤作用
2、抗血管新生
沙利度胺合理用药要点

沙利度胺合理用药要点
通用名:沙利度胺片,沙利度胺胶囊
制剂与规格:(1)片剂:25mg;(2)胶囊:25mg
适应证:麻风病。
合理用药要点:
1.沙利度胺可以引起心率减慢,严重者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皮疹以及便秘、周围神经病变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可通过减量以及辅助用药缓解。
3.硼替佐米与沙利度胺具有协同作用。
4.对于接受沙利度胺与地塞米松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而言,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显著升高。
需要密切注意血栓导致的症状和体征,合并高危血栓风险时建议给予预防性抗凝。
5.细胞遗传学高危患者不建议单独使用沙利度胺进行维持治疗。
6.有胚胎-生殖毒性,孕期妇女可引起胎儿海豹畸形,应注意避孕。
7.服用后会出现嗜睡,眩晕,不建议开车,应临睡前服用。
8.沙利度胺可以用于初治及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在国外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批准用于初治以及难治复发骨髓瘤治疗)。
沙利度胺

对沙利度胺的认识摘要沙利度胺(thalidomide),化学名称为α-酞胺哌啶酮(α-N-phthalidoglutamide),是一种合成谷氨酸衍生物.沙利度胺于1953年在前西德首先合成,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其镇静、催眠及镇吐作用被用于改善睡眠和妊娠早期的恶心、呕吐反应;至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导致上万例的海豹胎而退出市场.近年来由于沙利度胺具有重要的抗炎、免疫调节及抗血管生成作用,又重新受到重视.沙利度胺已被用于治疗皮肤结节性麻风(ENL),也有人试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克罗恩病及血液系统肿瘤,其作用机制和临床适应证得到了进一步认识.关键词沙利度胺分子机制起死回生研发历史临床应用沙利度胺(以往被称为“反应停”)是一种合成的谷氨酸衍生物,20世纪50年代初开发此药物主要是用于治疗癫痫,但由于缺乏有效性,随后被作为一种睡眠辅助用药,同时在怀孕期间广泛用于孕妇止吐。
20世纪60年代初,因出现大量的沙利度胺导致的婴儿畸形报道(如:短肢畸形、长骨缺损、耳廓缺失、唇裂、心脏和胃肠道畸形等),从而被很多国家禁止使用,并撤出医药市场。
然而,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沙利度胺对麻风、风湿病和多种类型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陆续出现,1998年美国FDA批准沙利度胺用于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2006年5月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目前,有关沙利度胺治疗多种实体肿瘤和风湿病的临床研究方兴未艾,沙利度胺再次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并续写了其神奇的故事。
一、反应停事件1953年,瑞士的一家名为Ciba的药厂(瑞士诺华公司的前身之一)首次合成了一种名为“反应停”的药物。
此后,Ciba药厂的初步实验表明,此种药物并无确定的临床疗效,便停止了对此药的研发。
与此同时,西德药厂格兰泰集团(Chemie Grünenthal)却在药理研究中发现,沙利度胺虽无抗菌特性,却对中枢神经系统能起到奇特的镇静催眠作用,遂将这种药当作治疗孕妇过度妊娠反应的特效药来开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利度胺,不仅能泛素化降解Myc,改善预后,还可增加R介导的ADCC。
1.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5 February 28; 21(8): 2433-2442 2. Annals of Oncology 25: 2124–2133, 2014 3. Ann Hematol (2014) 93:1263–1277
• 这一过程将改变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 并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产生毒性效应。
A. Keith Stewart. Science, (2014) 343(6168):256-257.
Nature:2014年6月,解密Thalidomide与CRBN的结合模式
• 2014年下半年, Nature揭秘了沙 利度胺与CRBN神奇的结合模式。
沙利度胺 Clinical 治疗TCL临床研究进展 Research
背景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肿瘤,我国发病率1.39/10万(男
),0.84/10万(女),死亡率为1.5/10万,排在肿瘤死亡原因的第11-13位; 按病理类型,分为NHL(占90%)和HL;按细胞来源,分为BCL和TCL;按生
1965年
发现沙利度胺减轻麻风性皮肤结节红斑
1961年
发现沙利度胺与新生儿畸形有关,被禁用,反应停事件
1957年
沙利度胺在欧洲首次上市,主要用于预防妊娠性呕吐
1953年
沙利度胺在瑞士Ciba药厂首次合成
1. A.Keith stewart. Science 17 january 2014
沙利度胺的药理作用
Science:2014年1月,揭示Thalidomide的靶向作用机制
抑制B细胞通路
激活T细胞通路
• 2014年上半年,Science探索了CRBN 下游信号;
• 沙利度胺与cereblon(CRBN)蛋白结 合,随后CRBN激活CRBN E3泛素化连 接酶复合物的酶活性;
• 转录因子Ikaros(IKZF1)和Aiolos (IKZF3)在经过泛素(ubiquitin, Ub) 分子修饰后发生蛋白水解;
• 度胺类药物进入CRBN 结合口袋后, 产生了一个新的界面,可以阻止部 分底物如 MEIS2 的结合,却又能 促进某些底物如 IKZF1、IKZF3 的 结合。
Eric S. Fischer et al. Nature 2014. June doi:10.1038/nature13527
Cell:2014年10月,转述Nature、Science有thalidomide 多效性的作用机制
回顾:部分淋巴瘤在注册研究
沙利度胺临床用途
在淋巴血液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 2006 FDA批准用于MM一线和二线治疗 • 用于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治疗
– MCL(套细胞淋巴瘤) – MALT(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 HL(霍奇金淋巴瘤) – AITL(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 – PTCL(外周T细胞淋巴瘤) – PCTCL(原发皮肤T细胞淋巴瘤) – ALC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 CLL(原发皮肤TCL,ALCL) – DLBC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一项标准治疗联合沙利度胺治疗T细胞和 B细胞淋巴瘤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
照试验(方案)
方案初始起草:束跃鹏
• 研究背景 • 研究方案
目录
沙利度胺
里程碑式的手性药物
• 是一种非巴比妥类镇静药物 • 分子式是C13H10N2O4 • 在生理PH条件下有两种旋光异构体
–S异构体具有致畸作用 –R异构体有有镇静作用 –两种异构体能互相转换
长的快慢,分为惰性、侵袭性和高度侵袭性淋巴瘤; TCL主要包括AITL、CTCL、MF、PTCL等。常规治疗以CHOP、R-CHOP、
EPOCH或ESHAP等为主; 近期研究发现,“双打击/三打击”(MYC、BCL-2、BCL-6)淋巴瘤预后
较差1; 目前,正在探索采用R(X)CHOP2,来增加临床疗效,X主要包括依帕珠单
药物复兴
沙利度胺能够激活CRBN-E3连接酶的 活性,致使转录因子IKZF1和IKZF3泛 素化并降解。这一选择性的作用将导 致B细胞和T细胞发育失调,从而激活 沙利度胺免疫调节的潜在能力。
沙利度胺与CRBN结合后,Ikaros降解, 并干扰先前未知内源性底物的聚集和 调节,同时转录因子MEIS2上调。
因此,沙利度胺同时作用于两条细胞 通路,包括两者缺失性和获得性的功 能改变,这些或许可以解释沙利度胺 的多效性作用。
Cell 159, October 9, 2014
研究背景
沙利度胺:多种肿瘤均疗效显著
Pubmed 沙利度胺相关研究:8323篇 沙利度胺治疗肿瘤:3764篇
有关沙利度胺的 注册研究:823项
沙利度胺的7大主要药理作用
抗TNF-α 诱导凋亡
抗血管新生
thalidomide
免疫调节 抗纤维化
抗增殖
镇静
沙利度胺的作用机制
沙利度胺
1、抗炎作用
3
2
1
1 2 2、抗血管新生
基质细胞
释放细胞
诱导肿瘤 毒介质
细胞凋亡
5
4
NK细胞
3
IL-2↑ Γ-IFN↑
2
血管
沙利度胺
激活
单核细胞 CD8细胞
1 3、抗肿瘤作用
Science:2010年,首先发现Thalidomide致畸靶点CRBN
• 2010年,发现CRBN与 DDB1以及Cul4A结合, 形成E3泛素连接酶复合物;
• 该复合物对四肢的发育有 着重要的作用,而沙利度 胺利用一系列点突变,与 CRBN相结合,可抑制E3 泛素连接酶复合物的功能。
Takumi Ito et al.Science 327, 1345 (2010);
Thalidomide 3D
沙利度胺的发展历程
沙利度胺:莎士比亚式的传奇历程[1]
近150项有关沙利度胺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涉及50多种疾病
2006年
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1998年
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麻风病皮肤损害
1994年
发现沙利度胺有抗血管新生作用——抗肿瘤作用
1991年
发现沙利度胺有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用——抗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