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L2骨髓象
血液学检查病例分析

参考答案:A
答案解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属于骨髓增殖性疾病 ,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加,以中晚幼粒细胞为主, 可伴有血小板增多,脾大具有特征性,并有NAP积 分减低。溶血性贫血一般仅表现为贫血,长期的慢 性血管外溶血也可以伴有脾大,但此时往往有脾功 能亢进,可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淋巴瘤一般 不会导致白细胞极度增高。类白血病反应所致的白 细胞增高一般不会超过50×109/L,且NAP积分明 显增高。骨髓纤维化可以伴有白细胞的增加和明显 的脾大,但外周血白细胞以成熟粒细胞为主,中晚 幼粒细胞不超过20%,并可见有幼红细胞,泪滴状 红细胞,且多数患者NAP积分增高。
慢性溶血 起病缓慢 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诊断标准: ①临床:贫血、黄疸、肝脾肿大 ②网织红细胞增多; ③骨髓增生象,以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④Coombs试验阳性; ⑤近4个月内无输血或特殊药物服用史。
巨幼细胞性贫血
诊断标准:
①临床上有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的病因和表现; ②大细胞性贫血; ③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叶>5%;见6叶); ④骨髓呈典型的巨型改变(巨幼红>10%,粒、巨核系 也有巨型改变),无其它病态造血表现。 ⑤血清叶酸<3ng/ml;红细胞叶酸<100ng/ml;血清 维生素B12<100-140pg/ml。
ITP骨髓象特点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红系和粒系比例、形态常无明显异常,合并
出血时红系可增多
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
二、细胞免疫分型
即细胞免疫标记检测,是利用单克隆抗体及 免疫学技术对细胞膜表面和/或细胞内存在的 特异性抗原进行检测。 常用:流式细胞仪(FCM)
临床应用
识别不同系列的细胞 识别不同的淋巴细胞 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识别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 识别不同功能状态的细胞 分离、鉴定不同系列和不同分化阶段的细胞 白血病免疫分型 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急性白血病

(七)M7型:巨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幼稚巨核细胞≥30%, 分为2型 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 分化型,骨髓及外用血中以单圆核和多 圆核病态巨核细胞为主。
D、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L) 随着白血病缓解率提高和生存期延 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成为较突出的 问题。以急淋较急非淋常见,急性早幼 粒细胞白血病也较多见。常无症状,可 表现为头痛、头晕、烦躁,严重时出现 呕吐、颈项强直、视神经乳头水肿和脑 神经、脊髓瘫痪等
E、绿色瘤 又称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或 髓母细胞瘤(myeloblastoma),见于2%~14% 的急非淋,由于白血病细胞大量的髓过氧化 物酶在稀酸条件下变成绿色,故称为绿色瘤 (chloroma),常累及骨、骨膜、软组织、淋巴 结或皮肤,但以眼眶和副鼻窦最常见。可表 现为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
急性白血病
一、概述
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是造血 干祖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白血病细 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主要为原始细 胞和早期幼稚细胞,自然病程数月。 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浸 润和高代谢等。
分类:常因FAB分型
急性淋巴细胞系白血病〈ALL〉: L1、L2、L3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M0、M1、~M7,
化学染色: POX SB 幼粒 + + 幼单 ± -
SE NSE + ± +
(五) M5:急单
M5a(未分化型):髓原单≥80% M5b(部分分化型): 30%﹤髓原单+幼单﹤80%
M5a
(六) M6型:急性红白血病
是红系、粒系同时恶性增生的急性白血 病,髓幼红CELL﹥50%,且有形态异常, 且原粒(非红系)﹥30% 1.红系增生期:骨髓原红增生为主 (红血病) 2 .红系和粒系同时增生期(红白血病) 3.白细胞系统增生期(白血病)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预测试卷三

临床检验技术中级《基础知识》预测试卷三[单选题]1.正常人尿液中所含的微量蛋白质主要是(江南博哥)A.白蛋白B.β2-微球蛋白C.核蛋白D.IgGE.T-H蛋白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正常人尿液中所含的微量蛋白质是以白蛋白为主。
[单选题]2.女性,24岁。
头晕、乏力2周,1周来尿色深黄,两下肢散在瘀点来就诊。
化验:Hb80g/L、WBC6.4×109/L、PLT30×109/L,网织红细胞8.2%。
该患者首先考虑的诊断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溶血性贫血C.巨幼细胞性贫血D.缺铁性贫血E.地中海贫血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病人临床表现为贫血,黄疸,网织红细胞增高,因此诊断为溶血性贫血。
[单选题]3.HMG-CoA的中文名称是A.总胆固醇B.三酰甘油C.低密度脂蛋白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E.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参考答案:E[单选题]4.ALL-L2骨髓象A.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B.小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C.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D.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致E.大小细胞混合,各占一半左右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ALL-L2的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12μm)为主,大小不一。
[单选题]5.血小板聚集功能是指A.血小板与红细胞之间的黏附B.血小板与白细胞之间的黏附C.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附D.血小板与诱导剂之间的结合E.血小板与钙离子之间的结合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在一起称血小板聚集。
[单选题]6.细胞抗凝系统是指A.血管内皮细胞B.嗜碱粒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系统D.杆状核、分叶核中性粒细胞E.肾小球旁细胞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细胞抗凝系统主要通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活化的凝血因子、光滑的血管内皮阻止血小板活化和纤维蛋白沉积、肝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抗凝物质来完成。
[单选题]7.正常人的珠蛋白β链由多少个氨基酸组成A.141个B.142个C.145个D.146个E.147个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α链由141个氨基酸组成,β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
一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病例分享

貌 , 全 身 可 见 散 在 瘀
T 37℃, P 80 / BP 130/80mmHg
R 19 /
体 格 检 次查
分 ,
次 分 ,
入院诊断
急性白血病(分型待定)
入院后检查
血象:
WBC 25.36 × 109/L RBC 2.22 × 1012/L
HB 68 g/L PLT 59.6 × 109/L
呋喃妥因、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Pitout JDD. Drugs 2010; 70 (3): 313-333
碳青霉烯类治疗 产ESBL肠杆菌感 染的临床有效率 达80-100%
采用碳青霉烯类 治疗,产ESBL肠 杆菌感染患者14 天病死率下降 83%
Q1
碳青霉烯类药物为何能成为产ESBL肠杆菌感 染患者起始经验性治疗的首选?
病例分享
PART 1
苏某某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男,23岁 于2014年3月25日入院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主
主诉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诉
皮肤瘀斑2周余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请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简要病史
患者自述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颈前部皮肤瘀点、瘀斑,偶尔刷牙时出现少 量牙龈出血,无鼻衄,无解血尿及黑便,无发热、无四肢关节痛,外院查血象:WBC 30.5×109/L HB 70 g/L PLT 64×109/L,BM: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象,原、幼 淋98.8%。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门诊拟“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收入院。发病以来, 体重明显减轻约4kg。
β-内酰胺酶可使β-内酰胺类药物的酰胺键断裂 而失去抗菌活性,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G-菌对 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
2018年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试题(4)

2018年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试题(4)一、单选题(以下每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第1题向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较重要的辅助分子是(D)第二信号称为协同刺激信号,主要是CD28与B7分子之间的作用。
第2题胰岛细胞瘤时可出现下列何种结果(D)胰岛细胞瘤时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导致血糖水平明显降低。
第3题不属于一期止血缺陷的筛查试验的是(C)。
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出血性疾病。
第4题铁锈色痰常见于(B)铁锈色痰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梗死。
第5题符合漏出液特点的是积液蛋白质定量小于(D)。
因漏出液是非炎症性积液,其蛋白质定量<25g/L。
第6题下列哪项不符合M7(E)。
AML-M7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
第7题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A)T细胞接受抗原提呈细胞提供的抗原肽信息及协同刺激信号后,自身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效应T细胞,并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同时,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并接受活化T细胞的协同刺激信号后,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不包括T、B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
第8题补体系统是(E)补体是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抗体溶菌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第9题肾小球滤过率是用下述何种单位表示()。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
第10题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特殊结构是(A)。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洗脱的黏稠性物质,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损伤和抗干燥的功能。
第11题通常尿10项试带不能测定(E)。
尿8项检测项目包括pH、PRO、GLU、KET、BIL、URO、ERY或HB和NIT;9项检测项目在8项基础上增加了LEU;10项检测项目又在9项的基础上增加了SG;11项则又增加了维生素C。
第12题关于有核红细胞不正确的是(E)。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

常见血液病骨髓象诊断要点F3.1 缺铁性贫血(ID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小,幼红细胞呈现核固缩和胞浆量少及着色偏蓝等核老、浆幼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外铁阴性,含内铁细胞减少。
此类贫血最常见,临床上常有胃病、痔疮和月经多等病史。
F3.2 巨幼细胞性贫血(MA)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可见巨大的红细胞,幼稚红细胞常呈核染色质疏松、浆量增多、着色偏红等核幼、浆老的核浆发育不平衡现象。
且可找到巨大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叶也偏多。
巨核细胞核分叶增多,但不出现多个小核的巨核细胞,巨核细胞浆内易见由核染色质脱落下来的核小体(该类细胞约占巨核细胞20-30%)。
临床上常有胃肠手术、营养不良和妊娠等情况。
外周血象常出现3系减少。
F3.3 溶血性贫血(HA)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增生,其总比例常大于50%,但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并可见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等特殊形态的变化。
此病临床资料对诊断尤为重要,病人常出现黄疽、尿胆原和间接胆红素增高,网织红细胞常大于5%。
急性溶血时,外周血象可出现幼红细胞。
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常出现阳性。
F3.4 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小粒呈空架状,脂肪球增多。
粒、红、巨三系细胞减少,其中以巨核细胞减少更为明显,成熟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网状细胞、浆细胞、嗜碱组织细胞常偏多。
血象3系减少,但脾脏不肿大。
F3.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红细胞可见多核、核碎裂及巨幼样变,成熟粒细胞分叶减少(或增多),粒细胞胞浆颗粒减少或无或过大而多,核浆发育不平衡。
易见多个小核的颗粒巨核细胞和微小型巨核细胞。
此类病人外周血象易见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成熟单核细胞常增多。
临床抗贫血治疗效果差。
诊断MDS后,按骨髓和外周血象中原始细胞多少,有否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可分为难治性贫血(RA)、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转化中原始细胞片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4型,至于慢性粒单细胞性白血病(CMML)已属白血病可不再列入MDS。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46

[模拟] 初级临床医学检验技士基础知识46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A.5%~7%B.7%~9%C.9%~11%D.11%~13%E.13%~15%参考答案:B正常人血量约为(70±10)ml/kg,成人约4~5L,约占体重的6%~8%。
第2题:血细胞计数池深度是A.0.01mmB.0.05mmC.0.10mmD.0.15mmE.0.20mm参考答案:A计数池两侧各有一条支持柱,将特制的专用盖玻片覆盖其上,形成高为0.01mm 的计数池。
第3题:ABO血型鉴定使用玻片法的错误的说法是A.操作简便B.适用于反定型C.适合大批量标本D.反应时间长E.不需要离心参考答案:B玻片法:操作简单,适于大量标本检查,但反应时间长;被检查者如血清抗体效价低,则不易引起红细胞凝集,因此,不适于反向定型。
第4题: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最大吸收峰波长为A.405nmB.450nmC.500nmD.540nmE.640nm参考答案:D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
第5题:导致红细胞病理性减少的原因是A.库欣病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C.异常血红蛋白病D.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E.肺气肿参考答案:D异常血红蛋白病、肺气肿可导致组织缺氧,EPO代偿性增高促使RBC继发性增多;真性RBC增多症是原发性RBC增多的一种。
库欣病患者会有毛细血管扩张、多血质的特点,而无RBC病理性减少,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属于RBC膜缺陷引起贫血的一种疾病,可导致RBC病理性减少。
第6题:蛋白尿指尿蛋白定量超过A.10mg/24hB.20mg/24hC.50mg/24hD.100mg/24hE.150mg/24h参考答案:E蛋白尿指尿液中蛋白质超过150mg/24h或超过100mg/L。
第7题:透明管型的基质主要是A.球蛋白B.铁蛋白C.前清蛋白D.T-H蛋白E.脂蛋白参考答案:D管型形成过程中尿液蛋白质和T-H蛋白为形成透明管型的基础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
二、骨髓象特征
1.取材满意,涂片制备良好,染色良好。
2.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1.29∶1。
3.红细胞系约占15.5%,增生受到抑制,以中晚幼红为主,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正常。
4.粒细胞系约占20%,增生受到抑制,各阶段粒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中性晚幼,杆状核,
分叶核细胞比例明显下降。
5.淋巴细胞增生明显,约占58%,以原始淋巴细胞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其中细胞大小不
一致,一大细胞为主,胞核有不规则折叠,裂痕,染色质呈泥浆状,核仁大,胞质内可空泡,退化细胞增多,蓝细胞多见。
6.单核细胞比例无明显增减。
7.全片偶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散在。
8.全片未见其他明显异常细胞及寄生虫。
三、细胞化学染色:原始幼稚细胞:POX阴性;PAS颗粒状阳性细胞占42%;酸性磷酸酶
颗粒状阳性细胞47%。
四、临床资料
1.主诉:发热乏力,一月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双下肢、髂骨、关节疼痛,约二十天前皮肤出现淤点,牙龈出血,面色苍白,近一周加重住院。
2.体征:贫血貌,四肢背部有散在出血点,牙龈出血。
颌下、颈部、腋下可触及多个淋巴结,约0.5厘米,无粘连无压痛。
肝肋下2厘米,脾肋下3厘米,胸骨压痛。
心尖处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心率120次/分,体温38℃。
3.血象:Hb 53g/L,WBC 83×109/L,分类:幼稚细胞60%,淋巴细胞2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5%,PLT 32×109/L。
五诊断:根据骨髓片形态,结合临床资料和细胞化学染色,诊断为L2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