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合集下载

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和写作技法记叙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但往往少不了议论。

这种叙事中的议论,是针对所叙之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或是点明事件的思想意义,或是阐述事件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或是揭示事件本身的本质特征,使记叙的内容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更好地感染读者。

叙事中的议论大体有三点作用:一是议论可以使事实与道理相辉映。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事实,而且可以从中认识到事实具有的深刻意义;二是议论可以对叙述的事物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分析,使主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鲜明,尽管是只言片语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三是议论可以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怀,把作者对客观的见解和主张概括为抽象思维,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叙事中的议论,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法:开宗明义,提挈全篇。

即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以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

如一位同学写的《我爱我的家乡》,文章开头有一段议论:“我的家乡是个小镇,没有高耸华丽的楼群,没有穿梭往来的豪华轿车,没有舞厅、茶座,可我却深爱着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像爱我的母亲一样”。

没具体写家乡之前,用这样几句议论开头,以引起读者按照作者的认识去看下面记叙的事实,为全文确定了基调,阐发了作者对虽不十分富裕的家乡的炽爱之情,既真实又自然。

穿针引线,承上起下。

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就是通过议论把三个故事衔接得天衣无缝的。

这种叙议相间的方式,由于运用了多层次的议论,便使得文章跌宕多姿,因而感染力也就更加强烈。

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凡是高明的作者总喜欢在记叙进入高潮后来一段精辟的议论,或突出性格,令人起敬;或点明事理,引人回味;或触景生情,让人慨叹。

如一位同学写的《我喜欢石》,文中写了各种各样的石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它与人民心心相印。

其中写道:“我喜欢石,特别是雨花石。

每当我看到雨花石,就想起无数先烈为革命流血牺牲的情景。

我觉得雨花石的宁静、明朗、坚定,正象征着先烈的革命精神,这才是石的真正品质。

中考作文技巧——在记叙文中巧用抒情和议论

中考作文技巧——在记叙文中巧用抒情和议论

中考作文技巧——在记叙文中巧用抒情和议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作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2、学会运用议论抒情语言,使文章充满真情、见解深刻。

学习过程:1、议论是用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观点和见解的文字。

抒情是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文章的主旨的文字。

2、怎样理解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1)记叙文的议论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我的老师》片段:她从来不打骂我们。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在她的女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并且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1)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a. 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

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开篇部分。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

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b. 开宗明义,提挈全篇。

即在文章开头作精要议论,以提示全文中心并引起下文。

记叙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中描写议论抒情的作用
议论可以对记叙文中的事件、人物、情节等进行评价和解读,从而深化对主题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揭示内在意义
议论可以揭示记叙文中事件、人物、情节等 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引导读者思考其背后的 深层含义。
通过议论,可以挖掘出记叙文中隐含的思想 、情感和价值观念,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
作品的内涵。
引导读者思考
议论可以引导读者对记叙文中的事件、人物、情节等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激发读者的思维活动。
推动情节发展
描写可以作为情节发展的铺垫和引子, 引导读者进入故事的高潮部分。
VS
通过描写情节中的关键细节和转折点, 推动故事的发展,增强故事的连贯性 和吸引力。
PART 02
议论在记叙Leabharlann 中的作用REPORTING
WENKU DESIGN
深化主题思想
通过议论,可以进一步阐述和强调记叙文中的主题思想,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
深入挖掘,展示内在意义
01
分析人物性格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揭 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 复杂性。
02
探讨主题意义
03
抒发个人见解
通过对故事主题的深入探讨,挖 掘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引导读 者思考。
通过对故事的解读,表达作者的 个人见解和情感,引发读者的共 鸣和思考。
真挚自然,打动读者心灵
感染读者情绪
要点一
引发共鸣
通过抒情,作者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使读者在阅读过程 中产生相似的情感体验。
要点二
激发读者思考
抒情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引导读者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增强文章感染力
营造氛围
抒情可以为文章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使读者更加沉浸其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表现手法作用答题格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关系和区别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表现手法作用答题格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关系和区别

表达方式及作用答题格式1、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2、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3、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衬托、象征、照应、反衬、烘托、渲染、虚笔、大手笔、层递、深化主旨、点面结合、主次、远近、白描、绘声绘色、对比、联想、想象、类比、修辞等。

3、选材剪裁。

4、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虚实结合、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伏笔、起承转合等。

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例如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表现手法的作用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心理、烘托人物形象、象征社会环境、烘托思想感情。

怎样理解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怎样理解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怎样理解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怎样理解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1 记叙文的议论记叙文的议论,就是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以下从三个方面具体谈一谈它们的作用。

(1)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的作用这种议论起着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结尾说: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这句议论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是为了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有的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发出号召,又是点明或深化中心思想。

如《第一次真好》的结尾就是这样。

(3)议论用在记叙文中间的作用。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然而能在记叙中恰当的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如《行道树》全文中穿插了不少议论,自然地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中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这段文字就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处理好记叙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的关系

处理好记叙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的关系

处理好记叙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的关系理解表达方式与文体特征的关系;掌握记叙文的一般文体要求,学会处理记叙文中的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提高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不少同学写的作文常常是“四不像”,文体杂糅,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

就其原因,在于不清楚文体的基本特征,没有掌握好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

【表达方式与文体特征】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之分。

表达方式是文体特征的重要表志,不同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文章体裁。

也就是说,写作一篇文章,有其明确的目的,或为叙述事件过程,或为描写事物状貌,或为抒发感情,或为阐述道理,或为解说性状。

尽管在一篇文章中,五种表达手法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总有一种为主体,那一种为主体,就形成那一种文体。

(1)记叙性文章以叙述为主,夹杂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分写人与记事两大类;(2)抒情性文章以抒情为主,夹杂记叙、议论、说明,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重在抒发情感;(3)议论性文章以议论说理为主,辅之以叙述、说明、抒情,重在阐述道理,表明立场、观点。

(4)说明性文章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要求科学准确、客观明晰。

【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写好记叙文要注意恰当选取有关人物、事件或场景。

选材注意有三:真实、典型、新颖。

具体写作时的操作要领:1、明确记叙六要素:时、地、人、事,起因、经过、结果。

2、有条有理、线索分明,中心明确、详略得当,用恰当的议论抒情点题。

3、叙事要简洁,情节要集中,情感要真挚,结构要紧凑,人物不宜过多过杂,善用修辞。

【记叙文中的抒情与议论】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

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也夹一些抒情和议论。

1、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

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就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例1:《我的老师》一文中,在记述了蔡老师的几件小事后这样写道:“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又说:“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欢迎阅读。

记叙文表现手法及作用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1、衬托:用另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以突出原有的事物,衬托有主次之分。

如《藤野先生》中以仙台职员对我的友好态度来衬托藤野先生;另一种描述: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2、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对比没有主次之分,如《故乡》中的闰土与杨二嫂的对比;3、铺垫: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得基础性描写。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抑扬相生:“抑”是压低、否定,“扬”是振发、褒扬;“相生”是说文章要有“扬”有“抑”,相互生发,富于变化。

其中常见的是“欲扬先抑”,即对人欲表扬而先批评,对事欲说对而先说错,对物欲说好而先说坏。

当然“抑”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充分的“扬”。

“抑扬相生”手法中另有“欲抑先扬”,如果运用得体,也能使文章摇曳多姿,翻出新意。

如《白杨礼赞》中为了赞美白杨树而先说“它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5、铺垫与伏笔的区别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

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必须掌握记叙中穿插议论、抒情这种写作技法,这对于提高作文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会在记叙中穿插议论。

议论,就是直接说理,对人物或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用以说服他人。

它是作者对人物、事物深刻认识的真知灼见,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1、为什么要在记叙中穿插议论?一般来讲,记叙中的议论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第一,表达作者的观点;第二,抒发作者的情感;第三,表现人物形象;第四,深化文章的主题;第五,严密文章的结构;第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应掌握一定的方法:①泼墨法。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

如《一面》,专门安排了课文的第二部分进行尽情的议论,以表达作者内心的激情。

②点示法。

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主要是在文章的结尾)“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

③穿插法。

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

例如《白杨礼赞》。

【需要注意的是】文章应以记叙为重点,在详细记叙的过程中发表简短、甚至是片言只语的议论。

(二)学会在记叙中穿插抒情:抒情: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文中的抒发和倾注。

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1、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间接抒情。

这种抒情形式就是借助其它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等)抒发感情。

(2)直接抒情。

这种抒情形式就是作者随着文章情节的发展,事物的变化,感情达到高潮,间接抒情已不能满足表达需要时,便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

这又叫做“直抒胸臆”。

2、怎样才能使抒情真实感人?1)寓抒情于叙述之中如,抒发的是上大学的儿子和妈妈离别时母子间的依依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教学感悟2010-05-04 12:07:39 阅读807 评论 1 字号:大中小订阅
如何分析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记叙:指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的交代和说明,是记叙中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叙述,指记载、述说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也就是交代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况。

描写,指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

描写是事物状貌的描绘,重在形象性。

:叙述着重于一般情况、过程的交待,使读者获得概括的印象;描写则着重形象的描摹、刻画,把真实的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受。

描写:指作者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和刻画。

按内容分,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

从另一个角度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指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点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或者深化主题,使文章的感情升华,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

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

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鲁迅的短篇小说《一件小事》就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一段议论,运用对比的手法,阐述了当时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与这“一件小事”对于“我”的不同影响,文中写道:“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

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这段话,表现了“我”愿以车夫为榜样,改造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的决心,也点明了“小事”对于“我”的重要意义。

使文章的主题在记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
间接抒情。

其作用都是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整体来说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都具备点明文章的题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主题,揭示所记事件的意义等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