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从“中气升降”论治血证的学术特色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谈“气机病”论治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谈“气机病”论治
曹颖;李志国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3(033)010
【摘要】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以“中气升降”为中心,阐释脏腑气机的圆运动,在临床治疗中重视人体中气,调畅脏腑气机,复其升降枢转之常.黄氏第五代弟子麻瑞亭将“中气升降”理论进一步完善,认为脏腑气机升降紊乱所致之病,均当复其升降之常,而复其升降之常的关键,重在调理脾胃中气升降,并将黄氏气滞之主方下气汤加减完善为治疗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升降紊乱之内伤杂病方,可用以指导临床脏腑气机失调类疾病的治疗.
【总页数】2页(P980-981)
【作者】曹颖;李志国
【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黄元御从"中气升降"论治血证的学术特色 [J], 汪晓筠
2.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讨气血瘀滞证治 [J], 周博文
3.基于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推拿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临床研究 [J],
张慧;卢云霄
4.基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J], 陈采玉;张民
5.黄元御中气理论治疗消渴病的探析 [J], 昌静楠;张玉;陈玉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

黄元御“培中气、重升降”思想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浅识陈赐慧;花宝金【摘要】黄元御为清代名医,其学术特点以中气升降为主,贯穿于理法方药之中.肿瘤的治疗亦提倡重视后天脾胃功能及气机升降的作用,与黄氏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浅述黄氏的思想及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2(040)005【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黄元御;学术思想;肿瘤【作者】陈赐慧;花宝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清代医家黄元御(1705-1758),又名玉璐,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山东昌邑人。
黄元御碑文评:“先生少负奇才,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
”三十岁时因目疾为庸医误治,使左目失明,悲痛之余,发奋学医,自述[1]“纵观古今医学数百种”,“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声心渺虑,思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道,三载而悟”。
后世医家评述他“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
乾隆曾亲题“妙悟岐黄”赐匾。
学术上推崇黄帝、岐伯、秦越人和张仲景并称“四圣”,因其著作“争光日月”。
黄氏十分重视阳气,临证力主扶阳抑阴,崇尚脾土。
主要著作有《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等十一种。
其中尤以《四圣心源》为代表。
黄元御对于肿瘤的治疗著述不多,散见于《四圣心源》劳伤解、鼓胀根原、噎膈根原、积聚根原诸篇。
然其思想对于肿瘤治疗临证颇有助益,试述如下。
1 保护阳气为立命之本黄元御因其年轻时被庸医大剂寒凉药所误而致失明,再加之金元之后“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
”故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之流深恶痛绝。
黄氏宗《素问》“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学说,并受张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影响,认为人身立命,阳气为本。
气机升降论----黄元御

气机升降论----黄元御先介绍一下清代名医黄元御,首先说他的内容,就要先介绍一下黄元御这个人,至少咱的了解一下吧!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
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
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
代表著作共是一本:《黄元御医学全书》收录了《四库全书》著录的黄氏存世医书11种,即《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伤说意》《四圣心源》《四圣悬枢》《素灵微蕴》《长沙药解》《玉楸药解》,凡101卷。
本文要说的气机图就是出自《四圣心源》中的,内容介绍:清·黄元御著,旨在弘扬四圣(黄帝、岐伯、越人、仲景)之伟业,阐发四圣典籍之精蕴。
黄氏在此书中提出“枢轴运动”(圆运动)之观点,并详加阐释,崇尚气化,首重中气(脾胃),兼及四维(心、肺、肝、肾)。
方旨彰显,遣药简洁,配伍精当,符合临床。
此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文笔精炼、风格独特,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堪称黄氏诸书之精华。
清代冯承熙对黄元御及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向读黄坤载先生《素灵微蕴》《四圣心源》诸书,奥析天人,妙烛幽隐,每谓自越人、仲景而后,罕有其伦。
”本次整理,增加“黄元御轶事数则”及“方剂索引”,丰富原书内容且方便学习及临床使用。
这个图研究一下其实特别有意思,而且还不是那么难懂,下面截取一段四圣心源的天人解中关于阴阳的文章,有喜欢这个理论的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如果觉得不好理解的话可以先看看之前提到的一本书,古中医学的圆运动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
阴阳变化《四圣心源》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

黄元御脉法临证心得(上)在学习脉法之前我讲一下我本人学习脉法的过程,希望在座各位老师和同行不要像我这样走了很多弯路,也希望今晚的讲座能够给大家更多的启发,让大家感受到脉诊的乐趣。
到目前为止本人也稍稍对脉法有点感觉,在临床上用逐渐以脉诊为主的诊断方式去看病,说实话,让我来讲脉法,这个脉诊本身就很强大,让我有点感到牵强也没有资格讲这么重要的课程,也担心自己的理解偏差把大家领偏了道。
我在这也只是开个头,希望大家把自己在临床上对脉的认识,都贡献出来,对我讲这堂课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这也是中医诊断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现实中,只要你说你是搞中医的,老百姓首先就是问你会摸脉吗?学过中医的人,或者上过临床的人都明白,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才是我们大多数学习中医的人对脉法掌握情况的最好的一种描述。
在学习脉法的过程中我也曾经请教过很多老师,很多老师都告诉我,在现实中真正能够摸脉的中医人少之又少,很多医生摸脉只是为了做个样子,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已。
还有老师说脉法并不重要,你看《难经》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对于医生来说,切脉排在四诊之末只是一些皮毛技巧而已。
我们要练好的是望诊,闻诊,问诊,不必追求切脉。
但是我自己对伤寒论,金匮的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到处都是在讲脉法,说实话实在是看不明白,我想如果脉法都搞不懂,经典的学习估计也是一知半解。
灵枢第四篇上讲: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
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
可见脉之重要。
但是脉法实在是难学,很长时间对我来说,脉学也成了一种玄学,学懂它成了一种不可奢求的奢侈品。
但是我们是中医人,如果不会摸脉,怎么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医。
仲景大师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特别的强调脉法,脉为先,证其次。
我想如果只重视证不重视脉,只重视方证对应。
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模仿过程。
黄元御“中气轮转”思想及其遣方用药特点浅析

黄元御“中气轮转”思想及其遣方用药特点浅析
何易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年(卷),期】2015(30)11
【摘要】清代名医黄元御创立了中气升降理论。
心火上炎宜清降,肺金上逆宜肃降,赖乎胃土之右转;肾水下寒宜温暖,肝木下陷宜升达,藉于脾土之左旋。
治疗上强调执中培土,升脾陷而降胃逆。
脾胃之升降,即调达阴阳之升降,亦即推运四维肝心肺肾,气血精神之轮转。
因此多从扶阳抑阴入手,处处以顾护阳气为先,用药擅培土泻湿、暖
脾温肾、疏木清风、降胃敛肺,喜温热而远苦寒,多用甘草、干姜、桂枝、茯苓等药。
【总页数】3页(P1624-1626)
【关键词】黄元御;“中气轮转”;培土泻湿;暖脾温肾;疏木清风;降胃敛肺;阴阳;气血;精神
【作者】何易
【作者单位】杭州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14
【相关文献】
1.旴江医家陈自明治疗痢疾遣方用药思想浅析 [J], 罗华富;姚凤云;左铮云;丁舸
2.沈金鳌论治咳嗽遣方用药特点 [J], 蔺焕萍
3.重法施方精用药,善以经方疗杂病:—何任教授遣方用药特点探述 [J], 金国梁;何
若苹
4.基于《里中医案》探究李中梓遣方用药特点 [J], 王雨;张钰欣;姜婧;张雨菲;沈翊康;刘钟阳
5.浅析王秀霞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的辨证及遣方用药特点 [J], 韩凤娟;付杨;王秀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圣心源》治疗鼻衄

《四圣心源》治疗鼻衄《四圣心源》治疗鼻衄的辨治特点探微《四圣心源》是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的代表作。
黄氏十分推崇《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尊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为医界“四圣”,其编写的《四圣心源》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以上述典籍作为指导范本的。
本文就此书治疗鼻衄的辨证和治疗特点探析如下,以利临床应用。
1.鼻衄之机在于肺逆失敛肺为华盖,百脉朝会于肺。
肺主气,主肃降。
黄元御认为,上焦血液的收摄,依赖于肺气的降敛。
一方面,肺气的收敛对于上焦血液有直接的收摄作用。
如《四圣心源·血脱》云:“……肺血上流,则吐衄于口鼻。
以血在下焦则宜升,而既升于上,则又宜降。
降者,肺之所司,缘肺金主收,收气盛则血降,收气不足,故血涌而上溢也。
”另一方面,肺气的降敛对于君相二火有收摄作用。
如《四圣心源·气滞》曰:“君相之火,下根癸水,肺气敛之也。
肺气上逆,收令不行,君相升泄,而刑肺金,则生上热。
”而“君相升泄,肺金被刑,营血不敛,故病鼻衄”(《四圣心源·衄血》)。
因此,《四圣心源·衄血》的开篇就点题:“肺窍于鼻,肺气降敛,则血不上溢,肺气逆行,收敛失政,是以为衄。
”可见,鼻衄的原因是肺气逆行,收敛失政,以致血从上溢而为衄。
2.鼻衄之根源于胃气不降脾胃同居中焦,中央土以灌四旁。
中焦脾胃,上为心肺,下为肝肾,凡上下所属之脏器出现虚实克胜之变,必然影响中焦之气,故四脏有一不平,中气必为之受伤。
脾胃是一身升降之气的枢纽。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
中气受伤,脾胃升降失常,亦同样会累及心肺肝肾诸脏。
黄元御认为气机的升降运行正常与否取决于中气。
若中气升降窒塞,则脾土下陷而胃土上逆。
俾中气得运,枢轴运转,脾陷复升,胃逆复降,胃降则心肺也降,脾升则肝肾也升。
如《四圣心源·劳伤解·中气》说:“脾为己土,以太阴而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而主降,升降之权,则在阴阳之交,是谓中气。
黄元御“中气学说”探析

黄元御“中气学说”探析
杨震;郝建梅
【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年(卷),期】2024(34)5
【摘要】黄元御(1705-1758),清代乾隆年间御医,著名医学家,名玉路,字元御,又字
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
出身书香名门,少年博极群书,抱负高远。
盛
壮之年,偶患目疾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
遂弃举子业,志向“良相之心为良医”,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因给乾隆皇帝诊病数剂而愈,遂考授御医,御赐亲题“妙悟岐黄”匾额。
先后写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四圣悬枢》、《四圣心源》、《长沙药解》、《伤寒说意》、《素灵微蕴》、《玉楸药解》、《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医著11部,《道德悬解》和《周易悬象》哲学著作两部。
【总页数】3页(P434-436)
【作者】杨震;郝建梅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肝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6
【相关文献】
1.基于黄元御中气理论探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及防治
2.黄元御中气理论治疗消渴病的探析
3.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

解读清代名医黄元御学术思想一、重视中气,扶阳抑阴。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所谓土也,是阴阳升降之枢轴,阴阳五行变化和万事万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体,中气即脾胃之气,是人体脏腑后天之根本。
1、(肺)阴虚的治疗:滋肺养肺,不可滥用滋阴降火之剂(知柏八味丸)。
方用地魄汤:甘草、芍药、半夏、麦冬、五味子、元参、牡蛎。
(芍药甘草汤加牡蛎育阴潜阳。
半夏、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2、阳虚的治疗:不仅要温肾阳,更要健脾阳。
方用天魂汤: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参、附子。
(四逆汤,加茯苓桂枝甘草,温中化散寒湿。
辛甘化阳。
)3、气病的治疗: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脾胃为升降之枢轴。
肝气郁结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气上逆之因,源于胃气不降。
气滞于右胁及胸膈者,降胃泻肺。
(化脾肺之痰)方用下气汤:甘草、半夏、橘皮、茯苓、芍药、五味子、杏仁、贝母。
(二陈汤加杏仁贝母五味子)气滞于左胁及脐腹者,治宜升补肝脾,(温阳化气)方用达郁汤:甘草、干姜、桂枝、茯苓、鳖甲、砂仁。
(甘草干姜桂枝温阳,茯苓利水助阳。
砂仁行气。
鳖甲通经活络。
)(第五代传人麻瑞亭一辈子用“下气汤”加减治百病,效验传奇。
)4、血病的治疗:血瘀之标在肝,之本则在于脾土之滞陷不升。
宜温中健脾,活血化瘀。
方用破瘀血汤:甘草、桂枝、茯苓、丹皮、丹参、桃仁、干姜、首乌。
(桂枝茯苓丸加干姜、首乌。
)治衄血必降胃气,降胃气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证为阴虚而不用半夏,宜养肺阴,化痰降气。
方用仙露汤:甘草、芍药、麦冬、五味子、贝母、半夏、杏仁、柏叶。
小思邈注:肺开窍于鼻,衄血(鼻子流血)可以是肺阴虚肺燥,血管破裂引起;“燥”为何成痰?因为流动的液体被“燥热”蒸发了。
治疗要养阴化痰两面兼顾。
如果是气虚引起的“衄血”,用这个方子就没效。
5、精病的治疗:肝气不升则郁结于下,扰动精室而下泄。
土湿阳衰,生气不达,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肾。
方用玉池汤:甘草、芍药、茯苓、桂枝、砂仁、龙骨、牡蛎、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