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表现

有关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表现
有关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表现

分析出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八种类型及其主要表现

一、缺乏同理心

二、不能正向选择和关注

三、缺乏尊重和温情

四、缺乏具体性

五、逃避即刻性

六.充满对立性

七.缺乏一致性、真实性与可靠性

八.宾格被控

1、闭锁心理

此类心理表现为从不轻易向人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独来独往,更不愿意向教师说出心里话。即使努力改善其情境,仍然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活动经常受阻,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孤僻,沉默寡言,人际关系一般较差,也无知己。闭锁心理表现为对外界评价过于敏感,回避失败的意识较强,封闭内心世界,压抑情绪体验,孤独感强,行为表现为胆怯、退缩。如有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偶尔被教师叫起来便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另外,在升学竞争压力下同学之间互相戒备,学习情况彼此保密。闭锁心理阻断了学生和他人的交流,从而妨碍了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变态人格。

2、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自信,遇到困难时感到无能为力,对成功不抱希望,伴随有沮丧、悲观、不安等消极情绪体验,自卑心理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表现较明显。这类学生自身成绩不太好,或者说能力不强,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怕与老师、同学说话,即使说话时也很勉强,显得局促不安,要么抓耳挠腮,要么满脸通红,要么手足无措。以至于遇事不能果断决定,对是非、正误不能及时抉择,常常犹豫再三也不能下定决心、采取行动。当然,这在一部分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身上同样也存在。

3、依赖心理

这类学生表现为依赖性强,习惯于求助他人,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一旦离开教师的辅助或别人的帮助,便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消极情绪。在家里,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自愿当孩子的家庭“助教”,许多应该由孩子独立完成的内容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了,多年“保姆式”的教育使孩子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结果出现了教育的负效应。

4、懒散心理

这类学生精神松懈,行动散漫。有的课堂上无精打采,或歪头,或趴在桌子上,不动脑筋,作业拖拉;有的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精神,推一推,动一动,应付差事;有的千方百计摆脱纪律的约束,借种种理由逃避集体活动,对老师撒谎,编造不完成作业的理由;有的在老师面前积极勤快,老师一走,他便自由散漫,外勤内懒。

5、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教学要求怀有对立和排斥情绪,以抵抗外界压力来满足自尊,导致抗拒的行为倾向。如有的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便产生“你越让我学我越不学”的抵触情绪。

学生学习上产生的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的不适当,思想方法的片面则是主要原因。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教育对策,会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上课时对于老师的教育就会明听暗顶,对知识毫无兴趣,似听非听,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6、嫉妒心理

嫉妒心理表现为对成绩或学习能力高于自己的同学产生不满、憎恨情绪,极力排除他人的优越之外,以贬低和诽谤的手段寻求心理上的快慰。如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将同学的复习材料藏起来。嫉妒心理不仅有损他人,而且也给自身带来烦恼和痛苦。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患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把强于自己的人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是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因而对别人总是千方百计地鄙视、诽谤、诋毁,自己不但没有进取的愿望和行为,而且对别人取得的成功总不舒服,导致自己始终处于压抑状态。

7、焦虑心理

这类学生焦躁不安,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或做事。有的容易被情绪左右,情绪差时,厌恶学习;有的下课时与大家嘻嘻哈哈,上课时便焦躁不安;有的做作业马马虎虎,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有的平时学习基础比较差,一到考试,便手忙脚乱,考试成绩不佳。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为一点小事都会过度着急、坐立不安,有时还会有心慌、头痛、气促、出汗、呕吐等症状,常会发生在敏感、内向、紧张、多疑的儿童身上。如不及时疏导,会产生做恶梦等睡眠障碍,尤以考试期间表现明显,以致于平时成绩很好,但考试成绩却很糟。

8、厌学心理

厌学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对数学、外语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动脑筋,注意力极易分散,微小的外部动因就会使他们出现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他们有的记得快、忘得也快,有的记得慢、忘得快;想象模糊,缺乏现实性和可靠性。由于心智活动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不少知识脱落,即使当时学懂的知识也不能巩固,更不能形成技能、技巧,学而不会,这是厌学学生的突出特点。从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动力系统看,厌学学生在学习目的上有随意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他们兴趣分散,志向不定,缺乏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顽强性。由于学而不会,不愿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呈现恶性循环。由于成绩差,他们的自尊心很少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继而发展为不在乎自己,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寻找别的途径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与老师对着干,混学、闹学,直至弃学。

以上八类“学习心理障碍”是常见的,当然还有自安、从众、自傲、文饰、自私等非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就上述常见的表现,也是这一类学生的心理或行为特征,而不是某一个学生的全部行为;就其数量而言,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因此被列为个案的对象全校仅12人,平均每班2人左右。至于其他一些学生中的“学习心理障碍”多半则处于“朦胧期”、“苗头期”或“偶发期”,对他们应强化面上的教育,但不列为个案研究的对象。

(二)分析小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1、生理因素

又称生物学基础,主要是指遗传、体质、生理等对心理障碍产生与发展起作用的因素。近期研究发现,当人脑右半球受到损伤人就表现出情绪高涨、多话、兴奋多于抑制;相反,如果大脑左半球受到伤害,就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自责自罪等不正常心理现象。现代科学技术证明,心理异常,心理障碍表现有许多与人的生物因素有关。

2、环境因素。

影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障碍的客观因素(又称环境因素)是极其复杂而又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①社会环境。小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有限,其社会性正处于形成阶段。目前社会上一些

不良风气、媒体宣传、周围一些人群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的感染,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生观极易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目前存在的依赖、懒散、自控能力差、焦虑、厌学等心理障碍来看,其原因与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有直接关系。

②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着巨大的作用。从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孩子,父母的教育方法、态度普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此外,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对小学生具有直接唆使或间接暗示的影响。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离婚、丧偶等),小学生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容易造成他们的懒惰、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等;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或打骂,容易形成他们焦虑、逆反或说谎等心理障碍,甚至患恐惧症。

学生的心理异常有时是由于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人们发现,父母情绪低沉、抑郁,往往会造成孩子终生情绪抑郁;父母胆小怕事,忧虑重重或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要求,易造成学生焦虑、害怕现实、精神负担过重或癔病。

例如,被测试五年级学生王鹏斌,其爸爸在外面跑长途,妈妈患病在床,生活缺少照顾。他和五岁的小弟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再加上他自己平时比较懒散,家庭作业有时就不愿意做,也没有人督促。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私,孤僻、不合群。

③学校教育。学校的校风、班风、教学内容、课外教育活动等,特别是老师本人的性格和作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总是“理想”、“可爱”的人物,他们不仅会听从他的教导,甚至会处处模仿他的举止和风格。如果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要求失度,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学生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接受正面的教育,必然造成心理上的许多矛盾冲突,引起许多不良的情绪体验,如:怀疑、失望、悲伤、恐惧、愤怒甚至绝望等,这些状况持续下去,就必然导致心理异常的出现。

3、主体因素

意志力薄弱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由于自身对客观事物是非分辨能力有限,有时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行动中因无法控制自己而使预定目标的实现受到干扰和阻碍,于是就产生了相反的行为结果,使他们感到失望、悲观,心理受到挫伤。

情感的反常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客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只有通过反常的情绪体验,才能损伤人的心理。因此,冲突和失败等情绪体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体因素。冲突是动机被阻止或需要之间相互排斥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例如,小学生渴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许、表扬,但因自控力差,经常犯错误,又实现不了这个强烈的愿望,于是产生了失望、悲伤、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心理。如:被测试的四年级学生张阳阳,是一个相对比较聪明的学生,他是插班到这个班级的,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使他对一切外围的因素比较感兴趣,而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思想总开“小差”,作业潦草。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还经常在班里惹是生非。班内实行的是积分制,每月的考评他总是最后,也因此叫过几次家长,但收效不大。

失败是指小学生在正确动机指导下的愿望、理想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失望心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失败,失败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慰或鼓励,不能很好地自我调控,就有可能陷入颓丧与自卑中。经常处于强烈的失望中,常常是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小学生常见(八类)“学习心理障碍”疏导的基本对策

1.疏导闭锁心理的基本对策

(1).给孩子以真爱

老师是孩子除父母之外接触最多的人。师生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人际关系之一,通过与老

师的交往,学生希望在老师那里得到父母般的温暖和朋友般的关爱,使精神更加愉快,生活更加充实,希望从老师这本无字的书中,学习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从而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教师应多与孩子亲近,让他感到一种亲近感,从而放松戒备心。课下和他一起做游戏,谈家常;上课多关注他,多鼓励他,多提问他;多与他有一些肢体上的接触,可以拥抱他,抚摸他,亲吻他,使他真正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这样他就会打开心结,愿意和你接触,有什么心里话愿意找老师说。

(2)融入班级体

教师不仅多和他接触,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和他一起玩,帮助他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温暖的班集体是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健康成长愉快生活的好园地。

(3)敢于表达

告诉他自己有什么想法要大胆地说出来,只有说出来你的想法才能实现,不要让周围的人猜你的心思。告诉学生每当烦恼、苦闷时,要坦诚地向老师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或批评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

2.疏导自卑心理的基本对策

(1)正确地评价自己

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智力和智商与其他同学并没有多大的差异,并不比别人笨,而主要是缺乏毅力,缺乏自信,缺乏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愿学习、肯钻研,不耻下问,发愤图强,一定能够取得和其他同学一样的成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让自卑学生意识到: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既能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能如实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能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处而看不到自己的过人之处,从而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

(2)目标激励,在行动中获得自信。

学生走出自卑的误区,并不能说明他已获得了持久的自信。自信的获得必须依托于可以让人自豪的“资本”上。因此,老师不仅是医治心理疾病的良医,更应成为身心健康成长的导师。根据特定学生的不同情况,确定下一步前进的目标,做到“跳一跳,够得着”,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在目标的激励下,树立自信心。

(3)激励学生参与,在集体活动中增强自信

学生有了自卑心理,往往对集体活动没有信心,不敢表现。其实某方面的不足并非代表什么都不行。帮助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找到可以值得骄傲的闪光点,有助于他在同学中提高地位,得到别人的认同,从而以点带面,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疏导依赖心理的基本对策

(1)养成好习惯

在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纠正平时养成的依赖习惯。如独立整理学习用品、独立做作业,自己检查作业对错,自己订正错题,自己预习、复习等,决不依赖别人。老师、家长或同学可以用多种方式督促一段时间,也可采用“星级评分”或“契约”的方法配合“监控”或“自控”。

(2)独立做事

在学校中,有意让这部分学生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使他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在家里,要求他们自己能干的事要自己去干,如穿衣、洗碗、打扫卫生等,不要什么都推给爸爸妈妈。从培养独立生活做起,并积极迁移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会自己尝试、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榜样激励

鼓励这部分孩子多与独立性较强的同学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解决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向他们学习自立、自律、自强的精神。同伴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他们的独立意识,改掉依赖这一不良性格。

4.疏导懒散心理的基本对策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懒散行为的改正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纠正懒散行为的时候,要主动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起到勤劳的表率作用。其次,要从小事做起,还要加以不断地督促,逐步让孩子体会到勤奋好习惯带来的乐趣。

(2)调动积极性,促进改变

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从侧面促使他们改变懒散行为。例如,教师可以让他们早到学校参加锻炼,既增强了体质,也促使改掉了赖床不起的坏习惯。

(3)自定近期目标,加强榜样示范性

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应该让他们自己制定近期具体的小目标,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并努力做到。一个人不是与身俱来的懒散,主要是没有目标和制度要求。对于自己制定的可行目标,他们执行起来可能更带劲,从而达到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除了家长和老师的监督之外,还要引导他们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作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使他们之间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当他们有了强烈的自我约束感,才能够积极接受同伴、老师、家长的监督与帮助。

(4)有效激励

适当的激励也是解决懒散的一个法宝。我们不能苛求他们一步到位,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看到希望和优点,要善于发现学生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及时给予各种方式的表扬和激励,让他们不断体会到自豪感和成功的乐趣,也可以让他们给自己记录,放入“个人成长记录袋”,以使不断巩固自己的优点。

5. 疏导逆反心理的基本对策

(1)真诚相处

俗语云:与人相交贵在交心。首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人就是这样,你尊重他,他尊重你;你理解他,他理解你。当学生触犯纪律时,切勿操之过急,大声呵斥,要讲究教育的时机和场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收到成效。当老师在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应该敢于承认、敢于向学生道歉,从而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树立。

(2)采取人性化的教育策略

老师与家长要努力与学生建立充分信任的关系,要与他们交朋友,以诚相待;要爱护和尊重学生的自尊心,采取人性化的教育策略,强化真情的教育和引导,切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学生。

(3)允许学生反复出现错误

对学生中不属于原则性问题的东西应该让他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因为学生成长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6.疏导嫉妒心理的基本对策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

嫉妒会使好友翻脸,伤害感情。由于嫉妒心理,会使人变得冷漠、孤僻、阴沉。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学生认清嫉妒的危害,最大程度的避开嫉妒带来的伤害。鉴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不高的现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为学生剖析嫉

妒之害。一方面列举陷于嫉妒深渊,干出诽谤、中伤,甚至伤害他人的行为,结果毁灭自己,葬送前途的反面典型:如因嫉妒而残害孙膑终遭灭亡的庞涓,嫉妒诸葛亮不成反而自己被气死的周瑜等,使学生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列举能控制其嫉妒之心从而取得巨大成绩的古今中外名人佳话,如“将相和”中的廉颇等,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别人的进步,正确看待荣誉,正确估计自己的优缺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此外可组织学生摘录嫉妒有害的名人格言,如“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嫉妒是一种比仇恨还强烈的恶劣情绪”等,并结合学生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他们消化这些格言,净化心里意识,使他们普遍能见贤思齐,踏实学习,与别人友好相处。

(2)营造健康的集体氛围

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消除嫉妒心理,防止嫉妒心理产生;良好的心理气团应是和谐、宽松、融洽、自由、合作的。这种健康、乐观、轻松的心理氛围,会让学生产生愉快、轻松的感受,对未来充满信心。良好的班集体心理氛围,有利于消除嫉妒心理,防止嫉妒心理产生。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学生需要的活动主题,使学生有话可说;教师还要努力营造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话愿意说,有话敢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有话愿说的前提条件,温馨、安全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有话愿说的物质基础,教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能积极地给予鼓励性评价,表达同情心,是学生有话愿说的关键。心理活动课,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应是和谐、宽松、融洽、合作的。这种健康、乐观、轻松的心理氛围,会让学生产生愉快、轻松的感受,对未来充满信心。

(3)充实学生精神世界

学生的可塑性强,尚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和习惯,为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充实和满足,应培养发展学生正当健康的爱好及兴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以抑制、消除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学校、班级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习、文化、体育、娱乐、参观、社交、访问等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心理适应力,培养乐观、开朗、豁达的心理品质,抑制嫉妒心理的滋生。

(4)建立公平、友好的竞争机制

竞争在集体学习、生活中难免,它也是医治嫉妒病的特效药。公平、友好的竞争,依靠能力与智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歌唱的水平、考试分数的增加等都离不开勤学苦练。我们通过公平、友好的竞争,比谁学习刻苦,比谁技能技巧高,比谁学习成绩优异,让全体学生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7.疏导焦虑心理的基本对策

(1)提高认识,促进同学间的平等交往

认识是情感交流的基础,而平等交往是增强自信、缓解紧张感的前提,由于过度焦虑的学生往往都表现为缺乏自信,爱克制自我等,所以首先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不足之处,促进同学之间的平等交往,通过适时的引导,让其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放松自我,能明辨是非曲直、能根据需要做出必要取舍。这样对过度焦虑各种表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与消除,进而也就帮助学生告别了焦虑。

(2)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

俗话说“环境改造人”,这充分说明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不同的环境下,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不同的评价。创设情境,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有意识的对其进行焦虑协调训练,引导学生通过与别人比较,根据别人对自己活动成果的评价,认识自己,不断对自己的情感做出客观的评价,使他们能理智防止和延缓自己不适当的情感,养成自我监督自己情感的习惯,提高调节和控制情感的能力。不断巩固已经培养起来的信心,使他们逐步成为学习的强者。通过自我正确评价,在心理压力过大烦躁不安时,学会表达和宣泄,

这样间接地就释放和缓解了过度的焦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树立榜样,宣扬英雄,用他们良好的感情感染他们,丰富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在班集体中坚持不懈的开展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教育活动。

(3)善于观察、对症下药,分而治之

过度焦虑的产生原因不同,每个学生自身情况的异同,都使矫正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产生过度焦虑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分而治之。对于哪些平时情绪较稳定的学生,如果突然出现过度焦虑的某种表现,要及时查清病因,对他们要特别的关注爱护,适时调整措施。像由于学习成绩差,遭到老师和同学严重歧视的原因造成的,要立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向学生讲清道理,平时做到多鼓励、少批评,改变他的境遇,调整他的心态,从而消除其心理负担。而对于长期存在过度焦虑表现的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应制定一份有针对性的改造训练计划,重点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客观判断方面的能力。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对好的方面应及时的给予鼓励,在加倍的关爱下,帮助他们找回成功的感觉,激发他们克服焦虑的勇气,使其在充分展现自身潜能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意义,通过长时期的帮助,来逐步改造。

8.疏导厌学心理的基本对策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学习目的教育是学校的一项主要的经常性工作。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祖国的建设事业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形成长远的间接性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兴趣之芽萌生于人生观和理想的沃土之中,并长成志趣的参天大树。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乏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3)减轻学业负担

要使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能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相对地压缩学习时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要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通过适当降低理论要求、降低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频度,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干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能够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小组,不仅能使他们学到既动脑,又动手的本领,而且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发新的学习需要,发展广阔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些成绩差的学生,但他们当中不乏热衷于文娱、体育等活动的人才。如果能组织他们参加这类活动,就可逐步把他们在这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来。

七、心理辅导的谈话技术有哪些?自己应如何提高?

孙子兵法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作为经常与学生打交道肩负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也需要掌握心理学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国著名的心理学专家李子勋提

出了两个观点第一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在与孩子关系不良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教育这样只会激发孩子强烈的逆反心理第二教育方式重于教育内容孩子抗拒的往往不是我们给他的内容而是我们给他的方式

因此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在面临学生心理巨变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学习并运用一些心理辅导技术改变以前一味的死板的说教教育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定能在做学生工作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心理辅导中倾听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这个倾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倾听需要讲究技巧和艺术大家看听的繁体字是聽,这就告诉我们听不但要用耳朵用眼睛还需要用一颗炽热的心所以真正有效的倾听不单是用耳朵和眼睛最为重要的是还必须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说话者的内心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作为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与学生交流时不但要认真听懂学生通过言语表达出来的倾听技术意思还要看懂学生的肢体言语,而且还要听出学生在交谈中省略或者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一种比较正确有效的倾听状态应该是这样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用眼睛看着学生细心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学生在谈论时使用的词语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谈论别人时的态度陈述一个事件时所带的感情色彩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在说话过程中语调语气语速的变化比如一下子变得犹犹豫豫欲言又止的地方等共情也叫同感同理心是心理辅导中的核心技术何谓共情呢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并且把这种感受传达给对方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理解关注和接纳他的进而建立起彼此良好的信任关系激发对方进一步向你倾诉的欲望在教师与学生的谈话中教师应该学会积极地运用共情技术真正地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感受找到造成学生烦恼和困惑的真正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接受并加以改变如果教师能做到共情那么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教师共情技术接纳和理解也愿意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促进自己的改变。因此教师要运用好共情技术就要求在与学生说话的时候抛开教师的身份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换位思考多去体验他的感受和情绪从而让自己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真正让自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心理辅导中具体化技术是指辅导教师协助来访者清楚准确地表达他们的观点所用的概念所体验到的情感以及所经历的事件时所采用的技术教师充分地运具体化技术用这一技术能够更好地找出学生的症结所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比如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最近好郁闷啊您能告诉我该怎么调节自己吗教师这时候不能马上就回答如何来调节他的郁闷情绪而是需要询问究竟是什么事件导致了学生的郁闷心理产生是因为丢了钱或者考试考差了或者与别人闹了矛盾等只有找到具体的诱因才能给出针对性的建议消除学生的郁闷情绪其实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不少学生都有类似的毛病对任何事情喜欢以偏概全从个别事件就推论到一般比如一位同学偶尔失信于他他便觉得所有的同学都不讲诚信这个社会都不诚信于是便选择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陷入孤独痛苦之中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此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具体化技术去澄清让学生发现原来自己的消极情绪是因为某一件具体的小事是自己过分概括化的思维所引起的从而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认知重新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状态学会运用心理辅导技术构建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会真正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心理辅导技术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系统以上只是介绍了一小部分学习一些常用的辅导技术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这些心理辅导技术来进行交流让学生觉得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注从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良好状态真正实现交流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中学生心理障碍研究论文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及简析 典型个案1:1、某女,高一,学习成绩优秀。因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份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甚至低下;重者,会变得呆懒,忧。 典型个案2: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钦食。久而久之,

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恶心。 典型个案3:某某,初二男生,因其父是知青,政策允许他来沪寄住祖父母家。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江西弋阳农村父母身边。 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纳呆、心烦意乱、精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就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据了解,这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又因幼年模仿和生急时口吃的坏习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笔者曾对中学生的伙伴交往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孤独型学生占被测学生的10%。这中间,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小哑巴”,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还有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情况。总之,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典型个案4:某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

儿童心理障碍常见的10种表现

儿童心理障碍常见的10种表现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父母的心头肉。现在,孩子健康平安是家长的基本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更重视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发展。但是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心理有没有障碍,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也不知道心理障碍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多动症 多动症又名轻微脑功能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对任何事注意力都不集中,经常做些小动作,情绪起伏大,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学习都受到严重影响。 二、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没有任何身体原因时,突如其来的出现恐惧状态。主要表现在自信不足,过分敏感,饮食差,容易哭闹。 三、抽动症 抽动症主要表现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经常不由自主的、无目的的,重复的出现肌肉的快速痉挛现象。同时,性格表现紧张、自卑等。 四、攻击症 有这类症状的孩子经常东奔西跑,爱搞恶作剧,捉弄、讽刺别人,对美好的事物不知道珍惜,喜欢打架。 五、失眠症 有失眠症的孩子入睡困难,睡前胡思乱想,睡中容易惊醒,有时会梦游,天亮后什么也不记得,睡眠质量很差,白天精力不足,影响生活学习。 六、恐惧症 有恐惧症的孩子对一些事物或场景莫名的产生害怕的心理,想赶快离开。有时遇到打雷、闪电等表现的很紧张、害怕等。 七、贪婪症 贪婪就是对一切都不满足,极端自私,甚至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强,不会为别人考虑。

八、懦弱症 有这种症状的儿童遇事没有主见,缺乏自信心,心理素质低,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甚至受到伤害时也不会自我保护。 九、嫉妒症 有嫉妒症的孩子很难容忍别人比自己优秀,看到别人成绩好,自己没成功的事别人成功了会心理不平衡,甚至会说别人的坏话等。 十、性过敏症 这类儿童容易被原始的性欲左右,有时甚至会沉浸在自己的性幻想性中,或者不敢同异**往,捉弄异性等,甚至会强行发生性行为。 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否,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我们不仅希望孩子身体健康,更要让孩子心理健康。儿童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家长多耐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早发现,及早矫正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实践初探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人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因此,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培养,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无一不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素质教育就是要求中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学生心理检测,调查结果令人担忧:约有32%的学生有心理障碍,12%的学生有心理缺陷,28%的学生有心理失常。中学生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驱体化、强迫症状、忧郁、焦虑和敌对五个方面,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性意识、学业压力、性信息刺激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 基于此,我们要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而采用哪些方法与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教育比较合适呢?作为一个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探索。本人作为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心理教育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以飨同行。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开设中学生心理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

如何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发言

如何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发言 摘要:《语文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着重使学生在倾听,表达和应对等能力方面有所发展,提升学生人与人之间友好交际的素养。”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落实有效的课堂发言策略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积极性 课堂发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堂发言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有显示其存在价值的基本需要和自我表现的动机,而课堂发言可以使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得以及时显现。另外,学生的发言还起到了反馈的作用。一来,孩子对所教的知识是否理解了,要靠他们的发言反馈给教师,我们通过孩子的发言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及时地调整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其次,课堂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很多教学环节的完成,需要学生全身心的

参与,学生的发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正确的回答,教师应加以赞同肯定。对不正确或片面的回答,教师应进行补充和修正。这样,课堂就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营造轻松课堂氛围,鼓舞学生积极发言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时期,教师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小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形成正确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在与教师接触时有安全感而不是害怕的感觉,争取和学生形成朋友关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此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带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修养,以博学、宽厚、自信、敬业的形象感染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避免学生对知识产生厌倦心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播放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可通过设立一些演讲活动鼓舞学生发言。通过上台演讲,锻炼学生的勇气,克服害羞害怕心理,从而使其在正常课堂教学中养成爱发言的好习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认识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 2、思考分析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原因。 3、对照反省,认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健康状况。 一、中学生常见心理和行为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有学习问题、青春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几个方面。下面具体列举一些带普遍性的问题。 1、过分敏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已的荣誉。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已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2、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你说东他说西,你说应该这样他说应该那样,以“顶牛”“对着干”的反常心态显示自已的高明、非凡。产生这种逆反的原因表现在两个方面。主观上,是青少年正处于过度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

成人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已当成小孩。为了表现自已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持批判的态度。客观方面,教育者的手段、方法、地点的不适当,往往会导致逆反心理。过分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心理,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就可能会逐渐演变为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 3、嫉妒: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已强时( 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惭、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一方面自以为是,逞强好胜,一方面又不愿积极努力,就可能嫉妒打击他人。 4、耽于幻想:青少年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希望和挫折交替,就可能走向幻想。多表现在学习、工作、爱情等方面,耽于幻想容易给青少年带来忧郁和失望。 5、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已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他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已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承受能力

小学生课堂发言不主动的问题归因及解决策略

中年段小学生课堂沉默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一) ——课堂发言不主动的问题归因及解决策略一、课堂主动发言的必要性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有被动和主动之分。被动发言通常是指学生在被点名或因为轮流到的情况下,而不得不做的发言;主动发言则是指学生由于发现了问题或是为了抢答问题,自己觉得有话要说,并自觉寻找发言机会的发言。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可见,在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发言很重要。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发言,不仅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显现,个性的表现,创造力的解放,还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真正实现了交往与互动,师生间真正实现了相互交流和沟通。 二、学生不主动发言问题归因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觉主动的举手发言,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观点,抢答老师或同学的提问,评述他人观点或作业的优缺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表露自己对学习过程的情感和体验,使课堂形成一种研究探讨、交流合作、发挥个性的自觉主动学习氛围。课实际的情况是,“课堂沉默”现象仍然普遍且长期地存在着,使该进行探讨的问题难以解决。据本人多方面的观察和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发言的原因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五类,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解读的必要。 第一类学生不主动发言的原因是“不知该说什么”。在不久前的一次课上,学生分组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有位男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既不发言,也不象在认真听,神色特别。我便走过去抚着他的头说:“你也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好吗?”他似惊醒一般,一会才说:“老师,你要我说什么?”我只好给他解释小组正在讨论的问题,并提醒他上课要专心。课后了解,原来该生在课前不慎丢了一样东西,导致上课思想走神。这类学生不知自己该说什么,显然并非是智力上的问题,而是上课不专心,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是被什么事情吸引分散了注意力;也可能是碰到了不顺心的事,情绪不稳定;要么是身体累、困或不适,无法集中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及简析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及简析 典型个案1:1、某女,高一,学习成绩优秀。因面部烫伤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不如趁学习成绩好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而告别人生,求得解脱。 这类学生不知人无十全,过份看重自己的弱点,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这种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不满、甚至低下;重者,会变得呆(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四肢乏力,懒于读书做事),忧(忧人忡忡,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甚至丧失理智,做出意外的出格行为)。 典型个案2:某某,初二学生,原是眉清目秀,惹人喜爱的文娱骨干,擅长舞蹈。一次体重测量为100斤,她认为太胖了,将会影响自己优美的舞姿,开始节食。没几个月体重下降到68斤,而且拒食,有呕吐,消瘦脱形,无法坚持学习,只能求助于心理咨询。 这是一种多见于女青年的心理障碍。据调查,一般这类人从小有挑食、偏食的坏习惯。进入青春期后,片面追求苗条的体态,婀娜的身姿,就有意识地控制钦食。久而久之,

导致消化功能减退,看到食物恶心。 典型个案3:某某,初二男生,因其父是知青,政策允许他来沪寄住祖父母家。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江西弋阳农村父母身边。 这是典型的社会适应障碍。失眠、纳呆、心烦意乱、精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就是社会环境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的表现,加之性格内向孤僻,更易造成心理偏异,甚至缺陷。一个人能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这就是适应。据了解,这学生原在江西,很适应,学习成绩冒尖,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加上言语不通,又因幼年模仿和生急时口吃的坏习惯,因而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笔者曾对中学生的伙伴交往作了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孤独型学生占被测学生的10%。这中间,有些人在学校里是“小哑巴”,而在家庭中却是“小喇叭”。这就是“公众场合恐惧症”。还有青春期的异性交往也存在着不少情况。总之,青少年在人际交往方面,确实存在诸多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典型个案4:某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中出现心悸、胸闷头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疗

中学生常见地心理障碍及其治疗 心理障碍是心理学、精神医学和心理卫生学等学科中常用地一个概念.但日常使用时,心理障碍这一概念常有不同含义,即:①指心理疾病地一种症状;②指轻微地心理异常;③与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同义.本章所指地心理障碍主要包括前个方面.因此,心理障碍既可以出现在神经症或精神病人身上,也可以出现在正常人身上.心理障碍大多是在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地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地矛盾时出现,时间短,程度轻,并随情境地改变而消失或减缓.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是以精神活动失调或紊乱为主要表现地一种疾病.包括精神活动失调地神经症、精神活动紊乱地精神病、精神发育不全和人格异常等.在中学生中常见地是各种神经症. 神经症()是一种非器质性地、轻型大脑功能失调地心理疾病地总称. 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将神经症分为焦虑性神经症、癔症、恐怖性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神经衰弱、疑病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和其它神经症等类.目前,国内临床都按上述类区分. 一、焦虑症 焦虑症()是指对虚无地东西持续性精神紧张,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躯体症状.焦虑症地临床表现为:紧张或惊恐所致地精神

性焦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地躯体性焦虑症或运动性不安种症状地复杂组合.焦虑症并非源于现实危险,也不能合理地以现实事件解释. 情绪地焦虑为本病地核心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有以下方面:()情绪障碍:表现有紧张不安、心烦意乱、恐俱、惊慌或焦躁易怒等. ()躯体症状:表现有头痛、失眠、头昏、晕厥、震颤、多汗、心悸、恶心呕吐、腹泻、尿急、尿频、月经紊乱、耳鸣等. ()生化改变:表现为血糖、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和红细胞增加等. 中学生常见地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时刻担心失败,无法发挥正常水平.学生焦虑症产生地原因是:学校统考、升学地持久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地自尊心和价值感;学业上多次失败地创伤经验;家长对子女过高地期望;当事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对自己不切实际地过高要求.辅导实践表明,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对于缓解焦虑反应有较好效果. 二、痛症 瘾症()又叫歇斯底里,指由明显地精神因素(如重大地生活事件,强烈或持续地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地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意识状态改变. 癔症地临床症状表现复杂而多变,在临床上表现为躯体和精神

浅论课堂发言

学生课堂发言在高效课堂中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006哈佛中美学生峰会发生了惊人一幕:为创造轻松活跃的气氛,组织者——哈佛大学的一位学生踢掉鞋子进入课堂,但这仍没有激起中国学生踊跃发言,冷场之余,哈佛学生不得不说:“我求你们了,请举手。” 不举手发言、不质疑提问,这应该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老问题了。孩子们从小就习惯于教师的“满堂灌”。笔者从教的20年里,头疼地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举手发言的学生人数却是越来越少。不仅是学困生不举手,就连一些成绩优秀的同学,上课也总是闭口不言,见不到他们高举的手。近年来,在“学生提问重要”、“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鼎沸声里,笔者愈发觉得“学生不举手”的现象已经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2.理论意义: 研究课堂发言在高效课堂中的运用对于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人生态度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成长,使他们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培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丰富高效课堂改革及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体制改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 3.实践意义: 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而且课堂积极主动的发言有助于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课堂发言又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途径。学生发言能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和教学反馈情况从而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学生课堂发言研究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挖掘出制约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要素,用整体的观点审视学生的关键性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来看待和研判。它的实践价值在于摒弃了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学生的错误做法,可操作性强,易为广大师生们共同接受。有利于广大教师革新传统的教学思想理念,有利于教师改变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融入课堂的意识,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思考和自主质疑,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中积极、快乐地学习。学生的天质可以得到启蒙发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以得到统筹提高。总之,学生课堂发言是育人实践和学生成才的最佳契合点。学生课堂发言的研究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和科教兴国具有无法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发言:这里指学生围绕教育教学中正在进行或已经发生出现的现象、命题、观点等发表的评论、意见、观点、建议等口述性言论。 2、课堂发言:这里指学生在正在进行的课堂学习活动中发表的口述性言论。 3、高效课堂:这里指以实现育人教学现代化为目标的内容丰富,过程紧凑,方法科学,氛围融洽的学生参与度高且充满激情和互动,效果和效益相统一的教学行为活动。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教育心理学在最近半个多世纪里发生了很大变化。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构造与组织一种完形。韦特墨倡导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苛勒解释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迁移现象的"顿悟说"。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提倡采取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奥苏贝尔提出

中学生常见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12种心理问题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等。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自身因素等;消除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有注意中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平衡;增进自我了解,培养中学生自我接受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中学生健全的情绪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班级环境;开设主题讲座;保持书信的交流;转变教育观念,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模式;优化社会环境,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举办家长学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长教育素质;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素质;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优化课程结构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 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指对自己的品质和能力作出过低的评价,感到己不如人的心理感受。适当的自卑感可以激发自己去弥补自己的不足,超越自己;但过度自卑会导致抑郁,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部分中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变得心灰意冷、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消极颓废。形成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不少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怀疑一切、目空一切,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消极抵抗。 3.孤独心理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人离不开群体,同样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孤独是一种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心理上与世人隔绝开来的主观心理感受。孤独感正是个人

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常见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性障碍,在全世界范围人群中至少1%的人有可能在其一生中发生此心理障碍。在我国90年代北京地区的统计患病率为0.97%。精神分裂症大多起病于青壮年,所以中学生和大学生正是在此病的高发年龄阶段,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或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发病率较高。在青年教师中也不可忽视此病的发生。不少人以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在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转向精神分裂症,或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可以引发精神分裂症,其实这些都是被误解的习惯性错误看法。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和诊断需要全面的观察及多种方法的确诊,了解患病前后的整体详细过程是帮助诊断的重要依据。由于此心理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症状。尽管如此,大量的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现象学的研究资料表明这是一种病理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疾病。所以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一种“临床”性的诊断,识别和判断都是依靠“临床过程”。 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 绝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表现出典型症状之前其实都已经处于多年的“隐性”状态。在此期间可能表现为退缩、孤僻或与众不同。通常称作为有点“怪兮兮”。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令人费解,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减少或反应怪异,要么觉得对于周围一切都没有感觉,要么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别人驱使的结果。有些患者认为自己非同于一般常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和才华,有“神秘”和“超感”的体验。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冷漠、平淡或不适切,但由于意识清晰,智力正常,在学习的效率和成绩都一时显示不出存在问题。上述“怪兮兮”的状态可以持续数年,隐含地在逐步恶化,直到精神障碍首次发作前异常的思维和行为这才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1)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思维障碍的两大类型。 思维形式障碍表现为思维的令人费解和逻辑紊乱。常见的特征性的表现形式有:

常见心理障碍症状

第三章常见心理障碍症状 第一节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声音特别刺耳,颜色显得不自然地格外清楚,普通气味异常刺鼻。 2、感觉减退 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如对强烈的疼痛几乎感知不到,外界环境变得暗淡,颜色模糊不清,声音发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3、识别能力缺失 不能把客观的物体作为整体来认识,不能识别物体的功能,不能说出物体的名字。“不识症”。物体不识、颜色不识、字形不识、空间不识。多见于脑器官疾患的病人身上 4、内感性不适 对内部感觉异常,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但不能明确具体不适的部位,区别于内脏性幻觉(可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分症和抑郁状态。 (二)知觉障碍 1、错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知觉。错觉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是病态的错觉多见于错听、错视。如心理异常者将猫看成老虎,把吊灯看成是巨蟒,把米饭看成是蛆……错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2、幻觉 幻觉是一种无对象性的知觉,即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病症状。病人无法用意志左右幻觉的产生,也无法说服病人相信幻觉不存在。 按感受器官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幻听是一种最常见、最具代表性、最具诊断性意义的幻觉形式。 (1)幻听 非言语性幻听(原始性幻听):如音乐声、鸟鸣声,多见于大脑局部发生病变。

言语性幻听:命令性、评论性的幻听比较常见。 评论性幻听:说话人有个别人、几个人或一群人,在议论他,内容以斥责、讽刺、辱骂多见,病人常为之苦恼、愤怒不安,并产生兴奋、自伤、伤人。也听到有人为他辩护,表示同情、赞扬的话,此时病人可独自微笑或洋洋自得。 命令性幻听,让病人拒服药、进食或自伤。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内脏性幻觉 病人感到固定于某个内脏或躯体内部某处有一种异常的知觉。如感到某一内脏(可定位)在扭转、断裂、穿孔或觉得有昆虫中器官内爬行。可继发疑病观念。 与内感性不适鉴别:能不能明确具体不适的部位。 (3)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类 真性幻觉:来源于本体以外,存在于客观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病人对幻觉形象的体验与真实事物的感知映像完全相同。 假性幻觉:幻觉的形象在病人的主观空间,不是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幻觉形象不完整,病人对幻觉形象的态度和体验不一样。如大脑或牙齿里有人在骂他。见于分裂症。(4)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 机能性幻觉:一种与现实刺激伴随出现的幻觉。当某一感觉分析器受到刺激处于机能活动状态时,该感觉器官便出现幻觉。(机能性幻听——即一听到自来水声,就同时能听到有人在骂他,随着放水声停止骂声也消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三)感知综合障碍 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有障碍。如对形状、大小、颜色、位置、距离和时间关系等产生歪曲的感知。 病人感知的是客观事物或本身,但对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的感知发生障碍。如“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统称为视物变形症。 又如人格解体,病人觉得自己的整个躯体或个别部分,如四肢的长短、粗细,躯体的轻重、形态、面部器官发生变化,甚至畸形。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联想障碍

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新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制定解决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对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变革的要求。课堂为什么会如此沉寂?是什么造成不敢发言?寻找学生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热情是实现“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有效保障。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在课堂上农村小学学生的发言不仅仅需要自由的空间和自信的心理,更加需要增加其自主性和自觉性。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教学方法是激励学生自主发言的有效手段。多一些向课外延伸的实践案例,少一些呆板的题型讲解,立足课堂与知识,多方协作。 在成功教育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指导下,遵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定三个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基本现状。 2.分析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 3.提出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设想: 通过农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实践与研究,调查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基本现状。分析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在调查研究(访谈以及现场观察)的基础上,构建出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想要农村小学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举手发言,就要针对造成学生课堂不发言的心理障碍采取相关的对策。 1.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 很多农村小学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是因为存在心理障碍,缺乏自信,怕回答错了挨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帮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心理障碍。教师要帮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心里顾虑,用笑容、尊重、鼓励、表扬来来激励学生,真正克服发言时的心理障碍。 (2)鼓励学生“错”,树立自信。我们要鼓励学生“错”,不要怕学生说错。这样学生慢慢地就消除了心里障碍,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2.学习发言技巧与方法,培养发言能力 (1)多听:多听别人发言,学习发言方法与技巧。在一个班中,多向发言能力较强的同学学习,多听他们是怎样发言的,慢慢地自己也会了。

当代中学生常见的十一种“心理障碍”

当代中学生常见的十一种“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偏离现象,而导致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前我国中学生存在以下10多种主要心理障碍,其外在表现情况分别是: 1、逍遥型。表现为甘居中游,缺乏上进心,特别是“中等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差,“60分万岁”成了他们所推崇的“名言”。 2、焦虑——苦恼型。表现为因学习困难而焦急忧虑,若不能消除或持续出现必引起极度苦恼,进而丧失学习信心。 3、抑郁型。表现为沉默寡言,常常愁眉苦脸,忧心忡忡,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4、恐惧型。表现为惧怕受挫折受伤害,见到责备的目光则呆若木鸡,严重的甚至会怕见强光、怕听声响等等。 5、逞能型。表现为爱显耀自我,好表现自己,追求独特性,企望“以奇制胜”,往往热衷于某一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甚至有“逆反”表现。 6、怯懦型。表现为稍遇急事,手足无措,异常紧张。在公共场所畏首畏尾,怕在人前行动做事,唯恐别人伤害自己。 7、神经过敏型。表现为为人处事异常敏感,往往喜怒无常,一些小刺激也会令其大吵大闹,过分关心人际关系。 8、怀疑——依赖型。表现为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依赖他人为自己作出决断或指正方向,不时地求人帮助,处事缺乏把握,优柔寡断,难以独立。 9、狭隘型。表现为对人对事斤斤计较,常为细小得失耗费大量精力,并为之烦恼苦闷,(励志一生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d14518284.html,)甚至耿耿于怀,不能自解。遇事好猜疑,承受不了任何刺激,稍不顺心则闷闷不乐。 10、无动于衷型。表现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凡事不介入、不参与。 11、虚狂型。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一触即发,性情暴躁,有时为人处事达到忘乎所以的地步。 推荐阅读:[高三心理减压,保持良好情绪]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十不要”] 分页:123 第1页共1页

《异常心理学》多选题模拟试题及答案

1.心理障碍表现为(A C D E)多方面损害。 A、人际关系困难 B、社会赞许程度 C、情绪困扰 D、心理功能障碍 E、职业工作麻烦 2.临床会谈是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临床手段可以是(A C D E )。 A、咨询的引导或开端 B、生化检验 C、治疗本身 D、信息采集 E、评估诊断 3.重度抑郁发作的症状表现有(A B E)。 A、自我否定、自卑自责 B、思维迟钝 C、轻浮轻佻、惹是生非 D、好大喜攻、夸夸其谈 E、睡眠障碍、胃肠功能紊乱 4.研究发现(A B D E)与精分的复发有关。 A、生活应激事件 B、遭受歧视排斥 C、酒精中毒 D、无家可归 E、毒品成瘾 5.依据DSM—IV学习障碍指的是(A B D) A、阅读障碍 B、数学障碍 C、学业成绩不良 D、书面表达障碍 E、品行障碍 6. 应激干预包括(A B D E) A、认知改变 B、情绪调节 C、睡眠剥夺 D、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 E、提供社会心理支持 7.抑郁症的常见表现是(A B C) A、情绪低落 B、悲观失望 C、自我评价低 D、不愿求治 E、愿意主动与人交往

8.判断心理活动或状态是否正常的标准有(A B C E) A、个人经验标准 B、社会群体标准 C、社会适应标准 D、伦理标准 E、医学标准 9.病理心理的发生原因(A B C) A、生物因素 B、心理因素 C、社会因素 D、气氛因素 E、信息因素 10.古代人的迷信把心理障碍行为异常归结为(ABCD) A、月亮 B、星辰 C、精灵 D、魔鬼 E、社会 11.社交恐怖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BDE) A、抑郁沮丧 B、逃避或回避与人接触 C、冷漠孤僻 D、置身于社交场景就焦虑惊恐 E、为此而深感烦恼痛苦 12.躁狂发作的症状表现有(BCDE) A、自我否定、自卑自责 B、理想迅速、意念飘忽 C、轻浮轻佻、惹事生非 D、好大喜功、夸夸其谈 E、情绪高涨、干劲十足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E) A、孤独症最终发展成精神发育迟滞 B、精神发育迟滞的程度越严重夭折的风险越大 C、唐氏综合症也被称为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 D、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长产生唐氏综合症子女的风险增大 E、唐氏综合症有发展为阿尔采末氏痴呆的风险 本篇文章来源于《中大网校》[https://www.360docs.net/doc/7d14518284.html,] ;原文链接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d14518284.html,/xl/moni/2855262549.html 14.诱发厌食症或贪食症的影响因素有(ABC) A 、追求完美的挑剔母亲 B、以廋为美的社会时尚 C、体像障碍 D、精神发育迟滞 E、躁狂发作

如何打破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

如何打破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些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发言,而有些学生却沉默不语,只是倾听。本文就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情况及不发言的原因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课堂教学积极性发言调查鼓励 正文: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遇到许多“不愿说话者”或“一言不发者”。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从来不愿主动发言,即使被点名发言,通常也是“点”而不发或支支吾吾。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可能被教师或同学贴上不会说话的标签,成为课堂或大众场合中被话语权遗忘的角落。 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不管怎样,出现这种现象对教学、对学生个人的成长都是非常不利的。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与批判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公众演说技能,不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会影响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师很难掌握教学的进展,也很难保证课堂整体效果。 为了探清症结,我组织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仔细的统计分析,基本明白了问题所在。调查对象有63人,关于学生课上发言状况调查统计如下:这组调查数据反映的学生发言不积极、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情况令人担忧。课堂只是小部分学生的课堂,学生的发言多呈现被动性,学生没有课上合作学习习惯。 我首先围绕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进行了分析: 当调查学生课堂不发言的原因时,72%的学生认为“顾及他人的评价、害怕老师同学笑话,不够自信”;29%归于“经历的挫折感”。当问到不自信的原因时,缘于“自己的表达不好”竟占70%;缘于“担心暴露自己的无知”占11%;缘于“外界的打击”占13%。 这组数据告诉我们,课堂学习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1)身心发展呈现快速而不平衡的状态,使中年级的学生在“幼稚”与“懂事”的尺度间大幅徘徊,他们开始关注“自我”,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已不像刚入学时那样有话就说。 (2)依恋关系变化使学生开始有了“个体感”,他们渴望独立,注重自己的“伙伴关系”。这也导致他们顾虑在课堂上发言会不会不从“众”,会不会招致同伴的嘲笑或排挤,从而瞻前顾后。 (3)认知的改变使中年级学生对自我的评价趋向用少年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使他们一方面对自己要求过高,一方面又力不从心,呈现出矛盾心态,不敢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害怕因“幼稚”、“露怯”而丢面子。 (4)学生存在心理不健康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一小部分学生对课堂发言感到紧张、焦虑,因而不愿与他人交流,这部分学生大多在发言状况自评中选“从未发言”,占8%。 从调查看,“课堂气氛不好,害怕同学嘲笑、打击,怕挫折”是导致学生不发言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你在课堂上的发言是由同学推荐的”这一选项的比率竟为零。19%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发言中感受不到与大家协作、交流的快乐;5%的学生不稀罕、不接受别人的观点,只相信自己;80%的学生不与家长、老师、同学交流、争论问题。可以看出,学生缺乏与他人合作、沟通的习惯,缺乏与他人协调的能力,公共性学习习惯很差。这不利于课堂建设,也阻碍了个人在学习上的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要让“不愿说话者”或“一言不发者”打破沉默,我采用以下几个方法进行调整: 第一,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让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学习主体参与课堂讨论。首先破除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教师是课堂讨论的组织者,但应该作为讨论的平等主体加入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其次,把学生的学习置于和谐的集体环境中,而不是让学生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课堂教学中,注意组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比如开展让学生做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题目,轮流上台面对全班同学进行讲解,一个月下来,每个同学都能获得一次讲话的机会。这样的活动,既是自主性的,又有带有一定的压力,

最新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转载]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的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和躯体方面,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研究与探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已经成为我们高中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笔者通过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和多年工作实践的观察认为,可以把以上表现归类为以下问题。 (一) 学习类问题 由于高中生的升学压力比较大,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方面,其问题有: 1. 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等。 2. 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二) 青春期心理问题 1. 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一体。心理学研究表明,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闭锁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处于消极情况下的心理而言的。中学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会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 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时隐时露。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里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 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也是高中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与父母的关系问题。高中生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会经常与父母产生冲突,同时,部分家庭出现种种伤痕如夫妻关系不和、单亲家庭等,会给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2. 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高中生都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