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1-16课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七册

日积月累
好乐(yuè)亡国
李存勖(xù)是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李克用 临死前把三支箭交给他,郑重地说:“梁王是我的仇人, 燕王在我的帮助下登上了王位,那个契丹人曾经是我的 兄弟,如今他们都背叛了我。你一定要为我报仇!”李 存勖每次出征时,都要从宗庙里取出一支箭,以激励自 己。 经过多年的战争,他消灭了敌人,建立了后唐。
吴王的谋臣枚乘看到朝廷势力强大,难以取胜,就 劝吴王退兵,说:“发动战争,并不能彻底消除与朝廷 的矛盾,就像一百个人从锅里不断地把水舀( yǎo )出来, 又倒进去,并不能使它冷却一样。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烧 火,水就不会变冷。如果想让锅里的热水冷却,就要抽 掉灶膛( tāng )内的柴火,扑灭火焰( yàn ) 。”无望不听 劝阻,拒不退兵,最终被朝廷打败。
(《大学·传第十章》)
日积月累
刘宗周殉(xùn)国
刘宗周是明朝著名的学者,他精通儒家经典,尤 其重视“慎独”,并以此构建了自己的学问体系。
终其一生,刘宗周忠于自己的学问,曾因犯颜 直谏,三次被削为民。晚年居家期间,清军攻陷杭 州。消息传下来,他痛不欲生,叹息说:“北京、 南京失守,我都可以期待国家中兴。现在杭州也陷 落了,我还有什么期待的呢?”于是,决定以身殉 国。
《大学·传第六章》)
日积月累
我心有主
许衡(héng)年轻时,社会动荡不安。一天, 他走在逃难的人群中,感到又饥又渴。突然,有人 惊喜的叫道:“梨树!梨树!”许衡循(xún)声望 去,前方果然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梨树,树上结满了 黄橙橙的梨子,样子十分诱人。
只见众人一窝蜂似地冲上前,争先恐后地爬到 树上摘梨子。许衡却纹丝不动,连看都没有多看一 眼。有人很奇怪,问到他:“你难道不渴吗?为什 么不摘梨呢?”许衡说:“我不是梨树的主人不可 以随便摘。”那个人大惑不解,说:“梨树的主人, 早就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这年头兵荒马乱的,不 会有人管。”许衡反问道:“就算梨树没有人管பைடு நூலகம் 难懂我的心也无人主管吗?”
国学第一课道法自然朗诵

国学第一课道法自然朗诵1、【单选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价值追求回答了我们()。
[单选题] *A.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正确答案)B.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的重大问题C.要建设什么样的政府的重大问题D.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2、以下关于理想、幻想、空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 *A、理想是个人对幻想空想的改进B、理想源于实践具有实现可能是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正确答案)C、理想是永恒的,幻想和空想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D、知识渊博的人具有崇高的理想,而空想幻想则源于无知3、造就时代新风尚,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尽职尽责。
体现的是职业道德的()。
[单选题] *A. 爱岗敬业(正确答案)B. 诚实守信C. 办事公道D. 奉献社会4、16.小红参加了学校舞蹈队,排练时她觉得自己基本功不扎实,不敢上台展示。
但在同学们的微笑和鼓励下……她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演出。
她的成功告诉我们()①集体的温暖能促进我们健康快乐成长②集体能帮我们解决学习生活中一切问题③集体的帮助能给我们战胜困难的力量④集体有助于我们获得自信心,增强力量[单选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正确答案)D.②③④5、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公民的身体。
[单选题] *A、搜査(正确答案)B、调查C、检查D、排查6、【单选题】“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指的是()。
[单选题] *A.科学立法B.严格执法C.公正司法(正确答案)D.全民守法7、参加面试时,不合适的做法是()。
[单选题] *注重个人的仪容仪表在进场前一分钟到达(正确答案)要用礼貌用语清晰表达把面试资料备齐8、25.在学校组织的拨河比赛中,实力不算最强的我们班队员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组织、统一步骤、齐心协力,一举拿下了年级拔河比赛的冠军。
比赛结束后,我们不光收获了胜利的喜悦,更懂得了成长的道理。
小学国学经典诵读五年级上册《大学》

大学一【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4。
知止而后有定5,定而后能静6,静而后能安7,安而后能虑8,虑而后能得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
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
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4.止于:处在。
5.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
8.虑:处事精详。
9.得:得到成果。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二【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1。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
致知在格物4。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1.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2.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国学第二册

实施要求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准生字和多音字,在诵读中感受历史的变迁。
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历史,并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能知道所学朝代的称谓。
第12课:炎宋兴
日 期
内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
主要参考文 献
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 研究总课题组审核通过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材
备 注
并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
实施要求
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准生字和多音字,在诵读中感受历史的变迁。
通过解读文本,进一步感受历史的变迁;
通过分析解读,领会历史的思想内涵。
第五单元:
课 时
4
周 次
4
第13课:明太祖
日 期
内容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清太祖,膺景命,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知书达礼,修养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感悟苏老泉的人格之美以及读书的重要性。
能结合教师讲解和课文注释,说出其他人是怎么评价这些人的。
能简单说出课文中的故事。
第16课犬守夜:
日 期
内容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初中七年级上册《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七年级上册第一部分:古诗词诵读篇目要求:26首古诗词熟练背诵。
1.采薇(节选)《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2.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3.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4.十五从军行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①,人生几何②?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③。
慨当以慷④,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⑤。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⑥。
但为君故,沉吟⑦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⑧。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⑨?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⑩,枉用相存⑪。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⑫,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⑬。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6.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⑴,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⑵,一去三十年⑶。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⑷。
开荒南野际⑸,守拙⑹归园田。
方⑺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⑻后檐,桃李罗⑼堂前。
暧暧⑽远人村,依依⑾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⑿,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⒁里,复得返自然⒂。
7.杂诗(其五) 陶渊明人生无根蒂①,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②已非常身。
落地③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④酒聚比邻。
盛年⑤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⑥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8.赠范晔陆凯折花逢驿使①,寄与陇头②人。
江南无所有,聊③赠一枝春④。
9.与诸子登岘首孟浩然人事①有代谢②,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③,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④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10.书事王维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精品-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葛
子
亮
新课导入
长出两三隔映锦丞 杜使师朝顾叶阶官相 甫英未开频黄碧城祠 ︽ 雄捷济烦鹂草外堂 蜀泪身老天空自柏何 相满先臣下好春森处 ︾ 襟死心计音色森寻
千古良相诸葛亮,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更以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 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
知识链接
➢《诸葛亮集》又称《诸葛氏集》,为陈寿整理编辑,
内容包括诸葛亮的文章、兵书、奏折。 ➢ 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
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多 次引用《诸葛亮集》。 ➢ 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书名为《中华国学文 库:诸葛亮集》是根据清张澍编的诸葛忠武侯文集整 理校点的。故事辑集各书中的有关材料,分列诸葛亮 的家世、遗事、用人、制作、遗迹五门。
正文 这是信的主体,可 以分为若干段来书 写。
书信的格式是怎样的?
祝颂语
以“此致”“敬礼” 为例。 “敬礼”写 在“此致”的下一行, 顶格书写。
署名和日期
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 写在祝颂语下方一至 两行处右侧。另起下 一行写日期。
自由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 (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 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庐,将复/何及!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学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成 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
(动词,学习) (名词,学业)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课时练习)-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一、夯实基础1.识音拮据.( ) 栈.桥( ) 糟.( )蹋别墅.( ) 褴褛( ) 撬.开( ) 恭维.( ) 煞.( )白【答案】拮据(jū)栈桥(zhàn)糟(zāo)蹋别墅(shù)褴褛(lǚ) 撬开(qiào) 恭维(wéi) 煞(shà)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
2.文学常识填空。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被誉为“”的(国籍)作家,其代表作有《》《》等。
本文即选自其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答案】短篇小说巨匠法国莫泊桑项链羊脂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文学常识的掌握。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________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我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的。
我希望________,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3)对于叔叔回国这桩________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4)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母亲有点________,就问:“哪个于勒?”A.分文不值为期不远大快人心迟疑不决B.一干二净为期不远十拿九稳莫名其妙C.一干二净指日可待十拿九稳捉摸不透D.分文不值指日可待大快人心烦躁不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
4.从全文来看,于勒一生中的经济情况有三次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和态度也出现了三次变化,但菲利普夫妇也有始终不变的方面。
请用简洁的词语分别概括这些变化。
(1)于勒经济情况的变化:(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4)菲利普夫妇始终不变的方面:【答案】(1)挥霍财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2)坏蛋、无赖、流氓正直、有良心、有办法的人小子、流氓(3)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4)金钱至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

国学第九册1一16课内容带拼音摘要:一、前言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9.第九课:《论语》子罕篇10.第十课:《论语》乡党篇11.第十一课:《论语》先进篇12.第十二课:《论语》颜渊篇13.第十三课:《论语》子路篇14.第十四课:《论语》宪问篇15.第十五课:《论语》卫灵公篇16.第十六课:《论语》季氏篇三、总结正文:一、前言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美德。
国学第九册1-16课涵盖了《论语》中的诸多篇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领悟到儒家思想的智慧。
二、国学第九册1-16课内容概述1.第一课:《论语》学而篇《论语》学而篇是《论语》的开篇,主要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方法。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言。
2.第二课:《论语》为政篇为政篇主要讲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念,强调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
3.第三课:《论语》八佾舞篇八佾舞篇记录了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论述,阐述了礼乐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4.第四课:《论语》里仁篇里仁篇主要讲述了仁爱的内涵和如何做到仁爱。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5.第五课:《论语》公冶长篇公冶长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过这些事迹,我们可以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和道德观念。
6.第六课:《论语》雍也篇雍也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名言。
7.第七课:《论语》述而篇述而篇主要记录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人生哲学,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等。
8.第八课:《论语》泰伯篇泰伯篇主要讲述了孔子的家族史和先祖泰伯的事迹,以及孔子对于道德和家族观念的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 诚意
所谓诚其意者:毋(wú)自欺也,如恶 (wù)恶(è)臭,如好(hào)好色,此之 谓自谦(qiè),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 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 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 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 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pán),故 君子必诚其意。
第9课 子路问强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 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 南方强也,君子居之。衽(rèn)金革,死而 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 而不流,强哉矫( jiǎo)!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 不变,强哉矫!"
第10课 君子之道
第8课 率性修道
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 (zhòng)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 贪戾(lì),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fèn)事, 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jié)、 纣(zhòu)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 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 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经典诵读 第一课 本末终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 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时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大学·经第一章》)
日积月累
扬汤止沸
西汉时,汉景帝采纳丞(chéng)相晁(cháo)错的建议, 不断削(xuē)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吴国是当 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消减了领地, 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就联络其他几个诸侯起兵叛乱。
第12课 达道与达德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 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 息。……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 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 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 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 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 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 一也。”
第4课 正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fèn) 懥(zhì),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 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 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第5课 齐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 “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zhòng)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吴王的谋臣枚乘看到朝廷势力强大,难以取胜,就劝吴 王退兵,说:“发动战争,并不能彻底消除与朝廷的矛盾就 像一百个人从锅里不断地把水舀(yǎo)出来,又倒进去, 并不能使它冷却一样。因为只要有一个人烧掉肚膛(tāng) 内的柴火,扑灭火焰(yàn)。”无望不听劝阻,拒不退兵, 最终被朝廷打败。
后来“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xīn)”,指如果做事 分不清本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6课 治国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xù)孤而民不倍,是以君 子有絜(xié)矩(jǔ)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 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 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 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 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bèi)而出者,亦悖而 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第11课 素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 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dí), 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 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 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 君子居易以俟(sì)命,小人行险以徼(jiǎo)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zhēng)鹄 (gǔ),反求诸其身。”
第2课 修身为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 薄者厚,未之有也!
第13课 择善固执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 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 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 笃(dǔ)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 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7课 仁人君子
唯仁人放流之,迸(bǐng)诸四夷,不与 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 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 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 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 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guǎ),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 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 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 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 破焉。
《诗》云:“鸢(yuān)飞戾(lì)天, 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 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