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第一课第一框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1课第1框《文化与社会》ppt课件

【创新体验】(提升做题能力!) 1.2012年元旦期间,安徽省博物院精心布展 安徽文明史、徽州古建筑、文房四宝、江淮 撷珍、新安画派等五大陈列,省图
书馆公益讲座“新安讲堂”早早迎来了预约 听课的热心读者。安徽省此举是基于( ) 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 能够培养人的文化素养
区
化世界
程度
别
文化包括人类活动的整个
表 过程以及活动方式、活动 文明主要是人类活
现 手段,其中既有积极成果, 动的积极成果
也有消极成果
联系
文化
文明
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文明是文化中积极、进步与合理成 分的总和。一个社会的文化进步程 度越高,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相应
地也就越高
[易错警示] 1.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一种文化 提示: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 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粹 “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思考探究 1.透过下图你能发现文化现象有何特点?
【提示】 不同区域的人们都有 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 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精神活动
1.“意文识形化态”是相对于经济非意、识政形治态 而 言的人类全部___________及其 产品。包括具有
_____________ 性 质 的 部 分 和
【问题】 (1)你了解的文化内涵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铜臭”无法掩盖文化的芬芳? 【提示】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 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 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印度纸币上的甘地头像、 澳洲纸币上的牛仔……钞票上承载着大量的文 化信息,透过五彩缤纷的钞票,我们可以体味 其中的文化芬芳。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三册精品课件 第1单元 第1课 第1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

3.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 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了异常激烈的较量。 4.在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所提出的三种方案中,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在历 史和人民的检验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5.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
【议一议】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各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什么 样的建国方案?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提示:(1)①先后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维护地主阶级和买办 资产阶级统治,让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②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 人士为代表,幻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③以中国 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 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第一种方案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中国人民抛弃了,其代表者的统治也 被推翻了。第二种方案没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它的多数代表者后来也承认这 个方案在中国无法实现。第三种方案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赢得包括 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探究一
探究二
我的收获
(3)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 百折不挠,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 座大山,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 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 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探究一
探究二
我的收获
提示:(1)①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__文化与社会__(共36张PPT)

➢ (2)文化素养是一种素养,它是在 文化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出来的
➢ (3)文化作为精神活动和产品离 不开物质载体
2018年4月4日,针对社会舆论强烈关 注的“今日头条”、“快手”两家网站播 出有违社会道德节目等问题,国家广播电 视总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属地管理部门 严肃约谈了“今日头条”、“快手”两家 网站主要负责人。
自2013年以来,我国连续几年汽车产销量稳居 世界第一,中国已经跨入汽车社会。但是驾驶者的 汽车文明意识还停留在“后觉醒”时代。一系列的 不文明交通行为反映出驾驶者的不健康驾驶心态, 也折射出当前社会汽车文明的缺乏。
文化有时会落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 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 “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 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这又说明什么?
文化有时会先于经济政治而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 重大影响 。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并 不是和经济政治的发展完全同步。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 ➢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 ➢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 ➢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旁听一次听证会。
一、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 政治 文化
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都起正面作用吗?
➢ (3)文化作为精神活动和产品离 不开物质载体
2018年4月4日,针对社会舆论强烈关 注的“今日头条”、“快手”两家网站播 出有违社会道德节目等问题,国家广播电 视总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属地管理部门 严肃约谈了“今日头条”、“快手”两家 网站主要负责人。
自2013年以来,我国连续几年汽车产销量稳居 世界第一,中国已经跨入汽车社会。但是驾驶者的 汽车文明意识还停留在“后觉醒”时代。一系列的 不文明交通行为反映出驾驶者的不健康驾驶心态, 也折射出当前社会汽车文明的缺乏。
文化有时会落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 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 “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 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这又说明什么?
文化有时会先于经济政治而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 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 重大影响 。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并 不是和经济政治的发展完全同步。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 ➢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 ➢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 ➢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 ➢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旁听一次听证会。
一、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 政治 文化
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发展都起正面作用吗?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课件

过基础·教材必备知识精练
知识点1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
3. 20世纪上半叶,在我国的出路、前途和命运问题上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和三种方案。下列对这三种政治力量和方 案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国民党统治集团——主张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但同意与中国共产党联合执政 ②小资产阶级——主张依靠帝国主义力量,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 ③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④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5.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故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④中 “共同富裕”说法不符合事实。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构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④社会主义改造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为我国工业化打下了初步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 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49年,中国实现了伟大飞跃。下列对这段话中所 蕴含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并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②完成了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任务的资产阶级也不能救中国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1.1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前各种力量PPT(22张)

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
2、形成: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帝国主义从封建社会向 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生四,、请 延听伸7拓.23展班:、同学地演唱位的《:阳光是总在认风雨识后》和。请解6.2班决同学近作好代准备中。 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 据。 1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
没有共产
治
党就没有
力
新中国
量
1、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封建主义的腐朽 D.生产力的落后
2、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沉沦、没有屈服,而是 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可歌 可泣的斗争。最终共产党成功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 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C.中国共产党代表新进的生产力 D.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
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4.自本段起,半故事封进建入:高潮即。形作式者叙上述仍了是因秦封武建阳统“色治变振和恐自”而然引经起“济群臣占怪主之导”,地在这位一,发实千钧际的上时社刻,会荆已轲逐应付渐自近如代,巧化加,掩饰, 致余使虽秦 好王修资未姱识以本破鞿主破羁义绽兮,,在事謇经情朝济得谇以而政进夕治行替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
2、形成:帝国主义的入侵打断了帝国主义从封建社会向 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
生四,、请 延听伸7拓.23展班:、同学地演唱位的《:阳光是总在认风雨识后》和。请解6.2班决同学近作好代准备中。 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 据。 1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
没有共产
治
党就没有
力
新中国
量
1、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 B.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C.封建主义的腐朽 D.生产力的落后
2、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沉沦、没有屈服,而是 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可歌 可泣的斗争。最终共产党成功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 这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 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C.中国共产党代表新进的生产力 D.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
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4.自本段起,半故事封进建入:高潮即。形作式者叙上述仍了是因秦封武建阳统“色治变振和恐自”而然引经起“济群臣占怪主之导”,地在这位一,发实千钧际的上时社刻,会荆已轲逐应付渐自近如代,巧化加,掩饰, 致余使虽秦 好王修资未姱识以本破鞿主破羁义绽兮,,在事謇经情朝济得谇以而政进夕治行替文。。化等方面不断发展。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种政治力量(共23张ppt)

壹
旧中国“背景病概述”在哪里
旧中国“病”在哪里 如何拯救旧中国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842年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1858年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5年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程度加深
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近代中国经历什么?这些经历导致中国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
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
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小结
基本国情
方案一
主要矛盾
问题互历动史任务
方案二
√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方案
课后作业
如果请你参与“没有共产党就 没有新中国”专题短片的拍摄, 你将选取哪些历史片段作为素 材?尝试为这部短片拟定一篇 解说词。
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 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 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论》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 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背景概述
①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前提和基础
目的和动力
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如何拯救旧中国 背景概述
旧中国“病”在哪里
农民阶级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如何拯救旧中国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
1898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旧中国“背景病概述”在哪里
旧中国“病”在哪里 如何拯救旧中国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842年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
1858年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5年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程度加深
程度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近代中国经历什么?这些经历导致中国成为一个怎样的国家?
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历史总结; 是中国人民在长期探索、艰苦奋斗的基础
上共同确认的历史真理。
小结
基本国情
方案一
主要矛盾
问题互历动史任务
方案二
√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方案
课后作业
如果请你参与“没有共产党就 没有新中国”专题短片的拍摄, 你将选取哪些历史片段作为素 材?尝试为这部短片拟定一篇 解说词。
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 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 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论》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 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背景概述
①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前提和基础
目的和动力
②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如何拯救旧中国 背景概述
旧中国“病”在哪里
农民阶级 1851-1864 太平天国运动
如何拯救旧中国 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
1898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精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共18张PPT)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什么是文化?有哪些特点?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解读:①人类的三大活动领域之一,总体属 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②文化有意识形态部分内容(三观)和非意识 形态部分的内容(技术、语言、文字)。 ③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动静结合”。 ④文化不是狭义的知识,也不是广义的文明。
长征是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物质极其匮乏 ,装备极其简单,敌人异常强大的背景下,发扬了革命 乐观主义、大无畏的气概、超常智慧胆识和谋略。长征 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说明了什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 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
3.暂时对我们还没有多大威 胁,因为他们能出口电视机,却还不能出口电视 产品。”她的话说明什么道理? 我们该如何应对?
文化力是国家创造力的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 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大;加强文化战略
奥巴马在竞演中说:美国真正富有的并非金钱。我们 拥有最强大的军力,但真正让我们充满力量的并非军 队。我们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治理模式,但真正厉害 的是我们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包容开放的思想和勇于 创新的精神以及共同的价值信念。材料说明了什么?
1.什么是文化?有哪些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 人创造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 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我国的世界遗产有29处,其中文化遗产21处、 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你 知道九寨沟是属于哪种遗产吗?为什么?
文化的力量;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 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生产了世界上四分之一 的服装,成为全球最大的生 产和代工基地,但中国服装 企业的利润极其微薄,几乎 没有全球知名品牌,巴黎、 米兰时装周上也鲜有中国设 计师的身影。如何破解?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交 融,提高中国服装的设计 水平、文化内涵和渠道推 广、品牌建设。促进中国 服装业产业升级和人才培 养,提升中国的创造力和 文化软实力。
1.什么是文化?有哪些特点?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解读:①人类的三大活动领域之一,总体属 于社会意识的范畴。
②文化有意识形态部分内容(三观)和非意识 形态部分的内容(技术、语言、文字)。 ③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动静结合”。 ④文化不是狭义的知识,也不是广义的文明。
长征是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物质极其匮乏 ,装备极其简单,敌人异常强大的背景下,发扬了革命 乐观主义、大无畏的气概、超常智慧胆识和谋略。长征 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说明了什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实践中 转化为物质力量,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
3.暂时对我们还没有多大威 胁,因为他们能出口电视机,却还不能出口电视 产品。”她的话说明什么道理? 我们该如何应对?
文化力是国家创造力的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 素,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大;加强文化战略
奥巴马在竞演中说:美国真正富有的并非金钱。我们 拥有最强大的军力,但真正让我们充满力量的并非军 队。我们有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治理模式,但真正厉害 的是我们的学术和文化氛围、包容开放的思想和勇于 创新的精神以及共同的价值信念。材料说明了什么?
1.什么是文化?有哪些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 人创造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 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我国的世界遗产有29处,其中文化遗产21处、 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你 知道九寨沟是属于哪种遗产吗?为什么?
文化的力量;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 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生产了世界上四分之一 的服装,成为全球最大的生 产和代工基地,但中国服装 企业的利润极其微薄,几乎 没有全球知名品牌,巴黎、 米兰时装周上也鲜有中国设 计师的身影。如何破解?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交 融,提高中国服装的设计 水平、文化内涵和渠道推 广、品牌建设。促进中国 服装业产业升级和人才培 养,提升中国的创造力和 文化软实力。
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教育教学课件

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这
意味着(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结束 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
③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D [材料提到:要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 家,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开 始,①③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早在 1919 年已经结束,②错误;2017 年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提出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④错误]。
(2)历史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 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了独立自主 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 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 放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 党。她依靠各族人民,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大规模的经 济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 前。
议题二| 实行改革开放 走向民富国强
从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 40 多年的辉煌历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020 年 4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指出要不失时机地推动改 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 机制,坚定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革命 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 部分
范畴 部分
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联系 革命任务:都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比 如勤劳善良,作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成为一种文化深深地烙在中国 人的民族灵魂上,因为勤劳,所以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必将创 造更灿烂的现代物质文明,这就是文化转化成为物质力量。比如“想 富口袋,先富脑袋”。为了人能更省时省力,人类发明了许多先进的 科学技术。更简单的例子是,所有人都认为学习重要,为什么?因为 可以学到文化,有文化就可以给自己带来相对较高的收入。
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2)从文化形态看: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3)从文化性质上看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有益文化与腐朽没落文化
PPT学习交流
22
3、文化的特征
•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 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 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PPT学习交流
6
西方(德国)与东方(中国)
PPT学习交流
7
生活方式
PPT学习交流
8
孩子
PPT学习交流
9
旅游
PPT学习交流
10
在餐厅
PPT学习交流
11
排队
PPT学习交流
12
准时
PPT学习交流
13
处理问题
PPT学习交流
14
意见
PPT学习交流
15
人际关系
PPT学习交流
16
领导
PPT学习交流
PPT学习交流
25
答疑解惑
• 1、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 系。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非 意识形态一般没有阶级性,但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多样性。
•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主要是 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态度 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一 种认识和评价。
的存在; • 从个人角度看,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着文
化的存在。 • 文化现象也是无处不在的。不同的区域,
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PPT学习交流
19
“文化”辨义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
• 文化底蕴
——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
PPT学习交流
20
文化的概念
“大文化”与自然相对应,人的所有创造物都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PPT学习交流
1
创设情境,引领目标
•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 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 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 文化”;在繁华的都市有“都市文化”,在遥远 的山村有“村落文化”……
• 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经开始通过胎教 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 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 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文化 ”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让我们一起走 进《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感悟文化。
• 2、分析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文化底蕴这三组关于文化的词之间有什么差异。(分层次理 解)并阅读课本第6页,说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 3、举例说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 4、下列图片列举了东西方在生活方式、孩子、旅游、处理问题 、人际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差异。请任选图片中一个或几个角度说 明你所认同的东西方差异,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其根本原 因是什么?作为文化,其本质是什么?它们的影响是如何发挥的 ?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试着举例说明。
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文化”指精神文化,与精神文
明同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小文化”指文学、
艺术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 业。
PPT学习交流
21
2.文化的内涵
• 内涵: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分类:
(1)从表现形式看:
17
问题质疑
• 你们小组有哪些问题不 理解?
• (1)怎么理解意识形 态和非意识形态?
• (2)什么叫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 (3)如何理解文化可 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4)文化的双重作用 怎么体现?
PPT学习交流
18
1、文化现象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
• 文化现象是无时不在的。 • 从社会角度看,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文化
23
核心思想PK
• 儒家思想:
• 人性善
• 靠道德修养
• 德治、教育
• 等级 • 基督教思想:
• 包容 • 人性恶
• 靠上帝拯救
• 法治、制度
• 平等
• 偏执
PPT学习交流
24
3.文化的本质
• 本质:
–精神力量 – 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作用(双重的):
–影响社会发展 – 个人的成长+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 4、文化对社会和人的活动会产生双重作用。即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 的作用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能够推动社会的 进步;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引向歧途,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
PPT学习交流
2
学习目标
•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了解文化 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 2、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 3、理解文化的本质及其双重作用
• 重点:文化的内涵 • 难点: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PPT学习交流
3
PPT学习交流
4
“常听人抱怨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有 的是最朴素的信仰,信的是“家教”。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每年春运所见证的,既像是一次“敦刻 尔克大撤退”,又像是一次对世俗之家的朝圣。
•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看,个人所具有的 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 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 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看,人们的精 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 体,即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PPT学习交流
“不管怎样的拼争激烈疲惫不堪,只要能够在 除夕前赶回家,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顿饭,很多东 西也就释然了,这个温暖的需求谁都拦不住。”
──摘自搜狐网专题《过年回家,拦不住的温暖需求》
PPT学习交流
5
教材导读与学法指导
• 1、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你印 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通过阅读课本第5页与分享年俗,你能得 到什么结论呢?
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非意识形态: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
(2)从文化形态看: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
(3)从文化性质上看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健康有益文化与腐朽没落文化
PPT学习交流
22
3、文化的特征
•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看,文化是人类社 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 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PPT学习交流
6
西方(德国)与东方(中国)
PPT学习交流
7
生活方式
PPT学习交流
8
孩子
PPT学习交流
9
旅游
PPT学习交流
10
在餐厅
PPT学习交流
11
排队
PPT学习交流
12
准时
PPT学习交流
13
处理问题
PPT学习交流
14
意见
PPT学习交流
15
人际关系
PPT学习交流
16
领导
PPT学习交流
PPT学习交流
25
答疑解惑
• 1、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 系。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非 意识形态一般没有阶级性,但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多样性。
•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主要是 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和观点,包括人生的目的、意义、态度 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一 种认识和评价。
的存在; • 从个人角度看,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着文
化的存在。 • 文化现象也是无处不在的。不同的区域,
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PPT学习交流
19
“文化”辨义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
• 文化底蕴
——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
PPT学习交流
20
文化的概念
“大文化”与自然相对应,人的所有创造物都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PPT学习交流
1
创设情境,引领目标
•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 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 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 文化”;在繁华的都市有“都市文化”,在遥远 的山村有“村落文化”……
• 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经开始通过胎教 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 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 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 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文化 ”真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字眼了。让我们一起走 进《文化生活》,体味文化,感悟文化。
• 2、分析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文化底蕴这三组关于文化的词之间有什么差异。(分层次理 解)并阅读课本第6页,说明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 3、举例说明文化的特征有哪些。
• 4、下列图片列举了东西方在生活方式、孩子、旅游、处理问题 、人际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差异。请任选图片中一个或几个角度说 明你所认同的东西方差异,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其根本原 因是什么?作为文化,其本质是什么?它们的影响是如何发挥的 ?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试着举例说明。
是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文化”指精神文化,与精神文
明同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小文化”指文学、
艺术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 业。
PPT学习交流
21
2.文化的内涵
• 内涵: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 分类:
(1)从表现形式看:
17
问题质疑
• 你们小组有哪些问题不 理解?
• (1)怎么理解意识形 态和非意识形态?
• (2)什么叫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 (3)如何理解文化可 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4)文化的双重作用 怎么体现?
PPT学习交流
18
1、文化现象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
• 文化现象是无时不在的。 • 从社会角度看,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文化
23
核心思想PK
• 儒家思想:
• 人性善
• 靠道德修养
• 德治、教育
• 等级 • 基督教思想:
• 包容 • 人性恶
• 靠上帝拯救
• 法治、制度
• 平等
• 偏执
PPT学习交流
24
3.文化的本质
• 本质:
–精神力量 – 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作用(双重的):
–影响社会发展 – 个人的成长+民族和国家的历史
• 4、文化对社会和人的活动会产生双重作用。即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 的作用不同。先进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能够推动社会的 进步;反动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引向歧途,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 。
PPT学习交流
2
学习目标
•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环境,了解文化 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 2、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 3、理解文化的本质及其双重作用
• 重点:文化的内涵 • 难点: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PPT学习交流
3
PPT学习交流
4
“常听人抱怨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有 的是最朴素的信仰,信的是“家教”。有钱没钱, 回家过年。每年春运所见证的,既像是一次“敦刻 尔克大撤退”,又像是一次对世俗之家的朝圣。
•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看,个人所具有的 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 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 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看,人们的精 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 体,即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PPT学习交流
“不管怎样的拼争激烈疲惫不堪,只要能够在 除夕前赶回家,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顿饭,很多东 西也就释然了,这个温暖的需求谁都拦不住。”
──摘自搜狐网专题《过年回家,拦不住的温暖需求》
PPT学习交流
5
教材导读与学法指导
• 1、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你印 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通过阅读课本第5页与分享年俗,你能得 到什么结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