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动脉栓塞的病因
外周动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非手术治疗常用以下措施: 1、溶栓治疗:作为首选,目前常用纤维蛋白溶解制剂,如尿激酶溶解新鲜血栓,在发病 后 48~72 小时应用最佳,常用剂量为 50~100 万 u/d,一般认为低于 50 万单位,尿激酶 是无效或疗效欠佳。 2、抗凝治疗能防止栓塞段动脉远端血栓延伸,常用低分子量肝素,或普通肝素。 3、抗血小板治疗: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较好的是抗血小板 5-HT2 受体阻 滞剂,如安步洛克(Anplag),常用量 100mg,日三次,口服。也可用肠溶阿司匹林等。 4、 解除血管痉挛:可用 0.1%普鲁卡因静滴或使用血管扩张剂或采用腰交感神经阻滞。 血管扩张剂的应用常可起到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四肢远端末梢动脉的痉挛或小动脉栓塞 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动脉手术如动脉瘤切除、动脉硬化闭塞症等进行血管移植术,以及动脉造影等均能并发 动脉栓塞。外周动脉硬化斑块所形成的微栓子、血管损伤的血管壁上也有血栓形成,脱落后 形成栓子。 3、其他原因
恶性膨胀肿瘤也可溃破进入动脉循环成为栓子,常见为原发或转移性肺癌,恶性肿瘤手 术切除时或手术后也可能发生癌栓栓塞。有约 4~5%病人,经全身检查仍不能发现血栓的 来源。
二、 临床表现:
其症状与动脉栓塞相似,发生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的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由于多伴有慢 性缺血,有一定的侧枝循环形成,其症状与体征一般较急性动脉栓塞为轻。而其他原因所致 的急性血栓形成一般与急性动脉栓塞形成的症状与体征相似,也可有“5P”征。
三、 诊断
(一)动脉硬化基础上的血栓形成的诊断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以往有肢体慢性缺血症状,如间歇性跛行、肢体麻木、发冷等。 2、以往有肢体慢性缺血体征,如毛发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皮肤干燥而光滑、 肢体溃疡、肌肉萎缩等。 3、起病不如动脉栓塞急骤,往往有一段时间的血管功能不全前驱期。 4、血栓形成造成的皮肤苍白、冷感、搏动消失等症状的分界平面比较模糊。 5、X 线平片显示血管壁钙化或骨质疏松。 6、动脉造影见受累血管动脉壁粗糙、扭曲、狭窄或节段性阻塞、周围有较多侧支循环。
周围血管和淋巴管疾病

A.单纯高位结扎术 B.穿弹力袜 C.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支 D.曲线静脉分段结扎 E.高位结扎+主干剥脱及交通支结扎
1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主要病变部位是: D (中)
A.四肢大血管 B.股动脉、国动脉 C.腋动脉、肱动脉 D.四肢中小动静脉,以动脉为主 E.四肢中小动列脉,以静脉为主
A.下肢皮温测定 B.下肢静脉压测定 C.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查 D.静脉造影(右下肢)
E.深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24.患者,女,56岁,右下肢静脉迂曲扩张20年,伴下肢酸胀,水肿,活动抬高减轻,近2年右足靴区皮肤发红,时有瘙痒,逐渐加重,查右下肢大腿内侧,小腿后迂曲扩张之静脉团,足靴区色素沉着,皮肤变厚。为明确手术治疗方法,术前必须进行哪项检查 D (中)
33.该患者属于哪一类病变 B (中)
A.下肢静脉回流障碍疾病 B.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 C.动静脉瘘 D.静脉瘤 E.以上均不是
34.为进一步明确病因应进行哪项检查 E (中)
A.下肢皮温测定 B.下肢静脉压测定 C.下肢多普勒血流检查 D.静脉造影(右下肢) E.深静脉瓣膜功能试验
1.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D (中)
A.大腿内侧及小腿外侧静脉曲张 B.大腿内外侧静脉曲张 C.全下肢内后侧静脉曲张 D.下肢内侧和小腿后侧静脉曲张 E.大腿内、外侧静脉曲张并向腹壁延伸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特征是 B (中)
A.没有间歇性跛行 B.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C.累及内脏 D.肢体皮肤正常 E.与酒精中毒有关
10.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疾病主要是指: A (高)
A.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下肢单纯静脉曲张 B.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 C.下腔静脉梗阻 D.下肢血栓性静脉炎 E.下腔静脉及肝静脉梗阻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手术治疗和注意事项

地提 高 , 是 高危 患 者 的死 亡 率 未 见 明显 下 降 。所 但 以动脉 取栓 术还 有 很 多需 要 注 意 的要 点 , 我们 从 以
下几 个方 面一 一论 述 。
动脉彩 超 可见 动脉 管 腔 内有 低 回声 物充 填 , 脉 核 动 磁显像 及 动脉造 影 可 见 动 脉堵 塞 段 平 头 截 断 , 而且
1 %的病 人术 前无 法 明确诊 断l 5 。如 果肢 体 动脉 栓 塞一旦 诊 断 明确 , 尽可 能早 地进 行治 疗 , 应 治疗 的早
于阻塞近心端的高压血流将剩余血栓 冲向远端 , 重 复取栓 操作 时导 管 可 插 入 更 远 , 至 将 动 脉腔 内血 直
栓 完 全取净 。 () 于腹 主动 脉骑跨 栓 的病 例 , 切 开双侧 股 2对 要
维普资讯
40 3
中国中西医结 合外科 杂志 20 年 l 月第 l 卷第 5 07 O 3 期
急 性 肢 体 动 脉 栓 塞 的手 术 治 疗 和注 意 事 项
吴 庆 华
关 键词 : 动脉栓塞; 外科手术; 取栓导管
中图 分类 号 : 44 R6 . 5
病患者常伴有全身动脉粥样硬化 的改变 , 会给手术 和肢体 存 活造成 更 大的 困难 。
急 性 动 脉栓 塞 的 诊 断并 不 困 难 , 型 的 临床 表 典 现是 5 P征 , 突发 的疼 痛 (a )麻痹 (a s ei) 即 Pi 、 n pr t s 、 ah a
运动 障碍 ( aa s ) 无 脉 ( usl ses 和苍 白 (a. prl i 、 ys p l e ns) es p1 1) o 。具 有 5 r P征 者 , 急性动 脉栓 塞 的诊 断基本 成 立 。
动脉栓塞术后护理常规

动脉栓塞术后护理常规一、疾病概念动脉栓塞是指血块或进入血管内的异物成为栓子,随着血流停顿在口径相似的动脉内,造成血流障碍。
动脉栓塞主要由血栓造成,此外,肿瘤、空气、脂肪等异物也可能成为栓子。
二、病因病理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易患因素。
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内膜损伤及平滑肌细胞增殖,细胞生长因子释放,导致内膜增厚及细胞外基质和脂质积聚。
②动脉壁脂代谢紊乱,脂质浸润并在动脉壁积聚:③血流冲击在动脉分叉部位造成的剪切力,或某些特殊的解剖部位(如股动脉的内收肌管裂口处),造成的慢性机械性损伤。
主要病理表现为内膜出现粥样硬化斑块,中膜变性或钙化,腔内有继发血桂形成,最终使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闭塞病变大致可分为:主-髂型、股-腘型、以及累及主-髂动脉及其远侧动脉的多节段型。
患肢发生缺血性病变,严重时可引起肢端坏死。
三、临床表现栓塞常在下肢的动脉分叉处。
其典型表现可概括为5“P”,即疼痛、苍白、无脉、感觉异常和麻痹。
具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及栓塞部位和平面。
大者可引起双下肢严重缺血、坏死,临床症状较重。
小的甚至可无症状。
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是由栓塞部位动脉痉挛和近端动脉内压升高引起的疼痛。
开始疼痛位于动脉的栓塞处。
以后疼痛平面略下移并波及栓塞平面以下的整个肢体。
栓塞部位以下的动脉搏动消失,患肢皮肤苍白,后又变为花斑状。
患肢皮肤温度降低,触诊可感知变温带,并可根据变温带来估计动脉栓塞的部位。
由于周围神经缺血,在栓塞的远端肢体呈袜套形的感觉丧失区,在近端有感觉过敏区,感觉减退的平面一般低于栓塞平面。
在栓塞一定时间后,患肢可出现麻痹,表现为手或足下垂,提示已发生坏死。
四、诊断鉴别鉴于本症为全身性疾病,所有病人均需作详细检查:①一般检查:血脂测定、心电图、心功能检查等。
②无创伤性血管检查: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及节段动脉压测定、电阻抗容积描记或光电容积描记等,了解患肢的血流状况。
急性动脉栓塞ppt课件

病因(血栓来源)
心源性:最常见,如风湿性心脏病、二 尖瓣狭窄、房颤、心肌梗死
血管源性:占5%-10% 医源性
肿瘤性 羊水栓塞和脂肪栓塞 原因不明:占5%-10%
4
动脉栓塞常见部位
栓子一般停留在动脉分叉和分支开口处或 动脉狭窄所在,下肢较上肢多见,依次为: 股总动脉、髂总动脉、腘动脉、腹主动脉 分叉处。
下列检查可以提供客观依据:皮肤测温试 验、超声多普勒、CTA、DSA、MRA
7鉴Biblioteka 诊断中考虑以下疾病 动脉血栓形成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动脉痉挛 腘动脉受压综合征 动脉压迫性病变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肢体动脉急慢性损伤
8
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 经皮穿刺导管介入性血栓切除 手术血栓切除术
患者男性,58岁,以“左下肢疼痛4天”为 主诉入院,查体:左下肢皮温降低,足背动 脉搏动减弱,有触痛,左侧下肢肌力2级, 有高血压、冠心病史,彩超及CTA均提示: 左下肢股浅动脉,腘动脉及胫后动脉闭塞。 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
13
14
15
股动脉急性栓塞
患者男,79岁,以“左下肢疼痛2天”为主 诉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查体: 左下肢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有 触痛,彩超及CTA均提示:左下肢股动脉栓 塞。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
16
术前CTA
17
18
19
取栓结果
Blaisdell曾复习35篇文献,肢体救活率为63%, 平均死亡率为38%。最主要死亡原因是充血 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塞,其次为肺动 脉血栓形成,其他原因为休克、肠系膜血 管梗塞和肝昏迷。
20
取栓后再灌注损伤
缺血的患肢重新获得动脉血灌注后,大量 坏死组织里的代谢产物很快进入全身循环, 短时间引起代谢的明显变化,临床称为肌 病-肾病-代谢酸中毒综合征。
周围动脉栓塞是怎么回事?

周围动脉栓塞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周围动脉栓塞的病理病因,周围动脉栓塞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周围动脉栓塞病因*一、发病原因引起急性周围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栓子(血栓或其他类型栓子)。
心脏是栓子最常见的来源。
合并心房纤颤或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流紊乱,流速减慢,容易形成左房血栓。
其他可引起血栓的心脏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室壁瘤和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感染性血栓来自二尖瓣或主动脉瓣赘生物;远端的血栓栓子也可以起源于近端主动脉或大动脉病变(如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
少见情况是静脉栓子经过未闭的卵圆孔进入动脉而引起栓塞。
另外,来自钙化瓣膜的钙质碎片、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结晶、恶性肿瘤的癌栓及其他异物都可以成为栓子,但极为少见。
以下情况可在原位形成动脉血栓,约10%的闭塞性动脉硬化的病例可以发生急性动脉栓塞,而闭塞性脉管炎与结节性多动脉炎则罕见。
在某些血液异常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冷沉球蛋白血症中,尽管血管正常,但血液凝固性增加,也可以发生急性动脉栓塞。
动脉的穿透性外伤、置入动脉导管及动脉旁路移植,以及非心血管系统疾病如脓毒血症、肺炎、腹膜炎、结核病、溃疡性结肠炎等都可能引起动脉栓塞。
*二、发病机制来自心脏或动脉瘤的栓子随血流被运送到某一支动脉,容易嵌顿于动脉分叉处或动脉直径变窄处,从而引起血管阻塞。
髂、股动脉及其分叉处为好发部位,阻塞部位的远端血液循环障碍或停止,栓子进一步延伸导致远端组织严重缺血甚至坏死。
栓子的自然结局不同,部分栓子裂成碎片,被血流冲向远端血管;有些栓子可以自行溶解;有些栓子机化,最后再通。
急性动脉栓塞的病理生理是先有局部病理改变,然后影响全身。
动脉血管栓塞后,动脉壁神经末梢受到刺激,通过交感神经的血管中枢反射性引起远端血管及邻近动脉血管痉挛;同时血栓内的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组胺,加重动脉远端组织器官的缺血。
严重的缺血缺氧使组织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血管内膜变性,大量纤维素沉着。
急性肺动脉栓塞及进展-心内科何国祥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方法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如CT肺动脉造 影和超声心动图、以及血液检验如D-二聚体和动脉血气分析。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治疗目标是恢复血流通畅、缓解症状、减少死亡率。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 疗、机械性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急性肺动脉栓塞及进展心内科何国祥
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简称APE)是指血栓或其他 物质从体循环经静脉进入肺动脉系统,造成肺动脉管壁发生机械性梗阻,使 肺循环发生功能性血管阻滞与肺通气、换气的不断消耗肺功能。心内科何国 祥是该领域的专家,下面将介绍APE的定义、病因以及心内科何国祥的研究 成果。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并发症和预后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并发症包括肺动脉高压、右心功能衰竭、休克等,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 征。预后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和部位以及患者的基础疾病和治疗方案。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预防措施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预防措施包括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如使用抗凝剂、配合早期活动和体位调整等。对 于高危人群,如手术患者、长时间卧床患者和肿瘤患者等,应加强监测和干预。
心内科何国祥的研究和成果
心内科何国祥是急性肺动脉栓塞领域的专家,他在该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的研究 成果涉及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急性肺动脉栓塞Leabharlann 定义和病因急性肺动脉栓塞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肺动脉血管引起。最常见的病因 是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他病因包括脂肪栓塞、气体栓塞和肿瘤栓塞等。
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诊断
• CTA:技术对肠系膜血管栓塞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可高达到100%和73% ,不仅可以观察到肠系膜血管情 况,还可反映肠管、腹腔内脏器、周围组织的变化。 影像学表现除肠系膜上动脉( SMA)主干因栓塞而充盈 缺损外,尚可见肠壁强化减弱,肠壁增厚,肠管弥漫 性积气扩张,肠系膜水肿和腹水。 • 动脉造影:为最直观准确的诊断的方法。可以明确肠 系膜上动脉全部情况,同时还可以根据造影情况选择 是否有介入治疗的指征,如药物注射、支架治疗或置 管溶栓治疗等
早期诊断面临的困难
• 对该疾病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因为不同 的栓塞部位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而腹痛 与体征的不对称性给临床医生很多困惑, 往往造成误诊或延迟诊断,从而造成严重 的不良后果。
• 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可以大大提高对该 疾病的诊出率,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诊断
• 凡遇到中年以上患者出现突发性剧烈腹痛, 并非典型的肠绞痛,随即出现血性呕吐或 排便、伴有面色苍白、体温降低、脉搏细 速、血压下降等表现,体检发现腹胀、肠 鸣音减弱或消失、有腹部普遍性压痛、反 跳痛和肌紧张,腹穿有血性液体者,应高 度考虑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由于栓子进入肠系膜 上动脉造成阻塞所引起的疾病。肠系膜上 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 角,栓子易于进入,故临床上本病较多见, 约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40%~50%。
病因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栓子多为心源性, 多来自风心、心梗和房颤的附壁血栓,亚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上的赘生 物。
• 其次为血管源性栓子如动脉硬化斑块脱落、 动脉瘤附壁血栓脱落或介入导管操作时脱 落等
病理生理
•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后,因缺血导致小肠和右半结 肠强烈痉挛,出现剧烈腹痛,肠壁因缺血而苍白,此 时为贫血性肠梗阻。 • 随之肠道平滑肌因缺血缺氧而逐渐松弛,数小时后肠 袢出现片状青紫。肠粘膜出现糜烂和溃疡,早期出现 消化道出血。 • 10小时内,缺血肠管全层出血,肠壁充血水肿,肠腔 和腹腔内出现血性渗液,肠蠕动消失,变薄进而发黑。 • 不同的栓塞部位累及不同范围的肠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动脉栓塞的病因
急性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心端大动脉壁脱落,。
被血流冲向远侧,停留在直径小于栓子的动脉内,导致肢体或内脏器官的急性缺血甚至坏死的一种病理过程。
此病起病急,发展快,若不及时治疗可使病人终生残废,甚至危及生命。
导致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原因有心源性、血管源性、医源性及其他原因。
1.心源性:绝大多数栓子来源于心脏,约80%的病人伴有心房纤颤。
在我国,在各种心脏疾病中,风湿性心脏病是动脉栓塞的最常见的原因。
随着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增加,冠心病引起的动脉栓塞比例也日渐增多。
心脏瓣膜移植术后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也是动脉栓塞的病因之一。
故有心脏是动脉栓塞的病源之说。
2.血管源性: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可成为动脉栓塞的原因,但较少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血栓脱落,则是肺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
在以后章节中叙述。
)
3.医源性:随着医学的发展。
心脏及血管手术的进展,各种有创性血管检查和介入治疗的开展和普及,医源性因素也在增加,导管或导丝的折断也可成为栓子。
4.其他:脂肪、空气及羊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