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本常用的几种古代文体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梳理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梳理归纳一、古代散文体裁常识古代散文包括:赋、骈文、辩、说、论、奏议、序跋、赠序、铭、祭文、杂记、童话、民间故事、寓言、传说、传奇等。
初中古代散文常见体裁有如下几种:骈文: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
它以四六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
骈文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影响内容的表达。
唐代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骈文渐衰。
教材中有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
史传:中国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
从文学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
教材中有司马迁的《陈涉世家》等。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辩析之文为论说文。
教材中有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等。
赠序:古代送别以诗文相赠,所送的文字,称为赠序。
赠序多为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教材中有刘禹锡的《陋室铭》等。
杂记:主要指山川、景物、人事杂记和笔记文。
①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指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文章,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
②笔记文,即以记事为主,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章,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括的《梦溪笔谈》等。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书:即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初中生应掌握的古代作家作品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称为“至圣”。
名丘,字仲尼,思想核心是“仁”。
教育教学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
古代汉语的文体并举例

古代汉语的文体并举例
古代汉语的文体主要有散文、韵文、骈文三种。
- 散文:不讲究对偶、声律的文章,包括经传史书、诸子百家、杂记、史传、论说、奏疏等。
如《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史记》《汉书》等历史著作。
- 韵文:讲究对偶、声律的文章,包括诗、词、赋、骈文等。
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
- 骈文:是一种以对偶为主的特殊文体,起源于汉末,盛行于南北朝。
骈文的特点是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如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骈文写成,文章短小隽永,对仗工整,极具艺术之美。
以上是古代汉语的主要文体及其特点,不同的文体在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貌。
中考必备:文体知识(诗歌、散文、小说、词、曲等)

文体知识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
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一、古代文体1.古体诗、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
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古代文学体裁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古代文学体裁【—总结之古代文学体裁】,古代文学体裁包括说、书、表、赠序等等,下面有老师来详细讲解一些。
古代文学体裁(1)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它与"论"无多大异。
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文为论说文。
如《马说》。
(2)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 表。
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4) 赠序。
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
集而为之作序的,称为赠序。
内容多推崇、赞许或勉励之辞。
《送东阳马生序》(5)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一般用韵。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6) 杂记。
包括:(1) 山川、景物、人事杂记。
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
(2) 笔记文。
《世说新语》是这类文体。
(7)游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8)史书体例(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5)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
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总结:以上是总结的古代文学体裁范例,还有史书体例的一些内容。
祝中考顺利!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初中语文课本常用的几种古代文体

初中语文课本常用的几种古代文体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
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马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 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文。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3。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具有篇幅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一般都用韵、结构工整等特点.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4.“表”是我国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
5.序:是一种文体,分两种:第一种送别赠言的文章,叫赠序,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如《送东阳马生序》;另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
多见于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即诗文序。
古代文言文的七种文体

古代文言文的七种文体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七种主要文体表现了不同的艺术特点和形式。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七种文体。
第一种文体是骈文,也称夹叙夹议。
骈文是古代骈文运动中的一种,其特点是由两个短文组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交替展开。
这种文体常用于议论文章,既可以表达观点,又可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说服力。
第二种文体是乐府诗,又称古乐府诗。
乐府诗是古代民歌的一种形式,具有深厚的民间色彩和沉浸情境。
这种文体以歌谣的形式呈现,以抒发人们的情感和表达对社会事物的关注。
乐府诗也经常用于咏史和讴歌英才。
第三种文体是骚体,也称骚体诗。
骚体诗是楚辞的一种文体,以其优美的辞章、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思想深受赞赏。
骚体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思想)世界和人生的感悟,常常以抒发忧国忧民、苦辞时事为主题。
第四种文体是辞章,也称文辞。
辞章是一种修辞华丽、言辞优美的骈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文体常用于古代文人雅言议论和颂扬人物的作品,语言通顺而雍容,韵律华丽而不失庄重。
第五种文体是碑文,又称碑铭。
碑文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具有永久保存的特点。
这种文体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历史事件、纪念人物或者寄托对逝者的追思。
碑文既是一种文学创作形式,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六种文体是记叙,也称叙事。
记叙是一种讲述故事的文体,常见于历史记载和小说。
这种文体注重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生动的语言表达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给读者带来愉悦和思考。
第七种文体是散文,又称杂文。
散文是在古代诗词文体之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散文以散文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写景、抒情、议论等多种情感在其中得以充分展现。
散文在古代文言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七种古代文言文的文体各具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和多样性。
它们不仅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表达方式,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一、韵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等。
1. 诗古体诗: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2. 赋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求文采、韵律。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文章,叫“骚体赋”,简称“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叫“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叫“文赋”。
3. 词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4. 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警诫之意,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二、散文散文,包括史传文、论说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1. 史传文史传文是记叙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
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古代文言文文体

古代文言文文体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先秦时期的经典文献、历史记录、哲学著作等。
由于古代文言文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它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必备工具。
古代文言文的文体主要可以分为史传文、议论文、辞赋、小说文和笔记文等几大类。
1、史传文:以记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如《史记》、《汉书》等。
2、议论文:包括策、论、议、辩等,主要用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3、辞赋:一种以抒情和描写为主的文体,形式讲究韵律和文采,如《离骚》、《赤壁赋》等。
4、小说文:以叙述故事为主,如《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
5、笔记文:是一种随笔、杂记的文体,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如《梦溪笔谈》、《石匮书》等。
以上是对古代文言文文体的简单分类,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本常用的几种古代文体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中语文课本常用的几种古代文体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
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马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
相当于现在的议论文。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3.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于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具有篇幅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一般都用韵、结构工整等特点。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4.“表”是我国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如《出师表》。
5.序:是一种文体,分两种:第一种送别赠言的文章,叫赠序,专用于赠别,内容多是表惜别、祝愿、劝勉、誉扬之意,如《送东阳马生序》;另一种是写来评价著作的,叫书序。
多见于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即诗文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