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介绍

合集下载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民间信仰和神祇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地上。

这些信仰和崇拜既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和神秘力量的敬畏,也反映了人们对幸福、健康和吉祥的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与神祇崇拜的多样性与特点。

一、民间信仰的多样性中国民间信仰是一个庞大而多元的系统,包括了宗教信仰、神灵崇拜、巫术、迷信等多种形式。

其中,儒教、道教和佛教是中国三大主要宗教,广泛影响了中国的民间信仰。

此外,还存在着一些与自然和家庭有关的信仰,如山水信仰、土地崇拜和先祖崇拜等。

1. 儒教信仰儒教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

儒教的核心理念是仁爱和礼节,强调子孙后代对祖先的尊敬与祭祀。

儒教信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2. 道教信仰道教信仰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道法自然”。

道教强调修身养性,追求生命的长寿和不朽。

许多中国人信奉道教,尤其在一些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如五岳和五台山等。

3. 佛教信仰佛教信仰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

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并与本土文化融合。

许多寺庙和佛塔成为人们朝拜和念经的场所。

4. 山水信仰山水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人们相信山水具有灵魂和神力。

山川河流被视为神祇的居所,人们在自然景观中祭拜、朝拜并祈求福祉。

二、神祇崇拜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祇崇拜是一种对神明的崇敬和信仰,通常表现为朝拜、祭祀和祈求。

这些神祇广泛涵盖了自然界的神灵、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中的英雄等。

1. 自然神灵自然神灵崇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的形式之一,人们崇拜太阳、月亮、星辰、天地等天然物体,并相信它们具有超自然的力量。

尤其在农耕社会中,人们对丰收和灾害的信仰尤为重要。

2. 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如孔子、文昌帝君、关羽等。

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间信仰和习俗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

本文将介绍道教在民间信仰方面的主要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习俗。

一、道教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道教的民间信仰主要包括拜神、祈福、寻仙等内容,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融合多元元素:道教民间信仰汇集了多元的宗教元素,融合了儒家、佛教、民间信仰等各种宗教观念。

这使得道教民间信仰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2. 强调神明崇拜: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对于神明的崇拜是核心。

人们希望通过祈求神明的保佑来得到好运和幸福的生活。

3. 崇尚自然和谐:道教民间信仰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们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和修习道教的方法,以此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二、道教民间信仰的习俗道教民间信仰产生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这些习俗在中国广泛流传并被人们积极参与。

1. 庙会:庙会是道教民间信仰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每到正月十五、七月初七等传统节日,各地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人们穿着盛装前往庙宇,参拜神明,同时观看各种民间表演和赏花灯。

2. 龙舟竞渡:龙舟竞渡是道教民间信仰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习俗,通常出现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人们会组织划龙舟比赛,以纪念古代文化英雄屈原,并希望能驱逐瘟疫和恶鬼。

3. 点香拜佛:在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会在庙宇或是家中设立香案,点燃香火,虔诚地祈祷神明的保佑。

这是一种表达虔诚心意和寻求庇佑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信仰方式之一。

4. 丰年祭祀:丰年祭祀是道教民间信仰中重要的农事习俗。

在农民丰收的时候,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丰收顺利,同时感谢丰收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5. 护驾仪式:道教民间信仰中,人们在开车、装修房屋、出行等重要场合,会选择进行护驾仪式。

通过祭拜神明和燃香等方式,希望能够避免灾祸,平安顺利。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道教的民间信仰和习俗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道教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传统的习俗,连接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宗教信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

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

民间信仰的文化意义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它是指民间流传的信仰、敬神、祭祖等活动,包括神像、香火、祭品等。

它从古代至今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并通过口耳相传、民间文化等方式传承下来。

一、民间信仰的历史渊源从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就有了祭祀的活动。

在中国古代,祭祀活动是人们同神灵沟通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神秘而神圣的仪式。

到了金、元、明、清等中晚期,民间信仰逐渐繁荣起来。

各地出现了许多神庙、土著寺院、道观、祠堂等场所,这些场所集聚了民间信仰和文化。

二、民间信仰的文化表现1、寺庙和祭祀活动寺庙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场所,是人们敬拜山水神明的场所。

寺庙里还有大殿、神龛、檐柱、石碑、方尊等文化遗产,它们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特色。

祭祀活动在寺庙中进行,包括祭祀神明、烧香、燃放爆竹、放鞭炮等。

2、民俗节日民俗节日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俗节日,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文化和信仰。

3、道教、佛教、儒教除了天地神明以外,道教、佛教、儒教也在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是中国本土信仰,强调修炼身心和自然之道;佛教强调菩萨道、修行和慈悲;儒教强调人伦道德和家族观念。

这三者各有侧重,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性。

三、民间信仰的社会意义1、传承历史文化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们连接着历史与文化。

它们延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2、体现文化地方性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

民间信仰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关帝信仰在中原地区盛行,妈祖信仰在福建地区广泛流传。

3、弘扬价值观民间信仰中强调崇拜神灵、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行善积德等价值观。

这些观念对中国文化历史、社会秩序和伦理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民间信仰的保护与传承受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正在不断退化,民间信仰也在逐渐衰落。

民间信仰的概念

民间信仰的概念

民间信仰的概念民间信仰是指不属于正式宗教体系,但在特定社群或地区得以传承和实践的宗教观念和仪式。

它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信仰体系,包含了对神灵、祖先、自然力量和超自然现象的崇拜与礼仪,同时也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相互交织。

民间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在与自然力量的相遇与互动中形成了对其崇拜的宗教意识。

在古代文明中,由于宗教信仰的限制,民间信仰往往会以非正统的形式存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逐渐得到官方认可,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

民间信仰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祭祀、崇拜、祈祷、巫术、法术等仪式和行为。

人们通过供奉、祭祀和祷告等方式与神灵、祖先进行沟通和交流,寻求庇护、保护和祝福。

同时,民间信仰也强调个体对命运和运气的控制,常常通过巫术、法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民间信仰中,神灵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地区和社群有着各具特色的神灵系统和信仰对象。

既包括宇宙神灵、守护神、神职人员,也包括一些已故的人类或动物等。

人们相信神灵的存在和力量,将其视为超越自然界的存在,并通过祭祀仪式和祷告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指引。

此外,民间信仰还与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紧密相关。

它与宗教信仰的关系较为复杂,有时候具有替代宗教或融合宗教信仰的特点。

在一些地区,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相互渗透,形成了寺庙融合民间信仰的现象。

同时,民间信仰还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它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生死观念和道德价值的体现。

民间信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供了精神慰藉和信仰支持,还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民间信仰活动,人们加强了社群的凝聚力和信任感,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同时,民间信仰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精神支持和文化认同。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民间信仰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与自然界的联系逐渐疏远,传统的民间信仰逐渐淡化。

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与祭祀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与祭祀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与祭祀习俗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与祭祀习俗源远流长,深深融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中。

这些信仰与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还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与祭祀习俗的起源、内容、传承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仰的起源民间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信仰。

在原始社会中,古人观察到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并相信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这一切。

他们开始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对神灵进行供奉,祈求丰收和平安。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始信仰逐渐演变成为丰富多样的信仰体系,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

二、信仰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包括了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祖先崇拜是中国古代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可以在阴间继续生活,并保佑着子孙后代。

因此,祖先祭祀成为了中国古代民间信仰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此外,人们还崇拜自然界中的力量,如山神、河神、海神等,并将其视为自己生活的保护神。

此外,佛教、道教等宗教在中国古代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人信仰佛教或道教,并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相应的祭祀活动。

三、祭祀习俗的特点与传承中国古代的祭祀习俗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内容方面,祭祀活动多与祖先、自然和宗教有关,而且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祭祀对象和方式。

在形式上,祭祀通常包括祭品准备、祭拜神灵、献祭和祭祀仪式等环节。

此外,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纪念日,人们还会举行隆重的庙会等活动来祭祀神灵。

祭祀习俗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和家族传统的方式进行。

古代人们通常通过神话传说、祖宗遗训等方式将祭祀习俗传承给后代。

同时,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祭祀仪式和传统,这些仪式和传统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家族信仰习俗。

四、信仰与习俗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与祭祀习俗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

财神赵公明,姓赵名朗,字公明,终南山人氏。相 传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十个太阳,被后羿射下 九日后,九个太阳坠落于峨眉山,变成为九鬼王。 八鬼行病害人,独赵公明变为人,隐居九老洞中修 炼得道。《封神演义》云:商朝末期,纣王暴虐无 道,周武王兴兵伐纣。武王的姜子牙和纣王的闻太 师,各事其主。搬动了天兵天将,许多神仙也参与 了。出现一幕幕惊险激烈人仙混战的场面。在斗阵 斗法中,闻太师被姜子牙攻破,损兵折将。正无计 可施时,忽然想起峨眉山的道友赵公明,便亲自来 迎请赵公明出山相助。赵公明随同前往,也未挽回 局面,反受其害。后姜子牙封神,封赵公明为“金 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 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 银财宝。
玉皇上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内外神灵之外还 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王母娘娘,传说中的女神。原是而成为年老慈祥的女 神。善男信女中地位很高。
中国民间信仰最直接祟拜的天象,首先是雷。认为 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产生敬畏。后来发展成为 上天用雷声来惩罚人间,且民间恶报由雷神来执行。
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 最高的。民谚曰: “三祭灶,四扫 屋……”,即指每年 的腊月二十三(一说 二十四)祭祀灶神。
财神爷是主管财源的神明,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 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 信仰为天官天仙。 目前,我国民众供奉的财神主要有
七位,分别是:增福财神财帛星君李诡祖,端木赐 (子贡:儒商之祖)、范蠡(浙商)、管仲(徽商)、 白圭(晋商)、关公(关帝阁)、比干(文财神、冀 商之祖)、赵公明。
三 人神
中国民间不但信仰神,也信仰鬼。民间相信人死 后会变成鬼或神,是因为人们相信灵魂不灭。
秦汉以前,中国沒有天堂地狱的概念,人们对鬼 神的去向不十分明确,只是模糊地认为神住在天上, 鬼游荡在世间,或入黄泉。所以,中国民间不懂重 视祭祀自己的列祖列宗,祭祀黄帝、炎帝,还要为 许多为百姓做事的地方官立祠祭祀,让他们死后灵 魂有个归宿。但这种祭祀还算不上俗神崇拜。

民 间 信 仰

民 间 信 仰
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玉皇诞”,台湾闽南 俗称“天公生”。是日道观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 拜。家家户户于此日都要望空叩拜,举行最隆重的祭仪。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 帝湿伐逻。 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 字,简称观音。但照梵文原义,尚可译作 「观世自在」、「观世音自在」、「窥音」、 「现音声」、「圣观音」等。他过去世早已 成佛,号“正法明如来”。
另一方面,也借指监狱。
赑屃(bìxì)又名霸下, 样子似龟,喜欢负重, 碑下龟是也
鸱吻:
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相 传汉武帝建柏梁殿时,有人上疏说大海中有 一种鱼,虬尾似鸱鸟,也就是鹞鹰,能喷浪 降雨,可以用来厌辟火灾,于是便塑其形象 在殿角、殿脊、屋顶之上
囚牛
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 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 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 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 头胡琴”。
这九子是:赑屃(霸下)、鸱吻、饕餮、 睚眦、狴犴、狻猊、囚牛、椒图、蒲牢
1、狴犴,
又名宪章,形似虎,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 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 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 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囚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 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 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 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
相传月财神姓赵名公明,又称赵公元帅、赵玄 坛,长安(现西安)周至县赵代村人士。后在道教 神话中成为张陵修炼仙丹的守护神,玉皇授以正一 玄坛元帅之称,并成为掌赏罚诉讼、保病禳灾之神, 买卖求财,使之宜利。故被民间视为财神。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道教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道教

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和道教中国古代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许多神祇、祖先、自然元素和抽象概念等。

这些信仰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信仰体系。

与此同时,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也对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中国古代民间信仰1.1 神祇崇拜神明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核心。

人们相信世界上存在着许多神祇,每个神祇都有着独特的能力和职责。

最重要的神祇包括天神、土地神、水神、山神、祖宗、官家神等。

这些神祇既是信仰者的保护神,也是对人们行为的监督者。

出现意外事故时,人们往往会向这些神祇祈求庇佑和保护。

1.2 祖先崇拜中国人崇尚祖先,认为祖先是自己的源头。

每个家庭都会有祖先牌位,人们把自己的生活、家庭、事业和未来都与祖先联系在一起。

尤其在传统的春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之情。

对祖先的崇拜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

1.3 自然元素崇拜中国自然元素崇拜主要指对山川、水流、河流流域等自然景观的崇拜。

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人们常常在自然界中寻找生命力和灵感。

民间信仰往往将河流、山川、树木等自然元素和神仙联系在一起,也习惯在这些地方赞美、祈求或表达感激之情。

二、道教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对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中心思想是追求长寿、财富、爱情和内在的和谐。

道教的信仰体系包括上帝、天道、地道、鬼神、仙人等。

相信道教的人认为,上帝掌管自然,鬼神管理人事,而仙人则代表了灵性和升华。

2.1 道教与民间信仰道教的基本理念与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有着很大的交叉,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信仰体系。

在中国古代,道教的教义深入人心,影响力难以估量。

许多中国故事中都有道士的身影,他们通过特殊的仪式、符咒和祷告等方式与鬼神交流。

同时,在人们寻求福祉和治病时,也习惯去请大师、拜堂、传灵等等。

2.2 道教的影响道教的影响力不仅仅在于其宗教上的功能,还在于其文化上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民间信仰”是一种学术术语,是学术研究所建 构的产物,基本上基于“价值中立”立场之上; 而“封建迷信”是一种官方话语,是国家政权建 设中所发明的“标签”,带有浓厚的的政治意识 形态色彩。
不分儒释道的混融信仰 • 如何统计宗教信仰?
• 唐玄宗注《孝经》、《金刚 经》、《道德经》
• 宋孝宗《三教论》:佛修心、 道养生、儒治世
• 追随“大师”弥补信仰空虚
• 迷恋风水只求快速升迁
• 河南宜阳国土局大楼门口八卦图曝光后拆 除
• 长春一法院的"辟邪剑"高层领导接连“出 事” 法院高挂“辟邪剑”
• 重庆市烟草公司原副总经理(副厅级)冯文超 斥巨资修建“活人墓”
民众
• 2008年重庆万州区五桥百安 坝一块岩石上呈现人的模样, 当地有人认为是鬼神显灵。4 天来,这块石头引来近万人 烧香叩拜,夜间“人像”发 光,前来围观者更多。13日, 万州区政府委托地质专家查 勘,确认系雨水冲刷后砂岩 风化所致,最后爆破清除该 岩石。
二、民间信仰的分类
• 第一种类型是源于自然崇拜的民间信仰
• 一是对气象的信仰,如崇拜雷公、电母、风伯、 雨师等。
• 其二是对土地、山川、河流和火等自然物 的信仰,如崇拜土地神、五岳四渎神和火 神等。
• 《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 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 第二种类型是源于动 植物崇拜的民间信仰。 一是动物神灵崇拜的 民间信仰,对龙王、 牛神、马神、羊神、 蛇神的祭祀活动;二 是对植物神灵崇拜的 民间信仰,如大树崇 拜、桃木崇拜(因其 被认为有驱邪避鬼之 功)等。
民间信仰介绍
• 何谓民间信仰 • 民间信仰的分类 • 神灵举隅 • 精英与民间的互动
一、何谓民间信仰
• 胡适:中国是个没有宗教 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个不 迷信宗教的民族。
• 梁漱溟:世界上宗教最微 弱的地方就是中国,最淡 于宗教的是中国人,… … 中国偶有宗教多出于低等 动机。
• 杨庆堃在《中国社会中的宗教》 一书中,将中国的宗教分为两种 类型:制度性宗教和分散性宗教。
• 神亦有情义生活、亦具缺点(保生大帝与 妈祖“情变”)
• 神亦有经济生活而用金银纸
• 神亦是法律生活、权利义务之主体,与人 有交易行为
• 神是灵验的结晶、神格的特异性遭到忽视
三、神灵举隅
观音菩萨
观音的来历
• 莲花生两童子:宝意、宝上
• 照梵文原义,最初被翻译成“窥音”,也 被译作“观世自在”、“观自在”、 “现 音声”、“圣观音”等。鸠摩罗什翻译《 妙法莲华经》时译成“观世音菩萨”,此 为最流行称呼。唐朝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 的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
• 1985年,日本平凡社出版的《大百科事典》, 对民间信仰作了如下定义:“民间信仰是 指没有教义、教团组织的,属于地方社会 共同体的庶民信仰;它也被称为民俗宗教、 民间宗教、民众宗教或传承信仰(世世代 代流传下来的信仰)。”
民间宗教
• 在民间秘密流行,而被政府禁止和镇压的宗教。 • 影响较大的有白莲教、摩尼教、罗教、黄天教、
• 第三种类型是对祖先和名贤的崇拜与信仰。其一 供奉“天地君亲师”神位,这是儒学的产物,在 中国古代很流行,目前还有残存;其二是圣人、 英雄因具有超人道德、能力而受崇拜,比如关羽、 岳飞。
• 先贤的鬼神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 奉为城隍神
秦裕伯 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
• 第四种类型是崇拜行业神的信仰。比如说: 泥、画、木等建筑业供奉鲁班;医药业祭祀 扁鹊和孙思邈;造纸业祭祀蔡伦等。
信仰的目的构成
其他 20%
发财与生 意兴隆 10%
平安无灾 20%
病体康复 15%
求子 35%
民间信仰的基本观念
• 诸善奉行、诸恶莫作 • 因果报应 • 有求必应
功能性神灵的大杂烩
大众性 官员迷信五花八门
• 求神拜佛欲掩贪腐罪行 2009年被开除党 籍和公职的内蒙古赤峰市原市委副书记、 市长徐国元家里供奉求神拜佛的神龛、金 佛、法器。
• 虎贲三千,直捣幽燕之地;龙飞 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 《佛祖统纪》 载:其徒不茹 荤饮酒,…… 画魔王踞坐, 佛为洗足,云 佛大乘,我乃 上上乘。
• 民间信仰缺乏统一的神系、固定的组织以及统一 的教义,具有混融性、功能性、大众性、神异性 等特点。有的还掺杂巫咒、卜卦、测字、面相、 跳神之类的迷信活动,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因此 长期被人们普遍以“迷信”相称,来强调它与科 学的对立。
• 欧大年:中国宗教研究的圣经
• 制度性宗教具有独立的神学体系、 崇拜仪式和组织结构,独立于其 他世俗社会组织之外;而分散性 宗教则拥有神学理论、崇拜对象 及信仰者,能十分紧密地渗透进 一种或多种的世俗制度中,从而 成为世俗制度的观念、仪式和结 构的一部分。
• “民间信仰”这个概念并不产于中国,而 是始于日本。据考证,这个词语是在1897年 由日本学者最早使用。
摩尼教
• 源于波斯,先知摩尼为明王的使者。
•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已发布诏书认定“末尼是邪 见”。
• 唐武宗灭佛也涉及摩尼教,此后便是以秘密宗教 的形式流传。
• 北宋方腊起义曾利用摩尼教,当时别描述为“食 菜事魔”。
• 红巾军领袖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又 称“小明王”,摩尼教经典《大 小明王出世经》。
• 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
• 白眉神
•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近来狭邪家,多供 关壮缪像,余窃以为亵渎正神,后乃知其不然。 是名白眉神,长髯美貌,骑马持刀,与关像略肖, 但眉白而眼赤。
• 洪涯 、盗跖
神人同格论
• 神人同形 • 神有诞生日(保生大帝三月十五日,妈祖
三月廿三) • 神有代理者 • 神有配偶(城隍夫人、土地婆婆) • 神有挟侍(妈祖像旁的左右宫娥) • 神有配祀(关平、周昌) • 神统帅无数之神兵神将
红阳教、八卦教等。
白莲教
• 原是佛教的净土宗的一支,称白莲宗,南宋初创 立,元代以后,此宗吸收弥勒信仰,认为弥勒将 降世成佛,信徒到处成立白莲社。元代反复遭禁。 流传中有吸收摩尼教明王信仰。
明王出 世”。
• 明代正德以后受罗教影响, 吸取“真空家乡、无生老 母”观念,宣扬无生老母 派弥勒佛等神佛下凡,拯 救众生回“真空家乡”, 清代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 义就宣扬这种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