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合集下载

第八章十七年诗歌主要代表作

第八章十七年诗歌主要代表作

第八章十七年诗歌主要代表作第八章十七年诗歌主要代表作本章概述: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1949-1978年间诗歌的发展概貌,创作成就和存在的缺失,从中认识当代诗歌发展的规律。

掌握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等诗人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能结合文学史实际做出客观评价。

教学内容:郭小川:生平与主要经历,主要作品,创作分期,主要创作与贡献,叙事长诗与“新辞赋体”;贺敬之:主要创作,诗歌特色,长诗与抒情短诗,对民歌体的借用;闻捷《天山牧歌》,“石油诗人”李季,以及其他诗人。

一、郭小川;1、生平与主要经历;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县人。

1937年参加革命,赴延安,曾王震将军的秘书、丰宁县长,1949年随军到中南地区工作,解放后担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秘书长、《诗刊》编委等职,长期在新闻、宣传、文艺部门工作,1955年转到诗歌创作上来。

先后发表《致青年公民》、《致大海》、《望星空》、《厦门风姿》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文革中受到迫害,后期在“五七干校”劳改,写有《团泊洼的秋天》等名作。

最后在“四人帮”被粉碎的欢庆中,不幸因旅社失火而离世。

2、主要作品;以“战士”自许的郭小川是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其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总体上始终没有超出时代共名的范畴,他的组诗《致青年公民》与贺敬之的《放声歌唱》齐名,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典型体现。

但与贺敬之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满足于传达时代的声音,完全取消自己的个人声音。

虽然在理智上他并不怀疑个体对于历史潮流的服从和投入,但居于独特的体验和思考,他开始了对个人意识与历史潮流的复杂的离合现象的考察。

抒情诗《致大海》、《望星空》和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与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即都是通过短暂的个人感情与历史洪流的矛盾、游离现象,表现个人与时代关系的复杂性。

不过,面对个人与外在时空的复杂对立和矛盾,作者主要表现的还是个人思想、性格和感情上的弱点,对个人的谴责或自我反省是诗人解决矛盾和对立的通常办法,这种内在矛盾几乎贯穿了郭小川的整个创作。

十七年时期诗歌

十七年时期诗歌


闻捷诗歌的开创性(补充)
闻捷出现于50年代中期的诗坛上,
当时正是说教诗、生产诗大量充斥 诗坛的时代,《天山牧歌》以轻柔、 明快的调子抒写新疆少数民族解放 后崭新的田园生活与乐趣,诗歌写 得纯朴、真挚、热烈,给读者以强 烈的美感享受,开拓了新的诗歌题 材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新边塞诗流派
代表的诗人有杨牧、周涛、章德益、
《致青年公民》 郭小川
《投入火热的斗争》
《向困难进军》 《把家乡建设成天堂》
《在社会主义高潮中》
《人民万岁》
《让生活更美好吧》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
你的悲哀,/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 已经飞离了你的胸怀。 在晨曦下,/我打开门窗,/空中流动着原 野的风,/唉,叫这支尖细的笔,/怎样聚 敛起空中的笑声?
《爬也是黑豆》公木

爸爸和儿子一起来到谷场中, 谷场上有一片黑咕隆咚。 爸爸说:“那是黑豆豆。” 儿子说:“那是黑虫虫。” 爸爸和儿子发生了争论, 做爸爸的当然是理直气盛。 真理自然要一边倒在他手里, 这用不着证明就可以肯定。 可是,儿子忽然高兴地大声吼: “爬哩,爬哩!爸爸,你瞅,你瞅!” 爸爸不耐烦地勃然大怒: “瞅什幺?爬,爬!爬也是黑豆!”
《草木篇》流沙河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零零地立在平原, 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它连根拔去。 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藤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 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 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草木篇》流沙河
《回答》 何其芳
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 轻一点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 勇敢地航行,藉着你的帮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吹得我在波涛中迷失了道路。

当代十七年诗歌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当代十七年诗歌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 • • • • • • • • • • •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 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 2.艺术特色: • ①构思新颖、别致。诗人巧用比喻,以果实的成 熟来比喻青年们纯真爱情的成熟。诗人在描绘季 节推移的同时,将爱情与劳动这两个并行发展的 主题寓于苹果树开花、结果、果实成熟的过程之 中。全诗正面写劳动,侧面写爱情;表面写苹果, 实际写爱情。苹果由花苞到成熟,爱情由种子到 结果;自然而然地把社会主义劳动与爱情联系起 来,这说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与创造新生活 的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三、邵燕祥与他的时代
• 《到远方去》简直象一首圣歌,那纯粹的献身精神和高 昂的人生格调,如今看来,确是50年代初人民精神的写照。 那时代的何其芳、艾青、胡风、甚至像丰子恺这类文人, 都同样被共和国的新生所陶醉。青年诗人邵燕祥的歌声也 照例充满了共产党人的神圣感。生命的天空被照亮了,到 处是欢乐和吉祥。他歌颂到边疆去的青年,他称赞隆隆机 器声中的英雄,他呼唤着汽车在中国的公路出现。邵燕祥 的精神完全被新中国建设的图景所吸引,从他的诗句中读 出了郭小川式的咏叹和快意。人注定无法超越时代,尤其 是红色革命给人带来巨变的岁月。那个全新的日子。甚至 连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文人也惊叹不已,邵燕祥与共和国 的许多诗人一同,为新中国的诗歌史,写下了梦幻的一页。

2.创作简介:.
邵燕祥上世纪40年代走上诗坛,成名于上世 纪50年代。诗人以其年轻的火热的激情歌颂劳动 和青春,讴歌社会主义建设,他通过热情歌唱献 身于共和国工业建设劳动的人们,来歌唱美好的 青春和欣欣向荣的祖国。自然质朴中见优美,清 新淡雅中见隽永。邵燕祥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因 《贾桂香》一诗获罪,从诗坛消失。 • 在近20年的沉默后,诗人于上世纪70年代末 登上诗坛,新时期的诗歌中一改早期的天真单纯, 而变得深沉理智,增强了诗歌思想的深度。当年 的梦幻为理性所代替,热烈的情绪趋于深沉冷静。 内容上关注前进的道路和人民的欢乐痛苦,诗风 由单纯朴素变得深沉含蓄:素淡里见深刻,热情 里见苍劲。 • 90年代,他的诗歌开始转向更复杂更个人化 的内心记忆和情感世界。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诗歌

❖ “我们——中国!/我们六亿五千万人的革命大军” (《放声歌唱》);
❖ “我们六万万个胸膛/我们六万万颗心脏”(《东风万 里》);
❖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
书。 ❖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的 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 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 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 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 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 讴歌斯大林(《斯大林万岁》1949年11月)、毛泽东 (《毛泽东的旗帜迎风飘扬》1952年6月)、党(《颂党 庆》1961年6月)
❖ 二、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 等。他们来自解放区,是诗坛主力。五、六 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
❖ 三、是青年初登文坛的青年诗人。李瑛、雁 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 七月诗派 :阿垅、鲁藜、绿原、化铁、郑思、 孙钿、彭燕郊、牛汉、曾卓、徐放等
❖ 退隐原因A: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对抗题 材决定论。
❖ 穆旦表达了这批诗人当时如临深秋般的落寞 心情:
❖ 生活啊,你握紧我这只笔 ❖ 一直倾泻着你的悲哀, ❖ 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 ❖ 已经飞离了你的胸怀。 ❖ …… ❖ 唉,叫我这支尖细的笔 ❖ 如何聚敛起空中的笑声?

中国当代文学17年诗歌

中国当代文学17年诗歌
❖ 他热情歌颂毛泽东,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是 为了证明自己理论与时代的同一性。更成功的是诗人用 相当个人化的语言叙述了诗人与几个先烈之间肝胆相照 的动人故事,所谓“个人化的语言”指的是诗中抒情主 体既是十分具体的诗人自传形象,又融合了某种庞大的 共同性的时代声音,后者是通过前者的真实而不是概念 化的感受来表达的。
二、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 概括,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 治抒情诗十分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 激越。
1.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 退。
2.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作为新诗发展的 方向。
3.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诗歌的社会功能。
三、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他的额头上在冒着热汗
圆形海面的边缘
我感到了
整列着
在我看不到的他的眼睛里面 在燃烧着火焰
湿透了的无数红旗 飘舞得更响更欢 好像在歌唱
飘舞得更红更鲜
好像是跳跃着的火焰
今天 为了你的新生 我奉上这欢喜的泪 为了你的母爱 我奉上这感激的泪 今天 在激动你的时刻 也许你忘记了过去的一切 但过去的一切 使你纯真得像一个婴儿 仿佛躺在温暖的摇篮里面 洁白的心房充溢着新生儿
❖ 50年代最初几年: 《我们最伟大的节 日》(何其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
生 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
痛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 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
打击着敌人, 像雷一样发出震动着世
界的声音
《新华颂》(郭沫若)
人民中国,屹立亚东。 光芒万丈,辐射寰空。 艰难缔造庆成功, 五星红旗遍地红。 生者众,物产丰, 工农长作主人翁。
我感到了你巨大的心房

当代文学,17年诗歌

当代文学,17年诗歌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D、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 阿诗玛》 彝族) 嘎达梅林》 的 《 阿诗玛 》 ( 彝族 ) 、 《 嘎达梅林 》 ( 蒙 古族) 格萨尔王传》 藏族) 长诗, 古族 ) 、 《 格萨尔王传 》 ( 藏族 ) 长诗 , 李 季《菊花石》。 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 三部曲》 闻捷《 复仇的火焰》 李冰《 三部曲 》 、 闻捷 《 复仇的火焰 》 、 李冰 《 刘 胡兰》 臧克家《李大钊》 胡兰》、臧克家《李大钊》等。
郭小川兼有诗人和战士的身份。 郭小川兼有诗人和战士的身份。他本 诗人 的身份 质上是个知识分子, 质上是个知识分子,但是多年的革命经 历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 历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他力求使自己 成为一个纯粹的革命战士, 成为一个纯粹的革命战士,但是又摆脱 不了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 不了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
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一概念则大约在五 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一概念则大约在五、 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 六十年代之交出现 1963年开始 出现。 年开始, 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 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 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 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 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 青纱帐》 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 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腔调、 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腔调、口号式 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华中师范大学现代文学7十七年诗歌1

朝鲜战争爆发,一些诗人奔赴前线,反映这场战 争,歌颂志愿军英雄。像张永枚《骑马挎枪走天下》,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 |祖国我的亲娘!|我看见你正在|向你膝下的儿子招 手。
车过鸭绿江,|好象飞一样;|但还是不够快呀! |我的车呀!|你为什么这么慢|一点也不懂得|儿女的 心肠。
妈妈 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 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 慢慢地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一起走
一、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
(一)、建国初期的诗歌(1949—1957)
1、建国初诗歌的转型。建国初期,作家或者来 自解放区或者来自国统区,但他们都面临一个转型。
1949年以后,具有农民色彩的思想文化、审美 趣味开始取代“五四”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和 趣味,成为新中国的主流文化。
(3)诗的想象方式和抒情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所 有的诗都在不断重复少数几个意象,像:红旗、红日、 烈火、青松、暴风雨、至于党、人民、祖国那就不要 说了。
二、十七年诗歌的主要特点
(一)颂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颂歌是以歌颂作为诗歌的主题。但也有一些好 诗,是那种主题明朗,格调健康向上的作品。
艾青有一首小诗《伞》:
1949-1957年这段时间,当代诗歌已经经历了一 场深刻的变革。来自国统区的诗人很多已经退出文坛。 此期诗坛上的主将,主要是来自解放区诗人和建国后 成长起来的诗人,像李瑛、未央、张永枚等。这些人 虽然各种身份的都有,但还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 大跃进以后,完全由工农兵组成的庞大诗人队伍进入 诗坛,占据半壁江山,成了诗坛的主力军。像王老九、 孙友田、刘章等。
老诗人穆旦的《葬歌》:“你可是永别了,我的朋 友?/我的阴影,我过去的自己?/天空这样蓝,日光这 样温暖,/在鸟的歌声中我想到了你。”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 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 《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 含; 《十月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 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 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 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 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 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1952年-1954年 乌鲁木齐-北京

苹果树下 • 闻捷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 她的心为什么跳啊? // 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 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 /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 /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 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 //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 /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 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 /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 体、自由诗、新辞赋体 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 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 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 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 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 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 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诗歌创作阶段
❖ 1:颂歌时代 ❖ 2:新民歌运动和长篇叙事诗创作 ❖ 3:战歌时代:60年代政治抒情诗数量增加。
颂歌
所谓颂歌,指的是一种以正面赞颂为主的诗歌。在内 容上,颂歌常表现为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主义 时代和工农兵群众的歌颂;一是对新中国谛造者和领导者的 歌颂。代表作有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沫若《新 华颂》、胡风《时间开始了》、闻捷《吐鲁番情歌》、贺敬 之《雷锋之歌》。 ❖ 1950年后,歌颂志愿军英雄 ❖ 如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 ❖ 1953年后,“建设之歌”和“新生活”的赞歌 ❖ 如李季的《玉门诗抄》、闻捷的《天山牧歌》等。
面; ❖ 第四部分: 看延安 , 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 ❖ 第五部分: 祝延安, 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
来。
《回延安》赏析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 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 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 眷恋,指明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意义。 ❖ 树:血肉之情。 ❖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 陕北方言:羊羔羔、一口口、树根根。
臧克家及其《有的人》
❖ 臧克家《有的人》是为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 纪念日有感而作,写于1949.11.1。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 有的人活着, ❖ 他已经死了; ❖ 有的人死了, ❖ 他还活着。

❖ 有的人 ❖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 有的人 ❖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有的人 ❖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 有的人 ❖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的 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 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 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 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 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 讴歌斯大林(《斯大林万岁》1949年11月)、毛泽东 (《毛泽东的旗帜迎风飘扬》1952年6月)、党(《颂党 庆》1961年6月)
❖ 二、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 等。他们来自解放区,是诗坛主力。五、六 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状态
❖ 三、是青年初登文坛的青年诗人。李瑛、雁 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诗歌分析
❖ 全诗分七节。诗人以炽热的感情,凝练的语 言,铿锵的节奏,以鲜明的对比把两种不同 思想的人进行了比较,热情讴歌了“为了多 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通过鞭鞑“活着别 人就不能活的人”,从反面衬托以鲁迅为代 表的所有“给人民作牛马”的人的高尚情操 和伟大胸怀。
诗歌特色:
❖ 《有的人》是为纪念鲁迅而写,但诗中并没有出现 鲁迅的名字,这就使本诗的主题并不局限于仅仅为 纪念鲁迅而写,而是具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社会 意义。
❖ 七月诗派 :阿垅、鲁藜、绿原、化铁、郑思、 孙钿、彭燕郊、牛汉、曾卓、徐放等
❖ 退隐原因A:唯心主义诗歌观,强调诗人的主观战斗精神。B:对抗题 材决定论。
❖ 穆旦表达了这批诗人当时如临深秋般的落寞 心情:
❖ 生活啊,你握紧我这只笔 ❖ 一直倾泻着你的悲哀, ❖ 可是如今,那婉转的夜莺 ❖ 已经飞离了你的胸怀。 ❖ …… ❖ 唉,叫我这支尖细的笔 ❖ 如何聚敛起空中的笑声?
战歌
❖ 所谓战歌,主要是指以“充沛”的战斗激情表现战斗性主题 的诗歌。颂诗的基调中注入了更加浓烈的战斗气息,抒情的 底色上增添了更加激切的雄辩色彩,意象的营造愈益宏大抽 象,诗语的组织愈益铺张扬厉。
❖ 由于其鲜明的政治性,完成了颂诗和政治时事的合一,被称 为政治抒情诗,打造出共和国政治抒情诗的经典样式。
❖ 不同的写实倾向
不同的写实倾向
❖ 五四写实强调的是诗人作品中主人公对客观生活的真实反映; ❖ 而左翼则强调的是诗的社会功能。 ❖ 这种不同也体现在解放区诗歌创作中,晋察冀诗人如田间,
蔡其矫等主要受五四新诗的自由体影响,重视从诗人情感、 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时代的革命。 ❖ 另一些生活于陕北、太行山一带的作家,更多地从民间吸取 经验,表现战争,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如李季等。 ❖ 前者受忽视,后者则自觉尊崇了文艺大众化方针受到推崇, 被确立为当代诗歌新方向。代表诗人是李季、闻捷等。
❖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进亲人怀。
❖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
书。 ❖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 我看。
❖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 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 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 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贺敬之诗歌艺术特色
❖ (一)充沛的政治激情和鲜明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 诗人在创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配合当时的时代环
境,政治事件创作,将政治抒情诗打造成足以铭刻 一个时代精神、一个国家形象的文学经典。 ❖ 如《放声歌唱》是献给党的35岁生日的。《十年颂 歌》为新中国十年大庆,《三门峡歌》和《桂林山 水歌》歌唱社会主义建设和时代风貌。 ❖ 抒情主体的“大我”化。
修饰出整齐的诗形,增强诗的气势和感染力。
十七年诗歌存在的问题
❖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颂歌”与图解政策 和流行的政治口号。
❖ 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 ❖ 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 ❖ 艺术情感的贫乏和艺术个性的丧失导致审美意象的
单一。太阳、红旗、战鼓、井冈山、天安门、延安 等庄严神圣的意象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甚至是惟一 的审美意象。
臧克家
❖ 山东诸城人,出生于1905年10月8日, 1923年到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受五四运动影响,读了大量的新文艺书 刊,并开始学写新诗。1926年秋前往武 汉,次年初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1929年回到山东,考入国立青岛大学。 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读书期间, 开始发表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 抗战第一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达五年 之久。解放战争期间,开始写政治讽刺 诗,揭露国民党法西斯的罪行,1948年 12月前往香港。
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 A:作品中有明显的抒情主人公存在。这一抒情主人
公不是个人,诗人自我,而是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 身份出现。抒情主人公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表达感情的
一种方式。B:内容上呈现宏大的政治主题。强烈的 政治观念、社会理想。C:情感上表现出激越的政治 激情,表达为一种自豪和喜悦。D:形式上有整饬 的艺术形式。一般较长,用排比、阶梯式等修辞手法,
❖ 如《雷锋之歌》(1963)。 ❖ 如郭小川《保卫我们的党》。
十七年诗歌的两种基本体式
❖ 诗有两种倾向,一是注重诗人个人的主观反映,一 是注重诗与社会生活的相连。
❖ 五四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加之民族阶级 矛盾尖锐,使诗承担了社会责任的需要,叙事诗成 为十七年诗歌的主要体式。
❖ 但诗作为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即诗的抒情本质在 另一方面得到独特的表达和肯定,即诗与政治结合, 形成政治抒情诗。从广义上说,十七年的大多数诗 歌都属于政治抒情诗。
❖ “我们——中国!/我们六亿五千万人的革命大军” (《放声歌唱》);
❖ “我们六万万个胸膛/我们六万万颗心脏”(《东风万 里》);
❖ 2004年2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99岁。
臧克家:《在毛主席那里作客》
❖ 一封信吹起了一阵猛烈的风, ❖ 每一颗心像鸣报喜讯的一口洪钟, ❖ 这封信,它的分量抵得上千斤重, ❖ 触动它一下,也要把手放得很轻,很轻, ❖ 它来了,它终于来了, ❖ 写它的那只大手呵, ❖ 写下了多少辉煌的大作, ❖ 成了真理的星座, ❖ 永恒地照耀在人类的上空。

❖ 有的人 ❖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 有的人 ❖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骑在人民头上的, ❖ 人民把他摔垮; ❖ 给人民作牛马的, ❖ 人民永远记住他!

❖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 到处是青青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 辈人……
❖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 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结构分析:五部分
❖ 第一部分:回延安, 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 ❖ 第二部分: 忆延安, 回忆当年延安生活; ❖ 第三部分: 说延安, 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
政治抒情诗出现原因
❖ A:根本原因是新中国的建立,在诗人心中激起政 治豪情。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会激起无限巨大的热 情,从而反映在诗歌中。
❖ B:中国新诗具有浪漫主义传统,特别是左翼以来 殷夫、艾青和田间等代表的红色诗歌,提供了创作 经验。
❖ C:以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代表的苏联作家创作 的大量政治抒情诗的示范作用,提供了供模仿的诗 歌创作模式。
❖ (2)描绘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 的长篇抒情诗,如:《放声歌唱》、《十年歌颂》、 《“八一”之歌》。
《回延安》
❖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 住了……
❖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 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