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写对联的知识

写对联的知识
写对联的知识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1.上下联字数相等。
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2.上下联平仄声合律。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的尾字用仄声,下联的尾字用平声。
3.上下联词性相对。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上下联内容相关。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5.横批保持从右至左。
横批即如对联的横额,横批从右至左,符合古人书写习惯。
对联的内容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族的宴会习俗,先民在宴会上,往往以竹简、画绢等形式,贴各种文字、图案或符号,以示欢庆。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寄以美好的祝愿,往往以对仗的方法。
后来又发展到用纸笔书写。
至唐代,对联制度尚未完备,新年才用红纸经行联赋。
宋代晚年击毁辽金,货币紊乱,百姓纳闷,“赏诗室”致力破新之道。
快慢格成为时尚,联分上下。
元代后则出现"家金盏映彩悬凤阙"的横批联,称之为顶。
民国年间进入末段,走转型,三联"新沁章第一柳祖兴;照世在咸阳方兴治"自给自足,四联"几世皇钟传万姓;尝闻帝谕铸千秋"等引人入胜催人发想。
新中国末期伐自旧制后,为至4根后惠绑着部他们聚首、彩印、制作、镌刻、临定悬。
文革早期开始在面壁函因所得,正值联联穿,意新知套二门。
二、对联的表现手法对联是一种运用对仗、呼应等手法进行排列组合的艺术形式。
在对联的创作中,艺术家通常会运用以下手法:1、对仗:即对联中的上下句在意义上相关联,而且在音韵上也应呼应相成。
2、对比:对联的上下句往往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同一主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3、对续:对联的上下句在内容上呼应相续,使得整个对联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境。
4、对话:对联的上下句通常是在对话中进行对仗,呈现出一种朗朗上口的效果。
5、对趣:对联的上下句通常通过呼应对仗的手法,使得整个对联更加有趣味性。
三、对联的艺术特色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精炼简约:对联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丰富的意境,因此对联往往表现出精炼、简约的特色。
2、形式规范:对联的形式要求较为规范,通常采用四字、六字或八字的句式,整个对联要求节奏韵律感较强。
3、意境深厚: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通常要求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对联在表现意境的深厚上有一定的要求。
4、音律优雅:对联在表达上除了要求意义上的呼应对仗外,还要求在声韵上有一定的优美感,因此对联在音韵上比较注重。
对联全部知识点总结

一、对联的历史来源和发展对联起源于我国秦汉时期,当时以四句诗的形式作对联,又称“四岳贺门”或“四岳庆门”。
后来,随着唐宋时期文学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了以对仗押韵的形式定型。
明清时期,对联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应用,成为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对联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二、对联的结构特点1. 对仗:对联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对仗,也是其独特之处。
对仗即为前后句之间的词语要相呼应、相互呼应。
2. 押韵:对联的第二个特征是押韵,即对联中的句子末尾一定要形成韵脚。
3. 形式简洁:对联的形式要求简洁明了,一般以四个字或七个字为主,少量可用六个字。
4. 含义深刻:对联的另一个特点是蕴含深刻的哲理或情感,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三、对联的分类对联根据其结构和意义可分为很多种类,如:1. 顶联和联:一般对联由两联组成,上联叫“顶联”,下联叫“联子”。
2. 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根据对联的字数可分为四言对联和七言对联。
3. 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根据对联的音韵特点可分为对仗对联和押韵对联。
4. 主题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内容可分为吉祥对联、励志对联、爱情对联等。
5. 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根据对联所表达的形式和抽象意义可分为形式对联和抽象对联。
四、对联的应用领域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1. 庆祝活动:对联作为一种吉祥之语,常常出现在庆祝活动中,如婚礼、生日、节日等。
2. 装饰艺术:对联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常出现在门楣、廊柱、屏风等处。
3. 文学作品: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诗歌、散文等。
4. 文化活动:对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对联比赛、对联展览等。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对联的艺术鉴赏要点包括:1. 对仗:对联的对仗要求前后句之间的字句要相呼应、相互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有关对联的知识。
一、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组成的文学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对联以“对、仗、对、称、韵、律”为基本特征,用短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二、对联的分类1.按照韵部分类:平水韵、上声韵、去声韵。
2.按照形式分类:对偶对联、对仗对联、对子对联、对数对联、对仗交错对联等。
3.按照内容分类:书法对联、诗词对联、散文对联、歌词对联等。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1.要注意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要注意音节、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对仗。
2.要注意对称:对称是对联的重要特征,要注意左右、上下、前后等方面的对称。
3.要注意韵律:韵律是对联的必要条件,要保持规范的韵律结构。
4.要注意内容:对联的内容要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要注意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四、对联的经典名句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唐·蒋捷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王之涣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文天祥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清·曹雪芹6.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7.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清·乾隆帝8.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唐·纳兰性德9.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张继1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陆游以上是对联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超全面!学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初学者必知~

查看对联知识技巧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基础部分01、【对句】 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02、【联语】 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03、【对联】 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04、【对联的历史】 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曰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05、【桃符】 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06、【对联与文字】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07、【副】 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08、【言】 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国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对联,又称“对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形式之一,具有典型的汉字文化特征。
对联每幅都包括两句平行排列的诗句,通常是七言或者五言,内容通常对仗或呼应。
对联要求表达简明扼要、意义深远、富有对比和对仗之美。
1.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形式起源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其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诗人韩愈和苏轼相继在文学作品中应用了对联的形式,开创了对联这一传统文学形式。
宋代时期对联开始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学艺术形式。
据传,古代文人酷爱游览名胜,每到一处都要留下对联以示纪念,逐渐地在文人士大夫中风行。
明清时期,对联的艺术性逐渐被推崇重视。
在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联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2. 对联的规范对联应当符合规范,包括严格的字数要求、句式要求以及表达要求。
举例来说,对联的字数通常是七言或者五言;对联的对仗要求严谨,既要形式上对仗,语意上也要呼应。
对联的两句必须内容相关,要贴近主题,不可脱离,也不可离题。
同时,对联的形式要求亦需遵循平行、对仗、通顺的原则。
3. 对联的类型对联的类型主要包括喜庆对联、祝福对联、抒情对联、题画对联、春联等,每个类型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写作方式。
- 喜庆对联:通常用来在喜庆的日子和场景中使用,表达喜庆的氛围。
例如:福寿双全、天天向上。
- 祝福对联:用来对朋友、家人或者社会各界进行祝福和慰问。
例如:长命百岁、幸福安康。
- 抒情对联: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和真情实感,通常含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例如:春风得意、秋水澄清。
- 题画对联:用来赞美画作或者配合画作展现某种意境或主题。
例如:山水悠悠、云雾缭绕。
- 春联: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一般贴在门上,以驱逐厄运、邀请好运。
4. 对联创作技巧对联的创作技巧包括字词的搭配、意境的描绘、对仗的呼应等。
对联要求画龙点睛,简明扼要。
在对联的创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 字词搭配:对联的每一个字都要精心挑选,使得字词之间含义呼应,用词地道,富有韵味。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知识一、对联的六忌:1:忌学习无决心、无恒心:对联是诗词基础,不是“笔墨游戏”。
2:忌贪快:决心很大,追求“快”,恨不得“一举成名天下知”,对联到出佳作,绝非朝夕工夫.3:忌贪长厌短:对联一般宜短而精,一味认为“长联易得出名”,非高手反而弄巧成拙。
4:忌贪奇贪异:实用对联作法尚未过关,便去搞巧、奇、怪之类的对联,则会失去重心。
5:忌贪多:懂得对联基础知识后,不要急于出集子,正确的方向是“少而精,精后多”。
6:忌骄:不要发表了一点好作品,就骄傲自满,需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无止境,抱有虚心学习态度,才能取得佳绩。
二、对联中的术语以及有关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术语就好比我们要建造房子用的工具,是我们必须要理解掌握的知识。
【楹联】:又俗称对联,对子。
就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句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仗手法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
对联:对+联(对:对音节,对语法,对平仄。
)联:联句意。
【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
【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
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
对联中一般不使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
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又称出句。
如:消愁只有杯中物【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又称对句。
如:解语还为笔底诗【对联】:按字数分类:(上下单边字数)短联1--9字内联语,中联9--20字内联语,长联20字以上联语。
【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
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自对】:就是当句对。
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
如:甘霖成瑞雪;百岭见千娇。
【借对】:就是甲义借乙义来相对。
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
(又称隔意)如:风翻碧柳==笔写清词【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
如:满招损==谦受益【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
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今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声和轻声。
【今律】:今律规定:长音为平,短音为仄。
“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两声为仄声。
【古韵】:指依照《平水韵部》归纳列表的古代汉语读音,分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
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
【用韵规则】:使用古韵一般要求注明,切忌古韵、今韵在一幅联中混用。
【对联句平仄规则】:对联出句一定按马蹄韵的运用,有正格与变格,无格联之分。
句脚平仄完全符合马蹄韵为正格,反之变格,一般指特殊对联,无格联指没有格律的对联,多属文字游戏。
【正格】:无绝对定义,大致可用二点说明(专指联格)a严格要求用字的平仄合符格律,对仗工整协调,上下联相应词句成对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变格】:亦无绝对定义,用三点说明(专指联格)a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的楹联。
b对联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相同者。
c无情对、当句对等等一般视为变格。
【对联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
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出律】:当出句为标准韵律,对句也必须使用标准韵律。
无论对句哪个位置的平仄发生错误,都是出律【马蹄韵】:也称“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
“马蹄韵”是对联平仄运用的基本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原是律句规则,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不计较平仄),但是对联严格来说,是要避免出现三平三仄头出句。
“不论”是要看出句,如五字对联的第三个字一定论。
对联【禁忌部分】:【上重下轻】:对联是对称性文体,上下联要保持平衡,或下联略强于上联,作联一定要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 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句: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枝柔柳伴花枝【乱脚】:对联上联要求仄声收尾,下联要求平声收尾。
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
例句:清风入座吟新诗===明月敲窗叙旧情“诗”和“情”同为平声。
【三平尾】:指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
例句:有笔墨诗书做伴,与棋牌酒烟无缘。
【三仄尾】:指上联最末三个字,不能都是仄声。
例句:依法修行可入道。
【孤平】: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的句子中,下联除句脚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叫犯孤平句.例句:万事俱如意。
【粘律】:上下联二、四、六偶数位平仄相同。
【失对】:上下联重点字平仄要相对,否则为失对。
例句:韬略终须建新国==奋起还要读良书“略”和“起”同为仄,失对。
【失替】:同一句中,音步平仄必须交替使用,否则为失替。
例句:奋起还要读良书。
因“起”与二四位字同仄,是为失替。
【重字】:分:a同位重字;b异位重字;c异位互重;d虚字相重。
【合掌】:犹如两个手掌重合在一起,指上下联中内容词性雷同,平仄雷同,意义雷同,概念雷同。
判断一个对联合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a)所用词语相似、所写事物相同;(b)上下联意思相同,意象空间重叠。
例: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上下联隔意】:上下联意思不统一,各表其意,风马牛不相及。
例句:春风得意==寒露浸心本对联术语今天就简单介绍这些,希望有兴趣的朋友下来多去学习。
三、对联按用途分类:1通用联——春联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四:按修辞技巧分类: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五、按联语来源分类: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六、对联要点:1:对联的基本步骤:1)读句 2)划音节 3)分析词性 4)定声律 5)联句2:对联的三大重点:1)语法要对 2)平仄要论 3)意境要胜3:对联六大要素:字数相对、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上下相关、平仄相反。
具体解释:1)字数相对,就是字句对等:一副对联是多少字、多少句,不受限制。
从字数来说,但无论字少字多、句少句多,上下联要互相对称,字数、句数一定要相等。
2)词性相当,就是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在撰联时,还要注意词类相当,如:成语相对、姓氏相对、方位相对、干支相对等。
3)结构相同,就是结构对应:对联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4)节奏相应,就是节律对拍:对联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5)平仄相关,就是平仄相对:相对,就是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平仄要相反,即平对仄,仄对平,处在奇位上的字,有时可以放宽,尾字则不许变更。
相间,就是一句中,处在节奏点上,平仄要交替。
6)语意相关:就是说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互相关联,相辅相成,统一于主题。
七、下面我们来学习三组对联:我们知道一个出句,有无数对句,但是质量是参差不齐。
1、【出句:湄子】齐蝉秋泣恨==羽翼夜酣甜【对句:xxx】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音节:齐蝉/秋/泣恨==羽翼/夜/酣甜齐蝉秋泣恨==羽翼夜酣甜名名名动名名名名形形泣恨,动+名,动宾结构酣甜,形+形,并列结构在这里我说一下“恨”的词性问题,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恨”的词性有所不同。
例如,此句中的“恨”作名词。
如,“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恨,就做名词。
恨,多数时候做动词,比如:“我恨你”,恨就作了动词。
句意分析:上联:“齐蝉”是典故,齐,指齐国(字面分析:齐国秋天的蝉子发出怨恨的凄泣声)下联:(?)卷曲羽翼在静静的夜里酣甜入睡。
根据对上下联的分析,我们就知道对句没有正确理解到出句的本意,导致词性错误分析,且对句意模糊不明朗,与出句句意相差甚远。
我们再看这组对联:【出句:湄子】齐蝉秋泣恨==蜀鸟夜啼悲【对句:湄子】噪晚齐蝉:《古今注》载:牛亨问董仲舒说:蝉为什么称为齐女?舒说:过去齐王的王后怨王而死,尸体变蝉,故名为齐女。
啼宵蜀鸟:传说战国时杜宇为蜀王,号望帝,失国后思之不得,乃化为杜鹃,啼血乃止。
专用名词一定要对专用名词,典故对典故。
上下联句句意分明,典故相对,不论平仄,词性正确意境都符合上联,这组对联就成功了。
2、出句:断续寒砧惊客梦(听雨竹)句意:寒砧为深秋之捣衣声,砧声往往闻于静夜,而又更闻于羁旅之夜,故与思乡相联系,后半句“惊客梦”则明白地指明了这一点。
诗词中“寒砧”是常常用到的,如“断续寒砧断续风。
”“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
”“酒醒寒砧作。
”“捣月清砧触旅魂。
”“城晓,数声又递寒砧。
”“静听寒砧,闷敧孤枕,蟾光夜深窥户。
”“寒砧雨外闻。
”“寒砧霜后鸣。
”因而对句要把握好意境。
出句:断续/寒砧/惊客梦(听雨竹)此对句,意境上与上联相谐,对仗上没有错误,从不同的角度叙说了伤怀的情感。
(1)连绵冷雨惹人愁以下对句尽管在意境上与出句相谐,但是对仗上有瑕疵。
(2)长啼杜宇断人魂(断续是形容词,啼,动词。
)(3)间闻冷雨潇风声(惊,动词,潇,形容词。
三平尾)(4)接连夜雨催初冬(三平尾。
)以下几个对句则在意境上与出句相去甚远,部分几个对仗也不工整。
(5)缠绵幽曲诱人魂(句意不相偕)(6)悠扬古乐路人思(惊/客梦=路人/思,动宾=主谓,不相称)(7)接连冷雷动人魂(砧,雷,平音。
)(8)连同暖棹唤风游(断续,形容词,连同,动词。
)3、【出句:湄子】偏怜蕉叶绿==独爱杏花红【对句:湄子】群友留言:湄子杏花没红色的吧?的确,我在百度上查看了无数张杏花图片,就是没有全红或是半红的杏花,有的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红,不过那唐诗名句的“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枝头春意闹”怎么回事?修改【出句:湄子】偏怜蕉叶绿==独爱蓼花红【对句:湄子】听雨竹老师点评:杏花,含苞时纯红,花开后渐粉,最后花落时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