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合集下载

新时期印度外交与中印关系

新时期印度外交与中印关系

新时期印度外交与中印关系近年来,在全球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印度也在积极调整其外交战略,试图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对于中国这一领域关系的发展,印度也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

本文将重点分析新时期印度外交与中印关系的现状、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时期印度外交的基本特征综合来看,新时期印度外交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倡导“印度优先”原则:印度外交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以国家利益为优先,确立“印度优先”的原则,力争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将国际关系中的势力结构进行调整,以提高印度在全球的影响力。

(二)坚持多极化:印度强调在世界关系中秉持着平等、建设性的伙伴关系,致力于在各个领域上进行多边合作。

同时,印度也在加强与新兴国家的合作,以此来增加对全球性决策的影响力。

(三)推进经济外交:这也是新时期印度外交的一个重要特征。

印度在进行外交活动的同时,着重推进经济合作,以经济互利为基础,秉持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力图加强经济联系,实现共同发展。

(四)重视地区合作:印度在本地区内加强合作,也是当前印度外交的一个重要方向。

印度与本地区的各个国家保持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加强当地的安全、发展等方面的合作,以此来提升自己在地区内的影响力。

例如,印度不仅在南亚等本地区内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加强了与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的合作,力争进一步提高其在地区内的影响力。

二、中印关系的现状与特点中印关系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交以来,一直处于波动中。

后来,双方通过多次高层接触和交流,逐步走上合作道路,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当前,中印关系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

双方在经贸、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得到了加强。

例如,两国在经济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也在增长。

文化上,两国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例如举办文化周等活动。

同时,两国之间的重大国际事务谈判,例如联合国及其机构的改革,也得到相互支持。

然而,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中,中印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作者:赵干城来源:《南亚研究》2010年第04期[内容提要]中印共同崛起构成了分析当今这个亚洲重要双边关系的重要背景。

历史经验显示大国崛起既可能在高烈度冲突中完成,也同样可能以和平方式进行,而且后者对有关大国的利益更明显,这有助于正确理解中印关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而中印双边政治关系的走向又是决定两国崛起之结果的关键因素。

中印政治关系的本质是共存,共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作还是竞争甚至冲突,则取决于一些基本的条件与因素,而处理两国关系的要害是找到两国共存的合适方式。

这是分析中印政治关系的切入点。

[关键词]大国崛起中印关系共存共生自印度总理瓦杰帕伊2003年6月对中国实现历史性访问以来,中印第三轮和解的进程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全面展开。

与前两次和解不同的是,2003年正是印度经济开始取得连续快速增长的开始,国际上关于印度崛起的讨论逐渐增多,黄亚生发表在美国《外交政策》学刊上的文章更是触动了中印关系中的一个敏感点:中印这两个同为崛起的大国是否系一种赤裸裸的竞争关系?尽管中国的增长远远早于印度,也大大快于印度,但印度的快速增长在国际体系中产生的效应却并不亚于中国,以至于中印共同崛起成为近年来国际政治中的一个主要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讨论中印关系与之前主要从亚洲相互为邻的两个大国的角度来看双边关系,其具有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

本文拟从这个新的角度对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进行探讨,旨在寻找一些可能存在的新的切入点,以正确理解中印关系的实质以及发展方向。

一、中印共同崛起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在当代国际体系中,一个大国的崛起通常是和另一个大国的衰落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美国的崛起相对于英国的衰落,两个帝国相互换位,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体系。

西方学者一直主张换位一般以血与火的形式进行,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像美英这样的换位就是例证。

当然把二战纳入这个换位的进程,前述观点可以成立。

但或许也可以假设如果没有美国这个更为巨量的强权,德国与英国亦可以和平方式换位也未可知,例如英国曾对德国采取的“绥靖”政策就是一种预兆。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

1.中印边境问题 2.建交历史 3.发展情况 4.面临问题
内容提要: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纪念日期间,两国关系经历了
顺利发展、曲折起伏、风雨见彩虹的不同阶段。总的来说,友好合作是 主流,中印作为两强劲崛起的新兴大国,相互关系的稳定良性发展不仅 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且有利于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 , 有着广阔的前景。
四、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 迄今,两国副外长级边界问题联合工作小组 已举行15轮会谈。双方一致认为边界问题不应成为两国发展双边关系的障碍,而应 通过和平谈判加以解决。 从此两国就边界问题进行多次和平的谈判,为解决边界问 题不断努力。
★应对策略
1、中国完善出口商品结构 中国对印度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占了中对印出口商品的一半左 右,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却很小。正 因为中国的工业制成品技术含量不高,中国可以先缩减对印工业 制成品的出口,而适当增加优势产品的出口。 2、中国应对印度贸易壁垒 由于印度对华反倾销主要是针对中国低价产品,所以中国企业应 努力走出低质低价。 3、增强中印贸易互补度,削弱竞争度 中印两国拥有的市场潜力尚未充分挖掘,中印在双边经贸交往中 更应强调互补性而非竞争性。 4、增强中印双方互信度 在互信问题上,两国应加强政治上的交流,增强两国政府及企业 间的互信。以政治友好促进贸易合作。
400 300 200 100 0
中印贸易额
2003
2005
2007
2009
★中印贸易关系现状
一、双边政治关系
中国和印度不段的努力,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完善,在05年的首次战略合 作,06年的”中印友好年”,07年的“中印旅游友好年”等一系列的活动,说明两 国之间的关系不断的完善。

中印关系

中印关系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1955年,于万隆会议,中国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五项原则内容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中印关系源远流长,二者在亚洲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国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本文从中印关系现状入手,阐述两国关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

希望中印两国能在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以推动亚洲的腾飞。

发展中印全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中印之间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印两国领导人和政府达成的共识,也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在处理中印边界有关问题上,中方立场一贯明确,希望中印双方要共同努力认真落实两国之间达成的共识,维护两国边界地区的和平、安定,从而为两国边界问题的公平、合理解决创造有利条件,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对2011年中印关系的展望,可以用温家宝总理不久前访问印度期间,在参观泰戈尔国际学校时亲自在黑板上写的四个大字来表述:中印友好。

在新的一年里,中印友好将有新的发展。

自从 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以来 ,中印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虽然经历了 1998年的挫折 ,但在双方政府的努力下 ,关系回到了继续改善的轨道。

友好交流和合作全面发展中印是两个相邻的大国,加强民间交流对增进相互了解十分重要。

双方已确定2011年为“中印交流年”, 鼓励两国社会团体、青年、媒体、学者、智库、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开展更大规模的交流。

双方已同意今后五年内继续开展两国青年互访活动,中方将邀请500名印度各界靑年于2011年访华。

从2010年的情况看,在中国放映的一些印度电影和中国电视台播出的印度电视剧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2011年中方可继续引进。

目前瑜伽在中国受到不少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

中印关系特点

中印关系特点

1:中印关系的特点
首先,中印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综合实力,两国交往带有巨人对话的特点。

其次,两国都将对方看作与本国战略利益关系重大的国家,从而将其放置在大国的位置上。

再次,中印关系的影响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双边关系影响,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2:阻碍中印发展的因素
边界问题——中印关系在20世纪50-60年代初急剧恶化,两国甚至在1962年爆发了大规模的边界战争。

西藏问题——在今后会成为印度与中国交涉的一个筹码。

能源竞争——作为两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国,中印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加大。

而同样作为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双方为获得国际油气资源确实出现了一些矛盾和竞争。

战略威胁——“中国威胁论”一直在印度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

外国势力——“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如美国对于美、印两国来说,中国就是他们“敌人”,因此,他们可以作为“朋友”。

双方都有利可图对印度来说,借助美国可以“狐假虎威”;对美国来说,利用印度可以牵制中国。

3:中印关系的前景
中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建立健康良好的、睦邻合作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维护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相信,只要两国政府有诚意、有魄力,有智慧,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

中印两国应该登高望远,增信释疑,同推共促,为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1. 引言1.1 中印关系的重要性中印关系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国之间历史渊源深厚。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印关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印两国在地缘政治上占据重要位置,在国际事务中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中印两国在亚洲地区的地位不可替代,两国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对于地区稳定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印关系的稳定与良好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更符合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发展大局。

如何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重要性,不仅关乎两国自身的发展,更关乎整个地区的和平局势。

中印两国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共同构建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引言】中关于【中印关系的重要性】的内容。

1.2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必要性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必要性,首先要认识到中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庞大的经济体量。

两国之间的关系不仅关乎双方的利益,也关乎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面对各种复杂的全球挑战和威胁,中印作为新兴大国,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构建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环境作出贡献。

中印之间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避免成为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绊脚石。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必要性还体现在中印共同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加强中印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符合地区和世界的共同利益。

概括处理中印关系的必要性不仅是为了维护双边关系的和平稳定,更是为了促进地区和世界的繁荣与进步。

【2000字】2. 正文2.1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中印关系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这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些原则确保了中印两国在处理关系时遵循了基本的国际准则,保持了双方的尊严和权益。

通过坚持这些原则,中印之间的合作可以在一个稳定和和平的环境中进行,双方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增进互信。

当前中印关系的变化及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当前中印关系的变化及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当前中印关系的变化及对中国发展的
影响
中印关系,指中国与印度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二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相邻国家,其关系伴随着冲突与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印度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两国总理实现互访,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由于两国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最终导致1962年的边境战争,之后关系冷淡;接着就是中、苏对抗和印、苏结盟。

1976年两国恢复互派大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和发展。

中印关系的紧张反复提醒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处理好双边关系才能为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中印关系不仅对两国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肩负着重要责任。

中印应着眼大局,把握方向,聚焦共识,深化合作,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印关系。

这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总的来说,当前中印关系的变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双方高层交往的不断深入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的持续推进,中印关系有望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印关系课件

中印关系课件
中印关系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印关系的历史发展 • 中印政治关系 • 中印经济关系 • 中印文化交流 • 中印边界问题 • 中印关系的未来展望
01
中印关系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印关系
佛教交流
古代中印两国之间有着密切的佛教文化交流,中国佛教从印度传入,并对中国的宗教、文 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中印边界问题
边界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边界问题的历史
中印两国边界纠纷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英属印度时期。当时 ,英国殖民统治者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地区的领土,形成了中印边 界的雏形。
边界问题的现状
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涉及多个地区和争议领土。其中,最为敏感的是 克什米尔地区和阿克赛钦地区,这两个地区都涉及到了中印两国的核心利益 。
*问题
英国在*问题上支持*独立,并试图将*从中国分 裂出去。
中国抗议
中国政府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干涉中国内政的行 为表示强烈抗议。
现代中印关系
友好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印关系逐渐 改善,两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边界问题
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争议 ,但双方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了 部分问题。
经济合作
现代中印两国在经济上有着广泛的 合作,如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
边界问题的影响和意义
影响
中印边界问题一直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如果处理不当 ,可能会导致两国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升级,影响地区的稳定 和安全。
意义
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对于两国关系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增强两国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为两国的发展和繁荣创造 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促进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赵干城**内容提要 中印共同崛起构成了分析当今这个亚洲重要双边关系的重要背景。

历史经验显示大国崛起既可能在高烈度冲突中完成,也同样可能以和平方式进行,而且后者对有关大国的利益更明显,这有助于正确理解中印关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而中印双边政治关系的走向又是决定两国崛起之结果的关键因素。

中印政治关系的本质是共存,共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合作还是竞争甚至冲突,则取决于一些基本的条件与因素,而处理两国关系的要害是找到两国共存的合适方式。

这是分析中印政治关系的切入点。

关键词 大国崛起 中印关系 共存共生自印度总理瓦杰帕伊2003年6月对中国实现历史性访问以来,中印第三轮和解的进程在一个新的背景下全面展开。

!与前两次和解不同的是, 2003年正是印度经济开始取得连续快速增长的开始,国际上关于印度崛起的讨论逐渐增多,黄亚生发表在美国∀外交政策#学刊上的文章更是触动了中印关系中的一个敏感点:中印这两个同为崛起的大国是否系一种赤裸裸的竞争关系?∃尽管中国的增长远远早于印度,也大大快于印度,但印度的快速增长在国际体系中产生的效应却并不亚于中国,以至于中印共同崛起成为近年来国际政治中的一个主要议题。

在这个背景下讨论中印关系与之前主要从亚* !∃本文是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印关系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批准号10BGJ014)的一项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笔者认为中印关系六十余年经历过三次重大和解,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初,双方解决了印度与中国西藏的边贸商务关系后签订相关条约,为双边关系铺平了道路;第二次在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打开了边界冲突后双边关系长期僵持的局面;第三次即2003年瓦杰帕伊总理访华,为印度核试验后如何处理双边关系奠定了基础。

参见赵干城:∀印度:大国地位与大国外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Yas h engH uang and Tarun Khann a,%C an Ind i a Overt ak e C h i na?&F orei gn P olic y,J u l y1,2003, pp.74-81.洲相互为邻的两个大国的角度来看双边关系,其具有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

本文拟从这个新的角度对中印政治关系的内涵与特点进行探讨,旨在寻找一些可能存在的新的切入点,以正确理解中印关系的实质以及发展方向。

一、中印共同崛起的政治经济学意义在当代国际体系中,一个大国的崛起通常是和另一个大国的衰落联系在一起的,例如美国的崛起相对于英国的衰落,两个帝国相互换位,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体系。

西方学者一直主张换位一般以血与火的形式进行,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像美英这样的换位就是例证。

当然把二战纳入这个换位的进程,前述观点可以成立。

但或许也可以假设如果没有美国这个更为巨量的强权,德国与英国亦可以和平方式换位也未可知,例如英国曾对德国采取的%绥靖&政策就是一种预兆。

尽管历史并不容许假设,但从这个角度观察,则可以判定是美国与德国这两个国家的崛起导致了冲突。

这个假设性的结论可能对如何理解本节要讨论的中印共同崛起有一定参照意义。

美国与德国远隔重洋,而中印互为近邻,在地缘政治意义上两者大不相同,然而,透过这个差别,从现代技术发展的角度看,世界生产体系早已朝着一体的方向融合,如果争夺霸权是世界强权的必经之路,则争夺者之间存在多少地理间隔没什么大的关系,而在国内政治层面而言,当年美国冲破%孤立主义&的束缚,其实质本不是政治家的理念之争,而是美国成为世界强权的方向,否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美国再也回不去%孤立主义&。

美国崛起走向世界霸权之路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节奏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它们的强权之争,其基础仍然是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急剧膨胀的金融资本,没有这些,20世纪的世界强权将成为无本之木。

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新情况,比如说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兴起,则和全球化产生的后果联系在一起,那就是20世纪以庞大工业生产能力为代表的世界强权将其产业大量转向新兴大国,这使后者获得了庞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造就了新兴大国的崛起,尽管在这个过程中跨国公司攫取了大量利润。

例如,根据统计,中国的制造业产出至2009年已经超出美国,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发展。

!2008年爆发的国!对这个结论也有不同看法,认为美国制造业并未衰落,奥巴马政府正在%中兴&美国制造业,将给中国带来一定麻烦。

参见宋国友:∀美国制造的麻烦#,载∀东方早报#,2010年8月19日。

作者宋国友同时也承认,美国的制造业劳动等成本远高于中国十几倍,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即使不是现在,也是即将到来的事实。

际金融危机显示,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是美国巨额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美国以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来弥补这个空洞,最后结果不容乐观,但美国要在现有条件下再建制造业的努力也属难以实现的空想。

这是否会导致美国逐步丧失世界强权的地位,现在还不好说,但这个发展趋势是明显的。

说到底,世界强权的确立取决于该国能够向世界提供多大的剩余产品,这是金融和政治双重霸权能够确立的条件。

中国和印度在这个层面上是否做得特别出色所以被称为崛起呢?从两国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段崛起的事实中可以察觉,新兴大国的高速发展是有一些共性的。

例如,中印同为劳动力众多、成本低廉,但工业体系相对完备的发展中国家,与大多数处于边缘状态的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印在全球化大潮到来之前所走的自力更生的道路使两国基本完成了工业体系的建设,为后来的经济改革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

两国之所以在各自经济非常落后的情况下仍然致力于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因为有苏联模式在起引导作用,以及当时对现代化的观念就是建立在工业化之上的。

两国先后施行%五年计划&,力图实现重工业先导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在中国被贴上的是%赶超英美&标签,在印度则是%尼赫鲁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类似的方式引出相同的结果:中印在改革前的经济发展都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是否可归入失败,则可能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两国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都建立了基本的工业架构,从而为加入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打开了通道。

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在中印两国引出的结果很不相同。

两国尽管都有劳动力密集、成本低廉的优势,但产业发展的方向大不相同:中国的发展重心是制造业,印度的重心更落在外包服务业,而这两者都是发达国家资本与产业转移的领域。

相比较而言,中国在产业规模和实际产出等方面做得明显好于印度,不但中国改革开放早于印度十多年,而且在两国平行崛起的进程中,中国的国力增长速度也大大高于印度。

这造成了两国虽为%共同崛起&,但其内涵和实质也不太一样。

中国的经济总量加速上升即将超过长期居世界第二的日本,∃而印度则仍处较低阶位,至2009年仅为1.2693万亿美元,只及中国的大约四分之一,(两国的经济总量相加尚不及美国的一半,但这并没有!∃(沈开艳、权衡:∀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6页。

据∀纽约时报#及其他国际媒体2010年8月报道,中国在2010年第二季度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据现行汇率计算,日本第二季度GDP总量为1.28万亿美元,中国为1.33万亿美元。

这可能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里程碑式的指标。

The Econo m i st In t elli gence Un it,C ountry R e port,Ind ia,D ece m ber2009.降低中印共同崛起对世界体系的冲击性影响。

首先,长期以来,在国际体系的金字塔结构中,除美国高居顶尖外,处于所谓%第二圈&的均为其他发达国家,使该结构之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性体现得非常明显,中印的崛起将加速打破这个结构,中国以及印度必定或已经进入了%第二圈&。

其次,经济总量在中印的庞大人口因素之下一般常被细化为无足轻重,也就是说中印的庞大人口在国际政治的考量中可以被视为负面因素,但正是人口因素决定了一旦经济总量产生飞跃将在地缘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决定了国际政治中心转移的方向,就是邓小平早在二十余年前就说过的,%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

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

&!邓小平在和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讨论这个问题时就是以中印庞大人口为出发点的,也是今天考量中印共同崛起的一个依据。

再者,共同崛起与争夺霸权是否存在相关性呢?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中印共同崛起是否意味着两国共同挑战现行国际体系,颠覆既定的格局?二是中印共同崛起是否导致两国之间会产生%争霸&?这个类比与当年德国和美国崛起于世界体系有相似之处,都是既定体系的后来者,也都是具有深远潜力的挑战者。

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和地缘政治理论对上述两点都持肯定的方式,这构成了如何评估中印共同崛起之政治后果的一个重要背景。

最后,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对两国共同崛起构成了关键的影响。

由于两国之间存在着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因此西方主流学界对中印崛起的%共同&命题并不持积极的看法,美国学者约翰∋加弗的一本关于中印关系的著作书名就有%持久的争斗&字眼,∃反映了西方学界将中印关系的现状和前景都定位在一个%斗&字上,由此的逻辑推断只能是,如果两国共同崛起,只会斗得更凶。

综上所述,中印共同崛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在于,两个发展中大国不断争取的新地位将打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结构,使固有的%中心&与%边缘&安排发生重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当中国和印度崛起为金字塔结构的第二层主要国家时,原有的第二层国家的组成势必发生质的变化,一些原来居于此的国家将退出,处于顶层的美国,其相对地位也将因第二层国家发生变化而变化。

这种变化的性质和趋势目前仍然不清楚,但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形成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机制可能提供了一些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John W.Garver,P rot ra cte d C ontest:S ino-Indian R i va l ry i n t he Tw e n tiet h C e n t u ry(Seattle,W as h i ngton:U n i versit y ofW ash i ngt on Press,2001).示:新的国际体系结构一方面将仍然基于原有的阶梯排列,即美国仍高居顶层,从而美国主导的大部分机制规范也很难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另一方面,由于中印等发展中大国的兴起,美国领导其他发达国家为国际事务定调的做法越来越难推行,美国必须寻求新的合作对象,这可能使七国集团存在的必要性打上问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