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与岩性特征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

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地质勘察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地壳内部构造及其上部岩石、地层、矿产资源、地下水等进行的系统观察、测定、分析和解释的一门科学。
在地质勘察中,对地下岩层的地质特征进行准确描述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质勘察中的地下岩层地质特征描述的方法和技巧。
一、岩石的物理特征描述1. 颜色:岩石的颜色可以反映其成分和形成环境。
应采用客观、准确的词语来描述颜色,如红色、灰色、黑色等。
2. 质地:岩石的质地有粗糙、平滑、致密、松散等不同的特征,可以用手感和肉眼观察进行描述。
3. 结构:岩石的结构包括层理、节理、褶皱、断层等,可以通过观察岩石表面或裸露的岩石剖面进行描述。
4. 矿物含量:岩石中的矿物含量对岩石的性质有着重要影响,可以通过观察岩石中各矿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情况等进行描述。
二、地层的地质特征描述1. 岩性:地层的岩性是指地层所包含的主要岩石类型。
应准确描述地层岩性,如泥岩、砂岩、灰岩等。
2. 厚度:地层的厚度是指地层的垂直厚度,可以通过钻孔、沉积剖面等方式进行测定和描述。
3. 层序:地层的层序是指地层的垂向变化规律。
可以通过观察岩石中的层面倾角、倾向、层序重复等进行描述。
4. 化石:地层中的化石可以揭示岩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
应准确描述化石的种类、分布情况等。
三、断层的地质特征描述1. 位移:断层的位移是指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距离。
应描述断层的位移方向和大小。
2. 走向和倾角:断层的走向是指断层线在水平面上的方向,倾角是指断层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应准确描述断层的走向和倾角。
3. 结构:断层的结构包括断层面、断层岩性、断层带等。
可以通过观察岩层的变形和破裂情况进行描述。
四、地下水的地质特征描述1. 含水层特征:地下水的含水层是指能够存储和输送地下水的岩石层。
应描述含水层的深度、厚度、渗透性等特征。
2. 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指含水层中水位的高度。
可以通过观察井中的水位或地下水渗出地表形成的湿地进行描述。
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工程地质岩组特征
工程地质岩组特征是指在工程地质调查中对地层岩性、岩性组合、岩性变化等进行分析和描述的特征。
1. 岩性:岩组特征首先包括地层的岩性,如砂岩、泥岩、灰岩、页岩等。
岩性决定了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工程建设有重要影响。
2. 岩性组合:地层中不同岩性的组合方式称为岩性组合。
岩性组合决定了地层的整体性质,如强度、稳定性等。
常见的岩性组合有砂岩-泥岩、砂岩-灰岩、砂岩-页岩等。
3. 岩性变化:地层中岩性的改变称为岩性变化。
岩性变化常见于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地质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质现象。
岩性变化导致了地层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对工程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4. 裂隙和节理:地层中的裂隙和节理是岩石中存在的裂缝或裂隙。
它们对岩石的强度、透水性等性质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工程地质调查中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描述。
5. 地层厚度:地层的厚度是指地层的纵向延伸距离。
地层厚度对工程建设的地下开挖深度、基坑支护等有直接影响,因此是工程地质岩组特征中的重要参数。
6. 岩性的物理、力学性质:岩性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对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物理性质包括密度、孔隙度、
含水量等;力学性质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弹性模量等。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岩组特征包括地层岩性、岩性组合、岩性变化、裂隙和节理、地层厚度以及岩性的物理、力学性质等方面的特征。
这些特征对工程建设的地质环境评价和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质勘测报告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

地质勘测报告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地质勘测报告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1. 引言地质勘测报告是对勘测区域地质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的关键文件。
本报告将重点介绍地质勘测中的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
2. 地层分析地层分析是指对地层的划分和分类,以及地层的时代和岩性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
2.1 地层划分根据勘测区域的岩层特征,将地质剖面绘制成区分明确的地层单元。
地层单元的划分依据包括岩性、颜色、化石组合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等因素。
2.2 地层分类根据地层的岩性、形成环境、年代等特点,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地层群、地层系、地层组和地层段,以更好地理解地层演化的过程。
3. 岩性描述岩性描述是对勘测区域中不同地层的岩石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和分类的过程。
3.1 岩性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性质,将不同的岩石划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主要类别。
每个类别下还包括不同的亚类和具体的岩石类型。
3.2 岩性特征描述针对每个岩石类型,描述其颜色、质地、结构、矿物组成等特征,并结合有关的图例和剖面图进行详细说明。
同时,还应描述岩石的风化特征、断裂和节理等地质构造特征。
4. 结论通过地层分析和岩性描述,我们对地质勘测区域的地质情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可以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地质灾害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5. 参考文献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以下文献资料:1) 张三, 李四. 地质勘测与矿产地质学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 王五, 赵六. 地质学导论[M]. 科学出版社, 2015.3) Geological Survey of China. Report on Geotechnical Survey[M]. China Geological Press, 2018.感谢您阅读本报告,如有任何问题或需进一步了解,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地层与岩性特征

地层与岩性特征(⼀)震旦系楼⼦坝组第⼆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四个岩性段,本区出露第⼆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
第⼆段(Zlz2)主要岩性为浅灰、浅灰绿⾊中-薄层状变质粉砂岩、变质粉砂质泥岩、绢云母千枚岩、板岩夹中-厚层状变质杂砂岩、硅质岩、泥硅岩、硅泥岩;第三段(Zlz3)主要岩性为灰、灰绿⾊厚层变质中细粒⽯英砂岩、变质中细粒杂砂岩夹绢云母千枚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细砂质泥岩,上部偶夹变质凝灰质细砂岩;第四段(Zlz4)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变质细砂质泥岩、千枚状板岩夹变质细粒⽯英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
(⼆)泥盆系上统天⽡岽组(D3t)为⼀套陆相碎屑沉积,不整合覆盖于震旦系楼⼦坝组第四段(Zlz4)地层之上。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1、泥盆系上统天⽡岽组下段(D3t1)岩性为灰⽩⾊中—厚层状⽯英砂砾岩、含砾⽯英砂岩、岩屑⽯英砂岩夹灰⾊中—薄层细粒⽯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岩⽯具弱⽚理化现象。
地层倾向北西,倾⾓25~40°。
2、泥盆系上统天⽡岽组上段(D3t2)岩性为灰⾊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含砾⽯英砂岩、⽯英杂砂岩等,粉砂岩普遍具⾓岩化。
地层倾向北西,倾⾓25~30°与下段地层整合接触。
3、泥盆系上统桃⼦坑组﹙D3tz﹚为⼀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天⽡岽组地层之上。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分述如下:(1)泥盆系上统桃⼦坑组下段(D3tz1)⼩规模出现,岩性为灰⽩⾊厚—巨厚层含砾⽯英砂岩、中粗粒⽯英砂岩夹⽯英砂砾岩、粉砂岩等。
地层倾向南东东,倾⾓15°左右。
(2)泥盆系上统桃⼦坑组上段(D3tz2)岩性为灰、灰紫⾊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英砂岩、含砾⽯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具千枚状构造。
地层倾向北西—北北西,倾⾓25~70°。
岩土分层

地层结构及岩性特征
1、杂质土:
褐黄色,褐灰色,稍湿,结构松散,压缩性大,主要由强分化板岩碎块、断砖、粘土及少量建筑垃圾和根植土组成。
2、粉质粘土
冲击成因。
褐黄色,灰褐色,稍湿,硬塑装,具网纹构造,偶见褐黑色铁锰氧化浸染物,粘性较好,切面稍有光泽,中等干强度,中等韧性。
淤泥粘质土
冲击成因。
褐黑色、湿,软塑状,粘性好,切口较平整,有光泽,含有腐殖质,稍有臭味,粘性好。
局部夹有粉砂和粉质粘土。
3、砾沙
褐黄色,灰白色,饱和,中密,分选差,磨圆一般,多呈亚圆状,主要成分是石英。
其上部较松散,粒径在2mm以上,含量达40%。
往下渐渐过渡为圆砾或卵石,界限不明显。
4、圆砾
灰白色、灰黄色,饱和,密实,磨圆度一般,多呈亚圆形,分选性差,粒径以0.2—8cm为主,粒的含量约占50%左右。
砾石成分主要为硅质,沙泥质充填。
上部粒径较小,往下逐渐变粗。
益阳市1954—2002年资料
多年平均气温16.9℃
最冷月平均气温4.4℃
极端最低气温—13.2℃,出现在1972年2月9日最大冻土深度4cm
多年最热平均气温29.2℃
极端最高气温43.6℃出现在1961年7月24日年无霜期272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15.9
多年平均降雨日数136天
年平均相对湿度81%
历年最大积雪深度为22cm
最大风速11级
资江最高洪水位38.22(85黄海高程基准)。
地层的定义和特点

地层的定义和特点
地层是地球上地表下各种岩石层序的总称。
地层是经历了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它们可以用来推断地球历史的长短以及划分出地质时代。
地层有着独特的定义和特点,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地层的定义:
地层是在地球表面以下,由一系列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岩石层组成的区域。
这些岩石层可以根据其形成时期、岩性、沉积环境等特征进行分类和划分。
地质学家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推断出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历史事件。
二、地层的特点:
1. 岩石特征:地层中包含的岩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等。
这些岩石层往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层序列,记录着地球演化的历史。
2. 地层的分布:地层通常以横向分布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地层会有所不同。
通过地层的分布特点,可以推断出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
3. 地层的时代:地层的时代指的是地层形成的年代,地质学家通过对不同地层中化石的研究,可以精确地确定地层的年代,从而推断出地球历史的长短。
4. 地层的变动:地球上的地层是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受到构造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地层可能会发生断裂、变形等现象。
地
质学家通过对地层的变动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出地球演化的规律。
总之,地层是地球演化史的重要记录,它具有独特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对地层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历史和现状,揭示出
地球演化的奥秘。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层的定义和特点。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地层划分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工作,通过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揭示地壳变动的规律,为资源勘探和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在地层划分与对比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一些特定的依据来进行。
一、岩性特征岩性是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依据之一。
不同的地质时代形成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对岩石的颜色、结构、成分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其所属的地层。
例如,古生代时期的地层中常见的是石灰岩、砂岩等,而新生代时期的地层中则常见的是火山岩、玄武岩等。
二、化石特征化石是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
不同地质时代的生物在地质过程中死亡并埋藏在地层中,形成了化石。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研究和对比,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
例如,三叠纪地层中出现了恐龙化石,而第四纪地层中则出现了现代人的化石。
三、地层的地理位置地层的地理位置也是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不尽相同,因此地层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通过对不同地区地层的对比,可以揭示地球各地地质演化的差异和联系。
例如,中国的华北地区与四川地区的地层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比可以了解到这两个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
四、地球物理特征地球物理特征也是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会随着地质历史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通过对不同地层中地磁、地震等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和对比,可以确定地层的界限和时代。
例如,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会受到地层的影响,通过对地震波的观测和分析,可以确定地层的分布和性质。
总结起来,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主要包括岩性特征、化石特征、地层的地理位置和地球物理特征。
这些依据相互作用,通过对地层的观察、分析和对比,可以揭示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为地质学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实际工作中,地质学家会结合多种方法和技术来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以提高划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怀化地层岩性

P2w
二叠系
矛口组
P1m
下统 栖霞组 P1q
上统
船山组
C3ch
石炭系
中统
黄龙组
C2h
下统
孟公坳组
C1m
D3X 上统 锡矿山组
2
D3X 1 泥盆系 棋子桥组 中统 跳马涧组 下统 志留系 下组 S11 上组 D2t S12 D2q
奥 陶 系 ( 溆 浦 副 )
中上统
O2+3
宁国组 下统 印渚埠组
O1n
怀
界 系 统 地层名称 地层代号 厚度 岩性特征
化
地
层
第四系
全新统
Qh
Q 42:沙洲、边滩、漫滩.上:暗灰色、暗褐黄色砂土、砂层。多为细砂及泥质组成.结 构疏松.厚3~4.5m.下:砂砾层,砾石成分硅质岩.凝灰岩、变余砂岩为主,次为板岩、脉 石英,粒径2~8cm浑园度好。厚l~2m. Q 41:一级阶地.上:灰黄、褐黄色重砂质粘土,含粉~细砂30一40%,偶见黑色铁锰质 0~17 薄膜.具弱粘结性.厚3~5m.中:褐黄色砂层,以细砂及少量及粘土矿物组成.局部变为粘 质砂土.厚1.2~2m.下:砾石层.砾石成分以凝灰岩、硅质岩.变余砂岩、板岩为主,次为 砾岩.脉石英.粒径一般3~8cm,少数lO~1 5cm,多呈半浑圆状二以砂质、粘土质胶结.局 部见铁质物胶结。砾石有水平排列及交错现象.厚l~3m. Q 3:二级阶地.上:浅红.红黄色亚粘土。含粉砂质及微量铁锰质小团粒或簿膜.具稀疏 短细的网纹.厚4~4.4m.下:砾石层.砾石成分以砂岩、硅质岩为主。次为凝灰岩.板岩. 脉石英等.粒径一般3~lOcm,个别l 5-2Ocm,呈半浑园状.细砾浑圆度好 .充填少量砂、 粘土物.胶结较紧.厚2m. Q 22:三级阶地.上:黄红、红色网纹亚粘土。偶含细砾.网纹短细.粘结性好.厚5~ 6m.下:砾石层.砾石成分以凝灰岩、砂岩.石英砂岩为主,次为硅质岩.板岩、脉石英.一 般粒径3~8cm,少数l5~20cm.多呈半半浑圆状.充填少量砂.黏土物,胶结较紧.厚2~ 5m. Q 21:四级阶地冰碛物.上:红色亚黏土,含少量砾石,具不清晰网纹,粘结性好.与下 部砾石界限不清.接触面起起伏不平.厚4.8m.下、:红色黏土砾石层,粘土约占30一50% 0~30 不等.砾石成分以硅质岩。变余砂岩、石英砂岩为主.次为凝灰岩、板岩、脉石英.粒径一般 5~8cm,少数1O~30cm,多呈半浑圆状,少数带次棱角.黏土与大小砾石混杂.无分选.个 别砾石带擦痕、磨光面、凹面、麻面,及砾石呈高角度倾斜及直立现象。厚5~6.7m. Q 1:五级阶地(冰碛物),深红色黏土砾石层,黏土约占物30~40%,砾石成分以硅质岩 。变余砂岩、石英砂岩为主.次为凝灰岩、板岩、脉石英.粒径一般5~10cm,少数15~ 20cm,黏土与大小砾石混杂.无分选.偶见砾石带擦痕、磨光面、凹面、麻面,及砾石直立现 象。有的砾石具明显分化圈,变得疏松,易于破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震旦系楼子坝组第二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四个岩性段,本区出露第二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
第二段(Zlz2)主要岩性为浅灰、浅灰绿色中-薄层状变质粉砂岩、变质粉砂质泥岩、绢云母千枚岩、板岩夹中-厚层状变质杂砂岩、硅质岩、泥硅岩、硅泥岩;第三段(Zlz3)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色厚层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变质中细粒杂砂岩夹绢云母千枚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细砂质泥岩,上部偶夹变质凝灰质细砂岩;第四段(Zlz4)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色变质细砂质泥岩、千枚状板岩夹变质细粒石英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
(二)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D3t)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不整合覆盖于震旦系楼子坝组第四段(Zlz4)地层之上。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1、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下段(D3t1)岩性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砾岩、含砾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夹灰色中—薄层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岩石具弱片理化现象。
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5~40°。
2、泥盆系上统天瓦岽组上段(D3t2)岩性为灰色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白色含砾石英砂岩、石英杂砂岩等,粉砂岩普遍具角岩化。
地层倾向北西,倾角25~30°与下段地层整合接触。
3、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D3tz﹚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天瓦岽组地层之上。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分述如下:(1)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下段(D3tz1)小规模出现,岩性为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中粗粒石英砂岩夹石英砂砾岩、粉砂岩等。
地层倾向南东东,倾角15°左右。
(2)泥盆系上统桃子坑组上段(D3tz2)岩性为灰、灰紫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白色石英砂岩、含砾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具千枚状构造。
地层倾向北西—北北西,倾角25~70°。
与下段地层多为整合接触,局部断层接触。
(三)石炭系下统林地组(C1l)该地层为一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桃子坑组之上。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本组划分为粗—细—粗整合过渡的三个岩性段,分述如下:1、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一段(C1l1)岩性为灰白色厚层含砾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灰紫色粉砂岩。
地层倾向大多为北西—北北西向,倾角25~35°。
2、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二段(C1l2)岩性为灰紫、灰黑色中薄层砂质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夹灰白色中厚层石英砂岩、岩屑石英杂砂岩,偶夹煤线。
地层倾向北西—北西西向,倾角20~50°。
3、石炭系下统林地组第三段(C1l3)岩性为灰白色厚—巨厚层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石英砂砾岩、石英砾岩夹粉砂岩、泥岩。
4、石炭系上统经畲组(C2j)主要为灰白色铁锰质角砾状硅质岩、硅泥岩夹粉砂岩、泥岩等。
该组地层常见夹有铁、锰、硫铁矿等矿层。
5、石炭系上统老虎洞组(C2lh)整合覆盖于经畲组之上,主要岩性为厚—巨厚层细晶白云岩、细晶灰质白云岩夹中层白云岩化细晶灰岩。
地层倾向北西,倾角15°左右。
6、石炭系上统船山组(C2c)整合覆盖于老虎洞组之上,主要岩性为浅灰色中—厚层含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底部夹生物碎屑硅质岩。
地层倾向北东,倾角20°左右。
(四)白垩系下统黄坑组(K1h)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北西部和东南部,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1、白垩系下统黄坑组下段(K1h1)为浅紫、紫红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复成份砂砾岩夹中厚层粉砂岩。
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地层倾向南西,倾角25°左右。
2、白垩系下统黄坑组上段(K1h2)以深灰、紫灰色玄武安山岩、安山岩、粗安岩、英安岩为主,夹紫红色复成份砂砾岩、粉砂岩及英安质含集块角砾凝灰岩、内砂屑灰岩等。
喷发不整合于黄坑组下段或其它老地层之上。
地层产状多变。
3、白垩系下统寨下组(K1z)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1)白垩系下统寨下组下段(K1z1)为灰紫、紫红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凝灰质砾岩、复成份砂砾岩夹含砾杂砂岩、粉砂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
整合覆盖于黄坑组上段或超覆于其它老地层之上。
(2)白垩系下统寨下组上段(K1z2)下部以灰、灰紫、紫红色流纹(英安)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为主,夹流纹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岩及复成份砾岩、粉砂岩、沉凝灰岩,底部偶见玄武安山岩。
上部以流纹岩、流纹斑岩、球粒流纹岩为主,夹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含角砾晶屑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
喷发不整合于下段及其它老地层之上。
4、白垩系上统沙县组(K2s)为一套红色碎屑岩组合,岩性以灰紫、紫红色中—厚层岩屑粉砂岩、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杂色厚-巨厚层复成份砾岩、含砾杂砂岩等。
不整合覆盖于石帽山群及其它老地层之上。
地层总体倾向南西,倾角10~25°。
5、白垩系上统崇安组(K2c)仅分布于工作去的东部,为一套红色复成分砾岩、砂砾岩夹含砾杂砂岩。
(五)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旧县河、汀江河两侧及山间谷地,划分为更新统和全新统。
1、更新统(Qp)主要为河流冲洪积松散堆积,下部为砾石层,上部为含铁粘土层。
2、全新统(Qh)为河流冲洪积松散堆积,由砾石、砂砾、粘土及腐殖土组成。
二、构造工作区地处闽西南拗陷带与上杭—云霄深断裂的交汇部位,宣和复式背斜、连城—上杭复式向斜西南端,上杭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北部东侧(图2-1)。
主要的断裂构造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是本区的控岩控矿构造。
其次为火山机构旁侧的环状断裂。
区内断裂构造大多规模较大,一般走向长大于5km。
北西向上杭─云霄深大断裂切穿地壳,具有长期活动的特征,且控制着上杭白垩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燕山期花岗岩的侵入岩,在本区主要表现为呈北西走向的上杭白垩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燕山期侵入岩及断裂,是控制本区铜、金多金属成矿带的区域性构造。
分布于矿区周围的次一级北西向断裂主要有大岌岗——龙江亭、迳美—凹上、小金山—古中峰、铜石下—紫金山等。
多为中高角度逆冲断层,也有正断层,总体走向300~320°,倾向SW或NE,倾角40~80°。
近等间距出现,其断层组合大致呈叠瓦状,即从西南往北东,地形逐渐抬升。
该组断裂与北东向构造构成区域构造基本格局,是本区重要的导岩导矿构造和容矿构造。
北东向宣和复式背斜,为变质基底和盖层的叠加褶皱构造,总体呈NE~NNE走向,向南西倾伏,轴面倾向NW,倾角45°左右,由震旦系组成其核部,两翼主要为上泥盆统和石炭系。
两侧相伴有官庄—珊瑚、庙前—旧县复向斜。
宣和复背斜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紫金山矿田即位于该复式背斜的西南倾伏端。
与褶皱相平行的北东向断裂十分发育,多为压扭性断裂,也有张性断裂,走向40~50°,倾向北西或南东,形成于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期有强烈活动,对燕山期侵入岩和火山岩有重要控制作用。
布于矿区周围的主要有悦洋—赤水、龙江亭—南山、金山脚下—中寮等断裂。
多为压扭性断裂,走向40~50°,倾向NW或SE。
近等间距出现,断层组合复杂,其中在矿区附近以正断层为主。
三、火山岩与火山构造(一)火山岩火山岩分布于西、南部悦洋—谷坑—石灰岭一带。
火山岩层位主要为下白垩统石帽山群,主要分布在上杭火山喷发沉积盆地,为中酸性火山岩系,有熔岩、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等。
火山岩从早到晚呈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演化,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特点。
发育在印支褶皱基底之上,具有多个火山喷发中心。
岩浆呈周期性间歇活动,火山活动早期以喷溢为主,中期爆发居多,末期以次火山侵入作用而告终。
盆地中心发育喷溢、爆发相,边缘分布喷发—沉积相。
(二)火山构造区内火山构造属于松溪—上杭喷发带(Ⅲ级)之上杭火山喷发带盆地(Ⅳ级),盆地周围的次级火山机构有紫金山、温屋、大岌岗、赤水、迳美、二庙沟、观音坐莲等地。
岩性主要为角闪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粗面岩、流纹质凝灰角砾岩、凝灰岩等,属钙碱性──钾质碱性火山岩系。
火山活动为早白垩世,大致相当于燕山旋回得第Ⅳ幕。
火山活动方式主要为断裂复合部位的中心式喷发。
火山构造主要受北西向深断裂带控制,火山机构(中心)呈北西向串珠状展布。
火山机构类型主要为层状火山,各火山机构地貌为圆形、椭圆形或尖峰式正地形,岩相多发育成围斜内倾的环状、半环状,边缘以溢流相为主,内侧及中心以爆发相为主,火山通道保存甚佳,多属于层四、岩浆岩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广泛,早期为酸性,呈规模较大的岩基,晚期为中酸性,规模小,呈岩瘤状,沿北西或北东向断裂侵入,并以多期次脉动侵入组成复式岩体。
中部表2-2 区域侵入岩谱系单位(期次)划分表的紫金山复式岩体位于宣和复背斜的核部,由燕山早期的迳美岩体、五龙寺岩体、金龙桥岩体和燕山晚期的才溪岩体、四坊岩体等组成,在平面上呈似棋盘格状分布。
地质年龄在128~157±15Ma之间。
主要产出于紫金山复式背斜核部。
以燕山期岩浆活动为主,早期第一、二、三阶段至晚期第一、二阶段均有出露(表2-2)。
岩体的侵位、形态、规模及展布主要受区域北东向、北西向构造控制,因而区内的岩基、岩株及岩枝皆呈带状展布。
侵入岩与成矿关系密切,主要矿产为金、银、铜、钼、铅锌、钨锡、稀土元素等。
1、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岩(1)、第一侵入次似斑状二长花岗岩(ηγ52-3a)为本区规模最大的侵入岩,计有才溪岩体、中堡岩体、白砂岩体,均呈岩基产出,分别出露在区域北东、西部、东南部。
岩体分为边缘相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似斑状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中心相似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呈不对称分布。
(2)、第三侵入次(含)黑云母花岗岩(γ52-3c)分布较广,有紫金山、乌石两岩体,和高梧、溪口两超单元。
其中紫金山岩体为复式岩体,有8个脉动侵入次组成,与金铜成矿关系密切。
紫金山岩体处于南阳—紫金山复背斜核部侵入于楼子坝群、天瓦岽组及四坊岩体,并为石帽山群所不整合覆盖。
复式岩体由岩浆岩4次中深成、2次浅成及2次超浅成活动形成。
2、燕山晚期第一阶段侵入岩(1)、第一侵入次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有仙师岩岩体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ηγ53-1a1)和四坊岩体(γδ53-1a2)中细粒花岗闪长岩。
其中四坊岩体分布于测区东南部的南阳—紫金山复背斜近核部。
岩体东部侵入才溪岩体(ηγ52-3a),西部侵入楼子坝群、天瓦岽组,南部侵入紫金山岩体。
四坊岩体相带不发育,以中细粒花岗闪长岩为主,西北过渡为花岗闪长斑岩。
(2)、第二侵入次细粒花岗岩(γ53-1b)西仙山岩体(似斑状)细粒花岗岩,分布于区域北部,呈等轴状小岩瘤。
侵入于才溪岩体中,又被角罗寨岩体侵入。
(3)、第四侵入次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本次侵入岩规模小,有南山岽细粒花岗岩体及角罗寨花岗斑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