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3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5.1朝鲜战争人教版选修3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问题1
问题2
【例题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世
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 )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力量
பைடு நூலகம்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12345
请完成: (1)据材料一,中国人民参加朝鲜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其性质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朝鲜战争对中国有何重大意 义? 参考答案:(1)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维 护世界和平。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一二三四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四、朝鲜战争的影响
特点
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 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对中 国
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朝 鲜
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
对美 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失败。朝鲜
国 战争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12345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出现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 民共和国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朝鲜半岛的分裂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会议安排的结果 B.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的 C.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 D.美国改变对日政策的结果 解析:朝鲜半岛南北政权分别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扶持,因此,朝鲜 半岛的分裂实质上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 答案:C
高中历史第5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考点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

第5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考点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课标考点】(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发展过程,包括第一次中东战争至第五次中东战争的交战双方、结果、影响,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包括战争的起因、结果和影响,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的背景、进程、结果,认识高技术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解析考点】1. 简述朝鲜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
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分裂为朝鲜和韩国;②朝鲜南北两个政府之间矛盾冲突不断。
经过:①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②美国操纵联合国组织的“联合国军”干涉朝鲜;③美国派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朝鲜战争演变成国际战争;④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迅速扭转了战局⑤1953年7月,交战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影响: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②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正义、反对强权的精神,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③是“冷战”中的“热战”,是“冷战”的产物。
2. 简述越南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②1954年,越南与法国达成协议,以北纬17度线作为临时军事分界线。
经过:①1955年美国取代法国在南越的地位,扶植傀儡政权。
②1961年—1964年,美军对越实行“特种战争”。
③1964—1973年,美军对越实行“局部战争”。
④1973年,在巴黎签订停战协定。
1975年,越南最后取得胜利。
影响:是美国对越南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对美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3.简述第一次中东战争至第五次中东战争的交战双方、结果。
4.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艰难的原因:中东战争是美、苏“冷战”对峙,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
第3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和和平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材料二
抗美援朝战争中,虽然我军在武器装备及其他物
质条件上处于明显的劣势, 但经历了 20 多年国内革命战争和反 侵略战争锤炼的中国人民军队也有着许多不同寻常的优势。有 敢打必胜的信念,有以弱胜强的丰富作战经验,有久经锻炼的 高素质的部队和著名战将。加上战争的正义性质,得道多助, 士气高昂。这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 ——李际均《抗美援朝战略遗产: 中国大国地位的奠基之战》
国的作用更加突出,2000 年举行了千年首脑会议,提出加强联 合国在发展领域的作用。实践证明以政治方式和平解决国际争 端,建立和维护相互间的和平共处的友好关系是最有效的。
(二)追求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全球化是一把“双刃 剑”,既加快了世界经济发展;又扩大了贫富差距,有利于发 达国家,给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提出新的挑战。第三世界要求建 立公平公正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中国提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已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原则,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 两大主题,也是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
选修三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3讲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和
和平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能力探究
真题链接
课后作业
能力探究
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一)冷战阴影下的局部“热战” 1. 朝鲜半岛上的较量:二战后朝鲜半岛上出现了韩国和朝 鲜两个对立政权,且爆发内战;美国干涉,变为侵朝战争。中 国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战争。1953 年中朝与联合国军在板门店 签订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日本梦想成为政治大国。多极化格局有利于全人类的和平 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人类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 源, 恐怖主义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 传统的民族、 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在很多地区仍然存在,成为影响地 区和平与安全的重要隐患。 2.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冷战结束后,联合
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单元总结

伊军对抗:
向以色列发射导弹 向沙特阿拉伯进攻 点燃科威特油井 向波斯湾倾泻石油
“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场资源 战争。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
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 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 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 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 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 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 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 ——[美]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 重建》
• 次年1月17日:开始解放科威特的“沙漠风暴”行动 • 2月24日:多国部队对伊军发动大规模代号为“沙漠尖刀”
地面进攻。多国部队出动飞机3000架次配合地面作战。
思考: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受命驱逐伊拉克侵略军的过程 中不遗余力。你如何看待这件事?
★
石油资源:“石油海洋”
海湾地区 已探明的 石油储量 约为世界 塔尼摩纳 哥储量的 66%,依 照目前的 开采速度 还可以继 续生产原 有80多年。
伊拉克地处 海湾的心脏, 是波斯湾南 北两翼的结 合部,战略 地位十分重 要。美国控 制了伊拉克, 就有利于从 南北两翼控 制整个海湾 地区。
[历史回放]
海湾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明确反对伊拉克 的侵略行为,要求伊拉克无条件撤军,恢复科威 特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在对联合国安理会 第678号决议表决时,中国投了弃权票。
最新课标实验版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教案

最新课标实验版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教案㈠朝鲜战争:⒈背景:⑴二战的后东西两大阵营对峙。
⑵苏联与美国在欧亚大陆划分势力范围,分别扶植建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大对立政权。
此后,为朝鲜的统一问题,南北朝鲜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
⑶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视社会主义阵营为最大的障碍,决不容许对方势力扩张:⒉经过:⑴朝鲜内战爆发:1950年6月25日拂晓,⑵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公然宣布出兵朝鲜,武装干涉朝鲜内政,并命令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妄图阻止解放台湾省。
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决定组成“联合国军”干涉朝鲜战争,扩大为一场局部战争。
⑶美军9月15日在仁川登陆,10月初越过三八线,中旬侵占平壤。
⑷1950年10月至1951年6月。
朝中军队连续进行了五次重大战役,把战线稳定到三八线附近。
⑸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
战略相持与和平谈判阶段。
⒊结果:1953年7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人民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⒋性质:中朝: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美国: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半岛:内战。
⒌影响:⑴对:保障了我国的安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激情和国际主义精神;使我国建立了一支现代化国防军;但人员,经济损失惨重。
⑵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⑶对美国:人员,经济损失惨重;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赢得西方盟友的信任;打击了美国的扩张势力。
⑷对日本:有利于经济的恢复;美国开始对日采取扶植政策;有利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
⑸对苏联: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⑹对台湾:有利于维持其分裂状态。
㈢中东问题的由来与发展⒈由来:⑴由于历史因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因宗教信仰、领土纷争和重要文化遗产归属问题引发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⑵石油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
长期以来,大国插手该地区,阿拉伯、犹太民族矛盾更加复杂;⑶1917年,托管巴勒斯坦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建国。
选修3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审视朝鲜战争 —— 探究历史背景
(理解)
如果世界……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 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 “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 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 以解决。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 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 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 已沦为牺牲品。 ——贝文· 亚历山大《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试分析战争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
A、打击了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 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和反对侵 略的勇气和信心。 B、极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 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的和平环境。 D、使我国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海陆空军和其他各 兵种的国防军,并取得了对美国作战的经验。 E、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极 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 F、中美长期敌对,失去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时机。
应该出兵
1、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政权;
2、意识形态:当时“冷战”全面开始,中国朝鲜同属社会主义阵营。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渡江年6月——1950年10月即中国介入战争前
中国入朝作战之前战争的形式是怎样的?
战争第二阶段: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即中国介入战争后
1876年,日本军舰进入汉江口,迫使朝鲜签定不平 等的《江华条约》,叩开了朝鲜国门。
1895年4月,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签订《中日 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于是日本控制下的 朝鲜政府宣布终止与清朝的册封关系。 1910年8月,日本同朝鲜签定《日韩合并条约》, 正式吞并朝鲜半岛,直至二战前日本对朝鲜长期 进行殖民统治 苏联、美国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 鲜半岛北、南半部,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历史人教版选修3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课件

经过:1980~1988年
影响造成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济的全面倒退 中东国家的分裂
局 部 战 争
海湾 战争
背景伊“拉沙克漠入盾侵牌科”威行特动 经过““沙沙漠漠风军暴刀””行行动动
认识:是一场高科技战争,向传统战 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烽 火 连
中东背景:巴以纷争的由来
战争经认过识::1和94平8~谈1判98解2年决五阿次以中争东端战争
绵
的 局
部
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 民族矛盾、宗教矛盾
印巴
背景 边界领土斗争
战 战争
争
大国的推动
经过:1947~1971年三次印巴战争
烽 火 连 绵 的
两伊 战争
领土问题 背景民族、宗教矛盾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烽 火 连
朝鲜 战争
背景朝 美鲜 国半 的岛 霸的 权分 政裂 策 时间:1950~1953年 影响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绵
的
局 部 战 争
越南 战争
背景印 美度 国支 遏那 制独 共立 产主义 经过1特96种1~战争197→3年局部战争 影响:使美国调整政策,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课件 新人教选修3

3.曲折的中东和平之路 (1)原因:阿以双方逐渐认识到战争不可能解决双方的矛盾,只 有和平谈判才能解决阿以冲突问题;一些中东的国家领导人试 图通过谈判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联合国的努力工作以及 国际社会的多方周旋。 (2)进程:20世纪70年代末埃以双方率先走上了和解之路;80年 代初巴以双方进行谈判,基本上接受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原 则,中东和平进程正式启动;1993年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华盛 顿签署宣言,以色列的生存权得到承认,随后巴勒斯坦自治政 府正式成立;1998年,巴以双方达成临时和平协议,它规定以 色列在3个月内从约旦河西岸部分领土撤军,而巴勒斯坦应制 订具体计划保障以色列的安全。
美国占领当局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
2004年10月6 日
美国首席武器核查员迪尔费尔称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5年10月15 日
2007年2月21
伊拉克新宪法通过全民公决 ——据《世界知识年鉴》等
材料二 世界已经失衡。如果有人曾经怀疑美国的压倒性军事实 力,伊拉克战争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美国人常常错误理 解自身实力的性质,并且错误地由此推断未来……仅仅讨论各国之 间的军事不平衡将是误导的。事实表明,即使在这样的表面结构之 下,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 的 “9·11事件”宛若划破夏夜星空的一道闪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 变化 的世界。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292022/1/292022/1/291/29/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292022/1/29January 29,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292022/1/292022/1/292022/1/2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3 第五单元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课标要求】1、了解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认识局部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
2、了解中东战争的发展过程,认识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中东问题的艰难性。
3、了解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教训。
4、了解海湾战争,认识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知识结构】一、“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一)朝鲜战争:1、背景:①国际: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根本);②国内:朝鲜南北两个政权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冲突,1950年6月内战爆发;③历史:“二战”结束时,美苏分区受降,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④现实:美国出于争霸的需要,插手朝鲜内战,遏制共产主义。
(美国操纵安理会,指责北朝鲜是侵略者,授权美国组成干涉朝鲜的“联合国军”;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出兵朝鲜后,侵占平壤,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轰炸中国边境,侵略中国。
目的:遏制苏联,遏制共产主义。
美国在冷战思维下,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视为自己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实力的扩张,威胁了美国的利益,所以要干涉。
既可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利益,也可以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2、过程:(1950.6 ——1953.7)⑴朝鲜内战的爆发:①时间:1950.6.25;②内战初期战况:对北方有利。
⑵美国干涉朝鲜内战:A、原因:①视社会主义阵营为称霸全球的最大障碍;②维护和扩大在东亚的利益,加紧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和封锁。
B、表现:(见教材P106—107);C、影响:①战争性质变化:由内战演变为国际性局部战争;②战场形势变化:a、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b、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⑶中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原因:①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安全,巩固政权;②意识形态:当时“冷战”全面开始,中、朝同属社会主义阵营;③朝鲜向中国提出请求出兵援助;中国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援助社会主义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和干涉。
④苏联愿意向朝提供大量援助;⑤外交解决无望。
B、过程:第一阶段:1950.10——1951.6 。
中朝军队五战五捷,歼敌23万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第二阶段:1951.7——1953.7。
边谈边打,1953.7,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了停战协定,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原因:中、朝人民的英勇作战;国际援助;战争的正义性。
3、性质:“二战”后以东、西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
4、影响:⑴对朝鲜半岛: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⑵对中国:①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②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提高了中国国际威望;③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军队,并取得了对美国作战的经验;④中美长期敌对,失去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时机。
⑶对美国:①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义国家企图失败,打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②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③冷战加剧,由削弱日本转到扶植日本。
⑷对苏联:①有利于苏联恢复发展经济与科技,缩小与美国的差距;②巩固了苏联对北朝鲜的控制;有利于苏联在远东地区与美国对抗。
⑸对日本:①军国主义回潮;②刺激了经济的发展;③美国改变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转为扶植,把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的前缘基地。
⑹对“冷战”格局:加剧两极对峙。
【探究】朝鲜战争与冷战格局的关系?从战争起因看:是“冷战”的产物(美国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扩张的产物,要遏制苏联);从战争过程看:内战→国际性局部战争,是“冷战”背景下中的局部热战(在亚洲的发展);从战争结果看: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体现了两种社会制度较量的势均力敌。
(二)越南战争:1、背景:“印度支那问题”。
地理上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因为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于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
⑴范围:亚洲中南半岛上的三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
⑵印支问题的产生和演变:①印支三国曾为法国殖民地。
经过长期斗争,“二战”后,三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1954年签订的《日内瓦协定》);②美国积极推行霸权政策,并把中国视为其亚洲扩张的主要障碍。
③在东西两大阵营对抗的大背景下,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建立起“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并提出所谓“多米诺骨牌论”;④50年代中期,越南分裂。
美国加紧干涉越南内政,支持南越政权,越南分裂的局面正式形成,为以后的大规模侵越战争创造条件。
南越人民掀起了反抗吴庭艳政权,要求祖国统一的斗争,并得到北方的支持。
【探究】美国干涉越南问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与其对朝鲜的侵略有什么关系?①“二战”后,美国在全球推行遏制共产主义,实行霸权主义政策。
这是越战发生的深刻的国际背景。
②中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再让越南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2、过程:从“特种战争”到局部战争。
⑴开始:1961——1964年,肯尼迪在南越推行“特种战争”。
⑵扩大:1965——1973年,美国借口“北部湾事件”把在南越的“特种战争”升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特点:南打北炸),并进一步扩大到老挝、柬埔寨。
⑶转折:1968年,越南人民发动“新春攻势”——战场主动权。
⑷结束:1973年,美越签署停战协定。
3、结果及原因:⑴结果: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取胜,美国失败。
1973年,美国撤军。
1975年,越南实现统一。
⑵原因:①越南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②越南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利用有利地形,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游击战争);③越南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大力支援;④美军陷入越战泥潭,士气低落,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4、实质及影响:⑴实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公开军事较量(或:既是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也是美、苏两国和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
⑵影响:①对越南:越南捍卫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南北分裂局面结束,实现了统一,但战争也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②对美国:战争的失败,对美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便尽快从越南“脱身”;③对世界格局:成为“苏攻美守”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探究】1、越南战争的爆发与整个冷战的大背景有什么关系?其结果对冷战格局产生什么影响?⑴背景:①“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实行争夺世界霸权、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
②为配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冷战政策,在亚洲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
⑵关系:“二战”后美国的总体战略是对苏冷战,东亚“热战”是冷战的补偿,是冷战的产物,是冷战中的热战。
⑶影响:①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使其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②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美、苏两国的争夺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态势。
2、比较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异同。
相同:(1)背景:都以美、苏冷战为背景,朝鲜、越南都形成分裂局面;(2)根本原因和性质:都是美国为称霸世界、遏制共产主义、干涉亚太地区热点事务所致。
美国发动的都是非正义性的侵略战争;(3)过程:苏联、中国都给被侵略国家有力的支援;(4)结果:都以美国失败而告终;(5)影响: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力量,影响了冷战双方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造成深远影响,也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不同:(1)过程:朝鲜战争持续3年,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进行侵略,使从内战扩大为一场国际性的局部战争。
越南战争持续10多年,是美国在南越进行的特种战争扩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
(2)对中美关系影响:朝鲜战争后,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越南战争后期,美国内外交困,不得不实行战略收缩,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结果: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南北仍处于分裂状态;越南战争后,越南实现了统一。
二、“二战”后世界长期的热点——中东战争:(一)中东概况和纷争的由来:1、地理概念与特点:(1)概念:中东是指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提出的概念,具体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中东”地理上也是指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
名称的来源据说是: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向东殖民时,把距离欧洲的地理位置按远近划分成了:近东,中东,远东。
(中东大部分为西亚,但与西亚的区别是:①中东不包括外高加索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②中东包括非洲的埃及。
③中东包括了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而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是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
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
(2)特点: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点上,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是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处在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大洲,连接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的枢纽地位,交通便利,海、陆、空的路线,可顺利运送石油到各国)。
2、历史特点:丰富的多种文明,民族纠纷与冲突的“多事之地”。
宗教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复杂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中东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许多民族曾在这里居留和繁衍,发展本民族的文明和文化。
耶路撒冷同时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亚伯拉罕宗教(或称“三大天启宗教”)的圣地。
自从公元前10世纪,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犹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圣的城市,昔日圣殿的遗迹西墙,仍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所在。
基督徒也相当重视耶路撒冷,因为根据《圣经》记载,这里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点(传说耶稣死后3天从墓中复活,40天后升天)。
伊斯兰教也将耶路撒冷列为麦加、麦地那之后的第三圣地,以纪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并在圣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克萨清真寺和圆顶清真寺来纪念这一圣事。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三次流散:约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
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
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
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
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
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