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外渗硫酸镁湿热敷方法的新措施精编版
硫酸镁外渗的处理方法

硫酸镁外渗的处理方法硫酸镁外渗是指硫酸镁在生产、储存或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造成硫酸镁溶液外溢的现象。
硫酸镁是一种常用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化工等领域,但一旦发生外渗,不仅会造成物质浪费,还可能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硫酸镁外渗至关重要。
处理硫酸镁外渗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紧急处置。
一旦发现硫酸镁外渗,首先要迅速采取紧急处置措施,将泄漏的区域隔离,避免人员进入受到伤害。
同时,应穿戴防护装备,如化学防护服、防毒面具等,对泄漏区域进行喷淋降温,以减少蒸气扩散和溶液蒸发速度。
2. 泄漏物清理。
对硫酸镁泄漏区域进行彻底清理,使用吸收剂将泄漏的硫酸镁溶液吸收并收集,避免进一步扩散。
清理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硫酸镁与水接触,以免产生剧烈反应,同时要避免将泄漏物排放至下水道或其他环境中。
3. 废液处理。
清理后的废液需要进行安全处理,一般可以采用中和、稀释等方法将其处理成无害物质,然后交由专业的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环保法规和操作规程,确保废液的安全处理。
4. 事故原因分析。
对硫酸镁外渗事故进行原因分析,找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可能的原因包括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环境影响等,针对不同的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5. 安全防护措施。
加强硫酸镁生产、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做好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工作,加强操作人员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硫酸镁的安全生产和使用。
综上所述,处理硫酸镁外渗需要做到紧急处置迅速有效,彻底清理泄漏区域,安全处理废液,深入分析事故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安全防护管理。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应对硫酸镁外渗事故,保障人员和环境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静脉输液外渗与处理

建立刺激性药物外渗 应急预案
住院病人发生药液外渗的护理应急预案
1、认真执行中心静脉穿刺留置适应症。有以下 情况的病人,应通知静脉输液小组长,安排专 业护理人员实施PICC:
(5)红外线灯局部照射,具有消肿、止 痛,减少渗液、活血化瘀等作用,达到消 炎去肿的目的。
解抗药物
1、阿霉素: 碳酸氢钠8.4%5ml 减低与DNA结合 2、丝裂霉素: 维生素C 1ml局部静注。解毒机制:直接灭活。
3、柔红霉素 :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局部静注,外渗部 位多处皮下注射。
(3)局部湿敷复方丹参注射液,该注射液由丹参和 降香组成,为中医活血化瘀要药,能减轻局部淤血, 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还有强心、耐缺氧、镇静、抗 炎、抑菌等作用。因此,局部湿敷丹参注射液是防止 葡萄糖酸钙外渗部位坏死的重要环节。
钙剂
(4)镁离子可直接舒张周围血管平滑肌, 引起交感神经节冲动传递障碍,从而使血 管扩张。用50%硫酸镁溶液热敷患处,有 消炎去肿的功效。
血管活性药 数分钟至2-3h局部红肿或苍白或 红白相间呈条纹状 刺痛 烧灼痛 约8-10h变性 坏死
化疗药 当即或数分钟内刺痛感 根据毒性不同 数分钟至数小时变性坏死 局部红润 苍白灰白 继之黑红 紫黑 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一)
紧急处理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 管外,须立即停止注射,
外科处理
如果药物渗漏范围较大、患者有严重 疼痛或者渗出发生1~3周后病变部位无愈 合倾向,则有必要行清创、植皮等治疗。 具体的手术时间、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 定。核磁共振检查及荧光素注射加紫外线 照射法可以帮助判断外渗范围,用于确定 手术范围。
《药液外渗硫酸镁湿敷的作用原理》

《药液外渗硫酸镁湿敷的作用原理》
硫酸镁属盐,其化学性质稳定,不被吸收,而50%硫酸镁溶液对组织液而言则相应地为高渗溶液,局部湿敷可产生高渗透压,由于高渗透压平衡原理,使肿胀部位组织水肿液在短时间内吸出、消肿,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起到局部治疗作用,临床观察无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简便易行
硫酸镁热敷能消肿原理是因为硫酸镁可以拮抗钙离子,而钙离子是参与平滑肌收缩的,因此硫酸镁可以舒张皮肤及皮下组织血管平滑肌(注重不是血管内皮细胞),降低毛细血管血压,使局部渗出减轻,水肿也就减轻。
而大血管平滑肌含量少,所以主要用于表浅炎症。
不良反应与注重事项
(1)硫酸镁镇静作用显著,非凡是儿童,应非凡注重呼吸及心率变化,并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以防出现呼吸抑制或心脏停搏。
(2)镁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有肾实质病变者,不利于尿镁排出,应防止高血镁发生。
一旦发生高血镁,可静注钙剂对抗
方法如下。
在接受输液治疗的同时,在输液处以33%的硫酸镁湿纱布外敷,外敷范围超过穿刺针周边4cm,每天湿敷一次。
硫酸镁湿敷法对缓解静脉补钾致局部疼痛的影响
目的研究并评估硫酸镁外敷缓解患者静脉补钾产生疼痛的效果,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方法本实验采用自身对照法,选取静脉补钾过程中发生疼痛的病人45例进行疼痛评估后,在其穿刺点上方5-6cm处用硫酸镁敷料进行外敷,仔细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疼
痛程度变化情况,输液结束后再次评估并记录。
结果干预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外敷前。
使用秩和检验对每位患者在干预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分析,得出z=-5.7,p
内容仅供参考。
甘露醇静脉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及预防、硫酸镁湿敷法及注意事项、交接班制度

输液外渗-皮肤损害分期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肤 红润 肿胀 发热 刺痛 无水疱和坏死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
水疱形成 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Ⅲ 期 组织坏死期 局部皮肤变性坏死黑痂或
深部溃疡肌腱 血管 神经外露或伴感染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封闭疗法 不管何种药物引起的局部皮肤出现水疱, 变紫黑或坏死, 都要立即进行药物封闭, 外敷药物。
3. 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输液前:告诉病人药物外渗透 后导致的后果。 输上液后:交待注意事项,勿动静脉肢体,嘱病人 有疼痛 感、烧灼感等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
5.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要密切观察 注射部位,并进行床头交接班。
6. 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待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 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
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 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2-4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
硫酸镁湿敷的注意事项
1、药液外渗24小时内用50%硫酸镁冷湿敷,冷敷期 间应加强观察,防止冻伤。
2、不能持续长时间的湿敷,一般一次不能超过30分 钟,戒忌频繁湿敷。
3、戒忌热敷,应常温或冷敷。
硫酸镁湿敷的注意事项
6、危重病人、急诊、手术、ICU的病人、产科新生儿 的转科交接要规范,填写交接护理记录,并双方 签名。
Thank you very much!
2、在使用甘露醇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静脉炎 或外渗,应立即给予妥善处理。停止在该处 继续输液,抬高患肢,外渗时应选择冷湿敷。 用50 %硫酸镁液浸过的纱布局部湿敷,纱布 稍大于组织肿胀面积,30min 更换1 次。
硫酸镁湿敷法
硫酸镁外渗应急预案

一、背景硫酸镁作为一种常用的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解痉、降压、利尿等作用。
然而,由于硫酸镁具有刺激性,若在输注过程中发生外渗,可导致局部组织损伤,严重者可引发皮肤坏死、肌肉坏死等并发症。
为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硫酸镁外渗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1. 观察与识别(1)护士在输注硫酸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如出现红肿、疼痛、硬结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注,并通知医生。
(2)患者主诉局部疼痛、肿胀,应立即停止输注,并通知医生。
2. 报告与通知(1)护士发现硫酸镁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输注,并立即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2)护士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展开救治工作。
3. 处理措施(1)局部冷敷:在确认硫酸镁外渗后,立即用冰袋或冷湿敷包对局部进行冷敷,以减缓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疼痛。
(2)抬高患肢: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减轻局部肿胀。
(3)局部封闭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给予局部封闭治疗,如使用0.5%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减轻疼痛、促进药物吸收。
(4)湿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50%硫酸镁湿敷,促进药物吸收,减轻局部症状。
(5)局部涂抹:在医生指导下,给予局部涂抹喜辽妥、消肿垫等药物,以减轻疼痛、促进吸收。
4. 观察与记录(1)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等变化,并及时记录。
(2)护士应定期评估患者病情,如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硬结等症状是否减轻,是否出现水疱、溃疡等并发症。
5. 心理疏导(1)护士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2)向患者解释硫酸镁外渗的原因及处理措施,增强患者信心。
6. 培训与预防(1)定期对护士进行硫酸镁输注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对硫酸镁外渗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加强硫酸镁输注过程中的巡视,确保输注过程安全。
三、总结硫酸镁外渗应急预案旨在提高护士对硫酸镁外渗的识别和处理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护士在输注硫酸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及时报告医生。
输液外渗处理

药物外渗处理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
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更严重者皮肤直接由红变为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则出现皮下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坏死组织浸入真皮下层和肌层露出韧带坏死组织,呈黑色。
临床观察到,在静滴10%葡萄糖酸钙和静推抗生素时,局部皮肤无红肿,但有浅黄色颗粒状沉积物稍突出表皮。
引起局部组织炎性改变与坏死的原因分析1 药物因素主要与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的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有关。
最新动物实验病理检查显示,静脉推注20%甘露醇4~8次后,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性及水肿等,而生理盐水无此改变。
2 溶液中的微粒危害在静脉注射溶液中存在许多不溶性的外漏性物质,这些物质不能被机体代谢,有学者曾将抗生素加入不等量的生理盐水溶液中,然后对溶液中所含的微粒进行监测,其结果是加入的药物量与微粒含量成正比例关系,即浓度越高,微粒越多。
3 环境温度和药物的温度由于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四肢末梢循环不良。
当室内温度降低时,全身末梢血管收缩,管腔变窄,流速变慢,大量微粒沉淀在血管内膜,引起血栓,局部堵塞,血管痉挛,供血不足。
56例患儿,46例发生在冬季寒冷季节。
特别是在静脉输入10%葡萄糖酸钙时,局部皮肤改变更为多见。
10%葡萄糖酸钙是阳离子高渗性溶液,这一物质进入皮下间隙后。
刺激血管和周围组织,引起炎性反应。
曾经有学者对20%甘露醇在不同温度下对静脉血管损伤进行了研究,在室温19 ℃~21 ℃的条件下。
甘露醇对血管的损害比在室温37 ℃时更为严重,其原因在于甘露醇加温后溶液中小于25 μm的微粒数量明显低于常温状态时,说明药物的损害作用与温度密切相关。
4 血管的因素由于小儿血管细,特别是新生儿在四肢循环衰竭时,血管通透性增加,而滴入收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头部注射部位出现了苍白隆起的血管网,停药后自然消失。
输液外渗硫酸镁湿热敷方法的改进

・
37 ・
12 2 评 价 方 法 ..
床 旁 设 立 观察 表 , 2小 时 观 察 每
少, 发生 局部 组 织 坏 死 的 概 率 更 大 。 因此 , 产 儿 使 早
记 录患儿 鼻损 伤情 况 以及 患 儿 S O p 。指标 , 损 伤 包 鼻 括潮 红 、 淤黑 、 白、 溃 , 士 根 据 观察 所 见 记 录 鼻 发 破 护
例( )
1 2 3 统 计 学 方 法 资 料 输 入 S S 3 0进 行 Y .. P S1. 。 检验及 重 复测 量 的方 差分 析 。
2 结 果
2 1 两组 鼻损 伤 情况 比较 .
柱 损 伤 的发 生 率 。表 1显示 , 照 组 鼻部 潮 红发 生 率 对
显 著 高于 观察 组 ( 尸< 0 0 ) . 1 。提 示 间 歇解 除对 鼻 小 柱 皮 肤 的压迫是 预 防鼻 损伤 的 一种 有效 方法 。 减压期 间护 理 人 员 需 密 切 观察 患 儿 生命 体 征 的 变化 , 以不 影响 病 情 为 前 提 , 压 前 适 当调 高 氧 浓 度 减 1 ~2 , O O 以增 加肺 泡 氧分 压 , 高 减压 前 氧储备 , 提 补 偿 减压期 间氧供 不足 [ 。一 旦 发现 患 儿 S O 下 降 5 ] p。
( 文 编 辑 丁 迎 春 ) 本
NC AP管道 装 置 有一 定 的 重 力 , 防 止 管 道 内 P 为
水 分倒 流入 鼻腔 , P NC AP管道 必须低 于 鼻腔 , 而对 从
鼻腔产 生一 定 的压 力 , 当这种 压力 长 时 间作 用 于 局 部
硫酸镁湿热敷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硫酸镁湿热敷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方法:
1. 准备一块干净的布或纱布,将其浸入加热至40-50摄氏度的
硫酸镁水溶液中。
2. 取出布,并轻轻拧干去水。
3. 将湿布敷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一般需要保持20-30分钟左右。
4. 热敷结束后,可以用清水将部位擦拭干净。
注意事项:
1. 硫酸镁水溶液的浓度应该适宜,一般为每升水中加入100克硫酸镁,以免造成伤害。
2. 在应用热敷过程中,应注意温度适宜,不要过热或过冷。
3. 如果使用湿热敷后,皮肤出现湿疹、瘙痒、疼痛或其他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或药师。
4. 对于有皮肤病、烧伤、冻伤等情况的人群,要谨慎使用此方法,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液外渗硫酸镁湿热敷方法的新措施
关键词:输液外渗硫酸镁湿热敷方法
作为一名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药物外渗也是我们输液当中有时会遇到的,多种原因多起输液漏成的不良事件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给医院的声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应对此引起高度关注。
在静脉输液中由于液体外渗,尤其是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大的液体引起外渗后易导致局部皮下组织出现肿胀疼痛,影响肢体功能,严重者可致皮肤坏死,增加患者痛苦而且容易引起医患纠纷,临床上常用硫酸镁湿热敷,因此,对此常规方法加以改进,使效果会更好一些,现在将方法介绍如下: 1.方法:
外渗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一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二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三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至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四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至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发现输液外渗应立即停止在该外渗部位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并对患者的输液部位的外渗面积进行评估和处理,可以将4—6层纱布用40℃50%硫酸镁溶液浸湿后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敷于外渗肿胀处,外用一层无菌
透明敷帖覆盖并固定,并用热水袋装入35—40℃热水,拧紧开口,外敷在透明敷贴上,每次20—30分钟。
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红肿消退,疼痛减轻,透明敷贴便于发现红肿消退情况。
同时,应让患者心情放松,避免过度紧张。
2.效果判断
有效:湿敷1次后患者感觉疼痛稍有缓解,肉眼观察皮肤颜色变淡,湿敷1天后患者感觉疼痛缓解,仅轻度疼痛,肉眼观察皮肤颜色变淡,无发红。
无效:湿敷2—3天后疼痛及皮肤发红均无好转。
3.结果与讨论:
硫酸镁具有消肿、镇痛和改善血管及小动脉痉挛的药理作用。
50%硫酸镁局部湿敷,其高渗透作用能迅速消除局部组织的炎性水肿,透明敷贴可吸收局部的渗出液和有害物质利于坏死组织的纤维蛋白溶解,减轻疼痛。
用加热外敷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实用,无菌透明敷贴为无菌,可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无需胶布粘贴,不易脱落。
但常规湿热敷方法因药液受温度的影响易形成结晶,特别是天气寒冷时影响其效果的发挥,并且容易弄湿衣服,如果外面贴上透明敷贴可避免衣服弄湿,上面再放上温的热水袋可持续保温以防形成结晶产生刺激,可增加药物的效果,使外渗在热力作用和硫酸镁的作用下能使外渗的液体迅速消散,短时间内可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避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
4.结论:
定期开展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有效减少输液外渗的现象,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液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
参考文献:
[1] 李卫红.输液外渗硫酸镁湿热敷方法的改进[J]护理学杂志2009,2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