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戏剧研究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

东西方戏剧的异同戏剧,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尽管它们都是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和情感,但由于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戏剧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首先,从起源和发展来看,东方戏剧,如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古代的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戏曲强调的是综合性,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手段融为一体,注重演员的技艺和功力。
而西方戏剧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其发展受到哲学、文学、诗歌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古希腊戏剧注重对人性、命运等主题的探讨,强调戏剧的思想性和批判性。
在表演风格上,东西方戏剧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东方戏剧,特别是中国戏曲,演员的表演常常较为程式化。
比如,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动作、表情和唱腔,通过这些固定的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
这种程式化的表演并非僵化,而是在规范中展现出演员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西方戏剧更注重演员对角色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情感的表达,追求自然、逼真的表演效果。
演员会通过深入研究角色的性格、心理和社会背景,力求将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舞台布景和道具方面,东方戏剧通常较为简约。
以中国戏曲为例,常常通过演员的表演和象征性的道具来营造场景,一块幕布、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能代表不同的环境和场所。
这种简约的布景方式,给观众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而西方戏剧在舞台布景和道具上往往更加写实和复杂,追求对真实场景的还原,通过精心设计的舞台、逼真的道具和灯光效果,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戏剧题材方面,东方戏剧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素材,注重宣扬道德伦理和社会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京剧《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传递出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
西方戏剧则更倾向于对现实社会问题、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等进行深入探讨。
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
中西方古典戏剧比较

戏剧与影视Theatre,film&television43写意,主要是通过戏剧进行思想、情感、情趣和内涵的表现,对于舞台的设置通常情况下比较简单、随意,没有过多的道具要求。
本文以中西方戏剧的悲剧为例,对二者不同的审美方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戏剧的悲剧大部分是由悲到喜,而西方戏剧则大部分是一悲到底。
一、中西方戏剧渊源戏剧是一种比较古典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中西方戏剧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笔者发现,二者的起源有着一定的联系,都是在原始巫术仪式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原始巫术仪式是通过相关祭祀仪式与大自然进行交流,表达对人类命运、现实世界的思考和认识,属于人类的早期精神。
在中国戏剧中能够看到原始巫术仪式的影子,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拊石击石”“致舞百兽”的场面,屈原的《九歌》中收尾两章《东皇太一》和《礼魂》,都可以证明中国戏剧起源于原始巫术仪式。
西方戏剧也是源于原始巫术仪式,最初的西方戏剧主要为古希腊戏剧,而古希腊戏剧产生于民间,大多数是通过对民间宗教祭祀仪式进行的戏剧化表现,如通过歌颂酒神展开祭祀活动,用来表达对英雄的哀悼。
二、中西方古典戏剧差异(一)中和之美与悲剧精神——审美风格差异中西方戏剧的审美风格差异较大,对戏剧风格的定义也存在一定区别,西方戏剧有明确的悲剧和喜剧区分,而中国戏剧则无明确的悲剧和喜剧之分,多为悲喜交加。
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不同,西方戏剧的悲剧精神在于表达英雄的悲壮,结局通常是以英雄的死表达对命运的顽强斗争,实现自身价值,大部分情况是一悲到底;中国戏剧的悲剧精神主要是英雄获得成功,成功解决问题,获得圆满结局,大部分情况是由悲剧到喜剧。
中国戏剧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儒学对中国戏剧的影响最为深远,由于儒家学派对于乐和哀讲究情感的克制,整体情感表达手法比较含蓄、委婉,因此,中国戏剧很少出现一悲到底的情况。
中国大部分悲剧最后的结局都是皆大欢喜的,虽然给观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但是使故事悲剧色彩降低,缺少悲剧美。
中西方戏剧知识整理

中西方戏剧知识整理一、世界戏剧历史1、西方戏剧诞生西方戏剧的曙光,普遍认为是古希腊悲剧,而古希腊悲剧则是源于古希腊城邦的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仪式。
在祭典中,人们扮演狄俄尼索斯,唱“戴神颂”,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动物)。
古希腊悲剧都是诗剧,严谨古雅、庄重大气。
表演时有歌队伴唱,史实表明歌队先于演员存在。
关于这个起源,也可以参考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早期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
2、中国戏剧诞生就西方的定义来说,中国没有“话剧”的传统。
不过一般在讨论中国戏剧时,若不以严格的定义划分,中国古代的戏曲应归入戏剧的大类。
中国戏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汉代的巫祇仪式,但是宋代南戏的发展才有了完备的戏剧文本创作,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戏剧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
元代时以大都、平阳和杭州为中心,元杂剧大放异彩。
后世形成了诸多戏曲形式,也就是各剧种。
明代的昆曲经过发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爱,他们大量创造剧本,不断修改曲谱,同时修正昆曲的戏剧理论,并使得传奇剧本成为一种新的主流文学形式。
随后昆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宫廷皇室的喜爱,成为贵族生活的一部分,成为获得官方肯定的戏剧艺术,故称“雅”;而以各地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戏,广受民间喜爱,则称“花”。
于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争”,实际上是戏曲共同繁荣的局面。
这丰富了戏曲艺术的门类,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特色。
台湾的戏剧研究学者曾永义提出一套说法,认为在讨论中国戏剧起源时,应该要区分“大戏”与“小戏”,大戏是成熟的戏曲,而小戏则是戏剧的雏型。
大戏是在到了金元杂剧之后才发展完成,而之前的宋杂剧、唐代的代面、踏摇娘、钵头、参军戏、樊哙排君难等,都可列入小戏的行列,而中国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戏。
中国在与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触前,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戏剧”(主要指话剧)传统。
中国传统的戏剧为一种有剧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就是戏曲曲艺。
浅析平行研究下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特点

浅析平行研究下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特点作者:王亚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9期摘要:平行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有着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宽阔的研究视域。
它通过类比和比较一国乃至多国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下的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探寻文学之间的共性和文化的发展规律从而发掘文学的美学价值。
平行研究下的中西方悲剧由于文化差异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本文便通过对中西文化在起源、外在形式和成因等方面的类比,对中西方戏剧的悲剧特点进行研究。
关键词:平行研究;悲剧;起源;外在形式;成因作者简介:王亚茹(1993.3-),女,山东德州人,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2一、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表达形式是戏剧的主要题材之一悲剧不同于喜剧的是,它并不因主人公的语言、形象或者性格造成的某种笑料而给观众或读者造成一种喜剧效果,而是通过对剧中主人公的性格和其命运之间的不可调和性而造成的毁灭性的结局的描写,以此来揭示生活的罪恶和人性的丑陋。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定义过悲剧,他说:“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所以悲剧在西方被誉为是戏剧“最高形式”的这一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性就是指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悲剧的主人公具有不畏强权、殊死抵抗的个性和维护独立人格的欲望,对于客观现实的不满所显示出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并且付诸于行动。
即使他深知命运的不公、结局的悲惨也敢奋死抵抗。
平行研究对悲剧的研究视域更为宽阔的投放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上,从源头追溯中西方的悲剧起源,在对比和类比中形成一套对于中西方悲剧特点的完整理论,方便研究者可以更好的发展和完善悲剧的结构以及特有形式的表达,同时给予读者更多对生活和人生的反省和启示。
二、起源不同是造成中西方悲剧在形式上差异的主要因素西方悲剧寻其根源应该从古希腊说起,那时的古希腊悲剧主要来源便是对酒神的祭祀。
(完整版)走进戏剧(中西方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 舞台说明。
戏剧的特征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 台词: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揭示主题,表达对
生活的认识。人物语言要求性格化,要准确地表达人物 的思想感情,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教养、身份、性
走进戏剧——赏析世界上最短的戏剧
苦的)三爸,您看——(克明毫无勇气的 低下头来。觉新转对周氏)母亲,您—— (周氏用手帕擦着眼角。觉新缓缓转头, 哀视着瑞珏,——) 瑞珏 (哀痛中抚慰着觉新)不要着急,明轩。 (对陈姨太,沉静的)我就搬,(转对周 氏)城外总可以找,找着房子的。
想一想:戏剧文学有什么特点?
戏剧的特征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主要表 现为一系列的戏剧动作和戏剧语言。
演员们在露天剧场演戏,为了加强演 戏效果,都戴假面具,穿厚底靴,借以扩 大声音、面部和形体。
东方民族戏剧的起源比古希腊戏剧要晚 一些。比如日本歌舞伎(日本民族表演 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演员只 有男性)、能剧(起源于8世纪,日本 最主要的传统戏剧形式)、狂言;印度 梵剧;朝鲜唱剧; 以及中国戏曲。
• 正剧——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 喜剧两种因素,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 情的复杂变化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 戏剧。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 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意义的日常 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 反面人物的批判。在中国古典戏曲中, 众多的公案戏、家庭伦理戏、爱情戏以及 表现下层人民与达官贵人、邪恶势力进行 斗争的剧目,都可以归于正剧。在中国现 代和当代话剧中,正剧是一种重要的体裁。
蓝花三块瓦脸,盗御马剧中的主角,此剧取材于施公案。 窦尔敦是连环套寨主,盗太尉梁九公由皇帝所赐御马——金 鞍玉辔追风赶月千里驹 。
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碰撞与交融--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的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碰撞与交融--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
化改编的开题报告
题目: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碰撞与交融--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
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文化在各个领域的碰撞和交融不断加剧。
在戏剧领域中,中国的现代戏剧作品多次被改编成西方语言的戏剧,同时,一些西方经典戏剧也被中国剧作家改编成了中文剧本。
这种跨文化改编的现象不断发展,也使得戏剧真正成为了世界文化的瑰宝。
当前,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实力的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文化和艺术。
因此,探究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的碰撞和交融,及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戏剧作品的实例,研究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的碰撞和交融,以及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现象,探究中西文化交流在戏剧领域带来的启示和影响。
论文结构:
第一篇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第二章:中西文化在戏剧中的碰撞和交融
2.1 中西方戏剧的历史发展
2.2 中西方戏剧的文化差异和相通之处
2.3 中西方戏剧作品的对比分析
第三章:中国现代戏剧的跨文化改编
3.1 中国现代戏剧的创作背景
3.2 西方经典戏剧作品在中国的改编
3.3 中国现代戏剧作品在西方的改编
第四章:中西文化在戏剧领域的启示和影响4.1 中西文化交流在戏剧领域的启示
4.2 原创和改编在戏剧创作中的意义
4.3 中西文化交流对于戏剧创作的推动和促进第五章:结论和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中西戏剧ppt课件

目 录
• 中西戏剧概述 • 中西戏剧的表演艺术 • 中西戏剧的剧本创作 • 中西戏剧的主题与思想 • 中西戏剧的经典作品赏析
01 中西戏剧概述
中西戏剧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西戏剧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的 戏剧艺术形式,包括话剧、戏曲 、歌剧、舞剧等。
特点
中西戏剧在表现形式、主题内容 、审美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但 都强调演员的表演和舞台呈现, 追求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03 中西戏剧的剧本 创作
中西戏剧的剧本结构
西方戏剧的剧本结构
西方戏剧通常遵循严格的剧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和高潮,以及结尾。这种结构有助于保持剧情的 紧凑和逻辑性。
中国戏剧的剧本结构
中国戏剧的剧本结构相对较为灵活,通常不遵循固定的三幕式结构。剧情发展过程中,情节和冲突的 展开往往更加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中西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戏剧起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 过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 演变,逐渐形成了以京剧、昆曲、地 方戏曲等为代表的戏剧形式。
西方戏剧起源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仪 式,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 动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以话剧、歌 剧、舞剧等为代表的戏剧形式。
《玩偶之家》、《群鬼 》等
《天边外》、《安娜·克 里斯蒂》等
中西戏剧作品的比较与交流
01Βιβλιοθήκη 020304
文化背景
比较中西戏剧作品背后的文化 背景,探讨不同文化对戏剧创
作的影响。
主题内容
分析中西戏剧作品的主题内容 ,探讨不同文化对戏剧主题的
关注点。
艺术形式
比较中西戏剧作品的艺术形式 ,探讨不同艺术形式对戏剧表
中西方戏剧治疗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中西方戏剧治疗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吴宗会,许文胜,徐亚楠摘要: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戏剧治疗学诞生的历史较晚。
戏剧治疗核心因子涵盖戏剧性游戏、情景演出、角色扮演、演出高峰和戏剧性仪式。
戏剧治疗学在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人类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
从理论与临床医学视角看,西方国家在戏剧治疗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丰硕成果。
兼具医学与文学艺术跨学科特征的戏剧治疗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休戚相关。
然而,戏剧治疗学在中国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学术研究方面刚刚起步,在临床医学和社会效应方面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规划尚存差距。
关键词:戏剧治疗;中华文化;临床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图分类号:I0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9)03-0110-07DOI :10.13877/22-1284.2019.05.018收稿日期:2018-04-10基金项目:2018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西方戏剧治疗视角下中国文化自信研究”(18YJAZH101);2018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上海全球城市建设中外语服务能力及其提升策略研究”(1100219165);2018年度同济大学优秀人文社科著作出版资助项目“异化与本真:尤金·奥尼尔戏剧荒诞艺术”(4420219104)作者简介:吴宗会,安徽合肥人,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英语系高级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英美戏剧、文学及文化;许文胜,安徽芜湖人,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徐亚楠,江苏徐州人,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上海200092)学现代社会科技在发展,物质文明日益丰富,人类精神世界却不断受到现代文明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本体不断异化,精神生存空间不断遭受挤压,引发一系列精神和心理疾病,导致生存危机。
戏剧独特的情感宣泄功能为人类追寻和谐精神家园提供理想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文化学论文论文题目中西方戏剧差异姓名冯春学号 104334212 班级旅管102班2013年12月3日中西方戏剧的差异摘要:中西戏剧同起源于祭祀典仪,是一种由敬畏驱使的宗教崇拜。
由于地域民风不同,信仰价值存异,社会制度有别,在漫长的发展过程必然形成了各自特点。
通过浅析中西戏剧的不同品相,尝试探索她们不同的艺术思维与表演形式。
关键词:中西戏剧,比较,内涵,思维中西方戏剧之间许多的不同点已被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种研究, 诸如元杂剧与18 世纪欧洲戏剧, 西方戏剧对中国20 世纪话剧的影响, 以及中西戏剧观、类型、时空结构, 具有普遍意义的母题或原型, 演出风格, 艺术家生平等方面的问题, 一直是比较戏剧学关注的核心。
而就戏剧理论的本质论点来看, 中西方戏剧的确存在着许多根本性的差异, 这种差异性的论述对学习比较戏剧学, 深入研究中西方文学, 探讨中西文化的不同点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个世纪以来,由于科技革新与发展,银屏、网络和传媒这几股强大的洪流无情地冲击着传统的中西方戏剧舞台。
被誉为“印钞机”的美国好来坞大片,更以其巨大耗资、成功地商业运作、惊险刺激的情节场景、声光电现代的科技手段等,造成了极为强烈的感官震撼,霸占了极大的文化娱乐市场。
传统的戏剧舞台日趋颓败冷落,戏剧表演艺术后继乏力,生存堪忧。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戏剧有过极高评价:“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
”[1]戏剧这个艺术载体在发展过程中因融入了文学、诗歌、音乐、舞蹈、美术......成为集大成之综合体。
无疑,她在艺术殿堂最高层的位置难以撼动。
在戏剧艺术中我们可以迸发灵感、汲取精神养分、萃取思想的火花!世界戏剧千姿百态。
但是基本上应该归属于两大系统,即东方系统和西方系统。
这两大系统既有很大的对立性、差异性,又有由于各处一极而形成的相对独立、较为完美的统一性。
中西戏剧各自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们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能让我们从它们的差异性中窥见到两种不同文化下同一种艺术形式的不同品相,有助于我们对中西艺术的文化思维深入理解。
一、中西方戏剧不同的起源中西方戏剧的起源对中西方戏剧的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戏剧发端于古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
后来, 在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 轮流扮演几个人物, 内容也扩大到其他神的丰功伟绩和英雄的故事。
至此, 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
整个中世纪的戏剧都是在教堂演出的宗教剧, 主要表现上帝的伟大和圣徒事迹。
正因西方戏剧产生于祭祀, 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西方戏剧始终带有宗教色彩。
中国戏剧的原始形式是戏曲, 正式形成于北宋。
当时, 说唱性质的艺术、歌舞性质的艺术和扮演性质的艺术, 这三种性质的艺术样式相互吸收, 才形成了戏曲的雏形阶段———宋杂剧、金院本。
中国戏曲才慢慢发展成熟。
中国古典戏曲比西方戏剧更具娱乐性, 它源于民间, 必然要满足平民百姓消闲娱乐的需要。
如若戏曲一悲到底, 人们难以接受, 所以总得来点科诨杂耍, 甚至在迭宕曲折的悲、欢、离之后, 必定要来个“合”的结局, 以求获得情感心理平衡。
中国戏曲的形成过程是多种娱乐样式的综合, 所以宗教祭祀仪式对它的形成影响并不大, 相对于西方戏剧的形成渊源来说, 它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手段, 完全没有西方戏剧初期的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
二、写实写意之不同中国戏剧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写实而是写意。
“乐本位”限制了真实描摹和再现人物、生活的表演手段,只能通过写意的手法,求其神似而非形似。
这种写意的整体风格让中国戏剧表演显得十分有意思。
就动作程式而言,开门无须有门、骑马无须有马、坐轿无须有轿。
靠一根带丝穗的马鞭,可表现烈马奔驰;几个跑龙套的绕场一周,就能表现千军鏖战、关山飞度;舞台动作的游戏性、虚拟性、象征性纯属写意的艺术手法。
这种写意,需要依靠台下观众的联想和臆想,方能实现展开剧情传递内涵的目的。
受西方科学精神和写实主义的影响,西方戏剧追求求真求实的艺术精神。
其题材大抵攫取于现实的生活,以反映生活中的纠葛和斗争为主旨,力求再现生活真实的同时,揭示生活的真谛。
“真实才能感人”这是西方戏剧表演艺术的精髓所在,也是经过无数戏剧大师反复论证过的一句至理名言。
[3]演员首先要忘我,要进入角色,全身心融入角色。
舞台上的表演者需牢牢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找到适当的真切的表演形式,在心目中形成明晰、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通过表演者的形体和语言、将完整的角色的艺术形象演变成鲜活的舞台形象。
随着剧情的铺陈和展开、冲突和高潮的迭起,引起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这些表演,写实是她的基础,求真是她的追求。
这种写意和写实的区别与传统的中西绘画艺术一样。
中国的墨色有焦浓、厚薄、干湿、枯润,讲究的是意境;西方采用棱镜下真实的七彩、讲究光影、视角焦点,追求的是真实。
这种差异造成了不同的艺术境界、需要我们掌握不同的理解和欣赏方式。
三、艺术表演程式之不同中国戏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经过集中、概括、提炼,形成了其独有的一整套极其夸张的艺术程式。
戏剧中的角式分成“行”,在服饰和形体的包装上,在脸谱的敷彩化装上均有生、旦、净、末、丑的固有范式。
戏剧中独白、对白、旁白等语言也须符合剧情规定和人物身份、符合“行”、“角”的分野,拿腔捏调。
那种尖声细气或高亢喊嗓,那种抑扬顿挫、矫柔造作的语音发声,远离生活中的语言规范,是中国戏剧特有的。
中国戏剧的舞台动作是夸张和定型的,如“起霸”、“整冠”、“趟马”、“走边”等,这些动作极具技术性、难度很大。
青衣、花旦的水袖舞动;花脸、武生的刀棍功夫,一招一式若无经久苦练,难以掌握,更谈不上出神入化。
所以中国戏曲强调“童子功”,强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中国戏曲的曲谱格律和板腔规则也是有严格的规定,旧时梨园的常客和行家上戏院,不是去看戏而是“听戏”。
那种目闭耳张,按鼓点击节打拍、随腔韵摇头晃闹,静听中霍然大声喝彩,完全不顾左右的独特风景,是中国旧时的戏院常态。
中国戏曲的“唱功”是成就“名角”的重要条件。
各名角自成一个流派。
如众所周知的梅兰芳的梅派、周信芳(艺名麒麟童)的麒派等。
名师开门收弟子,新人入门行叩礼。
师授徒学,一招一式以得真传、模仿得惟妙惟肖为最高成就与荣誉。
这种程式,虽然能将各流派的表演艺术的精髓得以保留和传承,但也对艺术的突破和创新,设下了樊篱。
西方戏剧,肯定人的价值、本能和欲望;无论在内容抑或形式上都紧密联系社会,反映人性的矛盾冲突。
这种与现实生活的贴切性,使戏剧的表演重在现实的艺术再现和提升。
中国戏剧可以喝茶无杯、斟酒无壶,西方戏剧有必备的道具。
中国戏剧有好人坏人、忠良奸佞全绘在脸上的脸谱;西方戏剧全靠角色揣摩和艺术表演的真实再现。
中国戏剧喜欢大团圆结局,这与西方戏剧有很大不同。
西方社会的戏剧里暗喻对社会的抨击和批判,所以故事和人物大都是悲剧结局。
就看莎士比亚的悲剧和他的悲剧人物吧,结局都是死。
罗密欧与朱丽叶有情人终难成眷属。
而中国人的戏剧大多是用来娱乐的,所以不很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戏剧甚至没有什么情节,唱了几天,都是同一个人,唱一段讲一个故事,只要他(她)唱得好听,观众愿意听愿意看,再唱几天也无妨。
尽管也有悲剧人物,或分离或死亡,但最后一段大都是个大团圆,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如窦娥死了算是悲剧,可作者编排她托梦告诉她的父亲,要把陷害她的坏蛋除掉,最终坏蛋就除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怎么看都是悲剧,作者就安排他们变成蝴蝶大团圆;张生和崔莺莺几经磨难,有情人最终还能成眷属。
中国人编戏可谓用尽心思去构建大团圆结局。
这是西方戏剧少有的,而中国戏剧则每每皆是。
在西方,戏剧是一种贵族式的享受节目,是高消费,戏剧的表演地点被安排在剧院,而剧院的装饰布置之堂皇是有口皆碑的,一般的衣冠不整的平民百姓是无法入内的;而在中国,随街就可以搭一个戏台子唱起来,舞台、服装、实物都不是很豪华,所有老百姓都可以看戏享乐,不分贵贱。
中西方戏剧的差异是存在的,中西方各自的特点也是值得互相学习和效仿的,相对而言,我更喜欢中国的戏剧,虽然它的综合艺术可能不及西方戏剧,但它能让中国更多的人看懂听懂,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人多,中国人的素质参差不齐,能够照顾更多的人的需要而编排中国的戏剧,那是正确的,只有那样的文化,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文化。
参考文献:[1] 佚名.全球化: 宗教怎么办? [J].世界宗教文化,2005(1).[2]尚燕乔(美籍华裔),《中西方戏剧艺术差异之浅析,》[3] 田竞《浅谈中西戏剧戏曲艺术比较》,《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年01期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姓氏文化姓名冯春学号 104334212班级旅管102班2013年12月1日中国姓氏文化摘要:姓氏是人类文化中标志人群血缘系统的“遗传性符号,它作为生命个体的符号标志,是我们身边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本文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姓与氏的产生及其不同作用,也为现代人取名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姓氏;起源;文化影响;取名寻根问祖不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怀旧的情感,也是后人对先祖的认同,又时后来者对历史的反思,更是继承者对未来趋势的探索。
对于人类姓氏的研究是人们寻根问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姓氏文化的探秘是对社会心理、民族素质发展趋向研究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中国姓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姓氏萌芽阶段。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保存着汉族和少数民族图腾(Totem)信仰的纪录。
如《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豹、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其中的“熊、罴、貔、貅、豹、虎”实际上是指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
这些野兽就是六个氏族的图腾。
第二阶段:姓、氏、名分化形成阶段。
姓氏表示血缘关系的世系群的称号,它起源于母系氏族。
从“姓”的本身可以看出,它有“女”和“生”两个字构成。
中国最早的姓大多带有母系社会的痕迹,如“姬、姚、姒、妫、姜、嬴”等。
氏则是同姓衍生的分支,源于父系社会,也就是族号。
第三阶段:姓氏合一阶段。
战国时期,由于旧的宗法制度的瓦解,人们的个性意识有了提高,出现了姓氏逐渐合一的现象。
上指君主,下至平头百姓都有了自己的姓。
第四阶段:姓名充分发展阶段。
姓氏的数量超大规模的增长。
根据黄帝和炎帝的传说,皇帝之子十二姓,炎帝之子四姓。
第五阶段:实名与虚名分化阶段。
如果说,姓氏发展的第四阶段是社会生活充分发展的结果,那么,当社会出现了具体情况,譬如,清代统治者制造的“文字狱”;明代统治者为了镇压不同政见者而进行的特务统治(“东厂”)。
一部分政治家、文化人根据不同情况,运用虚名抨击时政。
这种虚名包括笔名、化名等等。
现代社会使用的网名,也属虚名之列,当然其原因与明清时代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