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

合集下载

源绿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简介

源绿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简介

源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基本情况:1、企业发展的历史沿革红寺堡镇源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张李龙(本合作社法人代表)姬明勇(本合作社股东)联合38户农民于2012年4月成立,合作社位于红寺堡镇梨花村幸福组,主要从事中药材种植,销售及生产经营相关技术信息服务。

拥有中药材种植面积1000亩,全自动喷灌500亩。

主要种植板蓝根、射干、防风、白术、知母等畅销型药材,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有效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源绿合作社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宗旨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民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组织原则运作。

设置了综合办公室、购销服务部、技术服务部、股金服务部,制定运作程序、规范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合作社健康有序的发展。

合作社采取"五统一"措施,不断提高合作社工作效率。

一是统一种植。

目前已拥有药材种植1000亩,包括喷灌500亩。

二是统一服务。

合作社社员种植所需化肥、种子、农药、微耕机等物资统一购置,达到质优价廉,切实减少投资成本,创造直接效益。

三是统一标准。

坚持"科技兴社、项目带动、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加强基地生产的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药材品质和安全性。

四是统一收购。

将合作社社员生产出的产品进行统一收购,解决农户销售难的后顾之忧,保障种植户的利益。

五是统一销售。

与批发市场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对生产出来的药材进行销售。

2、企业经营现状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将中药材生产作为调整发展生态农业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优先发展,全区中药材生产稳步发展,已成为我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新亮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合作社成立第一年,种植板蓝根350亩,对防风、黄芪、牛蒡子、蒲公英等几种药材进行试验种植,面积达到150亩,年度净利润达到了48.3万元;2013年时扩大了板蓝根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亩,由于上年度试验品种部适合我区种植,又引进了桔梗、旱半夏、党参,同时大胆扩大试验面积到200亩,且培育了射干种苗100亩,年度净利润达到了105.8万元;2014年随着射干价格上涨,2013年度旱半夏、桔梗试验失败,今年重点发展射干种植,目前以种植射干800亩,育苗200亩,预计本年度销售额能达到700万元,净利润可达到280万元3、企业发展定位、未来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要求,保护野生资源,发展地道药材,抓好规范种植,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完善以科研、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地发展中药材生产,大力推进我县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材料.doc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材料.doc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材料盘活林地资源,促进林农增收————记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于10月注册正式挂牌成立,位于白岩乡檀木村,是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出现的农村林业新型经营实体,是我市林改后出现的首家中药材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在各级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支持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湘西州湘泉制药厂和吉首市武陵山地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两个战略合作伙伴,将中药材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合作社规模化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现代生态中药材种植产业。

目前合作社辐射周边6个行政村,现有社员228户,参加意向报名加入合作社组织的农户300多户,固定资产500万元,实现林地流转3500亩,总产值达3XXXX年,每年按70元/亩支付租金,共计年租金24.5万元。

通过流转让农村闲置林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为实现现代林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二是投入财力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合作社投入资金90万元,劳动力2XXXX年实现赢利500万元。

二是农户不仅有土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收益13180元。

三是得到战略合作伙伴湘泉制药等企业的扶持,共同谋划基地发展,湘泉制药等企业先期垫付成本(如:苗木、种子、化肥和除病药物),统一收购时剔除成本,获得赢利160万元。

四是支部赢利。

“公司+基地+支部+合作社+成员”的运作模式,每年从收益中提取2万元资助所在地党支部投资当地公益事业。

五是老百姓赢利。

合作社不仅发展了基地,而且争取了上级150万元资金支持,硬化村道5.5公里,方便了附近村老百姓出行。

合作社成立以来,得到了各级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基地和所在村基础设施都得到很大改善。

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典型先进事迹材料(共3篇)

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典型先进事迹材料(共3篇)

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典型先进事迹材料(共3篇)篇: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脉的余脉龙岗山南麓的辉南县样子哨镇大椅山村,成立于20XX年,合作社带领成员发展天麻、林下人参、贝母等林下中药材种植,形成以技术、市场为先导、以基地、农户为依托,以品牌、加工为后盾六位一体的合作发展模式,将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广大农户从中获得了良好的种植收益。

目前合作社发展成员560户,合作社在本县共发展林下参1万多亩,天麻8万多平方米,五味子70余亩;先后在柳河、珲春、集安、抚松、白山建立5个林下中药材基地,辐射带动吉林、通化、辽源、延吉、铁岭、锦州等21个县市区,带动农户种植林下药材面积*****余亩,会员户均增收10万余元。

20XX 年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示范社。

一、科技领航、市场牵引,为合作社发展提供内驱动力领先的天麻繁育栽培技术是合作社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

合作社掌握长白山乌杆天麻育种栽培核心技术,创办者周长霞是东北掌握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的第一人,驯化培育出品质优、产量好、抗逆性强的长白山乌杆天麻品种,命名“乌美”,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是吉林省目前唯一审定通过的天麻品种。

乌美天麻配合有性繁殖技术,产量比原来无性繁殖翻一翻。

周长霞成为东北天麻育种、栽培领域的无冕之王,受邀参与编写吉林省无公害农产品天麻地方标准,与人合著的《天麻栽培200问》科普读物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系列丛书,为吉林农大代培2名研究生,被评为吉林省首批农民实用型专家,并授予农民科学家称号。

合作社拥有现代化的发菌室和菌种厂,占地面积3000多平米,年可生产菌种20万袋,为会员统一提供天麻种子,并直接配送到户,有效保证了品种的纯正,为天麻稳产高产奠定了基础。

合作社大力开展科技培训。

五年来,在县内外共举办林下中药材种植培训班30余期,培训农民9000余人次。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材料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材料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材料一、合作社简介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是一家以种植中药材、发展林业为主要经营业务的合作社。

成立于2015年,总资产达到500万元,注册资本金100万元。

现有合作社成员20人,其中包括技术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农民。

目前,合作社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林业、中药材种植、稻米种植等,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

二、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合作社的创立和初步发展(2015年-2016年)2015年,一些种植中药材的农民和林业从业人员发起了这个合作社的创立,并成立了临时管理委员会。

在这一阶段,合作社主要经营茶树和中药材种植,产值较小。

2.第二阶段:合作社的机构完善和规模化发展(2017年-2018年)2017年,合作社正式获得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成为一家正式的合作社。

此时,公司的规模已经有了显著的增长,个人纯收入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这一阶段,合作社发展了种植技术,提高了种植的科学性和效率。

3.第三阶段:合作社拓宽经营范围、提高品质和产值(2019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合作社继续拓展经营范围,发展林业和稻米种植。

同时,合作社注重产品品质,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山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产品的质量和口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合作社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社与农民的合作模式合作社与当地的农民合作,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方法,提高其种植的效率和质量。

合作社向农民提供包括技术培训、种植技术和销售渠道等一系列的指导和帮助,最大化地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和利益。

2.合作社的市场拓展模式在市场方面,合作社与一些大型的种植企业合作,提供中药材、林产品等相关的订单,同时加强与客户的联系,以确保及时交货和满足客户需求。

3.合作社的资金筹措模式在资金筹措方面,合作社积极与当地银行进行合作,获得银行的贷款,扩大了业务规模和范围。

四、合作社的社会影响在经济效益的同时,合作社还对当地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典型案例

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典型案例

黔东南州中药材产业典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中国著名的中药材产地之一。

该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润,山地起伏,土壤肥沃,适宜各类中药材的生长。

近年来,黔东南州的中药材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典型的成功案例,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茯苓种植兴业茯苓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健脾益肺的功效。

在黔东南州的某县,当地农民利用当地优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茯苓种植业。

通过科学耕作和管理,茯苓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该县还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茯苓的加工水平,使其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到海外市场,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二、当归加工打造品牌当归是一种具有补血养颜、调经通络的中药材,被誉为“女性之药”。

在黔东南州的一个小村庄,当地农民凭借丰富的当归资源,自发组织起当归种植和加工的合作社。

通过统一的种植标准和加工流程,打造了自己的当归品牌。

该合作社还开展了当归的深加工,生产出一系列当归相关产品,如当归膏、当归饼等,受到市场的好评。

如今,当地的当归产业已成为引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杜仲养殖引领发展杜仲是一种被称为“补肾强腰”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在黔东南州的另一县,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杜仲养殖业。

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和科学养殖技术,当地农民开始大规模种植杜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政府还支持当地企业研发杜仲相关产品,如杜仲茶、杜仲酒等,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四、黄芪种植带动就业黄芪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益气健脾、补中益外的功效。

在黔东南州的某个乡村,当地政府积极推动黄芪的种植。

通过培训农民种植技术和销售技巧,黄芪种植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

政府还组织当地企业对黄芪进行深加工,推出了黄芪胶囊、黄芪片等系列产品,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

黔东南州的中药材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品质不稳定、市场波动等。

2019年整理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材料

2019年整理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材料

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事迹材料 记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一、合理利用闲置林地,全面发展药材种植二、规范流转林地资源,实现林业集约经营节约、集约利用林地是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根据以用为先、依法进行、分类处理、集约利用的原则,林权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积极做好林地资源管理工作,向合作社提供政策支持和优质服务,实现了林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在有限的空间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流转数量增加和规模逐步扩大。

合作社自成立起就开始注重林地流转,在自有500亩林地的基础上通过互换、入股、租赁等方式进行流转,目前已将4个村(白岩乡作落村、檀木村、桥六村和马颈坳镇汩比村)集体和农户承包的3000亩林地流转连片使用。

签订流转合同手续的农户有228户,流转林地3500亩,流转期20年,每年按70元/亩支付租金,共计年租金24.5万元。

通过流转让农村闲置林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为实现现代林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保障。

二是投入财力人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合作社投入资金90万元,劳动力2200个,整治林地3500亩,人行道路7300米,兴修排水渠2400米,灌溉池320口,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提高了林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少了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极力创建就业平台四、林权改革效益突显,合作经营实现五赢中药材种植林业专业合作社在林地流转中使农户、支部及合作伙伴得到实惠,实现了森林资源资产要素与市场要素的有机结合,促进林业的规模经营,激活了林业要素市场。

实现了五赢:一是专业合作社股东每年实现赢利500万元。

二是农户不仅有土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收益13180元。

三是得到战略合作伙伴湘泉制药等企业的扶持,共同谋划基地发展,湘泉制药等企业先期垫付成本(如:苗木、种子、化肥和除病药物),统一收购时剔除成本,获得赢利160万元。

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简介发言稿

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简介发言稿

做强做大中药材产业助推农民增收致富——腾飞中的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8年4月注册成立,位于新乡市延津县石婆固镇大柳树村,现有社员2400人,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辐射带动延津县及周边 9个地、市的农户1万户,种植中药材2万亩。

2014年,中药材总产量达到5330吨,产值4800万元,社员年均增收1.1万元。

我社以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生产的药材品种主要有板蓝根、地黄、桔梗、红花、金银花、白芷等。

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管理模式,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一道沟通的桥梁,有力促进了社员的增收,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4年12月30日注册的“元志”商标,成为新乡市知名品牌,得到周边众多农户的信赖和国内多家知名企业的认可。

我社的做法主要有:一、完善制度规范发展合作社成立之初,制定了符合我们自身实际的《延津县延寿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章程》,成立了由7人组成的理事会,5人组成的监事会,制定并逐步完善了成员管理、生产经营、议事决策、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盈余返还、社务公开等11项合作社规章制度,保障了合作社健康发展。

每逢重大事务,均由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一人一票表决,实行民主决策和管理。

财务管理方面,设立了独立账户、专人管理,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和合作社财务制度,做到审批报账程序化,监事会每年对财务审核一次,年终公开合作社账目,做到公开透明。

二、实行“五统一”模式,提高服务水平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制定了“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培训。

培训社员科学种植、规范管理,时刻掌握特色农业的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统一供种供肥。

与知名企业直接挂钩,保证了农资的品质,同时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社员投入成本;统一科学管理。

要求社员必须按照无公害规程生产,保证了药材的品质,达到无杂、无霉变、无农药残留,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统一收获。

购买大型药材撒播机、收获机、喷药机,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人工种植和收获模式,减轻了社员的体力劳动强度,降低了投入成本;统一销售。

村健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_1

村健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_1

村健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典型材料一、基本介绍平遥县东泉村健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XX年,合作社注册社员5人,是平遥县第一家集杂粮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企业。

合作社加工厂占地面积20亩,具有大规模收购、储存、加工的能力。

成品库容量1000吨,原粮储存能力3000吨,加工生产线四套,日加工能力40余吨。

合作社主要从事十几种本地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包括红小豆、黄豆、黑豆、小米、绿豆、花椒、山蘑菇、荞麦、莜麦玉米等杂粮的初加工、精加工、深加工。

成立背景山西农业之长在于特,粮食之长在于杂,是闻名中外的“杂粮王国”。

复杂的地形、多样的气候和悠久的农耕历史使我省成为优质杂粮的“黄金产区”,成就了我省杂粮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品质优良、保健性强、食药两用等特色。

平遥县作为传统农业县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新步伐,但农村和农民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农业产业经营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几乎没有。

东泉镇属丘陵地段,土地适合小杂粮的种植条件,适合谷子、黑豆、黄豆、绿豆、莜麦、高粱等种植。

运行情况.近年来,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逐步失去了对土地的期盼,而为改变家庭的贫穷困境,纷纷外出务工,不少土地荒芜的现象深有感触,心痛不已。

东泉镇位于平遥县城东南16公里处,是一个丘陵山区乡镇,也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乡镇。

全镇耕地少,辖区面积和辖区跨度大,自然地理条件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但这里素有杂粮种植的传统,而且基本上属于天然无公害的产品。

通过多年对市场的了解,如果将杂粮产业作为发展的方向,一来市场前景广阔,二来也可避免失耕土地的出现,三来也可通过杂粮的种植为老百姓的增收做些贡献。

合作社理事长张中毅未雨绸缪,积极与县镇党委政府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结果他的想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认可。

于是合作社理事长张中毅决定将这几年辛苦积攒下来的资金全部投入杂粮产业的开发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