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 荷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又称荷赛, 原名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展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57年改名,由总部设在 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自1957年 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来,迄今已举办了46届, 该比赛堪称当今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对全世界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战士
中国武汉
镜头中的中国1938年
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1918-1978) 美国
• 《生活》、《新闻周刊》的 摄影记者。
• 拍摄多组组照反映社会、战 争生活。以《乡村医生》、 《西班牙村庄》、《无菌生 活研究》等。
• 尤金·史密斯是一位英勇、富 于正义感的杰出摄影家.1958 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 之一.他因多次受伤患病,健 康情况不佳,于1978年10月5 日去世.
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s)是美国一种多 项的新闻、文化奖金,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 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 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 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 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 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 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美国普利策奖 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 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 普利策当初遗赠的基金为50万美元,后来基金管 理机构又筹措了100多万美元。该奖由包括哥伦 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 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 份中旬的一天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5月份颁 奖。
摄影流派

为特完印 仿点全象 ,丧派 画 派所失摄 以了影 。有摄家 人影使 又艺自 把术己 它自的 称身作 之的品
性沉这 ,郁一 但,流 缺影派 乏纹的 空粗艺 间糙术 感,特 。富色 有是 装调 饰子
“ “
葱田[1889] G.戴维森
打扫公园的人[1900] 拉克罗亚
命现以如影常把来从 思实 德新 性实表此的生“看摄 。主 文现 义 的实 的主现精重活普,影 和 主 观义,确要中通在历 新 义 念摄确细题的的 史 客 摄 。影实腻材事”年的 方体的,物而代发 观, 影 式现手并作且早展 性是 起 的了段且为是期进 的新 源 革新加以摄日,程 意现 于
达达主义摄影 的主要作者有 美国的M-雷, 匈牙利的莫雷那古等人,美 国摄影家哈尔 斯曼最早从事 达达主义的创 作。
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 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本世纪三 十年代。
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 动,偶然的灵感、心理 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 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 意表现的对象。
绘画主义分为两种: 1、 绘画派:摹仿文艺复兴 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 严谨,布局考究,经导 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 成。情节性、叙述性和 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 点。 2、画意派:寻找 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 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 的形象。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 影家和作品有:普 莱期(?-1896)的 男爵之宴、鲁宾逊 漂流记、宝塔情景; 罗宾林的当一天工 作完了的时候、秋 天、两个小姑娘、 弥留、拿着毒药瓶 的朱丽叶、黎明和 落日;雷兰德洗礼 者圣约朝霞之首、 伊菲吉尼亚、优迪 特与荷罗佛尼斯; 金马伦夫人(18151897)的汤姆士卡 莱尔和尼达(18201910)的弥留之际 的嚣俄等等。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
”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摄影各个流派

A
19
A
20
A
21
A
22
A
23
A
24
A
25
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19世纪60年 代中期到80年代,绘画印象派运动在法国盛行,著名的印 象派画家莫奈和雷诺阿为了反对绘画的陈规陋习,力求再现 那些在充满光线的气氛中传达物体的视觉印象的色彩。这一 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在摄影界引起了尽管是迟到的、但却影 响深远。
4
奥斯卡·雷兰德
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奥 斯卡·雷兰德和亨利・佩奇·罗宾逊。他 们对绘画的模仿不仅在于形式,更在 于内在的精神。他们模仿当时流行的" 拉斐尔前派"绘画风格,运用导演、摆 布、剪辑、拼贴、叠印的方式表现宗 教、文学故事题材,画面精心设计, 构图严谨,具有绘画效果。这同时也 开创了一种"集锦摄影"手法。
摄影流派
A
1
目录
一、绘画主义摄影(画意派摄影) 二、自然主义摄影 三、摄影分裂主义(摄影脱离派) 四、新客观主义摄影 五、纯粹主义摄影 六、未来派摄影 七、抽象派摄影 八、达达与超现实主义摄影 九、社会纪实摄影 十、勘的派摄影
A
2
一、绘画主义摄影(画意派摄影)
摄影在诞生之初,为了获得与其他传统艺术样式同等的地位,一开始就走 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嫁接在绘画上。摄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模仿绘 画的,并在与绘画亲缘交融和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发展。画意摄影流派主张从形 式到内容都极力模伤绘画,为了达到与绘画同样的视觉感受,摄影师可谓使尽 了浑身解数。1892年摄影团体连环会、1893年德国汉堡画意摄影展览、1894 年巴黎摄影俱乐部、1902年纽约的擾影分离派和1904年国际画意摄影协会的 相继成立,将画意派摄影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推向顶峰。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得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得艺术流派,随着时间得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得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得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得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得效果,或“诗情画意”得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得拉斐尔与摄影得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得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就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她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就是绘画主义摄影得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得画意效果》一书,她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得情感与深入得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得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得继续改良与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得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得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得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就是一种带引到更高得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得、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得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得成熟。
这一时期得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得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与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得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得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与构图仍具学院派得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得情感、意境与形式得美,依旧就是它得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得能力与艺术得修养。
摄影流派

亚丹斯 作品
保罗.斯特兰德 白色栏杆
《 桑 德 伯 格 》 爱 德 华 史 泰 Nhomakorabea钦·
印象主义摄影
英 勃 兰 德 《 拾 煤 者 》
.
《 纺 织 女 童 工 》 路 易 斯 海 因
·
《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罗伯特· 帕 卡
绘画主义摄影
• 追求绘画意趣,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摄影创作。绘 画主义分为两种: 1、绘画派 2、画意派:寻找现实生活 中的诗情画意,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 • 绘画主义摄影是励行于二十世界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 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借鉴绘画中印象主义风格。艺术上追求明暗和色彩在 人的视觉印象中的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没有明确的线 条和轮廓界线,亦不强调立体感和质感。一八八九年, 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绘画主义派 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 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该流派是 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比 尔 布 兰 特
.
抽象主义摄影
艺术的本质是感情宣泄,将点、线、面、影调、 色彩等抽象符号以某种组合方式来表达感情。认 为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艺术上升华。抽象摄影 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兰 克 作 品
堪的派摄影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 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这一流派的 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 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 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
摄影的流派有哪些

摄影的流派有哪些流派是由具有某种共同艺术观念、共同美学思想、共同审美趣味、共同创作倾向和共同艺术特色的艺术家形成或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艺术团体或派别。
因此,下面小编从摄影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下摄影的流派,希望对你有帮助!1.摄影的流派: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流行于20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的,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告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育实艺术的修养。
”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十大影像流派回顾

⼗⼤影像流派回顾摄影于今天,是五光⼗⾊的,是纷繁丰富的,当⼈们⾛进其炫⽬多姿的世界中,容易迷失在表⾯的各种妆容与⾊彩之间,却忘却了这个世界从何⽽来,如何构成。
当今天的⼈们⽤“⼩清新”、“萌系”、“时尚⼤⽚”、“⼈⽂纪实”等流⾏词汇来形容摄影的⾯貌时,或许不太了解不到200年的历史中,摄影⾛出了多条流派之路,如同⼀个个⾃然形成的⼩村庄,最后汇建成了今天⼤都市。
摄影的流派是由具有某种共同艺术观念、共同美学思想、共同审美趣味、共同创作倾向和共同艺术特⾊的摄影家形成或组成的具有⼀定社会影响的艺术团体或派别。
同⼀摄影艺术流派对摄影艺术的追求和创作都有着共同的特⾊和鲜明的创意个性。
这些被遗忘了的流派的痕迹影响并造就了摄影在今天的各种姿态。
让我们回头看看,那些年融汇了智慧与实践所产⽣的⼀条条摄影流派之路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写实主义摄影流派⼗九世纪,法国在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后,于30⾄70年代间,曾掀起过⼀场强⼤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1848年⾰命后,⾸次⽤“写实主义”这个词来⾃称。
摄影家们看到了写实主义思潮对⼈们思想的影响,因此在摄影的作品⾓度⽅⾯最⼤限度、可能地选择现实⽣活中的题材,展现现实⽣活和当时⼈们达到⼼灵的共鸣。
写实主义摄影的特点独特,这个流派的摄影家们严格遵守摄影创作要再现社会⽣活现实和⾃然景观的现实原则。
在拍摄时不⼲预被摄者和不破坏⾃然景观,在他们不被察觉时,抓拍到被摄者的⾃然、真实、感⼈的形象。
信奉写实主义的摄影⼈是“顽固”的,他们认为摄影应该具有与⾃然本⾝“相等同”的忠实性,画⾯中的每⼀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其他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和说服⼒。
另⼀⽅⾯,他们⼜反对像镜⼦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的审美判断。
写实主义摄影的先驱者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
”另⼀位写实摄影⼤师刘易斯·海因也说过:“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的艺术流派印象派摄影一八八九年,英国举办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的首次展览。
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
该流派是绘画印象派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开始,他们运用软焦点镜头进行拍摄,布纹纸洗印,追求一种模糊朦胧的艺术表现效果。
随着“溴化银洗相法”和在颜料中混入重铬酸胶洗相纸法的出现,印象派作品从对镜头成象的控制发展到暗房加工。
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印象派摄影家还用画笔、铅笔、橡皮在照片画面上加工,特意改变其原有的明暗变化,追求“绘画”的效果,如拉克罗亚在一九零零年创作的《扫公园的人》,就象是一幅画在画布上的炭笔画。
印象派摄影家使自己的作品完全丧失了摄影艺术自身的特点,所以有人又把它称之为“仿画派”。
可以说它是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摄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空间感。
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写实派摄影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
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该流派的摄影艺术家在创作中恪守摄影的纪实特性,在他们看来,摄影应该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忠实性,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具有“数学般的准确性”,作品才能发挥他种艺术媒介所不具有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A·斯蒂格利茨曾说:“只有探讨忠实,才是我们的使命”。
另一方面,他们又反对象镜子那样冷漠地、纯客观地反映对象,主张创作应该有所选择,对所反映的事物应该有艺术家自己的审美判断。
著名写实摄影大师路易斯·海因就说过这样的名言:“我要揭露那些应加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表扬的东西”。
可见他们崇尚艺术应该“反映人生”的观点。
他们敢于正视现实,创作题材大都取于社会生活。
艺术风格质朴无华,但具有强烈的见证性和提示力量。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
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
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
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
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随后,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
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纯粹派摄影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
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现、精确的形象刻画。
总之,该派摄影家刻意追求所谓的“摄影素质”:准确、直接、精微和自然地去表现被摄对象的光、色、线、形、纹、质诸方面,而不借助任何其他造型艺术的媒介。
科班一九一三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
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爱德华·史泰钦的《桑德伯格》,则是用多次曝光的手法,突破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
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形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混血儿”,后来则衍变成“新即物主义”。
但该流派在一定程度上曾促进了人们对摄影特性和表现技巧的探索和研究。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和Group f62摄影组织中的青年摄影家,如亚丹斯、根令翰等。
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新即物主义摄影又称“支配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
为20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艺术特点是在常见的事物中寻求“美”。
用近摄、特写等手法,把被摄对象从整体中“分离”出来,突出地表现对象的某一细部,精确如实地刻画它的表面结构,从而达到眩人耳目的视觉效果。
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
特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即物主义艺术特征作了如下规定:“新即物主义乃是摄影的本质,并且也是摄影的产物和界限”。
他认为,摄影“对生命的表现极强,而且需要观察正确事物的眼睛。
为此,并非根据敷衍的过程和操作方法,而是必须运用纯净的摄影术才行。
”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史泰钦。
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审美价值隐藏在自身的特性里,只有充分发挥摄影的自身特性才能创造出美,他说:“绘画应该随便由画家去画,只有根据固有的特质,才能创造出可以自立的摄影,没有任何东西是从绘画所借用的”。
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威斯吞、亚当斯(?-1902)等。
超现实主义摄影为达达派没落时期出现于摄影艺术领域中的一种流派,兴起于20世纪三十年代。
这一流派有着较为严谨的艺术纲领和艺术理论。
他们认为,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去表现现实世界是古典艺术家早已完成了的任务,而现代艺术家的使命是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
因而,人类的下意识活动,偶然的灵感、心理变态和梦幻便成了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家们刻意表现的对象。
摄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者也象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造型手段,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所以其效果是奇特、荒诞而又神秘的。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1880-1945)。
真正完成者为英国舞台摄影家马可宾(1905-?),他在自己的创作中,把"超现实"的虚和现实中的实揉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既虚幻又实在的境界。
例如,他在一九四六年创作的《马可宾的自画像》就是一幅很典型的超现实作品,它是运用四次曝光的手法拍摄出来的:一次正面,两次侧面和一次一只眼睛。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抽象摄影抽象摄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初期,用无底放大法省略去“被摄体”的细部纹理和丰富影调,制作成仅表现其形状的“光图画”。
后来发展到或运用光线,或剪辑集锦,或中途曝光,或拍摄时震动照相机使被摄体形象在底片中的结象模糊,或多次曝光使之重影,直到改变画面的表面结构,改变被摄物体的原有形态和空间结构,力图使用所谓形式、影调(色彩)和素材的“绝对抽象的语言”,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形状的结合体。
以表现该派艺术家奉为圭臬的所谓人类最真实、最有本质力量的潜意识世界。
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符。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
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
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
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
随后,抽象画家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之堪的派摄影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
这一流派的摄影家主张尊重摄影自身特性,强调真实、自然,主张拍摄时不摆布、不干涉对象,提倡抓取自然状态下被摄对象的瞬间情态。
法国著名的“堪的”派摄影家卡蒂·布列松说过:“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
因而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堪的”派中的摄影家,就其美学思想和创作倾向而言,情况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们都崇尚人性世态的表现,且大部分都从事于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该流派的催生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迪格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
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在摄影美学上,他们认为“以摄影的基本特点为基础的照片,是画家或蚀刻家所无法模仿的,它具有它自己的不可分割的我,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力,甚至是用其他媒介不可能表现出来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