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 荷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又称荷赛, 原名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展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57年改名,由总部设在 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自1957年 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来,迄今已举办了46届, 该比赛堪称当今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对全世界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战士
中国武汉
镜头中的中国1938年
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1918-1978) 美国
• 《生活》、《新闻周刊》的 摄影记者。
• 拍摄多组组照反映社会、战 争生活。以《乡村医生》、 《西班牙村庄》、《无菌生 活研究》等。
• 尤金·史密斯是一位英勇、富 于正义感的杰出摄影家.1958 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 之一.他因多次受伤患病,健 康情况不佳,于1978年10月5 日去世.
普利策奖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s)是美国一种多 项的新闻、文化奖金,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 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 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 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 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 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 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美国普利策奖 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 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 普利策当初遗赠的基金为50万美元,后来基金管 理机构又筹措了100多万美元。该奖由包括哥伦 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 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 份中旬的一天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5月份颁 奖。
艺术摄影的发展

艺术摄影的发展一、画意派摄影“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印象派接影二、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连环会摄影分离派三、纯粹派摄影新客观主义f/ 64小组四、20世纪上半叶来,艺术摄影的其它重要发展本来派摄影物影照片剪辑与拼贴抽象与超现实主观摄影摄影在追求艺术的实践中,在与绘画亲缘的交融和繁衍中,不断形成表现上的风格和流派,逐渐发展和演绎成艺术摄影。
艺术摄影不论题材如何,在技法上,主要突出摄影本体语言中有关艺术造型的光、影调和构图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同时,注重以二维平面来展现三维空间的绘画性。
在观念和格调上,强调创意和实验性,轻视功利性甚至实用性。
艺术摄影就是在表现形式上,突出地使用艺术语言和手法,侧重主观意念和视觉美感的一门摄影。
画意摄影运动兴盛至19世纪末,消退于20世纪20年代间。
在兴盛时期,产生的主要支流有“高艺术摄影”“自然主义摄影”和“印象派摄影”。
高艺术摄影力求摄影具有绘画的效果,以争取使摄影也达到像绘画那样的艺术地位,但实现的只是对绘画语言的简单模拟和借用。
自然主义摄影追求的是以自然环境、自然情趣和自然手法表现的画意摄影。
自然主义摄影对以后的摄影发展影响颇多。
印象派摄影主要以焦点视觉论和用绘画印象派的表现形式,来创作具有印象派绘画效果的摄影。
印象派摄影做为摄影在艺术表现上的一种尝试,是对艺术摄影的丰富,但印象派摄影的模糊、朦胧效果,却是对艺术摄影的局限。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纪元之交期间艺术摄影的发展,则是经历了由画意摄影往纯摄影方向的过渡。
在这个转折时期里出现的连环会和摄影分离派则分别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连环会在活动中,坚持对凡是强调艺术表现的摄影,都支持和鼓励。
在连环会的努力下,以画意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至20世纪初的十年前后,达到空前兴盛。
摄影分离派存在时期所焕发的艺术前卫精神和推动艺术摄影向前发展的先锋作用,使得世界艺术摄影的中心自20世纪起逐渐由英、法转移往美国。
20世纪1 0年代以后,艺术摄影开始出现重大转变。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的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他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艺术的修养。
”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进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摄影各个流派

A
19
A
20
A
21
A
22
A
23
A
24
A
25
印象派摄影
印象派摄影是从印象派绘画中得到灵感的。19世纪60年 代中期到80年代,绘画印象派运动在法国盛行,著名的印 象派画家莫奈和雷诺阿为了反对绘画的陈规陋习,力求再现 那些在充满光线的气氛中传达物体的视觉印象的色彩。这一 具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在摄影界引起了尽管是迟到的、但却影 响深远。
4
奥斯卡·雷兰德
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奥 斯卡·雷兰德和亨利・佩奇·罗宾逊。他 们对绘画的模仿不仅在于形式,更在 于内在的精神。他们模仿当时流行的" 拉斐尔前派"绘画风格,运用导演、摆 布、剪辑、拼贴、叠印的方式表现宗 教、文学故事题材,画面精心设计, 构图严谨,具有绘画效果。这同时也 开创了一种"集锦摄影"手法。
摄影流派
A
1
目录
一、绘画主义摄影(画意派摄影) 二、自然主义摄影 三、摄影分裂主义(摄影脱离派) 四、新客观主义摄影 五、纯粹主义摄影 六、未来派摄影 七、抽象派摄影 八、达达与超现实主义摄影 九、社会纪实摄影 十、勘的派摄影
A
2
一、绘画主义摄影(画意派摄影)
摄影在诞生之初,为了获得与其他传统艺术样式同等的地位,一开始就走 了一条捷径,那就是嫁接在绘画上。摄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都是模仿绘 画的,并在与绘画亲缘交融和相互促进中得到了发展。画意摄影流派主张从形 式到内容都极力模伤绘画,为了达到与绘画同样的视觉感受,摄影师可谓使尽 了浑身解数。1892年摄影团体连环会、1893年德国汉堡画意摄影展览、1894 年巴黎摄影俱乐部、1902年纽约的擾影分离派和1904年国际画意摄影协会的 相继成立,将画意派摄影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推向顶峰。
风格和流派

世界摄影艺术中的十大流派
1、 写实摄影(Realistic Photography)
2、 绘画主义摄影(Photography of Paintism)
3、 印象派摄影(Impressionist Photography)
4、 自然主义摄影(Naturalism Photography)
10、主观主义摄影(Subjectivism Photography)
一个是创作形态,这表现在作品上。有一群体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实践其艺术主张和艺术纲领,创作出具有相同美学倾向的作品。如果这两个形态缺少一个,这个流派都不能成立或存在,被世人所接受和承认,这已被艺术史所反复证明了的。
可以这么概括,如果说风格是指个人的,它表现为艺术上的独特性、鲜明性和一贯性,那么流派则是群体的,是一个历史时期中的一种艺术现象,是一个历史时期中某种文艺思潮,或者说某种哲学思潮灾文艺领域中能够的反映,它也有三个特征:统一性、独立性和稳定性。因而风格和流派的关系是共同中的不同是风格,不同中的共同时流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什么叫“流派”呢?
所谓“流派”是指由某种同一艺术观念,同一美学思想,同一审美趣味,同一创作倾向的摄影艺术家形成或组成的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团体或派别。一般讲艺术流派应该有下面两个形态。一个是理论形态,也就是说,应该有自己比较明确而又完整的艺术纲领和艺术主张,又自己的理论家,有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
风格和流派的区别
什么叫“风格”呢?
所谓风格,就是一个摄影艺术家在作品中显示出来有别于其他摄影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特色。这是由于,每个摄影艺术家都有其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教养、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加之人与人的气质和性格也都不同,因此表现在创作上,对主题的选择、题材的处理、内容的评价和艺术语言的运用都有其个人的特点。这特点,在艺术学上统称为“风格”。法国有个著名美学家和文论家叫布封(Bufton)的有一句名言:“风格却是本人”。就是这个意思,讲得很形象,也很贴切;我国古文论家刘勰也认为个人才、气、学、习时艺术家形成风格的四大要素。风格是摄影艺术家成熟的标志,要有一个过程,并且要有一定的稳定性。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如人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毕加索(Pablo Picasso)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就经历过蓝色时期和红色时期。被誉为近代世界摄影之父的欧洲摄影大师A.斯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前后的风格也不完全相同。
摄影的艺术流派

摄影得艺术流派摄影史上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得艺术流派,随着时间得推移,一些流派逐渐消亡了,而另一些流派影响至今。
纵观摄影发展史,曾经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多种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得有:一、绘画主义摄影绘画主义摄影就是盛行于二十世纪初摄影领域得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得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得效果,或“诗情画意”得境界。
绘画主义摄影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得拉斐尔与摄影得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得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家就是英国画家希路(18021870),她擅长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1851年至1853年,就是绘画主义摄影得成长时期。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出版了《摄影得画意效果》一书,她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得情感与深入得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得摄影家。
无疑,摄影术得继续改良与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得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
但技术上得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得前进。
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就是一种带引到更高得目标而已。
”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得、具有文艺复兴风格得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得成熟。
这一时期得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得规喻性。
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与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
追求照片画面得绘画效果。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得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与构图仍具学院派得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着、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得情感、意境与形式得美,依旧就是它得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得能力与艺术得修养。
摄影各个流派

雷兰德因他的巨大成就被誉为"艺 术摄影之父"。
---
《人生的两条路》O.G.雷兰德
这幅作品不仅构图严谨, 而且具有很强的教化意味,画面表现的是一位老者教诲
---
---
郎静山用中国画里的“定 景”,其实就是摄影里所说 的“构图”来摄影。中国画 的绘事六法里,有所谓的 “经营位置”与“传模移 写”,在用笔的时候可以取 舍万疏,去芜存菁,而摄影 则限于机械与环境对象,唯 有采取“集锦摄影法”才能 不受限制。所谓“集锦”, 就是“集合各种物景,配合 成章,舍画面之所忌,而取 画面之所宜者。
---
---
郎静山有一幅在中国摄影史上具有开创地位 的作品——《中国》。
《中国》这个作品采用了强烈的黑白对比,烘 托了长江在气势上的雄伟,值得一提的是,郎静 山在这张作品的制作上使用枯笔直接在底片上描 画,形成了颇具绘画感的笔触纹理,这在20世纪 20年代,无论中西方都鲜有前例。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郎静山摄
画意摄影流派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 "高艺术摄影"和"印象主义摄影"等 凡个分支。高艺术也称"极其高雅的艺术",主要是指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绘画艺 术。高艺术摄影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指受绘画中的"拉斐尔前派"影响的摄影 流派,其艺术特点是运用绘画的理念,独具匠心地创作出绘画效果的照片。
---
3
大卫·奥克达维斯·希尔
他采用了极淡的底色来衬托女性的高贵与典雅,模特 们风情万种的体态把女性的婀娜多姿表现得淋漓尽致,整 个组图中的人物娴静清丽而又温润大方,有一种女性端庄 柔和的绘画美感,组图表现了摄影者对茶文化内涵和女性 体态美感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认知,推翻了大众对摄影艺术 的传统概念,是一种高雅而崭新的大胆尝试。
摄影艺术发展史复习要点

摄影艺术发展简史要点所谓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所谓流派,是指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在共同的理论旗帜下,所形成的具有相同创作风格特点的派别或群体。
摄影艺术风格与流派发展的两条道路:一条是与绘画艺术同步发展并且深受绘画影响的画意主义摄影;另一条是遵循摄影自身规律寻找摄影自己语言的写实主义摄影。
从19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风格与流派的脉络比较清晰,此后就很难归纳了。
但是在创作手法上和艺术风格上,依然可以看到,在不同的创作领域,摄影大师们不同的追求。
一、画意主义摄影1、画意主义摄影的发端:高艺术摄影高艺术摄影派,受绘画领域拉斐尔前派影响,在选取题材方面要求崇高而富有诗意,力求哲理、感伤,以阐述精神与道德观念。
创作风格:彻底摒弃现实生活,画面上不能出现日常生活场景。
主题宏大,富于哲理。
多从历史传说、《圣经》、流行诗歌里寻找题材。
希尔(David Octavius Hill)(1802—1870)是早期著名的画意主义摄影师,他运用碘化银照相纸拍摄了许多优秀的肖像照片,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
希尔的人像摄影,是最早在画意主义摄影中带有写实特点的作品。
瑞典摄影家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ilander,1813-1875)被后世尊为“艺术摄影之父”,他的代表作是《人生两条路》(又译《两种生活方式》)。
这是一幅16×31英寸的照片,模仿拉斐尔《雅典学院》的绘画风格,以道德寓意为题材,构图颇具有诗意,左边是勤勉,右边是娱乐,中间是悔恨。
照片根据北欧的一个古老传说,老父亲带着两个儿子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一个儿子满怀信心地走向了勤奋好学、成家信教的生活道路,另一个则滑向了懒惰好色、酗酒赌博的深渊。
这张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摄影作品在展出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获得了社会舆论的普遍赞赏。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对《人生的两条道路》的象征意义评价极高,专门把这张照片购买下来,送给丈夫艾伯特公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画意摄影演变出的几个流派
印象派摄影 • 绘画主义派摄影家罗宾森在其影响下,提出“软调摄影 比尖锐摄影更优美”的审美标准,提倡“软调”摄影。
• 追求更模糊朦胧迷离的摄影效果。在镜头、焦点、成像 到后期暗房加工,还在照片上用画笔、铅笔、橡皮制作。 • 他们提出"要使作品看起来完全不象照片",并且认为"假 如没有绘画,也就没有真正的摄影。"
• 罗伯特·杜瓦诺(1912—1994)
• 杜瓦诺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为创作基地,喜欢在平民百姓的日 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风趣的瞬间。 • 杜瓦诺喜欢以儿童为拍摄对象。
观看者
心不在焉(1949)
搬运雕像 (1964)
毕卡索的早餐 (1952)
毕卡索展示作品 (1963)
乡村医生
纪实摄影
• 路易斯.海因 Lewis W.Hine
美国社会学家
•
揭露童工悲惨 处境在社会上 引起轰动。 开创了摄影关注 民间生活,关注 社会问题,使纪 实摄影具有影响 力的流派。
•
• 多罗西亚.兰格 /exhibits/wcf/wcf0013.html
普利奖
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s)是美国一种多 项的新闻、文化奖金,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 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 普利策奖包括新闻奖和艺术奖两大类,其中新 闻奖主要有:公共服务奖、报道奖、社论奖、漫画 奖、批评评论奖、通讯奖、特写奖、新闻摄影奖等; 文学艺术奖有小说奖、戏剧奖、诗歌奖、美国历史 作品奖、自传或传记奖和非小说作品奖;音乐作曲 奖1项。另外,还颁发2项特别奖。美国普利策奖 的奖金为7500美元,但获得公众服务贡献奖的 报道不得奖金,获奖的报社将得到一枚普利策金牌。 普利策当初遗赠的基金为50万美元,后来基金管 理机构又筹措了100多万美元。该奖由包括哥伦 比亚大学校长在内的16人组成的普利策奖金评选 委员会评选,每年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是在4月 份中旬的一天由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宣布,5月份颁 奖。
第二节 写实主义摄影
• 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 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 那些火棉胶纪录片。 • 主体的转移——现实社会和人间生活的关注。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 客观、真实、自然、亲切、随便、不事雕琢、形象生动而富有生活气 息。 •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 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 • “堪的派摄影”—代表人物法国著名的摄影家亨利·卡笛尔·布列松说过: “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地把某一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 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的组织形式纪录下来。”
第一章 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第一节 画意主义摄影 • 早期绘画对摄影的影响
• 励行于二十世界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 叶的英国。 • 绘画和摄影之间的关系。 • 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 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 这一时期的题材多数是宗教色彩。摄影家用构思、设计、摆布、导 演 、 剪 辑 拼 接 等 手 段 来 进 行 创 作, 追 求 照 片 画 面 的 绘 画 效 果。 用多张底片叠合的方法,称此类为“集锦照片”。 •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 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 标志着绘 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中国战士
中国武汉
镜头中的中国1938年
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1918-1978) 美国
• 《生活》、《新闻周刊》的 摄影记者。 • 拍摄多组组照反映社会、战 争生活。以《乡村医生》、 《西班牙村庄》、《无菌生 活研究》等。 • 尤金·史密斯是一位英勇、富 于正义感的杰出摄影家.1958 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摄影名家 之一.他因多次受伤患病,健 康情况不佳,于1978年10月5 日去世.
• 荷赛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又称荷 赛,原名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展览,1957年改名,由总部 设在荷兰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 自195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来,迄今已举 办了46届,该比赛堪称当今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新 闻摄影比赛,对全世界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 推动作用。
在作品中,被摄物体只不过是被艺术家借来随心所欲地产生表现自身想象和个性“旋律”的音 符.
•
•
• 超现实主义摄影
• • 创造一种现实和臆想、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 对现实的一种反叛、挣扎、幻想、逃避等等的精神想象。
• •
在作品画面上将景象加以堆砌、拼凑、改组,把具体的细部表现和任意的夸 张、变形、省略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在一起。 该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摄影家丝顿和美国的布留奎尔。美国超现实主义摄影 家尤尔斯曼被称为摄影蒙太奇大师。 作品欣赏 /
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伊莫金.坎宁安 等
终点站 (1893年)
斯梯格里茨
安塞尔.亚当斯作品
(1902—1984)
月升
1958年
1958年
爱德华 韦斯顿
(Edward
weston)
• 抽象派摄影
•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该流派的摄影家否定造型艺术是以可审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审美感 受的这一基本特性,宣称要把摄影“从摄影里解放出来”。 在拍摄或后期制作中变换技巧使被摄物体转变成某种不能辨认为何物的线条、斑点和 形状的结合体。
人生的两条道路
又名(两种生活方式)
鲁滨逊
《消逝》
又名《芳华欲逝》
这是一幅由五张底片 组成的照片。以表现 一个少女弥留之际悲 怆情景的摄影名作。
中国著名的画意大师——郎静山
• 中国第一代艺术摄影大师郎静山,浙江兰溪人,1892年 生于江苏淮阴。他从14岁起即喜爱摄影。此后九十余年 来相机就没离过手,并创出一条“集锦摄影”的新路子。 1995年4月13日去逝於台北。 • 他的作品将中国绘画艺术理念溶入摄影,使集锦照相艺 术至于完美。 • “暗房叠放技术”、国画的散点透视。
《中弹了》,1936年西班牙内战,卡帕拍摄了一个战士 中弹将要倒下的画面,震动了摄影界,成为战争摄影的不朽 之作,也成为卡帕的传世之作。
由于这张照片真实的记录了登陆时的激战情景, 人们原谅了它的技术缺陷,至今仍作为珍贵的历 史照片珍藏。这在世界摄影史上也是罕见的。
“克服恐惧的惟一方法就是拍 照,尽快把工作做完离开海滩, 我拍到胶卷用完为止,然后把 相机举过头顶,登上登陆艇。”
主义摄影中的名家名作
堪的派的代表 法国人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 • “决定性瞬间”——不摆拍,用莱卡 相机拍摄,不使用闪光灯,不后期裁剪。 • 出版有 《决定性瞬间》、《两个中国》、 《巴黎岛》、《欧洲人》 等摄影集,导 演了电影《归途》、《野餐》等。 • 他一生有50多年在世界各地游走,曾走 过印度、中国、西班牙多个国家,善于 抓拍街头的景象。被称为“街头摄影 家”。 • 与卡帕等创办“马格南图片社”。
纯粹派摄影(直接派摄影)
• “摄影之父”——美国摄影家 施蒂格 利茨(1864-1946)为创始人,寻找 真正具有摄影特质的画意艺术作品。 • 核心观念:纯粹的摄影语言。高度的 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 变、纯净的黑白影调、细致的纹理表 现、精确的形象刻画。 • 使用大底片、崇尚使用最小的光圈, 以获得最清晰的范围。 • 著名的“F64”小组的诞生。 • 代表人物:施蒂格利茨、保罗.史特兰德、
六只手 (1973)
漫画家雷蒙.沙维纳 (1950)
市政厅广场前的爱吻 (1950)
地狱之门
课间休息(1956)
还不下课
1956
目光
报道摄影
• 罗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1913 -1954)匈牙利人。
•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
为离炮火不够近。”
• 他是有史以来最有名 的战地记者, 他的摄影生涯就如同赌命一样,在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各个战区——西班 牙内战、日本侵华、北亚战争、意大 利战争、诺曼第登陆战、法国解放 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