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黄土地》在摄影艺术方面有那些特色

合集下载

影视艺术概论

影视艺术概论

《黄土地》——腰鼓舞与祈雨的镜头特征、思想内涵、象征意义的分析【摘要】《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作为两位大导演(程凯歌与张艺谋)合作的绝唱,影片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获第七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第三十八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二十九届英国伦敦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最佳摄影奖。

而影片中的“腰鼓舞”和“祈雨”也成为影片的闪光点。

本文将从镜头特征、思想内涵、象征意义来分析《黄土地》中的“腰鼓舞”段落和“祈雨”段落。

【关键词】《黄土地》;腰鼓舞;祈雨;坦荡,封建旧思想;曙光;【正文】本片取景于陕北的黄土高原,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戏中也多次出现陕北的民族特色,如嫁娶时乡民们的奏乐,陕北的民歌,腰鼓舞和祈雨舞。

腰鼓舞是解放前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间舞蹈,解放后遍及全国城镇农村。

这种舞蹈属于集体舞蹈,用于欢快、热烈的场面,表达人们欢欣鼓舞的心情和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

而祈雨则是因为陕北地区气候干旱,乡民们用歌声和舞蹈表现黄土高原上的人民的情感与愿望。

王一川在《茫然失措的生存竞争》中曾这样评价《黄土地》:陈凯歌的《黄土地》在中国电影史上首次让摄影机挣脱文字的理性束缚而独立地摄取黄土地深层的意蕴,显示了镜头的令人惊异的表现力。

当大块大块贫瘠而夹带血性的黄土地扑面向我们摇来时,似乎可以瞥见黄土文化的精灵在旋舞。

可以说,《黄土地》以摄影机的卓越穿透力揭示了作为民族文化之魂的黄土地的惊悸与颤动。

在影片中,影片运用了多种镜头的转换。

例如在腰鼓舞这一段中,首先出现在观众视线的是一双手敲打着两个小锣,然后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敲打这两个小锣的大叔,这是一个近景的拍摄,然后拉镜头,镜头由小景别转成大景别,画面中出现了一群人,但此时的镜头并不是涵盖了所有的腰鼓舞的群众,然后进行甩镜头,由之前跳腰鼓舞的固定场景转换至吹唢呐,然后切换到跳腰鼓舞的村民。

浅谈电影《黄土地》的独特之处

浅谈电影《黄土地》的独特之处

浅谈电影《黄土地》的独特之处【内容摘要】《黄土地》是中国第五代领军导演顾长卫的作品,本片主要由几个生活场景串连,如喝喜酒、拉家常、犁地、参军、出嫁、渡黄河、干旱求雨。

由于这段经历相当的普通、寻常,主要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组成,故从总体上来说影片的视觉形象缺乏故事性,但是导演独具匠心,以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法将并不新奇的故事讲的震撼人心。

【关键词】构图色彩光线蒙太奇主题一、构图突破传统电影构图方式,富于象征意义构图作为电影语言的提升因素,它所指的是对电影画面空间及其画内的影像做出设置和安排,以此来达成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的表意作用。

《黄土地》的画面构图是这部电影最为独特出奇的一点。

对于传统电影来说,符合人们日常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平稳、和谐和均衡是最基本的构图原则,传统构图追求一种饱满、完整,黄金分割率是一般电影重要的构图方式。

而《黄土地》打破了传统电影的构图方式,以一种新奇的独特的构图赋予画面特殊的意义。

片子的很多地方天和地占画面的比例都很大,以至于人在其中显得比蚂蚁还小,压抑感十足。

例:1.影片一开始,画面首先就是一大片黄土沟壑,纵横交错,而天空只有斜斜的一道,占画面很小的一部分,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强烈的冲击力,增加了土地的厚重感。

2.顾青和翠巧家干活间隙吃饭的构图比较奇怪,黄土占据画面的四分之三,人的身体只出现了很少一部分,黄土地作为画面的主体,而人被设置到边角线上,只是几个小点,显示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也象征着封建传统对他们的束缚。

3.顾青逐渐走来的时候,在一个山坡上停下来,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一棵小树在整个画面上方十分之一处,只有树干没有树梢,预示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命力的顽强和生活条件的艰辛,具有很深的象征意义。

而在顾青对翠巧说要走的那天晚上,又一次出现这个画面,所不同的是在夜晚,构图十分巧妙,使人倍感凄凉,预示着翠巧的命运的不幸。

4.在顾青走的那天,出现一幅画面,黄土占整个画面的十分之一,并且天空阴沉,营造了一种压抑、伤感的气氛。

黄土地——精选推荐

黄土地——精选推荐

影视评论范文传神写照——评《黄土地》的摄影技巧这部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的处女作一经推出便以独特的风格、手法、造型成为了第五代导演探索影片的典范。

一举获得瑞士电影节的银豹奖及中国的金鸡最佳摄影奖,震撼了摄影界。

影片《黄土地》中的故事似乎可以用独特的简单来形容,然而就是在这种深沉的简单中却蕴藏着不平凡,不平凡的摄影技巧,也正是由此,导演与摄影师的指导与运用,才奠定了影片铿锵的第一步。

影片之所以成功的一大原因是摄影技巧的充分挖掘与表现。

影片的基础如果是在剧本创作的话,那么摄影技巧的作用则是体现在对电影的表达上。

因为无论是景别的运用还是镜头的表现,都将电影的主体彰显得淋漓尽致。

景别的运用首先是功不可没的。

在“初来乍到”的张艺谋的手下,娴熟的景别运用可谓真正“秀”了一把自己的看家本领。

在整套景别运用上,无论是大远景、近景还是特写的驾驭,为的就是能够充实、质朴的反映出电影人物的外在与内在涵养与黄土地上支离破碎、沟壑相间的景象,然而通过景别的切换交错,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甚至黄土地上人的路途的艰辛加上黄土地所一向的淳朴都冲击着视觉,震撼着心灵。

众多的远景展现黄土地上辽阔环境的同时,繁多的特写则表现了人物情感触动或是心灵的信息。

记得小姑娘翠巧的眼神在特写镜头的表现下突出的是那样的由于与无奈。

而对翠巧父亲的面部特写则让人联想到了著名的油画《父亲》,那一刻是仿佛凝固,故事似乎停滞。

然而镜头的表现不也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景别的运用正是通过镜头渗透在影片中的。

不同的拍摄方法,不同的拍摄角度所诠释出的更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在此,逆光拍摄的手法与长镜头的运用可谓是独树一帜的。

影片中曾多次将视点与灯光对立,这也许是为了深刻展露黄土地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吧。

因为人物总是背离着光明。

除此之外的长镜头更是交代了故事中人物或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与节奏。

或许正是在《黄土地》中摄影技巧的成功奠定了老谋子日后发展的风格。

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其他几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中皆是贯彻了他最初的摄影风格。

分析黄土地之构图

分析黄土地之构图

分析《黄土地》之构图一、影片的基本信息1、拍摄年代:1984年,上映时间:1985年9月10日(加拿大)2、导演:陈凯歌摄像:张艺谋3、片长:89分钟节摄影奖第三十八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二十九届英国伦敦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最佳摄影奖二、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1939年初春,在陕北黄土高原闭塞的生存环境下,生活着一群愚昧无知麻木的人们,这里的人们封建迷信麻木冷漠,天旱了会祈雨,刚十几岁的女孩就会让她们嫁人,不管对方如何的丑陋恶心以及年龄上的差距。

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翠巧便是此种文化下的牺牲品,下乡采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了这里,并借住在翠巧家中。

翠巧从顾青口中得知了“公家人”的新生活。

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翠巧选择逃婚来与命运抗争,最终淹没在滚滚黄水中。

当顾青再次来到这里时,憨憨不顾一切的逆着人群奔向顾青,也代表着奔向光明的希望三、影片构图1、趣味性和趣味点的位置图一图三图二注释:图一图二图三均采用井字形构图法,摄像师将这些人物放在黄金分割点上,同时也是趣味点,引人注目,突出醒目。

图一:翠巧出嫁,憨憨在轿边呆呆的凝望,眼神中透露出不舍、无奈。

近景镜头,人物占据画面,很有冲击感,形象展示了一个孩子的思绪和内心情感图二:翠巧在门边望着别人家娶亲的场面,看着年幼的新娘以及丑陋的新郎,想到自己的命运,眼神中透露着恐惧与不甘以及与命运抗争的欲望、对自由的渴望图三;翠巧的爹蹲在黄土地地上,整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愚昧、贫困2、中央位置图一图二注释:图一和图二都位于中央位置,所透露出的是严肃、庄严的气氛,更体现了黄土高原人们封闭的生态文化格局图三图四注释:图三和图四分别是新娘和新郎,将人物放在中央,运用近景拍摄,形成鲜明对比,更具有讽刺意味,从而映射黄土高原生活的闭塞以及人们的麻木冷漠愚昧图五图六注释:图五是顾青教憨憨唱歌,憨憨跟唱的画面,二人位于画面中央,形象饱满,突出主体,显示出黄土新生的力量,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图七图八注释:图七是黄土高原上人们祈雨用的海龙王,位于画面中央,突出醒目,体现出了权威庄重严肃,更是对黄土高原人们无知封建愚昧的讽刺图八映入眼帘的是一只恶心丑陋的黑手抓着翠巧的红盖头,不用只言片语观众就完全可以体会到翠巧的遭遇,也让人深思黄土高原人们生活状态的压抑图九图十注释:图九和图十呈现的是大片的黄土,画面中占据了主体地位的黄土地和在其中显得微不足道的人形成的强烈对比,暗喻了这种封闭的生态文化格局对渴望自由发展的人性的束缚与制约:面对这样深远辽阔而又无比厚重的黄土地,人显得那么渺小而又无助图十一图十二图十三注释:图十一、十二、十三画面主体是物品的特写,它稳稳居于画面正中央,这种稳当的构图也暗寓了影片中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状态的死板与压抑3、边缘位置: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注释:图一、图二、图三、图四、人物翠巧都出现在画面的边缘,体现了翠巧所面临的困境、窘迫,以及与命运抗争的无能为力4、上方位置:图一图二图三注释:图一和图二将人物搁置在画面上方,有一种倾压感、仰角拍摄,有助于体现共产党正义的形象以及是一种光明希望的代表图三大片的黄土地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将人物显得渺小。

_黄土地_电影的美学研究

_黄土地_电影的美学研究

[摘 要]《黄土地》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本文对张艺谋摄影作品《黄土地》的美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分析《黄土地》这部电影中的影像,包括静止的和流动的画面,研究了张艺谋电影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关键词]黄土地;张艺谋;电影美学;意境■ 龚晓青(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一、《黄土地》中的美学表现形式电影以其特殊的视听语言,通过逼真的影像,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震撼感。

巴拉兹·贝拉在《电影美学》中写到:“电影艺术的特征之一是:我们不仅能从一个场面中的各个孤立的‘镜头’里看到生活的最小组成部分和其中所隐藏的奥秘(通过近景),并且还能不漏掉一丝一毫”,“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绝不让他的观众随便乱看场面的任何哪一部分。

他按照他的蒙太奇发展线索有条不紊地导引我们的眼睛去看各个细节。

通过这种顺序,导演便能把重点放在他认为合适的地方;这样,他就不仅展示了画面,同时还揭示了画面。

一个电影制作者的创造性也就是表现在这种地方。

”《黄土地》这部电影就是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简言之,赖以制造《黄土地》的美学表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场景构图、色彩、镜头的运用等方面的。

二、《黄土地》中的意象及其意蕴1.《黄土地》中的构图之象及其意蕴电影在诞生之初,由于其具有的直接表现性特点,被人们看做是摄影与绘画的延伸,因而构图在电影创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在某种程度上直接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匠心。

影片构图主要是指:“通过画面的结构编排,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画幅中,有序地、有目的地表现无限空间中的事物,并为表达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效果,把被表现对象以摄影的造型元素,如形状、光影、色彩、线条、影调、透视、角度、画幅等有机地分布在画面之中,形成画面形式,它是一个从思维到实践的过程,表达作者的情感,激发观者情绪,产生视觉效果。

《黄土地》――腰鼓舞与祈雨的镜头分析

《黄土地》――腰鼓舞与祈雨的镜头分析

《xx》——腰鼓舞与祈雨的镜头分析本部影片是以一个八路军来陕北采集民歌为线索,讲述了陕北黄土地上人民艰苦和落后的生活状况,反映了黄土高原上农民封建落后的思想和文化,以及新一代对传统思想的反叛。

本片摒弃了旧影片单调的表现形式,开创了电影的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全片对白简约,完全用影像来表现剧情,充分的调动摄影手段,采用多种摄影艺术技巧。

“腰鼓舞”和“祈雨”是最为突出和称赞的段落。

影片为传达腰鼓舞这一寓意,采用了多种镜头技巧:广角镜头、静镜头、长镜头的静态摄影,摇甩镜头,晃镜头、、广角镜头即采用远景拍摄,大范围的展示镜头内容,以使景致远而深。

腰鼓舞就是大面积的采用广角镜头,才释放了画面巨大的感染力。

一群白头巾、藏青棉袄的陕北汉子在腰鼓舞中激情的跳着,震天响的锣鼓敲的天崩地裂,在极为压抑、恶劣的环境下,所展现的是陕北农民的顽强毅力。

人民在浑朴、雄伟的黄土地的养育下,有着与生俱来的活力与激情,是一种不受拘束,尽情欢畅,天地为之动的精神力量。

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即在一段持续时间内连续摄取的、占用胶片较长的镜头,且机位不动。

片中有小节是腰鼓舞方队从坡下整齐的走到坡上,镜头便是采用的黄土坡的静态摄影。

镜头始终是黄土高原的一个大的斜坡,而这个斜坡也占据了画面的一半多,腰鼓舞阵对锣鼓喧天,盛情激昂的走上坡来,慢慢的出现在画面上,慢慢的走进镜头。

这种气势磅礴的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震撼和力量。

反映了黄土地上的人们潜在的伟大力量和最终战胜束缚,赢来光明的勇气。

甩镜头,是快速地将镜头摇动,极快地转移到另一个景物,从而将画面切换到另一个内容,而中间的过程则产生模糊一片的效果,这种拍摄可以表现一种内容的突然过渡。

晃镜头,它主要应用在特定的环境中,让画面产生上下、左右或前后等的摇摆效果。

摇甩镜头和晃镜头可以说在腰鼓舞中用的极其到位。

白色的头巾,藏青色的棉袄,依然是陕北男人最朴实的打扮,导演直接将摄影机放在腰鼓阵中,随着他们的舞蹈,镜头中的天、山、地都在跳动,这种惊天地的画面和激情不得不让人为之震撼和感染,寓意着陕北人们撼动天地、反抗宿命的力量和能力。

赏析电影《黄土地》

赏析电影《黄土地》

赏析电影《黄土地》——色彩和光线的运用2013级播音4班-郭航我认为,电影《黄土地》色彩光线使用独特,突出主题:电影《黄土地》的影调打破了传统电影色彩的束缚,以黄、灰、黑为主,塑造了黄土地的厚重和贫瘠的外在形象,同时也透露出黄土地上的农民愚昧落后、向命运屈服的消极心态,也用光线来变现人物内心世界激荡。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就是红色。

与一般影片红色代表了希望和喜悦的气氛不同,影片中红色又有了新的含义。

一方面,翠巧身上的红衣服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之情,红色与周围色彩强烈的对比,也暗示着她对于旧的制度的反叛,另一方面,影片开头的画面里面,一顶红色的轿子在蜿蜒的山峦中缓缓前行,唢呐上垂下的一段红色的布条,和黄色的土窑肮脏的墙壁上一块红布,红色占有的比例很小,始终处于弱势,也暗示着像翠巧这样千千万万的农村女孩的悲惨命运。

红色成为封建制度包办婚姻束缚人的象征,红色仿佛人的鲜血的颜色,以翠巧为代表的农村女孩成为了表面繁荣热闹婚庆场面的牺牲品。

黄色的土地几乎覆盖掉整个镜头,黄色的河水和黄昏融合在一起。

黄色成为整部影片里面最为主角的颜色。

与红一样,黄色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土地之黄,永远是一附昏暗迷蒙的状态,河水之黄,永远一种阴沉的气息,一切都仿佛笼罩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楚。

影片的色彩多为昏暗深沉的大背景色,而点缀的运用如红色等亮色,突出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与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民艰难的生活,如荒凉的大片黄土地上,翠巧一个红色的身影点缀其间,突出了其少女的生机与黄土地贫瘠的对比,反差。

如影片多用夜晚来叙事,色调暗黑深沉又如翠巧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打破传统也是夜晚的黄河上。

本片在光线的使用上也十分独到。

例如在在顾青刚到崔巧家时,顾青和翠巧爹在炕上对坐。

由于只有一盏煤油灯,油灯照到的地方就比较亮,而背着油灯的地方就比较黑暗。

且窑洞经过几代人的居住,长期受到煤油灯的熏烤,在煤油灯的照射下,更显出房间的昏暗。

黄土地镜头分析

黄土地镜头分析
昏暗
镜头重复叠化
顾青夜以继日的赶路,自然和渺小的人对比,显得人很弱小
荒凉
4
顾青45°中景镜头和山顶上小树画面的反复切换,伴随着陕北民歌
反复切换
5
迎亲队伍\毛驴\红鞋\唢呐\翠巧的第一次出场
红色
不喜庆
6
几个卡脖子镜头
多次出现
压抑 窒息
7
司仪正脸居中镜头
灰暗 血红
血红色背景和呆板表情
死气 呆板 压抑
8
翠巧第二次出场
20
顾青洗脚,翠巧的父亲进门看到水不热,便直接加热水
微暗
微暗的房屋和所有主人公
庄稼人的憨厚朴实
21
翠巧纺线
有微弱的油灯
静镜头
翠巧的全景/微弱的灯光/哀伤的歌声
轮回的痛楚的人生
22
翠巧父亲犁地
老黄牛正面镜头挡住了翠巧的父亲
老黄牛跟这里的人一样的人生
23
广阔的黄土,翠巧的父亲,顾青和憨憨,1/5的天空

土地压迫人
很压抑,反映了历代受土地的压迫
24
翠巧的父亲一个大众景
背景亮
灰暗的天空/渺小的人物
压抑,天压着人的感觉
25
顾青跟翠巧一家在地里一起吃饭/ 2/3黄土画面
地压人,世代被土地束缚
26
翠巧回家时一个特写
45°侧特写
眼睛透露出一种希望
新的希望,新生的力量
27
第二次桶的特写和满眼的黄河水
特写
流动的黄河水和桶中晃动的水
两个人中景画面的反复切换
顾青惊讶,而翠巧却是想要逃脱这种悲惨的人生
两种思想,但没有好的解决方式
31
跟原先一样的迎亲队伍\毛驴\红鞋\唢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文学艺术中,“我们通常都把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的一种重要内涵,甚至于,还把富集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某种文学艺术作品成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

”“以题材范围来说,人们也看到了,往往是农村题材的作品,最能富集这种地域文化特色。

”电影《黄土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影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不可否认其在艺术上所做的努力,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影片将黄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人物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的造型意识上,影片主光调暗淡,画面中明暗反差很大,从视觉上给人以凝重、内敛的感觉。

质朴悠远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代表着黄土地上永不衰败的生命力,也是新旧文明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

一,人物的塑造与地域文化
丹纳有一个很有名的论断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因素。

”这就是说,丹纳强调的是地域文化对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人正是文学艺术所关心的对象。

这样一来,我们看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实际上主要就是看地域文化对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响了。

电影《黄土地》把主要人物设置为四个:顾青、翠巧、翠巧的父亲和弟弟。

张艺谋说:”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窑洞、黄河和四个人物。

然而,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片中的每一景物与人物都承担起了符号的作用。

影片中的翠巧最能代表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她们像翠巧一样默默地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

影片中的父亲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顾青初到翠巧家,坐在炕上与翠巧爹聊天,一盏油灯在翠巧爹的身后放着微弱的光,翠巧爹如泥塑一样坐在黑暗中,及至他说自己四十七岁时,镜头推近了一些,我们才能看到他的半剪影一般的脸,脸上的沟壑不由让人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观众们被深深震撼。

中年的年纪和沧桑的面容的强烈对比,自然让人想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承受的精神重负和未翻身的农民艰辛苦难的命运。

影片中放羊娃成为了翠巧的弟弟,沉默寡言,名叫憨憨,实则内心清明。

恰就像是黄土地上两手袖着,表情木然,问什么只答一声“噢”的农人们,你以为他们愚钝,可当他们在场上欢快的打起腰鼓,你才能感受到生命的辉煌与热烈。

憨憨就像是这群黄土地上的沉默的人们一样,在顾青刚刚开始接触他的时候几乎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观察着顾青,随即在共同的生活与劳作中被以顾青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感化着,直到最后逆着求雨的人流向顾青跑来,代表着群众当中那部分新生力量的觉醒。

影片中送别的场景,采用了民歌的形式,影片中,翠巧在送别顾青的时候说,“顾大哥,我兄弟把黄米糕给你了?尝尝看好吃不?路上找个伴,拉拉话就不累:要是渴,你喝长流水:赶天晚了,你就歇在咱穷人家。

”这段话,只要是熟悉陕北民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出自《走西口》,这是一支在河套地区广为流传的陕北民歌,表现的是女子对于将要出行的心上人的牵挂与叮咛。

这几句话出现在翠巧送别顾青的场景中,表达了翠巧对顾青那种无法出口的朦胧的爱恋。

在影片中一直没有明言的两人的关系,在这里似乎是给了一个模糊的交待。

二、画面色彩与地域文化
电影《黄土地》获国内外多项大奖,其中有多个为摄影奖项,这与影片的用色是有很大关系的。

该片的摄影张艺谋说:“我们要求这部影片的画面色彩要出调子,出情绪,尤其要出情绪,做到饱和凝重,对比强烈。

不学中国年画的设色鲜亮,而取它的单纯浓郁。

在黄色的
主调中,再配上黑、白、红三种颜色,即黑色的粗布棉袄,白色的羊肚毛巾,红色的嫁衣、盖头。

至于其他的颜色,可用可不用的,就尽量不用。

这种色彩处理不完全是写实的手法,而是经过了提炼和概括。

”在《黄土地》中,影片主光调暗淡,画面中明暗反差很大,从视觉上给人以凝重、内敛的感觉。

创作者满怀着对黄土地的深切热爱,对抗战时期的黄土文化进行观照、探究和思考,饱含温暖却并不张扬,充满积极、乐观也不乏沉稳。

这部影片以黄色为基调,黄色的土地,黄色的河。

黄土地是块贫瘠的土地,但她却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一泻千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因此影片将它们处理成了暖色调,透着母亲般的温暖。

红色是张艺谋偏爱的颜色,并在其日后的影片中大量出现。

这部影片红色的运用非常有特色,在不同的场景出现,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是一场婚礼,红色反复出现,红嫁衣、红绣鞋、红花轿、马头上的红花、唢呐上的红绸等等。

红色是一种热烈的颜色,衬托着婚礼的热闹,然而,镜头中出现的翠巧微微忧郁的表情以及片中的音乐使观众觉得这种热烈当中有一丝奇怪的东西。

接下来翠巧出嫁的场景又再次重复了这种红色的场景。

但这一次观众们再不会感受到喜庆的氛围,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是对翠巧命运的深切同情。

紧接着,镜头跳到腰鼓阵上,画面上又出现了大量的红色,红腰鼓、红腰带以及红色的标语等,再次用红色表现了场景的热烈奔放。

本片造型意识的最高体现在于几个极具代表性的构图。

影片中两次出现婚礼的队伍,都是走下坡路的,隐喻着旧文明的走跌在拍摄婚礼的观众时,镜头有意在人的颈、腰、膝等关节处将画面中人物”斩断”,以此彰显封建旧思想对劳苦大众的迫害和束缚:顾青作为外来客出现在婚礼酒席上,农民们黑压压的积满画面的每个角落,只有顾青身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军装,带着与他们截然不同的眼神,显得格格不入,体现了黄土地的旧文明在面对新生文明时的保守、漠视和不接纳;片末,憨憨在急性的求雨人群中逆流奔驰,向着代表外来开放文明的顾青艰难前行,预示着这片土地上年轻的生命终将战胜旧的封建思想,终将战胜一切阻碍和束缚追求到新的文明。

三、音乐与地域文化
电影作为综合艺术,需要调动多种艺术元素结合成整体,这样能起到升华影片的主题的目的。

电影《黄土地》将声音、画面、音乐等艺术元素融为一体,创造出了既优美又简洁的意境。

在电影《黄土地》中对陕北民歌的运用,使黄土气息一下子扑面而来,细腻委婉,意味悠长。

令人回味无穷。

对于突出主题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有深远的意义。

音乐的恰当运用无疑是电影《黄土地》的一大特色。

质朴悠远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代表着黄土地上永不衰败的生命力,也是新旧文明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

陕北民歌这一艺术奇葩,是黄土地的母语和精神家园,更是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

婚礼上的人唱信天游,因为他臣服于旧的文明;翠巧唱信天游,因为她对新文明充满好奇和希望;翠巧的爹在顾青临走前夜唱信天游,因为作为黄土地封建文明代表的他,即使不能理解、接纳新的文明,也愿意对其包容、不排斥,体现了深厚的黄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片末朝气蓬勃的腰鼓队伍活力十足、惊天动地、势不可挡的行进在古老的黄土高原上,有力的渲染出极、奋勇的-情绪,象征着新文明必将战胜旧文明的必然,令人欣慰。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无论中华民族有怎样的发展,黄土文化作为根源,其包容性永远是无可取代的,其质朴的民风、古文化仍旧存在,那婉转悠扬的信天游,至今依然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民歌既可用来表现独特的黄土地风情,
又可借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影片没有放弃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现方式。

在影片当中,顾青到这片黄土地上来采风,在空旷的原野上,远远地传来了男人苍凉的歌声:揽工(那)人儿难(哎哟),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十月里才满…..顾青停下脚步,侧耳倾听,四面却只有凛汐风声。

在旧社会,因地区不同,人们把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失地农民称为”揽工的“扛活的””“伙计”。

揽工调是反映揽工人受苦受累受剥削的民歌,它是旧社会贫与富对比的写照,是广大劳苦人们血与泪的控诉。

它以慢吟慢唱的方式,刻画了揽工人的痛楚心理。

以这首民歌来衬托顾青的出场,恰恰说明以顾青为象征的共产党人给这片古老的黄土地上受压迫的人们带来了春的希望。

顾青被邀参加当地的一场婚礼,婚礼上有一首敬酒歌:二锅头烧酒掏钱买,为待朋友拿出来,一样的烧酒一样的菜,一样的朋友一样的待。

象牙筷儿来夹菜,银壶载酒金舀子来……与席上的那道木鱼一样,表现了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豪迈与浪漫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婚礼后,顾青来到了翠巧的家,夜里,翠巧想起自己的身世,唱起了《女儿歌》:”六月里黄河冰不化,扭着我成亲是我大。

五谷里数不过豌豆圆,人里头数不过女儿可怜,女儿可怜,女儿哟。

天上的沙鸽对对飞,不想我的亲娘再想谁。

川里的葫芦山里的瓜,不想成亲我挨过打。

”……
影片通过运用民歌,在不同程度上刻画了人民的苦难,从而放射到整个民族的苦难。

四.结语
黄土高原,这片奇特的土地是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古老文明的黄土地,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古老辉煌的历史文明,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源泉和宝库。

电影《黄土地》表现的黄土高原就像一幅苍凉而优美的油画,一首古老而质朴的民歌,它用电影语言将大西北独特的民俗民情,地域文化和伦理道德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西部地域文化和黄土高原特色在《黄土地》中的集中展现,留给观众的是对西部生活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