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矿地质普查规范
中国银矿资源开发阶段

一、银矿资源的地质勘查我国在80年代以前,独立银矿床发现不多,大部分银是作为有色贱金属矿的伴(共)生组分,在勘查主矿产时顺带进行评价,但一般只是根据组合样品分析的结果,当银含量大于5~10g/t时,就给予计算储量。
若银的选冶性能较优,在铜和金矿中有时降低至1g/t,铅锌矿中为2g/t,均不要求圈出单独矿体,采用有多少算多少的办法。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80年代以来,银矿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了加强,相继找到一批以银为主的矿床,为此,1990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在以往银矿地质勘查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试行的《银矿地质勘探规范》(简称《规范》)。
该规范规定了银矿地质勘探工作的勘探研究程度、勘探类型、勘探工程间距、勘探深度、勘探工作质量、储量计算与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等基本要求。
在规范中,将银矿的勘探类型划分为四类:第Ⅰ勘探类型:目前暂缺实例。
第Ⅱ勘探类型: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较简单,呈似层状、规则透镜状,厚度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个别有夹石、天窗和分支复合,断层、脉岩对矿体基本无破坏。
属于本类型的有破山银矿。
第Ⅲ勘探类型: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呈脉状、不规则透镜状,个别较简单,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到很不均匀,矿体有分支复合,断层、脉岩对矿体破坏不大。
属本类型的有皇城山银矿、银路岭银矿。
第Ⅳ勘探类型: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很复杂,呈脉状、柱状、豆荚状,厚度很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不均匀到很不均匀,矿体中常见分支复合,断层、脉岩对矿体破坏较大。
属本类型的有十里堡银矿。
根据我国银矿床特征,拟定了上述几种勘探类型的勘探工程间距(表3.19.4)。
表3.19.4银矿资源的勘探工程间距表t3-19-4.jpg银矿床第Ⅱ勘探类型B、C级储量用钻探求得,B级储量应以坑道验证;第Ⅲ勘探类型较简单者用坑钻结合探求B、C级储量,复杂类型用坑钻结合只探求C级储量;第Ⅳ勘探类型C级储量以坑探为主探求。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共64页文档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范本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5、资源储量分类
原规范的储量级别主要是根据工程控制程 度和研究程度决定的,分为A、B、C、D级 ,金属矿产勘查只探求B、C、D级。新规范 的资源储量分类是根据经济意义、可行性 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三要素划分的, 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是以可行性评价及其 所得出的结论来决定的,地质可靠程度是 由工程控制程度所决定的。共分为储量、 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其中 有三种储量、六种基础储量、七种资源量 。
1995年地矿部发布了行业标准: DZ/T0149-1995《银矿地质普查规范》 DZ/T0150-1995《银矿地质详查规范》
1997年,地矿部发布了DZ/T0174-1997《铜矿地 质普查规范》。
本次修订是在5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铜 、铅、锌、银、镍、钼六个矿种的普、祥、勘规 范合并为一个规范。几经修改,于2001年3月形成 了报批稿。国土资源部2002年12月17日发布了《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并 于2003年3月1日实施。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
从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①工作范围逐渐缩小,从面到点、由浅入深
; ②工程投入逐渐增加,从极少量工程→数量
有限的工程→比普查密的系统取样→加密各 种采样工程; ③对矿体连续性的了解由预测→大致掌握→ 基本确定→肯定矿体的连续性。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 查规范范本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2020年4月10日星期五
一、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 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 三、新规范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新规范对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只提出一些原则 意见。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参考,在附录中列 出了岩金和铜、铅、锌、银、镍、钼各矿种控制的 资源/储量沿矿体走向与倾向的参考工程间距。这些 数据仅是经验的总结。使用者必须结合矿床的具体 情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
基本查明开采技术条 件类型
详细查明开采技术条 件类型
综合评价
大致了 解 ,初步 评价
大致查明, 研究伴生矿 综合利用的 可能性
基本查明,全面查明 伴生矿产,探讨工业 回收的可能性。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10
2、预查阶段与普查阶段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对物、化探异常、矿(化)点的工作程度上。
预查阶段主要是对物、化探异常及矿(化)点进行以地表为 主的评价工作,有可能发现矿体,也有可能未发现矿体。如 果发现了矿体,应施工极少的工程对矿体进行大致了解。对 贫富、经济价值作出大致的判断。如未发现矿体,也应指出 下步找矿的方向。
15
6、新、旧规范资源储量类别的对比 新规范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惯
例接轨的一种全新的标准,严格地讲, 新、旧规范的资源储量类(级)别是不 能一一对比的。新规范资源储量只有分 类,没有分级,但新规范在修订过程中 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所以,新、 旧规范的内容仍有一定的联系,可以采 用大致、相当的对比,以加深了解。
1993年制定了《岩金矿普查规范》; 1995年制定了《岩金矿地质祥查规范》。
3
一、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1962年11月冶金部、地质部联合发布了《铜矿储量分 类规范(暂行)》,即铜矿的地质勘查规范;
1981年5月地质部、冶金部颁布了《铜矿地质勘探规 范》(试行);
16
银矿地质勘查的注意事项

引 言
在 我 国经 济 发 展 中, 矿 产 资 源 是 一 项 重要 能 源保 障 随 着 经 济 的 不 断 发展 .我 国 工 业 产 业 对 矿 产 资 源 的依 赖 性 越 来 越 大, 这 给 现 有 的 矿 产 地 质勘 查 工作 带来 压 力 。 在 凡 事 要 求 效 率 的今天 , 只有 科 学的 勘 查 工 作 才能 节省 勘 查 时 间 。 提 高勘 查 质 量。 本 文 以银 矿 资 源 为研 究对 象 , 重 点就 其 中地 质 勘 查 注 意 事
项 提 出 几 点 笔 者 的 观 点
1 银矿资源勘查工程要点
1 . 1 工程 原则 要 点
银 矿 资 源勘 查 工程 原 则 主要 有 以 下 几 点 : ① 统筹 兼顾 , 适 度超前 . 即要 求 工作 人 员要 坚持 科 学发 展 观 , 统 筹 兼 顾 各 级 地
质勘查工作 , 统 筹 国 内勘 查 事 业 发 展 与 对 外 地 勘 领 域 开放 。 科 学合 理 规 划 地 质勘 查 工作 。同时 . 还 要 统 筹银 矿地 质 环 境 调 查
能源 ・ 地矿
L o W c A R B o N Wo R L D 2 o l 4 / 7
银. 矿地质勘查 的注意事项
J 主 辉 ( 云南鲁甸八宝矿业有限公司, 云南 鲁甸 6 5 7 1 0 6 )
【 摘
首 先 在 分 析 银 矿 资 源勘 查 工 程 要 点 的 基 础 上 , 分 析 了银 矿 地质 勘 查 的 电法 勘 探 方 法 , 最 后 就 银 矿 地 质 勘 查 的 注 要】 本文针对银矿资源 意 事 项 进 行 了几 点 阐述 。
【 关键词 】 银矿资源 ; 地质勘查 要 点 分析 ; 勘 查 技术 : 注 意事 项 【 中图分类号 】 P 6 2 4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H.4银精矿质量标准银精矿质量标准尚未颁布,目前按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88)中色财字第0596号文:“暂定银大于3000g/t的精矿为银精矿,含银1000g/t~300g/t的铜、铅精矿为银铜、银铅混合精矿”的规定执行。
H.5镍精矿质量标准表H.5镍精矿质量标准(YB724—82)以干矿品位计算品级Ni质量分数不小于%杂质质量分数不大于%特级品8MgO6一7.56二76三6.57.5四69五5.510.5六512七4.513.5八415九3.517.5十320注:镍精矿中钴、铂为有价元素,应报出分析数据。
H.6钼精矿质量标准表H.6钼精矿质量标准(GB3200—89)以干矿品位计算杂质质量分数不大于%Mo质量分数牌号不小于%Si0AsSnPCuPbCaOWOBi23Km053—A536.50.010.010.010.150.151.500.050.05535.00.050.050.020.200.302.000.250.10Km053—BKm051—A518.00.020.020.020.200.181.800.060.06Km051—B5l5.50.10.060.030.400.402.000.300.15Km049—A499.00.030.030.030.220.202.20Km049—B496.50.150.060.040.600.602.004711.00.040.040.040.250.252.70Km047—AKm047—B477.50.20.070.050.800.652.40Km045—A4513.00.050.050.050.280.303.00Km045—B458.50.220.070.071.200.702.60注:a)牌号中的A表示单一钼矿浮选产品;B表示多金属矿综合回收浮选产品;b)钾、钠的质量分数,报分析数据,不作质量分数考核指标;如需方对牌号中未规定的三氧化钨和铋的质量分数有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商定;c)经供需双方协议,可调整表中个别指标;d)钼精矿中铼为有价元素,供方应报出分析数据,是否计价,供需双方协议。
银矿地质勘查的注意事项

银矿地质勘查的注意事项
庄辉
【期刊名称】《低碳世界》
【年(卷),期】2014(000)014
【摘要】本文针对银矿资源,首先在分析银矿资源勘查工程要点的基础上,分析
了银矿地质勘查的电法勘探方法,最后就银矿地质勘查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几点阐述。
【总页数】2页(P174-174,175)
【作者】庄辉
【作者单位】云南鲁甸八宝矿业有限公司,云南鲁甸6571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24
【相关文献】
1.白银矿田地质勘查工作进展及评述
2.银矿地质勘查的注意事项
3.白银矿田地质勘查工作进展及评述
4.云南银矿与地质勘查
5.绿色地质勘查评价:以某金银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5钨、锡、汞、锑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收集、分析区域资料并与同类型矿山开采资料对比,必要时开展专项调查,大致了解地 表水分布,地下水类型及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矿体顶、底板围岩稳固性及 开采对环境、人文景观的可能影响;大致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3 类 9 型)。 4.2.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4.1.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据区域成矿条件,对预查区内可能赋存的其他矿产资源开展综合找矿和评价。
4.2 普查阶段
4.2.1 地质研究程度
在收集和研究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区域地质特征基础上,采用露头详细检查、(1∶50 000)~(1∶5 000)的地质填图和适宜的物探、化探方法以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基本 查明普查区内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等基本特征;评价矿(化)点和各类异常的 含矿性以及成矿远景;对已发现的矿体(层)进行大致控制,大致查明矿体(层)的形态、 产状、规模和品位等;估算推断的资源量,为是否详查及如何详查提供依据。
DZ/T 0201—2002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 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查规范总则》的要求,对原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 1984 年颁发的《钨矿地质 勘探规范》、《锡矿地质勘探规范》、《汞矿地质勘探规范》三个规范进行修订而成的。
详细查明矿床的围岩蚀变特征和分布范围,研究蚀变与矿化的关系,编制矿化—蚀变分 布图;对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需基本查明变质作用类型、强度、相带分布及岩性特征等。
用系统取样工程基本查明钨、锡、锑矿体和汞含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数量,基本控 制主矿体以及规划首期开采矿体的产状、形态、空间分布;对汞矿还需阐明含矿体内矿体的 赋存状态、展布规律和确定合理计算含矿系数的原则,并论述其可靠程度;基本确定矿体的 连续性和矿体间相互关系;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为是否勘探及选择勘探方法提供依 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矿地质普查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149-95银矿地质普查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96—03—01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主题内容本规范规定了银矿地质普查的目的任务,工作程序、工作程度及质量要求、储量计算和矿床技术经济评价等内容。
适用范围本规范是银矿地质普查阶段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银矿地质普查工作质量监控和报告验收的依据。
2 引用标准GB/T 13687 固体矿产普查总则DZ/T 0078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079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 009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DZ/T 0033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编写规定3 工作目的任务对普查区内已发现的银矿点和与银矿有关的物探、化探异常等进行普查工作,查明是否具有进一步工作的价值。
对具远景的矿床(体),应探求D+E级储量,提交普查报告,为能否进行详查提供依据。
4 工作程序按GB/T 13687规定,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审等程序进行。
5 工作程度要求在收集和利用已有1:20万、1:5万区调资料的基础上,大致查明普查区内的地质特征,依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对与银矿成矿有关的地层、岩石、构造的调研应有所侧重。
大致查明区内矿体的分布特征、规模、形态、产状和矿石质量;大致划分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
根据氧化程度,银矿石的自然类型分为原生矿石、混合矿石、氧化矿石三种;银多金属硫化矿石可采用一种与银关系最密切的金属矿物的氧化率作为划分标准;银(金)矿的硫化矿石采用银的氧化率作为划分标准。
研究和对比矿石的可选(冶)性能,作出矿石工业利用可能性的初步评价。
对已基本确定具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床,应大致了解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
对主要矿体进行系统的地表工程揭露。
根据矿体规模,在1~3条主剖面上初步了解(矿体)深部特征,大致确定矿床勘探类型、勘探网度,探求D+E级储量(参见附录A)。
普查阶段主要探求E级储量,但要选择主要地段局部加密工程验证其可靠程度,并在验证地段计算D级储量。
大、中型矿床的D级储量一般应分别占D+E级储量的20%~10%。
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小型矿床的D级储量为5~10%。
普查阶段应进行概略的矿床技术经济评价。
6 工作质量要求测量工作6.1.1对具有工业价值前景的普查矿区,应按DZ/T 0091中有关规定进行测量工作,尚未肯定工业价值前景的普查矿点可用半仪器法进行测量工作。
6.1.2普查阶段一般不进行正规的地形测量。
地质填图6.2.1区域地质图6.2.1.1在已进行区域地质调查的地区工作时,应充分利用已获资料修编区域地质图,其范围应包括普查矿区所在基本成矿单元,重点反映银矿成矿地质背景。
区域地质图的比例尺一般为1:万~1:10万。
6.2.1.2在仅有少量小比例尺区域地质、物探、化探和矿产勘查资料的地区工作时,应因地制宜地选用有效技术方法填制区域地质(简)图,并充分利用遥感资料。
6.2.2矿区地质(简)图6.2.2.1银矿体较多且分布面积较大,须分段勘查的矿区也应填制矿区地质(简)图。
比例尺一般为1:5000~1:10000。
6.2.2.2填图前或填图中应测制地质剖面,大致建立地层层序。
对矿区构造、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进行初步研究,大致查明与银矿成矿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以及银矿体和矿化带的分布特征。
6.2.3矿床(体)地质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0~1:2000,特殊情况酌情放大或缩小。
填图工作应大致查明矿床内地层,岩石、构造和地表矿体的形态、产状,分布以及围岩蚀变,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矿床氧化带的分布和特征。
物探和化探工作根据普查工作实际需要布置物探和化探工作(含测井工作),其工作精度要求按现行规范、规程要求执行。
探矿工程6.4.1地表探矿工程6.4.1.1地表探矿工程包括探槽、浅井和浅钻,用以揭露矿体和验证有远景的物探和化探异常、重要地质界线和构造线。
系统控制矿体的地表工程应比同级网度深部工程的间距加密一倍。
必要时可用沿脉探槽追索矿体的连续性。
6.4.1.2对查明矿体作用大的老窿应作适度清理,并进行地质编录。
6.4.2钻探工作6.4.2.1探求E级储量的矿体,至少应有1条含两个以上见矿工程(含钻孔)的剖面控制;探求D级储量的块段,至少有2条各含两个以上见矿工程(含钻孔)的剖面控制。
6.4.2.2钻孔质量要求认真测定顶角和方位角,作好孔深验证、简易水文观测、钻孔原始记录及封孔工作,其质量要求按有关规程执行。
厚大矿体(层)内部回次采取率连续5m低于80%的部分,其平均采取率不得低于65%,矿层(体)平均采取率不得低于80%。
钻孔见矿位置偏离勘探线距离不得超过C级基本网度的1/4。
6.4.3坑探工程普查阶段的坑探工程可根据地质工作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布置。
槽、井、坑探工程规格、质量等要求,应按有关规程执行。
试样采取、加工、测试及质量要求6.5.1试样采取除矿石基本分析样外,必要时还应采取适量矿石组合分析样、单矿物分析样和物相分析等样品。
采样方法及质量要求如下:6.5.1.1基本分析样品:各项探矿工程中,按矿体(分矿石类型),矿化带及夹石连续取样,要求控制矿体顶、底板界线。
槽、井、坑探(含老窿)工程中通常采用刻槽法,断面规格视矿化均匀程度或通过试验确定,一般为10cm×5cm或10cm×3cm。
样长1m,最长不超过2m。
矿体厚度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可作一个样采取。
穿脉坑道取样,应在坑壁一侧的腰线上连续采取,矿化很不均匀时,应两壁取样。
沿脉样品应在掌子面或顶板上采取,间距一般为4~10m,视矿化均匀程度而定。
矿心取样,首先选取通过矿心中轴线的劈开面,使两侧矿化大致相似,然后沿劈开面用金刚石刀具锯开,取1/2作样品。
直径相差较大的矿心应分别取样。
样长一般1m,最长不超过2m。
基本分析项目为Ag,其他达到工业要求的有用组分亦列为基本分析项目。
6.5.1.2组合分析样品:从基本分析样品的副样(或正样余样)中提取,根据需要进行组合,重量一般为100~200g,参加组合样品的各基本分析样品的重量比由其长度比确定。
分析项目视伴生有益、有害元素而定。
6.5.1.3物相分析样品:自地表开始采至原生带上部,可在基本分析副样中抽取,或专门采集,但均必须在取样后立即送验,以免样品氧化。
6.5.1.4单矿物分析样品:应在矿体内采取,要注意挑选后的单矿物样品的纯度和代表性(如种类、世代、粒度、色调等),重量视分析项目和挑选难易而定,一般为2~20g。
6.5.2试样加工按切乔特公式(Q=Kd2)进行,如K值未经试验,可根据经验一般采用K≥,微细不均匀矿石的K值应增大。
样品总损失率不大于5%,每次缩分误差应小于%。
6.5.3分析质量6.5.3.1各种样品的分析质量误差要求及处理办法,按《地质矿产实验测试质量暂行规定》执行。
6.5.3.2对基本分析结果应分期分批分级进行内检,内检样由送样单位从副样中按有代表性的原分析样品总数的10%抽取,加工后编密码送原分析单位。
样品数量不少于30件。
银矿石分析偶然误差允许范围按《地质矿产实验测试质量暂行规定》执行。
6.5.3.3外检样品同原实验单位从基本分析样的正样中抽取5%的样品委托高一级实验单位承担。
外检样品数量应不少于30件。
矿石选(冶)试验6.6.1普查阶段,对工业利用已成熟和尚成熟的银矿石,可与同类矿山的同类矿石进行类比评价,暂不作可选(冶)性试验,对不常见且组分复杂、矿物粒度细、在国内尚无成熟的工业利用经验的矿石,应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
6.6.2对可能分采分选的不同类型银矿石应分别采取可选(冶)性试验样品,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其他试样6.7.1岩矿鉴定样6.7.1.1应采集有代表性的岩石标本进行岩石定名和分类。
6.7.1.2系统采集银矿石标本进行镜下鉴定和初步矿相研究,大致划分银矿石的自然类型,了解银的赋存状态。
6.7.2小体重样普查阶段,一般只采集小体重样测定体重值,作为储量计算参数。
应按矿石类型采取足够数量的样品,并注意样品在矿体内分布的代表性。
每个小体重样均要测定主元素和共生元素的含量。
小体重样应封蜡及时送达测试单位,并根据需要同时测定湿度值。
样品数量不少于30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6.8.1对有远景的矿区,应收集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对其所处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概略研究。
大致了解矿区主要含水层、隔水层、含水构造等水文地质要素和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
大致了解地表水体分布范围。
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区,应进行较深入的了解。
6.8.2应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石的稳定性进行评述,大致了解切穿矿体的较大断层对矿体开采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具有工业价值前景,但工程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矿区,应安排适量工程地质调查。
6.8.3大致了解和评述普查矿区环境地质条件,以及未来矿山开采对矿山生产和周围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
6.8.4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的质量要求,按GB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执行。
地质编录、报告编写6.9.1原始地质编录资料数据必须在现场取全取准,按DZ/T0078执行。
6.9.2综合整理应随普查原始编录工作的进度及时进行,以利综合研究。
除及时编绘各种必要的图件外,还应尽量做到标准化、数据化和表格化,按DZ/T0079执行。
6.9.3普查工作结束,野外资料验收后,应及时编制普查报告。
报告编制按DZ/T0033执行。
7 储量计算工业指标储量计算工业指标,可根据一般工业指标(参见附录B),或与同类矿床类比确定。
必要时报主管部门批准下达。
工业指标中一般应包括共生组分的工业指标。
储量计算原则7.2.1按已确定的工业指标圈定矿体。
7.2.2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工程及工作的质量必须符合有关规范、规程和规定的要求。
7.2.3参与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均应根据具有代表性实测数据。
7.2.4在合理划分储量类别和级别的基础上,根据矿石类型和见矿工程分布,合理划分块段,计算储量。
7.2.5储量计算时,应圈出采空区,普查前的采空区不计算储量。
7.2.6矿石量以万吨为单位,金属量以吨为单位。
矿体圈定原则7.3.1根据工业指标和矿床地质特征和控制矿体的探矿工程,参考有关物探、化探异常圈连矿体。
7.3.2在单工程中,以等于或大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圈定矿体。
小于最低可采厚度而品位较高的样品,可按米·克/吨值圈定矿体。
等于或大于剔除厚度的夹石应单独圈出。
允许将小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样品圈入表内矿体;若矿体两侧连续出现多个表外矿样品,允许将两侧不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样品圈入表内矿体。
7.3.3连接矿体一般采用直线,也可按矿体自然趋势用曲线连接,但工程间矿体厚度不得大于相邻两工程见矿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