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术作品赏析
当代新安派画家赵瑜作品赏析

当代新安派画家赵瑜作品赏析赵瑜,当代新安派画家,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居上海。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力,深受广大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赵瑜的作品擅长用笔勾勒出一种宁静、雅致、清逸的气质,被誉为当代新安派画坛的“佳作”。
赵瑜的作品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他运用传统中国绘画的技法,结合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你能够感受到一种空灵、静谧的气息,似乎可以让人走进画中去,感受到那种无拘无束的心境。
赵瑜的山水画以中上游长江的山水为主题,对江南水乡的山水风光有着深刻的把握和理解。
他善于运用水墨的渲染和墨色的韵味表现自己对江南山水的眷恋之情,把江南的风土人情和山水景致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山峦起伏,江水悠悠,笔法写意而不失细腻,墨色淋漓尽致,给人以一种清新、脱俗、具有诗情画意的美感。
而在花鸟画方面,赵瑜的作品同样令人赏心悦目。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韵和姿态,用笔勾勒出花鸟的生动形态和婉转姿态,通过对花鸟烂漫的描写,展示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生活之美的热爱。
他的花鸟画以婉约清雅的风格见长,笔墨流畅自然,给人以一种清新淡雅的美感,不失为当代花鸟画中的佳作。
赵瑜的作品尽管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但他的创作也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他能够将传统中国绘画技法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充满时代气息和个性魅力的作品。
他的画作不仅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引导人们去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关注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注重画面的内涵和韵味,通过画作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使人们对中华文化和绘画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赵瑜的作品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也受到了许多国外藏家和艺术机构的关注和收藏。
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和参加大型画展,受到了艺术界和收藏界的一致好评,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中的佼佼者。
赵瑜的作品集中展现了他对江南山水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然美的独特表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魅力。
当代名家绘画作品鉴赏及工笔人物画用线技巧分析与研究

当代名家绘画作品鉴赏及工笔人物画用线技巧分析与研究作者:徐丽娜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年第11期与西方绘画作品不同,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力求简洁有力。
中国画追求神似,而非形似,故很多中国绘画大师仅用寥寥几笔便能完美表达作者情意,将中国画的独有神韵传予世人,讲述画中包含的深刻内涵。
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用线特点及技巧,探讨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转型与发展,并结合当代若干名家绘画作品鉴赏,浅谈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一些思考和见解。
一、中国工筆人物画用线特点与技巧分析(一)讲究以形传神中国工笔人物画自诞生至今,以形传神是其主要特点。
中国工笔人物画与其他中国画一样,通过大量留白以及拥有极强概括能力的线条完成极具艺术特色和冲击力的作品,完美表达画作神韵。
简单用几笔线条创作的作品,可以抛弃过多线条的修饰,冲破纷繁复杂的线条阻挡,使作品整体形象呈现出饱满而生动的状态,让人们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及艺术美感。
线条的重要作用意味着线条组合成为增强画作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技巧,画者不仅要精准把控线条变化,营造丰富的层次感、空间感,而且需要运用精准的线条使人物得以定型,用不同弯曲程度、不同粗细程度的线条表达不同的人物形象,呈现形神兼备的效果。
对此,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总结提炼出“传神论”,提出通过工笔人物画展现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内在品质,这是对中国工笔人物画的最佳诠释。
(二)讲究形式美感工笔人物画通过线条表现人物形态和造型,细致描绘人物神态变化,使作品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赋予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形式美感”。
用线条进行创作,是工笔人物画技法的基础。
历代画者在进行绘画作品创作时就已经总结提炼出独特的用线和造型表现方式。
最广为人知的“十八描”,就是众多绘画大师的智慧结晶。
一幅绘画作品的创作并非一蹴而就,要想取得理想效果,需要进行反复修改。
前人总结的绘画技巧及方法可以让创作者少走弯路,快速提升绘画水平,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生动展现画作内涵。
当代美术作品赏析

我发现的黄金分割美医学院薛信斌(一)人体中的黄金分割一些数据的陆续发现,表明人体其实是世界上最美的物体。
德国美学家泽辛对人体做了大量的计算,发现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竟然有四处,即为肚脐、咽喉、膝关节和肘关节。
就人体的整体结构而言,从脚底往上量,人整体身高的0.618处正好在肚脐附近。
而在中医中,人体中两个个重要的穴位:―气海‖(又称―丹田‖)、―命门‖都在这个位置附近。
肚脐以下与一个人整体身高的比为0.618:1,就构成了黄金分割,这样的比例会给人以舒服、优美的感觉。
除此之外,人体上还存在3处黄金分割。
一处是咽喉,是肚脐以上部分的黄金分割点。
咽喉至头顶与咽喉至肚脐长度的比为0.618:1。
另一处是膝盖,是肚脐以下部分的黄金分割点。
膝盖至脚后跟与肚脐至膝盖长度的比为0.618:1。
再有一处是肘关节,是上肢部分的黄金分割点。
肩关节至肘关节与肘关节至中指指尖长度的比也为0.618:1。
如果一个人这四处结构的比例都符合黄金分割律,那么这个人的身体比例看起来就是最优美的。
除此之外,人体上还有很多细微之处都能看到黄金分割的身影,这是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比例。
人的生命体征中也有许多符合黄金分割的现象。
人类的消化道长9米,其0.618为5.5米,是承担消化吸收任务的小肠的长度。
人体最适应的温度就是用黄金分割率乘以自身的温度,人的正常体温是37.5摄氏度,它和0.618的乘积为23.175摄氏度,人处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时,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会处于最佳状态。
养生学家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动和静是一个0.618比例关系,大致四分动六分静才是较佳养生之法。
医学专家分析后发现,人的脑电波图,当高低频率的比为1:0.618时,是身心最感快乐欢愉的时刻。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3篇

世界艺术绘画大师席勒作品赏析第一篇:《天鹅湖》中的席勒席勒是19世纪欧洲艺术圈里的一位杰出人物,不仅在美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也是音乐艺术的重要推手。
他的绘画作品充满了感性与艺术性,是经典美学的杰出代表。
《天鹅湖》是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描绘的是一个湖泊上飞翔着的天鹅群。
整幅画面色彩渐变、层次分明,天空、水面、树木等元素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诗意般的美感。
天鹅们的翅膀和体态都栩栩如生,仿佛真的在翱翔。
这幅画深受当时观众的欢迎,被誉为“一幅经典佳作”。
席勒的作品擅长于表现自然风光,而《天鹅湖》更是将它发挥到了极致。
他使用了大量的明暗、色彩和对比等手法,将画面的主题完美地展现出来。
整幅画传递出的是轻盈、柔美、优雅和自由的艺术情感,呈现了席勒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心灵世界。
第二篇:席勒的风景画除了《天鹅湖》之外,席勒还擅长于风景画的创作。
他能够通过画笔,将风景与真实社会相结合,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感性和理性的美感。
通过大量的色彩、明暗、交叉等处理,让画面在技巧含量的同时,仍保持着原始的情感体验。
其中有一幅叫做《荷兰村庄的小港口》的画作。
这幅作品构图精致、布局合理,在画面的左侧是一个小港口,停满了小船;中间是广阔的湖面,远处有半山腰上的小山丘;右侧是远离人烟的草地和郁郁葱葱的树木。
画面色彩柔和、温馨,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和美好的视觉感受。
席勒这样的风景画或许不如自由画那样能够吸引眼球,但它将画家运用多种技法、沉浸于自然中的生命状态以及对生命中常见事物的洞察融为一体。
整幅画有一种自然而又恬静的气息,让人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纯真和美好。
第三篇:席勒的肖像画席勒的肖像画亦相当出色,画作充满着细腻的人物表情和情感,给人以阅读的感觉。
他的灵感源自于日常生活类画展,对于那些从未画过肖像画的学子来说,艺术家让他们经常去人群里找到自己的受众,并试图抓住一些以前没想过的肢体姿势和表情。
席勒强调每个人脸上的细节,将人物深深地植入了观众心灵中。
美术鉴赏_向日葵_梵高

•
这是一幅充满感情 的画, 会让人回忆起夏日 的时光; 它不仅是一幅画着 切花的静物画, 同时也是一幅最不 安、躁动的静物画。
在一片饱满而纯净的铬黄色调画布上 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 披着夏日里炽热的阳光, 犹如一群年轻的舞者狂热地扭动着身躯 拥抱在一个外形圆滚滚、 色彩暖洋洋的陶瓶里, 散发着浓郁的、秋天般的成熟。
向日葵——生命旺盛的太阳旋转之花 因为永远面对着阳光, 所以象征着虔诚, 象征追随耶稣基督的灵魂。
向日葵记录了这名画家从学徒到大师的崛起路, 他借着描绘花头来研究形状, 质感和色彩比如说向日葵的种子用的是精彩画法 呈现花瓣时用的则是厚重的颜料, 干硬的花梗用的画法又不一样, 背景则是鲜艳华美, 这样的画确实令人啧啧称奇。
最后以当代青年诗人骆一禾为纪念梵高的一首诗歌作为结束语吧雨后的葵花静观的葵花喷薄的花瓣在雨里一寸心口藏在四滴水下静观的葵花看凡高死去葵花本是他遗失的耳朵他的头堵在葵花花园在太阳正中在光线垂直的土上梵高你也是一片葵花
美术鉴赏作业
赏析作品:向日葵
作者简介:
• 文森特· 威廉· 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 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 患精神病自杀身亡。早年经商,后 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 绘画。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 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 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 《塞纳河滨》等。曾两次在咖啡馆 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 作品。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 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 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 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 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 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 装饰性、寓意性。台湾译名梵谷。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四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四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主要作品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宗圣宫遗迹》《终南远眺》《枣林之晨》《颐和园知春亭》《颐和园后湖》《一夜雨》《野葡萄》《西湖岳庙》《西北炼油厂》《瓮城》《天津新港》《太行秋收》《苏州庭院》《苏州留园》《石景山钢铁厂》《山深春到迟》《三味书屋》《青龙桥》《农家老宅》《林海》《老井》《海滨》《海湾小镇》《富阳村头》《房山十渡写生·绝壁夕照》《谛听》《大连新港》《鞍钢在建设中》《紫砂艺人》《织网女》《灶头》《苏州近郊老农》《苗家绣女》《葵花与柿子》《纸老虎》《辛集面塑》《喜气临门》《人民翻身兴家立业》《捷足先登》《儿童劳军》《武陵源天桥》《太行十渡之秋》《丽江老街》《哪吒闹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等。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赏析张仃《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33x49cm中国美术馆藏——张仃捐赠作品 1950年作。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宗圣宫遗迹》赏析张仃《宗圣宫遗迹》68x138cm中国美术馆藏——张仃捐赠作品1989年作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终南远眺》赏析张仃《终南远眺》90x57cm中国美术馆藏——张仃捐赠作品1994年作。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枣林之晨》赏析张仃《枣林之晨》中国美术馆藏——张仃捐赠作品 1994年作。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颐和园知春亭》赏析张仃《颐和园知春亭》68.5x68.5cm张仃作品 60年代。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颐和园后湖》赏析张仃《颐和园后湖》70x70cm中国美术馆藏——张仃捐赠作品70年代。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一夜雨》赏析张仃《一夜雨》68x68cm中国美术馆藏——张仃捐赠作品1991年作。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野葡萄》赏析张仃《野葡萄》68x68cm中国美术馆藏——张仃捐赠作品90年代。
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张仃《西湖岳庙》赏析张仃《西湖岳庙》44x34cm中国美术馆藏——张仃捐赠作品1954年作。
美术与设计作品赏析

美术与设计作品赏析美术与设计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艺术馆、博物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家居装饰、服装设计等方面,都可以看到美术与设计作品的身影。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更是对生活、对时代的诠释和表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来赏析一些著名的美术与设计作品,探索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星夜》。
这幅画作是梵高在1889年创作的,它展现了一个夜晚的星空和一片田野。
画中的星空充满了强烈的动感和生命力,星星闪烁着不同的颜色和光芒,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感觉。
而地面上的田野则展现出了梵高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
这幅作品的色彩搭配和线条运用都展现了梵高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接下来,让我们转移到设计领域,来看看一些著名的家居设计作品。
比如说,著名设计师蔡友才的作品《水墨长廊》。
这是一组家具设计作品,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艺术。
整个系列的家具都采用了简约而又精致的设计风格,搭配上淡雅的水墨色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中。
这些家具不仅仅是实用的家居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品,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艺术的美好。
除了传统的绘画和家具设计,当代的艺术与设计作品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
比如说,数字艺术作品《无尽的旅程》。
这是一组由数字艺术家创作的作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出来。
观众可以通过头戴设备,沉浸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感受到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这种数字艺术作品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科技的创新运用,更是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一种反思和表达。
总的来说,美术与设计作品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家们的创作,更是对生活、对时代的诠释和表达。
通过赏析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与设计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它们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启发。
希望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和欣赏美术与设计作品,让艺术的力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当代中国艺术家绘画赏析

■ 榕,独树成林。画作右上方有一小岛,岛上榕树根
《 一 樹 榕 蔭 一 天 堂 》
大 千 多 胜 境 , 小 鸟 一 天 堂 ”
茎相连,枝叶交错,密密麻麻,层层叠叠,连绵不断, 宛如一片森林。在这密不透风的榕树林上,无数只小 鸟正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飞舞,有的盘旋滑翔、有 的追逐嘻戏、有的寻寻觅觅、有的叽叽喳喳、有的展 翅高飞、有的欲落枝头……我仿佛也飞入到鸟群中, 变成了一只快乐的小精灵,尽情地欢唱,尽情地飞舞, 尽情地渲泄着。一树榕荫一天堂,榕林就是小鸟的天 堂。在茂密的榕荫下,谁又能说有思维、有情感的人 就一定比小鸟幸福快乐呢?
金碧风格是大千先生年轻时所作, 十八岁时到日本学习染织工艺,吸 收了光琳派的金碧装饰性画风,又 结合了唐朝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 水”画法来画荷,在金笺纸上用墨 线勾勒后,填染石青、石绿、朱砂 等矿物质颜料。大千先生强调“要 想画出成绩来,首重勾勒,次重写 生,其次才能谈到写意,勾勒就是 用笔、墨线条来描画。”至于朱荷 的花瓣,打底之后以厚重的朱砂逐 次晕染,因为对比色彩的关系显得 自然华贵浓艳,由此可以窥见大千 先生的传统功力之深厚
升生自应树州旗巍土虬主甘 华活然』,沿臶然不劲要迎 和道的著如江。的断苍景祥 浓路客名小路它动发老观的 缩和观的鸟当们态展的,榕 为艺真理天年如和壮枝既树 个术实念堂钉南造大干有构 人世的的触铁澳型成,如成 的界存巨发钉的,新更盖了 人的在榕高系』像林有的艺 生主, 层缆抗猛的生树术 经体也 领停英士根生冠视 历笔是,导泊榕、须不绿野 。墨构它』战『像,息荫的 ,成们榕船,飘其伸,主 也自是树的如扬伟向也题 将己大效古广的岸沃有、 ……
张大千
张大千(1899~1983)中 国现代中国画家。名权, 后改作爰,号大千,小 名季爰。1899年5月10 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 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 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 蜀,卜居内江。父张怀 忠,早年从事教育,后 从政,再改盐业。母曾 氏友贞,善绘事,姊名 琼枝,亦善画。兄弟10 人,二兄张泽,别号虎 痴,以画虎名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发现的黄金分割美医学院薛信斌(一)人体中的黄金分割一些数据的陆续发现,表明人体其实是世界上最美的物体。
德国美学家泽辛对人体做了大量的计算,发现人体的黄金分割点竟然有四处,即为肚脐、咽喉、膝关节和肘关节。
就人体的整体结构而言,从脚底往上量,人整体身高的0.618处正好在肚脐附近。
而在中医中,人体中两个个重要的穴位:―气海‖(又称―丹田‖)、―命门‖都在这个位置附近。
肚脐以下与一个人整体身高的比为0.618:1,就构成了黄金分割,这样的比例会给人以舒服、优美的感觉。
除此之外,人体上还存在3处黄金分割。
一处是咽喉,是肚脐以上部分的黄金分割点。
咽喉至头顶与咽喉至肚脐长度的比为0.618:1。
另一处是膝盖,是肚脐以下部分的黄金分割点。
膝盖至脚后跟与肚脐至膝盖长度的比为0.618:1。
再有一处是肘关节,是上肢部分的黄金分割点。
肩关节至肘关节与肘关节至中指指尖长度的比也为0.618:1。
如果一个人这四处结构的比例都符合黄金分割律,那么这个人的身体比例看起来就是最优美的。
除此之外,人体上还有很多细微之处都能看到黄金分割的身影,这是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比例。
人的生命体征中也有许多符合黄金分割的现象。
人类的消化道长9米,其0.618为5.5米,是承担消化吸收任务的小肠的长度。
人体最适应的温度就是用黄金分割率乘以自身的温度,人的正常体温是37.5摄氏度,它和0.618的乘积为23.175摄氏度,人处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时,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会处于最佳状态。
养生学家通过多年观察发现,动和静是一个0.618比例关系,大致四分动六分静才是较佳养生之法。
医学专家分析后发现,人的脑电波图,当高低频率的比为1:0.618时,是身心最感快乐欢愉的时刻。
(二)自然界中的黄金分割生活中能见到的植物常常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比如说向日葵的花盘,菠萝的外表皮以及枫叶的叶脉和叶子宽度的比例。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处处蕴涵着一种特殊的关系,那就是黄金比例。
葵花籽在向日葵的花盘上呈相反的弧线状排列。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找到一些曲线,通常顺时针旋转的有89条,而逆时针方向的则有55条。
也有的向日葵是55,34或者144,89的组合,这是由花盘的大小决定的。
如果我们把每一组的比值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他们越来越接近1.618,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处处都留下了黄金分割的痕迹。
科学家们还发现,植物中像牡丹、月季、荷花、菊花等观赏性花卉含苞欲放时,花蕾呈直的椭圆形,且长短轴的比例大约接近于黄金分割。
经过观察可以发现,在有些植物的茎上,两张相邻的叶片的夹角是137.28°,这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
(三)艺术作品中的黄金分割西方画家大都非常注意把和谐的比例关系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达·芬奇就曾经去挖掘出人的尸体来测量人体骨骼结构的确切比例,他也因此成为宣称人体的结构比例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率的第一人。
艺术家在设计创作其作品时都会有意识地、严格地遵循黄金分割比率。
维纳斯雕像大家都很熟悉,美妙绝伦,为世人所赞美。
她之所以有如此倾人之美,与她黄金分割的设计是分不开的,她肚脐以上部分与肚脐以下部分长度的比例约等于0.62,非常接近黄金分割比例0.618,这种伟大的艺术无疑是美的原理和数学理念和谐统一的典范。
优美动听的琴音,也是综合了各种条件而得来的。
在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舒伯特等人的音乐里,无不流淌着黄金分割的完美和谐。
乐曲中的大小高潮部分大都处在乐曲的5:8的交叉点上。
黄金分割律也是小提琴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斯特拉迪瓦里在制造小提琴时正是用黄金分割来确定f 形洞的确切位置。
中国古人虽不知这个神奇数字的存在,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至理名言:―善画者留白,善乐者希声,善言者忘语,善书者缺笔,大贤者若痴,大智者若愚‖。
明朝李焕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耳‖。
这些古代哲理,无不隐喻着黄金分割的精髓。
国画、书法讲究―意到笔不到‖,笔到则太露,意到则回味无穷,只托出一大半儿就给人留以想象和发挥的余地。
(四)著名建筑中的黄金分割古希腊帕提侬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完美建筑,它的高和宽的比是0.618。
建筑师们发现,按这样的比例来设计殿堂,殿堂更加雄伟、美丽;按这样的比例去设计别墅,别墅将更加舒适、漂亮。
连一扇门窗若设计为黄金矩形都会显得更加协调和令人赏心悦目。
15世纪末期法兰西教会的传教士路卡·巴乔里发现金字塔之所以能屹立数千年不倒,且形状优美,原因就在于其高度与基座每边的结构比例为5:8。
金字塔有五个面,八个边,总数为十三个层面,由任何一边看过去,都可以看到三个层面。
古希腊的巴比伦神庙严整的大理石柱廓,也是根据黄金分割律分割整个神庙的,因此看上去显得威武、壮观,成为繁荣和美德的象征。
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正面高度和宽度的比例是8:5,它的每一扇窗户长宽比例也是如此。
法国埃菲尔铁塔也有与0.618有关的数据。
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黄金分割的身影。
太和门庭院的深度为130米,宽度为200米,其长宽比为0.65,与黄金分割率0.618十分接近。
紫禁城最重要的宫殿——太和殿位于中轴线上,在中轴线上,从大明门到景山的距离是2.5公里,而从大明门到太和殿的庭院中心是1.5045公里,两者的比值为0.618,正好与黄金分割率等同。
中外名人与美术因齐白石从二十七岁到九十七岁,从事绘画的时间长,分五个阶段来分析齐白石绘画的师承和特点:齐白石是一位受当代、古代画家影响而在继承古代绘画艺术基础上大胆创新的画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别出新裁,平易近人。
以写实为主,取材都是自己接触或亲眼见过的,没见过的从来不画,一生坚持生活的艺术。
(一)二十七岁至四十岁为临摹阶段。
(二)四十岁至五十六岁为早期阶段。
(三)五十六岁至六十五岁为变法阶段。
(四)六十五岁至八十八岁为中期成熟期。
(五)八十九岁至九十七岁为晚期阶段。
临摹阶段此时期作品,我们见的少,曾见过他三十六岁时山水作品四幅,完全用墨,看上去还是传统画法,比较死板,但从笔墨技巧运用上,也是很有味道的。
再有从画上见到他的花鸟作品,很像李复堂,这说明他也受其影响。
这个时期,他绘画的作品墨笔多,设色很少,以粗笔传统较多。
四十或以前,主要是在家乡湘潭一带学习绘画。
二十六岁拜萧芗核、文少可学画人物、肖像,也画山水人物。
二十七岁拜胡沁园,学绘工笔、花鸟、草虫;跟谭荔生学山水。
此时期主要是以学画工笔临摹为主,绘画的立意上、布局上、用笔上、设色上都很注意法度,处处合于规矩,这阶段为打基础阶段。
三十六岁拜文人王湘绮为师,学作诗文,成为他生活和艺术道路上主要转折点,开始由民间画师转变为文人画家。
早期阶段临摹时用心研究用笔、着墨、调色、构图、题诗等。
在他五十八岁的题诗稿中曾写到:“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
恨不能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
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再有从他在七十岁时题画诗中写到:“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从以上二段看出,齐白石对这四位画家作品钦佩、重视的创新精神。
五十岁后,作品笔意多取法于吴昌硕;意境趋向八大山人;用笔运墨挥洒豪放,师法大涤子、青藤,吸取各家神髓,“师于古而不泥于古”,善于接受先进画家成熟经验。
绘画上转入以写生为主,改画大写意笔法。
几次出游中结识不少画友、诗友、朋友。
看了许多名人书画,像徐天池、八大山人、陈白阳、石涛、扬州八怪的金农、黄慎、郑板桥等,以及周少白、吴昌硕等,收益颇多,对齐白石影响很大,赞叹不已,赞成他们创新精神,尤为崇拜天池、八大、石涛、吴昌硕。
他学习徐渭泼墨豪放,淋漓尽致;石涛作品笔法简略,意境深远;八大山人的独创精神,气势磅礡。
四十岁一五十六岁,曾五次出游大江南北,名胜古迹,见到西安的碑林、雁塔坡、清华池等,游览长江洞庭、衡山、庐山、桂林等名川大山,开阔了眼界,师法大自然,充实了作品「造化」内容。
他每到一处,对景物打素稿,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做为作品的初稿。
变法阶段这时期花卉一类的题材是葡萄、大桃、藤萝等,在构图上多数表现出以树木、地根为主体,花叶、果实比较小,枝叶系密,色彩平淡,这是他变法后旱期特征。
画虾也一样,此时,虾较小而多,体短须短,造形很活泼!但神态不足。
腹部是五节,但少姿态。
长臂钳也缺乏姿式的变化,更没有挺拔有力的样子。
腹部小脉也比较多。
头部长须,只是平摆六条或放射状,看不出摆动开合的动态。
在陈师曾启发下,齐白石改变画风,在题材上面对自然,力求真实。
在笔墨上别师法吴昌硕,开创了气势雄伟的大写意派。
首先开启了“红花墨叶”派画法,用鲜的洋红点花朵,用浓墨作花叶,这样红的花朵,配上不同墨色的荷花,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画面上清新、健康的情调。
但变法后早期作品还不够成熟,处于形强神弱阶段。
五十岁后来北京时,民国初年,一些守旧画家对于写意画不甚埋解,认为齐白石作品“粗野”。
齐白石作品虽法于石涛、八大、白阳,融合己意,但不被重视,不为人喜欢,惟很受陈师曾重视喜爱。
当时陈师曾劝齐白石“要自出新意,变通画法,要独创风格,不必求媚世俗”。
并赠诗说:“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中期成熟期这是高度的提炼,既具实又美,是前人没有的。
他在八十二岁时题画诗写道:“塘无鱼虾自奇,也从叶底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名声到老纸。
”后两句说明他画虾不同于平常,他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
画虾,腹部也是五节,但伸、曲、弯、弹,非常有力。
腹下的小腿简练到五条。
虾的头部用浓淡墨相生的办法,表现虾的头胸分量更重,透明感更明显。
虾的眼睛用浓墨横点突出很长,显得更生动。
虾的短须上,两条长臂钳显得挺拔有力,软中带硬,节与节之间表现了笔断而意在的意境。
六十五岁至八十五岁,为后中期,也是成熟时期。
笔墨纵横淋漓,气势雄伟,任意挥写,超脱奔放,生动活泼,形神兼备,臻于妙境。
善于运用墨彩深浅、浓淡的特点,表现对象的质感。
笔力功夫纯熟,炉火纯青,准确神似。
构图上更为巧妙,充分表现“画外有画”“简而不空”的意境。
赋色上鲜艳泼辣,喜用洋红,明快浑厚。
晚期阶段齐白石作画非常勤恳,天天画。
举个例子,八十五岁题画写道:“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叫一日闲过也八十五岁以后为晚期,作品之构图、色彩、挥笔、运墨已从有法到无法,随心所欲作画,喜用洋红,工虫一粗一细,多用粗花卉配工虫(早期工虫)。
晚年用色浓。
晚期九十岁后画虾,去掉须了。
20世纪前的西方名画故事1,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简介:弗朗索瓦·米勒(Francois Millet,1814-1875)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