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概论2版(刘成武,黄利民等编著)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经济与社会期末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经济与社会期末复习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
公有资产≠ 国有资产
国有企业≠国有经济
经营性资产≠ 非经营性资产 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经济≠股份合作制
改为:物质资料生产 (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1.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改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三、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8分)
1. 地位(必要性) •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重要性 ①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改善民生; ②有利于技术创新,推动创业就业;转移农村富 余劳动力; ③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转变政府职能; ④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发展;
怎样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掌握一个核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总的来看,第二课的关键词就两个:即市场、政府,围绕 的核心就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的关系。 这二者是互相对立但又不可分割的,因其能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国家宏观调 控、市场调节,各有优劣,相互弥补,但市场始终在资源 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它们的地位不是同等的,政府 的宏观调控应该引导和服务市场主体(即企业、居民), 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③实现形式: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①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②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

第01章 演化的自然-2019-2020学年九年级科学章节知识框架思维导图(浙教版)(下册)

第01章 演化的自然-2019-2020学年九年级科学章节知识框架思维导图(浙教版)(下册)

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既存在着遗传现象,也同时存在着变异现象。

自然界中存在遗传现象,才能保证生物种族的延续和发展;自然界中存在变异现象,生物才能进化,才能促使新物种的形成。

性状表现具有差异性不同的生物个体在性状表现上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使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因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其性状表现也往往具有差异性。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例如,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有耳垂与无耳垂等。

近亲指血统关系比较近的亲戚,一般把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称为近亲。

例如,表兄妹、堂兄妹等都是近亲。

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近亲结婚的夫妇所生子女患遗传病的概率较高,如表兄妹婚配的家庭发病率比一般家庭要高 6 ~ 60 倍。

行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进行产前诊断。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 《思维导图画册》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 《思维导图画册》

《思维导图画册》-(八年级)第一讲《海底两万里》知识思维体系科学画册•南非面临严重缺水状况专家:从南极拉回冰山据路透社与《每日邮报》报道,救助专家Nick Sloane大胆推出计划,从南极捕获冰山以解决南非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

此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包括穿行1200英里(约1990公里)开阔水域,计划可为南非提供数百万升洁净淡水Sloane认为,他的计划“可以在一年内每天生产1.5亿升淡水”,满足城市约30%的需求。

他计划在月末举行会议,向城市官员和投资人推出自己的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2亿)计划。

市政府目前尚未回应。

•海冰已成塑料微粒临时“储存库”塑料污染已经扩散到多远?英国《自然·通讯》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环境学研究称,曾经纯净的海冰正成为塑料微粒的临时“储存库”——海冰内含有大量塑料微粒(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它们是随海冰移动而扩散至北冰洋的。

该发现同时证实,大量塑料微粒可能因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冰消融而被释放进入海洋。

每年大量塑料垃圾涌入海洋,其中大块塑料会分解为微粒。

此前一项研究显示,已有数以万亿计的塑料微粒出现在北极海冰中,每立方米海冰含有多达240个塑料微粒,这一密度约是大太平洋垃圾漂浮带塑料微粒的2000倍。

此次,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院科学家埃尔科·皮肯及其同事,分析了冰芯中塑料微粒的组成以及海冰的漂移轨迹,使用冰生长模型鉴定了究竟是哪些区域的塑料微粒在海冰生长期间被困在冰内,并鉴定出了不同起源冰芯内聚合物的独特组成。

研究还表明,这些海冰样本源自美亚海盆和欧亚海盆,大部分是通过北极贯穿流(Transpolar Drift)穿过北冰洋中部的。

研究人员认为,北冰洋中部的塑料微粒分布比之前所想的要复杂得多。

更严重的是,因海冰消融而释放的塑料微粒,很可能将遍布北冰洋表面和深水区域,被海洋中的滤食性动物吃掉,存留在它们体内,再经过食物链层层传递。

2017新课标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课件(含课本答案和思维导图)

2017新课标湘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容量课件(含课本答案和思维导图)

▲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资源环 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深圳人口容 量大的原因
负相关
正相关
地图册P13
P24活动”
2.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曾对我国各地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进行了研究…
潜力区 北温带 中温带 南温带 北亚热带
具体地区
大兴安岭北部 东北地区 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东部、苏皖 北部、辽南 长江中下游
2.人口合理容量 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 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佳人口数量)。 P22
3.资源环境承载力 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 规模(即人口最高容量)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P21
问题:深圳面积这么小,为什么能够容纳这么多人口?
红色字体为笔记内容
必修Ⅱ: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容量
人口增长
三、人口合理容量
阅读课本P21-24,思考完成:
1.什么是人口容量?什么人口合理容量?什么是资源环境承载力?
2.P24“活动”第2题。
注意:红色字体为笔记内容
必修Ⅱ:人口与环境
第三节 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三、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 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 的人口数量(包含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最高容量)。 P21
3.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纳的人口数量超过该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会导致本地区的资源短缺并因过度开发利用资源而导致环境的 结构和功能被破坏,还会由此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衡量人口增长快慢的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100% 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100%

第1章资源科学概论

第1章资源科学概论
物质循环对资源环境影响较大的水、碳、氮三大 循环。
资源研究要充分考虑资源开发、利用、生产、消 费以及消费后全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转化特性。
C的循环
水分循环
有机界的生物循环
(3)地域分异规律原理
地理学基本原理: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 的方向发生分化(异),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称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这种分异的原因即 是地域分异因素。制约或者支配这种分异的规律,称为 地域分异规律。
(4)定量化:从定性转向定量、半定量,日益模式化和数量化; (5)现代化:从常规手段转向高技术的应用,研究方法和手段
日益现代化.
2.资源科学研究的前沿及热点领域
(1)资源安全战略研究
特别是水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等。
(2)资源信息研究
包括检测与观测系统、高效全球通用的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
时期资源的保证程度与潜力。 (4)探索人类活动对资源系统的影响。 (5)研究区域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6)探索新技术、新方法在资源科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
中的应用。
第二节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与理论 基础
一、资源科学的学科 体系
二、资源科学的理论基 础
(一)十大基本原理
(1)能量转化与守衡原理;(2)物质循环原理; (3)地域分异规律原理;(4)因地制宜原理; (5)自然节律原理; (6)生态平衡原理; (7)林德曼定律原理; (8)最低因子限制律原理; (9)系统论原理; (10)价值规律原理
(10)价值规律原理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资源本身具有使用价值,不构成商品,但在开发
后,有了人类的劳动,变成生产和生活资料,进 入经济流通领域,不仅有使用价值还有价值。 价值规律调节资源生产-消费、分配-资源开发的关 系。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原创)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原创)

五年级科学下册思维导图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四单元热2.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2课,是校园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的延续,与第1课共同引领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调查活动,完成课程标准里的“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7.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7.3.3对常见植物进行简单的二歧分类”学段目标。

此前,学生从形态、颜色等方面对植物、动物有了全面的了解,对校园里的生物进行了探索,了解了生物的多样性。

本课的内容则落在“针对生物种类多样、分布广泛等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示校园生物状况”上。

本课首先通过回忆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引出校园生物的相关问题;然后通过交流调查活动将各组的调查结果汇总在一起,形成对校园生物种类和分布的整体认识;对生物整体有了认识后,确定一个标准,按照二歧分类法将校园里的植物进行分类;最后,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展示校园生物状况。

通过观察分析校园生物分布图,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校园生物的整体认识,有利于发现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学生分析】学生需要在以下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1.具有对校园生物大搜索活动中发现的生物进行整理、分析的能力,这样为应用二歧分类法将生物进行分类及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奠定基础。

2.对校园环境特别熟悉,能在平面上进行简单的分布。

3.简单分布之后,通过设计、画图将生物呈现出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校园生物较多,学生可能会遇到不熟悉的生物,这就需要教师提前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并实地观察校园生物,为学生的学习、认识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2.不同环境中生活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2022年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思维导图

五年级科学下册思维导图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第四单元热2.2《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2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独木舟装载量小和稳定性差,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指出浮的材料可以造船。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设计、制作、测量与完善竹筏模型(木排)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并认识到改变相应结构对船的功能的影响。

第三部分——研讨,学生根据制造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竹筏;通过竹筏(木排)与摇橹木船、宝船的对比,给学生提供改进和优化竹筏(木排)的蓝本。

第四部分——拓展,继续改进自己的竹筏或木排。

【学情分析】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生对船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也发现独木舟存在不稳定、装载量少等缺点。

在独木舟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材料的装配结构提升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这对五年级学生而言难度不大。

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竹筏(木排),让学生经历一个工程设计过程,意识到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木排)模型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科学态度目标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竹筏(木排)的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船的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难点:竹筏的制作和测试。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竹竿(长度25cm,直径约2.5cm)5根、桐木条(长度15cm,宽度0.8cm,高度0.8cm)4根、水槽、橡皮筋(对折长度8cm,宽度0.4cm)4根、钩码1盒等。

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课件

自然资源学原理(第二版)课件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一、不可更新资源可得性的度量 1、资源基础(resource base) 资源基础是指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估算某些特殊非燃料矿物 资源基础的方法是,用这些矿物的元素丰度或者克拉克值(即化学 元素在单位地壳中的平均含量g/t)乘以地壳的总质量。 2、探明储量(proven reserves) 是指已经查明,并认为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 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藏量。 3、条件储量(conditional reserves) 条件储量也是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采掘技 术和生产技术来开采是不经济的储量。显然,这种藏量也不是静止 不变的。
第一节 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自然资源学的前科学时期
1、史前时期的人与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零星记载、描述 3、自然资源学的萌芽
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与前沿
1、自然资源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 2、当代自然资源学研究前沿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的重 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前三位的是能源、水和矿产资源、环境。 3、世界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指向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类型
2、自然资源概念的含义
(1)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 (2)资源是由人而不是由自然来界定的。 (3)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能力在不断发展,因此自然资
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4)人的需要与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有关。 (5)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具体对象和范围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开设本课程的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全面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学的概念、 原理、属性、演化过程、开发利用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 响;了解自然资源学的学科地位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