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Ⅰ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考试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108总学分:6开课学期:第5、6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开设的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中国历史文选是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典籍并着重选取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著名的篇章学习的学科。
通过中国历史文选的学习,可以使历史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基本史籍有一个基本了解,并且能够掌握中国史籍的阅读与分析等实际运用的能力,它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文言史料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入门课程,从而利于历史学特别是中国历史的深入学习和研究。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绪论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理解学习中国历史文选的方法。
掌握历史、历史学、文献、历史文献和历史要籍的涵义及内在联系;区分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与考古文献档案、民族文献;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学进行分析能力,强调学习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先秦时期史籍序言及史料特点了解先秦时期史籍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此时期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的设置;介绍先秦时期所产生的典籍及其史料、史学价值。
理解先秦时期史官及其职能、先秦时期史体处于雏形阶段。
掌握文献载体、先秦时期的重要典籍;培养学生利用先秦史料的能力。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重点了解《牧誓》的史料价值;帮助学生了解儒家经典之一《逸周书》的由来、史料价值及其注本。
理解《逸周书》注本。
掌握今、古文《尚书》及其真伪难点:《尚书》之作者;;选文《牧誓》的个别难解词语。
重点掌握《逸周书》史料价值;培养学生鉴别史料的能力,要求其利用唯物史观理解何谓“信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一、字词解释圩顶:形容人头顶四周高,中间低。
圩,洼田四周的埂礼容:礼制仪容俎豆:古代宴客、朝聘、祭祀用的礼器。
俎,置肉的几。
豆,盛乾肉一类食物的器皿要铚:古丧服,束于腰间的麻带。
要通腰。
又“要经”偻、伛、俯:表尊敬当世:执政、当政料量平:(做人公正)非常公平。
料,称量。
陵轹中国:欺压,干犯。
中国,此指中原地区累世:绑人用的绳索,引申为拘禁崇丧遂哀:趋详之节:走路有节奏的样子及齐平:平,和解参乘:陪乘和陪乘的人方贿:土特产属文:擅长写文章领:兼任微(言绝):微妙,深渊邉豆:礼乐,代指祭祀介胄:披甲戴盔稍:颇,甚事:量词,件依违:模棱两可,不偏向一方同力:同心协力罪责:深深自责,责备刻意:克制意欲志流:志向放荡淫欲舆:参与偏:偏爱效己:贡献一己之力济功:成就功业遗尘:遗迹不期:没有约定(未约定)清称:美誉师资:,犹师生,师徒了了:聪明伶俐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混混:同“滚滚”,滔滔不绝正自:只是志存:思念,怀念延誉:传播美名陈结:叙述自己的心意,并与之结交群下:下属明达君子:开明通达的君子风声:名望,声望。
声誉书迹:文字,文章书翰:书信,文书经略:经营,治理,筹划谋略折衡之臣:忠勇之臣。
折衡:使敌战车后撤,制敌取胜匡维:匡正维护删:选,节取浅末:短浅,肤浅恒:平常,平庸之文浑秽:污秽,污浊龟镜:借鉴往事良以有焉:是在是有道理啊准:准则英雄角力:起第:建造府第闲:熟悉蔑不胜:以老其师:老,使··疲劳折书:把书折起来二、名词解释史记1、《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
2、《史记》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构成,共一百三十篇。
记事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
3、《史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
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4、A《史记》的注本今存三家:裴骃的《史记集解》八十卷、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三十卷、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十卷。
B《史记》的旧版本,以百衲本为最善。
中国历史文化考试大纲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化课程代码:08564(笔试) 2008年12月版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和特点本课程是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导游专业(专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以名胜古迹为主)极为丰富,几乎每一个旅游景点都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着及其密切的联系。
本课程从中国古代的皇帝与皇权、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角度,较为深入地介绍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典章制度、掌故逸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也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另外,为突出旅游专业教育的特色,本课程对中国古代皇帝与皇权的产生、发展和特点,皇帝的饮食起居,与皇帝有着密切关系的皇族成员、后妃、宦官等的特权地位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因皇位和皇权所引发的血腥争夺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
这是本课程区别于其他通史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的一大特点。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他们对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典章制度、掌故逸闻、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初步掌握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所造成的影响。
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努力掌握核心内容,全面了解本课程的结构体系,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把握,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应为“北京概况与导游基础”和“北京旅游景点文化”的先修课程。
中国历史文选(同等学力)

《中国历史文选》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一、考查目标全日制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即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国通史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中国古代史约180分中国近现代史约120分(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三、考查范围中国古代史一、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中国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经济措施、思想文化。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的基本史料,掌握学习中国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4、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一)史前时期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
3、传说时代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的确立;二里头文化;“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
中国古代文学1 课程考核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1 课程考核大纲一、适应对象修读完本课程规定内容的秘书学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考核目的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阶段的文学现象、古典作家及其作品的实际能力。
属于水平考试。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本课程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在100分钟时间内完成考试任务。
四、课程考核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第一编先秦文学了解先秦社会和文学概况第一章上古文学神话的起源、性质、类型。
认识《山海经》、《淮南子》中古代神话的名篇《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黄帝擒蚩尤》等。
原始劳动歌谣及其与乐舞的关系。
原始劳动歌谣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第二章《诗经》理解风、雅、颂、赋、比、兴的内涵,概括《诗经》的内容,认识《诗经》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第三章先秦散文了解《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了解《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第五章伟大诗人屈原和楚辞了解屈原生平,概括《楚辞》的内容,理解《离骚》的内容和艺术,认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理解“风骚”的内涵。
第二编秦汉文学了解秦汉社会和文学概况第一章汉代乐府民歌认识乐府的概念,概括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概括《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的内容和艺术。
第二章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与《古诗十九首》了解五言诗的起源、班固与《咏史》,归纳《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和艺术。
第三章汉代的辞赋骚体赋、新体赋、抒情小赋。
理解司马相如与《子虚赋》、《上林赋》。
第四章汉代的政论文认识贾谊的政论,了解李斯及其《谏逐客书》。
了解班固与《汉书》、王充等人的政论文、张衡的诗赋创作。
第五章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写作,认识《史记》的文学成就,理解《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和文学概况第一章建安文学了解曹操、曹丕、曹植及其创作、建安七子,理解“建安风骨”的概念。
宁波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中国历史文选

2023年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科目考试大纲科目名称: 中国历史文选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题型结构①名词解释②简答题③材料题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中国历史文选》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工具课,这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只能是通过对字、词、语、句及语法的讲解和训练,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史第一手文言史料的兴趣和能力,使之了解和掌握传世典籍的数量、性质及功用,以便在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时,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献中的文言史料。
三、考查范围1、经部文献①《诗经·七月》②《尚书·牧誓》③《左传·晋楚城濮之战》2、史部纪传类①《史记·货殖列传》②《汉书·武帝本纪》③《后汉书·党锢列传序》④《宋书·谢灵运传论》3、史部地理类①《洛阳伽蓝记·法云寺》②《水经注·鲍邱水》4、史部史评类①《史通·二体》②《文史通义·书教下》5、史部政书类①《通志·总序》②《通典·田制》6、史部编年类①《资治通鉴·秦晋淝水之战》②《续资治通鉴·宋太祖收兵权》7、史部纪事本末类①《资治通鉴本末·安史之乱》②《宋史通鉴本末·王安石变法》8、史部学案类《明儒学案·凡例》9、子部文献①《日知录·宋世风俗》②《廿二史劄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10、集部文献①《潜研堂文集·经世子集之名何昉》②《新史学·史学之界说》四、参考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8月第3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Word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学考试大纲史上最全的复习资料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学考试大纲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四编。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学自先秦至五代的发生进展历史,把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进展中的地位和妨碍,为进一步学习各种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奇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对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XXX爻辞。
明白: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日子紧密相关。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第二节神话传奇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明白:神话的劳动起源讲。
神话的宗教起源讲。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奇的区不。
2.我国神话的要紧特征综合运用:①中国神话的特征。
②神话对后世文学进展的妨碍。
第二章《诗经》第一节《诗经》的来源、分类和流传1.识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笙诗6篇别在305之数。
2.《诗经》的收集和编定识记:①采诗讲。
②献诗讲。
③删诗讲。
明白风、雅、颂的分类依据及其意义。
3.《诗经》的流传识记:《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
明白:《诗经》的流传。
第二节社会政治诗1.下层人民抨击政治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讲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2.官吏对政治表达别满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讲明官吏对政治表达别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3.抒发日子郁懑和人一辈子忧伤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讲明其具体内容。
4.称颂执政者的诗简单运用:简要讲明其具体内容。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打印版)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
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3.试卷结构与题型:
试卷包括Ⅰ、Ⅱ两卷。
第Ⅰ卷为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
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计140分。
第Ⅱ卷由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的必考题和历史、地理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
试题只涉及单学科的内容,不涉及跨学科综合。
必考题为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的必修内容。
政治学科还包括年度间重要时事政治;地理学科涉及初中地理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
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4.分值比例:政治、历史、地理科目各100分。
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选Ⅰ》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代码:30202008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总学时: 72学时
适用对象:历史学专业
一、考试目的
检查历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对历代史籍的作者、体例、内容及成就等方面知
识的了解情况。
考察学生对历史文献的阅读能力和古文今译的水平,培养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依据该课程大纲的要求,全面考察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课程的教学内容。
其中历史要籍部分的命题,以史学名著为主。
历史文选部分的命题,除课堂讲授
的内容以外,要有一定比例的课外内容,但难易程度宜适当。
考察方式有平时作业、课程论文、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命题类
型有填空、名词解释、问答题、解释字词、古文标点、古文今译、材料分析等题
型。
期中考试可以有开卷笔试或闭卷笔试等方式。
考试要用百分制,按标准答案评分。
学期成绩折合为百分制,平时成绩占30%,
期末考试占70%,相加得出总分。
根据考试时间110分钟掌握出题量,试题覆盖面广:占各章节内容的80%以
上;题量适当:客观题和主观题各占50%;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90%以
上的题都是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6)
一、考核知识点
1、历史文献汇编史书介绍
2、文章选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1)《尚书》(2)《逸周书》
2、领会:(1)《尚书》成书时代、内容及特点。
3、应用:《牧誓》的标点、今译及大意。
第二章编年体史书的产生
一、考核知识点
1、编年体史书介绍
2、文章选讲
二、考核要求
(一)编年体史书介绍
1、识记:(1)编年体(2)《春秋》(3)《竹书纪年》
2、领会:(1)编年体史书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2)《春秋》的产生、特点及传注。
3、应用:通过对编年体史书的学习了解并掌握该类史书的概况
及价值。
(二)文章选讲
1、识记:(1)《左传》
2、领会:(1)《左传》作者、成书经过及成就。
3、应用:《城濮之战》、《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标点、今译
及大意。
第三章国别体的出现
一、考核知识点
1、国别体介绍
2、文章选讲
二、考核要求
(一)介绍
1、识记:(1)国别史
2、领会:通过学习了解并掌握该类史书的概况及其价值。
(二)文章选讲
1、识记:(1)《国语》(2)《战国策》。
2、领会:(1)《国语》成书时代与内容。
(2)《战国策》成书时代与内容。
3、应用:《武灵王平昼闲居》标点、今译及大意。
第四章其余上古史籍
考核要求:识记《世本》、《山海经》
第五章纪传体史书的创始与发展
一、考核知识点
1、纪传体史书介绍
2、文章选讲
二、考核要求
(一)纪传体史书介绍
1、识记:(1)纪传体;(2)正史;(3)三史、前四史。
2、领会:(1)纪传体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
(2)正史名称的由来及变化。
3、应用:通过对纪传体史书的学习,了解掌握该类史书的概况及价
值。
(二)文章选讲
1、识记:(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
国志》、《宋书》、《南齐书》、《魏书》
2、领会:(1)《史记》作者,成书时代既成就。
(2)《汉书》作者,成书时代既成就。
(3)《后汉书》作者,成书时代既成就。
(4)《三国志》作者,成书时代既成就。
3、应用:《平准书》、《秦始皇本纪》、《艺文志》、《让县自明本志令》、《诸葛亮传》、《宦者列传序》标点、今译及大意。
第六章编年体的继起
考核要求:识记《前汉纪》、《后汉纪》
第七章两晋南北朝方志地理书
一、考核知识点
1、方志地理书书介绍
2、文章选讲
二、考核要求
(一)介绍
1、识记:(1)《华阳国志》;(2)《十六国春秋》;(3)《水
经注》;(4)《洛阳伽蓝记》。
2、应用:了解掌握该类史书的概况及价值。
(二)文章选讲
1、领会:《水经注》的史料来源、价值
2、应用:《李宓传》标点、今译及大意。
四、试题类型
依据课程的特点和考核要求,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共10道,10分)、名词解释题(共5道,20分)、简答题(共2道,18分)、翻译题(5道,共30分),解释字词(共10道,10分)和论述题(1道,共15分)共六种类型,其中主观题与客观题的分数比例为4:6。
五、考试方法及考试时间
(一)考试方法:闭卷考试。
(二)记分方式:百分制,满分为100分。
(三)考试时间:110分钟
六、成绩评定方式
理论课程考试: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赵淡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参考书目:《中国历史文选》(增订本)张衍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高振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宋衍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2009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