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专题复习-俄国(苏俄、苏联)史
高二历史俄国(苏联)知识点

高二历史俄国(苏联)知识点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 12 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0 世纪50 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
应对美国冷战。
今日的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 年改革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2.主要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变了社会性质)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3.对外:①19 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 1905 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 年策动外蒙古独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17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 年十月革命(一)背景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三)巩固政权的措施背景: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外:协约国武装干涉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3.军事:组建红军。
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俄国史专题复习

一个大国的兴衰
——1547——A ——1917 ——B ——1922 ——C ——1991 ——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遭受 的重大挫折,你认为这是否是社会主义制 度的失败?对你有什么启示? 苏东剧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 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应当从国情出发,大 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坚持改革开 放,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 民主和法制建设,加强党的建设等。
一个大国的兴衰
——1547——A ——1917 ——B ——1922 ——C ——1991 ——
列举该国20世纪历史上一次成功和失败的 改革,分别说明他们的影响,从中你得到 什么启示? 1921年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 经济恢复与发展;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 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给我们的启示是 改革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 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俄国史专题复习
课程标准
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 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道列夫· 托尔斯泰的作品。 简述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 主要史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 重后果。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 意义。 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 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一个大国的兴衰
苏俄历史知识点总结

苏俄历史知识点总结苏联是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末的一个世界强国,它的发展和变迁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十月革命,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苏联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以下是一些苏联历史的知识点总结:1.1917年十月革命1917年的十月革命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沙俄帝国的结束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十月革命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在此之后,苏联成立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
2.列宁和斯大林时期列宁是苏联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他率领苏联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政策。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接替他成为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时期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但也发生了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镇压。
3.二战期间苏联在二战期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与盟国一起对抗纳粹德国,苏联军队在东线上进行了艰苦的战斗,最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同时也为盟国在欧洲战场上开辟了第二战线。
苏联在二战中的表现打破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孤立地位,并在战后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4.苏联的冷战和对外政策苏联在二战后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冷战时期,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对抗和竞争。
苏联在这个时期推行了一些对外政策,比如建立华沙条约组织,援助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对抗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
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赫鲁晓夫继承了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比如在农业和工业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革,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经济和政治理念。
赫鲁晓夫时期也是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一些调整和变革的时期。
而勃列日涅夫时期则是苏联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社会 reforms。
6.戈尔巴乔夫时期和苏联解体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领导人,他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比如“开放政策”和“霉后”。
九年级历史苏联知识点框架

九年级历史苏联知识点框架在九年级的历史课程中,我们会学习到苏联这个重要的历史话题。
苏联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为大家整理苏联相关的知识点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
1.苏联的建立和革命在20世纪初,俄国爆发了一次旨在改变社会和政治体制的革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俄国革命。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工人和农民的苏维埃政权。
1917年,即俄国革命年,被认为是苏联最重要的历史节点之一。
2.斯大林时期随着列宁去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斯大林时期(1924-1953年)是苏联历史上最重要和最有争议的时期之一。
斯大林通过集体化和工业化的政策,加强了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但同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和政治迫害。
3.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军队进行了艰苦的战斗,并最终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苏联人民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为盟军取得了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4.苏联的扩张和冷战二战结束后,苏联开始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的卫星国,这些国家形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苏联和西方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迅速升级,并且最终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冷战期间,苏联与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竞赛持续了几十年。
5.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1991年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苏联面临了内外压力的巨大挑战,包括经济衰退、民族矛盾和政治动荡。
最终,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相继宣布独立,苏联在1991年底解体。
再总结一下,九年级历史中关于苏联的知识点大致可以分为苏联的建立和革命、斯大林时期、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苏联的扩张和冷战以及苏联的解体等五个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苏联的历史和对世界的影响。
当然,以上只是苏联历史的简要框架,实际上苏联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其历史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深入研究苏联历史,我们还需要学习更多相关的知识,如苏联的经济体制、文化和艺术发展等。
高中历史苏联知识点

高中历史苏联知识点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20世纪初至90年代初存在于欧亚大陆的一个国家,其历史知识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联的成立、发展和解体过程,不仅对俄罗斯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研究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苏联的成立始于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随后,苏联经历了内战和经济困难时期,但通过新经济政策(NEP)等措施逐渐恢复了经济。
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通过五年计划快速实现了工业化。
同时,斯大林还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也引发了严重的饥荒和社会动荡。
二战期间,苏联在抗击纳粹德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两极格局中的一极,与美国展开了长达几十年的冷战对抗。
在这一时期,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在太空探索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苏联的经济发展逐渐暴露出结构性问题,如资源分配不合理、效率低下等。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试图通过改革解决这些问题,推行了“开放”和“重建”政策。
但这些改革措施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过程。
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分裂为多个独立国家。
这一事件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的解体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为研究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总的来说,苏联的历史知识点涵盖了其成立、发展、改革和解体的全过程,对于理解20世纪世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苏联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轨迹,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初三历史苏联专题

专题复习: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1、2、11、12、13、14、19、20)当时大的社会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同盟国与协约国正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是俄国却在1917年爆发了十月革命。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最终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是当时国内有反革命势力国外有帝国主义国家的保卫。
面对这种情况,列宁在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但是当国内的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符合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922年成立了苏联。
但是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上台。
1924——1953年是斯大林统治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质,即斯大林模式。
1953——1964年鲁晓夫在位。
1964——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位。
1985——1991年戈尔巴乔夫在位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革命后,俄国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
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的原因(1)一战给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二月革命的失败(3)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4)但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结果: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6日,列宁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11月7日,彼得格勒起义获得胜利。
俄国的革命道路:大城市中心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建立政权: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建立起来。
巩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措施: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移到莫斯科。
历史新课标苏联知识点总结

历史新课标苏联知识点总结一、苏联的建立与革命1. 俄国帝国的崩溃俄国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民族之国,其国土辽阔,包括东欧、东北亚和中亚等地区。
然而,帝国主义扩张和封建专制统治使得俄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矛盾和危机,这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和沦为种范啊。
2. 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并取得了政权。
这件事件在20世纪史籍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工人、农民、士兵等广大群众的激烈斗争相结合,迫使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3. 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1917年十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成功,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苏维埃政权成为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启发了其他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反帝斗争,是十月革命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内战和国共合作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爆发了三年的内战,不同的政治力量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苏联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最终取得了胜利,1919年苏联成立,国共合作迅速展现,俄国有稳定的政权。
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1. 斯大林的崛起与执政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并实现了苏联执政。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历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变革和发展。
2. 集体化和农业工业化斯大林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农业集体化和农业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加速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而农业工业化反映了苏联向工业化国家的迈进,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冲突和问题。
3. 大清洗和斯大林恐怖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恐怖和清洗活动,特别是对党内的反对派、异己分子和敌对分子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和迫害。
这一时期,苏联成为一个极权统治的国家,无数人因政治原因而丧生,政治氛围及社会达到了极端的程度。
4. 苏联与纳粹德国的战争苏联于1941年爆发了卫国战争,这场战争对苏联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俄国(苏联)发展史课件

列宁
实施 时间
(1
内 容
②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剩余产
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③中小企业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
④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新经济政策
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作 用
迅速缓解了危机
巩固了工农联盟
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消极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
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
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改革不彻底 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1、19世纪60年代,中、美、俄、日面临 怎样的社会问题?各用什么方式解决?
中国
时间
面临的问题 解决办法
美国
俄国
日本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故改革名称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发生在:1861年
故改革名称是:俄国1861年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改革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
内容
“废除农奴制法令”
故改革名称是: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存在落后的“农奴制”
俄美 相同
美国存在落后的“奴隶制”
点
俄国农奴制发生在“1861年”
结果
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原因
俄国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参加一战
时间
1917年11月(俄历十月)
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爆发 地点
(备注:由爆发地点可得名为“彼得格勒
武装起义”)
革命任务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方 式
革命性 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史专题复习——俄国(苏俄、苏联)史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变了社会性质)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17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一)背景
1、沙皇专制阻碍俄国社会发展;
2、一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过程:由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1、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三)巩固政权的措施
背景:内:地主、资产阶级发动叛乱;外:协约国武装干涉
1、政治: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2、外交: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停战、割地、赔款)
3、军事:组建红军。
击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4、经济:①城市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
农村,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四)历史意义
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列宁时期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内忧外患(叛乱、干涉)
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②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③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
3、评价: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保障了军事胜利。
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内容: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评价: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组建苏联1922年
1924年列宁逝世
第二时期:斯大林时期
(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2、过程:
(1)经济: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①1925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重点发展重工业;
②1928年起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计划经济。
③1927年—1937年实现农业集体化
④成就: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实现农业集体化
⑤问题: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产品单调,质量低劣;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政治: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936年宪法的颁布
①、背景:苏联社会的重大变化: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公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
②、目的:把重大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
③、内容:A.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B.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所有制;C.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④、意义:A.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B.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缺陷和弊端: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
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4、评价: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四、二战前后的苏联
(一)二战前
1938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苏联赢得了备战时间;也使德国发动战争解除了后顾之忧。
(二)二战中,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1、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①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1942年初)的胜利;
②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 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③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冬—1943年2月):二战转折点,苏军开始进行战略反攻。
2、参与重大国际会议
①德黑兰会议;②雅尔塔会议;③波茨坦会议
3、①1945年4 月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苏军攻占柏林;②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围歼东北的日本军队。
(三)二战后初期
1、国内: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问题:体制弊端日益显著;
2、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有12个欧亚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50年代,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社会主义阵营(除南斯拉夫外)。
应对美国冷战。
3、以美苏均势为基础形成雅尔塔体系,美苏两分天下,表现为:①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②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
③控制社会主义阵营;④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⑤1949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五、苏联的改革历程(伴随美苏争霸50年代—1991年)
(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起平坐,争霸开始。
苏为守势)
1、切入: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秘密报告”。
2、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农业,取得一些成效;②工业:下放权力、精简机构;
3、失败原因:①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②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③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苏攻美守)
1、内容:经济领域:①重点:工业,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成效:①执政前期,工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②执政期间,苏联的军备力量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3、失败原因:①经济体制没有实质性突破;②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③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
(三)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联收缩,苏联解体—争霸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1、时间:经济改革受挫后,从1988年起进行政治改革
2、内容:①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
②全盘否定苏联历史。
3、后果: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
1990年局势动荡:①实行多党制;②经济滑坡;③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④党内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
六、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一)背景: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二)过程
1、政权发生质变——“八一九”事件
①原因:直接原因:1991年8 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公布;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局势混乱。
②实质:共产党内部争权斗争
③影响: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国家政权发生根本质变;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
2、“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明斯克协定签署
1991年12月8 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签署
3、苏联解体——《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2日,11国签署。
“独联体”扩大到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
(三)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2、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
七、今日俄罗斯成为促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