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 赏析

西塞山怀古 赏析
西塞山怀古 赏析

《西塞山怀古》赏析

【唐】刘禹锡

系别:应用化学系

班级:10 级精细化工

学号:1020401008

姓名:蒋自鹏

日期:2011年04月26日

《西塞山怀古》赏析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七、八月之际,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往和州任,沿江东下,途经如今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绮丽的历史画卷。作者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的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籍的艺术境界,令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挥就了一首杰出的诗章。

首联中“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颔联中“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

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颈联中“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沿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盛这里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一个“伤”字,充分表现了悲痛之情。

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叹。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诗人站在扬子江头,西塞山下,由衷感到唐王朝的前途仿佛眼前那动摇于萧瑟秋风中的芦荻,摇摇欲折,岌岌可危。于是,作者把“几回伤往事”和“四海为家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对历史的追怀,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自身遭遇不幸的伤感,一齐汇集心头,形于笔底,巧妙地融入了“故垒萧萧芦荻秋”的秋色之

中。所以,清人汪师韩曾评论说:“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故垒萧萧芦荻秋”,既是道作者心中之情,又是绘眼前实景。从艺术上讲,所谓“故垒”,不必有,亦未必无;不必是旧吴孙皓的故垒,亦未必不是旧吴孙皓的故垒。要知道,作者之意是用“故垒”来影射当下的藩镇作乱,造成“履清时而依故垒”的意境,为“萧萧芦荻秋”注入特定的政治内容。仅此,就排除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春恨”、“秋愁”、“忧伤叹逝”之类的伤感,而融铸起一种立意深远的格调。上下两句诗,在表意上一明一暗,相互映衬,使得“故垒萧萧芦荻秋”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进而形成为含蕴隽永的艺术力量。

刘禹锡所作的怀古诗,特别擅长于用写景来造成一种含蓄的意境,表达深邃的思想感情,从风物中见真情,于单纯中现复杂。风流云散的兴亡变幻之感,只包融在一幅含意蕴籍的风景图画中。

总而言之,《西塞山怀古》前四句总叙史事,提炼和择选情节;而后四句则发怀古之幽,状眼前之景,都能做到化繁为简,却又由简见繁。全诗层层深入,落墨有秩,由远及近,自浅见深;行文间利用有关词句来关联照应,使得整首诗章既作到结构严谨,又能如流水行云。有一气呵成之感。这首七律,通篇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立意深远,含蕴靡穷。确有“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之妙。

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抒发感慨借古讽今,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并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西塞山怀古》由刘禹锡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吊古抚今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三国六朝的分裂局面已成历史,唐王朝还算是个统一的大国,但各藩镇拥兵自重已经多年,“四海为家”的太平景象之下,也有深重的隐忧。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西塞山怀古》 作者: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一名道士洑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刘禹锡自夔州调往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他在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写了这首诗。 ⑵王濬(读jùn),晋益州刺史。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⑸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降幡:降旗。 ⑹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故垒: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中考语文课外阅读题(小说)题库 (一) 我家最富的时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是城里唯一没有汽车的人家。我母亲安慰家里人说:“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几个星期后,一辆崭新的别克牌汽车在街上展出了。这辆车已定在今夜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得奖者。当扩音器里大声叫着我父亲的名字,明白无误地表示这辆彩车已属于我们家所有时,我简直不相信这是事实。 父亲开着车缓缓驶过拥挤的人群,我几次想跳上车去,同父亲一起享受这幸福的时刻,却被父亲给赶开了。最后一次,父亲甚至向我咆哮:“滚开,别呆在这儿,让我清净清净!”我无法A 父亲的举动。当我回家后B 地向母亲诉说的时候,母亲似乎非常理解父亲。她C 我说:“不要烦恼,你父亲正在思考一个道德问题,我们等着他找到适当的答案。”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的汽车是不道德的吗”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说。 桌上的台灯下放着两张彩票存根,上面的号码分别是348和349,中彩号是348。“你能看出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吗”母亲问。 我看了好几遍终于看到其中一张彩票的一角上有用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 “这K字代表凯特立克。”母亲说。 “吉米·凯特立克,爸爸交易所的老板!”我有些不解。 “对。”母亲把事情一五一十地给我讲了。 当初父亲对吉米说,他买彩券时可以代吉米买一张,吉米嘟哝了一声:“为什么不可以呢”老板说完就去干自己的事了,国后可能再也没有想到过这件事。348那张是为凯特立克买的,可以看出那K字用大拇指轻轻擦过,但仍能看出淡淡的铅笔印。 对我来说,这是件简单的事。吉米·凯特立克是个百万富翁,拥有十几辆汽车,他不会计较这辆彩车。 “汽车应该归我爸爸!”我激动地说。 “你爸爸知道该怎么做的。”母亲平静地回答我。 不久,我们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又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显然电话是打给凯特立克的。第二天下午,凯特立克的两个司机来到我们这儿,把别克牌汽车开走了,他们送给我父亲一盒雪茄。 直到我成年以后,我们家才有了一辆汽车。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母亲那一句“一个人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话语具有了新的含义。回顾以往的岁月,我现在才明白,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馈赠 ..()()彩券.() ..()()咆哮 2.在文中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 A.B.C. 3.文章题目的关键词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对你有何启示 答: 。4.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要的文字叙述) 答:。5.文中的“贫”指什么“富”又指什么 答:。(参考答案:1.Kuì zèng páo xiào quàn 2.理解委屈安慰3.关键词是“最富”;其含义是指道德品质的富有。启示:富有不仅指物质和金钱上的富有,更重要的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富有。4.主

西塞山怀古翻译、解析

西塞山怀古 唐代: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注释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赏析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

安徽省宣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宣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

《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西塞山怀古》教案

西塞山怀古 教学目标: 1.朗诵作品,品评赏析 2.深入了解刘禹锡怀古诗的成就. 课时安排:一教时 授课过程: 一.作者与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解题: 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二.朗读全诗,品析鉴赏. 一读诗歌理解大意 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1、“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 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三读诗歌把握寓意 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 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

高考古诗阅读题-解答咏史诗阅读题

咏史诗又称怀古咏史诗,是以历史题材为写作对象的诗词,即针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成败或历史人物的功过、朝代的兴衰等,抒发自己的感慨或感悟的诗词。 一、知识梳理 1.在唐代创作咏史诗比较多的诗人有中唐刘禹锡、晚唐杜牧和李商隐。刘禹锡的咏史诗多采用七言律诗或绝句形式,如《乌衣巷》、《石头城》、《西塞山怀古》等;杜牧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七言咏史绝句,如《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李商隐的咏史诗大多是托古讽今之作,如《隋宫》、《贾生》、《筹笔驿》等。 2.咏史诗标题常含“怀古”一词,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或直接以历史人物、历史地点入题,如杜甫的《蜀相》、杜庠的《赤壁》(2004年上海卷)。 3.咏史诗常见的题材有勾践灭吴、项羽自刎、昭君出塞、赤壁之战、李杨(贵妃)爱情等,咏史诗中咏叹较多的历史地点有赤壁、金陵等,杜甫常咏赞蜀相诸葛亮以抒发自己忠君爱国之情。 4.以诗论史是指在概括历史事件基础上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进行褒贬评论。如杜牧和王安石的同题诗《题乌江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态度迥异,杜牧诗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为项羽自刎而惋惜,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王安石诗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认为项羽失败是历史必然。

5.借古讽今是指对社会政治有所不满,借剖析历史事件抨击封建统治者。此类诗长于精辟议论,如杜牧《过华清宫》(2003年上海春招卷)通过写唐玄宗命人给杨贵妃送荔枝一事,鞭鞑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淫逸误国,警告封建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6.借古抒怀是指借评析古人古事来抒发自己思想感情的间接抒情方法。此类诗中历史人物与作者之间是类比或对比关系。一类诗是借助类比手法,以历史人事与自己的相似点为抒怀连接点。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借廉颇老了尚思为国效力来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劳的忠贞之情。另一类诗是借助对比手法,以历史人事与自己的相反点为抒情连接点。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借追忆功业非凡的三国英雄周瑜,抒发了仰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功业无成,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7.咏史诗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一般有以下七种:(1)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2)抒发怀才不遇、志不得伸的苦闷;(3)抒发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懑;(4)揭露(批判)统治者贪图享乐、奢侈淫逸的昏庸腐朽;(5)表达同情人民疾苦、担忧国家命运的忧国伤时之情。(6)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历史覆辙。(7)抒发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慨。 8.咏史诗运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古讽今、借古抒怀、借景抒情、对比、细节描写等。 二、题型分析

著名诗人及其风格

著名诗人及其风格 陶渊明:先做几年小官,后辞官归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朴实自然,悠然冲淡。《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 骆宾王:仕途受挫,起而造反;建功立业,怀才不遇;擅长铺陈,圆熟流转。《在狱咏蝉》 王勃:少时家贫,出仕废官;怀乡送友;意境开阔,清新质朴。《杜少甫之任蜀川》 陈子昂:慷慨任侠,株连下狱;忧国忧民,生不逢时;激情奔放,刚健质朴。《登幽州台歌》 王维:身陷叛军,皈依佛门;前期积极,后期求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过香积寺》《山居秋暝》《渭城曲》《使至塞上》孟浩然:应试落第,归隐山林;寄情田园,寻求归隐;清远空淡,韵味深长。 《过故人庄》《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高适:潦倒失意,转任武职;边塞征战,建功立业;雄厚豪健,悲壮浑朴。《别董大》 王之涣:遭人诬陷,漫游中原;边塞征战;气势雄浑,意境开阔,韵调优美。《凉州词》 王昌龄:早年贫贱,后遭谤谪;边塞征战,征夫思妇;意境雄浑,语言蕴藉,和谐婉转。《芙蓉楼送辛渐》《出塞》《从军行》李白:供奉翰林,漫游各地,晚年漂泊;揭露黑暗,怀才不遇,向往自由;意境壮阔,想象奇特,直率自然,清新飘逸。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子夜吴歌》《登金陵凤凰台》《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天门山》《上李邕》《塞下曲》 岑参:边塞任职;边塞征战,风光奇异,慷慨报国;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语言豪迈。 《逢入京使》《草堂村寻罗生不遇》《巴南舟中夜市》 杜甫:早年漫游,科场失利,身陷叛军,晚年漂泊;忧国忧民,揭露黑暗,同情百姓;意境壮阔,沉郁顿挫。 《望岳》《旅夜书怀》《登岳阳楼》《客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蜀相》《清江》《绝句四首》《江南逢李龟年》韩愈:三岁丧父、国子博士、后遭贬谪;遭贬情绪、怀才不遇;好发议论、古朴苍劲、奇崛险怪。《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韦应物:贵胄出身、晚年闲居;寄情田园、洁身自好;高雅闲淡、清新自然。《滁州西涧》《秋夜寄邱员外》 元稹:少年丧父、中年遭贬;百姓疾苦、治国安邦;平浅明快、铺叙曲折、刻画真切。《行宫》 白居易:遭贬江州;关注民生、同情百姓;叙议结合、语言通俗。 《村雪夜坐》《晚望》《问刘十九》《初入太行路》《赋得古原草送别》 刘禹锡:主张革新,后遭贬谪;宦海沉浮、讽刺权贵;或开朗流畅,或含蓄隽永。 《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乌衣巷》《春词》 柳宗元:主张革新,后遭贬谪;宦海沉浮,离乡去国;描绘细致,语言淡泊。 《渔翁》《江雪》《溪居》《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李贺:七岁能辞;诗尚奇诡,绝去畦径。《雁门太守行》 李商隐:被人排挤,潦倒终身;忧郁感伤,感叹沦落,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锦瑟》《乐游原》《夜雨寄北》《天涯》《花下醉》 杜牧:侍才自负,仕途不顺;怀才不遇,爱国爱民;词采清丽,画面鲜明。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赤壁》《泊秦淮》《寄扬州韩绰判官》《秋夕》《金谷园》 欧阳修:四岁丧父,后中进士,后遭贬谪;关注民生;自然流畅,风格清新。《蝶恋花》 王安石:主张革新,辞官退居;关注民生,抒发性情;长于说理,精于修辞。《桂枝香》 苏轼:外任杭州,再贬黄州,又贬岭南;抒发性情,歌咏自然;豪迈奔放,清新自然。《念奴娇》《水调歌头》 陆游:生于战乱,后遭贬黜;恢复中原,关注民生;想象瑰丽,精练自然。 《卜算子.咏梅》《诉衷情》《钗头凤》《临安春雨初霁》《游山西村》《书愤》 辛弃疾:坚持抗金,多受排挤;恢复中原,难酬壮志;慷慨悲壮,笔力雄厚。《采桑子》《清平乐1》《清平乐2》《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鹧鸪天》《南乡子》《破阵子》《青玉案》《永遇乐》《摸鱼儿》 柳永: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歌妓生活,羁旅行役;语言通俗,音律谐婉。《雨霖铃》《凤栖梧》 李清照:早年优裕,晚境悲凉;抒写自然,伤时感时;清丽优美,典雅情致。 《如梦令1》《如梦令2》《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渔家傲》《声声慢》 李煜:南唐后主,阶下之囚;宫廷生活,亡国之痛;意境深远,语言清新。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 《破阵子》《虞美人》《相见欢》《浪淘沙令》 马致远:半世蹉跎,归隐山林;怀才不遇,遁世之情;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天净沙·秋思》

李文忠《摆渡老人》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课外阅读(13分) 摆渡老人 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20、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___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3分) 21.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3分) ________________ 22.第⑤段中划横线的语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23.结合全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2分) 24.“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两个句子。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作者: ————————————————————————————————日期: ?

古典诗词鉴赏表现手法练习题 一、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念奴娇 黄庭坚① 八月十七日,同诸生步自永安城楼,过张宽夫园待月。偶有名酒,因以金荷②酌众客。客有孙彦立,善吹笛。援笔作乐府长短句,文不加点。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③扶疏,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落,为谁偏照醽醁④?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⑤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⑥。 [注释]①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诗与苏轼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但多次遭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②金荷:以金制成的荷叶杯。 ③桂影:相传月中有桂树,因称月中阴影为桂影。④醽醁(línglù):酒名。⑤老子:作者自指。⑥霜竹:指笛子。 (1)本词上阙先描写断虹高挂,秋空明净,山染新绿,后想象嫦娥驾月,这是采用了____表现手法。(2分) (2)《宋史》记载“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这首词正是他豪迈乐观精神的生动写照。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5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4分)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三、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安徽2017-2018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安徽2017-2018学年度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所缺少的。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孙琴安《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有删改) 【注】兀募(ao):形容文词格调不同流俗。

摆渡老人的阅读答案

摆渡老人的阅读答案 摆渡老人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

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辱,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爱,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3、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

西塞山怀古 赏析doc.

《西塞山怀古》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七、八月之际,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往和州任,沿江东下,途经如今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绮丽的历史画卷。作者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的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籍的艺术境界,令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挥就了一首杰出的诗章。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句首联,是刘禹锡给《西塞山怀古》这幅历史画卷选择的第一个情节。 距离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洲(今安徽滁县)西至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进攻。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濬,先于益州起造战舰——“以木为城,起楼檐,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注:《晋书·王濬传》]。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王濬挥师于公元二八零年正月自益州东征,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金陵城)上接受了孙皓的投降。 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殊为罕见。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化复杂为单纯,仅选择了“王濬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来作描述。 金陵的“王气”之说由来已久。秦始皇曾言“东南有天子气”[注:史记·高祖本记],乃至后来的北朝诗人虞信[注:就是‘虞信生平最萧瑟’里的那个虞信,见杜甫《咏怀古迹》]在《哀江南赋》序中也曾提过“江表王气”之言。 因此,刘禹锡在《台城怀古》中也用“王气”一词来指代建都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权。他说:“清江悠悠王气沉,六朝遗事何处寻。”由此引伸,《西塞山怀古》一诗中的“王气”,则专指孙皓的政权。“黯然”一词,极言孙皓失败之惨,灭亡之速。“收”字又和上句的“楼船下益州”中的“下”字形成连续性的对照,彼一“下”,此即“收”。一个“下”字,可见王濬楼船顺流直下,锐不可当的气势;一个“收”字,则综括了孙皓腐朽政权土崩瓦解的形式。由此可见,仅在这两个字上,工夫便下的很讲究,确是锤炼精深,恰如其分的。 《西塞山怀古》历史画卷上的第二个情节是: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

摆渡老人阅读题答案

摆渡老人阅读题答案 读中学时学校与我们村隔着一条河由此认识了那摆渡老人。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靠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来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摇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摇过来。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睛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疲弱的身体沾满水碴?6?7碴á?6?8小碎块。的白胡子一双冻得发紫的手猛地问到“你干啥要受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乘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了笑容。 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啊。” “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______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 ______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________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用概括的语言填空 2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分析摆渡老人的心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加粗的词句表现了“我”当时_______和_______的心情。 4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______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一个______的形象。用自己的话填空5“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新题型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训练联想和表达能力 2 “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月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国关于女娲的远古神话,主要叙述其两大功勋,一是造人,二是( ) A.补天 B.治水 C.填海 D.射日 2.“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出自( ) A.《毛诗序》 B.《吕氏春秋》 C.《尚书》 D.《国语》 3.《大雅》中的《生民》是一首( ) A.社会政治诗 B.史诗 C.农事诗 D.爱情诗 4.汉代传授《诗经》的有四家,汉以后陆续失传,只有一家流传下来,这一家是( ) A.赵人毛苌 B.齐人辕固 C.燕人韩婴 D.鲁人申培 5.现存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文集是( ) A.《逸周书》 B.《春秋》 C.《国语》 D.《尚书》 6.下列典籍中,最擅长描写战争的一部是( ) A.《春秋》 B.《左传》 C.《国语》 D.《韩非子》 7.《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 ) A.各国的国别史 B.各国的外交策略 C.各国国君的外事活动 D.纵横家的事迹、言论 8.“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 ) A.《少司命》 B.《湘夫人》 C.《山鬼》 D.《东君》 9.在《九章》的下列作品中,一般认为写作时间最早的一篇是( ) A.《怀沙》 B.《涉江》 C.《橘颂》 D.《哀郢》 1

10.宋玉的楚辞作品是( ) A.《九辩》 B.《九难》 C.《九歌》 D.《九议》 11.著名的史论散文《过秦论》的作者是( ) A.贾谊 B.晁错 C.董仲舒 D.王充 12.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典范性作品是( ) A.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B.枚乘的《七发》 C.扬雄的《长杨赋》 D.张衡的《二京赋》 13.作为文体特点,“劝百讽一”指的是汉代( ) A.骚体赋 B.咏物赋 C.大赋 D.抒情小赋 14.《汉书》编写的四种体例是( ) A.本纪、世家、表、书 B.本纪、表、书、传 C.本纪、表、志、传 D.本纪、书、志、传 15.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产生于( ) A.西汉末叶 B.东汉初叶 C.东汉中叶 D.东汉末叶 16.被钟嵘《诗品》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诗人是( ) A.曹操 B.曹植 C.王粲 D.曹丕 17.正始时期在四言诗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是( ) A.阮籍 B.嵇康 C.应璩 D.何晏 18.下列诗人中,以悼亡诗著称的是( ) A.左思 B.郭璞 C.刘琨 D.潘岳 19.志怪小说集《幽明录》的作者是( ) A.刘义庆 B.王嘉 C.吴均 D.张华 20.“上官体”的风格特点是( ) A.清新自然 B.绮错婉媚 C.质朴刚健 D.冲和平淡 21.在格律诗的“回忌声病,约句准篇”上做出突出贡献的诗人是( ) A.王维与孟浩然 B.高适与岑参 2

四年级阅读理解专题(含答案)

阅读理解专题(含答案) 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从前,有一对夫妻,开了一家酒铺,由于他们的酒物美价廉,生意十分兴隆。 有一天,丈夫外出,妻子偷偷地在酒里掺了水,多卖了五元钱。 晚上丈夫回来,妻子得意地把自己的“秘诀”告诉了丈夫,以为会得到丈夫的夸奖。谁知,丈夫一听,急得双脚直跳,抱着头痛苦地说:“哎!你把我们最值钱的东西,只五元就卖掉了!” 果然,从此他们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终于彻底破产。当妻子贫困交加、奄奄一息的时候,她流着泪,悔恨地说:“我明白了……” (1)在文中找出与“红火”意思相近的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________。 (2)根据意思,在短文中找词语。 ①价格便宜,货物又好。________ ②形容气息微弱。________ (3)丈夫认为“我们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 (4)给短文的结尾补上“妻子”说的话。 我明白了________。 【答案】(1)兴隆 (2)物美价廉;奄奄一息 (3)诚信。 (4)略 【解析】【分析】(1)红火的意思是形容旺盛、热闹。根据意思从文中选择即可。(2)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可。(3)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阅读语段,抓住语段中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理解。 (4)补充句子:根据上文的意思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句子前后意思一致。联系具体语境对句子进行补充和续写。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近义词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然后再从文中选出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掌握,解答本题首先理解给出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与它意思对应的词语。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理解。 (4)这种类型的题,首先要仔细阅读并理解所给出的内容,再确定要补充的内容,写好之后读读是否符合文义。 2. 棉花里的父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