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的制备工艺优化及糊化特性研究

合集下载

微波法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工艺研究

微波法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工艺研究
mi n e d t h ou gh or t h og o na l e xpe r i me nt . The r e s ul t s s ho we d t h at t he i n f l u e nc e f a c t or s o f c r o s s l i nki n g d e gr e e of c r os s — l i n ke d po t a —
在 此 条件 下 可制 得 沉 降积 为 4 . 1 8 ml 的 马 铃 薯 交联 淀粉 。
关键词 : 微波法; 马铃 薯 ; 交联 淀 粉 ; 沉 降 积
中图 分 类 号 : TS 2 3 6 . 9; TQ0 2 8 . 6 7 7; ¥ 5 3 2
文献 标 志 码 : A
0l 4 01 0, Ch i n a; 2 .I n ne r M on go l i a Ke y Lab or a t o r y of Bi o ma s s — Ene r gy Con v e r s i o n, Ba o t ou l 4 01 0, Chi na; 3. Th e I ns t i t u t e of Bi o e ng i n e e r i n g a n d Te c h no l o gy, I n ne r M on go l i a U ni v e r si t y of Sc i e nc e a nd Te c hn ol og y, Ba ot o u 01 4 01 0, Chi na ) ABS TRACT : I ' he l owe r c r o s s l i n ki ng de g r e e c r os s l i nke d po t a t o s t a r c h wa s pr e pa r e d b y mi c r o wa v e me t ho d,w i t h po t a t o s t ar c h a s r a w ma t e r i a l s a n d s od i u m he xa me t a ph os p ha t e a s c r os s l i n ki ng a g e nt . Th e mi c r owa ve po we r was d e t e r mi n e d a s 42 0 W t hou gh s i ngl e f a c t or e xpe r i me nt . T he op t i mu m p r e p a r a t i o n c on di t i ons of c r os s l i nk e d p o t a t o s t a r c h by m i c r o wa v e m e t h od wa s de t e r —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工 搏知 饲 科
201 3, No. 1
RY CEREAL ̄ F EED | NO UST

马 铃 薯 交 联 淀 粉 的 制 备 及 性 能 研 究
何 绍 凯 ,梁 琪 ,田 映 良 ,史琦 云 。
( 1 . 甘肃 农业 大学 食 品科学 与工 程 学院 ,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7 0 ;2 . 甘 肃省 马铃 薯变 性淀 粉工 程技 术研 究 中心 , 甘 肃 定 西
Te c h n o l o g y Re s e a r c h Ce n t e r o f Mo d i f i e d P o t a t o S t a r c h, Di n g x i 7 4 3 0 2 2 , Ch i n a )

Hale Waihona Puke AB S TRAC T: Po t a t o s t a r c h wa s c r o s s — l i n k e d wi t h e p l c h l o r o l h y d r i n a s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a g e n t . Th e i mp a c t o f mo d i f i c a t i o n f a c t o r s s u c h a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a g e n t ,r e a c t i o n p H v a l u e ,r e a c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r e a c t i o n t i me o n t h e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o f s t a r c h wa s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 s t u d i e d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t h e p r o d u c t s u c h a s t h e r ma l s t a b i l i t y o f v i s c o s i t y ,a c i d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 s h e a r r e — s i s t a n c e we r e d e t e r mi n e d .I t wa s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a mo u n t o f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a g e n t wa s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 a n d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交联酯化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交联酯化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交联酯化淀粉制备 工艺的研究
杨 斌
( 长春 科技 学 院生物食 品 学院 吉林 长春 1 3 0 6 0 0 )
摘要: 本研 究 以交联 玉米 淀粉 为原料 , 利 用响应 面分析 方 法确 定 了以醋酸 酐为 酯化 剂的 玉米淀 粉 酯化 的最佳 工 艺条件 。
关键 词 : 玉米淀粉 : 酯化 ; 制备 工艺
中 图分类 号 : T S 2 3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0 4 3 2 ( 2 0 1 3 ) 一 2 2 — 2 0 - 2
酯 化 淀 粉 是 指淀 粉 羟 基 被 无 机 酸 及 有 机 酸 酯 化 而 得 到 的 产 品 ,故 酯 化 淀 粉 可 分 为 淀 粉 无 机 酸 酯 和 淀 粉有 机酸 酯 两 大 类 。淀 粉 无 机 酸 酯有 淀 粉 磷 酸 酯 、 淀 粉硝 酸 酯 等 。淀粉 有 机 酸 酯 目前 在 工 业 上 应 用 比 较 广 泛 的 有 淀 粉 醋 酸 酯 、淀 粉 顺 丁 烯 二 酸 酯 等 。 与酸 酐 类 的 酯 化 反 应 是 将淀 粉 悬 浮 在 有 机 溶 剂 介 质中 , 加入脂肪酸酐进行酯化反应 , 同 时 加 入 吡 啶 等 碱 性 有 机 溶剂或无机碱溶 液来维持反 应的 p H值 。酯化 反应一 段时间 后, 中和 , 洗涤, 干 燥 即得 成 品 。 响应 面分 析法 ( Re s p o n s e S u r f a c e Me t h o d o l o g y , R S M) 是 一 种 优化 反 应 条 件 和加 工工 艺 参 数 的 有效 方 法 [ 1 J 。它 与正 交试 验 设计法相 比 , 具 有试验周期短 , 求得 的回归方程 精度高 , 能 研 究 几个 因素 间交 互 作 用 等优 点 1 2 , 3 j 。 1 材 料 与 方 法

马铃薯淀粉糊化和凝胶特性与马铃薯粉品质的关系

马铃薯淀粉糊化和凝胶特性与马铃薯粉品质的关系

马铃薯淀粉糊化和凝胶特性与马铃薯粉品质的关系潘治利1,2,张 垚1,艾志录1,3,*,李 真1,2,范会平1,3,索 标1,2(1.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2.河南省冷链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大宗粮食加工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 450002;3.速冻面米及调制食品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速冻面米及调制食品河南郑州 450002)摘 要:为了研究马铃薯粉生产过程中原料淀粉的糊化和凝胶特性对马铃薯粉品质的影响,通过快速黏度分析仪和质构仪对6 种不同的马铃薯淀粉的糊化和凝胶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对这些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特性与马铃薯粉品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的糊化特性和凝胶特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且糊化和凝胶特性与鲜湿马铃薯粉品质密切相关。

淀粉的糊化特性与马铃薯粉的感官品质和断条率存在显著关性,按显著程度(r值大小)排序依次是:回生值>谷值黏度>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糊化温度。

淀粉的凝胶特性对马铃薯粉的感官品质和断条率存在显著相关性,按显著程度(r值大小)排序依次是:咀嚼性>凝胶强度、黏性>硬度>回复性>弹性。

在鲜湿马铃薯粉的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马铃薯淀粉的回生值、凝胶的咀嚼性、黏性和凝胶强度作为原料的衡量标准。

本研究为马铃薯粉生产的原料选取和品质改善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糊化;凝胶;马铃薯粉品质;相关性Relationship between Gelatinization and Gelling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and Potato NoodlesPAN Zhili1,2 , ZHANG Yao1, AI Zhilu1,3,*, LI Zhen1,2, FAN Huiping1,3, SUO Biao1,2(1.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2, China; 2. Hen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Cold-Chain Food, Key Laboratory of Staple Grain Processing,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Zhengzhou 450002, China;3. Henan Engineering Laboratory Quick-Frozen Flour-Rice Food and Prepared Food, Henan Key Laboratory Cultivation Base ofQuick-Frozen Flour-Rice Food and Prepared Food, Zhengzhou 450002, 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gelatinization and gelling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on the quality of fresh wet potato noodles, the gelatinization and gelling properties of six different commercial potato starches were evaluated by usinga rapid visco analyzer (RV A) and a texture analyze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of fresh wet potato noodlesand these starch properties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latinization and gelling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and the quality of fresh wet potato star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gelatinization and gelling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Gelatinization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nsory quality and breaking rate of potato noodles, and they could b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ir signific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as follows: setback > trough viscosity > peak viscosity > final viscosity > breakdown >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 Similarly, gelling properties of potato starch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nsory quality and breaking rate of potato noodles, and they could be ranked according to their significanc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r) as follows: chewiness > gelling strength = viscosity > hardness > resilience > springiness. In the process of fresh wet potato noodles production, we could take the setback, chewiness, gumminess and gelling strength of potato starch as indicator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raw materials. This study woul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aw material selection for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fresh wet potato noodles.Key words: potato starch; gelatinization; gelling; potato noodle quality; correlationsDOI:10.7506/spkx1002-6630-201705032中图分类号:TS236.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6630(2017)05-0197-05收稿日期:2016-04-22基金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61100110100);河南省科技厅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62102110062);河南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42107000092)作者简介:潘治利(1979—)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速冻米面食品。

马铃薯淀粉制备条件对淀粉主要品质特性的影响

马铃薯淀粉制备条件对淀粉主要品质特性的影响

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植物,基因分离复杂,隐 性基因的表现频率低,遗传背景狭窄,在四倍体水 平上进行的常规育种,效率较低【11。通过花药培养,
收稿日期:2008—04—1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GB078104)。 作者简介:刘辉(1982一),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铃薯 遗传育种研究。

零 豳l
75
托 集

摧 蜘
百73 趣71
登69
曩67
2.O 3.5 5.0
65 2.0 3.5 5.0
捣碎时间(min)
捣碎时间(min) 图1克新12号各处理组合的直链淀粉含量 图3克新12号各处理组合糊化温度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马铃薯,第23卷,第1期,2009
的水制备的淀粉崩解值高,粘度迅速下降,热糊稳 定性低。
a硬水口蒸馏水皿去离子水 —
o ∞



不同的薯块捣碎时间所提的淀粉,测得淀粉糊 化温度、峰值粘度温度、峰值粘度、崩解值、回升 值差异不大,所以说这个因素对淀粉品质的影响可 以忽略。因此薯块捣碎时间不是马铃薯淀粉的制备 对淀粉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而不同的水质所测得的淀粉糊化温度、峰值
趔 鹱 疆
1.0
1.5
2.0
粘度温度、峰值粘度、崩解值、回升值差异较大, 总结出自来水的差异要显著不同于蒸馏水和去离 子水。所以水质是在马铃薯淀粉制备中对淀粉品 质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今后的试验中,要得到精 确度高的淀粉品质数据,要用电导率较低的软水。 综合品质和成本两方面的因素,在实验室提取淀粉 至少要用蒸馏水方可达到要求。本试验还存在有待 提高的方面,但完善了实验室制备高品质淀粉的 提取方法,对进一步准确地进行淀粉品质评价提 供参考。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交试 验 确 定 了 马铃 薯 交联 淀粉 的 最佳 制 备 工 艺条 件 。试 验 结 果 表 明 : 铃 薯 交联 淀 粉 交 联 度 的影 响 因素 从 大 到 马 小依 次 为 : 应 温 度 、 应 时 间 、 铃 薯 淀 粉 质 量 分 数 、 偏 磷 酸 钠 用量 。 最 佳 工 艺条 件 为 六偏 磷 酸 钠 质 量 分 数 反 反 马 六 0 3 , 应 温 度 5  ̄ 马铃 薯 淀 粉 质 量 分 数 2 % , 应 时 间 1 0mi , 条 件 下可 制 得 沉 降 积 为 2 3 的 马铃 薯 . 反 5C, O 反 及 品
2 ,.ELEIS 0 N7 R &ED 1 o 搏AF料UY 2 C 饲 NT E DI 和 R
马铃 薯 交 联淀 粉 的 制 备 工 艺条 件 优 化
游新 勇

, 国泽 , 王 李俊 芳
, 韩 洋
0 4 1 ; . 蒙 古 自治 区 生 物 质 能 源 化 利 用 重 点 实 验 室 , 蒙 古 包 10 0 2 内 内
(. 1 内蒙 古 科 技 大 学 数 理 与 生 物 工 程 学 院 , 内蒙 古 包 头
041 ; . 10 0 3 内蒙 古 科 技 大 学 生 物 工 程 与技 术 研 究 所 , 内蒙 古 包 头
041) 10 0
摘 要 : 马铃 薯 淀 粉 为原 料 , 以 六偏 磷 酸 钠 为 交联 剂 , 备 了低 交联 度 的 马铃 薯 交联 淀 粉 。通 过 单 因素 试 验 和 正 制
Pr p r to o d to s o tm i a i n o r s l k d p t t t r h e a a i n c n ii n p i z to f c o s i e o a o s a c n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游新勇;王国泽;李俊芳;韩洋【期刊名称】《粮食与饲料工业》【年(卷),期】2012(000)007【摘要】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六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了低交联度的马铃薯交联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马铃薯交联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交联淀粉交联度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马铃薯淀粉质量分数、六偏磷酸钠用量.最佳工艺条件为六偏磷酸钠质量分数0.3%,反应温度55℃,马铃薯淀粉质量分数20%,反应时间160min,此条件下可制得沉降积为2.32ml的马铃薯交联淀粉.【总页数】4页(P24-27)【作者】游新勇;王国泽;李俊芳;韩洋【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头 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头 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头 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36.9;TS235.2【相关文献】1.微波法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工艺研究 [J], 游新勇;刘中原;吕俊丽;王国泽2.谷氨酸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研究 [J], 李育峰;王婷3.复合交联剂对微波辅助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性质的影响 [J], 张佳艳;熊建文;秦战军;赵萍4.响应面优化微波法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工艺 [J], 张佳艳;梁舒颖;熊建文;钟佳佳;赵萍5.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J], 何绍凯; 梁琪; 田映良; 史琦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与结构表征2007年9⽉第22卷第5期中国粮油学报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eals and O ils A ss ociati onVol.22,No.5Sep.2007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与结构表征许晖孙兰萍赵⼤庆张斌郑桂富(蚌埠学院⾷品与⽣物⼯程系,蚌埠 233030)摘 要 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分散法制备了马铃薯交联淀粉,应⽤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测试⽅法,观察和研究了不同取代度马铃薯交联淀粉的颗粒形貌及其结晶结构。

结果表明,产物取代度随交联反应时间的延长⽽增⼤;交联反应主要发⽣在淀粉分⼦的⽆定形区,在结晶区也有⼀定程度的反应;随着取代度的增⼤,淀粉中受侵蚀的颗粒增多,颗粒表⾯的⼩凹痕数量明显增加,部分颗粒表⾯变粗糙,颗粒内部出现凹陷甚⾄爆裂;交联淀粉的偏光⼗字清晰易见;1017.08c m-1的吸收峰强度加强,证实在淀粉中引⼊了磷酸根基团。

关键词 马铃薯交联淀粉制备结构表征通过物理、化学或酶⼿段来改变天然淀粉的性质,可以制得变性淀粉。

其中若⽤多功能试剂处理引起淀粉分⼦之间桥连,或分⼦之间形成交联,则制得变性淀粉中的交联淀粉[1]。

交联淀粉是⼀种应⽤⾮常⼴泛的变性淀粉,⽬前国内外关于淀粉的交联改性研究已经开展得⽐较深⼊和⼴泛,其中关于交联剂的选择、交联反应的机理研究以及交联变性淀粉的应⽤研究都有很多报道[1-2]。

中国马铃薯淀粉产量很⼤,主要是⽤于⽣产变性淀粉,且其⽤途很⼴泛。

⽬前关于马铃薯以及马铃薯变性淀粉制备及特性的研究已有报道,开发⽣产的马铃薯变性淀粉种类也较多,如氧化淀粉、淀粉醋酸酯、阳离⼦淀粉、交联淀粉等,但这些报道主要集中于制备⼯艺、糊的黏度、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和透明度等理化性质⽅⾯的研究[3-5]。

本⽂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通过⽔分散法制备了马铃薯交联淀粉,运⽤FTI R、X射线衍射、SE M和偏光显微等分析测试⽅法,研究了交联反应取代度的增加对马铃薯淀粉颗粒形貌和结晶结构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 d n t e o t zn o e s o r s -l k d u y o h p i ig pr c s fc o s・ i e mi -n e t ic t n p tt t r h a d p s ig p o ere ser ia i o a o s a c n a t r p t s f o n i
a t n tme3h. Th o a eo se i c t s 1 ci i o e d s g fe trf ae wa 0% . e trfc to i sei a in pH s8. ~ 8. o x d tme o . Co c u i wa 0 4 fra f e i f 1 i h n l— so i n: un e h pt a o iin d rt e o i lc ndto s, e c e fr n ei de fco s—ln e t e i c to o aosa c s ini c nt m a h p ro ma c n x o r s ik d eh rf ain p tt t hWa sg f a — i r i l m p o e y i r v d. T r d c sa e mo esa l n eibl he p o u t r r tb e a d r la e. Ke y wor ds: p t t t rh; C O S— ln e o ao sac RS i k d; e t rfc to sei a in; pa tn r p ri s i si g p o e te
淀粉是 丰富 的可 再生 资 源 ,目前 在 工业 上 的 应用 非 常 广 泛 ,主 要 的应 用 行业 有造 纸 、纺 织 、 医药 、食 品 等 。原 淀 粉 由于 本 身 特 性 的 限制 ,
在 应用上 总存在 着 一些 缺 陷 ,因此 有必 要 对 淀粉
围 川。通过物 理 、化 学或 酶 手段 来 改变 天 然淀 粉
实验得 出不 同因素对 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交联酯化度 的影响 ,利用 ss. a8 2统计学 软件 做显著性分析 ,优化合 成工艺 。结果 :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 的3 ,交联 p 5 .% H为
1 ,交 联 反应 时 间为 3 ,酯 化 剂 添 加 量 为 1% ,酯 化 p 控制 在 8 0 . 0 h 0 H . ~84,固定 时 间 为 1 ,可 得 到 性 能 较好 h
的性 质 ,可 以 制 得 变 性 淀 粉 。 目前 ,在 这 个 领 域 ,国内 的刘 亚伟 、孙 键 、杨 宝等 以木薯 淀 粉 。
为原料采 用环 氧氯 丙烷 为 交 联剂 ,醋 酸 酐 为酯化 剂 ,对甘 薯淀粉 进行双 重变性 ,以峰值 黏度 和取
进行 变 性 , 提 高 其 应 用 性 能 ,拓 宽 其 应 用 范
Abt c:O jcv :t ot i e rcs o os ikdet f a o o t s rhb o prdtecagso sr t bet e o pi z t oes f rs —l e s r ct npt o t c ycm ae h ne f a i m eh p c n ei i i a a h
的变性淀粉。结论 :采用优选 的最佳工艺合成马铃薯 交联 酯化淀粉 ,各项性能指标均 获得显著改善 ,产 品稳
定可靠。
关 键 词 :马 铃 薯 淀 粉 ;交 联 ;酯 化 ,糊 化 特 性 中图分 类号 :T 22 1 S 0 .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2 1 (0 0 0 0 9 0 0 6— 5 3 2 1 )4— 0 2— 5
LI Sh o- i U a m ng, CAO ng- ui Lo k
( o eeo odSi c ,H i nj n ai gi l rl nvr t,D qn 6 3 9 C l g f o ce e e o g agB y A r ut a u ie i l F n l i c u s y aig13 1 )
生 Ci oA f 整 二 = h f 二 : nF d 砌f, 竺 ao ’ 兰
马 铃薯 交联 酯 化淀 粉 的 制备 工 艺 优 化及 糊 化特 性 研 究
刘 少 明 ,曹龙 奎
( 黑龙 江八一农 垦大 学食 品学院 ,大庆

13 1 ) 639
要:目的 :优化 马铃薯交联酯化淀粉 的合成工艺并考察变 性后产品特性 的变 化。方法 :通过单 因素
p o u t h r ce sis Meh d :sn l c o e t n AS . t t t a ot r n lssw r p l d T e o t l rd c a a tr t . c i c t o s i ge f trt s a d S 8 2 sai i ls f a sc wa e a ay i e e a p i . h p i e ma c n i o s co s i k d e tr c t n tmp r t r s3  ̄ , te d s g fco s ik rw s0 3 , p 1 o d t n wa : r s —l e se f a i i n i i o e e au ewa 5 C h o a e o rs —l e a . % n H 0, r・ e
收 稿 日期 :20 0 9—0 0 9— 8 ¥ 讯 作 者 通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农产品 ̄ _ I程 中心青年基金项 目资助。 H 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