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微波法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工艺研究

在 此 条件 下 可制 得 沉 降积 为 4 . 1 8 ml 的 马 铃 薯 交联 淀粉 。
关键词 : 微波法; 马铃 薯 ; 交联 淀 粉 ; 沉 降 积
中图 分 类 号 : TS 2 3 6 . 9; TQ0 2 8 . 6 7 7; ¥ 5 3 2
文献 标 志 码 : A
0l 4 01 0, Ch i n a; 2 .I n ne r M on go l i a Ke y Lab or a t o r y of Bi o ma s s — Ene r gy Con v e r s i o n, Ba o t ou l 4 01 0, Chi na; 3. Th e I ns t i t u t e of Bi o e ng i n e e r i n g a n d Te c h no l o gy, I n ne r M on go l i a U ni v e r si t y of Sc i e nc e a nd Te c hn ol og y, Ba ot o u 01 4 01 0, Chi na ) ABS TRACT : I ' he l owe r c r o s s l i n ki ng de g r e e c r os s l i nke d po t a t o s t a r c h wa s pr e pa r e d b y mi c r o wa v e me t ho d,w i t h po t a t o s t ar c h a s r a w ma t e r i a l s a n d s od i u m he xa me t a ph os p ha t e a s c r os s l i n ki ng a g e nt . Th e mi c r owa ve po we r was d e t e r mi n e d a s 42 0 W t hou gh s i ngl e f a c t or e xpe r i me nt . T he op t i mu m p r e p a r a t i o n c on di t i ons of c r os s l i nk e d p o t a t o s t a r c h by m i c r o wa v e m e t h od wa s de t e r —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性能分析

Vo l _ 2 8 No . 2 Ap r .2 0 1 4
马铃薯交联淀粉 的性能分析
郭耀东 , 游新勇 , 王 国泽 2
f 1 . 商洛学院 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 陕西商洛 7 2 6 0 0 0 ; Z内蒙古科技大学 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 内蒙古包头 0 1 4 0 1  ̄
( 1 . B i o p h a r ma c e u t i c l a a n d F o o d E n g i n e e in r g C o l l e g e ,S h a n g l u o U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l u o 7 2 6 0 0 0 ,S h a a n x i ;
T e c h n o l o g y , B a o t o u 0 1 4 0 1 0 ,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
Ab s t r a c t : T h i s s t u d y w a s c o n d u c t e d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p r o p e r t y o f t h e p o t a t o C oS r S - l i n k i n g s t a r c h w h i c h w a s p r e p a r e d u s i n g s o d i u m h e x a me t a p h o s p h a t e a s c r o s s l i n k e r . 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d t h a t t h e s e d i me n t a t i o n v o l u me w a s r e d u c e d f r o m 3 . 8 9 ml t o 2 . 3 2 ml w h e n t h e s t a r c h wa s c r o s s l i n k e d , w h i l e t h e f r o z e n - t h a w e d s y n e r e s i s r a t e w a s r e d u c e d f r o m 2 5 . 4 0 % t o 8 . 1 8 %. T h e h e a t - r e s i s t i n g a b i l i t y a n d a n t i - s e n e s c e n t a b i l i t y i n c r e a s e d 2 1 . 2 % a n d 8 1 . 7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s t rc a h a l s o h a s s t r o n g e r a c i d - r e s i s t i n g a b i l i t y c o mp a r e d w i t h t h e o r i g i n a l s t a r c h . T h e p o t a t o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s t a r c h c o u l d b e mo r e wi d e l y u s e d i n t h e f o o d i n d u s t r y . Ke y wo r d s : p o t a t o s t a r c h ; c r o s s — - l i n k i n g ; p r o p e r t y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1 3, No. 1
RY CEREAL ̄ F EED | NO UST
■
马 铃 薯 交 联 淀 粉 的 制 备 及 性 能 研 究
何 绍 凯 ,梁 琪 ,田 映 良 ,史琦 云 。
( 1 . 甘肃 农业 大学 食 品科学 与工 程 学院 , 甘 肃 兰 州 7 3 0 0 7 0 ;2 . 甘 肃省 马铃 薯变 性淀 粉工 程技 术研 究 中心 , 甘 肃 定 西
Te c h n o l o g y Re s e a r c h Ce n t e r o f Mo d i f i e d P o t a t o S t a r c h, Di n g x i 7 4 3 0 2 2 , Ch i n a )
.
Hale Waihona Puke AB S TRAC T: Po t a t o s t a r c h wa s c r o s s — l i n k e d wi t h e p l c h l o r o l h y d r i n a s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a g e n t . Th e i mp a c t o f mo d i f i c a t i o n f a c t o r s s u c h a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o f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a g e n t ,r e a c t i o n p H v a l u e ,r e a c t i o n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r e a c t i o n t i me o n t h e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o f s t a r c h wa s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 s t u d i e d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t h e p r o d u c t s u c h a s t h e r ma l s t a b i l i t y o f v i s c o s i t y ,a c i d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 s h e a r r e — s i s t a n c e we r e d e t e r mi n e d .I t wa s f o u n d t h a t :t h e a mo u n t o f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a g e n t wa s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f a c t o r a n d c r o s s — l i n k i n g
环氧氯丙烷交联淀粉的制备及其体外消化性能的研究

1.0 0.309
1.2 0.320
硫酸( mL)
2
3
4
5
6
吸光度( 485nm) 0.044 0.138 0.225 0.256 0.319
2.1.3 检测波长的确定 苯酚及硫酸用量选择后的
色谱与图 1 相比,发现最大吸收波长并没改变,仍为
485nm,所以最终确认最大吸收波长为 485nm,由于
在最大波长处信噪比最大,灵敏度最高,所以选择检
筛选,以交联淀粉的沉降积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表 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因素
水平
1 2 3
A 时间 ( h) 2 6 10
B 温度 ( ℃) 室温
50 70
C 氢氧化钠 ( g) 0.25 0.75 1.25
D 环氧氯丙烷 ( mL) 0.25 0.65 1.00
1.2.3 淀粉消化性能的研究 取 0.5% 淀粉溶液( 已
1.2 实验方法
1.2.1 体外淀粉消化条件的优化 1.2.1.1 供 试 样 品 溶 液 的 制 备 1% 的 淀 粉 糊,煮 10min,冷却至 35℃ 左右,取 1mL 放入透析袋中,加入 0.5mL 的 α- 淀粉酶,置 pH6.9 的 PBS 缓冲液中,37℃ 透析 3h,取渗析液,稀释至适当浓度,即为样品溶液。 1.2.1.2 检 测 波 长 的 选 择 取 5% 的 样 品 溶 液 0.5mL,放入 25mL 比色管中,加苯酚液 1mL,摇匀,并 迅速 垂 直 加 入 5mL 浓 硫 酸,再 次 摇 匀,室 温 放 置 30min,分光光度计进行波长扫描。 1.2.1.3 苯酚及硫酸用量的选择 取 0.5mL 样品液 5 份,分别加入苯酚液 0.5、0.6、0.8、1.0、1.2mL,加水至 等体积,分别加入 5mL 浓硫酸,室温放置 30min 后, 在 485nm 波长下测吸光度值。另取样品液 0.5mL( 5 份) ,分别加苯酚液 1.0mL,再分别滴加浓硫酸 2、3、 4、5、6mL,并加水至等体积,以上述方法测吸光值。 1.2.1.4 检测波长的确定 在最佳的反应条件下进 行二次扫描,确定最终检测波长[2]。 1.2.1.5 反应温度的选择 取 0.5mL 同一浓度的样 品液 9 份,分别加入 1.2.1.3 所确定的苯酚及硫酸用 量,置室温 ( 25℃ ) 、70、100℃ 各 3 份,保温 30min 后 冷却 5min,485nm 测吸光度值。 1.2.1.6 反应时间的选择 取样品液 0.5mL,在优化 反应条件下反应,每隔一定时间于 485nm 处测吸光 度值,以达到 吸 光 度 值 稳 定 的 最 短 时 间 为 最 佳 反 应 时间。 1.2.1.7 显色稳定性实验 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每间 隔一定时间 检 测 一 次 受 试 样 品 吸 光 度 值,考 察 受 试 样品显色后的稳定性。 1.2.1.8 线性关系的考察及标准曲线的绘制 将系 列浓 度 ( 0.5、1、5、8、10、30、40、50、60、80、100、200、 300、400、500mg / mL) 的葡萄糖溶液,各取 0.5mL,以 蒸馏水为空白对照,按上述方法显色检测,以糖浓度 为横坐标,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再以直线部 分做出标准曲线,并求出线性回归方程及相关系数。 1.2.2 土豆交联淀粉的制备 1.2.2.1 交联淀粉的制备 取一定量土豆淀粉,溶于 碱液中,置于恒温水浴锅中,机械搅拌加热 3 ~ 5min 后,将含有一 定 量 的 环 氧 氯 丙 烷 的 碱 液 滴 加 到 淀 粉 乳中,中途不断搅拌,反应至规定时间。用稀盐酸调 节 pH 至 7.0,静置 30min 后,3000r / min 离心 10min, 共 4 次,去 除 上 清 液,将 底 部 沉 积 物 转 移 到 搪 瓷 盘 中,置干燥箱中 55℃ 干燥,研磨,即为交联淀粉。
马铃薯淀粉的提取与直链淀粉的制备

马铃薯淀粉的提取与直链淀粉的制备摘要:淀粉(amylum)分子式—(C6H10O5)n,为高分子碳水化合物,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是一种多糖物质,基本构成单位是:α— D —吡喃葡萄糖。
马铃薯淀粉主要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而通常情况下,马铃薯淀粉都具有粒径大(支链淀粉含量高)、黏性大以及糊化温度低、吸水性强等特点,是重要的食物烹饪用料——增稠剂。
相比较而言,直链淀粉具有稳定性更高的特点,于目前的市场当中,拥有广泛的用途,如食品添加、食品包装材料,甚至在环保、医疗以及轻工业等领域均有很好的应用体现。
本文将“马铃薯淀粉的提取与直链淀粉的制备”作为重点研究内容,是考虑通过相应的实验方法,对马铃薯淀粉中的直链淀粉进行提取、制备,以进一步提升马铃薯淀粉提取水平。
关键词:马铃薯淀粉;提取;直链淀粉;制备淀粉作为植物储存能量的主要单元,广泛存在于块茎类植物或是谷物等植物主干、根、块茎以及果实中。
如马铃薯块茎中,就含有大量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具有经济及营养价值,是部分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
生长条件需保证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以及气候冷凉的沙质土壤带,种植效果将更为明显,不仅果实品质高,产量也相对较高。
如宁夏固原是有名的马铃薯之乡,其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等,都是马铃薯种植最佳区域,地处北纬35°14´—36°31´之间,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
据某项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固原市粮食种植总面积为314.94万亩,相比于上一年,种植面积增加了12.04万亩。
由此可见该地区对马铃薯种植的认可程度,这与该地区适宜种植且马铃薯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关系密切。
1、材料与方法常规马铃薯淀粉的提取较为容易,一般是将马铃薯洗净、捣碎,经过滤、沉淀、烘干就可获得,虽纯度并非化学意义上的“精纯”,但其整体的淀粉浓度非常高。
而该方法提取出的淀粉,尚不具有直链淀粉稳定、不易消化等优秀品质,还需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提取、制备,获得精纯度更高的直链淀粉,才能切实对糖尿病等疾病医疗过程产生有利影响[1]。
交联淀粉生产工艺

交联淀粉生产工艺交联淀粉是一种在淀粉颗粒之间形成交联结构的淀粉改性产品。
交联淀粉具有良好的粘结能力、抗热性、抗水性和耐剪切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造纸工业等。
下面将介绍交联淀粉的生产工艺。
一、选择合适的原料:交联淀粉的原料主要为淀粉。
常用的原料有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和小麦淀粉等。
原料的选择要考虑淀粉的含量、粒度和纯度等因素。
二、淀粉浆的制备:将淀粉加入水中,搅拌均匀形成淀粉浆。
搅拌的时间和速度要根据不同的淀粉种类和含量进行调整,以确保淀粉完全分散在水中。
三、酶解:将淀粉浆加热至一定温度,再加入适量的酶解酶解淀粉。
酶解的目的是将淀粉分解成低分子量的糖类,使淀粉溶解度增加,有利于后续的交联反应。
四、交联反应:将酶解后的淀粉溶液加热至一定温度,再加入交联剂。
交联剂一般是双糖类化合物,如糖二醇、糖醛酸和糖酐等。
交联剂的添加量要根据淀粉的含量和交联程度进行调整。
五、酸化处理:将交联淀粉溶液进行酸化处理,主要是降低溶液的pH值,以停止交联反应并固定交联结构。
常用的酸化剂有氢氧化钠和磷酸等。
六、浓缩:将酸化处理后的交联淀粉溶液进行浓缩,以提高交联淀粉的浓度和粘度。
浓缩的方法有真空浓缩和热浓缩两种。
七、干燥:将浓缩后的交联淀粉溶液进行干燥,形成交联淀粉粉末。
干燥的方法有喷雾干燥、滚筒干燥和真空干燥等。
八、粉碎:将干燥后的交联淀粉粉末进行粉碎,使其颗粒大小均匀。
九、包装:将粉碎后的交联淀粉装入适当的包装材料中,密封保存。
交联淀粉的生产工艺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参数,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还应注意检测和控制原料的质量,确保原料的纯度和稳定性,以提高产品的品质。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2 ,.ELEIS 0 N7 R &ED 1 o 搏AF料UY 2 C 饲 NT E DI 和 R
马铃 薯 交 联淀 粉 的 制 备 工 艺条 件 优 化
游新 勇
头
, 国泽 , 王 李俊 芳
, 韩 洋
0 4 1 ; . 蒙 古 自治 区 生 物 质 能 源 化 利 用 重 点 实 验 室 , 蒙 古 包 10 0 2 内 内
(. 1 内蒙 古 科 技 大 学 数 理 与 生 物 工 程 学 院 , 内蒙 古 包 头
041 ; . 10 0 3 内蒙 古 科 技 大 学 生 物 工 程 与技 术 研 究 所 , 内蒙 古 包 头
041) 10 0
摘 要 : 马铃 薯 淀 粉 为原 料 , 以 六偏 磷 酸 钠 为 交联 剂 , 备 了低 交联 度 的 马铃 薯 交联 淀 粉 。通 过 单 因素 试 验 和 正 制
Pr p r to o d to s o tm i a i n o r s l k d p t t t r h e a a i n c n ii n p i z to f c o s i e o a o s a c n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工艺条件优化游新勇;王国泽;李俊芳;韩洋【期刊名称】《粮食与饲料工业》【年(卷),期】2012(000)007【摘要】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六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了低交联度的马铃薯交联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马铃薯交联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交联淀粉交联度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马铃薯淀粉质量分数、六偏磷酸钠用量.最佳工艺条件为六偏磷酸钠质量分数0.3%,反应温度55℃,马铃薯淀粉质量分数20%,反应时间160min,此条件下可制得沉降积为2.32ml的马铃薯交联淀粉.【总页数】4页(P24-27)【作者】游新勇;王国泽;李俊芳;韩洋【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头 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头 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自治区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包头 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所,内蒙古包头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36.9;TS235.2【相关文献】1.微波法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工艺研究 [J], 游新勇;刘中原;吕俊丽;王国泽2.谷氨酸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研究 [J], 李育峰;王婷3.复合交联剂对微波辅助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性质的影响 [J], 张佳艳;熊建文;秦战军;赵萍4.响应面优化微波法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工艺 [J], 张佳艳;梁舒颖;熊建文;钟佳佳;赵萍5.马铃薯交联淀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J], 何绍凯; 梁琪; 田映良; 史琦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