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

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1.概述1.1 定义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全身症状和迁延性病程。
1.2 病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
1.3 流行病学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病,全球患病率约为0.5.1%,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2.症状与诊断2.1 关节炎症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
2.2 全身症状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可伴有全身症状,如疲劳、厌食、发热等。
2.3 诊断方法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基于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3.治疗与管理3.1 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消炎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3.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帮助改善关节功能,包括热敷、冷敷、运动疗法等。
3.3 患者自我管理患者应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包括合理休息、科学运动、遵医嘱用药等。
4.预防与护理4.1 生活方式调整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4.2 日常护理患者在日常护理中需注意保持关节的温暖、减轻压力、保持适当的活动等。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导致机体攻击自身组织的疾病。
2.临床症状:患者主观上感受到的异常体验或不适。
3.实验室检查:通过对患者体液、组织等途径的检查来获得诊断和判断疾病状态的信息。
4.非甾体消炎药:常用于减轻疼痛和消炎的药物,但对疾病本身的控制作用有限。
5.免疫抑制剂:可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对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有一定作用。
6.生物制剂:来源于生物工程技术制造的药物,对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较为有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与护理 •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新研究进展
01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 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关节炎 症和关节侵蚀,导致关节疼痛、 肿胀和僵硬。
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 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 拳等,以增强肌肉力量和 关节灵活性。
保持良好姿势
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 ,如长时间坐、站等,适 当进行关节活动和肌肉放 松。
心理支持与康复训练
心理支持
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减轻焦虑和恐惧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康复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以促进关节 功能恢复。
影像学检查
X线查
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影,关节端骨质疏松;中晚期可见关节 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和关节融合等改变。
超声检查
超声可发现早期滑膜增厚和血管翳形成,对滑膜炎的诊断价值高。
磁共振成像(MRI)
可显示关节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早期病理改变,如滑膜增厚、骨髓水肿 和轻度关节积液等。
关节镜检查
血沉加快提示炎症活动,可用于病情评估 和监测。
C反应蛋白升高反映炎症反应,与病情活动 相关。
类风湿因子(RF)
抗角蛋白抗体谱(AKA)
约70%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F阳性,但 RF也可见于其他风湿性疾病及某些健康人 。
包括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 抗体(APF)和抗聚角蛋白抗体(AFA),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内科学课件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疼痛与压痛
01
是最早的症状,疼痛常伴压痛。
02
最见部位: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
03
是足趾、踝、膝、肘、肩等关节。
04
髋、颈椎、寰枢关节也可受累。
05
特点:呈对称性、持续性,时轻节、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膝关节,也多为对称性。
原因:关节腔内积液和周围软组织炎引起,病程长者可因滑膜肥厚引起。
一、感染因子
01
感染因子的某些成分与人体自身抗原通过分子模拟作用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的产生。
病因 尚不清楚、可能的三个因素
01
发病机制示意图
02
细胞因子
03
细胞凋亡
【发病机制】
(病原体)抗原→被吞噬、消化、浓缩
(巨噬细胞或巨噬细胞样细胞)→ 与II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I)结合→ 被其T细胞的受体识别 分泌大量致炎因子、细胞因子 激活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03
疼痛、甚至黑便等
04
原因:
05
均与服用抗风湿药物有关,
06
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
07
很少由类风湿关节炎本身引起。
08
很少累及肾脏,
如有尿检异常应考虑以下原因: 使用青霉胺、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等 晚期并发肾脏淀粉样变
(六)肾脏
神经系统
1
脊髓受压
2
颈椎受累引起,如颈椎半脱位。
3
表现为双手感觉异常和握力下降,
常规临床测得的是IgM型RF
活动期阳性率达70%
数量(滴度)与RA活动性和严重性成正比。
多种缔组织病:如SLE等; 慢性感染:如慢性肺结核、亚急性
01
RF也可见于其他疾病,包括:
类风湿性关节炎PPT课件

改变病情抗风湿药
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 可以延缓病情发展和关节 损害。
生物制剂治疗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
细胞因子调节剂
如依那西普、英夫利西单抗等,可以 抑制炎症反应和关节破坏。
如托珠单抗等,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 细胞因子,缓解关节炎症和疼痛。
B细胞抑制剂
如利妥昔单抗等,可以抑制B细胞活 性,减少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关节损 害。
04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并发症 与预后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并发症
关节畸形
由于关节炎症的持续存在,可 能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出现关 节畸形,如手指关节弯曲、变
形等。
关节僵硬
关节炎症可引起关节内粘连, 导致关节活动受限,出现僵硬 症状。
肌肉萎缩
由于关节炎症导致关节活动受 限,长期不活动可引起肌肉萎 缩。
骨质疏松
症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可伴随乏力、 发热等全身症状。
体征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体征主要包括关节肿胀、压痛、畸形等,严重时可出现关节 活动受限或关节僵硬。
0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与 评估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87年提出的分类标准,包括晨僵、关节疼痛和压痛、 关节肿胀、关节畸形、类风湿因子阳性等指标,符合其中4项即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 节炎。
诊断流程
患者就诊时,医生会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根据需要安排相关实验室检查 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检测 ,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活动度和病情进展。
影像学检查
X线、超声和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关节病变,如关 节间隙狭窄、骨质侵蚀和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

发病机制
病理
➢ 病理表现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的 形成,并出现关节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 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
➢ ⑦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NSAIDs; ➢ ⑧注意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的定期监测。
2.改善病情抗风湿药
➢ 该类药物较NSAIDs发挥作用慢,大约需1-6 个月,故又称慢作用抗风湿药(SAARDs)。 这些药物不具备明显的止痛和抗炎作用,但 可延缓或控制病情的进展。
常用药物
使用注意
➢ 临床上对于RA患者应强调早期应DMARDs。病 情较重、有多关节受累、伴有关节外表现或 早期出现关节破坏等预后不良因素者应考虑 2种或2种以上 DMARDs的联合应用。主要联 合用药方法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 喹及柳氮磺胺吡啶中任意2种或3种联合,亦 可考虑环孢素A、青霉胺等与上述药物联合 使用。但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个体情况选择 不同的联合用药方法。
3.CT:CT检查可清晰显示RA关节周围软组织肿 胀及其密度改变,以及骨端关节面小的侵蚀 性破坏和骨质破坏。对需要分辨关节间隙、 椎间盘、椎管及椎间孔的RA患者可选用CT检 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2
➢ 如右图,在1-4内,取 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 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 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 评分为3分。
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
➢ 治疗目的:①缓解疼痛,②减轻炎症,③保 护关节结构,④维持功能,⑤控制系统受累。
➢ 治疗原则:①早期治疗,②联合用药,③个 体化治疗,④功能锻炼。
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PPT

吸烟和肥胖与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谁容易得类风湿性关节炎? 早期筛查
有家族史或相关症状的人应定期进行筛查。
早期诊断有助于及时干预和改善预后。
谁容易得类风湿性关节炎?
心理影响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常有心理压力,焦虑 和抑郁症状。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需重视心理 支持。
类风湿性关节炎健康教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2. 谁容易得类风湿性关节炎? 3. 何时就医? 4. 如何管理类风湿性关节炎? 5.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新研究进展
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定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 要影响关节。
它会导致关节的炎症、疼痛和功能障碍,长期甚 至可能造成关节损伤。
如何管理类风湿性关节炎?
如何管理类风湿性关节炎? 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非类固醇抗炎药、糖皮质激素 和疾病修饰抗风湿药物。
遵医嘱服药,不自行停药或更改剂量。
如何管理类风湿性关节炎?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有助于 症状缓解。
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减轻对关节的负担。
如何管理类风湿性关节炎? 物理治疗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加重
当关节疼痛、肿胀加重,或有晨僵持续超过30分 钟时,应及时就医。
早期干预可以减缓疾病进展。
何时就医?
定期复查
已确诊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疾病活动度和治疗 效果。
医生会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何时就医?
并发症注意
注意心血管疾病、肺部问题等并发症的出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一、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关节,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甚至关节变形和功能丧失。
它不仅会影响关节,还可能波及身体的其他部位,如心脏、肺、眼睛等。
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感染、内分泌等多种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而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如吸烟、感染等,可能触发疾病的发生。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1、关节疼痛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从手指、手腕等小关节开始,逐渐波及其他关节。
疼痛可能在休息或活动时出现,且在早晨起床时更为明显。
2、关节肿胀关节周围组织的炎症导致关节肿胀,使关节看起来变大、变形。
3、关节僵硬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或长时间不活动后,关节会感到僵硬,活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所缓解。
4、关节畸形随着病情的进展,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关节可能会出现畸形,如手指向尺侧偏斜、掌指关节半脱位等。
5、全身症状除了关节症状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乏力、体重下降、贫血等全身症状。
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1、临床表现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包括关节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等,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可能会显示贫血、白细胞增多等。
(2)红细胞沉降率(ESR)和 C 反应蛋白(CRP):这两项指标通常会升高,反映体内的炎症程度。
(3)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这是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指标,但并不是所有患者这两项指标都会阳性。
3、影像学检查(1)X 线检查:可以观察关节的形态、结构变化,如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等。
(2)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关节滑膜、软骨等病变更为敏感。
综合以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医生可以做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1、一般治疗(1)休息:在关节疼痛、肿胀明显时,应适当休息,减少关节的活动。
类风湿性关节炎PPT课件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免疫系统异常、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有关。
病因
发病机制
其他症状
如疲劳、体重减轻、发热等。
关节畸形
长期炎症和损害导致关节畸形,影响关节功能。
关节肿胀
关节周围组织肿胀,可伴有局部发热和压痛。
关节疼痛
最常见症状,多为对称性、持续性疼痛,可出现在多个关节,如手、足、膝、肘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避免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诱族遗传史的人群应更加关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
家族遗传因素
注意保暖,避免关节受凉;保持关节功能位,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减轻关节负担,避免过度使用关节。
日常护理
进行适当的关节活动和功能锻炼,如关节屈伸、旋转等,以保持关节灵活性和减轻疼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预防与护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新研究进展
01
CHAPTER
类风湿性关节炎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是关节炎症和关节损害。
定义
通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关节畸形等。
细胞疗法
利用干细胞移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等细胞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VS
通过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活动度、关节损害程度、自身抗体等指标,预测疾病预后。
转归研究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转归情况,包括缓解、复发、进展等。
预后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节历史回顾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其次为浆膜、心、肺、血管、眼、皮肤、神经等结缔组织。
更确切地说,其名称应是类风湿病。
因为它不但侵犯关节滑膜,也常累及其他器官,除关节炎外,还可引起皮下结节、心脏炎、心肌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眼损害、淀粉样变、血管炎以及神经损害等。
虽然如此,它毕竟是以关节症状为主,关节仍然是类风湿病的主要受害者,有人将类风湿性肉芽比作局部恶性病变,因为它毫不留情地侵蚀和破坏关节的软骨面、软骨下骨质、关节囊、韧带和关节附近的肌腱组织,造成关节脱位、畸形或强直,最后使受害关节完全丧失功能,故人们习惯上仍称其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疾病,分布于所有的种族和民族,世界上总的发病率各种报道不尽相同,但是多数认为为0.3-1.5%之间。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患病率不同,民族间存在较大差异。
在世界上以温带、亚热带和寒带地区多见,热带地区少见。
在气温和湿度变化大的北欧、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前苏联等国家的某些地区多见,发病率较高,发病率约在0.5-3.0%。
从种族来讲,患病率差异显示较大,美国Pina、Chippeua的印地安人患病率超过5%,为高发民族,而在非洲一些地区的民族中发病率甚至低于0.2%,可见其有一定的种族倾向,似与遗传有关。
我国国内有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约为0.32-0.36%,以东北、华北地区为多。
据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于北京和广州的调查资料,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北方为0.34%,南方为0.32%。
尽管国内各种调查发病率略有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调查人群有一定关系,但总的来说我国不属于高发地区。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各年龄中皆可发病,多见于女性,女性比男性发病率高2-3倍。
通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40-60岁为发病高峰。
据调查,我国发病年龄平均为36.5±12.3岁,日本人则为48.5±13.4岁。
从以上情况看,各地区、民族间发病年龄亦有所区别。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本病不致影响人的寿命,但少数病人可造成严重残废,使病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如病变严重破坏颈椎并造成病理性半脱位和高位截瘫,或类风湿性血管炎累及重要脏器的血管,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关于死亡率,美国1955报告经9.6年观察,结果为每年24.4/1000人,直接死于类风湿血管炎、肺淀粉样变者为5%,但死于其他原因者也比一般人群为高(感染4%对1%,肾病7.8%对1%,呼吸道病7.2%对3.9%),还有报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淋巴瘤几率比一般人群高2-3倍。
我们目前所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通常是针对成人而言,与之相对应的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 JRA),尽管对其病因、病理的认识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相似之处,但临床特点可先表现为发热、脾肿大、淋巴结肿大,是一种与成人完全不同的慢性多关节炎,许多权威著作中把它称为Still病,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变异型,都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疾病来讲述。
因此本章不作相应的阐述。
一、现代医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历史回顾)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为疾病名称在风湿病学上尽管出现很晚,但据考古学证实此病早在古埃及时代就已经存在。
公元1世纪的Aretaeus曾详细描述了一种以小关节起病后累及其他关节并可伴有全身性改变和关节畸形的关节炎,就很像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后来在1763年Sauvages 描述一种可能发生于急性风湿病后的继发性关节炎,手指肿胀如胡桃,但从不象痛风那样形成结石或周期发作,常是突然发作,侵犯手足,并使手指变形弯曲,且持续存在直到死亡。
此后,Landré-Beavais(1800年),也明显描述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病程。
1819年Brodie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了比较清楚的描述,指出病变从滑膜炎开始,继而引起关节软骨损害。
1857年,Adams清楚描述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骨性关节炎二者受侵关节有所不同,但当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1859年Garrod在前人的基础上首次提出采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名,并指出与诸如风湿热关节炎、痛风等相区别,这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病名的由来,这一命名相继于1922年和1941年分别被英国卫生部和美国风湿病协会采用并沿用至今。
1867年Charcot 对痛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进行了详细的临床分类,1896年Bannatyne发表了首张类风湿性关节炎放射线图像。
1904年,Goldthwait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进行了放射学研究指出二者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并建议分别称为萎缩性关节炎和骨性关节。
1907年,Garrod分别描述了类风湿性关节和骨性关节炎各自特有的病理学改变,最终将两者区分开来。
由于临床细菌学的发展,有些学者注意到某些特异性感染如结核病、梅毒、布鲁杆菌病、淋病或化脓性关节炎等亦可有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这一类关节炎症在病因和临床表现上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不同,因而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划分出来,称之为感染性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曾一度被认为是类风湿性的关节炎的中枢型,有的亦称为类风湿性脊柱炎,直至1977年Lee 和Drek分别报道有96%和88%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携带HLA-B27抗原,而正常人群中有此抗原者仅4-8%,进一步研究证实类风湿性关节炎与HLA-B27缺乏这种相关性,从而将强直性脊柱炎作为一独立疾病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分出来。
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的发现不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其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认为它是多种因素诱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
19世纪90年代以来曾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慢性感染的结果,许多学者都试图分离出病原体,但均未成功。
1930年,Cecil、Nichols及Stainsby曾报道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离出一种特殊的链球菌并可被病人的血清凝集。
然而这个结果未能被别的学者所重复。
Dawson 于1932年肯定了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存在一种凝集素,可凝集所有A组溶血性链球菌,甚至某些肺炎球菌或葡萄球菌,因而认为其凝集反应是非特异性的。
1940年Waaler在研究补体结合试验时发现,羊红细胞加入兔抗羊细胞血清后与某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发生凝集反应,但这一现象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1947年在Rose实验室中一位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技术员,用她本人的血清作补体结合试验时,意外地发现可高效价地凝集致敏绵羊红细胞,Rose认为这是由于她本身疾病产生的某种因子(类风湿因子)所致。
由此,Rose 和类风湿性关节炎gan 于1948年创立了以致敏绵羊红细胞凝集反应检测类风湿因子的存在,将此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重要检验方法。
1949年Pick 肯定并推广这项工作,并提出类风湿因子的名称。
此后,很多研究人员一直进行实验研究,希望提高类风湿因子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经过多次改进,1956年Plotz和Singtr发表了采用人γ球蛋白包裹的聚苯乙烯乳胶颗粒混悬液来检测类风湿因子,此法比致敏绵羊红细胞凝集反应更为简便、敏感,因此迅速得到推广使用,已成为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尽管有关类风湿因子的检验方法当时已经确定,但对类风湿因子本身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
经过对类风湿因子性质一系列的研究,发现类风湿因子包含于多种免疫球蛋白中,并且和多种动物的IgG分子反应,以其Fab段和IgG 分子的FC段结合。
用细菌或热凝IgG 长期免疫动物可诱发类风湿因子的产生,从而确定了RF的抗体性质。
认为类风湿因子是抗人或动物IgG 分子FC片段上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即由于抗体自身的IgG发生变性成为自身抗原而产生的自身抗体。
常见的RF有IgM型、IgG型、IgA型、IgE型。
IgM—RF被认为是RF的主要类型。
但又有学者进行其他研究后提出抗免疫球蛋白可能并非是唯一有关的自身抗体,在类风湿病变中,尚有其他抗体系统如抗核抗体、抗纤维抗体和抗胶原抗体,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许多不同的核和胞浆具有抗原性,在不同病例、甚至同一病例不同时间可刺激特殊抗体形成。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说许多组织成分也能变成抗原性,并进一步刺激抗体和炎症的发展。
其理论主要是自身免疫反应,并非是对任何一种特殊病因的反应。
尽管已有上述结论,但许多学者仍在进行相关的研究,以期得到突破性结果。
多年来,一直认为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病变的副产品,作为疾病侵犯的标记,而抗原-抗体的反应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理。
但是研究者不能通过高滴定度类风湿因子把疾病传播给志愿者,人们对它的发病机制仍有怀疑。
Hollader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分离出免疫球蛋白G,并注射数毫克到病人未发炎的膝关节内,数小时内,关节急性炎症发作;如注入同样制备和剂量的正常免疫球蛋白G,不能引起对侧膝关节的炎性反应;类风湿免疫球蛋白G,注入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内,亦不能引起炎症反应。
另外Mccowty 和Holland 观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滑液内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胞浆中的颗粒,发现胞浆内的颗粒是免疫球蛋白G、M和补体,与常见的中性白细胞溶酶体的颗粒完全不同,有人把这种细胞称为“类风湿细胞”。
由于很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类风湿炎症部位大多含有包含免疫球蛋白G、M和补体的“类风湿细胞”,再根据上述注射免疫球蛋白G后的不同情况,提示类风湿因子参与了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以及补体激活,并且这种含有类风湿因子的免疫复合物并非是病变的副产品,可能是炎症活动的刺激者。
尽管目前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但经过上述学者及其他学者的大量研究,对本病的发病机理认识已大有提高,1945年Carelti 提出和1961年Steffen确定的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已被普遍承认。
令人遗憾的是,在大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逐步认识的同时,尽管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但目前还未找到一种治疗本病的特效方法,过去的时间里曾有多种治疗方法问世,甚至获得推广,但许多方法相继被放弃,至今在某种程度上说仍是探索性和对症治疗。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生物制剂、基因工程药物治疗和接种相关疫苗,其确切疗效有待临床进一步验证后才能得出最后结论,但随着人类基因组织工程的完成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这种方法应该是今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有着广阔的前景。
二、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历史回顾)祖国医学中虽无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病名的直接记载,但根据其症状、体征与发病机理,应属中医“痹证”的范畴,分析该病的性质与临床特点,多数学者认为可称之为“骨痹”、“肾痹”、“历节”、“顽痹”、“尪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