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阅读 结构思路

高中散文阅读 结构思路
高中散文阅读 结构思路

2013年潍坊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学案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思路结构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2、以思路为方法归纳文章主旨,然后以结构思路结合主旨为方法解答具体考题。【学法指导】

一、1、考点解读:《考试大纲》规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对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其能力层级为C。

2、《考试说明》要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本考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⑴能够分析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段内的结构层次),⑵能够分析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全篇的结构层次),⑶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二、高考回眸:

1.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听朗诵》(2012年全国大纲卷)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6分)《耳边杜鹃啼》(2012年湖北卷)

3.文章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2010年重庆卷)

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大河家》(2010年全国卷Ⅱ)

5.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谈静》(2010年江苏卷)

三、文章结构思路类题型知识点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

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

结构是组织和安排材料的方法和手段,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分析结构的过程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大的结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小的结构指语段和语句的安排。

1.文章结构方式及作用

(1)总分式:简单明了,完整谨严。(2)并列式:大开大合,丰富内容。

(3)层进式:层层深入,引人入胜。(4)对照式:前后对比,鲜明突出。

2.结构赏析术语

开门见山、曲径通幽、跌宕起伏、跌宕多姿、波澜起伏、一波三折、曲折有致、变化多端、汪洋恣肆、大开大合、层层深入、笔锋一转,陡转直下、荡开一笔、异峰突起、别开生面、戛然而止、首尾照应、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结构谨严、结构匀称、结构完整、起承转合、平铺直叙、波澜不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思路展开方式

(1)按照时空的转换展开。(2)按照情感的发展展开。(3)按照说理的推进展开。(4)按照对象的变化展开。(5)按照事理的演变展开。

四、文章结构思路类题型

类型一、思路分析概括性题目

常见题型:

1、文章围绕着??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要分析。

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3、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

4、文章从哪些方面写??的?

类型二:分析段的作用

常见题型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在全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课堂探究

一、2012年全国大纲卷:

听朗诵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

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

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2012年湖北卷

耳边杜鹃啼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城》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德尔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班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式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果,它就把卵统统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味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又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是“蜀人悲子鹃鸟鸣”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造势有家归来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蹄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变过时,杨梅花开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花开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的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害,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花开时即开始呼叫,一直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

三、2010年全国卷

大河家张承志

大河家是一处黄河渡口。

年年放浪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之家,大河家便渐渐地成了自己的必经之地。它恰像那种地理老师不懂得、暗中的地理枢纽;虽然偏疏贫穷,不为人知,却比交通干线的名声更自然更原始。不露痕迹地沟通着中国。

这些地点,一旦了解多了,去熟了,就使人开始依恋。像我此次离开祖国两年之久,从归国那一瞬起便觉得它们在一声声呼唤。真是呼唤,听不见却感觉得到,在尚未立稳脚跟放下行李前,在尚不能马上去看望它们之前,该先在纸上与它们神交。

大河家是甘肃南缘边界上的一个回民小镇。密集的、土夯的农家参差不齐地排成几条街巷,街头处有一块尘土飞扬的空场,那就是著名的大河家集。店铺簇堆,人马拥挤。集上半数以上都是头戴白帽的回民。清真寺的塔尖高出青杨树的梢头,远近能看见十几座之多。

出集百步.便是咆哮黄河。

在这里等摆渡,一眼可以看见甘青两省,又能同时见识回藏两族。傍大河家集一侧是甘肃.黄土绿树,戴白帽的回民们终日在坡地里忙碌。大河彼岸是青海.红石嶙峋.服色尚黑的藏人们隐约在山道里出没。大河家,它把青海的柴禾和药材,把平特角的藏羊和甘肃的大葱白莱.把味浓叶大的茶——在轰鸣滚翻的黄河水上传递。

河上悬空吊着一条胳膊般粗的大铁索。一条大木船挽在这悬索上.借黄河水的冲力.用一支舵往返两岸。船入中流时,那景色十分壮观。在颤篮如叶的渡船上,船客子扳牢大舵,把黄河的千钧水力,分成了横渡的巧劲。

此地指行业为客。割麦人称走客子,船把式称船客予,淘金人称金客子。船撞入漩涡时。水溅起来,岸上船上的人都怔怔地看。使船时的吆声是听不见的,在大河家.永远地充斥着河谷的,只有黄河跌撞而下的轰轰涛声。

清晨时分,因为黄河走得太急.过水太多吧,整个河谷白摹津地罩着浓雾.听得水响,不见河流。渐渐天热了.阳光照透了雾,才看见平素黄河的雄姿。那黄河太漂亮了.衬着一面被它在古时劈开的红石头山,衬着被它滋润得冲天的茂盛青扬林.一川狂怒狂欢的黄河水,不顾性命地尽管奔流。

我住在韩三十八家里是第几次了,现在回想着已经数不清楚。此刻从异国归来,仿佛中我又住进了他那院里。韩三十八今年应是八十岁。他也喜欢看河。黎明时,雾罩河,他一声不响地凝望着那一川雾。水气渗在他脸上的皱纹里,我猜不出他在看河时想些什么。

他从死地里挣着命回来了。五十年前他做过护兵,在喀什以南的戈壁滩上,捏着步枪疯跑,天上的飞机追着他们剿杀。那是没有边的大戈壁滩呐,不知道人怎么能跑过飞机。队伍散了,他和几个大河家同乡钻进了昆仑山。

沿着昆仑山北缘,沿着塔里木沙漠南缘。他们几个大河家男子逃回了家——世界上著书立说的探险家谁走过这样的路线?韩三十八老汉和我看河,总是默默无语。他从来不提当年,也不讲他见识过的血腥沙场。这对我这个求学者不免可惜,因由我只有凭自己猜想了。

返回大河家以后,他干尽了渡口远近的一切营生:船客、金客、麦客。卖过茶叶,闯过藏人地方。黄河是他的家路;他说过,只要挣上了钱,就找河。在任何一个渡口搭上个筏子,或是再当个筏客子再挣几个钱,不多久就能与他的妇人相遇。这真是一种准确的地理;任世界再大也不难找到黄河,河水一直流向家门,正因此韩三十八老汉稳如泰山,任世事浮沉总那么胸有成竹。壮游无止,这是中国的古风。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先去大河家住一阵。去看甘青两省,去看黄土高原和积石山脉的分界,去看那造雾的滔滔大河,和真的经过险境的人一块。

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

四、答题步骤

课后巩固

2010年江苏卷

谈静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

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选自来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方法

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2(湖南省含答案) (编辑:佚名日期:2017-6-5)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全文下载地址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附中版) 本试题卷共7页,22道小题。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自唐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有此局面,主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溢着颂美主题。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蔽亏玉仗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一类借题发挥、歌功颂德之作的区别,后者多见于宋人牡丹诗词中。另一类则以牡丹为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触媒,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创作的,因而主题思想比前一类丰富、深刻得多。 在这类承载更丰富意蕴的诗词中,有人对牡丹不屑一顾:“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又空枝。”有人批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和“买归持博笑,贡自可怜人”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当然,观物以明情,和所有的咏物诗一样,以牡丹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寄托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是对人生路上“风雨”的怅惘。“异奇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是身遭谪贬的憾恨。“可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是南渡士人的流落之恨。更有“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的伤感之词: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他们开始追忆盛唐、北宋的往昔繁华,痛惜中原沦丧,借牡丹抒写深重的亡国之痛。 综上,唐宋牡丹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主题之嬗变,实与唐宋牡丹玩赏之风习相始终,与唐宋文人之生存境遇相生发,特别是与唐宋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相表里。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今天人们所认同的牡丹及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后才逐步形成的。 (摘编自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牡丹玩赏之风盛行于唐,在北宋前期达到极盛。宫中的赏花钓鱼宴和民间的诸如洛阳万花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 ①命题切入口小。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二、复习预习 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行文线索 (1)明线索。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指导和方法解读

2020高考语文散文阅读技巧指导与方法解读 (郑州一中讲义) 一、散文类型 ①记叙散文:以记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 含状物散文) ②抒情性散文: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 ③议论性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哲理性散文) 高考所选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情理交融,意味盎然;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阅读方法 1、梳理文脉(整体把握) 找到线索,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事件、景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 《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故乡的榕树》以“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所以阅读时,理清文中的事件、景物、人物及线索,才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2、寻找“文眼” 散文大多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彩、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

?再如,2018年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其“文眼”句为:“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北京卷《根河之恋》的“文眼”句是:“根河市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全国卷一《窗子以外》的“文眼”句是:“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3、概括主题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如果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需要的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我们体会概括。 全国新课标卷三李娟的《我们的裁缝店》,其主体段落为5——15段,写店主与顾客的一系列小故事。 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 1.赞美质朴、善良、勤劳、节俭、不慕奢华、相互关爱、彼此体贴等看似平凡实则珍贵的美好人性; ? 2.思考买卖关系,揭示买卖双方不应也不必沦为纯粹的金钱关系; ? 3.思考劳作的意义,揭示了关于劳动的哲理——诚实的、无愧于天地良心的谋生,都不免辛苦;能为他人带来美好的劳作,就有乐趣,就有价值,就值得坚守。 4、分析手法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手法及其作用等。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高考散文阅读策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 近年来,散文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散文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且高考中散文尤其受到青睐,从1998年到2004年连续7年高考大阅读都是考查的散文(只有2004年北京春季高考是考的小说)。散文不仅成为高考阅读考查的重点,而且高考对散文阅读的考查从内容、形式以及设题和答题要求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创新,内容上更加凸现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形式上正在从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拓展,设题上开始向新课标要求的感悟、体验和充分张扬个性的开放性方向发展,答题要求上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加大,因此,高考散文阅读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 从今年4套全国高考题和11套省、市高考题评卷的情况看,散文阅读的得分率较低,只有极少数学生得了满分,得分在14分以上的也为数寥寥,少数学生甚至得了零分。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也是如此,尤其是2002年散文阅读是全卷各题中得分最低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制约散文阅读的瓶颈还在于“整体把握、理清文脉”,即考生在阅读散文时没有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意识和着眼全局的眼光,只见局部,不见整体,胸无全牛;答题时把局部和整体割裂开来,凭空猜测,生搬硬套,只答得一鳞半爪,造成失分严重。究其原因,应该是高考复习中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没有把握高考和教材在阅读模式上的变化,2000年高中课程改革的教材就是遵循阅读规律按“篇一段一句一词一字”的整体阅读模式编写的,摒弃了以往的“字一词一句一段一篇”的分析型阅读模式,而高考命题在2000年前就开始从整体立意设题,即使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但实际上与整体息息相关,虽然到目前为止高考还没有纯粹考查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试题,但散文阅读的开放型试题,不单单考查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整个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也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语文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二是认为整体把握、理清文脉,不是《考试说明》中所列的三种能力、九点要求的范畴,只是就《考试说明》中的几点要求泛泛而谈,以练代讲,希望通过做大量的散文阅读练习达到提高的目的,而这种训练还是将一篇散文机械地分为字词、中心、结构、修辞、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各自孤立的部分进行训练,这种做法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其后果是使学生在理解文章时把局部同整体割裂开来,不善于在整体把握的烛照下考虑问题,也不善于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整体把握、理清文脉是真正读懂一篇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因而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理清文脉的习惯和能力,切实提高阅读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符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文体特点就是文体自身的规律性,高考命题不会脱离文体特点,因此,只有符合散文文体特点的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才能高屋见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这一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的片断或景物组成,因而,准确把握散文文脉,明辨文脉是以什么为线索,是时间、空间、思想感情、某种特殊意义的物等。如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大地山河》的文脉就不易把握,三幅画面,跳跃性很大,是靠作者的观感和想象衔接起来的,但有很多同学答成“以作者的行踪为中心线索”,这就错了。这一特点还决定了散文的思想内容深邃,语言上含蓄蕴藉,文学味浓,往往空白点多,语义结构具有隐喻意味,主旨潜藏文中,比较隐晦曲折,因此,把握时要抓住文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等要素,借助文脉来确定。如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门》就是属于此类,其主要内容是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 2.整体把握、理清文脉。要关注高考散文选材的特点。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命题选材的特点是:①选文当代作品居多,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水平,考生阅读容易入境,如《老家》(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二);②选文多为哲理性文化散文,哲理性较强,文化内涵丰富,如《草堂?诗魂》(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江苏卷),《乡土情结》(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③选文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一片树叶》(2002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门》~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叙述描写的内容组成了文章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内容是文章的筋骨,而且文章结尾处往往有抒情议论性的句子,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部分)方法指导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部分)方法指导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 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 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

散文的结构、思路及其作用

散文的结构、思路及其作用 郭磊庄初级中学何茂华教学目标 理清散文的思路,借助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理解段落、线索等在文中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清散文的思路,借助结构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段落、线索等在文中结构和内容等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分析作品结构的题目属于考试说明中分析综合C级能力。答对应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及其作用。 命题类型: (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 (2)要求明确“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开头的作用)”; (3)局部段落、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与作品结构相关的一些术语: 1.文首:①开篇点题;②渲染气氛;③埋下伏笔;④为下文作铺垫;⑤总领下文;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提出问题,引人注意。 2.文中:①承上启下;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 3.文末:①点明中心;②深化主题;③照应开头;④结尾要有力(画龙点睛,发人深思;⑤总结全文,照应开头;⑥抒发情感,引起共鸣)。 分析散文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它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能够分析段内的结构层次; 2.能够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

3.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散文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段内的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2.根据句意归纳。一个语段有多个句子组成,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将几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根据聚集联结的紧密程度,从意义疏松处断开。 3.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1)分析文段的中心句。根据文段的中心句来明确文段的意思,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判断来把握文章的思路。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作段首概括,或在文段的结尾,作段末总结。 (2)分析标志性的语句。利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可以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既”、“又”、“并且”、“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进一步说”、“总之”、“因此”、“所以”等。这些语言标志对分析句群,把握段意,从而明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很有帮助。 (3)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承上是对上文的总结,启下的内容是对下文的概括。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4)分析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线索有时间线索、空间线索、事物线索、感情线索等。如莫泊桑的《项链》以事物“项链”为线索,以“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谈项链”来组成情节结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线索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文学作品的脉络。 当堂检测 告别三峡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3部分专题2散文阅读考点1理清结构思路

考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 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高考作品结构题从其内容看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整体考查,即从总体上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线索、组材等;二是局部考查,即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形成了考查作品结构的特色题型——句段结构分析题。除此以外,还有直接与综合两种。直接考,就是直接要求分析句段在结构中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理解以及表达技巧放在一起综合考查。另外,分析散文中穿插性材料作用题也会涉及作品结构,应予以关注。 题型一把握结构思路 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具体命题形式为结构思路和线索,本题型重点复习结构思路,线索在“重难突破”中攻克。 (2018·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梦 晓浩 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 我走向那些经幡。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高中散文阅读 结构思路

2013年潍坊中学高三语文复习学案 散文阅读——分析文章思路结构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2、以思路为方法归纳文章主旨,然后以结构思路结合主旨为方法解答具体考题。【学法指导】 一、1、考点解读:《考试大纲》规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对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其能力层级为C。 2、《考试说明》要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本考点有三个方面的要求:⑴能够分析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段内的结构层次),⑵能够分析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全篇的结构层次),⑶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二、高考回眸: 1.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听朗诵》(2012年全国大纲卷)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6分)《耳边杜鹃啼》(2012年湖北卷) 3.文章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2010年重庆卷) 4.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分)《大河家》(2010年全国卷Ⅱ) 5.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谈静》(2010年江苏卷) 三、文章结构思路类题型知识点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

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 结构是组织和安排材料的方法和手段,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分析结构的过程就是理清思路的过程。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大的结构指文章的谋篇布局,小的结构指语段和语句的安排。 1.文章结构方式及作用 (1)总分式:简单明了,完整谨严。(2)并列式:大开大合,丰富内容。 (3)层进式:层层深入,引人入胜。(4)对照式:前后对比,鲜明突出。 2.结构赏析术语 开门见山、曲径通幽、跌宕起伏、跌宕多姿、波澜起伏、一波三折、曲折有致、变化多端、汪洋恣肆、大开大合、层层深入、笔锋一转,陡转直下、荡开一笔、异峰突起、别开生面、戛然而止、首尾照应、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结构谨严、结构匀称、结构完整、起承转合、平铺直叙、波澜不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3.思路展开方式 (1)按照时空的转换展开。(2)按照情感的发展展开。(3)按照说理的推进展开。(4)按照对象的变化展开。(5)按照事理的演变展开。 四、文章结构思路类题型 类型一、思路分析概括性题目 常见题型: 1、文章围绕着??逐步展开写作思路的?请简要分析。 2、本文结构严谨,请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3、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 4、文章从哪些方面写??的? 类型二:分析段的作用 常见题型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散文阅读之结构思路 ★【学习目标】 一是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二是分析句段的作用。 ★【知识讲解】 一、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 2.关于材料组织的问题 ▲从时间上组织材料 ▲从空间上组织材料 ▲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 ▲按情感或认识过程组织材料 注意: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也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关于线索的问题 (1)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抓线索,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 抒情散文,一般以感情为线索。 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揭示线索。 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二、分析句段的作用 ▲答题角度:①结构 ②内容、主旨 ▲结构上的作用: 分析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时,要注意该句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 1、开头句段的作用: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引起下文或引出话题; 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正反铺垫; 与下文形成对比; 总领全文; 制造悬念。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 转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 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为下文做铺垫。 3.结尾句段的作用: 升华感情; 深化主题; 总结上文; 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 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 结构上:交代线索; 前后呼应。

散文阅读之结构作用类题型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之结构作用类题型 【知识清单】 【散文中的修辞方法】 1、比喻:作用在于把要说地事物反映得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给物赋予人的形态和情感,使之人格化,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使内容表达更集中、更突出、更鲜明;情感抒发更强烈、更有气势。 4、对比:能使所表达的事物特征或所阐发的道理更鲜明、更突出;能彻底揭示矛盾,使文章内容表达更显爱憎分明。 5、衬托: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使所议论或描写的事物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6、渲染:通过某一方面的铺陈叙写,集中描绘,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 7、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8、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散文的表达方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 1、议论:往往有揭示意义(主旨)、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地作用。 2、描写:往往为了展示人物特征、暗示时代背景、渲染情感氛围。 3、抒情:往往有抒发作者情感、揭示文章意蕴、表现形象意图的作用。 4、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5、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6、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思路更清晰,相互照应更得体。 7、景物描写:描写自然风光,营造某种氛围,烘托人物情感或思想。 8、环境描写:交代背景,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心理或形象。

散文阅读之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阅读之理清文章的思路 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思路有不同层面,对全篇而言有总体思路,对具体段落或层次而言就是局部思路。所谓的理清文章思路就是要通过分析文章的选材取材、结构层次、线索脉络、详写略写、过渡照应等探索作者定型的思维过程。在中考试题中,对文章思路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对局部思路的考查,对整体思路的考查也偶有涉及。即使不着眼于回答具体的题目,理清思路也应成为我们阅读现代文的一种基本能力,所以掌握一些理清思路的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好处的。 一、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从文章线索、脉络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在记叙性的文章里,常常有一条路线贯穿在整篇文章的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中,这条路线就是线索。线索和脉络不是思路,而只是一条主线,但线索和脉络却能作为作者思路的航标。在以记叙、抒情为主的文体中,可以以主题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文章的内容是由线索或脉络将其有机地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那我们就可以沿着线索或脉络去探寻作者的思维过程。如在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作者以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要探寻作者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沿着这条线索走下去。在小说的开头,先介绍了咸亨酒店这一人物活动的场所,通过咸亨酒店的格局来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人物出场了,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孔乙己语言、动作、肖像(神态)的描写及侧面描写,着力刻画了他迂腐、自命清高、虚伪、善良等鲜明的性格特征。正是这样一个可有可无、处处被人嘲笑的人物,由于自身性格的弱点和丁举人这样的封建统治者的摧残,他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这一系列故事都是在小伙计的见证下发生、发展的,所以沿着文章的这条线索,我们不难理清作者的整体思路:交代背景→刻画人物、展示人物性格→矛盾冲突(被丁举人毒打)→结局(死去)。 文章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1、时空连“线”。在许多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桃花源记》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不同的处所正表明了空间的变换,由此引出了丰富多彩的记叙内容,据此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渔人的行踪。 2、因人或物取“线”。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3、反复出“线”。阅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背影》这篇课文中“背影”反复出现,作者用“背影”把文章联结成一个整体。 4、以情导“线”。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憎恶、讨厌→敬重、爱戴。 5、因事取“线”。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6、定“神”看“线”。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记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7、双线并行。线索是构造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线索 1

2018复习备考: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归纳与答题方法指导

高考散文阅读 题型归纳与答题方法指导 ★散文基本知识及阅读方法: 1、构思特征: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材料零碎、大跨度;“神不散”指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2、选材特点:典型、新颖、真实; 3、找出线索,就容易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情、理、物、空间、文眼等) 线索的特征: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4、类型: 抒情散文:如《春》《荷塘月色》《白杨礼赞》;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 叙事散文:如《背影》《记念刘和珍君》; 说理散文:如《鹿的穷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包括杂文和小品文;寓哲理于形象之中; 5、阅读技巧: ①依据题材特点,晓大意; 写景状物——把握“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进而把握所言之“志”(情);写人记事——弄清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事件特征,感受人物形象,思考议论、抒情等语句,进而领悟作者情感和文章主旨;议论说理——借事说理、寓理于事、情理交融,把握材料和观点的关系; ②借助有效信息,抓主旨。 抓标题,揣摩文意;

察首尾,整合信息;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和流露出作者的表达意图或情感态度; *各段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 *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画龙点睛的抒情议论句; *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句子; *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④分析形象画面,悟意境; ⑤品味局部语言,析含意; ⑥归纳层次要点,明文意; 题型一:理解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一般指以下词语: 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特殊指代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5.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 理解词语的含义,是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文中”这两个字。

高中散文阅读答题方法

2017 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模拟试卷2(湖南省含答案) (编辑:佚名日期:2017-6-5) 本资料为WOR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全文下载地址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附中版)本试题卷共7 页,22 道小题。时量12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6 分,每小题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自唐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有此局面,主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 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溢着颂美主题。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蔽亏玉仗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 一类借题发挥、歌功颂德之作的区别,后者多见于宋人牡丹诗词中。另一类则以牡丹为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触媒,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创作的,因而主题思想比前一类丰富、深刻得多。 在这类承载更丰富意蕴的诗词中,有人对牡丹不屑一顾:“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又空枝。”有人批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和“买归持博笑,贡自可怜人”所折射的社会现实。当然,观物以明情,和所有的咏物诗一样,以牡丹为描写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寄托失意之悲,抒写身世之感。“残红零落无人赏,雨 打风摧花不全”是对人生路上“风雨”的怅惘。“异奇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是身遭谪贬的憾恨。“可怜国色天香种,竟落田夫野老家”是南渡士人的流落之恨。更有“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的伤感之词:南宋士人已不可能亲身体验壮观的“洛阳花世界” ,他们开始追忆盛唐、北宋的往昔繁华,痛惜中原沦丧,借牡丹抒写深重的亡国之痛。 综上,唐宋牡丹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主题之嬗变,实与唐宋牡丹玩赏之风习相始终,与唐宋文人之生存境遇相生发,特别是与唐宋两朝盛衰兴亡的历史轨迹相表里。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今天人们所认同的牡丹及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诸如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象征国家富强、繁荣昌盛等,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数百年民族劫乱和文化变迁后才逐步形成的。 (摘编自路成文《咏物文学与时代精神之关系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牡丹玩赏之风盛行于唐,在北宋前期达到极盛。宫中的赏花钓鱼宴和民间的诸如洛阳万花会等活动都是当时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的明证。 B. 统治者喜爱牡丹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以显示其与民同乐的姿态,因此牡丹玩赏之风首盛于宫廷。 C. 园艺工们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而热衷于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这

【2019年秋季课程初一语文】第6讲散文阅读之行文思路分析

之行文思路分析 【一】课堂导入 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行文思路是整体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也是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的基础。近年来,一直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那么,如何才能迅速攻克这一考点呢? 【二】复习预习

复习: 文章的层次是指内容而言,主要反映的是内容的表现次序。段落是指〝表达〞而言,代表作者思路的一个较小的步骤。段落要尽可能的反映层次。文章的层次分明,必先使段落清楚,如果段落纠缠不清,层次也必然一片模糊 预习: 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文中材料的安排和组织,是支撑文章的骨架,是作者写作思维的外在形式。作者在文章中表情达意、叙事说理都要通过结构、层次和段落表达出来。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行文思路 思路那么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线和途径。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侧面的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所要表达的思想通过内容组织成一个严密的整体。理清行文思路,其实就是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去〝提各段之纲,挈各段之领〞。 知识点2 考查内容 ①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 ②编写文章的提纲; ③给文中的一段话进行句子排序; ④分析文中较为特殊的段落的作用; ⑤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⑥表达文章的思路等等。 知识点3 分析行文思路的方法 阅读散文,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三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整体阅读。整体阅读是阅读最基本原那么与的方法,它可以使做题建立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增加做题的理性分析成分,从而增强解题的准确度。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意思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安

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表达。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必须对文章形成大致认识:题目是什么,共几个段落,文体是什么,内容方向是什么。然后再理清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进而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段落取精。段落取精就是要摄取文章段落的精华和要点,以便更好得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行文思路。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小层,理清文章的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明白文中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上下照应的地方,把握重点段落的中心句,支撑句等内容。 第三步,提取线索。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一篇文章,不管是整篇文章,还是局部语段,往往有一条线索贯穿其中,正是由于这条线索,文章或段落之间才会井然有序。常用的文章线索主要有:①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②以人物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④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为线索;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四】例题精析 【例题1】 枫叶礼赞 孟超 我爱枫叶,因为它红得深浓,红得艳丽。 多少年来,一想到秋,我首先就会想到枫叶;想到枫叶,就会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会引发许多联想和感慨。在萧瑟的秋天,枫叶红得那么动人,不能不使我心驰神往。 在北京,重阳节过后到香山看枫叶,正是很好的时节。过去的文人骚客,在这样的时候,往往骑一头小毛驴儿,慢慢地出了西直门,一步一颠直往西边走去。到了碧云寺一带,就渐入佳境,像喝了一杯花雕酒一样,陶醉于枫叶那鲜艳的色彩,流连忘返。有时,他们还会即景遣兴,吟诗作赋。我虽没有这样闲散的雅兴,但我也爱枫叶。没有别的,爽直一点儿说,就是因为她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