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教案_1

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由于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因此,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
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洋务运动的学习,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有了初步认识,已经知道洋务派学习只学技术的方式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的,但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学生不知道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会如何选择。
本课就会为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会进一步了解在洋务派之后,还会有哪些仁人志士通过何种方式继续进行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了解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知道严复的主要维新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中的作用;探讨戊戌变法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讨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四位历史人物为救亡图存进行的努力,认识维新变法的过程,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探讨戊戌变法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的探索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创设诗歌情境,鲜活历史课堂,总领事件经过;借助史料,分析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比变法前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等具体情况与新法内容,直观展现变法的作用;借助《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的措施和结果。
教学难点: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新课导入】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曾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运动来了解一下。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教师讲述:走进近代史,我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但是,我们的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不屈地呐喊!同学们,我们来齐声朗读《日落紫禁城》中的这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日落紫禁城》教师提问:19世纪末的那个秋天,几个读书人面对着民族危亡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一年正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所以这场变法在历史上叫作什么运动?学生回答: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六课戊戌变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6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技能目标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
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法指导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教师:康有为、梁启超就是鲁迅所盛赞的真的勇士,民族的脊梁。
百年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几位热血青年在古老的中国土地上上演了一场空前奇伟的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希望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
中华民族面临实现伟大复兴的一次机遇,然而,在那个“戊戌”年,他们失败了,或暴尸京城街头,或逃至海外东瀛。
强国之梦最终与我们擦肩而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长久的反思,今天我们一起再次重温戊戌变法那惊天动地的历史时刻吧。
[讲授新课]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公车上书的背景出示“时局图”,提问:你在漫画中读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学生回答: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教师讲述:《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这一危机深深地刺激了国人的觉醒,激起了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追求独立自强的激情与呼号,变法呼之欲出。
公车上书解释什么叫“公车上书”?公车: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车接送参加考试的举子,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做“公车”。
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初中历史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1. 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3. 能够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戊戌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2. 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学会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
三、教学难点:
1. 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2. 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理解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
2. 学习:讲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和影响。
3. 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和后果,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小结:回顾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帮助学生总结和理解。
五、作业:
1. 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戊戌变法的小议论文,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2. 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并能够分析其内容和影响。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结,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下节课应继续深入讲解戊戌变法的影响和后果,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课 简单介绍严复其人。解。来自复及其观严复与点。
《天演
论》
光绪帝于 1898 年 6 月 11 日,
亲自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又称
“戊戌变法”,至此,维新变法运
动达到高潮。从变法开始一直到 9
了解戊戌
月 21 日变法失败,仅仅过去了 103
变法的具
讲授新 课
百日维 新
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在这百 天时间里光绪帝根据维新派的建 议,发布了 100 多道法令,主要 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 讲解和介绍,在课本上 标画相关内容。
通过教师 的讲解和 介绍,使 学生知道 公车上书 这一历史 事件。
意义: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
的序幕。
介绍严复和其翻译的著作
通过教师
《天演论》,并介绍其观点:“物
的讲解,
3
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
学生更容
讲授新 后胜于今。”
学生倾听教师的讲 易了解严
学生在课本上标画出 相关内容,认真倾听教 师的讲解。
体内容, 深刻理解 其内容的 实质是要
教育四个方面。
变革政治
⑴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制度。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
维新人士;
⑵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
企业;
4
⑶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
⑷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
析 因此,有识之士开始寻求新的救国之路。本课中会介绍到维新人士通
过改良的方式,寻求制度方面的变革来挽救民族危亡,然而这种变革
触及了封建势力的利益,因此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宣告失败。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
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
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戊戌变法
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
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2-3位学生回答。
(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4.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学生回答:德国强占胶州湾。
2.教师强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
3.阅读教材,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学生回答:小组形式回答。
(答案略)
教师总结:
内容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4.教师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5.教师讲述: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事件的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
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并提供历史口诀,识记历史。
历史小口诀:
(公车上书给皇帝,维新变法运动起。
中外纪闻强学会,康梁奔走救危急。
光绪诏书要变革,救亡图强改现状。
维新百日终失败,爱国忧民精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