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认真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200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四号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本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一、城乡规划是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城市、镇、乡、村庄的建设布局、土地利用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关事项的总体安排和实施措施,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
城乡规划不是指一部规划,而是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组成的有关城镇和乡村建设和发展的规划体系。
在城乡规划法出台以前,我国有关城市和乡村规划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90年4月1日起施行)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年5月7日国务院令第116号公布、1993年11月1日起实施),简称“一法一条例”。
“一法一条例”实施十多年来,对于加强城市、村庄和集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遏制城市和乡村的无序建设、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原有的以“一法一条例”为基础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机制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1.城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其周边乡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乡村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日益交融。
但“一法一条例”所确定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的,城市规划法不涉及乡村规划和管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不涉及建制镇以上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这种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规划制度与实施模式使得城市和乡村规划之间缺乏统筹考虑和协调,影响城乡协调发展,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
浅析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析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土地具有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重价值,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从土地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浅析。
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内的土地资源状况决定了区域内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如果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农业、畜牧、林业等生产活动,而且产业发展速度也会相对迅速。
相反,如果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较为贫乏,产业的发展速度就相对较慢。
因此,土地资源的状况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土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提供生产和经济基础土地对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贡献是提供生产和经济基础。
农业、工业、商业等生产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而不同产业的资源需求不同,比如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等。
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提供生态服务土地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之一,积极参与了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物质循环,在经济发展中也有着相当的贡献。
首先,土地作为碳汇和水源地,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源等重要作用。
其次,土地还可以为居民提供风景旅游、健康运动等生态服务,这也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
3、提供社会、文化和美学价值土地还具有社会、文化和美学价值。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们在对土地利用中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宗教和传统习俗。
同时,土地在人们的审美分类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土地通过文化、美学等方面间接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平衡。
发展不应仅仅考虑经济效益,而是要考虑生态环境、社会和谐等因素。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避免过度开发土地,保护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协调性。
结论: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的基石,具有多重价值。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良性互动,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管理法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土地资源的管理遵循本法。
第三条土地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全民所有的土地,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
第四条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第五条国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
第六条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占补平衡。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制度应当符合科学、规范、统一、公开的原则。
第九条国家建立土地登记制度。
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第十条国家对土地实行分级管理。
土地管理权的具体划分,由国务院规定。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地管理,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地的义务,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土地调查与登记第十四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土地调查应当包括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质量、土地权属纠纷等内容。
第十五条国家建立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登记包括土地所有权登记和土地使用权登记。
第十六条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土地登记实行属地管理。
土地登记机关应当依法登记,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土地权利人应当依法申请土地登记。
浅析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浅析土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引言1.1 土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是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基础。
无论是农业生产、工业生产还是服务业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
土地作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承载体,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着经济增长。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土地资源的利用也直接关系着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适合不同的产业发展,合理布局和利用土地资源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土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土地资源的供给变得愈发紧张,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通过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推动经济增长。
在资源有限且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直接关系到经济活动的展开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资源配置方面,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城乡发展,提升经济整体效益。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样至关重要。
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滥用将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
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可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在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
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利用计划与指标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的土地利用计划与指标管理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计划和指标管理是有效实施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科学规划和调控土地利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计划的制定以及指标管理的实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土地利用计划的制定土地利用计划是指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和发展目标的规划文件。
土地利用计划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性原则:土地利用计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保护好农田、森林、草原等生态功能区,促进生态经济建设。
2.多元化原则:土地利用计划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不同用途的土地需求,加强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统筹协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公平公正原则:土地利用计划应基于科学评估,公开透明,确保各项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在土地利用决策中,要注重民意、法律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土地利用计划的制定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撑和全面的信息数据,通过现代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土地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潜力分析,确定不同土地类型的利用方向和合理布局,最终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计划。
二、指标管理的实施土地利用指标是在土地利用计划基础上,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和效益进行定量化、专业化和可操作化管理的指标体系。
指标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指标管理应注重土地利用的整体平衡与协调,形成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土地面积、产量、效益、质量和可持续性等因素,确保各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互动。
2.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管理应注重指标的操作性和可衡量性,使指标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便管理者进行实际操作和决策。
3.动态性原则:指标管理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和土地资源的动态调整,及时跟踪和评估土地资源利用状况,调整和完善指标体系,保持其适应性和灵活性。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试题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
A 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B 开发、保护、整治和分配C 利用、分配、整治和保护D 开发、利用、分配和保护2、以下哪项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A 合理分配土地资源B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C 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D 增加土地的经济价值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A 5 年B 10 年C 15 年D 20 年4、()是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
A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B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C 土地用途分区D 土地利用控制指标5、土地用途分区的依据主要有()。
A 土地自然条件B 土地社会经济条件C 土地利用现状D 以上都是6、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A 统计分析法B 对比分析法C 动态分析法D 以上都是7、建设用地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 节约集约用地B 保护耕地C 优先保障工业用地D 符合城市规划8、耕地保护规划的重点是()。
A 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B 提高耕地质量C 控制耕地减少D 以上都是9、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考虑()。
A 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B 土地利用方式对环境的影响C 土地整治对环境的影响D 以上都是10、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不包括()。
A 法律保障B 行政保障C 技术保障D 经济保障11、土地利用规划图的比例尺一般根据()确定。
A 规划区域的大小B 规划的精度要求C 规划的用途D 以上都是12、以下哪项不是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A 耕地保护专项规划B 土地整治专项规划C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D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13、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方式不包括()。
A 问卷调查B 听证会C 专家咨询D 行政命令14、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作用不包括()。
A 为规划编制提供数据支持B 便于规划成果的管理和更新C 为土地执法提供依据D 直接决定土地的用途15、以下哪项不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趋势()。
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2022年)-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6号

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2022年)正文:----------------------------------------------------------------------------------------------------------------------------------------------------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6号)《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已由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22年3月30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2022年3月30日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1987年4月27日河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0年11月10日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1997年12月22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1999年9月24日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第一次修订根据2002年3月30日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05年5月27日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第四次修正根据2014年9月26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规的决定》第五次修正2022年3月30日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二次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土空间规划第三章耕地保护第四章建设用地第五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属和登记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及措施

论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及措施【摘要】国土资源管理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从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措施、难点和挑战、以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探讨。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利用国土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难点和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才能实现国土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利用,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更加繁荣和稳定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具体措施、难点、挑战、可持续发展、关键、共同努力1. 引言1.1 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国土资源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国土资源是国家的基础资源,它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国土资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意味着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国家的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撑。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高度重视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推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1.2 经济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关系经济发展与国土资源管理密切相关,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土资源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整体经济状况及人民生活水平。
经济的发展需要充足的土地、水资源等基础资源作为支撑,而这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需要国土资源管理的规划、监管和保护。
失衡的国土资源管理会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优质的土地资源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发展,提升地区经济的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土地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为了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依据《土地管理法》及国家有关土地开发整理的方针、政策,编制了《睢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规划以2000年为基期年,规划近期为2001-2005年,远期为2006-2010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
该项规划的编制以《睢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
该规划作为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化和补充,对于科学、规范、有效地指导全县土地整理开发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该次编制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要实现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宜农未利用土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土地整理全面有序开展;工矿废弃地得到全面复垦,并逐步提高废弃土地复垦率,确保土地整理开发复垦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的耕地;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合理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该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2000年土地变更调查的基础上,对全县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现状及潜力进行综合分析,对全县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县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和方向,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位置、范围、规模,突出重点区域、工程和项目,落实到图,并拟定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编制本《规划》的原则是:以提高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出发点,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土地开发整理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内涵挖潜,突出土地整理和复垦,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坚持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
本规划所称的土地整理主要是指在全县范围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以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活动。
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用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土地;道路、沟渠等综合整理;村庄闲散地整理等。
土地复垦是指对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的复垦利用。
这里主要指工矿废弃地和砖瓦窑的复垦。
土地开发是对未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
未利用土地后备资源主要是指宜农滩涂及沙地、荒草地、盐碱地等。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条件睢县位于河南省东部,惠济河中游,东经114。
50,--115。
12,,北纬34。
34,--34。
12,。
南北长40.80公里,东西宽32.90公里,区域形状大体呈一平行四边形,总面积920.71平方公里。
本县北邻民权县,南接太康县,西至杞县,东到宁陵县,东南一角又与柘城县毗连。
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贯穿全境的省级公路3条,县级公路8条,公路通车里程500公里。
睢县属豫东平原黄泛区冲积扇的一部分,地势西北略高,东南略低,地面坡降约1/5000,故地形开阔平坦。
地面海拔高程一般在51--60米,相对高差9米。
睢县全境属涡惠河水系,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
睢县地处东亚中纬度地带,四季气候特点为春季温暖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降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较长,冬季寒冷干燥雨雪稀少。
年平均气温14度,年平均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66.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86.4毫米,水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但降水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旱涝灾害频繁,加之冰雹、干热风等,还有各种作物虫害,都在制约着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睢县土壤均为潮土,分为三个亚类、五个土属、十二个土种。
其中黄潮土亚类中的两合土、淤土面积最大,分别占土壤面积的63.63%和25.57%,砂土占9.25%,其余为盐化潮土与碱化潮土,盐化潮土占土壤总面积的1.26%,碱化潮土占土壤总面积的0.29%。
二、社会经济状况睢县共辖城隍、潮庄等24个乡镇,全县共有522个行政村,1171个自然村。
2000年总人口为755913人,其中农村人口70624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21人。
睢县属平原地形,平原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麦、棉花、花生、油菜等产量在全省各地县中名列前茅。
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4.37亿公斤。
农业总产值23.11亿元(当年现行价),农民人均总收入2132.2元。
睢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市场经济的搞活,全县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本县主要工业产品有酿酒、酶制剂、箱板纸、饲料、植物油、面粉及面制食品、皮革制品、花生制品等。
2000年全年工业总产值完成20.97亿元(当年现行价),比上年增长20.7%,实现利税总额6001万元,比上年增长45.1%。
三、土地利用状况1、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2000年全县土地总面积92071.2公顷,各类型土地面积及结构状况如下:⑴农用地2000年,全县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面积72178.2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8.39%。
①耕地66616.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2.35%,其中:灌溉水田5.79公顷,水浇地63098.68公顷,旱地3203.77公顷,菜地308.58公顷。
②园地370.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0%,其中果园350.95公顷。
③林地2044.5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22%,其中有林地1925.34公顷。
④牧草地均为人工草地,仅分布在帝丘一乡,面积为2.39公顷。
⑤其他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等用地)3144.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1%,其中坑塘水面137.45公顷,农田水利用地1267.54公顷,田坎0.19公顷。
⑵建设用地2000年,全县建设用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6356.8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7.77%。
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15443.29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6.77%,其中,城镇972.22公顷,农村居民点13696.97公顷,独立工矿718.71公顷,特殊用地55.39公顷。
②交通用地426.2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0.46%,426.26公顷全是公路用地。
③水利设施用地487.3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53%,487.32公顷全是水工建筑用地。
⑶未利用地2000年,全县未利用地(河流、湖泊、滩涂、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及其它)面积3536.07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84%,其中河流水面940.19公顷、湖泊188.37公顷、滩涂1339.60公顷、荒草地42.74公顷、盐碱地5.63公顷、沙地129.35公顷,裸土地0.01公顷,其它未利用土地890.18公顷。
2、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⑴土地利用类型较多,但以耕地为主。
按照全国土地旧分类划分的8个一级类型在本县都有分布,全县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2.35%,大大超过全省46.7%的平均水平。
本县土地利用结构特点反映了本县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耕地类型的主导地位,从而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农业主导地位,这与本县的地貌、土质、气候、水文、地理位置及人口密度条件是相适应的。
⑵全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域分布具有相对同一性和差异性。
相对同一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结构上,即除帝丘乡有牧草地外,其它23个乡镇一级土地利用类型都是7个,并且都以耕地为主要地类。
相对差异性主要反映在各乡镇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不同,如位于县境北部的榆厢、蓼堤、涧岗、董店和帝丘五个乡镇,其园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占全县同类型用地的比例都比较大,其它乡镇相对较小。
⑶土地利用面积较大,可供复垦、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较少。
据统计,全县未利用地面积为(按全国土地新分类)3536.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4%,大大低于全省10%的平均水平,尽管全县总的土地利用率较高,但在利用程度及深度开发上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全县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土地利用类型中,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较高,土地利用结构尚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待整理复垦开发土地资源数量与分布一、待整理土地资源的数量与分布本次规划之"土地整理"是指对村庄、农田和其他零星土地采取综合治理和调整措施,以增加耕地及其他农用地的有效利用面积,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睢县土地整理的重点是闲散地、打谷场、辅助生产设施用地及其他零星未利用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提高经济效益。
待整理土地资源主要包括除规划建设占用以外的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两个方面,其中待整理耕地数量除其自身外,还应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打谷场、沟渠、生产道路等配套设施用地及未成片分布的未利用地、小面积的废弃砖瓦窑及工矿废弃地面积计算在内。
截止2000年底,全县待整理土地资源面积为83901.62公顷,耕地66150.16公顷(全县耕地总面积66616.82公顷,规划期转为建设用地的耕地面积为466.66公顷),沟渠面积为1267.54公顷,农村道路面积1738.87公顷,打谷场319.8公顷,未利用地面积1026.65公顷,工矿废弃地21.40公顷,农村居民点13377.18公顷。
待整理土地资源分布在县辖所有24个乡镇,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睢县待整理资源现状表单位:公顷二、待复垦土地资源数量与分布本规划之"土地复垦"是指对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睢县待复垦土地资源主要是砖瓦窑和工矿废弃用地。
结合睢县实际及工矿废弃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单片面积≥1.00公顷的工矿废弃地列入复垦区,单片面积<1.00公顷的工矿废弃地列入整理区。
调查结果表明,睢县零星分布的单片面积<1.00公顷的工矿废弃地较少,总面积为21.40公顷,归为土地整理范围;单片面积≥1.00公顷的工矿废弃地总面积为155.37公顷,归于土地复垦范围。
全县工矿废弃地的数量与分布情况具体见表2。
表2 睢县砖瓦窑及工矿废弃地现状表单位:公顷三、待开发土地资源数量与分布本规划之"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采取工程和生物措施,使其投入经营和利用的活动。
睢县待开发土地包括沙地、盐碱地、滩涂、荒草地和其它未利用土地,考虑到国家适度开发的政策、资金技术问题及开发难易程度,在规划期内对该类土地适度开发。
土地开发是对未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2000年全县未利用地总面积为3536.07公顷,扣除已作为耕地整理对象和暂不宜开发利用的未利用地,余下1197.80公顷未利用地(均为滩涂、盐碱地、沙地)可作为本次规划待开发的对象,主要分布在河集乡、白庙乡、榆厢乡等16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