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湖南常德澧县

合集下载

初三叙事作文《我的家乡你真美》800字(共11页PPT)

初三叙事作文《我的家乡你真美》800字(共11页PPT)

初三叙事作文《我的家乡你真美》
真美啊!
家乡的变化美。每次听着奶 奶讲他们那时侯和七八十年代的 情景总会沦陷于此,不禁感叹
着家乡的变化美。听奶奶说他们那时
侯的交通特别不方便,上学的 时候要走很长的路,不像现在有 校车到家门口接送;水也需要人
来挑,不像现在有自来水直接拉到家;
关键词:真美,家乡,变化,每次,
奶奶,他们,那时,八十年代,情景,总 会,沦陷,不禁,感叹,家乡,变化,奶 奶,他们,那时,交通,特别,方便,上 学,时候,现在,校车,家门口,接送, 需要,现在,自来水,直接,拉到。
初三叙事作文《我的家乡你真美》
有什么东西还要用担子挑回家,
车子 不像现在可以邮寄,用
送。
现在是宽场的大路,交通也
方便多了……相对于以前旧社会
初三叙事作文《我的家乡你真美》
稻谷 如金镶嵌的
……。放眼望去,
天空 美伦美奂。冬天,
开始飘来
雪花 一片两片的
,接着越来越多,
好似在开一场长久的演唱会一样
欢快地舞动着。大地也被雪
娃娃们精心的打扮了一番,着
上了银白色的时尚装。
关键词:镶嵌,稻谷,放眼望去,
美伦美,冬天,天空,开始,一片,两片, 雪花,接着,越来越,好似,一场,长久, 演唱会,一样,欢快,舞动着,大地,娃 娃,精心,打扮,一番,着上便心生爱慕。
也顽
皮地跳上枝头炫耀它的歌喉。
时候 夏天,正是太阳最毒辣的

山上的树也欲发青翠茂盛,是个阴凉
微风 的好去处。
袭来,沁人心脾。
季节 秋天,在这个丰收的
,秋风
姑娘草木庄稼都换上了新
衣裳。似血般的枫叶;
关键词:看到,心生,爱慕,鸟儿,

家乡作文 湖南常德

家乡作文 湖南常德

家乡作文湖南常德
常德,我的家乡,一个充满阳光味道的地方!
清晨,太阳公公从山后面探出头,温情的光洒满街道。

我骑着自行车,一路哼着小曲儿,路边的柳树仿佛在向我挥手。

时不时,一阵香味飘来,那是从早点铺升腾而起的豆浆油条的味道,甜香甜香的,让人忍不住加快脚步。

常德的夏天,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孩子。

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耀眼的阳光,还有那清澈的沅江水,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芒。

我和小伙伴们,偶尔会回到江边,脱掉鞋子,赤脚在水里嬉戏玩耍。

水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常德的秋天,像一位温柔似水的妈妈。

秋风轻轻拂动,树叶变黄了,飘落下来,像金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田野里的稻子也成熟了,金黄一片,一望无际,像是一块块金色的地毯。

我喜欢在秋天的下午,去田野里漫步,感受秋天的气息。

常德的冬天,虽然有点冷,但也十分美丽。

冬天的早晨,地上会结一层薄薄的霜,像一层灰色的地毯。

远处的山峰,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巍峨壮观。

我和小伙伴们,会堆雪人,玩得非常开心。

家乡的美食,是我最难以忘怀的。

香喷喷的常德牛肉,鲜美可口的桃花鱼,还有那甜滋滋的常德米粉,都是我的最爱!不知为何,每当想起家乡的味道,我的口水就忍不住要流出来。

常德,我的家乡,我爱这里的每一个角落,爱这里的一切!这里有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童年,也有我的梦想。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家乡,会永远爱着我的家乡!。

【初一作文】我的家乡你真美

【初一作文】我的家乡你真美

【初一作文】我的家乡你真美家乡,一个温馨的,充满幻想的词语。

我的家乡位于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

这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地方。

家乡的四季是绚丽多彩的。

春天,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小草也像小姑娘似的探出了它们青绿色的头,嫩嫩的。

使人看到便心生爱慕。

鸟儿也顽皮地跳上枝头炫耀它的歌喉。

夏天,正是太阳最毒辣的时候。

山上的树也欲发青翠茂盛,是个阴凉的好去处。

微风袭来,沁人心脾。

秋天,在这个丰收的季节,秋风姑娘草木庄稼都换上了新衣裳。

似血般的枫叶;如金镶嵌的稻谷……。

放眼望去,美伦美奂。

冬天,天空开始飘来一片两片的雪花,接着越来越多,好似在开一场长久的演唱会一样欢快地舞动着。

大地也被雪娃娃们精心的打扮了一番,着上了银白色的时尚装。

真美啊!家乡的变化是美丽的。

每当我听祖母谈论他们的时代和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场景时,我总是会在这里摔倒。

我情不自禁地感叹家乡日新月异的美景。

奶奶说当时交通很不方便。

他们不得不走很长的路去上学,不像现在门口的校车;水也需要人来取,不像现在直接拉回家的自来水;如果你有东西要带回家,这不像邮寄或开车送东西。

现在这条路很宽,交通也方便多了。

和旧社会的时代相比,我的家乡已经从一个农村女孩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女孩。

在过去,甚至吃饭都是个问题。

有时我们一天只能吃一顿饭。

非常不稳定。

食物也比现在差得多。

现在人们可以吃鱼和肉,过上富裕的生活。

可以说这里衣食无忧!家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他们勤劳善良,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朴实真诚……邻里乡亲的不管谁需要帮忙,一声招呼一打,少说也有一二十个人出面帮忙。

就拿过年打年糕这件事来说吧。

大家都是你帮着我做,我帮着他做,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谈论着劳动后的成果……枝头的鸟儿,蝉儿都欢快地叫着,听!它们在说:“这儿的人们多么勤劳啊!多么友爱啊!多么惹人喜欢啊!”我的家乡是一个平凡的地方,但却是我心中最美丽、最可爱的地方!我爱我家乡!。

澧县城头山游记作文

澧县城头山游记作文

澧县城头山游记作文
我的家乡在澧水河畔,那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个美丽
的地方。

说起我家乡最美的地方,那要数城头山公园了。

城头山
公园坐落在县城东大门,这里三面环水,风景优美。

那里有连绵
起伏的青山,有清澈见底的溪水,还有高大挺拔的松树。

春天,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夏天,树木郁郁葱葱;秋天,
落叶随风起舞;冬天,白雪覆盖着大地。

城头山公园的四季各有
特色。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公园里最多的花
就是桃花、梨花和迎春花了。

桃花粉红粉红的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梨花洁白如雪;迎春花金黄金黄的像一个金色的大伞。

夏天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季节。

人们可以在草地上打滚、堆
沙子、踢球……孩子们都在大树下乘凉、聊天、看书。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果园里结满了各种各样果实:苹果红
彤彤的像一盏盏红灯笼;橘子黄橙橙的像一个个小葫芦;梨黄澄
澄的像一个个小皮球;柿子红红的像一个个小灯笼……
冬天虽然很冷,但是松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还是那么挺拔,好像在保护着公园里一切东西。

—— 1 —1 —。

澧县澧州文庙作文

澧县澧州文庙作文

澧县澧州文庙作文朋友们!今天我要带你们去一个超级酷的地方——澧县的澧州文庙。

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景点,那可是藏着满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宝藏的好地方呢。

刚到澧州文庙的门口,就感觉像是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拉进了过去。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像一个严肃又慈祥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里,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大门的样子很特别,高大而庄重,仿佛在对每一个前来的人说:“欢迎来到一个充满学问和敬意的地方。

”走进文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宽敞的庭院。

地面的石板看起来已经有些年头了,坑洼不平的,就像一位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写满了故事。

庭院里的树长得郁郁葱葱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地上就像是铺满了金色的碎银子。

我想,这些树一定是文庙的忠实守护者,它们见证了多少代学子在这里追求知识的身影啊。

再往前走,就是大成殿了。

这大成殿可不得了,那气势,就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飞檐翘角的,屋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给大殿戴了一顶华丽的帽子。

走进大成殿,里面供奉着孔子的塑像。

孔子他老人家端坐在那里,一脸的和蔼可亲,又透着一种威严。

周围的墙壁上还有一些精美的壁画,画的都是些关于孔子讲学、弟子们虚心求教的场景。

看着这些壁画,我仿佛能听到从远古传来的读书声,那些弟子们正摇头晃脑地跟着孔子念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文庙的一侧,还有好多碑林。

这些石碑就像一个个沉默的智者,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虽然有些字我都不太认识,但是能感觉到那是一种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想,这些石碑一定是古代的学霸们留下来的“学习笔记”吧,他们把自己的学问、对儒家思想的理解都刻在了这里,希望后人能够传承下去。

我在文庙里边走边看,就像是一个寻宝的探险家。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故事。

我发现有好多小角落都特别适合拍照,随便一拍,那照片都充满了复古的文艺范。

而且啊,在这里游览,心都会不自觉地静下来,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浮躁。

我还看到有一些穿着古装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文庙里参观。

小学作文:我的家乡——常德(合集5篇)

小学作文:我的家乡——常德(合集5篇)

小学作文:我的家乡——常德(合集5篇)第一篇:小学作文:我的家乡——常德我的家乡——常德常德——是我的家乡。

位于湖南西北部,地处长江中下游洞庭湖水系元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

常德米粉历史悠久,闻名三湘。

到了常德,就一定得尝尝那里的“常德米粉”。

还有很多的特色小吃,如:“童胖子酱板鸭”“北提麻辣肉”“蒿子粑粑”“牛肉米粉”等等。

玩的地方也很多。

有常德桃花源,常德滨湖公园、博物馆、柳叶湖、花岩溪、还有一处值得去的地方就是诗墙。

是一座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诗墙。

命名为“中国常德诗墙”。

诗墙汇集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诗、书、画、刻艺术墙。

平时游玩参观者络绎不绝。

夜幕降临时,这里更是游人如织,被粑粑常德人誉为休闲第一处。

这就是我的家乡,一座美丽的城市。

第二篇:小学作文《我的家乡》我的家乡安宁市八街小学四(5)班杨光磊我的家乡在八街,这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

一进村口,就会看见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玉米和烟,绿茵茵的十分养眼,吸一口扑鼻而来的山野香气,让人顿时觉得清爽无比。

沿着村中的“主干道”前行,就会看见大大小小黄色的土房子,看起来像金光闪闪的黄金城堡。

这些房子看上去其貌不扬,其实它们都是用来烤烟叶的烤烟房呢!最让人心驰神往的就是那片绿油油的大田了,大田很大很大看上去好像一望无边,我家的田在连片的大田的中央,非常好人,因为那里种着一棵不知名的像橙子树一样的大树,树下可以乘凉,靠在树下吹着风,让人神清气爽。

小孩子也喜欢来玩。

家乡的大田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我们的大田里种着成千上万的果树,是一个巨大的大型果园,里面的水果更是因又大又甜并且物美价廉而声名远扬呢!秋天的大果园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各种各样的水果应有尽有,许多外乡人慕名而来。

他们成群结队的来,在路上,看到细长如针一般的松叶让他们觉得很奇妙,他们还惊喜的发现白花花甜蜜蜜的松蜜,他们吃得兴高采烈,回味无穷。

【中国·澧县】傲娇的家乡!

【中国·澧县】傲娇的家乡!

【中国·澧县】傲娇的家乡!【中国·澧县】傲娇的家乡!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位于长江中游,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与长江直线距离80公里。

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始置澧州。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罢天门郡,置澧州,新置澧阳县。

2014年,全县辖4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6个乡,境内气候适宜,地貌多样,水面广大。

澧县拥有澧阳平原(湖南省最大的平原)绝大部分,国土面积2107.3平方公里。

粮、棉、油、猪、鱼是澧县五大农业支柱产品。

地标?澧水澧水,因澧水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又因屈原“沅芷澧兰”诗名曰兰江。

澧水干流有8大支流,合称九澧,郦道元(公元466~527年)《水经注》上载:澧九水,曰温、曰渫、曰黄、曰茹、曰道、曰溇、曰澹、曰涔,总名曰澧。

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始见于《尚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

”地标?澧州大桥澧州大桥是二广高速津市工业区出口与澧县南部至澧县县城的高速连接线,它也是津澧南环线的一部分。

以后我们可以从澧县县城经澧州大桥往东南澧南张家滩直接上二广高速灵泉出口。

该工程位于澧水艳洲大坝下游,北起绕城西线,南接二广高速,主桥面宽15米,接线工程全长17公里。

大桥于2014年12月31号晚上八点正式通车,看到大桥上的灯火辉煌,再看看上游的滟电大桥仿佛看到了属于这座桥的兴与衰。

地标?行政服务中心伴随着澧县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县政府在新城区兴建行政服务中心,方便市民,提高效率。

项目东临澧浦北路,南临桃花滩路,西侧有一条水渠贯穿基地。

该中心是集行政、文化、市民活动展览等功能为一体新型城市空间。

占地8.6万m2,分一、二期工程,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5.1万m2,包括A+B、C、D、E办公楼及F设备用房及G+H政务、会务中心等六栋建筑组成。

澧县行政服务中心的设计,体现了现代建筑与古城历史文化的交流,以及如何使建筑因地制宜融合到环境之中,展示现代办公建筑的生态观、历史观和人文观。

我的家乡 常德澧县

我的家乡 常德澧县

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

县城自南北朝建州以来,屡为府、州、路治所,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以城头山、彭头山、 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县历史悠久。

家乡的骄傲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距澧县县城西北约10公里,占地面积18.7公顷,位于东经110°40′,北纬29°42′,地处湖南省澧县车溪乡南岳村境内,是国际知名的“中国第一古城”。

据权威专家考证,它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遗址区内有世界迄今所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是长江流域城邑文化遗存保留得最系统、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具备我国早期城址中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布局;也是目前所知延用时间最长、地层(文化)关系最清晰的城址。

它不仅对史前聚落的发展、筑造城历史和技术、长江流域文明因素的形成、世界稻作农业的兴起和发展等重大学术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价值,并证明了长江流域古文化发展的高度与素称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流域相比毫不逊色。

家乡的特产我的学校—我的母校 —澧县一中我的家乡 ——湖南澧县家乡物产丰美:国人啤双龙牌无籽西瓜,金喀蜂系列,太轻云峰茶,千诺系列高级烹调油,国人2000特制啤酒,酒,东方灵芝系列,蛾宫酒。

中华古老的灵气造就了社会对澧县葡萄的青睐,其优质葡萄在中国南方被人们当素有“北有吐鲁番、南有澧县葡萄”,葡萄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家乡物产丰美:国人啤双龙牌无籽西瓜,金喀蜂系列,太轻云峰茶,千诺系列高级烹调油,国人2000特制啤酒,酒,东方灵芝系列,蛾宫酒。

中华古老的灵气造就了社会对澧县葡萄的青睐,其优质葡萄在中国南方被人们当素有“北有吐鲁番、南有澧县葡萄”,葡萄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澧县历史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

全县辖32个乡镇,2004年末全县人口总户数308289户,总人口880002人,总面积2107.3平方公里。

澧县历史悠久。

县城自南北朝建州以来,屡为府、州、路治所,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以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垱、十里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特别是被评为中华二十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坛和古稻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江泽民主席1995年视察澧县时亲笔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蒋纬国先生在台湾题词:“中华文明亿万载,澧州古城七千年”。

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澧水中下游,洞庭湖西岸,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

全县辖32个乡镇,2004年末全县人口总户数308289户,总人口880002人,总面积2107.3平方公里。

澧县历史悠久。

县城自南北朝建州以来,屡为府、州、路治所,县境内名胜古迹甚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以城头山、彭头山、鸡叫城、八十垱、十里岗、丁家岗为核心的澧阳平原史前文化遗址群已由国家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特别是被评为中华二十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距今6000年的古城址、古祭坛和古稻田,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江泽民主席1995年视察澧县时亲笔题写了“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蒋纬国先生在台湾题词:“中华文明亿万载,澧州古城七千年”。

澧县英才荟萃。

古有周代将军白善、楚国丞相申鸣、汉代将军马伏波、晋朝尚书车胤、唐代诗人李群玉、元朝状元郝希贤、明朝户部尚书李如圭和工部尚书李充嗣、民国开国元勋蒋翊武等;今有原中纪委常务副书记曹庆泽等部级以上领导10多人、院士4人、博士50人、少将以上现役军官15人。

这里还曾是屈原行吟之地,范仲淹求学治学之所;南宋杨幺、钟相、明末李自成、清代洪秀全等均曾鏖战澧州;作为贡献了两千英雄儿女的革命老区,这里还曾是红军征战驻守的重镇,贺龙曾任澧州镇守使,周恩来、任弼时、王震、廖汉生、郭沫若等也曾辗转于此,从事革命活动。

澧县物产富饶。

素有“洞庭鱼米乡”、“稻籼丰稔甲湖广,麻桑夙著震九州”的美誉。

优质农产品资源丰富,市场开发潜力大。

先后被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棉基地县和全国油菜百强县。

县内各类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30种,其中烟煤储量1000多万吨,石膏储量5-7亿吨,膨润土储量2亿吨,芒硝储量3500万吨,是目前长江以南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矿区。

生物资源主要有农作物270种,尤以稻、棉、油、桑享誉全国,正常年景每年至少可提供10至15万吨商品粮、2万吨商品棉、1.5万吨商品油、50万头商品猪、1万吨商品鱼;有树木317种,其中水杉、珙桐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有花卉181种;畜禽11种,水产100多种,其中有珍贵鱼种银鱼、鳗鲡等。

澧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

焦柳铁路从境内穿过,并建有澧县站,国道207线、省道302线和304线及澧水主航道贯穿县境,可北上南下,通江达海。

邮电通讯事业发达,水利、电力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环境宽松。

(下图为老兰江公园里的飞机, 给我们童年带来了不少乐趣.)(澧县一中的诗墙,以前逃体育课马拉松环城跑的最佳去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澧县人不断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大力实施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战略,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2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89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27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2元,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2.2亿元。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食品、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材料、印刷包装等六大支柱产业。

1996年以来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澧县投资兴业,现有三资企业20家,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均在800万美元以上。

先后培育了益侨制药、重庆国人啤酒、信通实业、威尔曼制药、银盛纺织、运达包装、荣隆制衣、福润食品、新澧化工等一批外资骨干企业。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县初步形成了绿色食品、优质水产、优质水果、速生林、种草养畜、优质粮棉油等六大基地;“千诺拉”营养油、“惜春”蜂蜜获得全国绿色食品认证,“双龙”西瓜、“北王”鳙鱼、“张公”狗肉、“东方”灵芝、“太青”茶叶等农业知名品牌走向市场。

(兰江桥-----骑着自行车到桥的那头就快到我家了, 过了十八年的桥)2004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交通管理优秀城.澧县因澧水贯穿全境而得名,澧之名,见于《禹贡》;“州之名,昉自西魏。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

”历史上,澧或置郡、置州,为军、为路,升降各异。

.澧自秦汉以来,更置无常。

“前明乃割地置卫,虽降为散州,而藩封特建于兹,以澧固大湖南北要区也。

”当时为直隶州。

“辖安、石、慈、福、永五县”即现今的安乡、石门、慈利、临澧、津市、张家界等澧水流域的各个县市建置历史久远,梁敬帝芍泰元年(555)始置澧州,迭经历代演变,先后为郡、路、府、州,中华民国2年(1913)年,废州建县,命名澧县,至今未变。

隶属关系随之而易。

治所亦因建置变异和战祸水患迁徒无常,至明洪武五年(1372),定治今城关镇未变。

境内区划,也随建置不断演变。

中华民国以前,州辖数县不等。

中华民国初置县后,全县设20个区,区辖团;中华民国23年(1934),实行区、乡(镇)体制,编制保、甲。

至中华民国38年(1949),全县设22个乡镇。

新中国成立初,承袭民国建制,设区、乡(镇)保、甲(1950年5月设小乡、村,废保、甲)。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

1984年,改社建乡,实行区、乡(镇)、村、组体制。

至1989年,全县设6区、28乡、9镇、637村(居委会)。

[img /photo/lzdlt.jpg]在澧县这块仅500平方公里的澧阳平原上,发现了400余处古文化遗址,令当今世界震惊,中国目前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完整的古城址城头山:中国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彭头山;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最早的古稻遗址八十垱都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供了价值无比的早期史料。

此外,风景优美的的天供山森林公园、仙女洞、与等一系列旅游景点,为澧县成为一个旅游大县形成了格局.[img=/photo/lzzt.jpg]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地处澧阳平原中部、史前遗址分布最密集的澧水北岸,座落在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境内,1996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头山古城址距今6000多年,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

其中发现的距今6500多年的水稻田遗址,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历史最早、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

城头山遗址总占地面积15.2万平方米,从1991年至1998年,已发掘4000平方米。

遗址文化包括:城垣、城门设施、早期环壕和后期护城河.[img=/photo/xianchengtu.JPG]蜚云塔位于澧县澧澹境内,矗立在澧水北岸边二神滩上。

塔平面呈等边八角形,塔身七层、高33米,纯花岗岩砌成。

塔基每角有大力士浮雕,八大力士奋力托起塔身,栩栩如生;塔内外共有一百多幅形态各异的大小浮雕佛像,各种山水花鸟更是无数,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蜚云塔建在沙洲上,三百年来不倾不斜;每遇洪水,塔身处于水中,雄锁江流,令人叹为观止.孟姜女贞烈祠位于湖南省澧县城南嘉山之颠。

据载:与嘉山一水之隔的孟姜垸是秦孟姜女故居。

孟姜女与澧阳范郎结为伉丽,不久,范郎役长城一去不归,孟姜女常登嘉山顶望夫归来,故今山顶遗有望夫台,岩台上留有一双尖尖的脚印,半山腰还有一圆石头,面平如镜,传说孟姜女常在此梳发,现为石镜之称。

彭山原名虎山,位于澧县县城西南,因纪念唐朝彭王李元则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彭王李元则是唐高祖的第十二子,分封于蜀,因错被削爵,任澧州刺史.在澧主政其间,他痛改前非,恪尽职守,安抚百姓.他见沟渠枝梗,河堤腹没;,就脉络疏达,筑堤安澜;他见;钟鼓待振就;庙宇方兴;澧州;年成大丰,政通人和,犬吠无警.彭王因此深受澧州人民爱戴.死后民间建祠纪念他,因嗌称思王,故这座纪念建筑便称思王庙.澧县文庙位于澧县城关镇北,始建于宋代,明初迁于今址,现存建筑系1843年重建,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

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稀密有致。

由头门、状元桥、、棂星门、大门、大成殿、崇圣祠组成,由南往北排列在中轴线上;东西厢房、钟鼓二楼、碑廊和外廊等以对称格局配置与两侧。

周绕高大红色围墙,甚为壮观。

以大成殿规模最大,面阔30米、进深20米,重檐歇山式屋顶,门前砌有祭台,殿中立孔子像。

整个建筑模仿故宫色调,黄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交错,梁枋均雕刻彩绘。

澧县文庙融南北建筑艺术为一体,巍峨壮观、金碧辉煌,体现了九澧匠人们精湛的技术,是极为珍贵的文化瑰宝。

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时曾在澧州求学。

因“工书耽诵”,常洗笔砚于池,则“其池中水石草虫尽为墨、赤之色”,后人名之为“洗墨池”,成为澧州城“内八景”之一。

“八方楼”,又名遇仙楼、澧浦楼,位于县城东南隅城垣上,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

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全高20米,底径14.17米,由24根圆柱支撑。

粱枋雕龙、凤、花草图案。

楼顶为三重檐攒顶式,布绿色琉璃瓦,顶端置葫芦瓶宝顶,每层檐转折处翼角高翘。

内置旋状木梯,游人拾级而上,可揽澧城风光。

二三十年前进县城,老远进入行人视线的就是它。

它是旧县城最高建筑,是旧县城也是新县城的标志性建筑。

清同治年间编篆的《直隶澧州志》图考篇排名第一的绘图景观是它,民国二十八年(1939)版的《澧县县志》封面绘图主景是它,1990年新版《澧县志》封面还是它朦朦胧胧的剪影,2005年编撰的大型文史丛书澧州文化之旅《澧州揽胜》封面也是它的彩照.多安桥,位于县城东侧澹水河上.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澧州绅士彭宗亮等倡修石桥,不久毁于洪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守道多赉,州牧安佩莲依原址建石拱桥,次年竣工.桥长175米,宽8米,12墩11孔.澧州人为了感念多,安二位州官督率之善,指示之详;,遂取名多安桥.1935年贺龙率部攻打澧州,为断敌后路,将桥中炸毁一孔,1950年修复如旧.澧州古城墙,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后经多次修筑加高.至清末,城墙全长达4410米.清同治二年(1861年),城墙共修箭垛1142个,炮台12座,设城门6个.城墙均用条石,青砖,石灰,桐油等材料叠砌而成.为了抵御洪水,基脚均用条石,石与石之间凿有束腰型深槽,并浇上铁水衔接加固.城墙现存2000余米,是我省保存较好的古城墙之一.也是历代澧水流域中心城市的见证.余家牌坊又名节孝坊,195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澧县城西约10公里的车溪乡牌楼村,始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道光二十二年(1842)建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