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起的人生悲剧成因

合集下载

论白起的事功和悲剧结局

论白起的事功和悲剧结局

的 昭 王 四十 三 年 (264), 白起 督 兵 进 攻 韩 国 了廉颇 的战略意 图 ,认 为他 年老气衰 ,勇毅不复
的 陉 城 (今 山 西 曲 沃 西 北 ),得 手 后 ,又 连 当年 ,心生疑忌 ,又 中了秦 国的反间计 ,让毫无
拔 五 城 ,斩 首 五 万 。转 过 年 来 , 白起 猛 攻 南 实战经验 、仅能 以夸夸其谈 哗众 取宠的赵括代替
能 力 。 白起 趁 热 打铁 ,于 昭 公 四十 五 年(262), 廉 颇 的正确策 略 ,轻 兵 冒进 ,这正 中 白起 下怀 。
再 进 攻 韩 国 的 野 王 (今 河 南 沁 阳 ), 逼 使 韩 白起 指挥秦军一面佯败 ,一 面派奇 兵二万五千人
国 守 将 举 城 投 降 。 如 此 一 来 ,韩 国 的 上 党 郡 断绝赵军后路 ,再 以一军五 千骑隔绝赵壁 ,这就
战斗 ,即取得上党 。上党百姓 纷纷逃往赵 国。赵 军 中 服务 的 岁 月 应 该 在 40年 左 右 。显 然 ,他
国为了遏 制秦军 的攻势 ,命 老将廉颇率赵军 四十 一 生伴 随战争 ,将 自己的聪 明才 智 、雄 韬伟 略
余 万进抵 长平 (今 山西 高平 ),与秦 军进行 上党 都 贡献 给 了秦 国的统 一伟 业 。 白起 是 一位 不世
关 键词 :白起 秦 昭王 范 睢 冤 死 专制 中 图 分 类 号 :B2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献 编 号 :2095-91 76 (2018)01-0090-08
能 与 后 来 汉 朝 的 太 尉 相 比 肩 ,但 应 该 是 秦 国 军 事 行 政 方 面 的 重 要 负 责 人 之 一 。 昭王 十 五 白起 是 战 国后 期 的秦 国名 将 ,有 记 载 说 年 (前 292),他 晋 升 大 良造 ,为第 16级 爵位 , 他 是 芈 姓 后 裔 ,先 世 可 能 是 楚 国 贵 族 ,不 知 相 当 于 卿 。他 督 兵 攻 克 魏 国 的 六 十 一 城 。 第 什 么 原 因 什 么 时 候 流 落 秦 国 ,居 于 郧 (今 陕 二 年 (前 291),又 与客 卿 错 合 力 攻 克 垣 城 (今 西 岐 山 境 )。 在 他 之 前 , 他 的 家 族 没 有 出 现 山 西 垣 曲东 南 )。 昭 公 二 十 一 年 (前 286)攻 过 显 赫 的 人 物 。他 可 能 自幼 从 军 ,在 秦 国 与 赵 ,拔 光 狼 城 (今 山 西 高 平 西 )。 二 十 八 年 其 他 诸 侯 国 的 争 战 中崭 露 头 角 ,成 为 “善 用 (前 279)攻楚 ,取 得 鄢 、邓 (今 河 南 漯河 境 )。 兵 ” 的 将 军 。秦 昭 王 十 三年 (前 294),他 得 二 十 九年 (前 278)攻 楚 ,占领 楚 国 国都 郢 (今 到 新 任 丞 相 穰 侯 魏 冉 的 推 荐 ,任 为 左 庶 长 , 湖 北 沙 市 ),烧 夷 陵 (今 湖 北 宜 昌 ),兵 锋 东 在 秦 国 20级 的 爵 位 中 ,是 第 10级 ,而 商 鞅 至竞 陵 (今 湖北 潜 江 )。楚 王 逃 至 陈 (今 河 南 在 秦 国 主 持 变 法 时 也 是 这 个 爵 位 。 这 说 明 当 淮 阳 )。 秦 在 郢 设 南 郡 。 白起 因功 被 封 武 安 时 获 得 此 爵 已经 相 当荣 耀 了 。 此 后 , 白起 进 君 。 接 着 ,再 攻 楚 , 占领 大 片 土 地 ,新 设 巫 入 他 军 事 生 涯 的辉 煌 期 ,其 职 务 升 迁 自然 也 郡 (今 湖 北 、四川I交 界 处 )、黔 中郡 (今 湖 南 、 进 入 快 车 道 。 这 一 年 ,他 率 军 进 击 韩 之 新 城 贵 州 交 界 处 )。这 次 攻 楚 的 胜 利 ,对 秦 国 具 (今 河 南 伊 川 西 南 ),取 得 胜 利 。 第 二 年 ,他 有 里 程 碑 意 义 ,因 为 经 过 这 次 征 战 ,秦 国 的 就 晋 升 左 更 , 为 第 12级 爵 位 。 同 年 , 他 率 势 力 范 围 已 经 扩 展 至 长 江 中 上 游 ,深 人 到 今 兵 攻 韩 、魏 于 伊 阙 (今 河 南 洛 阳 南 ),斩 首 之 两 湖 和 贵 州 ,向 西 与 早 已被 征 服 的 巴 蜀 连 二 十 四万 ,虏 其 将 公 孙 喜 ,拔 五 城 ,迁 为 国尉 。 在 一 起 。战 国初 年 幅 员 最 辽 阔 的 楚 国如 今 只 接 着 涉 河 取 韩 国安 邑 (今 山西 夏 县 西 北 )以 剩 下 长 江 中 下 游 的 一 些 地 方 ,秦 国 已经 超 过 东 、北 至 乾 河 (今 山西 闻 喜 县 境 )的 大 片 土 楚 国 成 为 当 时 疆 域 最 大 、人 口最 多 、经 济 军 地 。 此 时 他 获 得 的 国 尉 这 个 官 职 ,虽 然 还 不 事 力 量 最 强 大 的 诸 侯 国 。此 后 ,秦 国暂 时 放

从秦国君臣关系入手,探析战神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的原因

从秦国君臣关系入手,探析战神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的原因

从秦国君臣关系入手,探析战神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的原因引言战国时期,秦国打得山东六国毫无还手之力,战神白起起了很大的作用。

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是秦昭襄王嬴稷最为倚重的大将。

白起发动的最震惊世人的战争就是长平之战,赵国足足四十万降卒,居然都被白起给坑杀了。

这让人们见识到了白起的铁血与残酷。

那可是足足四十万人,而且不是死于战场上,而是死于白起杀降。

而白起这为人诟病的功劳,却也最终没给他带来好的结局,因为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在杜邮,有人说这是白起的报应。

而笔者对白起却也没什么好感,一员武将在战场上立功,那是本领。

可是白起,身为名将,居然屠杀已然投降的俘虏,而且还是足足四十万,这就不能称之为名将,或许称为刽子手、屠夫更恰当。

而白起之死和长平之战杀降有关吗?笔者觉得还是有一定关系的,不过,综合史料分析,白起之死更秦国朝堂的君臣关系有关。

白起之死,应该更源于秦昭王,或者称为秦昭襄王对白起的猜疑。

当然也离不开另一位大臣,丞相应侯范雎的推波助澜。

秦昭襄王人物像《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

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这段资料是说秦人很同情白起之死。

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俘虏,赵国自然对白起恨之入骨。

但是,白起为秦国开疆拓土,秦人自然很仰慕白起。

而白起之死,乃是秦昭王赐死,这就让秦人很同情白起了。

毕竟白起为秦国立下那么大的功劳,对于秦国而言,又没犯什么罪责。

眼见白起就这么被杀,秦人自然觉得白起十分可怜。

战神白起但是这些百姓没有看到秦国朝堂上的君臣关系,秦昭王会杀白起,也有他不得已的苦衷。

而白起之死就真地那么无辜吗?在笔者看来,不见得吧!白起固然很有战功,但是他没有正确处理和秦昭王之间的君臣关系。

在秦昭王面前,白起功劳再大,可终究只是个臣子。

白起之死,因为功高震主?白起之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白起之死,因为功高震主?白起之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白起之死,因为功高震主?白起之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本文导读:一代军神白起,居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未尝一败,由于其擅长歼灭战,加上手段凶残,所以也被称为“人屠”!民国学者章太炎统计,在整个战国时期,一共有200万军人战死沙场,其中一半都是白起的杰作。

那么,这样一个牛人,因为什么被杀呢?传统认为,白起之死,主要是因为功高震主!甚至有一种说法,即:如果继续让白起立功,那么拿出秦国所有土地,可能都不够赏赐!总之,白起再打几次大胜仗,灭掉一两个国家,估计秦国就要破产了,所以秦昭襄王就赐死了他!古往今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事数不胜数,因为功高震主,所以秦昭襄王杀死他,也不算什么新鲜事!事实果真如此吗?毕竟,当时秦国正在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战事极为不顺,可谓损失惨重,急需一能打胜仗的将军,没有道理因“功高震主”,而自毁长城!如果说白起打下邯郸之后,功劳威望实在太大了,秦昭襄王再找理由除掉白起,这还说的过去!所以,别再被骗了,白起之死,应该不是功高震主,而是另有原因!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呢?长平之战胜利之后,白起上奏秦王:赵国新败,元气大伤,士气低落,民心浮动,真是灭掉赵国的好时机!然而,秦相范雎却劝秦王,士兵疲惫不堪,如今攻打赵国,可能会损失惨重,应该让士兵先修整之后,才进攻邯郸,秦昭襄王同意了,白起无奈退兵!8个月之后,秦赵大战爆发,但这一次领军的却不是白起,而是大将王陵。

为什么白起没去?原因很简单,这一次白起真的病了,不能走动!然而,面对老将廉颇,和同仇敌忾的士气,大将王陵屡战屡败,很快就损失了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这个时候,白起病愈,秦王准备启用白起为将,代替大将王陵!让人遗憾的是,就在这一形势之下,白起情商实在太低,说了一系列不适宜的话,引来了杀身之祸!面对秦王的启用,白起拒绝了!需要说明的是,白起的这一番话,也成为他身死的原因之一!白起分析的这么正确,岂不是说明秦王等人的愚笨?“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

白起之死

白起之死

白起之死白起之死中范雎只是外因,根本原因是白起过于执拗的性格,居功自傲的心态,及政治上的低能,对王权的冒犯。

白起和王翦比起来,只能是一个政治低能儿。

结局是必然的,一个被赐死,一个“名施于后世”。

司马迁将两人合而并传不可谓不独具匠心。

白起是战国时期四名将之首,也是秦昭王施展宏才大略的最重要军事王牌。

由于商鞅变法的影响,使出身行伍的白起能依靠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走向战国后期军事斗争的巅峰,正是他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为秦开疆并土,一生征战未尝败绩。

特别是在鄢郢之战中占领楚都迫其迁都(逼得屈原跳河),自此无力西顾,长平之战歼敌四十余万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为后期秦始皇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白起的死司马迁史记中未详述,综合各篇死因是为秦相范雎所忌惮,后谗言逼死。

明确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但在描述白起本人的列传中并未明言。

司马迁是将白起与始皇时期秦宿将王翦并为一传——《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原因好像不难看出,《太史公自序》说:“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破荆灭赵,王翦之计”,也就是主要是二人同在秦统一中国过程的不同关键时期中立下不朽功勋。

但司马迁这样的安排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对比机会,使我对白起之死的原因可以很好的联想一下。

我一直不理解的是白起怎么能够两次拒绝秦昭王攻打赵邯郸的命令,甚至在“秦王怒,强起之”时仍敢托辞病重。

在战国时期,虽还没建立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帝国,但这也算是欺君罔上,抗旨不尊了吧?此一条罪足以杀头以儆效尤,不灭九族应该就是客气的了。

还需要范雎“言而杀之”么?我想,早在“秦王怒”时,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秦昭王就已动了杀意吧!回头来看,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乘胜追击直捣邯郸。

然范雎此时受韩赵挑唆唯恐白起位列三公,自己屈居人下,劝秦昭王受韩赵割地献城,见好就收。

不能不说范雎聪明一世但嫉贤妒能的本性蒙住了他的眼睛,不仅使秦统一的大业大大延迟,也为自己政治生涯的急转直下种下了祸根。

将相故事-白起为何会被秦昭王逼死?白起是自杀的吗?

将相故事-白起为何会被秦昭王逼死?白起是自杀的吗?

将相故事-白起为何会被秦昭王逼死?白起是自杀的吗?一代名将的死亡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我想,当秦昭王逼死白起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秦昭王最大的错误就是对战争的指挥失误,他不该让白起在赵国长平之战以后退兵修养,他不该在秦国面对赵、魏、楚三国联军围攻的时候还不放手退兵,反而不断往前线输送战士。

这些战死的秦军,他们何其无辜,成为了联军的练手之物。

杀神白起的死有很多原因,但是总结起来也不过是四个方面而已。

秦昭王、范雎、秦国局势以及白起自己。

最重要的原因在秦昭王身上,虽然白起是战场上的统帅,但是秦昭王却是在背后指挥的那个人,他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影响这战场的局势。

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很是精彩,两国实力均衡,可秦军在打仗中还是那样勇猛,赵军节节败退。

秦军的势头还是很好的,至少一开始就打了很多次胜利的仗,这对于提升士气来说极为有利。

可是,赵军也不是没有实力,他们的将领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廉颇,而秦军这边则是年轻的将领王龁。

虽然一开始秦军赢了,可是廉颇守在上党,秦军一连几次也无法突破。

秦军和赵军所具有的拥有足够的粮草补给不同,秦军在赵国范围内作战,就粮草的运用来说就需要一队庞大的军队来护送。

还不说粮草够不够的问题,就这运送之路就已经危机和困难重重了。

针对这种形式,秦军最佳作战方案是速战速决,而赵国则是能拖就拖。

范雎作为秦国丞相,他想了一招反间计,故意让秦军放出传言,说秦军不怕廉颇而怕赵括。

年轻的赵王果然中计,撤掉廉颇而用赵括,秦军这边也马上做出调整,将白起秘密送到了战场上,替换掉了秦将王龁。

结果可想而知,秦军大胜,攻占了军事堡垒上党,也就是赵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从这以后,秦军就可以直取赵国都城邯郸了。

但是,范雎这个老头子犯贱,非要在这时候嫉妒白起在战场上立下大功,就千方百计的劝说秦昭王将前线征战许久的战士们召回来修养。

范雎糊涂,秦昭王也跟着糊涂,他以为既然上党已经攻克,那赵国也没什么可怕的,还不是囊中之物,唾手可得。

白起之死 初中作文【450字】

白起之死 初中作文【450字】

白起之死初中作文【450字】
武安君白起是战国的四大名将之首,人称战神。

他的一生充满了血腥和杀戮,是他在长平之战中用那卓越的军事才能打败了纸上谈兵的赵括,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也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白起是怎么死的?就让我为你说来。

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让白起班师回朝,回到咸阳后不久,就命令白起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而,白起则推脱不去,说:此时攻打邯郸时机未到。

但是,秦昭襄王却坚持要白起去攻城,白起没有领命。

后来,丞相范雎怕白起会取代他的位置,于是,进谗言,想要杀了白起,就在去往阴密的路上,秦昭襄王赐了白起一把宝剑,就这样,白起自裁了。

如此说来,白起是秦昭襄王听范雎进谏逼迫自杀的。

看来,这又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冤杀功臣的案件。

白起死后,他的墓修在了咸阳。

如今,在眉县常兴镇白家村白起故里还有纪念他的祠堂——白起祠。

村子里有白起的后代,他们时常祭祀自己的祖先。

愿,这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军在天之灵能得到安息。

最后,我想说:白起不但是我们眉县最大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1 / 1。

白起为何会落得举剑自刎的悲惨下场

白起为何会落得举剑自刎的悲惨下场

白起为何会落得举剑自刎的悲惨下场?严循东 2021年6月9日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据唐代诗人白居易自述白氏先祖世系的《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记载,白起的先祖是楚国公族白公胜。

白公胜谋反失败自杀后,他的儿子逃往秦国,世代在秦为将,白起便是白公胜之后。

秦国能一统天下,有一个人至关重要——在《千字文》里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战国四大名将的白起。

单就军事而言,他可谓是一位杰出的统帅。

征战沙场三十余年,攻克城池七十余座,歼敌近百万。

但正因其杀戮太重,而沦落到被逼自杀的结局。

白起一生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战功显赫。

但因此也引起了当时秦国丞相范雎的妒忌。

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部队被尽数歼灭,全国上下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

前259年,秦军再次攻占上党郡,并且兵分三路:王龁一路攻下武安(今河北省武安市西南)、皮牢(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北);司马梗一路攻下太原郡;白起率军攻打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准备一举灭赵。

韩、赵两国大为恐慌,韩桓惠王决定割地求和,而赵孝成王亲自前往秦国拜见秦昭襄王,并与大臣赵郝约定割让六座城池与秦国和谈(见《史记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两国使者又携重金游说秦相范雎。

范雎担心白起功高影响自己的仕途,以秦国士兵征战操劳需休养为由,劝说秦昭襄王答应韩、赵两国求和。

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建议,答应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北)、赵国割让六座城池为条件进行和谈。

双方于正月停战,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产生矛盾(见《史记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作战以重创敌国军力为主,在他的征战生涯中歼灭了近百万敌军,因此得到了“人屠”的绰号。

尤其在长平之战中,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多日。

主帅赵括亲率精锐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四十万赵国士兵投降。

白起与手下将领谋划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

”于是,白起用欺骗手段,将赵国四十万降兵全部坑杀。

历史趣谈:让人闻风丧胆的大秦杀神白起为何会选择自杀

历史趣谈:让人闻风丧胆的大秦杀神白起为何会选择自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让人闻风丧胆的大秦杀神白起为何会选择自杀
导语:白起是秦昭王时期的将领,善于用兵,曾领兵进攻韩、魏联军,在洛阳一带创下了斩敌二十四万、夺城五座的骄人战绩。

白起不知疲倦,最大的爱
白起是秦昭王时期的将领,善于用兵,曾领兵进攻韩、魏联军,在洛阳一带创下了斩敌二十四万、夺城五座的骄人战绩。

白起不知疲倦,最大的爱好就是打仗,以至到了使韩国、魏国、楚国、赵国的士兵闻风丧胆的程度。

真正让白起名扬天下的是长平之战。

昭王四十七年(前260),秦国攻韩国,夺取上党。

上党百姓纷纷逃往赵国。

赵国在长平屯兵,接应上党百姓。

于是,秦国借此机会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带兵迎战。

赵国军队是本土作战,因而廉颇高筑围墙,坚壁不出,想以持久战来拖垮敌人。

为了速战速决,秦国施行反间计,导致赵国以赵括取代廉颇率兵攻击秦军。

秦国委派白起担任上将军,要与赵国决一死战。

军事理论甚是了得的赵括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兵进击秦军。

秦军佯败而逃,同时布置了两支突袭部队逼近赵军。

赵军乘胜追击,一口气追到秦军大营。

但是,直到此时赵军才发现秦军营垒十分坚固,难以攻入,而秦军的一支突袭部队已经切断了赵军的退路,另一支快速部队已经插入赵军的营垒,赵军就这样被彻底分割包围。

这样一围就是月余,饿红了眼的赵兵自相残杀,以人肉充饥。

秦军在白起的指挥下发起猛攻,射杀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四十万赵军成为俘虏。

之后,白起采用欺骗手段,将四十万赵国降兵悉数活埋,四海震惊。

长平之战打出了秦国的威风,从此,秦分两军分别攻打韩国和赵国。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起的人生悲剧成因白起是秦国的著名将领,但是结局却十分悲惨,这既有应侯谗毁的原因,也有忤逆皇权的原因,还有其自身心理、性格等原因。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白起走上了亡身之路。

标签:白起;悲剧;应侯白起是中国战争史上继孙武之后出现的一个伟大的军事统帅,也是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军事将领。

他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攻取七十余城,歼敌百万,未尝败绩,尤其是长平一战,名声大震。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创作原则记录了白起的是非功过,因此也给读者呈现出一个颇有争议的一个英雄形象。

后人论及白起的时候,或赞赏他攻城略地的军事才能,或指责他杀人如麻的残忍暴行,或感叹他的悲惨结局,即使司马迁本人对他的悲剧命运原因也并未多加评论,针对这一问题,学界目前全面论述的文章也所见不多,因此笔者试图从《史记》文本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对白起悲剧命运的原因加以分析:一、应侯的嫉妒与谗毁白起是一个英雄人物,在秦国历史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的命运却是悲惨的,因此引起人们的怜悯和同情。

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也不无遗憾和同情的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

”〔1〕班固写《汉书》,亦持此观点,认为白起之死是应侯导致的。

《汉书·王尊传》记汉成帝时,王尊因遭人诬告而被免官,湖县的三老公乘为王尊而上书皇上,要求明辨是非,其中提到:“昔白起为秦将,东破韩、魏,南拔郢都,应侯谮之,赐死杜邮。

”〔2〕尚在《史记辩证》卷七《白起王翦列传》中说到:“范雎远交近功之策,第以倾穰侯,及相秦之后,未尝力攻魏,虽伐韩者三,而不从南直攻郑,反与赵相持于长平,以致竭力而多杀,且害白起于杜邮。

”〔3〕但是笔者认为范睢的进谗只是为白起悲剧性命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只是白起走上人生悲剧的一个间接原因。

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凭借自己出色的辩才赢得了秦国的信任和重用,在秦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范雎为人恩怨分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仇必报”是他的人生准则。

但是在自己地位、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他表现出了自私的一面,那就是对白起的嫉妒和遏制。

在白起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后想乘胜灭赵,但是“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

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

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4〕范睢被说服,既不想让白起继续扩大战功,也不想让白起权势跃居己上,因此接受了苏代的离间之计,便向秦昭王进言,阻止了白起的攻赵行动。

后来,白起听说此事,便与应侯有隙。

这是统治阶级内部将相争权的结果,同时也是白起走向悲剧命运的一个引线。

相比而言,“负荆请罪”、“将相和”则是历史上将相关系的美谈。

廉颇虽是一员武将,容易意气用事,但是却心系国家安危,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将相关系出现内矛盾时,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考虑,勇于承认错误,负荆请罪。

而蔺相如则以大局为重,处处谦退,表现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广阔的磊落胸怀,同样也是出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考虑,正因如此,强秦才不敢轻易加兵于赵。

然而,同样是为秦国效忠的将相,范雎却做出了个人利益为先国家利益为后的选择,与蔺相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宁愿退兵,也不希望白起超过自己。

如果范睢高风亮节,虚怀若谷,将相之间齐心协力,白起攻打赵国定会势如破竹,二者之间就不会产生怨隙,白起的悲剧就不会出现。

但是,应侯对白起的遏制并没有就此停止,在白起被秦王贬为士伍逐出咸阳城时,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

”〔5〕于是白起被赐死杜邮,以剑自裁。

就这样,在范睢的进一步打击下白起最终被秦昭王逼至绝境。

假设一下,如果没有应侯的嫉妒和谄毁,白起或许会免于一死,但这只是白起走上人生悲剧的一个间接原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白起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二、恃功自傲忤逆皇权“死而非其罪,秦人怜之,乡邑皆祭祀焉。

”〔6〕这是司马迁在白起被赐死之后做出的解释。

但是笔者认为白起触怒了秦国最高统治者,忤逆了皇权,这正是他走上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春秋战国时期,忠的内涵十分广泛,但是“忠君”无疑是其核心内容。

《春秋左传注·僖公五年》说:“失忠与敬,何以事君?”〔7〕《诗经·邶风·北风》笺中说到:“事君无二志,忠之致。

”〔8〕白起一生驰骋沙场,屡立战功,为秦国鞠躬尽瘁,这都是尽忠的具体表现,但是却功亏一篑,由于邯郸之战拒绝带兵出战,而忤逆了皇权,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9〕这是儒家以礼为前提的理想君臣关系。

面对国家危难,军队的失败,秦昭王虽然多次请其出战,但白起却无动于衷,先后多次称病推辞:第一次,秦王欲使白起代王陵将攻邯郸,白起不可;第二次,于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第三次,后来秦王怒,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应侯请之,不起。

然而,事不过三,秦昭王三番五次令白起带兵出战,白起却始终不肯就命,当攻赵之事最终遭致失败时,无可奈何的秦昭王惟有除去白起方能解心头之恨,于是,秦王把白起免为士伍,遣出咸阳,使使者赐之剑,自裁于杜邮。

就这样,白起成了忤逆皇权的牺牲品,邯郸之败的替罪羊。

如果说忤逆皇权是导致其悲剧的根本原因,那么拒绝出兵就是忤逆皇权的直接原因。

此时正处于战国末期,秦国即将走向严酷的法制社会,君王在臣子面前只有权力而没有义务,而臣子在君王面前却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那么白起明知道皇权不可违背,却为什么又三番五次忤逆皇命而拒绝出兵呢?首先,白起之所以拒绝出兵,有他性格残暴、居功自傲的原因。

据《史记》的记载来看,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

三十四年攻魏,拔华阳,走芒卯,斩首十三万;同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两万人于河中。

四十三年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

尤其是长平之战结束时,“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秦。

起计曰:‘前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

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

’乃挟诈而尽坑杀之。

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

前后折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据统计,自秦孝公以后,至秦始皇十三年止,白起为将就斩首九十二万人。

这一方面证明白起指挥有方,作战勇猛,功勋显赫,另一方面也是他性格残暴的写照。

白起性格的残暴,必然导致他居功自傲而又桀骜不逊,这势必与秦昭王发生冲突。

因此,当秦昭王命他带兵出战他敢于拒绝,并且当秦兵久围邯郸而不能拔,秦军多失亡时,武安君还在标榜自己的大将权威说:“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10〕秦昭王怎能忍受这样的风凉话,这更加激怒了秦昭王,从而使他离悲剧的命运更进了一步。

其次,白起之所以拒绝出兵,有错失战机、有利形势不在的原因。

在白起已经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即将乘胜灭赵攻韩的关键时刻,应侯接受了韩赵使者苏代的游说,劝说秦昭王停止攻打邯郸,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罢兵而还。

后来当秦国再攻邯郸不下之时,几次派遣白起出兵他都不肯,因为白起认为已经错失战机,况且战争形势今非昔比:“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11〕这是白起对此次战争形势的分析,可以说合情合理,后来秦兵的失败也验证了白起的判断。

因此,白起预见到有利形势已经不在,即使带兵出战也不会取得胜利,他也不想把这次失败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遂称病,终不肯行。

所以,白起以此为正当理由,加之身体生病,最终不肯带兵出战。

第三,诈坑赵国降兵45万产生的心理原因。

“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之,是足以死。

”〔12〕这是白起临死之前对自己悲剧命运的最后解释,也是白起对自己残暴性格的良心发现,但是这并非是一命换一命那么简单,而是诈坑赵兵45万给赵国以及其他敌国所带来的心理忧患。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战争和死亡也避免不了,但是白起的这种做法会给六国人们带来极大的恐慌和抗拒。

白起之所以拒绝出兵,有他的心理担忧,因为“降杀之为害,祸大于剧战也”,〔13〕他将难以重得志,故拒绝出兵,这也是导致他忤逆皇权潜在的心理原因。

假使赵兵都预知投降必死,那么即使赤手空拳犹可畏也,何况四十万士兵都披坚执锐呢。

所以,两军如果交战,赵国士卒即使战死也决不会弃城、投降。

白起虽然赢得了长平之战,但却输掉了人心输掉了诚信,因此不敢再次出战。

总之,秦国战功卓著、功勋显赫的英雄白起消逝了。

正是在应侯的谗毁下,秦昭王的愤怒下以及白起自身心理、性格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使白起走上了亡身之路。

[参考文献]〔1〕史记·白起王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42.〔2〕汉书·王尊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5:3235.〔3〕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582.〔4〕史记·白起王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35.〔5〕〔6〕〔10〕〔11〕〔12〕史记·白起王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37.〔7〕春秋左传注·僖公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1990:304.〔8〕毛诗传笺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13.〔9〕论语译著·八佾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0:30.〔13〕史记·白起王翦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