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人生悲剧的历史原因
岳飞之死的深层原因

岳飞之死的深层原因—在宋必死岳飞,河南汤阴人,出生的准确年代是1103年,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也就是说他是农家子弟。
与其他农家子弟不同的是,少年岳飞天资聪慧,喜好读书,尤喜春秋和左传,有过目不忘之才。
岳飞年纪稍长,便跟随当地的一个大豪叫周侗的学射箭,习武不久即有大成,打遍全县无敌手。
至此,岳飞成了一个文武兼资的人。
其实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兼有武将之剽悍刚猛和儒生的书卷儒雅的名将,并不多见,岳飞就是其中一个。
我们再来看看岳飞出生的年代。
其时为北宋末年,金已严重威胁到宋的安全,而岳飞家乡已经面临着金兵的直接威胁。
飞第一次从军是在20岁的时候,人的命运总是因一些机遇而改变,这次他运气不错,当时,赵构也就是后来的高宗,以皇子身份出任大元帅,其驻地就在岳飞家乡。
岳飞当时去参军,混到大元帅府当了个直属部队的小队长,刚参军不久就显示了军事才干:带领自己的小队擒住了农民起义军首领陶俊、贾进和。
不过,这段军事生涯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飞的父亲岳和死了,按古制丁忧,回家奔丧,直到两年之后才重新去投军。
花絮:“荷花缸的传说”—岳帅只有母亲,父亲在水灾为救他而死,小岳飞被放到荷花缸里漂到了牛家村,见于《说岳全传》,并非史实。
“岳母刺字”—老妈刻字一事似乎可信度不高,更有可能是飞参军后请人在背后刻的名字由来—岳飞出生时有大鸟临于屋顶,这个却是宋史中明确记载的,飞也因此得名,字鹏举。
在《说岳》中就附会成了大鹏鸟。
所谓丁忧—父死儿子一定要回家守丧三年,这是封建伦理之大道,若不遵守会有大麻烦,若是高官就会被御史弹劾,除非皇帝亲自下令不准回家,要求继续为朝廷做事,这称为“夺情”。
总之回家奔丧可是古代人的一件大事。
丁忧回来后,岳飞这回去了当时一名大将韩琦麾下,但不是正规军,只是韩家的庄客,也就是为韩家当护院。
这段时间岳飞也在有农民军来犯的时候展示了一下他的神箭,一箭射杀了对方首领。
但做个庄客毕竟混不出头,不久岳飞改投驻扎在山西平定的宋军地方部队,大概混了个连长之类的小军官,依然不是正规军。
岳飞是怎么死的

岳飞是怎么死的 岳飞南宋抗⾦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
戏⾥⾯他死得冤!那么历史上岳飞怎么死的?下⾯是店铺给⼤家整理的历史上岳飞怎么死的解答,供⼤家阅读! 历史上岳飞怎么死的 1141年(绍兴⼗⼀年),⾦国在⽆⼒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
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的岳飞、韩世忠⼆⼈。
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后和可成”。
四⽉,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五⽉,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暗中挑唆岳飞,欲⼀同⽠分此军,却遭飞严肃回绝。
秦桧⼜欲陷害韩世忠,飞再次保全了韩。
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万俟卨(⾳mòqíxi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请罢飞枢密副使之职。
⼋⽉九⽇,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飞⾃请回到江州旧居赋闲。
岳飞此时已⽆兵⽆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
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岳家军内部⽭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告张宪“谋反”,继⽽牵连岳飞。
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毫⽆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供“为收岳飞处⽂字谋反”。
岳飞在江州居留,为时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在”临安府。
⼗⽉⼗三⽇,岳飞被投⼊⼤理寺(原址在今杭州⼩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岳云也已下狱。
岳飞义正词严地⾯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亦为之动容。
铸调查发现岳案证据不⾜,实为冤案,如实禀告秦桧。
秦桧却说:“此上(⾼宗)意也!”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
卨⽤尽⼿段,也⽆法使岳飞三⼈屈招⼀字。
飞宁死不⾃诬,乃⾄以绝⾷抗争,经其⼦岳雷照顾,才勉强⽀撑下来。
⼗⼀⽉初七⽇,宋⾦“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称⾂,将淮河以北的⼟地全部划归⾦国,并每年向⾦贡奉银绢各⼆⼗五万两匹。
借刀杀人的故事

借刀杀人的故事盖世英雄岳飞在南宋末年,内忧外患之际,保家卫国,立下赫赫战功。
可惜,他睿智的头脑竟无法看透政治的险恶。
一场阴谋陷害置岳飞于死地的借刀杀人之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悲壮的故事。
一、奸臣之诡计南宋末年,北方金国强势压境,南宋官员为保住他们的尊位,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与金人合作,接受金国贿赂。
然而,岳飞胸怀忠义,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多次上疏朝廷,请求抵抗金国的进攻。
污浊的政治圈子里,岳飞的清廉正直成为了众矢之的。
奸臣秦桧见岳飞的威势日渐壮大,生怕他夺走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于是,秦桧暗地里图谋谋害岳飞,但又不敢明目张胆,于是想到了借刀杀人的方法。
二、岳飞的冤狱秦桧诡计多端,他设计了一份虚构的奏章,将上面记载的事实故意歪曲,将岳飞污蔑成谋反之徒。
更加可耻的是,秦桧没有直接指认岳飞,而是以岳飞的日记中的一条记录为借口,称岳飞暗示叛变的意图。
传言闻之,朝臣们纷纷议论纷纷。
当时的权臣秦桧正在执掌朝政,欲借此机会陷害岳飞。
岳飞不仅罪名等待清算,更被逼写下辞职状,即便他自称清白无辜,但无人相信,除了为数不多的忠诚朝廷的国士。
三、无奈的命运面对如此冤案,岳飞似乎能够摆脱不义的指控,并且向人民解释自己的清白。
但并非如此。
这段时间,秦桧一直密谋着如何终结岳飞的一生,他想到了借助外来势力来铲除这个潜在的威胁。
岳飞一个人被软禁在湖州,秃发、赤裸着雪白的身躯,仅凭一身武艺还保持着他那颗忠肝义胆。
可这位不屈不挠的将领,竟选择留在敌国当中,以身殉国、义无反顾。
四、借刀杀人的结局岳飞的牺牲,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他的忠诚、智慧和付出赢得了中国人民的铭记和赞誉。
然而,秦桧的罪行却未受到正义的谴责,甚至找到了南宋朝廷为他洗刷罪名的办法。
尽管岳飞的一生充满了艰难和磨难,他的英名却永垂不朽。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时常有些人为了私利而不惜一切手段。
然而,无论历史如何改写,岳飞都是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他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岳飞怎么死的

岳飞怎么死的岳飞,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被尊称为“举世无敌”的忠义之士。
他为中国历史上的抗击外敌、维护国家安危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他的一生也充满传奇与悲剧。
岳飞的死因同样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下面将对岳飞的去世进行简要介绍。
一、岳飞的生平岳飞出生于北宋靖康年间的临安,父亲是一名军人。
自小天性聪慧,乐于读书,同时也向往着武功。
在投身军旅事业之前,岳飞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因得罪权贵而无法考上进士。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他对国家的忠诚之心。
岳飞初入军营时并无军籍,但他凭借其卓越的武艺和机智的头脑很快崭露头角。
他在著名的武林大会中战胜了无数对手,被封为“武学大师”,从而获得了自己的军队。
岳飞的军队以其严谨的训练和强大的战斗力闻名于世。
在他的带领下,岳家军战胜了金国的侵略,保卫了宋朝的边疆。
然而,岳飞一生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在湖州的抗击金兵历程。
他以小股兵力成功地击败了数万金兵,成为举世瞩目的名将。
二、岳飞被杀的原因岳飞遗留下的《岳家军箴法铭》中有一句著名的箴言:“宁可枝头抱香死,岂能棋下求输生。
”这句话充分展现出岳飞忠诚于国家、追求正义的精神。
然而,岳飞的声望与威胁性也使得他成为了某些人的眼中钉。
面对岳飞的威胁,一些内部势力利用一系列诡计加以排除。
最终,岳飞因被指控与金国勾结而被收监,随后被盗贼所杀。
至于是否金国与此有关,历史上依然存在争议。
有人认为金国因为畏惧岳飞的战略威胁而对其下手;也有人认为是内部的权贵为了排除异己采取行动。
三、岳飞的英雄地位岳飞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推崇的英雄之一。
他以其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忠诚于国家的行为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岳飞的去世让人感到痛惜,但他所坚持的正义和忠诚精神一直传世至今。
岳飞的形象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电视剧和电影中,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抗金英雄。
结语岳飞的死因至今仍是历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尽管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细节,但我们不能否认岳飞为中国历史做出的伟大贡献。
他的忠诚精神和英勇行为将永远被人们敬仰和纪念。
岳飞被杀真实原因揭密

岳飞被杀真实原因揭密因了刘兰芳的评书联播之赐,岳飞在中国可算得上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前一阵教育部人们闲着没事儿干,或许是想学学日本人修改教科书的样儿,把岳飞从民族英雄的宝座上拉了下来,惹得网上网下纷纷声讨,岳大帅着实又红火了一把。
评书和正史上都说岳飞死于秦桧的陷害。
秦桧嫉妒岳飞屡建大功,于是怂恿皇帝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都,然后诬陷岳飞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监狱里。
当时另一个元帅韩世忠曾经去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莫须有,就是也许有、可能有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什么证据。
韩世忠听了以后当然不服,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里就有点儿奇怪了。
秦桧要置岳飞于死地,肯定和岳飞仇深似海,为什么不编造点儿证据出来呢?‘莫须有’三个字连韩世忠这样的武夫都骗不过去,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常言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那秦桧是个状元出身、满肚子典故的人,要捏造出点儿证据来整岳飞还不是小菜一碟?为什么偏偏要说出个“莫须有”的千古笑话来?秦桧的“莫须有”三个字,会不会有弦外之音呢?真实意思是想告诉韩世忠——岳飞有没有罪我也不清楚,反正也不是我想杀他。
可是,如果不是秦桧想杀岳飞,那么究竟是谁想杀他、而且能杀他呢?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皇帝赵构。
要是放在明朝,在崇贞年间,那皇帝杀大臣是家常便饭、袁崇涣、熊廷壁就是稀里糊涂被杀掉的。
可是宋朝自太祖赵匡胤以来,就有个不滥杀大臣的光荣传统,而且那赵构也不是糊涂人,而是被历史上称为“中兴之主”,把江南半壁小河山治理得井井有条。
如果赵构要杀岳飞,必然有非要杀他不可的理由。
有人说赵构杀岳飞是因为岳飞要“迎回二圣”,把赵构被金兵俘虏了的老爸老哥接回来,这样赵构的位子就坐不稳了。
但仔细看看历史,赵构发12道金牌召回岳飞的时候,他老爹徽宗已经死了好几年了。
虽然还有个哥哥钦宗在,可是兄弟之间么,立嫡以贤,他老哥把江山治理得一踏糊涂,自己都给抓去了,还有什么“贤”可称?更何况老哥还一再托人给赵构捎信儿表忠心,说:你只要把我弄回去,我当个平头老百姓就知足了,绝不和你争天下。
历史趣谈:岳飞被杀真实原因 岳飞真是死于秦桧的陷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岳飞被杀真实原因岳飞真是死于秦桧的陷害?
导语:岳飞被杀真相!岳飞在中国可算得上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评书和正史上都说岳飞死于秦桧的陷害。
秦桧嫉妒岳飞屡建大功,于是怂恿皇帝赵构连下十
岳飞被杀真相!岳飞在中国可算得上个妇孺皆知的人物。
评书和正史上都说岳飞死于秦桧的陷害。
秦桧嫉妒岳飞屡建大功,于是怂恿皇帝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都,然后诬陷岳飞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监狱里。
当时另一个元帅韩世忠曾经去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
“莫须有”
三个字,会不会有弦外之音呢?如果不是秦桧想杀岳飞,那么究竟是谁想杀他、而且能杀他呢?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皇帝赵构。
岳飞有个大犯忌讳的地方,就是他的军队号称“岳家军”。
党和国家的军队,要叫也只能叫赵家军,怎么能叫岳家军呢?自古皇帝们的心是相通的,赵构对此必然是极不高兴。
不过,心里不高兴归不高兴,这点儿事也绝不足以让赵构下决心杀岳飞。
那么,从绍兴十年到绍兴十一年这一年多的时间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了呢?
老赵家的历史和岳飞难道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看看岳飞之死前后几年内都发生了些什么事情:
绍兴九年“正月,金宿州守臣赵荣来归。
二月,命修《徽宗实录》”。
想来那赵荣带回来了些赵构老爸徽宗的遗物什么的,使得赵构忽然想起来要给老爸修改传记了。
不过,徽宗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小资皇帝,除了书画上的成就之外,泡妞也是一把高手,但是治理国家实在是乏善可陈。
那么着急给他写传记做什么?
莫非是听到了什么蛛丝马迹,要整理老爹的黑材料?于是赵构也不
生活常识分享。
试论岳飞之死的原因

试论岳飞之死潘文君摘要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①。
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
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
岳飞之死是历史的悲剧,南宋皇朝自毁长城。
千百年来,人们把岳飞之死的账算在秦桧头上。
但是,岳飞之死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秦桧,而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关键词:岳飞死因宋高宗秦桧岳飞:生于1103年3月24日(宋徽宗崇宁二年二月十五日),卒于1142年1月27日(绍兴十一年冬十一月二十七日)),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
南宋将领、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是南宋中兴四将②之首。
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
1142年1月27日,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为朝廷杀害。
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改谥忠武。
岳飞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不过在他年轻时候镇压过农民起义,这也是岳飞光辉形象上的一个小小污点。
一般认为岳飞之死是由于他力主抗金,反对投降议和的立场,同顽固坚持妥协投降路线的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因此被宋高宗赵构以及秦桧之流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去之而后快。
为了满足金方面“必杀飞,始可和”③的无理要求,赵构、秦桧遂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屠刀挥向战功卓著、赤胆忠心的岳飞。
这个说法当然有道理,但似乎并不全面。
岳飞的死除了这些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朝廷内部的复杂关系、赵构的忌惮、岳飞的仗义执言、封建官场嫉贤妒能,打击异己的险恶氛围等等因素共同作用,终于酿成了千古同悲的“风波亭冤案”。
④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试论导致岳飞之死的原因。
一,宋朝延续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公元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即皇帝位,开创大宋王朝。
岳飞为什么会被处死

岳飞为什么会被处死
岳飞被处死是因为他一心想要北伐中原,想要复北宋时期版图,与宋高宗想要偏安江南的政策背道而驰,特别是岳飞欲迎回宋徽宗和宋钦宗,更是犯了宋高宗的忌讳。
岳飞在不合适的时候向高宗提出了不适宜的政策,在非常时刻掌握了南宋朝廷的部分军权,才酿成了其一生的悲剧。
岳飞是怎样被害死的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飞人生悲剧的历史原因
坦荡迎来黄金岁月
公元1133年秋,皇帝赵构将岳飞召到首都,亲自书写“精忠岳飞”四个大字,制成锦旗赏赐给他。
同时,要在京城为他建造府第。
岳飞辞谢说:“敌未灭,何以家为?”大敌未灭,要家干什么?为此,皇帝赵构相当喜悦,很亲切地征求岳飞的意见:“你觉得天下什么时候可以太平?”岳飞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就可以天下太平。
”据说,赵构很吃惊,没想到一介武夫能说出这么有水平的话。
不久,刚过而立之年的岳飞被授清远军节度使,封武昌县开国子,成为长江中游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公元1137年,即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命进京述职。
皇帝在他的“寝阁”就是卧室里单独召见了岳飞。
皇帝对岳飞说:“光复国土,中兴大宋这项事业,我就托付给你了。
从今以后,除了韩世忠、张俊之外,其余的军队都交给你节制。
”古代汉语中,“节制”一词带有约束、指挥、管辖的意义,按照皇帝赵构的内定安排,岳飞从此统帅全国五分之三的兵力,在淮西、川陕、荆襄三个主要正面战场上,对金兵形成全面反攻的战略态势。
岳飞感叹不已。
如果这一切顺利实现,这位青年将军与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青年皇帝,君臣二人的人生事业将可能达到一个令人目眩的光辉顶峰。
至此,岳飞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黄金岁月。
揣度此时岳飞的心情,他的自我感觉肯定非常好。
这没什么不对。
毕竟这一切荣誉、地位、权力,都是他在枪林箭雨中打出来的,他受之无愧。
但另一方面,这一切,很有可能也造成了他对皇帝赵构的错觉,使他把适用于普通人之间的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崇高感情与信条,应用到了皇帝身上,这就大错特错了。
无心介入君臣禁区
大约就在这段时间,有一天,岳飞与皇帝赵构谈话。
君臣二人十分投机。
可能是谈得兴起,岳飞突然莽撞地提出,希望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此言一出,谈话的气氛立即急转直下。
赵构呵斥道:“你虽然出于忠心,但是,这种事情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
”岳飞的脸色当时就变了,十分尴尬。
几年前,在金兵的追杀下,赵构由于惊恐丧失了生殖能力,如今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医治。
他刚30出头,毕竟还存在着很大的希望。
前些时候,他又遭遇了一个更加惨痛的事件,惟一的儿子,因为宫女不小心踢翻一个铜鼎,而被惊吓抽搐致死。
这两件最深的隐痛,如今被岳飞的一句话都给勾起,其恼怒可以想见。
问题的严重还不仅仅在于岳飞哪壶不开提哪壶。
最要命的是,岳飞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
我们知道,皇权继承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导致的皇家骨肉相残比比皆是,为此形成臣僚或飞黄腾达或家破人亡的故事也史不绝书。
人们历来特别容易把这个问题和那些手握重权、重兵的文臣武将的政治野心联系起来。
谁知,后来岳飞在封密奏中,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
事实上,这件事确实是岳飞的心病。
当时,金国人扣住宋徽宗、宋钦宗不放,有着重要的政治原因。
赵构称帝后,金人就曾考虑将宋徽宗放回去,以削弱赵构的影响。
后来一直存在着一种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宋钦宗嫡系的傀儡皇帝,这位傀儡皇帝具有赵宋帝国先天的大宗正统地位,将使南宋政权相当难堪、被动。
当时,部分地为了对抗这种可能,赵构从太祖赵匡胤一系挑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没确定究竟由哪位继承皇位。
岳飞的提议,从抗金的现实出发是好意,而且是那种把皇帝当自己人的好意。
但这种好意是否能被皇帝接受,却大成疑问。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住在茅棚里的人和住在皇宫里的人,想的不可能一样。
诚哉斯言。
不相与谋拂袖而走
随后,就发生了对岳飞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淮西事变”。
刘光世是南宋初年“中兴四将”之一。
到绍兴年间,南宋政权稳定下来之后,他厌倦了刀头舔血的戎马生涯,统帅的5万大军也成了“军律不整”的骄兵悍将,朝野上下颇有怨言。
这位仁兄倒是不贪恋权位,上书称自己身体不好,希望能安排一个闲职。
赵构赏赐给他一些珍宝古玩,刘光世津津有味地把玩到了后半夜。
这种表现,令皇帝相当满意。
为了使岳飞能顺利接收刘光世的部队,皇帝专门写了一道下达给刘光世及其主要将领的手诏,要求这些人听从岳飞的号令,如有人违反,“邦有常宪”,就是依法严惩不贷的意思。
这遭到了时任宰相张浚和刚出任枢密使的秦桧的反对。
张浚与秦桧认为,这是违背帝国传统与祖宗家法的。
张浚忠告皇帝,让武将掌握过大的兵权,一旦此人功盖天下,威震人主,便悔之莫及了。
赵构深以为然,给岳飞另外写了份手诏,委婉地取消了成命。
然后,让张浚处理善后。
张浚将岳飞召到都督府,在这两位坚定的、实际上志同道合的主战派战友之间,发生了一次给历史留下深刻遗憾的谈话。
这时,如果张浚能坦诚地把事情摊开谈,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可惜,他采取了最不高明的做法——揣着明白装糊涂。
他装作根本没发生过让岳飞统领这支部队的样子,装模作样地征求岳飞的意见:“淮西这支部队很服气王德,现在准备任命他担任总管,郦琼担任副总管,再让吕祉以都督府参谋的名义统领。
你以为如何?”
这其实等于是通知岳飞,事情变化了,以前的安排不算数。
岳飞不可能愉快地接受,但还是客观地回答:“王德和郦琼素来不相上下互不服气,这种安排必导致二虎相争。
吕祉虽是通才,毕竟是书生,不习军旅,恐难服众。
”
张浚又问:“张俊怎么样?”岳飞回答:“我本不敢说三道四,但为国家利益考虑,恐怕张宣抚性子太暴躁,缺少谋略,尤其郦琼会不服。
”
张浚阴沉着脸,沉默片刻,又问:“杨沂中应该高出这二人了?”
岳飞摇头道:“沂中虽勇,和王德差不多,怎么驾驭得了这支部队?一旦处置不当,变乱可能在弹指间就会发生。
”
张浚终于忍不住了,说出了一句相当伤人的蠢话:“我就知道非太尉你来不可。
”
岳飞也忍不住了,愤慨地说:“都督您正儿八经地问我,我不敢不据实回答。
难道我是为了图谋这支部队吗?”
双方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全然没了回旋余地。
岳飞离开都督府,立即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辞职。
然后未等批复,就把军中事务委托给助手张宪代管,自己回到庐山,给母亲扫墓守孝去了。
陷入险恶的旋涡
结果,不该生气的人——宰相张浚和皇帝赵构丝毫没反省自己的意思,他们比该生气的人生的气还大。
《宋史》记载,此后张浚多次上奏弹劾岳飞:“岳飞处心积虑,一心想兼并别人的部队。
此次辞职,真实意图是要挟皇帝。
”这种不负责任的弹劾,具有极其可怕的杀伤力,岳飞陷入险恶的旋涡中。
岳飞是天才的军事统帅,富有军事上的洞察力,在政治上却表现出十足的幼稚。
可能的推测是,此时,岳飞仍心怀对赵构知遇之恩的感激,潜意识里希望用这种赌气的方式,唤起皇帝的觉悟。
从后来的发展看,赵构基本接受了张浚的说法,在心理上关闭了对岳飞理解与信任的大门,只剩下利用。
利用完后,则是诛杀。
中国历史上,失去信任后,皇帝诛杀功臣的事不胜枚举。
这可能是中国“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类格言谚语比其他国家和民族多得多的主要原因。
赵构采取了很绝的方法处理岳飞辞职事件,他给岳飞最主要的助手下了严厉的命令,让他们敦请岳飞复职。
如违抗,或做不到,就行军法。
于是,李若虚二人只好来到庐山东林寺劝说岳飞出山。
岳飞很恼火,坚持不肯。
一直僵持到第6天。
李若虚说:“难道你想造反吗?难道让你出来不是好事吗?你坚持不干,朝廷怎么会不怀疑你?想想看,你不过是农夫出身,受天子委托,掌握这么大的兵权,你是不是觉得可以和朝廷抗衡了?如你坚持不复出,我们二人受刑死掉,应算是没什么对不起你了吧?可你一点都不觉得有愧于我们吗?”
这番话,很可能将此时赵构深藏在心底、想说而没说的话说了出来,魔鬼般预示出岳飞的命运。
岳飞下山后,三次向赵构谢罪。
赵构说了一番看似不软不硬、实则杀机四伏的话:“对于你的轻率举动,我并没生气,要不然,必有惩处。
这就是太祖所说的,犯吾法者,惟有剑耳。
之所以还让你统领部队,把中兴大业托付给你,就是因为我没生你气的意思。
”
一般说来,中国皇帝以三尺宝剑对付他们心中的异己时,很少有手软的。
后来发生的一切表明,赵构也是如此。
岳飞回到鄂州大本营后,给皇帝上了份奏章,在并统诸军北伐的计划夭折后,请求率本部兵马出兵北伐。
赵构以手诏回复,表示欣赏岳飞的忠诚,“恢复之事,朕未尝一日敢忘于心”,同意岳飞单独北伐。
于是,岳飞提起精神,厉兵秣马,准备出击。
然而,正在此时,淮西兵变爆发了。
岳飞预言的一切,全部发生,而且情况更加糟糕。
从此,一切都无从谈起了……。